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攀登者》观后感

时间:2024-01-08 07:51:08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攀登者》观后感大全(13篇)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攀登者》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攀登者》观后感大全(13篇)

  《攀登者》观后感 篇1

  上周末,爸爸无意换台时看到了正在播放的《攀登者》,我们第二次观看了它,当然,我对这部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部影片讲述了1960年5月25日中国国家登山队经过了牺牲和各种困苦,最终只有3人成功登顶。因为弄丢相机,没有拍下珠峰360度环角,世界并不承认我们登上过珠峰。1973年国家再次组建登山队,这次队伍里从各部门抽调了人员,有摄影记者、测绘局、体育局等很多人。一共组成三个小队:突击队、后勤队、气象组。但是这次攀登珠峰也没那么顺利,一共攀登了三次。

  第一次攀登时,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时,气象组发现天气发生了改变,副总指挥求胜心切,没有听取气象组的建议,命令大家继续登顶,而气象组又联系不上突击队,突击队遇到十级大风,队伍中有一名队员受伤。第一次登顶被迫停止。

  第二次攀登时,因突击队长受伤,在进行过激烈的争论后,同意新人——李国粱做突击队队长,开启第二次攀登。在攀登第二台阶时,气象组通知有大风,前突击队长建议他们休整,大风过后在攀登,而老队长还是犯了第一次攀登时的错误,命令大家继续前进,突击队拼劲了全力到达第二台阶岩壁。正在准备搭梯攀顶时,不知是体力不支还是突击队掉以轻心,第一位攀登的队员脚底一滑氧气瓶打到队长的头,把他打晕,安全绳拉着所有的人一路下滑,最终队长送上了摄影器材,割断了绳子,牺牲了。

  当所有的人都失望了,以为今年没有了攀登的窗口期时,气象组却通过连续四天的观测发现还有一个窗口期。这次在激烈讨论要不要登山时,突击队队长说:“我相信科学。”因此,开始了第三次攀登。气象组的主任为了给突击队更准确的气象信息,一路跟着突击队往珠峰上走。在给出最终可以登顶的指示后,气象组的主任因为肺水肿也牺牲了。最终,突击队在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中国登山队9名队员成功登顶,老队长挖到了他们之前埋在雪中手电筒里的五星红旗,测绘人员立起觇标,测出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而在第二台阶架设的金属梯被人誉为——中国梯。

  这就是整个完整的`故事,我看完后心情很沉重,在落后的年代,为了登上珠峰,很多人付出了生命。但,我也学会了很多。我学会了,做事情要有不放弃的精神,那怕失败几次,也不要随便放弃;我学会了,要相信科学,在三次登珠峰的途中,气象组都给了很正确的建议,如果听了这些建议或许就不会有这么多牺牲。我也要好好学习知识,知识可以帮我建设祖国;我还学会了,不能急于求成,要耐下心来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攀登者》观后感 篇2

  凭借《战狼2》成功打开电影市场的吴京,佳作不断,一直在保持一定的热度,《流浪地球》尽管只是特别出演,但是仍然获得了不菲的成绩。

  《攀登者》是吴京《流浪地球》之后的又一部大作,定于9月30日国庆档,中国和北美同时上映。

  离上映前还有一个星期,已经有了很高的热度,猫眼电影已经有46万多观众像看此电影。

  另一边,《攀登者》剧组也在做正式宣传,国际版预告正式播出,在网上就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电影的内容比较正能量,激奋人心,展示了两代攀登者为登珠穆朗玛峰顶,分别于1960、1975年历经种种磨难冲顶登峰,故事的情节比较向上,而且在预告片中也可以看到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明星。

  吴京

  吴京在此电影中再次担任主演,饰演男一号方五洲,吴京出道以来就是硬汉角色登场,在《攀登者》不用说,肯定又是铮铮铁汉,同时也是领导者。

  章子怡

  章子怡在圈内外的名气有目共睹,尽管现在章子怡在很多综艺节目中担任嘉宾,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她的精力,但是章子怡的演技水平并没落后。

  主演过《卧虎藏龙》《十面埋伏》之后,章子怡一直很难再有经典的电影角色让人记着,此次《攀登者》,章子怡的角色也是新的挑战,也将带来她的`新一波热度。

  张译

  张译这些年的发展还是很不错的,从《士兵突击》到《红海行动》,张译的角色多半是硬汉类,但是观众就是喜欢看呢,看多了小鲜肉的电影,再来看看硬汉派电影,也是蛮舒服的。

  张译在电影中饰演曲松林,与吴京饰演的方五洲是《攀登者》中两大男主,相信此次张译的表现仍然不会令大家失望。

  井柏然

  井柏然能在这个电影中出现还是挺令人意外的,毕竟这部电影,单单看花絮就知道有多艰苦。

  不过这些年井柏然出演了不少角色,大家对他的认识也是越来越全面,除了能承担颜值之外,他的演技也是值得推敲的。这次他的加入也为《攀登者》加入了新鲜年轻血液。

  胡歌

  相对来说胡歌出演的电视剧比电影要多,胡歌出演的电视剧几乎每一部都有不错的成绩,此次《攀登者》中胡歌的现身,也能让观众再次看到胡歌全方面的演技。

  刘小锋

  刘小锋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演员,从《宝莲灯》中的刘彦昌,到《猎毒人》中的乔立伟,刘小锋每次出演的角色都能让人想起一二,尽管名气不是特别大,但是刘小锋可是国家一级演员,在国家一级演员中,刘小锋的年龄还是比较小的,属于实力派中的佼佼者。

  成龙

  没想到《攀登者》中也能拉来成龙作为友情客串,首先成龙的影响力自然不用多说,几乎全球都有他的粉丝,成龙的加入无疑为《攀登者》成为国际性影片,增加了一定的宣传力。希望成龙在《攀登者》中宝刀未老,仍能表现出他的个人魅力。

  但但看阵容就能感觉到《攀登者》在制作方面就下了很大功夫,集合了老中青三代演员的同时,又加上“冲顶行动”的主旋律,再加上国庆档的时机,无疑使这部《攀登者》的票房又有了保证。

  《攀登者》观后感 篇3

  小时候总听爷爷讲起旧时的故事,说那时的狼烟四起,说那时的颠沛流离,说那时满心满眼的慷慨就义,他总挂在嘴边,与祖国的关系是要时时刻刻的相依为命。中国发展得太快,老人家嘴里的那个时代我总是恍惚的感受着,曾经的苦难太模糊遥远,以至于坦然享受着如今的安稳显得有些轻浮。

  《攀登者》绝对是一部可以称为伟大的作品,它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它展现在观众眼前的震撼的场面,更是它背后英勇厚重的珍贵历史。它毫不费力的把我从天上拽下来,实实在在的踩在这土地上,很少有一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像现在这样,想站在人潮里振聋发聩的大喊一句“中国万岁”。

  “几亿人民只想着吃饭这点儿问题,我们中国还有什么希望呢”,电影里有太多朴素却深刻的对话让人动容。海子说:要有最朴素与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可如果不是和家国大义相关,也就只是镜花水月的无病呻吟。电影希望传达的不仅是老一辈人为了领土、为了家国、为了理想的拼搏,更是想传达一个信念给当下时代的后辈年轻人们,先有国而后有家,国家荣誉高于一切。

  无关乎票房,无关乎回报,《攀登者》不能算作一部谋利的商业片,单就是这其中大腕演员们为了影片内容的不辞艰辛赴汤蹈火,说利益就侮辱了它的意义,这浮躁尘世物欲横流,总归还是要有人去撕开虚伪的面罩,赤裸的走在人群里,让周遭看看真实,看看这温润厚实的'朴素世界。而越是简单的,越是美丽的动人心魄。不是英雄努力坚持,而是因为努力坚持才会成为英雄。

  《攀登者》是成功的,因为患难之中的真情是这世间最珍贵的明珠。勇敢的人,即使在日噪声靡的庸碌里,也不会消磨坚韧善良的心。队员之间的互相扶持,共同进退,为了他人着想的敢于牺牲,慷慨就义,这是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世代相继的传承。

  《攀登者》是成功的,因为历史是毋庸置疑的,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登山设备极其简陋、后勤保障极其简单的情况下,我们的登山队冒着生死风险,登上珠峰之巅。方五洲(王富洲)裹在身上,无论在什么艰难的情境下都没有放弃的五星红旗,那双已经冻得麻木的手把那旗子深深的插在雪峰的山顶上,我的心里也有一只手在和他一起用力,那已经不只是一面旗子而已,它代表着中国的领土,身后站着13亿的中国人,每个人,都应当是勇敢无畏的攀登者。

  珠峰意味着什么?那是数千万年间陆地板块不停撞击堆叠起来的世界屋脊,那是无数人心里的圣地,那是寸土必争的国家领地啊。《攀登者》演绎的历史,那是让我们挺直腰杆的勇气、是让我们为之骄傲的国家啊,如何能不为自己的国家振臂高呼!

  《攀登者》的成功是注定的,因为爱国情怀是深深的烙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血里的,我的信仰就是我的国家。我爱这锦绣河川,我爱这巍巍高山,我爱这满目疮痍里奋力站起的崭新中国。

  所谓之生,毋宁遂于心;所谓之心,无不护于国;所为之国,必无所畏于死。

  《攀登者》观后感 篇4

  要说国庆期间都干了些什么,三部电影看了两部,第一部首选吴京主演的《攀登者》了,首先吸引我的是吴京的口碑,从他的战狼系列就积攒了不少人气,我也算是他的影迷之一了,其次就是电影主题让我很感兴趣,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好奇心自从人类出现时就一直存在着。

  第一次登顶虽然成功,但是因为没有保存影像资料而不被世界承认,只能再次准备二次登顶。电影花大量篇幅讲述了第二次登顶的过程,我却对第一次登顶的过程更为倾心。第一次登顶是在1960年,那时的科技不发达,装备不先进,在那样艰苦困难的情况下方五洲一行人还能够战胜自己,战胜珠峰,为国家也为自己去攀登世界最高峰,是怎样的毅力与热情,或许那是一种发自心底的热爱吧。

  方五洲,骨子里是为攀登而生的男人,他的目标就是登顶,他的使命就是登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课堂上他给学生们讲解珠峰有关知识,受到学生质疑时,他眼神里的心酸带动着我的情绪。有时候没有证明的努力好像就不算努力了一样,好像没有人真正注重过程,都只看重结果,一句“我们到底有没有登顶”,让方五洲的思绪回到了1960年的山上,他与队员们的生死相依被一次次的恶劣天气摧残着,被随时可能出现的雪崩吞噬着,被呼啸着的狂风撕扯着,但是越到困境越锻炼意志,越是困难越激发斗志!最终登顶!

  曲松林,一个真正的汉子。血液里淌着属于珠峰的血,有时候登顶也不一定都是佳话,这其中必定掺杂着各种苦楚心酸,甚至是牺牲。因为登顶过程中珠峰温度越来越低,意外导致曲松林的鞋子掉落,短短的几分钟之内他的脚在镜头中由粉白色瞬间变成了青紫色,看得出那是多么寒冷,赤脚的结果只能是截肢!他与方五洲之间的隔阂是因为那个牵动着国人心弦的录像机,方五洲为了救曲松林,不得已放弃了录像机,导致最后没有拍下全景视频,少了一项认证材料,因此曲松林始终迈不过这个坎,由于身体原因,第二次登顶的他无法重新出发,但是身为指挥的他最终还是理解了方五洲的做法,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缨子,用尽全身力气去消除与方五洲之间那座“珠峰”的女孩。可以说爱了一生,也付出了一生。珠峰的'天气变幻莫测,为了能让登山队得到更加精准的气象资料,缨子作为气象专家始终坚守在一线,最后牺牲在了珠峰。二次登顶的第一次尝试出现失误,方五洲的精神备受打击,但是由于她的仔细观察与计算,找到了第二个窗口期,给方五洲带去了第二次希望,这才是真正的爱,爱他所爱,爱他所想。最终让她与方五洲之间的“大山”消失,两颗火热的心终于在最后一刻紧贴,凄美!完美!

  攀哪里?如何登?

  或许这也是我们常问自己的问题。人类征服过天空、海洋、大地,需要我们不断攀登的,最终只有自己,就像方五洲那样,时刻准备着,准备向着自己的“珠峰”进发,战胜心里的“珠峰”,便也会感受到“一览众山小”的旷达!何时启程呢?

  就是现在!

  《攀登者》观后感 篇5

  国庆假期前的最终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之后才明白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

  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仅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

  上世纪70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70年代也是相对落后的,科技尚不发达,通讯尚不便捷,战胜残酷自然所主要依靠的,还是攀登者们的血肉之躯!

  中流砥柱方五洲,年轻队长李国梁,气象工作者徐缨……他们是珠峰的攀登者,更是背负着国家使命的人。他们既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珠峰的风雪,见证了他们青春的奋斗,也见证了他们再平凡可是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他们个性分明,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时准备为国家的荣誉赴死。不畏现实,在残酷的自然中坚持着不屈的斗争……

  李国梁死了。年轻的队长在生命最终一刻,把摄像机交给战友,自我割断绳索坠下悬崖,让其他战友生还。

  徐缨死了。如果她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示,如果她没有自作主张登上雪峰……她是为自我的决定而死的。可是,没有这个决定就没有方五洲登顶的成功!只记得她嘴角沾满血污,脸上的笑却还灿若春花……这一刻,她完成了生命中最伟大的任务。

  和平时代的人如何去谈民族精神去谈爱国信仰当个人生命与国家荣誉同时摆在眼前,如何抉择……看得见的对手易打败,内心的敌人难降伏。为国家荣誉赴死,是一句平时谁都喊得出的口号,而紧要关头能选择舍弃自我为国捐躯的……唯英雄尔。

  攀登者,他们的功绩不亚于血洒疆场的勇士。

  影片尾声,字幕打出一段史料: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供给了一个数据,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据不就是当年我在地理课本学过的.那个数据吗!……无忧无虑的少年,轻描淡写的数字,如何明白它的分量之重如今才懂得它所仰赖的,是多少攀登者冰冷却无悔的尸骨……

  新中国成立今已xx周年,电影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等待,如今中国最终交出了震撼人心的冒险类大片。它不是科幻的童话,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而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祖国70岁生日,是一座里程碑,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攀登者的精神,将永远纵贯在祖国源远不息的血脉中,无止无疆。

  《攀登者》观后感 篇6

  作为一个户外徒步爱好者,《攀登者》这部以中国首次登顶珠峰为原型的电影,我是期待的。

  《攀登者》作为一部商业片来说,已经很好了。起码让我们想起曾经真实发生的那些感动的人和事。尽管感情戏是个败笔,尽管登山不专业,尽管动作戏很夸张,它仍让我感受到了那种情怀,让我热泪滚滚。

  它拍出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攀登精神,在祖国的荣誉面前,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为了捍卫祖国的荣誉,付出生命在所不惜的精神。

  正是那种为了祖国,无畏的攀登精神让我动容,真实的攀登者的事迹被写进了学生的一篇课文,通过电影无疑能获得更直观的感受。个人觉得电影中加入的感情戏属于画蛇添足的败笔,虽然演员的演技都很棒,却弱化了这种无惧生死的为祖国而攀登的精神。

  所以,特意在网上查找这些资料,记录如下。

  1960年,中国登山队从西藏一侧的北坡攀登珠峰,这是中国第一次攀登珠峰。这里需要记住五个人:许竞、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刘连满。

  1960年5月24日,组长许竞因在前方开路体力消耗过大,在来到海拔8000多米的突击营地后,已无法继续攀登,其余四人则继续冲顶。

  在珠峰北坡最后的屏障—第二台阶,要攀登一个80多度的垂直岩壁,他们尝试多次都无法前进,消防员出身的刘连满想到了搭人梯的办法,他主动蹲下当“人梯”,让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攀登。在海拔8000米之上,他用身体撑起队友,屈银华为了不让自己带有冰爪的登山靴扎伤队友,毅然决然地脱下冰爪,只穿着袜子踩在刘连满的肩上,用人力在岩壁上打进钢锥。

  艰难的登上第二台阶,刘连满体力严重透支,只得留在海拔8700米处的'生命禁区,三位队友继续冲顶。此时的刘连满近乎晕迷,于是他写下了几行字当作遗书。写下“遗书”后,钻进睡袋晕睡过去。

  “王富洲同志,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给你们3人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永别了!你们的同志刘连满”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在夜色中成功顶登。这次登顶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他们下撤时发现刘连满奇迹般的活着,屈银华因冻伤被截去了脚趾和脚跟。遗憾的是这次的登顶却因没能留下影像资料,不能获得国际登山界的承认。

  1961年,《中尼边界条约》正式签署,两国历史上遗留的边界问题得到解决。

  1975年,中国再一次组建登山队,再次向世界证明。1975年5月27日,这一天共有9名登山队员成功从北坡登顶珠峰,其中还有一位女性登山者—潘多。这一次不仅拍下影像,并测量出了珠穆朗玛峰的准确高度8848.13米。

  在这次登顶中,队员们在第二台阶的岩壁上架起了被称为“中国梯”的金属梯,后来,世界各地的许多登山者都通过这座梯子成功登顶。

  这些攀登者,在条件无比艰苦的情况下,拼死也要登顶,他们是为了祖国,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捍卫祖国的尊严。这就是攀登精神。

  《攀登者》观后感 篇7

  都在说吴京、章子怡和张译,但是我想谈一谈胡歌和成龙饰演的杨光。

  这是一个有遗憾也有希望的支线故事。

  《攀登者》里主线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九七五年,是杨光第一次作为国家登山队成员攀登珠峰,把睡袋让给了丢失行李的藏族队友,结果却牺牲了自己的双腿。而他之所以对于登上珠峰满怀执念,是因为他可能有不适宜登山的遗传疾病,为此他的父亲对他满怀愧疚。

  所以,他想证明给天上的父亲看,父亲给他的,是一个健康完整的躯体。

  从世俗角度来看,杨光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只要希望还在。

  像方五洲说的那样,攀登是“登山者的天堂,普通人的地狱”,但普通人遭遇登顶失败和截肢,意味着人生就此沉寂。

  反过来,普通人和攀登者的区别就在于此。杨光最终不仅和普通人一样正常生活,还付出了更多艰辛努力,最终登顶成功。

  于是,他也成了《攀登者》里最好的注脚。

  我在微博上看到说,胡歌在接到进组的邀请时,离开机只有半个月。

  尽管如此,但是他依然毅然决然接下了这出戏。

  因为他曾经有过一次海拔6000米以上的登山经历,那是在青藏高原的启孜雪峰。在4900海拔的高度,看到一块写着“继续走”的石碑,那是下山过程中不幸遇难者的临终遗言,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他的话刻在了石头上。

  毫无疑问,胡歌一直想将生命里的这段体验融入自己作品里。直到《攀登者》的出现,才真正圆梦。

  从最终成片效果来看,胡歌真的.有用心琢磨,将那个年代的人的精神与他们身上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他在谈论关于攀登的话题里,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眼神里都闪耀着光芒。

  他的表演更像是从内心出发,再发散出来。我觉得,在胡歌的定义里,杨光不是“失败的英雄”,而是“永不言败的英雄”。

  在悲壮、艰苦之外,我想,胡歌演绎出了《攀登者》里最宝贵的东西,乐观与希望。

  为了同伴登顶而做出自我牺牲的杨光,尽管当时没有登上珠峰,但是他登上了自己精神上的峰顶。

  片中的主角方五洲,是在十五年后再次登顶;但杨光的原型夏伯渝却足足等了四十三年才真正登上珠峰。

  夏伯渝因为当年和杨光一样的遭遇而截肢,但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一件事——登顶珠峰,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在20xx年5月成为了第一个靠双腿假肢登上峰顶的攀登者。

  影片开头的蓑羽鹤,是世界上最小的鹤,体长只有76厘米,但是它们是唯一能够飞越喜马拉雅山的鸟类。

  最渺小的,往往也最伟大。

  其实对于出品方上影集团来说,《攀登者》也有更高维度上的期望。

  曾经的上海电影,可以说是国产电影最开始起步的地方,许多上世纪的香港电影人,履历都少不了“上海”二字。

  但是,有些东西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比如责任,比如担当,如果这次能够找回来,真的挺好。

  希望以后,国产电影能够有更多的“攀登者”。

  《攀登者》观后感 篇8

  9月30日,吴京主演的电影《攀登者》就要上映了,还有不到一个周的时间,向来都令人激动不已。作为新中国献礼70周年的大年之一,从3个月前的首部预告片,它似乎就在传递一个信息:将语文教材中的《攀登世界第一高峰》搬上了荧幕。

  随着剧组的不断宣传,我们对这部电影有了更多的了解,对《攀登者》这个故事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60年,中国人的三人登山队完成了冲刺,历史上第一次登上珠峰峰顶,向世界传递出勇者无敌的态度,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无畏精神。

  20xx年后,中国登山队再次登顶,精确测量珠峰海拔数据是主要目的之一,他们出色地完成了测绘任务,确定了珠峰最高海拔为8848.13米,也成为世界上比较权威的珠峰数据。

  《攀登者》就是根据这些真实事迹改编而来的,队长方五洲(吴京饰演)带领两支登山队,先后完成了1960年、1975年横跨20xx年的两次登顶。

  初次攀登峰顶时,作为三人组之一的方五洲,最后以肉身做梯架供队友攀爬,身后的队友曲松林(张译饰)热泪盈眶,脱掉登山鞋与容易打滑袜子,踩着方五洲的肩膀爬了上去。虽然条件刻苦,幸而不辱使命,第一次攀登峰顶成功。

  第一次用冲封顶后,方五洲与曲松林没有成为生死好友,反而产生了隔阂与矛盾。为了第二次攀登珠峰,方五洲硬着头皮找到曲松林,后者面带愠色明显不想搭理他,曲松林只留下一句,“完不成任务,你们自己跟老队长解释”。然后摔了酒瓶离去。

  因为方五洲与曲松林之间的隔阂与矛盾,第二次攀登珠峰多了一些曲折的剧情。一向以硬汉形象出名的吴京,在张译的咄咄逼人下眼泪直流,被自己的挚爱亲朋如此质疑,无疑是在用刀子剜他的心。

  从花絮中可以看到,拍摄完成后,剧组人员立即递上纸巾,让吴京擦干净自己戏中的泪水,张译则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那种亲身入戏的感觉,就连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也能感到到。

  毫无疑问,吴京是一位敬业的`演员,他值得别人尊重,剧组人员对他也交口称赞。电影《攀登者》在拍摄之前,网上有很多他拄拐杖、坐轮椅的照片。因此很多网友担心《攀登者》的拍摄会不会给他造成严重影响?

  这两年吴京虽然佳作频出,但也是拿生命在拍戏,拍摄完《流浪地球》之后,吴京腿伤复发,再一次柱起了拐杖,但是对于饰演登山队长方五洲,他丝毫没有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坚持亲自完成每一个动作的拍摄。

  一般演员应该会以此进行适当宣传炒作,但是吴京没有这么做也不会这么做,他说,“为国登顶,每一个攀登者的骄傲!”这才是这正的硬汉,心中有自己的信仰,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他呢?

  《攀登者》将在9月30日正式上映,9月9日已经开启了“最高海拔”预售,如今已经突破了5300万,票房过亿肯定是分分钟的事情。

  与此同时,献礼国庆的片子还有《中国机长》与《我和我的祖国》,当真有一种三国争霸三足鼎立的感觉,至于最终结果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攀登者》观后感 篇9

  国庆节马上就要到了,今年“国庆档”的电影竞争也是相当激烈,有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由张涵予、欧豪、杜江、袁泉、张天爱、李沁领衔主演的《中国机长》,而相比于这两部电影,由吴京、章子怡、胡歌等大牌明星主演的电影《攀登者》更是让观众非常期待,毕竟,吴京在电影圈中是一块活招牌,只要有他参演的电影几乎都是一个字“爆”。

  不过,也有网友提出质疑吴京是否能够将传奇延续,甚至有人觉得吴京之前的电影太过耀眼,导致观众对他的要求非常高,可能《攀登者》会成为他的扑街之作,即使票房大于40亿都不算爆的。

  不得不说现在观众欣赏电影的水平是越来越高了,或许,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吧,如果一个人参演的电影每部都超过40亿可以说没人能够做到,吴京估计也不行,现在吴京的演技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没有必要再去搏命,只要自己用心让观众看到自己的诚意就行了。

  截止到9月22日,《攀登者》的预售票房依然排在第一位,看来还是有很多影迷非常期待这部作品,就算《攀登者》的口碑没有达到观众的期望,至少票房不会太难看。

  近日,有媒体采访了《攀登者》的主演吴京,现场记者曾问吴京如果《攀登者》的票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怎么办?吴京似乎一点也不担心,他表示自己虽然没有完整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赢了,赢了一个过程,一个新的类型,没有人做过,这种经历只有少数人有,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听完吴京的这番回答,记者和观众都不得不肃然起敬,吴京参演的电影确实在不断开拓新的类型,他曾经也表示中国电影想要发展必须开拓新的类型,不能故步自封,要多去尝试新的`形式的电影,票房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他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一般导演的要求,这样的格局不红才怪呢!

  其实,早在《流浪地球》上映前就有人问吴京如果票房不好怎么办,吴京这样回答:“至少我们给中国儿童种下了科幻的种子,给中国科幻电影培养了7000个人才。”吴京的回答直击了影迷们的内心,让大家明白电影不只是只有票房,还有另外一层面的意义。这也许就是吴京真正的魅力,让人忍不住去支持他的电影。

  采访中吴京还表示自己还需要努力,最近还在看一些关于电影方面的书籍,发现自己之前在拍电影的时候有很多错误的地方,希望自己以后能够在技巧和技术方面少犯一些错误,至于观众怎么评价和定位他,这已经不重要了。其实作为演员只要在电影中能够纯粹地享受快乐,享受专注,享受专业,能够开拓一个新的类型,这才是最大的成功。

  从采访中可以看出,吴京如今已经看淡了票房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不是能够在新的类型中享受快乐,能不能为中国电影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样的吴京怎么能让人不爱,相信大家也是这么想的吧,一起支持吴京,支持《攀登者》吧!

  《攀登者》观后感 篇10

  国庆很快就要来临了,不知道大家想好怎样度过国庆小长假了吗?不管是出门散散心,还是去电影院看看电影都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国庆档也是各种好片不断,真的是诚意满满,像是《我和我的祖国》可以说太多知名的实力派演员加盟了,再加上豪华的导演阵容,真的是想不火都难。

  而和《我和我的祖国》同一天上映的《攀登者》也是令人非常期待了,先看演员阵容,吴京这次联手章子怡、张译、胡歌、井柏然还有特别出演的成龙一起挑战珠峰,其实之前在电影预告的时候就已经引起了观众们的热议。

  有些人担心这种题材的电影可能不会适合主流观影群体,但是从预售的情况来看很显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了,这种坚守初心,勇攀高峰的精神还是很热血的,很容易感染观众的心,每天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当中,整个人的心也是躁动不安,很难说静下心来去欣赏一些事情。

  可以在电影中感受到探险队克服种种困难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那种激情还是很伟大的,而为了很好的达到一个真实的状态,《攀登者》剧组也是深入雪山力求每个动作都很到位,本身拍戏就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也许在镜头中出现的画面只有短短几分钟,但是为了拍好这段演员们不知道要付出多少的努力。

  珠峰的条件还是比较恶劣的,长时间的拍摄对于每一位演员的身体素质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像是在高海拔下的高原反应,这种事情真的是没办法,那种头晕眼花的无力感很难去克服,而且高原反应因人而异,就连武打演员出身,平时给人感觉身体素质很好的吴京也是大感吃不消。

  即使这样所有的演员都是很认真的在完成这自己的戏份,其实真正置身于现场的时候恐怕他们已经被大自然的那种别样的魅力给征服了,他们应该是怀着一种勇往直前的'心在做这件事情的,不仅仅是在拍戏了。

  穿着厚厚的登山服还是难挡雪山上的寒风,那种身体上的难受还是很明显的,不过比起当初登山队无惧生死,从北坡出发首次登顶珠峰所遇到的艰险相比,这样的困难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但剧组还是尽可能地还原了一些细节,影片监制徐克表示,“珠峰是我们的高峰,既然是我们的山就要自己登上去,这就是攀登者精神。”

  其实平时里也有一些节目中会提到每年因为攀登珠峰发生了哪些事情,但是一直没能够以一种艺术的手法让观众有个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冒险精神还是需要去传递的,永不服输,坚定信心,征服心中的目标,此次《攀登者》很好地体现了这些,期待吴京、章子怡、张译、胡歌、井柏然、成龙在电影中可以带给观众一种不一样的热血体验,希望通过影片可以使更多的人坚定信念不要放弃,加油!

  《攀登者》观后感 篇11

  不同的是,李国梁终没有机会对黑牡丹表达,他的爱全在那一张自己拼成的合影里,而徐缨,等到了不善表达的方五洲说“我要娶你”,微笑而逝。很难说,谁的遗憾更大一点,但正如那句“山就在那儿”,珠峰见证无数人的攀登,千年矗立不变,爱人在心里也会是一座山峰,他/她就在那儿。

  然后就是攀登这件事。整部影片我的心情都像坐过山车一样,紧张到不行,有时甚至觉得都不敢呼吸,演员们精湛的表演更是把气氛推向高潮。毫不夸张,每个人都恰如其分,鲜明的展现了每个人物的性格。吴京的方五洲有主心骨的气场和铁汉柔情,章子怡的徐缨是过硬的专业气象保障是柔中带刚,张译的曲松林有执念有悔恨,井柏然的李国梁敢于担当勇于牺牲……还有胡歌、陈龙、曲尼次仁、何琳、拉旺罗布等所有主创,都让我跟着他们体会人物的悲喜,跟着他们或流泪或欢呼。

  最后,我要说我最爱的演员井柏然。今天之前,我从没想过会为一部电影流这么多泪,也没想过会因为一个角色而这么心痛。李国梁是有登山经验的摄影师,所以有着艰巨任务。完整影像资料是登顶的必需证明,承载着两代登山人的梦,井柏然的表演很准确,他对登山的热血,对黑牡丹的动心,对曲松林的.坦诚,还有主动请缨的魄力,都让人物立住了,立体了。我看他反复拖轮胎、爬梯子、水中憋气,我脑中反复的是他从梯子上摔下来擦破手掌的样子,记得后来宣传另一部电影时他手疼的拿不了话筒,可他依然没有在任何地方提过这段,粉丝们都是在花絮出来后才知道。

  井柏然现在还是不主动提受,因为他说这不值一提,演员最重要的是戏,为角色的付出都是应当的,观众看的是最后呈现好不好,而不是过程。我边看边哭边在心里说,井柏然你做到了!而李国梁生命的戛然而止,在登上第二台阶的喜悦之后,来得那么突然,快得我无法接受。我的泪水再次决堤,是为这个角色,他在的年华,拥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和登山能力、摄影能力,他离登顶近在咫尺,他用生命保住了相机和相机里的登山成果。不难理解曲松林拖回李国梁尸体时那种悔恨,他哭喊的“我错了”,是对方五洲说的,更是对这个年轻生命逝去的痛心,而我还想到李国梁未说出的那些话,觉得生命好渺小,想做的事,真的要及时去做啊,别等到来不及了才后悔。李国梁是有遗憾的,但他和无数登山人的攀登精神是不会消亡的。

  就像主题歌里唱的:必定有我登上绝顶只为国旗飘扬,是信仰和使命感支撑着他们克服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困难,让世界看到中国人站上世界屋脊,而我们也不会忘了他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做自己人生路上的攀登者!

  《攀登者》观后感 篇12

  昨天我朋友说一句话挺对的:主旋律的电影其实挺好拍的,因为基调已经定了。

  攀登者没拍好,说实话真的是挺匪夷所思的,因为这个演员阵容和题材,按理说,就按照最简单的故事线拍出来都不会太差。

  可结果是这电影还是拍砸了。让我们来看看导演到底是进行了哪些骚操作

  首先,的问题就是故事连贯性太差了,各种片段强行剪辑到一起。

  吴京回忆自己第一次珠峰登顶,吴京和章子怡跑酷表白,吴京受委屈下锅炉房,井柏然和藏族姑娘掉冰沟里人工呼吸,杨光和大夫说自己为了父亲的梦想,雪山拉练等等,混乱的拼凑到一起,看的人忍不住想问导演: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友情?爱情?父子情?

  想展现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情感当然可以,但是和主线配合不好,硬凹,就成了一锅粥。

  另一个问题是电影的节奏。上来就是一段宏大音乐背景下的登顶回忆,让人忍不住问一句电影已经结束了是吗?电影本义如果是想讲爱国和登山,就应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节奏,才会有中间或结尾情绪高潮的爆发,但是这个电影怎么做的呢?意图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bgm几乎贯穿整个电影,后续的二次登山会碰到状况,例如雪崩,成员牺牲,登顶等大场面在吴京的第一次回忆和后面的雪山拉练中都伴随着bgm反复出现了,因此本来应该情绪紧张,情节高潮的点看到后面已经觉得乏味。

  其次,这电影的梗太烂了,井柏然和藏族姑娘一起跌落冰沟,然后人工呼吸,吴京章子怡爱而不能在一起,最后子怡吐血而亡,成员们吸着氧发着抖听他们俩谈恋爱这种情节,让人怀疑导演是偶像剧看多了吗?还是那种台湾古早偶像剧。以及第一次登珠峰吴京选择保张译的命不要相机,后面就对应井柏然为了相机牺牲自己,同时大声命令队友一定要登顶的情节,导演,这种对比手法真的看的人昏昏欲睡,在井柏然要当队长的时候全电影院的'人就知道你要这样拍了,而且你竟然能毫无悬念的就出现这段情节,当时我就理解了导演,他只是一个上班摸鱼完成任务的普通人!

  再者,bug太多了,比如子怡是气象学家,张译作为副指挥却一次又一次不听她的,还是让大家冲冲冲。再比如在雪山里,谈恋爱要大声吼,找人要大声吼,跌落悬崖临死前命令大家的时候还在大声吼,同志们,会雪崩的啊!

  至于后期配音和口型对不上这种问题都懒得说了。

  说实话,看电影的时候,能感受到演员的身体和精神都很辛苦,付出了足够体力和感情,整体感觉就是挺可惜的。

  电影本身想传达的爱国主义和攀登情怀,在这锅粥中变成了空洞乏味的口号。

  《攀登者》观后感 篇13

  国庆假期前的最后一天,天悦影城,几经换票改票,误打误撞走进了《攀登者》的放映厅。

  后来才知道我是何其幸运!能在这样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先睹为快。

  影片来得始料未及,与之邂逅时也开演过半。前序的铺垫都省了,撞入眼球的,是风暴!携石裹雪的超大风暴,被风暴强行扯开的钢钉,以及裹挟在狂风暴雪中看不清的飘忽忽一团人影……人们的千般预案万般筹备,在无情的自然界面前,竟一击即破!

  影片以近乎残酷的写实手法高度还原了1975年珠峰攀登者们的险境与喘息,让人心头一震。

  镜头静止,转向皑皑雪原,一座座雪峰林立如柱,浩瀚的雪白不见一粒尘埃,美得令人震撼又窒息。人在其中,真是沧海之一粟!迷途,坍塌,队员搜救,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品味其中的喜悲!

  上世纪70年代是和平的,战火的硝烟已退,国家间转入微妙的较量,为国争光使命之艰巨,等同于捍卫疆土。70年代也是相对落后的,科技尚不发达,通讯尚不便捷,战胜残酷自然所主要依靠的,还是攀登者们的血肉之躯!

  中流砥柱方五洲,年轻队长李国梁,气象工作者徐缨……他们是珠峰的攀登者,更是背负着国家使命的人。他们既是伟大的人也是普通人。珠峰的风雪,见证了他们青春的奋斗,也见证了他们再平凡不过的喜怒哀乐,离合悲欢。他们个性分明,却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随时准备为国家的荣誉赴死。不畏现实,在残酷的.自然中坚持着不屈的斗争……

  李国梁死了。年轻的队长在生命最后一刻,把摄像机交给战友,自己割断绳索坠下悬崖,让其他战友生还。

  徐缨死了。如果她明哲保身听从上级指示,如果她没有自作主张登上雪峰……她是为自己的决定而死的。但是,没有这个决定就没有方五洲登顶的成功!只记得她嘴角沾满血污,脸上的笑却还灿若春花……这一刻,她完成了生命中最伟大的任务。

  和平时代的人如何去谈民族精神?去谈爱国信仰?当个人生命与国家荣誉同时摆在眼前,如何抉择……看得见的对手易打败,内心的敌人难降伏。为国家荣誉赴死,是一句平时谁都喊得出的口号,而紧要关头能选择舍弃自我为国捐躯的……唯英雄尔。

  攀登者,他们的功绩不亚于血洒疆场的勇士。

  影片尾声,字幕打出一段史料: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数据,珠穆朗玛峰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据不就是当年我在地理课本学过的那个数据吗!……无忧无虑的少年,轻描淡写的数字,如何明白它的分量之重?如今才懂得它所仰赖的,是多少攀登者冰冷却无悔的尸骨……

  新中国成立今已70周年,电影事业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等待,如今中国终于交出了震撼人心的冒险类大片。它不是科幻的童话,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

  而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

  祖国70岁生日,是一座里程碑,未来仍任重而道远。

  攀登者的精神,将永远纵贯在祖国源远不息的血脉中,无止无疆。

【《攀登者》观后感】相关文章:

《攀登者》观后感05-17

攀登者观后感05-23

攀登者观后感06-14

《攀登者》观后感11-14

推荐攀登者观后感12-26

攀登者观后感(15篇)11-12

《攀登者》观后感(15篇)11-05

《攀登者》观后感15篇11-04

攀登者观后感15篇11-07

《攀登者》观后感450字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