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河西走廊观后感
观看一部优秀作品之后,我们会受益匪浅,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观后感就是自己的一种思想感悟,观后感相当注重“感”,也就是从作品中领悟出的道理与思想。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西走廊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河西走廊观后感1
最近看完《河西走廊》被震撼到了,我整理了下笔记,分享给大家。
大西北,20xx的旅行关键词。神秘的西域,广袤多彩的景观,璀璨的丝路文明,没有人不向往。若谈及大西北旅行,一千个旅行者有一千种玩法,但要说起河西走廊,除却地理书上的概念,对它的认识过于苍白,只有资深玩家才能道出一二。而大西北最不能错过的就是「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黄金段。
《国家地理》写道,河西走廊是交通要道,也是景观大道。戈壁沙滩,丹霞雅丹,雪山草原,除了海洋,汇集所有的地貌。它不仅是地理意义的长廊,更是中华历史上的文化长廊。从汉武帝开拓疆土,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西域的神秘面纱就此揭开,繁盛的丝绸之路由此而生。留下20xx年华夏文明的缩影。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华夏文明延续至今,生于华夏长于中华的我如此自豪,因此更想一看河西走廊的文明与足迹,真正地认识什么是中国
河西走廊观后感2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心中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想要写点什么,摩拳擦掌,即便输出水平有限,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看完这部纪录片,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从最开始,张赛出使西域,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其所见所闻,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可谓是及时雨.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此后,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设置自己的郡县.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为逃避战乱,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后唐朝入住中原,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随后的几十年里,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汉朝开拓,元朝,隋朝,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在明朝和清朝时,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而这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估计也是hold不住。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而祁连山,这座宝山,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镍,铁,玉石,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读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河西走廊观后感3
古老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瀚的历史长河波涛汹涌。昔日的光辉与荣耀通过万千年的时光依旧绽放着流光异彩。拨开历史的云烟,我们听见霍去病不灭匈奴誓不返的壮志豪言,望见张骞屈身数十载,英名垂青史的辛酸泪。曾经那意气风发的少年郎,在岁月无情的打磨中慢慢沉淀。那承载着历史年轮的河西走廊,一粒粒大漠的沙石都在讲述着这片土地的传奇。那永不止息,生生流淌的大河顺势而去。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仍在继续。
对于中国而言,拥有河西走廊这片沃土,是何其幸运。偌大的沙漠,因它而变得丰富多彩。是它丰美的水草培育了一批优良的马种;是它充沛的水源滋养了无数勤劳的民族;也是它温柔的秉性谱写了一段壮美的历史史诗!
在广袤的河西走廊大地上,一千年前那英姿飒爽的霍去病终有有了一片施展拳脚的天地。他首次联结西域,通过精密的战略部署,成功拿下河西走廊。成为汉代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纵使千百年已过去,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之旅依然深深地烙在人们心中。那个不畏强权,牢记使命的高大形象,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被匈奴欺压数十年人们的心。
那一个个被史笔记录下来的平凡或伟大的人物,都以不同的'心境,不同的姿态,走过那长长的河西走廊。那络绎不绝,来往东西的骆驼商队,在那驼铃叮叮当当中穿过一条两千多公里的戈壁,踏出一首悲壮的阳关曲。
历史是厚重而庄严的,在那个时代,各民族分裂割据,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免不了杀戮和争夺,而统治者的野心则是以人民为代价。回望今天,我们又该多庆幸生在了这样一个时代,这样一个国家。优良的军队,民主的政坛,日趋先进的技术,不断地保障和改善着我们的生活。因为有强大而善良的祖国,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可以昂首挺胸地走在世界各个角落。而我想,河西走廊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该珍惜这样美好的时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它前行的脚步,让人不禁感叹,在那个辉煌一时的盛世中,历史演绎着一切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而人才是最充满悲剧色彩的存在,渺小而无奈。
一刹那,就已千年。
河西走廊观后感4
凤凰视频同步播放了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刚看过第一集《使者》,可是不得不说,有点失望,明显是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官样文章,还是一如既往的宣扬民族自豪感用汉匈战争做开篇,站在大汉族的立场上去看待河西走廊,而不是立足于河西走廊本身,将河西走廊自身作为一个原点发散出去,探究这里的历史和人文、地理、地缘战略特点,再深度分析下去,和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和当下中国的大战略相结合,不可以不说是一个遗憾。
个人认为,河西走廊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难得的地理缺口和桥头堡,让经过几千年融合稳定下来的华夏民族可以突破自己的地理局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断补充自己和改良自己,让自己不至于像美洲文明一样趋于僵化封闭或者说是缺乏忧患意识变得脆弱,避免了面对外来冲击时消解覆亡的命运。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存续的意义。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讲,张骞凿空西域就是中国人那个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伴随着张骞通西域,新工具新技术的传入,新作物的传入,新族群的融入,比起明代大航海的郑和,张骞更有可堪与哥伦布、麦哲伦和库克船长类比的历史地位,所不同的只是具体形态。张骞地理大发现的动因,面对的是北方匈奴的威胁而不是强大的奥斯曼土耳其的`威胁,走的不是海路而是陆路,探索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全球海洋。
就河西走廊本身而言,汉人开拓西域的历史也并不是真正应该作为纪录片开端的历史,在汉人击败匈奴建立河西五郡开启该地区高度汉化的历史之前,河西走廊就生存着形形色色的族群,有着辉煌不输于汉地的文明形态,至少我们从史书中看到的就有月氏和乌孙,有羌人,这些人是更早于汉人的河西走廊的原住民,纪录片的视角和格局观还是有点low了,所传达的历史观也不利于中华各民族的平等相处和大融合。实际上,即使是对于汉民族而言,形成华夏先民的一部分族群就东迁自河西走廊,如果能从更久远的年代讲述,文明的广度和深度会大大加深,格局观也会显得更加开放。
中华文化要自新,就必须把自己放到更广大的人类历史的背景上去看自己,不可以死抱着祖宗的大腿不放。中国人想要文化输出,就必须先挖掘整理、用开放的眼光整合改造创新自己的文化,不然,面对当今的世界,是难以制作出足够先进有吸引力的文化产品的,最多不过是像土耳其拍的《征服1453》一样自娱自乐的作品罢了。中国想要文化输出,就必须把自己变成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形态,至少也要是之一才行,而我们现在充其量只是“在路上”的状态,也急不得。文化是经济社会等等的发展最终的累积和沉淀,不是政治文宣需要随时可以生产出的商品。
河西走廊观后感5
纪录片《河西走廊》是在当前“一路一带”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推出的国际制作的纪录片中的大片,看了张颐武、石述思等文化名人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和印象,更加觉得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在历史中的重要性。从雅丹开往敦煌的路上,我们穿越罗布泊耳垂的无人区和漫长的酷热。偶然回头,车后是一望无尽的戈壁,鲜红的落日和残颓的玉门关。颠簸不是来自唐诗中的战马,但是扬起的尘沙仿佛与古人有了一刻的心意相通。影片除去原汁原味的历史气息,其运用的艺术手法更是值得深究。
《河西走廊》这部纪录影片给我们展现了一场宏大的历史画卷,两千年前,张骞从刘彻帝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河西走廊》最精彩的莫过于将历史情景以表演的形式在荧幕上呈现出来。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美学主体依旧是戏剧美学:充满矛盾冲突的情节编排、紧张激烈的悬念设置,与摄影特技技术的迷恋交织,为中国纪录片描绘了美学品貌。薇乐大道戏剧化效果,情景再现手段是非常普及的一种表现方式,使得纪录片从枯燥无味中华丽转身,变得富于趣味性与可看性,吸引更多受众。
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而言,由于讲述的事情时间上是不可逆的,所以缺乏影像资料,于是情景再现手段在重构历史事件的需求之下诞生。但是情景再现使用的是搬演而非扮演,既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有所创新,有不同于剧情片的.虚构。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结合历史事实真实再现历史原貌,将影片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更加直接的传达给观众。利用蒙太奇将历史与现实交叉在一起,把古人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一带一路”精神和现代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美结合,使得整部影片的价值体现更佳。
《河西走廊》将历史场景搬演到屏幕上,给我们呈现一个优美宏大的历史画卷,细节生动,既不背叛历史事实,又重构了历史场景,继承了前人的智慧,同时又将其余现代审美与价值观融入其中,谱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壮丽之歌。
河西走廊观后感6
一周看完了河西走廊,这种几天之内看一段几千年的历史的感觉,很震撼。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历代皇帝也是有功有过,没有完人。如隋炀帝杨广这般的雄心大志开创了史上第一次中外博览会,开凿隋唐大运河,改革管制,均田制,为以后唐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但是杨广的大力发展基建与征战苦了农民,以至于矛盾激化不可调和而隋朝迅速灭亡。这其中给我的感悟颇深:隋的各种发展为以后的唐兴盛奠定了基础,但却让自己走向灭亡。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选择,但是平衡之道却是关键。应用到我们普通人亦是如此,把握平衡是个大智慧。历代君王无不亡之于平衡,就如天平,我们要不断的'调整两侧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若是任由一侧重量加下去将永远失去平衡而坠入深渊。
延伸到生活中亦是如此:工作生活学习的平衡要把握,若是觉察自己陷入了某一个执念里面,要及时抽身,切不可沉迷进去。所有的沉迷必有其害。
从中学到的几点:
1.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王朝的兴盛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前人做了对的决策,但是决策需要几十年才能看到作用,这也叫战略规划。所以看看历史可以让自己学到什么是远见,历史让我们学会了拉长时间看到分析一件事。
2.平衡之道
从中看到平衡很重要,度很难把握,以后慢慢学习这点。
3.要开放自己,封闭让国家走向灭亡,也让一个人走向灭亡。
汉、隋、唐、宋支持对外贸易,到明之后开始闭关锁国直到清朝,长期的封闭导致国家经济衰退,人也是如此吧。
4.人无完人,历代皇帝都有功过,犯错不要苛责有功也不要炫耀,无愧于心就好。
河西走廊观后感7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记录片《河西走廊》。正是这样一部纪录片,赋予了历史鲜活的灵魂。它的出现让写在史书里、刻在壁画上、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字变得有血有肉。
《河西走廊》以大规模的情景再现回溯历史,两千年前,张骞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符节,跨越历史长河将一条厚重的历史之路呈现在我们眼前,那一年,刘彻19岁,张骞27岁。而同样是二三十岁的年纪,我们却习惯了循规蹈矩,习惯了安于现状,不愿走出自己的舒适圈,不愿去改变,不愿去突破桎梏,打破固有的“安稳”的生活。
张骞是一位勇者,明知踏上西行的道路异常艰辛,但他依然勇于担负开拓西域的使命。鸠摩罗什被囚禁整整十六年,仍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能无法表述史人开拓的步伐了,反倒觉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来的更为准确。
通过对纪录片的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追求自己的目标、路途是充满艰辛的;学习知识,亦或是枯燥的、乏味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我们都有各自努力奋斗的目标,但一路走来,可能会因各种原因忘却了自己的目标,停下追逐的脚步。没有超世之才,就要有坚忍不拔之志。明确自己的目标,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竞争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即使面对逆境,也要有面对的勇气,在生活中要敢于拼搏,勇于改变,这样才能距成功更进一步。
纪录片虽然只有短短十集内容,但其内容贯穿了从汉代到新中国河西走廊的.演变,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使命,从汉到新中国,从出使、战争、文化、交流、经贸,到工业化浪潮,再到如今的和平、富饶、“一带一路”,我想河西走廊贯穿的,不仅仅是这一段历史,更是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经济贸易的促进和进步。毫无疑问,河西走廊早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地理概念。它意味着一种历史、一种文化和一种使命,它是丝绸之路的象征和缩影。
河西走廊观后感8
最近先后看完《觉醒年代》《天道》,又陪孩子一起看完纪录片《河西走廊》,心中热血沸腾,感慨万千,想要写点什么,摩拳擦掌,即便输出水平有限,也凑合两三字说说自己的感受。
今天便先来说说《河西走廊》,以前对大西北的印象非常少,看完这部纪录片,整体了解了河西走廊从汉朝到如今的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纪录片重点讲述了有关河西走廊有关的重要历史人物。从最开始,张赛出使西域,中途两次被匈奴人扣留先后9年,又历时2年时间逃回大汉,其所见所闻,对西域的了解给当时正一筹莫展对付西北匈奴的汉武帝注入一剂良药,可谓是及时雨。张骞出赛可以说对中国国家版图的开拓,对西北历史的布局犹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同等的作用。此后,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征服河西走廊,设置自己的郡县。随后的两位汉朝皇帝,汉昭帝,汉宣帝用和亲的方式巩固了河西走廊的格局和地位。汉朝之后直到隋朝期间,河西走廊不断经历朝代的更迭,确实当时继后晋时期避免最好的世外桃源之地,为逃避战乱,许多文人大家相继来到河西走廊避难,当时的文人大家热衷推广儒家思想,同时苦心研究儒家和当时他们带过去的经典著作。因此儒家思想在河西走廊在隋朝统一全国之前的战乱的300年得到广泛的推广。
后隋炀帝杨广统一全国,他意识到河西走廊的重要性,在祁连山脚下举办历史上首次的万国盛会。可谓使东西方的商贸得到空前的繁荣,后唐朝入住中原,成吉思汗横扫整个中亚和欧洲地区,随后的几十年里,当时蒙古国统领阔端和藏族部落首领的.班智达进行和谈,从此藏族归于元朝版图。
纵观历史变迁,汉朝开拓,元朝,隋朝,唐朝得到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在明朝和清朝时,因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河西走廊进入了最为萧条的几百年。而这几百年的历史,中国从过了文艺复兴,也错过了欧洲的工业革命。即便是当时开放国门,没有当时很好的国民基础和卓越的领导统治,中国即便知道文艺复兴,估计也是hold不住的
到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家需要石油和大量的原材料进行工业改革,而祁连山,这座宝山,给中国源源不断的输出了石油,镍,铁,玉石,水晶等重要的核心国家战略资源。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和力量。
直至今日,内陆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振兴中国的重要要塞。
读毕,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叹历史风云人物变幻,感叹祖国的打好山河,感叹历史先贤为这片土地注入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感叹这块巨大宝藏之地带给我国人民的用之不竭的财富
河西走廊观后感9
本片主要讲述了从汉武帝时期至今,河西走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变化。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集、第三集和第九集。第二集中霍去病三度大败匈奴,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夺回河西走廊,这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岁月,当他说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我真的是血脉贲张。
我也感慨于汉武帝的.文韬武略,对河西局势是如此有远见,这个边疆要塞对以后乃至今日的发展都极其重要。我特别喜欢河西四郡的名字与意义。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汉武帝选择以这样一种方式将他经略西部的梦想留在了河西走廊上,传承千年的名字似乎仍映射着千年前那个站在黄河边极目远眺的身影,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第三集从悬泉置一个无名的置啬夫视角,讲述了常惠和解忧公主为河西奋斗的一生,那都是一段生机勃勃的岁月,常惠五次经过悬泉置,每次一都是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当他最后一次途径悬泉置,他多停留了一天,这是置啬夫最后一次看到这个老人。曾经的老兄弟相继离去,常惠舟车一生,辗转南北,他在悬泉置站在角楼遥望东方时,似乎看到了那座古老的长安城发出阵阵智慧之光,那是众任先贤栉风沐雨的一生,也是他,常惠,砥砺奋战的曾经。
河西走廊观后感10
最近央视播出了由甘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联合出品,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制的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共10集,每集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以历史时间为序,用写实的手法,唯美的画面、极具感染力的音乐,带着观众倘佯于中原地区与西域边塞连接的必然通道——河西走廊。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开了河西走廊的神秘面纱。
透过《河西走廊》,我们再次看到了张骞、霍去病、阔端、八思巴、飞天的描绘者、穿越古道的中西商贾……通过“复活”了的细节让我们知道,华夏民族对于河西走廊的最初注视,缘于一个帝国被围困的命运,年轻皇帝刘彻的'一个决定,开启了对西部的探索和开拓。
透过《河西走廊》,将观众头脑里的历史常识、诗词歌赋次第激活,让历史变得鲜活可感,让诗歌变得灵动有根,人们会更好地理解“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哀歌;体味“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理解丝绸之路对沟通东西经济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河西走廊观后感11
《河西走廊》,一部值得推荐的纪录片,结构和细节都非常完美。热泪盈眶,十分虔诚得看完了。
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是开疆扩土、安定边境,未曾想造就了一个个奇迹,诞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在这部影片中,细细道出了一个个了不起的人物的故事。“封狼居胥”扫除匈奴说出“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为汉帝国解忧远嫁的解忧公主,陪同苏武出使却默默无闻的常慧,为传播儒家经典传承根脉坚守一生的郭荷、郭瑀、刘昞三师徒,致力翻译佛经的鸠摩罗什,西巡河西走廊过雪山的隋文帝,历经隋唐两朝的重臣裴矩,来自吐蕃的萨班、八思巴师徒,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意大利传教徒利玛窦,“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抬着自己的棺材保卫新疆的战士左公左宗棠……是他们,让河西走廊更加绚丽夺目。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名字仍旧熠熠生辉,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有幸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来了一次“环游大西北”的旅行,敦煌石窟、沙漠骆驼、丹霞山、魔鬼城、扁都口油菜花等等,那时候的惊喜与感慨仍不能忘记,那也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之一。
河西走廊,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历史的代名词。这里的盛衰枯荣,亦是中华自古至今的缩影。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国历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故事在全国都在不停的上演。
历史的长河正如星空,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点点,正是已经发生的这些故事,才构成我们厚重的历史,才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永恒值得铭记。
河西走廊观后感12
央视用一部大气磅礴、画面精良的纪录片,将河西走廊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演绎出来,展现给我们的是鲜活的历史。十集的纪录片,每一集都舍不得跳过片头,总感觉那满天的繁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各种历史人物与故事的介绍,让我感觉到中华历史的厚重、文化的精深以及自己的浅薄。
片中结尾:曾经发生的故事已成永恒,走向未来的脚步正在继续。确实,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铸就我们的现在包括经济与文化,正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才能铺就我们走向未来的道路。历史总是在现在和未来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演绎着,读古才能知今。
我对历史不甚知晓,但却有着想要了解的.心,此纪录片中,讲述的有我熟知的人和事,也有我从不知晓的人和事,也让我了解了历史人物不同的一面。
印象最深的为,是多大的毅力和决心才能使在异国他乡,经历各种逆境的张骞,仍不忘自己完成自己的使命;还有以前从未听说过的鸠摩罗什,在被关押17年,仍未不忘弘扬佛法,对我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还有那个历史书中的奢靡浪费的杨广,原来是一个胸有壮志致力发展经济的一代有为帝王,正如记录片中所说,其罪也彰,其功也卓,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最让我震惊的还是古人文化与智慧结晶的石窟,那一座座雕像,一幅幅流光溢彩的壁画,无一不是文明的高峰,看到窟中的古籍,被运往国外而震惊世界时,心中有些许的感伤和无奈。
河西走廊的故事,只是我国历史的冰山一角,一样的故事在全国都在不停的上演。历史的长河正如星空,历史中的人和故事正如星空中的繁星点点,正是已经发生的这些故事,才构成我们厚重的历史,才有灿烂的中华文明,才能成为永恒值得铭记。
河西走廊观后感13
现在怎么不爱写东西了,书看多了该想要输出才是,许多观点总觉得它们还未形成,因为我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就不敢说,怕它们漏洞百出,比如上一篇未完成。所以就在博客写一写吧,这大概是个只有韩寒还在怀念的地方。下午没去和朋友们K歌而是看完了这部十集纪录片,其中多次感动流泪,现在写读后感的冲动已经过去了,就是和自己聊一聊。
西北是我的家乡。之前长安与河西走廊是对立的,一个是中原都城,一个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对象,宋迁都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长安和河西走廊就成一体了,落后的西北五省。虽然作为一个西安人,从小并没有对故乡感到有什么自豪的,生长在古城又不是就代表我有底蕴有文化,相反我倒是觉得身边的人天然有种固步自封,毕竟八百里秦川是富饶安逸之地,人们对外面的世界没多大兴趣也情有可原。可是每每看到唐朝的文字或者画面,总是忍不住落泪,好怀念那个我并没有经历过的时代,我几乎确信现在这里的人没有把当时的精神继承下来,虽然城墙还在,不是唐朝的,虽然西市重新建起来了,但只觉得蹩脚,还有曲江、大唐芙蓉园,即便就是大明宫也被复原出来,这个城市还是不及当年长安的十一,因为她的精神内核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长安,包容万象,万国来朝,天下第一。当年长安城的少年,一胸腔的山河锦绣,心系苍生,广博而自由。那种自信是因为大唐引领时代的风潮,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发达的生产力,就如现今的欧美。人类文明数千年,多少朝代更替,人们还是在不懈地违反着发展和繁荣的定律,也许就是人性吧,然而世界大势偏偏是逆着人性而行的,所以繁荣和倒退才能如此匪夷所思地不断更替。
我总希望那股千年前的汉唐心气还是存在在自己内心深处的,虽然也说不上那到底是什么,就比如大唐的自信豪迈如今体现为不卑不亢,自由广博体现为温和宽厚,虽然被时代被环境压抑制约,但内核的东西还是一路的。只要内核的东西还在,千百年后仍能回到文明的最前列,但如今这内核已经不见了,我再没有见过心中山河锦绣的少年,人们竟不再宽容自由而是相信绝对真理,不再勇敢探索追求真知而是习惯于照抄照搬,感觉像是自折双翼而不觉其痛。
河西走廊观后感14
昨天晚上我又把《河西走廊》看完了,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河西走廊。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只河西走廊的人,因为一点事情就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他认为别人的事情和河西走廊有些相象,就认为自己的事情和别人的事不一样,认为自己不会干得更好,就不干了。这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认清别人,就没有认清自己,认为别人不会干好。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自己的,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就不干了。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都不会干好自己的,就不干了。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
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别人的事情和河西走廊有很大的不同。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就不干了。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自己的,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就不干了。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不会干好事情的。
河西走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认为河西走廊的人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他认为河西走廊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不一样,认为河西走廊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不一样,认为河西走廊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错误不一样。
河西走廊观后感15
最近看了一部制作精良的纪录片——《河西走廊》,勾起了我的很多遐想。
河西走廊,位于今天甘肃的西北部,是一个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地带,因在黄河以西,形如走廊,故名河西走廊,夹在祁连山和腾格里沙漠之间,是中国内地通往今天中亚的主要通道。
张骞出使西域,目标仅仅是为了连同西域各国一起对抗匈奴,但是他的行为却意义远超于此。河西走廊的意义在于,他是一个难得的地理缺口和桥头堡,让经过几千年融合稳定下来的华夏民族可以突破自己的地理局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不断补充和改良自己,让自己不至于趋于僵化封闭或者说是缺乏忧患意识变得脆弱,避免面对外来冲击时消解覆亡的命运。这是河西走廊对于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存续的意义。
从更广阔的角度出发,张骞的'出走西域,无异于就是一场中国人的地理大发现。新工具新技术的引进,新作物的传入,新族群的融入,更有资格比肩哥伦布、麦哲伦和库克船长的历史地位。
只是张骞地理大发现动因是,面对匈奴的威胁而不是奥斯曼土耳其的威胁,走的是陆路不是海路,探索的是欧亚大陆而不是海洋。
人类文明就是在这样的,交流沟通中发展,我想这是河西走廊的意义。这也是《河西走廊》纪录片真正要传达的思想,包容与融合才是人类发展的基本。
【河西走廊观后感】相关文章:
河西走廊观后感06-08
河西走廊观后感范文01-17
河西走廊心得体会01-22
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范文10-25
观《河西走廊》有感范文11-25
【实用】河西走廊纪录片观后感范文10-31
河西走廊读后感09-25
《念书的孩子》观后感-观后感03-09
《勇敢传说》观后感-观后感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