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感恩教育》观后感

时间:2024-07-19 12:13:26 观后感 我要投稿

《感恩教育》观后感范文

  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恩教育》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恩教育》观后感范文

《感恩教育》观后感范文1

  感恩,是人心田中最真实、最闪亮、最美丽的一颗种子。当它发芽之后,会开出爱心之花,结出智慧之果,而你的一生也将就此改变。想一想,我需要感恩的人真的很多,有父母、老师、同学、朋友……

  ——题记

  3月16日下午,我校邀请著名感恩文化传承普及人兰斌老师为全校师生及部分家长进行“爱就在我身边”为题的激情演讲。

  这一感恩主题演讲是兰斌老师感恩教育研究和实践精华的释放。报告分为“感恩祖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热爱生命”四个主题,整场报告会兰老师声情并茂、充满激情,他不仅是在用语言诠释什么是感恩,更是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每一位听众。

  今天,我观看了“爱就在我身边”的感恩教育报告会,心中感慨万千,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兰老师演讲时台下每一位学生、家长、老师内心的感动和现场的同学们跑到老师或父母跟前拥抱他们,感谢他们的那一份温馨。

  其实,爱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罢了。

  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父母每天给我们准备的早餐,临行前的叮嘱,一件暖和的毛衣。

  我们一直都在接受着老师每天含辛茹苦的教导,一句暖人心的话语,一个提醒的'眼神。

  事实上,没有人是理所当然该给我们什么的,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谢天降雨露,感谢风啸九河,感谢阳光普照,感谢白云飘飘。感谢花开花落,感谢一切……

  古人说: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事实上,我们也非常需要感恩,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一个经常怀着感恩之心的人,心地坦荡,胸怀宽阔,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而那些不会感恩的人,血是凉的,心是冷的,带给社会的只能是冷漠和残酷,这样的人如果多了,社会就会变成冷酷而毫无希望的沙漠。

  感恩,它不是一个任务,而是一份责任心。

  今天,我在这里想为老师和父母说几句感谢的话: 老师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他是我们奋斗的源泉,滋润着我们的成长;他教诲我们做人的道理,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老师的爱,太阳一般温暖,春风一般和煦,清泉一般甘甜。老师的爱最伟大、最无私、最神圣。

  而父母也是一样,从蹒跚学步到上学读书,每一个过程,每一天,每一个点滴,都有他们汗衫的痕迹。只有父母为我撑起幸福的蓝天,只有父母,帮我插上理想的翅膀,只有父母,为我建起知识的森林,只有父母,才会乐此不疲的悉心照顾我,只有父母,才会给予我无微不至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宽容,学会理解,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今后我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对待亲朋、对待社会,去对待一切帮助过我的人。“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歌声感谢了所有人,现在,我感谢小学老师,感谢父母,以后,我还会遇到更多的人,都值得我们去感恩。

《感恩教育》观后感范文2

  自古以来,感恩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永恒、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只有感恩他人、感恩父母、感恩自己,学会感恩,学懂感恩,我们才可以成为社会的优秀者。

  民间有谚语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是在这个日益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冷漠的今天,我们是否还在铭记感恩,心中长存善念呢?感恩他人,不但是对他人善意的回报,也是对自己人格的诠释。孟郊为报慈母之恩,写出旷世诗篇《游子吟》。李白在《赠汪伦》中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中国古代的许许多多的话题,都在解释着一个词语一一感恩。因为感恩,我们更快乐;因为感恩,我们更自信;因为感恩,我们时时刻刻心中铭记中华道德传统。

  20xx年5月22日献县第一实验小学召开了“传递感恩,点燃梦想”感恩励志主题教育会。不仅仅激励了孩子们,同时也激励了我们。

  感恩他人,是对他人付出的回报,是对我们人格的诠释,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感恩父母,是我们在汲取父母的血汗之后仅可以做的一点点的报答。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生活。我们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都是应该的,因为他们为我们弯了腰,驼了背。感恩自己,是对自己的肯定,是相信自己的表现。只有时刻感恩自己,我们才可以向前冲刺,才可以飞的更高,飞的更远。

  父母是我们的加油站,我们是自己的发动机,而他人则给了我们选择的道路。我们对这一切都应该感恩,都要感恩。学会在感恩中成长,在感恩中自由飞翔。感恩需要爱,有爱的世界才美丽,有爱的世界才和谐;感恩也需要细心的呵护,因为感恩往往就是来自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

  感恩他人,也许只是偶尔的一臂之力,他们就会为他们的付出所值得。因为可以无私付出的人不会在乎回报是什么,他们在乎的是他们的付出是不是为世界带来了爱。感恩父母,也许就是为父母洗一次脚,在他们劳累了一整天之后为他们揉揉肩,他们在乎的是儿女的心,心中有父母,出门不远行。就是这简单的一些小事,可以体现在感恩的点点滴滴之中。感恩自己,只是需要一个自信的微笑,我们就可以给自己心灵的满足。

  感恩应该远离冷漠,拒绝自私,无私报答。我们要对心胸狭窄说“不”。有学生对学习厌烦,对自己自暴自弃,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其实,他们只是少了对学习的感恩。只要心中常存感恩的信念,枯燥的学习也是一幅美丽的油彩。所以,感恩吧,学会感恩吧,有了感恩之心,寒冷的冬天我们不在抱怨,烦心的事情我们不会铭记,他人的恩惠我们将心中长存善念。

  学会感恩,感恩他人,感恩父母,感恩自己。

《感恩教育》观后感范文3

  这天,我在辽宁电视台公共频道观看了于丹老师主讲的小学生《感恩教育》讲座。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职责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职责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此刻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之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就应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较,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己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感恩教育》观后感范文4

  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职责感的养成,都进展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听完以后,我十分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职责心的孩子。再看看我们此刻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那么,终究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之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十分普遍的例子,此刻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孩子就就应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所以我们能够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构成不了任何的职责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典范,例如我们亲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辛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职责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职责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职责感是如何构成的。“仁”从构造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要让孩子有职责心,务必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觉察自身的缺乏,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比拟,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职责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齐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辛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构成了自己的职责感。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孩子职责感的构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感恩教育》观后感】相关文章:

感恩父母感恩教育观后感范文11-30

感恩教育的心得07-20

感恩教育心得11-04

感恩教育的观后感12-07

《感恩教育》观后感11-15

感恩教育的讲座观后感09-07

《感恩教育演讲》观后感12-02

感恩教育观后感12-13

感恩教育观后感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