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时间:2021-02-07 10:15:33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追风筝的人》影片讲述了发生在两个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和哈桑身上的故事。梦魇一样的经历使阿米尔移民美国,当他面对一个抛开罪恶感,重新找回那个善良纯真的自我的机会,会如何选择。以下是小编收集的观后感相关内容,欢迎查看!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1

  看完《追风筝的人》,我一直被这个悲伤的故事牵扯着,心里很放不下,所以又去找了这部电影来看。不得不说,看书就是自己在当导演。看完书再看电影,就像自己先导演再看别人导演一样,总觉得电影拍的不行。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阿米尔和哈森的童年,第二个部分是阿米尔在美国与爸爸还有妻子的相处,第三个部分是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去寻找索拉博。

  电影第一部分拍得很好,尤其是演哈森这个角色的小男孩,完全是我心目中少年哈森,第一眼看到,我就觉得他是哈森,给我一种心痛的感觉。主要选取了一些能体现阿米尔和哈森的日常、阿米尔对爸爸爱的渴望,羡慕爸爸对哈森的关心以及阿米尔爱上写作的片段,然后就是着重去刻画风筝大赛前后发生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我觉得很棒,因为风筝大赛前后发生的事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所在,或者说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但是我个人觉得唯一不足的是没有把在风筝大赛前哈森对阿米尔讲的那个梦表现出来,哈森当时对阿米尔讲的这个梦其实体现了哈森对阿米尔的信任以及对阿米尔的鼓励,可以让情节有更大的对比性。风筝大赛后两个小演员对情感把握的非常的好,我可以看到阿米尔自责、内疚。也能看到哈森一如既往的对阿米尔的信任与忠诚。石榴树下的那段也拍的很棒。最后阿米尔诬陷哈森偷手表的那一段,哈森和阿米尔的表情都很到位,哈森知道真相却默默承受,阿米尔更加的痛苦,都让我对他们感到心疼。第一部分的情节也选取的比较能突出阿米尔和哈森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追风筝后人物情感的变化,整体来说很不错。

  第二部分我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基本上是按照原著来的,反映了阿米尔和爸爸关系的变化,也交代了阿米尔和妻子的相识相知。这部分中规中举。阿米尔爸爸的角色刻画得很成功,在第一部分刻画得是勇敢、富有正义感、成功人士的爸爸。而这部分刻画得就是普普通通的,关心爱护儿子的平常人家的爸爸。当爸爸生病后的形象,让人会瞬间想到自己爸爸对自己的付出,自己爸爸的辛苦,很是催人泪下。第二部分也可以说是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三部分是我个人觉得有欠缺的部分。我想无论是作者写这本书,还是导演拍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有想表达战争的残酷这一想法,但是我觉得最后一部分把很多重要的东西都漏掉了。虽然有拍阿米尔再次回到喀布尔的街道的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但是我觉得如果把阿米尔和司机法里德去瓦希德家过夜的场景刻画出来的话,估计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毕竟细节描写可以突出一些东西。而且拍这些要不了几分钟几个镜头。这是我觉得第一个需要加上去的情节。

  还有一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电影没有体现出来,那就是索拉博自杀的情节。我个人认为这个情节非常非常的重要。当阿米尔把索拉博救出来,并承诺说要带索拉博离开这个痛苦的地方,去一个自由的国度时,索拉博是在他的人生中看到了希望的,并且阿米尔用了“我保证”这三个字。这是索拉博失去双亲后第一个看到生活的希望,也是第一次对生活有了期待。但是阿米尔后面因为领养手续的事情,告诉索拉博,他有可能去不了美国了。这就导致了索拉博世界的坍塌,他再也不愿意过这种生活,他幼小的心灵再也不想经历这些痛苦,他没有出路了,所以他选择了死亡。在人绝望的时候给人希望,在刚刚燃气希望的时候又让人绝望,没有什么是比这个更要命的了。这一情节一方面可以突出战争对人民生理和心理上的摧残,让人民的生活失去了希望。还有一方面是可以告诉所有的观众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些重要的东西也是这个故事想对读者表达的重要情感之一。我有点不解为什么电影不拍这个这么重要的情节,反复思索觉得可能是怕这段拍出来之后整个电影太于沉重。

  最后的结尾挺好的,在餐桌上阿米尔和将军说的话,表现了种族歧视正在慢慢消退。最后阿米尔与索拉博放风筝的情景也很呼应前面,最后一句话也是最好的结束这个故事的一句话。

  这本书和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友谊、人性的弱点、对自身的反省、亲情等等一些情感类的东西;也有宗教信仰、宗教对立、种族歧视、种族对立、以及侵略和战争的'可怕这些大的问题;也有阿富汗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政变以及原教旨主义塔利的变态等等。我虽然只能读到那么一点,但是我真的觉得《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最后希望阿富汗的人民能早日摆脱困境,重新像他们的音乐一样快乐!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2

  偶然看到网页电影首页上推荐《追风筝的人》这个电影,之前也听朋友提起过这部小说很不错,便打开看了起来(之后将小说看了一遍)。

  电影采用的是插叙。电影开始的地点在美国,主人公阿米尔接到了一个来自远方的电话。电话那头是一个叫做拉辛汗的人的苍老的声音,他请求主人公阿米尔回去看望他。主人公阿米尔展开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记忆……

  阿米尔孩童时代生活在喀布尔的一个富裕的地位显赫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高大英俊充满正义并且才能超群的人,而他祖父也与当时的国王相交甚欢,可以这么说,他们家族充满着荣誉。他们是普什图人,是当地穆斯林中高贵的一派。

  与普什图人相对的是哈拉扎人,是当地比较下等的穆斯林门派。通常普什图人之间地位比较平等,他们看不起哈拉扎人。而哈拉扎人通常是普什图人的仆人,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任劳任怨。

  与阿米尔少爷一起长大的就是一个比特小一岁的哈拉扎人,他叫哈桑,哈桑第一个喊出的名字就是阿米尔。哈桑的父亲阿里从小被阿米尔的祖父收养,与阿米尔的父亲一起长大。阿里成为了阿米尔家的仆人,因为他们是哈拉扎人。阿里的孩子哈桑自然也成了阿米尔的仆人,虽然阿米尔和哈桑经常一起玩,阿米尔的父亲也对哈桑也很好。

  阿米尔是个胆小的孩子,阿米尔被邻居家的孩子欺负的时候,哈桑都能为他挺身而出。阿米尔的父亲对这一点也很生气,痛恨自己的儿子不像一个真正的男人。

  阿米尔有时候戏弄哈桑,让他拿弹弓打狗,或者在他们经常去的山顶的石榴树下故意讲错故事给不识字的哈桑听。而哈桑对于他编的故事却很开心,真诚的赞美他。从此阿米尔喜欢上了写故事,而他写的第一个故事也得到了老师的赞美。阿米尔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得到亲爱的父亲的肯定,他希望得到父亲的肯定。

  哈桑和阿米尔经常一起放风筝。哈桑有一个特别的能力,他每次都能不看天空中的风筝而只要看着地面跑就能追到被击落的风筝。有人说哈桑是看着风筝的影子,但是谁知道呢。阿富汗的斗风筝比赛是一项重大的活动,凡是能追到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都能到得到风筝节上最高的英雄般的赞誉。

  有一次坐等风筝飞来的时候,阿米尔突然又想戏弄哈桑,对哈桑说:“要是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哈桑慢慢地郑重地回答:“如果您要求我这样做,我愿意。”哈桑又紧张地开口:“但是您会让我这么做吗?”这次轮到哈桑考验阿米尔了,阿米尔愣了一下答道:“你知道的,我不会让你这么做。”哈桑顿时开怀地笑了:“我就知道您不会”。但是阿米尔自己大概都不确定这一点。只有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阿米尔一直知道。

  阿米尔和哈桑一次玩得晚了,遇到了阿塞夫和他的跟班,阿塞夫是当地有名的喜欢欺负人的少爷,他是个混血,长得比别的孩子高出很多。阿塞夫挡住了阿米尔和哈桑的去路,他不喜欢阿米尔和玷污了城市血统的哈拉扎仆人哈桑。阿塞夫戴上了他的不锈钢拳套准备收拾这两个碍着他眼睛的人,危急时刻,哈桑强作镇定地拉足了弹弓对峙,这才迫使阿塞夫退后并扬言一定不放过他们。

  哈桑的生日上,阿米尔的父亲带他们坐上他的新车去给哈桑买生日礼物,去当地有名的制作风筝的老人那里买一个风筝。阿米尔对哈桑很是嫉妒。

  一年一度的风筝节又到了,阿米尔为了得到父亲的爱,决定突破父亲当年割断了14个风筝的记录,决心拿下斗风筝比赛的第一名。比赛当天父亲坐在旁边,阿米尔很紧张,哈桑在旁边安慰他给他打气。阿米尔和哈桑终于割掉了最后一个飞在空中的风筝,阿米尔看到父亲为之站起来欢呼感到无比开心。

  拿到最后被割掉的风筝能得到最大的荣誉,阿米尔下令哈桑去追回那只最后被割掉的蓝色大风筝。哈桑去了,边跑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可是过了很久哈桑还没把那只蓝色大风筝带回来,阿米尔着急了,便去找他和那只蓝色大风筝。

  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阿米尔终于看到了哈桑和那只蓝色大风筝。可是档在哈桑面前的还有阿塞夫和他的两个跟班。阿塞夫要求哈桑把那只风筝给他,哈桑说答应了阿米尔少爷要给他带回去。阿塞夫便讽刺哈桑说阿米尔只是没人别人一起玩的时候才找他玩,阿米尔根本不拿他当朋友。哈桑一个劲的说不,阿米尔这边则在心里默默认同了阿塞夫的话。阿塞夫失去了耐心他决定不要那只风筝了,但要给哈桑一点教训。他强暴了他。而阿米尔在背后躲着一句话都没有喊出来:他逃走了。

  阿米尔心里很害怕,但是他知道他不会回去救哈桑。过了一会儿他看见阿塞夫他们走出来了,他躲得更深了,深怕有人看见自己。再过了一会儿,哈桑一瘸一拐地走了出来,还有背后雪地上滴落的血迹。阿米尔佯装什么都不知道,也不顾哈桑明显的痛楚,只问了一句“你刚才去哪儿了?”哈桑则哽咽的说不出话来了,最后只说了句:“我们快回去吧,老爷该着急了。”他们就什么也没说了。

  回到家之后阿米尔将那只蓝色大风筝交给了父亲,父亲非常高兴,为阿米尔感到骄傲。阿米尔那天晚上睡不着了。接下来的几天,哈桑都很少出现在阿米尔家的大宅,常常吃完饭蒙头就睡,阿里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阿米尔有时候从窗户边看着院子里的哈桑和阿里干活儿,阿米尔不再找哈桑一起玩了。

  阿米尔生日那天,父亲为他办了相当盛大的宴会。但是阿米尔不喜欢这样的场合,宴会上有很多他不知道该怎么称呼的人,而他们总会因为父亲而认识自己。人群中见到了阿塞夫和他的父母,阿塞夫是天生的“绅士”。过一会儿他看到了在宴会中间端着酒杯盘为大家服务的哈桑,阿塞夫和他的跟班从盘子上拿了酒杯并顺势羞辱了哈桑。阿米尔不喜欢这样的宴会,快乐不属于自己。

  终于有一天,哈桑邀阿米尔一起走了出来,他们来到了那个过去经常讲故事的山顶。那里有棵石榴树,石榴树上曾刻下阿米尔和哈桑的名字。哈桑请求阿米尔向曾经那样讲故事给他听,但是阿米尔一直难以排出心中的愧疚,面对善良而诚实的哈桑,他终于难以平静了。阿米尔要离开,而哈桑试图恢复以前的关系。阿米尔捡起地上一颗熟透了的石榴砸向哈桑,哈桑没有闪躲,只是问这是怎么了。饱满的石榴汁将哈桑的衣服染得鲜红,阿米尔对他喊着打回来。是的,阿米尔真的想让他打回来以减少内心的愧疚。但是善良的哈桑从来不会伤害一个人,他只是站在那里哭。阿米尔接连又捡起几个石榴砸向哈桑,边砸边喊着让哈桑还手。哈桑哭的越来越伤心,但是他始终没有动。石榴汁将他的衣服全部染红了,阿米尔停手了。哈桑最后捡起地上的一颗石榴,放在额头上抹开,涂红了整张脸。哈桑对阿米尔说:“如果这样能让您高兴的话,您就做吧。”阿米尔跑了。

  这次之后,阿米尔内心更加不安了,他要行动起来赶走哈桑了,这样就不用再见到他。于是终于有一天,阿米尔看见阿里和哈桑从他们住的破旧的小屋推着独轮车出去时,悄悄地将自己生日时父亲送的手表和一些阿富汗尼塞到了哈桑的枕头下面,并告诉父亲自己在哈桑枕头下面发现了自己丢失的手表。等阿里和哈桑回来之后,父亲将他们叫到了客厅。父亲问哈桑是否偷了手表,哈桑看了眼阿米尔,便低下头说了是(看到这里,我哭了……)。父亲虽然说原谅哈桑了,但是阿里坚持要搬走,仿佛他已经知道了一些事情要保护好哈桑不再被什么人伤害。哈桑和阿里走了。

  过了些时间,俄国侵略阿富汗,阿富汗变得动荡不堪,阿米尔的父亲带着他暂时躲到较为安全的巴基斯坦。后来辗转到了美国,一直没有像当初想的那样再回去阿富汗,回去喀布尔的家。阿米尔长大成人了,从高校毕业并且娶了一个貌美贤惠的妻子索拉雅,一个阿富汗将军的女儿。虽然索拉雅有过不好的过去,但是阿米尔愿意忘掉历史。他们相处甚好,期间送走了得癌症的父亲。直到影片开头那个电话的到来。

  打电话的是拉辛汗,是阿米尔的父亲的朋友,也是阿米尔小时候的第一个成年人朋友,他总是愿意听阿米尔的心事。拉辛汗快要死了,他希望阿米尔能回去白沙瓦看他,并告诉他这是洗去罪恶的时候。

  阿米尔回去了,拉辛汗已经很老了。拉辛汗除了告诉阿米尔父子走后阿富汗的情况外,还告诉了他哈桑的情况。哈桑从阿米尔家搬出来的时候去了阿里的表亲那边,在那里哈桑成了家,并且有了孩子,过上了安稳的生活。但是阿米尔家换的几次仆人都不忠诚,于是被留下来看家的拉辛汗请求哈桑回去继续照看阿米尔家的宅子。但是俄国人走后不久,塔利就开始清理哈拉扎人的暴行。哈桑死了,阿桑是在誓死守护阿米尔家坚决不离开而被塔利以哈拉扎人占用主子豪宅的罪行杀害了,阿桑的妻子也被枪杀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勉强躲过枪杀,进了阿富汗的一家孤儿院。

  拉辛汗交给阿米尔一张照片和哈桑写给阿米尔的信,信中写着对阿米尔的思念。哈桑为了写这封信,刻苦的学习文字,这封信中间没有一处错误。照片中是成年的哈桑和他的儿子索拉博,索拉博像极了幼年时的哈桑。拉辛汗希望阿米尔找回那个孩子,但是阿米尔很难答应冒险。于是拉辛汗道出了一个秘密。

  哈桑是阿米尔的亲弟弟,哈桑的亲生父亲就是阿米尔的父亲。阿米尔难以相信正义的父亲会犯下这种罪行。拉辛汗解释说阿里有不育症,阿米尔的父亲睡了他的仆人阿里的妻子,阿里的妻子在生下孩子之后没几天就跑了,这个孩子正是哈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即是阿米尔的亲侄儿。阿米尔觉得五雷轰顶,他暴跳着出了屋。

  拉辛汗希望阿米尔能勇敢点,勇敢面对过去的罪行。阿米尔再次犹豫了,看着照片中的哈桑和像极了小时候的哈桑的索拉博,阿米尔回忆着哈桑对自己的忠心耿耿和自己的背叛(此处,再次哭了……)。他终于决定冒一次险就会这个孩子,救赎自己和父亲犯下的罪行。

  在一位当地司机的陪同下,他们一起进入塔利控制的内乱区,现在的阿富汗已经比想象中的还要破乱不堪。找到了那个孤儿院,但是得知这里的孤儿过的很不好,孤儿院负责人甚至为了给孩子们换点食物答应让塔利的人带走一个女孩。不幸的是,索拉博也已经被塔利的人带走了。

  为了见到索拉博,阿米尔目睹了塔利如何滥用罪行将一个女人有石头残忍地砸死。接着他见到了塔利的负责人,想用钱换回索拉博。但是,见面之后才知道这个塔利的领头人竟然是幼年时期就经常欺负人的阿塞夫,这个强暴了哈桑的坏人。现在又是这个暴徒借着上帝之名清理血统的荒诞理由胡乱杀害哈拉扎人,而且索拉博现在他的手中。这个狂魔,他当然不会轻易的放走阿米尔和索拉博。于是他们来了一场决斗,除非阿米尔打赢他,才能带着索拉博离开。一度懦弱的阿米尔怎么会是他的对手,三两下就快被打死了。危急时刻,索拉博张开了弹弓,打掉了阿塞夫的一只眼睛。阿米尔和哈桑迅速逃了出去。

  带回索拉博的时候,索拉博已经麻木了,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念。他畏惧了被阿塞夫和他的跟班强暴,他畏惧了孤儿院的生活,他没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在美国的生活中虽然索拉雅和她的母亲对待索拉博都很好,索拉博依然很少说话,眼神木然。直到有一天,天空中飞起了风筝,阿米尔引导他去玩风筝。阿米尔在割断一只风筝之后,他见到了索拉博眼中久违的神采,虽然没有很温暖。阿米尔终于松了口气,他要抓住这个机会。他告诉索拉博他的父亲哈桑曾经是一个追风筝的好手。接着他奔向了被割断的那只风筝,他像曾经哈桑对自己那样对着索拉博边跑边喊着:“为你,千千万万遍。”

  影片结束。在这儿,大概阿米尔的灵魂得到些救赎了吧。

  通常看电影不哭的我竟然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哭了两次。一次是在阿米尔看到哈桑被欺负之后又冤枉他偷东西想赶他走,但是哈桑看着阿米尔低着的脸竟然认了的时候,我为这两个少年流泪。那是个不平等的社会,身为普什图少爷的阿米尔从来没有把身为哈拉扎仆人的哈桑真正当作朋友,他只是依赖他又戏弄他到最后彻底背叛他;而善良又诚实的哈桑一直都拿阿米尔当朋友,对他忠心耿耿。最后导致了不知所措的少年阿米尔的精神受损,怀着多年的惭愧罪行痛苦度日,这是阿米尔的悲剧。哈桑一个劲的傻瓜式的忠诚,从不计得失,最后也伤害了自己,这是哈桑的悲剧。两个儿子之间的主仆关系,阿米尔要将哈桑赶出去但是这个对大家做过很多正义的好事的父亲却不能勇敢站出来保护哈桑,他做的善事大概也是在救赎自己吧,这是这位父亲的悲剧。总的来说,是这个种族不平等的病态社会的悲剧。

  又一次哭是在阿米尔看着哈桑和儿子的照片回忆小时候和哈桑一起度过的快乐和悲伤的经历的时候。快乐是如此的温馨,背叛是如此的残忍。命运是如此的不公,连同哈桑的儿子的命运。回忆是可怕的,快乐的回忆能让你为之欢喜好一阵子,但是痛苦的回忆能让人像曾经历时那样痛彻心扉,且持续压抑很久。所以在人生路上少犯一些错误,多一些让自己无悔的事情,对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不要让一时的贪欲残害了你的未来。对待遗憾的事情要防微杜渐,救赎自己的灵魂也要趁早,莫让愧疚一步步迫害你的生活。

【电影追风筝的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追梦赤子心》传记电影推荐09-19

《追梦赤子心》观后感04-28

电影观后感【热】03-15

电影《袁隆平》观后感03-11

电影刮痧观后感03-10

电影1921观后感03-03

电影超越观后感03-20

电影搜索观后感03-19

电影《悬崖之上》观后感03-11

《海洋奇缘》电影观后感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