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词教学总结

时间:2024-07-03 14:21:48 晓丽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词教学总结(精选19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经历,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成果,写一份教学总结,好好地把它记录下来吧。但是教学总结要写什么内容才能让人眼前一亮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诗词教学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词教学总结(精选19篇)

  古诗词教学总结 1

  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使小学生积极地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江边,从日落时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火红的残阳,一半碧绿一半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这样,在学生的脑际便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图。然后让同学中的画画爱好者根据字面意思画出一幅图,接着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画的画,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每句诗意认真揣摩,议一议谁画得最准确,最能体现古诗的已经,课堂气氛活跃。在同学的评议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深秋上暮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二、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

  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三、明诗意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四、赏意境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古诗词教学总结 2

  最近几天学习小学古诗词专题讲座,我掌握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四点重要目标:

  (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

  (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

  (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其中,第四点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使我受到了很大触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以阅读和记诵为主,要读出语感、读出情感、读出美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诗词的学习,要以阅读、记诵为主,在在阅读,记诵中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在阅读和记诵中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

  潘校长告诉我们新教师:不能以自己当年的经历来评判现在学生的好坏!我想这也是我们新教师在今后从教中应该时刻谨记的。潘校长讲到新课改,给我们讲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对教学而言,教师具有怎样的教学观念,就会有怎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认为自己只是教材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学生只能是教材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成了教师表演的'过程,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总是配角、听众或观众。现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过程。

  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简单过程,更是一种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的、共同发展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在讲教学方法的转变时主要提到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活,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出来的好学生只不过是些应是高手,他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发展,不只是关注其学业的进步,更注重其人格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特长,让每个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成功喜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他本人也极其热爱教育事业,教育学生在乐中学,每一段苦都是在享受人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法,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教育事业上做出一份贡献!

  古诗词教学总结 3

  一、考点聚焦

  古诗词赏析题近年来逐步增加。究其原因,一是高考试题的影响,二是新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考题的难度不大,从选材来看,考题主要出自初中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从题目设计来看,常见的题型有两类:一类是主观题,如填空、简述、诗句欣赏等;一类是客观题,如选择、判断等,其中一般以选择题为主;从考点来看,常考查的知识点有:

  (1)对诗句的理解、鉴赏;

  (2)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3)理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等。考生只要能弄懂诗词的内容,答题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二、经典试题

  例1:下面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写诗人对亲人的.怀念,因此,整首词充满了伤感压抑的情调。

  B、上片写词人“欢饮”时的想像,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的思索探求,作者寓哲理于抒情之中。

  C、词中把“天”与“月”人格化了,创造了一种神话般的境界。

  D、“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的“转”、“低”,以月光变化表示夜已深,“无眠”表示想念亲人,难以入睡,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问。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诗歌中思想感情的理解。苏轼之词感情蕴蓄丰富,有潇洒,有伤感,有苦闷,有慰藉,呈现多元的色彩。但全词总体上是一种豪放旷达,而非伤感压抑。因而,A项是错误的。

  例2、对下列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秋词天净沙●秋思

  刘禹锡马致远

  自古逢秋悲寂寥,枯藤老树昏鸦,

  我言秋日胜春朝。小桥流水人家,

  晴空一鹤排云上,古道西风瘦马,

  便引诗情到碧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秋词》的作者刘禹锡是唐代人,《秋思》的作者马致远是元代人。

  B、“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大致意思是:我认为秋天的景致胜过明艳美丽、万物更新的春景。

  C、《秋词》中“排云上”的鹤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一形象冲破了秋天的肃杀之气;《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等形象,则写尽了秋天的肃杀之气。

  D、这两首诗同是咏秋之作,所写之景虽不同,但均没有摆脱“悲秋”的情调。读完后,使人悲情顿生。

  思维启迪:本题主要考查了对《秋词》、《天净沙●秋思》两篇作品的比较赏析能力,比较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诗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要紧扣住文眼词和运用某些修辞手法的词语,如“排云上”、“断肠人”等。结合以上两点,不难分析出《天净沙●秋思》为“悲秋”之作,而《秋词》则写出了秋高气爽的感觉。因而,D项是错误的。

  古诗词教学总结 4

  我参加了古诗词教学的听课以及培训活动,听了四位老师的精彩课堂,感触颇深,下面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每一位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堂堂精彩的古诗词课,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堂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每一个教学案例都让我们受益匪浅。高老师执教《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让我印象最深刻。高老师用学生最熟悉的《静夜思》导入,再通过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等,让学生来整体感知词,使学生对词有更深的理解,更能体会词的意境。学生结合注释,能理解句子的意思,教学中高老师融入学生最熟悉的节日中秋,让学生融入具体的场景中,更能体会出词人当时的心情。每个问题都设置得相当好,让整个课堂很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以及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老师的风采以及培训,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不断总结,不断反思。

  通过此次学习,对我在以后的古诗词教学有了一定思路,在以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只注重学生是否懂了句子的意思,而没有让学生深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那就得借助一些相关资料,如诗人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通过这些介绍,学生才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心情。吟唱教学法也是一种很有趣的教学方法,这不仅要求老师要具备诗词底蕴,还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知识。通过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对古诗词感兴趣,在快乐中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

  古诗词教学总结 5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积累的诗歌文化是炎黄子孙的文化瑰宝。我们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当然不能忽视古诗词的教学。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遨游其中,鉴赏品位,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一定会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古诗词是古诗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走出传统古诗词教学注重对字词句的诠释和翻译的误区出发,既让学生掌握古诗词篇目,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联想和想象,品味诗词的丰富内涵。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们要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要先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二、注重积累,反复诵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所以,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范读?练读?作者?诗意?赏析?背诵。这样每册课本的`古诗词都要求学生背诵,诗词的内容也会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这样,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每天的晨读时间要求学生进行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随时抽查。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温故知新,效果良好。

  三、品析名句。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此种开笔,最为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神似,不仅扩大了词的容量,而且情由千回万转后,蓦地喷薄而出,具有震撼人心之力。当然,这不仅仅是一般的伤春,而是寓寄着词人漂泊零落、红颜迟暮的身世之恸。首句陡起,次句平接,由景而入:“日晚倦梳头。”词人面对花尽春去之景,心灰意懒,所以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来反映主人公的情意阑珊。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它优秀诗词了。

  四、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故要欣赏诗歌,必须发挥想象、联想。让学生在品读诗歌、解析诗歌时将精练的诗歌,以诗般精美、流畅的语言,加以丰富的联想、想象,以多变的形式,去书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整体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分析、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并更能将诗歌理解的更加透彻。如:赏析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时,教者将鉴赏诗歌的任务放手给学生后,引导大家可以从独特的视角以各种不同方法鉴赏此诗,稍加讨论研究后,学生们各抒己见,或多或少都谈出了自我独特的感受。有些学生也采用了再现诗歌意境的方法,他们中有人写道:“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放气概,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戴上锦帽,穿上貂皮袍子,千人万马席卷了平坦的山野。为了回报全城的人紧紧跟随,我亲手射那老虎,大家争着看我这个今天的孙郎。酒喝到了兴头,胸怀肝胆正在开阔昂扬,鬓发虽然白了一些,可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派遣冯唐,手持符节像到云中郡给魏尚复职一样荐我当重任?到那时我一定把雕花弓拉得如满月般,向西北望,对准那贪婪的天狼星射去。”不难看出,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具体的文字,联想创造出生动的画面,这正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一过程正如黄老师所说:“第一个层面那是由诗到画,然后是由内到外,最后是深入浅出。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既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充分调动自身经验感受,体会古诗词的内蕴美,同时要能体现教师的独特个性,那就一定能开创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古诗词教学总结 6

  “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题改革的热点。大力培养师生读书之风,让阅读这条开满鲜花的道路越走越宽。

  活动开展以来来,师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以经典诗文深厚的内涵,活泼的形式,独特的魅力,似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师生都大有收获,深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

  一、传承历史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我校以读书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古诗文诵读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

  (一)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1、科学安排诵读内容。在开展”读、说、写、画、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随机渗透诗文教学,让年级组老师共同协商选定每周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借助文本让学生积累诗文。比如:课文中学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李白的诗,描写祖国山河的诗等等。

  2、精心编辑校本教材。为了便于老师系统地安排诗文诵读内容,学校为每个学生订阅了《经典诗文诵读》。各年级课题组的成员对文本进行甄别,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差异,选择那些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

  3、全力保证诵读效果。对于要求孩子们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诵读效果。

  4、积极开展多项活动。把诵读中华古诗文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我们先后开展了古诗文“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宝贝”评比活动。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赛诗会、经典诵读展示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竞赛活动和专题辩论赛、名诗欣赏、“走近李白”、“古诗考级”等主题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在千古美文中,学生体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必将受用终身。在刚刚结束的读书节活动中,全校老师都参与了“诗文朗诵”赛,从刚毕业的老师到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从老师到校长,全员参与,共同成长。

  (二)为了深化和巩固中华经典诗文的研究成果,形成全校诵读诗文新的热潮,学校还制定了多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开展。

  其一,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其二,班级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生一诵读本,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内容、熟练程度等。

  其三,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

  二、实践研究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的进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活动实施者清醒认识到只有明确正确的活动方向,采取合理的措施,才不会使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我们在诗文诵读研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活动目标要明确

  第一、轻形式重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

  第二、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质量第一,数量第二。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更不能把背古诗文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

  第三、不讲速度讲效果。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辅相成。搞古诗文诵读,宁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就能保证活动的过程不流于形式,能沉下心来研究诵读艺术,研究记忆方法,研究诗文鉴赏,以适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的方法方式把诗文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二)、活动措施要合理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评估细则,在期末对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效果进行验收评估。形成学生自查,教师检查,学校普查的多层次的评估体系。

  学校经常组织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心得,探讨成功得失,相互取长补短。在进行语文实践考试中,还专门把诵读的掌握情况列入考核范围,以引起师生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的诵读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初见成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培养了学生吟咏古诗,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学生在诵读中自动识字,随着诵读活动开展,识字量逐渐增加,同时我们还发现古诗文诵读对提高学生记忆力,专注力也有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活动中,学生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文,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古诗文运用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则成了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大舞台。

  回顾这一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的诗文诵读实验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词教学总结 7

  古诗词不但是汉语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辈,在朗读、吟咏、背诵中一路走来。有人曾说:“一个能够朗读背诵的民族,肯定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八岁背唐诗,八十不会忘”,儿时背诵的诗词,让人受益终生。古往今来有所作为的人的成长实践也一再证明:一个人如果能流畅地背诵一二百首古诗词,对形成良好的品德,成就一生的事业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北宋教育家张载提出“书须成诵”,南宋理学家朱熹称:“大凡读书,须是熟读,读熟了自精熟,精读后理自见得。”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上述言论均说明诵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从而实现“以声传情,因声会意”。

  那么何谓诵读?诵读即抑扬顿挫的朗读和背诵。“读”和“朗读”不同,“背”与“背诵”有异。“古诗词诵读”,不像单纯地背电话号码,背得快,忘得也快。“朗读”和“背诵”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高一层次的口头表达艺术,所以古诗词诵读注重的是朗读和背诵,无需过多的讲解和分析。

  然而,随着历史人文环境的变迁,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等的冲击,现今中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日渐衰微,古诗词的学习大多只停留在识记层面。也难怪学生会在日记中这样说:“觉得语文有味,是在小学时候,每天早读课,教室里书声琅琅,召唤我一走进教室就急急地打开课本,汇入大声诵读的河流中,读着读着,渐入佳境。每有动人至泣的课文,读后心情愉悦,流连忘返,范读、带读、齐读、分角色表演读,课堂上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让我们乐在其中。找不到语文的感觉,是在中学时候,早晨,我们的时间多用来背记英语单词和英语课文,还有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课程,几乎没有时间读课文,中学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也很少朗读,可能是课文篇幅大多较长,40分钟毕竟有限,语文教学任务又繁重,一般都是匆匆默读。我再也体会不到那种自我陶醉、文我两忘的朗读之乐了!再加上让人头痛的作文,我渐渐不喜欢语文课了。”从学生的日记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着朗读严重缺失的现象。

  中学语文教学目标却明确地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不言而喻,古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如何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成效,倾力诠释词作的情感呢?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应继承诵读传统,大兴诵读教育之风,同时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使之发扬光大。让学生在传承古诗词文化的精髓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养分,并切实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古诗词诵读教学以声情兼备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再现了作品,还原了生活,拉近了与古人的距离。它既可以让学习者在对作品感知、理解和体验的前提下,与之气息相通,心灵交融,又可以为课堂教学注入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以及浓烈的人文色彩。

  既然古诗词诵读有如此之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面对优美的韵文时,我们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过程合理的诵读呢?

  一、范读再现韵文旋律

  诗词因汉语语言平仄、押韵、对仗及句式的变化,时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时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因此,准确的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而教师的范读或名家的标准朗读录音则能给学生以示范,特别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但可以缩减因时代的隔阂、语言的变化带来的识字断句的问题,学生还可以借助对教师表情的直接观察,揣摩并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体悟感情基调。

  当然,教师在朗诵范读时,除需要有一定的普通话基础外,还必须掌握一些诵读的技巧。诸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才能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才能使学生被倾情诵读深深触动,进而感动、沉醉,深入作品的内心,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继而产生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体悟。

  然而,在诸多技巧中,应特别强调的是重音、停连、语调和节奏。重音指在朗读时需要强调或突出的词或词组,甚至某个音节。突出重音的方法很多,重读只是其中一种,拖长、快中显慢、前后顿歇都是突出重音的方法。停连指的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延续处是连接。语调是由语气决定的,大致可分为平调、升调、降调和曲调四类。节奏并不完全等于速度,速度只是构成节奏的主要内容。朗读所形成的节奏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紧张型――急促、紧张、气急、音短;轻快型――多扬少抑,轻快、欢畅;高亢型――语势向高峰逐步推进、高昂、爽朗;低沉型――语势沉闷、语速缓慢;凝重型――多抑少扬,语音沉重、坚实、有力;舒缓型――气长而稳,语音舒展自如。

  笔者在朗诵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时,结合以上技巧对文本诵读做了初步的把握,参考如下:

  (愤怒的,激情的,语速缓慢)怒(重音)―发―冲(重音)―冠(停顿3秒),凭―阑(停连)―处、(语调低沉)潇潇雨歇(停顿4秒)。(语调激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停顿3秒)。(语速较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停顿4秒)。(语速缓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稍停顿)空-悲(停连)-切(语调舒缓)(停顿10秒)。

  (语速缓慢)靖―康―耻,(语调凝重)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语速稍慢)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语调高亢)(停顿3秒)。壮志饥餐胡―虏肉(停连),笑谈渴饮匈奴血(语调激昂)(停顿4秒)。待―从―头、收拾/旧/山河,(语速缓慢,语调依次升高)朝―天―阙。

  整齐划一的对仗,参差错落的节奏,使诗词本身具有了一定的韵律。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所以,洪镇涛先生曾明确地指出,朗读是语文的第一教学法。

  二、学生的个性化朗读

  在以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能轻易地找到语文教学注重朗诵的事例。而今,回首细看,你会发现课堂上的朗读仅停留在字音的纠正,课文内容的熟悉上,学生对课文尤其是诗歌的理解,只是从教师那里获知一点理性方面的认识,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特点并未得到良好的体现,他们仍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显然是不利于语文教学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朗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

  人的个体差异促成了著名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的诞生。然而我国的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仅强调社会化,所以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了忽视,甚至是扼杀。在时代迅速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教育理论家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致的意见:人的个性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性。所以,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年代,一个有个性的教师应把握契机,帮助学生追求社会化的同时,让学生慢慢地脱离对教师的依赖,突破传统,走向自主、独立,成为既适应社会又能创造未来的高素质公民。

  正因如此,语文教育更应尊重个性差异,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应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朗读的个性化研究在各国教育界早已备受关注,前辈的研究和实践也充分证明了:个性化朗读能力对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现阶段,近四成的语文课朗读时间严重不足,讲问教学挤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张田若先生说:“如果两节课完成一篇课文的教学,就要花一半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没有足够的量的积累,何来质的飞跃?学生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能理解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只有日复一日地朗读,对词汇、段落、章法、结构的感悟才能潜移默化地进入学生的大脑,出现在他们的口中、作文中。比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起笔两句中,碧绿、青葱、火红、洁白的色彩,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自然之感。单看这两句,就如同一幅风景画镶嵌在镜框中,碧绿的江水、洁白的鸟翎、青翠的山峦、欲燃的花葩,相互映衬。再读三四两句,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中以乐景衬哀情的惯用章法熟识的话,就不难看出一个“看又过”既点出了写诗的时节――春末夏初,又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岁月荏苒,归期遥遥。这是杜甫入蜀后,抒发羁旅异乡感慨的诗作。

  再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有学生认为诗人狂放的个性是不管身处何境都无法打压的,所以朗读时应高昂急促、掷地有声;但也学生认为这是作者对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朗读时应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看来同一首诗不同的读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借助朗读,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处理的不同,可以表达出对诗词的不同体悟。这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拥有独特感悟的个性化朗读。

  经过持久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再也不会被教师统一在参考答案下,失去发自内心独特感受的机会。长此以往,不单单是学生的学业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就连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也会悄无声息地成为其自身的素养。

  经典古诗词的诵读教学,目前在小学阶段开展得较多。相信随着阅历的增加,中学生在看待问题方面,思维的成熟已明显有别于懵懂无知的小学生。而此时,如果中学教师能将专家关于古诗词理论的宏观阐释与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学生的个性化朗读等有机融合,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朗读和背诵(诵读)”古诗词。相信学生就可以与文本对话,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并在鉴赏和学习中,把握自身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判断,为有序而高效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古诗词教学总结 8

  进入高中,语文教材难度陡增,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古文篇目大幅增加。对比初中古文篇目的内容不难发现,高中教材增添了很多逻辑性较强的论说文和典故集中、篇幅较大的长诗慢词,而学生乐于接受的趣味性和感性体验都有所削弱,加之古文篇目多、长、难,不少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丧失了对古典诗词的学习信心。在日常教学中,课堂的照单全收与课后的遗忘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复的摸索与尝试都收效甚微,如何改变学生对古诗词难于接受、理解、融入的现状,也成为困扰我的难题之一。

  在近期的诗词教学中,《柳永词两首》和《苏轼词两首》前后相连,在婉约凄切与磅礴豪放之间徘徊良久,我总在思量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人不同的情感世界。蓦然忆起宋代俞文豹《吹剑续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时苏东坡问一位善歌的幕士:“我的词和柳永的词相比如何?”幕士说:“柳郎中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子手执红牙拍板浅唱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你的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这典故是个不错的切入点,但前提必须是让苏轼与柳永的迥异风格给学生们留下持久的心灵震撼。而日常诗词教学中繁复的讲解、空洞的赏析、平淡的诵读完全不能收到这样的效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诠释,不论是名家的朗诵还是学生的示范,都因各自情感处理的差异而很难在学生们心中引起共鸣,因此也更难触动学生们情感的心弦。

  课间学生们拥在钢琴边弹唱歌曲的身影,突然给了我灵感,词在古代,不就是歌词吗?苏轼的词在当时就被广为传唱,而自嘲是“奉旨填词”的柳永也是北宋时最知名的“流行歌曲”词作者之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便是最好的证明。褪去“北宋大词家”的外衣,我不刻意在作者简介时强调柳永、苏轼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是尝试从“奉旨填词”的失意文人谈起,从“尘满面、鬓如霜”却功业未成的半百士子谈起,当“伟大词人”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们便消除了畏难的压力,以善感的特质,充分感受沉溺于旖旎都市,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醉生梦死的失意灵魂,亲身追随执意明辨是非,“九死南荒吾不恨”的孤独身影在宦海中起落沉浮。在学生们的情绪酝酿到高潮时,他们便挑剔起录音朗诵里不够到位的表演,纷纷表示这种绵延不尽的感伤、壮志难酬的悲恸唯有借助音乐才能表达出来。借助这个时机,我提示“词又叫曲子词”,为什么不能利用我们的天赋和资源,给经典谱上自己最爱的旋律呢?学生的反应很热烈,当堂就有学生即兴创作并弹唱,旋律灵动惆怅,耳目一新,诗词也当堂成诵。我随即将这当做一项作业布置给所有作曲专业的学生,要求每人至少为本学期所学的一首诗词作曲,另外欢迎其他各专业的学生利用自己的乐器和专长参与其中,拟于半个月后收取曲谱、录音小样。基于这样的动员,也给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题材,比如将学生们的.创作进行评比、组织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展示,在学生们当中推广传唱等等,这些不仅让学生们重拾学习诗词的信心,而且完全是自觉自愿的切身体会,能更深刻的回味这些难忘的经典。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经典诗词的新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表演热情,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平台,调动他们的参与性与协作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让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成为他们珍藏一生的回忆。

  当把专业和文化课的学习相连通时,学生们的参与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被完全调动起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所长主动学习自己所短,从前的诗词学习、背诵就不再是难题,含英咀华的境界也就不再遥远。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可以超越时空被反复的诠释,每一次诠释又会被赋予新的生命与活力。

  古诗词教学总结 9

  中华诗词的历史传承,已有三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经过时间的沉淀,可以说它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骨髓,几乎成为中国人的遗传基因。所以,热爱此道者至今不乏其人。老年大学根据广大爱好者的要求,开设了传统诗词课。目的很明确,以学员学会写诗填词为基本原则。根据此原则制订教学计划,并落实到每个学期;确定教学重点,并落实到每一节课。

  学习对象多是社区范围内离退休的老同志,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生活阅历不尽相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搞好老年大学的诗词教学,本文试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结合学员特点进行教学

  参加学习的学员相对来说年龄都比较大,记忆力较差,学诗存在很大困难;由于数十年来诗学教育的缺失,许多学员对传统诗词,尤其是格律诗词,只是一种情结,一种爱好,不仅写不出诗来,而且连欣赏别人的诗也不在行。面对一首诗,只知道差却不知道差在哪里;只知道好却不知道好在何处。所以在每一节诗词课中,教师都结合格律诗的诗学知识、史学知识和理论知识,不厌其烦的讲授,使学员从中享受到学诗、赏诗和写诗的快乐。这样做收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而且扩大了学员的知识面,同时提升了学员学习积极性。针对“只要学好平仄就能写诗”的认识,我们明确地告诉学员这是错误的:不合平仄的诗不一定不是诗,合乎平仄的诗不一定是好诗。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学员们反映生活现实的激情有了,可就是写不出诗来。对此,我们一方面鼓励学员大胆实践,精心创作;另一方面告诉学员,要找到切入点。比如见到好水好山,心里非常的激动,可就是不知道从何入手。你能说此时诗人“无情”吗?不是,此时写不出诗的原因,是诗的题材还处于概念化时期、诗人还处在朦胧阶段,没有找准切入“点”。所谓找准切入点,就是选好抒发内心情感的角度,然后尽情的“宣泄”,把概念化的诗歌材料,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

  结合诗歌特点进行教学

  一切纯文学艺术作品,在反映社会生活时都必须进行艺术的概括和提炼,还原艺术的真实。而中华传统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词,在这方面的要求更高、更严。这是因为格律诗词的特点是约字、束句、准篇,尤其强调的是平仄协调、音韵谐和、内涵丰厚,绝不允许诗人信马由缰地进行创作。这就是“带着镣铐跳舞”的由来。如何使我们的学员既“带着镣铐”又能“跳”出高水平的“舞”,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呢?于是我们就从什么是约字?什么是束句?什么是准篇?什么是平仄协调?什么是音韵谐和?什么是内涵丰厚等反复地讲解,让学员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步地掌握格律诗词的这些特点。

  结合诗歌赏析进行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把重点放在诗词赏析上,使学员从中获取诗的精神,把握审美情趣。

  第一,坚持赏析唐诗宋词。因为唐诗宋词,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两座并峙的高峰。目的就是让学员通过赏析,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古代诗人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技巧。

  第二,如何赏析唐宋诗词?主要把握三点:首先通读几遍,目的是大致吃透总体精神;其次逐联、逐句、逐字理解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总体精神的;再次讲透诗人是如何起兴、如何承接、如何翻转和如何关合的。当然,有的诗人根据自己的情绪,不一定按照起承转合的步骤创作,所以又要灵活讲解传授。

  中华传统诗词,不仅具备声韵美、音乐美,还具备绘画美和含蓄美……这些,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诗歌,都无法企及的。教师在赏析中,结合汉字声音抑扬顿挫的特点,着重讲授声韵美;结合诗词能吟能唱的特点,讲授音乐美;结合诗词描摹形象的特点,着重讲授绘画美;结合诗词内涵深厚的特点,着重讲授含蓄美。写诗填词不仅要有丰富的感情,而且还要将感情融入生活的图画中去,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心灵感受表现出来。使描写的对象具有生命的活力,感染读者;使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经过反复训练,学员在赏析中获取了唐宋诗词的审美趣味。

  只有不断地引导学员对唐宋诗词进行深入的品读欣赏,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共鸣,感受他们的情怀,激发自己的创作热情。

  结合诗歌理论进行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学员难免要提出一些问题,有时还涉及到一些诗歌理论知识。例如有的学员提出什么是“物象”,什么是“意象”?为了给学员满意的回答。教师简单的概括为:“所谓‘物象’,就是客观存在的‘物’,但是,‘物’经过诗人想象力的酝酿和加工,注入了诗人的‘情’,从而转化为情感的载体,称之为‘意象’。”然后举例说:“菊”、“竹”、“梅”、“松”等,本来就是普通的“物”,但是,在诗人眼里,这些“物”与“人”的某些品格相类似,于是诗人以诗赞之不辍;又如“孤舟”,诗人却把它当作漂泊无依的代名词;“夕阳”、“晚霞”在诗人笔下则变成了时光流逝的喟叹;“杨柳”、“秋雁”、“明月”等则又和思乡、恋情、离别、怀人等联系起来。

  结合诗歌创作方法进行教学

  在赏析过程中,不厌其烦地带领学员从所学的诗词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眼”,并说清“诗眼”是一首诗的精神、气韵所在。例如在讲到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时,老师问学员:“诗中什么字下得最生动?哪一句最传神?”大家都说“生”字最生动,“霜叶红于二月花”最传神。教师在肯定了学员回答的同时,指出“停”字下得更好,因为诗题是“山行”,第三句却下一个“停”字,于是,审美意象在强烈的矛盾、反差和对比中产生了。目的是让学员通过点化,学会创作诗词时重视对语言文字的锤炼。又如,每赏析一首诗后,都要对全诗进行概括性的点评,目的是让学员弄懂诗的虚实映衬、情境两谐、开合呼应等创作方法。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作背景进行教学

  理解古人诗词的方法,一要大致了解诗人的生平,二要大概掌握作品的背景,三要吃透诗义,领悟其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曾经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的意思是了解诗人的.生平与写作的背景,与诗人沟通,才能把握作品的内容。由于年龄和过去所从事职业的关系,大多数学员对中国文学史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也正因为这一“欠缺”,所以对这一块颇感兴趣。因此,每讲一首诗,都会首先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员进一步领会复杂的社会现实导致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从而加深了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懂得了诗歌的形成是诗人情感宣泄的结果。

  结合诗歌基础知识进行教学

  诗词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让学员创作出自己的诗词作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学员必须熟练掌握格律诗词的格律。因此,我们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直接告诉学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此鼓励、引导学员积极大胆地进行诗词创作实践;二是把做诗填词的基础知识向学员反复讲解,传授到位。根据学员迫切希望自己能创作出较好的诗词作品的良好心愿,因势利导,把诗词的赏析与格律诗词的平仄格式以及用韵的方法结合起来讲授,让学员熟练地掌握做诗填词的基础知识。经过长期的严格的教学训练和创作实践,绝大部分学员都已经掌握了格律诗词的基本格律和用韵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互动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赏析古人诗词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之外,还把师生课堂互动放在重要的位置。每周利用两节课,要求学员把自己的诗词用毛笔誊写清楚,挂在墙上,师生共同对本周创作的诗词,从格律、声韵到语言、字词,再到意境、审美等,面对面的评头论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从而有效地增加了学员的综合审美素质,提高了学员的整体创作水平,同时还给学员营造了互相学习的良好机会!

  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探索,我校的诗词教学已初见成效。

  20xx年开设中华传统诗词课以来,有60余人先后加入了中华诗词和省、市诗词学会和其它诗词组织;有的学员成为颇有名气的诗人;有的学员还担任了诗词组织中的主要负责人,几年来,在国内各级诗词报和诗词期刊上发表了上千首诗词作品。

  古诗词教学总结 10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古诗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练,充满画意。针对这些特点,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慧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础。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小学语文新大纲在“附录”中推荐了80首小学生古诗词背诵篇目,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涉及诗人三十多家。这些诗有的寓意深刻,有的富有哲理性,有的寄情山水总体而言,古诗的表达形式重含蓄,诗文讲究凝炼,充满了画意。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在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应用独特的方法,灵活有效的授课。我对这些钱古诗词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从诗文入手,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诗人都善于观察,他们把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景等,用优美精炼的语言刻画出来。

  二、深入诗的意境,与诗文产生共鸣。古诗的表达往往是言近而旨远,景近而情深。不论是写人、记事、状物或绘景的诗,不论是抒情和叙事的'诗,无一不是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使诗文思想感情升华。

  三、重视联句和译说的训练,古诗讲究凝练,即用极为有限的词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古诗中词序的颠倒、词语的省略,甚至句子成份的省略比比皆是,所以句与句、词与词之间的内在联系,初看起来显得难以捉摸,领悟整个诗篇所描写的意境就更难了。教学时可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个弄清字词句含义及其内在联系,然后,要求他们用现代语言,通过课堂口述或书面作业比较准确地把一个个诗句译出来,进而贯通全诗内容。四、灵活多变的写作技巧赏析,诗人描写事物时,除了采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之外,更多的还采用夸张、比喻、对偶等的修辞手法,若能稍加赏析,定能其乐无穷。

  古诗以它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优秀文化中一直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古诗教学也应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灵活科学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热爱古诗中去欣赏学习它。让学生从古诗中开智力之泉,养浩然正气,立奋发之志,为将来的成就奠定基。

  古诗词教学总结 11

  “让孩子们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打下孩子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题改革的热点。大力培养师生读书之风,让阅读这条开满鲜花的道路越走越宽。

  活动开展以来来,师生全员参与,全情投入,以经典诗文深厚的内涵,活泼的形式,独特的魅力,似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师生都大有收获,深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

  一、传承历史特色活动,精彩纷呈

  我校以读书活动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古诗文诵读研究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书香校园,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

  (一)让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

  1、科学安排诵读内容。在开展”读、说、写、画、行”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随机渗透诗文教学,让年级组老师共同协商选定每周诵读内容,制定诵读计划,借助文本让学生积累诗文。比如:课文中学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李白的诗,描写祖国山河的诗等等。

  2、精心编辑校本教材。为了便于老师系统地安排诗文诵读内容,学校为每个学生订阅了《经典诗文诵读》。各年级课题组的成员对文本进行甄别,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生活积淀、审美情趣的差异,选择那些适合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作品推荐给孩子们。

  3、全力保证诵读效果。对于要求孩子们必背的篇目,我们能做到严格把关,确保诵读效果。

  4、积极开展多项活动。把诵读中华古诗文作为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我们先后开展了古诗文“书香班级”“书香家庭”“书香宝贝”评比活动。诗歌朗诵会、讲故事比赛、赛诗会、经典诵读展示会、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竞赛活动和专题辩论赛、名诗欣赏、“走近李白”、“古诗考级”等主题活动,犹如一缕缕春风,滋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田。在千古美文中,学生体味到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品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必将受用终身。在刚刚结束的读书节活动中,全校老师都参与了“诗文朗诵”赛,从刚毕业的老师到五十多岁的老教师,从老师到校长,全员参与,共同成长。

  (二)为了深化和巩固中华经典诗文的研究成果,形成全校诵读诗文新的热潮,学校还制定了多项措施促进诵读活动的开展。

  其一,成立古诗文诵读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研讨会或座谈会,了解活动开展的情况,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总结诵读活动好的做法,并在全校进行推广。

  其二,班级建立古诗文背诵个人档案。每生一诵读本,用于记录学生已背过的古诗文题目内容、熟练程度等。

  其三,学校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对各班级的诗文诵读活动情况予以督促、评估,并列入年终考核。

  二、实践研究目标明确,措施到位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开展的进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使活动实施者清醒认识到只有明确正确的活动方向,采取合理的措施,才不会使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我们在诗文诵读研究过程中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活动目标要明确

  第一、轻形式重过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程参与,在背诵古诗文的过程中提高素质,发展能力。第二、不求数量只求质量。质量第一,数量第二。正确处理背诵与理解的关系,不能只单纯追求背诵数量,更不能把背古诗文转变成学生新的负担。要让学生轻松地背,愉快地记,提高学习古诗文的质量。第三、不讲速度讲效果。速度和效果并非相辅相成。搞古诗文诵读,宁可慢一些,但求好一些。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目标明确,就能保证活动的过程不流于形式,能沉下心来研究诵读艺术,研究记忆方法,研究诗文鉴赏,以适于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的.方法方式把诗文诵读活动推向深入。

  (二)活动措施要合理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制定出评估细则,在期末对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效果进行验收评估。形成学生自查,教师检查,学校普查的多层次的评估体系。

  学校经常组织小型多样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心得,探讨成功得失,相互取长补短。在进行语文实践考试中,还专门把诵读的掌握情况列入考核范围,以引起师生的重视。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进程,促进学生的诵读不断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初见成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培养了学生吟咏古诗,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学生在诵读中自动识字,随着诵读活动开展,识字量逐渐增加,同时我们还发现古诗文诵读对提高学生记忆力,专注力也有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在活动中,学生丰富了词汇,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写作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原来很多学生不愿意写作文,通过诗文诵读活动,学生的写作思路更加开阔,想象力进一步增强,作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古诗文运用恰到好处,妙笔之处不胜枚举。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参与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优化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活动则成了孩子们展示自己的大舞台。

  回顾这一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的诗文诵读实验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词教学总结 12

  40分钟学习下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这节课觉得对古诗教学有这样设想:

  一、打破常现,改革古诗教学的课堂结构

  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课堂上,从学生自由背诵学过的古诗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两首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草》和《宿新市徐公店》相比,第一首易学好懂。于是我把第一首诗作为教学重点,又抓住第一首诗中的后两句为重难点来突破。因此,增大了这节课的教学容量,节省了教学时间。

  二、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自学时间充分。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学生能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写写画画,动手查,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学生学得主动,的确有所收获。

  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古诗词教学总结 13

  看了古诗词教学视频讲座及古诗词教学的理论知识指导,使我受益匪浅。我对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感悟很深,下面,就谈谈对古诗词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抓准各学段古诗词教学的重点。

  古诗词是古代文人把看到的景象,经历的事件,用高度浓缩的、精炼的语言,表达诗人情感的言语。它的每一个字词,每一行诗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古诗词和现代人有一定的隔膜,学生很难突破这层隔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各学段教学重点,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低年级古诗词的教学,不要求学生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只要求学生借助图画,了解古诗大致的意思就可以了,重在要求学生读背积累。到了中年级,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的要求有所提高,注重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注释来理解诗中的字词意思,再借助图画,指导学生朗读,以读为主,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同时重视背诵积累。

  二、教学方式上有新的认识。

  古诗词教学,注重以读为主,从读中感悟。这种教学模式容易被忽略。长期以来,许多的老师都会以讲为主,以讲代读,通常是把古诗分成字、词、句各个小部分,然后,一字一词、一句的讲解其中的意思。讲完了诗意,就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体会,教学的效果并不好。新课标中指出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自解词义,结合画图,通过自读、互读、导读、展示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反复的带着学生读,使学生能从读中理解,从读中感悟。

  在实践教学中,我也常会多讲解,占用学生的许多时间,很少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解。今后,要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自解,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以读带讲,力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古诗词教学总结 14

  翻开小学生的课外读物,大量的古典诗词映入眼帘。编写者的意图不言而喻,用民族文化的精品来打造学生的精神底子,重铸人格。然而我们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对传统文化知识仅仅是初步接触而已,古文化基本功相当贫瘠,要想让他们喜欢古诗文、热爱古诗文,需要老师花一番功夫。我们从托兰斯所提倡的创新性阅读中得到启示,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让古诗文诵读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以下六种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尝试:

  1、诗中掘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性思维产生。为了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对古典诗词产生探究感,教师常常向学生激疑。如教《春晓》时,教师可问学生,“花落知多少”句中的“知多少”是“知”还是“不知”?在这看似无疑处设疑,能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有的学生说,“知”就是不知,一觉醒来不知掉了多少花朵;有的学生说,“知”就是知道,因为“夜来风雨声”,诗人一夜没睡好觉,所以诗人知道花落了很多;还有学生说,“知”既是知道又是不知道,因为诗人听到了风雨声,所以知道花落了很多,但究竟落多少却不知道,也无从知道。各种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诗的意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

  2、诗词比读。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对诗词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意境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优劣。我们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教给学生,并让他们比较三首都写离别的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品味、理解,找出《渭城曲》以乐景写悲情,“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让人不忍;《别董大》却以悲景写豪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却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再如教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教师补充畅当的同题诗作,让学生比较其优劣高下。学生也能在讨论中得出:王诗不仅写登楼所见,更写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自然比片面写景要更胜一筹。

  如此比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创造性的思维也得以发散。

  3、诗留余味。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是好的音乐带给人的感觉,好的诗词也有这种味道。如果教师能根据这一特点顺势引导学生延伸情节或用对联等概括内容、表达感受,再或者用名言警句赏析作品风格,凡此种种,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可以深化中心。这时的课堂,学生往往踊跃参与,情绪高涨,妙语连珠,令听者惊叹。学生用《登高》是流浪者的心曲,《山居秋瞑》是隐居者的恋歌来点评《登高》和《山居秋瞑》;用对联“写情写景写胸襟,问天问地问人生”来解说《水调歌头》……这时,学生思接千载,浮想连翩,他们成了思想的主人,创造性地走进诗歌瑰丽的殿堂。

  4、描摩诗境。

  古典诗词是最袖珍、最精炼的文字样式,它往往借助意象来渲染气氛,借助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用描述的方式将这些诗词转化成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原诗,而且也使他们读出画面,读透意境。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老师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诗意的同时,把诗句变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让他们自己动手绘出一幅彩画,使他们在体验创作乐趣的同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学生动手绘图以后,我们再引导学生演一演“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中的儿童,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学生在扮演诗中角色的时候,充分调动了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把诗句没有绘出而生活中有声动态想象出来,极大地丰富了画面,也成功体验了诗的意境。学习完这首古诗后,老师采用以诗引诗的方法,让学生把学过的《村居》,课外学一学、画一画,学生在似曾相识的意诗句中,再次体会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情感。

  5、活用古诗。

  在学生背诵积累了相当量的古诗词以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古诗词名句与习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章各具灵性与文采。平常学生的作文日记中看到垂柳想到“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游看到雪白的梨花,情不自禁地念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游览西湖观赏荷花时自然而然地引用“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称赞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虽然学生运用的诗句不一定很成熟,但至少说明诗句进入他们的生活,激活他们的情趣,达到了积累与生命的体验的相结合,提高写作水平能力。

  6、品味审美。

  美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心理引导和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的精神境界,所以,在古诗文诵读教学中,不只是引导学生感知美、感悟美,同时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不只是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和领悟诗歌的内涵,同时要注重对美好事物的理解,培养其鉴赏美的能力,通过对诗歌描写的人、物、情、景的分析。知道为何美?美在何处。对美形成一定的判断和鉴别能力。如在教学《墨梅》这首诗的时候,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首诗为什么美?美在那里?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提高了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可以说,有了教师的创新教学,才有学生的创新学习。古典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古典诗词教学插上创新的翅膀,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之一起高高飞翔,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是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研究课题。

  古诗词教学总结 15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得以传承和发扬。古诗词教学能够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语言的艺术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以及自豪感得到有效提升。当前,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当前,虽然新课程标准要求推进初中语文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试教育的现象还十分严重。教师和学生每天都陷入提高成绩的怪圈中,语文教学也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这种教学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美感,古诗词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背诵、默写,忽视了古诗词本身能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享受,导致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2)过分重视古诗词的讲解。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学生进行背诵记忆,缺乏教师与学生共同对古诗词中的内涵进行探讨和交流的机会。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感悟能力越来越差,学生自己不能对古诗词进行有效地体会与分析,不知道古诗词中存在的美,会认为古诗词是枯燥的、无趣的,学习就会更加被动,效果也会更加不理想。

  (3)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会古诗词,首先是要对古诗词感兴趣,这样才能积极投入到古诗词学习中,学习效果也才会更好。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古诗词都没有太大的兴趣,学生们面对升学的压力,大多都被动地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在没有兴趣的情况下进行古诗词学习是极为枯燥的事情,需要学生具有极大的忍耐力,但是这往往是初中阶段学生无法达到的。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实现。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对策

  (1)提高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兴趣。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源。为了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古诗词教学的高效,应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些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加强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意识以及动力。例如,在学习《行路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明确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开元盛世,李白虽然满腔抱负、满腹才华,但是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赐金还山。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自己设计出能够符合人物当时心境的对话,同时想象作者当时的神态、举止等。通过学生的表演,李白“停杯投箸”“拔剑四顾”的苦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呐喊以及“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都被学生形象地展示了出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地把握住李白当时的情感,在这种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有效地激发,古诗词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多媒体辅助古诗词教学。由于古诗词教学比较枯燥、难懂,很多学生并不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枯燥的古诗词内容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古诗词学习中来,实现良好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漆黑寂静的夜里,一轮明月高高挂在空中。月亮具有一定的浪漫色彩,能够给人以一定的艺术联想,古今很多文人利用月亮传递和寄托自己的情怀。让学生说一说有关明月的诗句,然后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学生一定能够凝神静听,将学生带入学习的场景中,进而播放与古诗词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明确古诗词的魅力所在。

  (3)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古诗词一般都是借用一定景物进行情感的抒发,给人们留有一定的想象的空间。因此,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让学生感受古诗词中的优美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美与艺术魅力。

  古诗词教学总结 16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是古典文学中的精品,是文质兼美的文学瑰宝。它对提高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其文化底蕴,陶冶情操,培养美好品质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词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材选编的古诗词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策略?应当强调美育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入选教材的古诗词可以说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和荟萃,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欣赏古诗词的语言美、声韵美去认识其中表达的意境美,进而体验、感悟诗人的心灵美,这不仅对于陶冶性情、发展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词汇很有好处,同时,还能使学生觉得学语文是一种美的欣赏,从而进一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系统指导鉴赏

  初中古诗词的教学要对古诗词的内容有个系统规划,教学目标要总体优化。教学上要继承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并进行整合。学生对诗歌阅读与欣赏并不陌生,从小学以来,都背过诗句,进行过语言、情感、思维的积累。这些为我们初中古诗词的教学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继承下来。另外,我们传统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阅读方法,比如吟唱法、评点法、批注法等,都是古色古香、很有价值的`方法,应该特别珍惜,好好使用。其学习目标中的人文内涵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渗透,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不光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诗句中字词的精妙,更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注意情景交融,体味意境之美

  语文教学中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就要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首先,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其次,抓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远的普通词句。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情景与感悟的结合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通过学生自由的联想与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情趣,创设情景是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协助学生尽快掌握课文内容。但它也有一个缺陷,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课文情景认知的单一性。实际上很多人同读一首诗,其脑海中造成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简单来说《游子吟》这首诗,有的学生想象的意境是儿子睡在床上,母亲在床边灯光下给儿子缝衣服;有的想象的意境是儿子在灯下看书,母亲在灯光前缝衣服;还有的人想象的意境则是儿子到临行时穿着衣服,母手拿针线在儿子身上缝补。因此,依照创设情景与自主感悟相结合的原则,两个方面各取所长,以补其短,以此取得古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注重激励表扬,培养学生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诵,要启发学生用心领悟出诗文描绘出的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在多遍初读之后,让学生闭目冥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教学的过程中,记忆力好的同学,背得要快些,记诵得数量要多一些;记忆力稍差一点的学生,背得速度要慢些,数量要少些。一部分语感好的同学,读得就好些,语感差一点的同学,读得就不会那么好。对待读得不理想同学,教师应该耐心指导,并且还要表扬他“读得很认真”或“很有感情”等等。对这些情况,教师要正确对待,要承认差异,个别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教师也要予以表扬,予以鼓励,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过程中培养情感。

  五、重点强化训练,提高学生能力

  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多多引导学生去想象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古诗词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辅以适当的训练,把学生主动学习同教师重点指导训练结合起来,只有通过适当的训练,学生所学的知识才能够得到巩固。教给学生赏析的步骤与方法,然后再辅以具体的训练。要精心选择训练材料,并合理设计训练计划,要遵循先易后难、先主后次的训练原则,有计划、有步骤的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达到知识的迁移,从而提升古诗词的阅读能力、理解力及领悟力。

  古诗词教学总结 17

  为了增强学生写规范字、用规范字的意识,传承传统文化,让广大青少年儿童在诵读中华经典文化中启迪心志,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成庄小学积极响应“国学经典诵读”系列教育活动号召,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古诗文书法比赛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加强宣传,营造气氛。

  学校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学生积极背诵古诗文并练习书写,不仅扩大了影响力,而且强化活动效果。

  二、积极组织,认真落实。

  为了让古诗文书法比赛在全校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学校全体师生全情投入,诵读书写热情日益高涨。各班语文老师充分利用每天下午的练字时间专门对学生进行古诗文书写训练,并且定期检测。保证了古诗文书写比赛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认真组织古诗文书写比赛,力求活动有声有色。

  赛前,语文教研组长范龙环老师特制订了比赛书写内容,把学生分为两个比赛等级:二年级学生赛铅笔字,三、四、五、六年级赛钢笔字。并对各年级提出了比赛规格和要求。比赛在各级段认真组织、精心辅导,层层选拔后顺利进行,组织评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打分,现场评奖。

  四、不足

  1、二、三年级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与写字的姿势不正确,尤其是距离桌面太近,老师要及时提醒纠正。

  2、部分年级学生书写中笔画的.衔接不够严谨,各部分的位置安排不合理。

  3、今后练字前,老师要先指导学生对该字的字形、间架结构进行仔细观察、辨认,然后对难写易错的笔顺作重点提示,最后学生才胸有成竹地书写。

  4、在书写章法上,老师还要多指导。

  通过本次比赛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爱好,同时也提高了大家的审美意识。增强了对古诗文的热爱,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古诗词教学总结 18

  本课《锄禾》和《悯农》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我按顺序先教学《锄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悯农》。正确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是本课教学难点之一。

  从内容上看,《锄禾》的前两句描写农民在烈日下挥汗锄禾的劳动场面;后两句通过反问告诉人们粮食来之不易。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够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首先出示锄禾的画面,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弄懂“锄禾”的意思。在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同时进行生字“禾”的教学以及检查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诗文是否正确连贯。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学生对“当、皆、粒粒、锄禾日当午”这些字句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讨论解决。知道“皆”的意思是“都”,而对于“当”的教学可以渗透在“锄禾日当午”这一句的教学中:问“锄禾”已明白,看图,这是什么时候?(中午)从哪里看出是中午?出示“日当午”,讲“当”,请学生用“当”找朋友(当时,正当)。再看看图,读读句,说说“日当午”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句的意思。剩下的诗句也以此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先通过自学以及教师点拨解决字义,然后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我告诉学生串讲诗句可以变换次序,也可以添加字词,我对于串讲只要求意思基本到位,句子通顺连贯。在此过程中,学生先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我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之后,我向学生进行归纳式提问:通过学习《锄禾》,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可能会给教师不同层次的答案。有的是对内容的.掌握,有的是对中心思想的理解,还有的会是学习古诗的方法等。

  最后,半扶半放地引导学生学《悯农》,质疑问难,对他们不懂的地方稍加点拨,要求学生能理解字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并能体会诗人对于劳动者的同情。

  古诗词教学总结 19

  本学期我们学校在新课改精神及上级部门精神的指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可以说国学经典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中国的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丰富,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国学,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为了落实以上精神,发挥学校这一教育基地的强有力的作用,我们学校进行了“师生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全校是生全情投入,诵读热情高涨,气氛浓厚,比赛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的'具体活动安排是这样的:

  一、拟订比赛计划,明确比赛形式

  在开学初,学校的领导班子制定了本学期国学经典比赛活动的计划,并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的,要求及比赛形式,并告知各位班主任。

  二、做好赛前准备,采取多种方法学习、积累、诵读国学经典。

  1、首先积累背诵国学经典,各班同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边欣赏,边朗读,边记忆,分类分批掌握了这些国学经典。

  2、号召学生收集国学经典的卡片、图画,并利用广播、电视媒体的古诗文栏目来学习理解、积累国学。

  3、利用《唐诗》、《三字经》、《弟子规》等书籍来理解背诵国学经典,利用晨会和班队会诵读国学经典。

  4、利用课前3分钟背诵国学经典,一二年级学生要求课前背3首古诗,三六年级学生要求课前必背4页内容。

  5、家校结合,利用家长帮助学生积累国学经典。通过多种渠道做好家长工作,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和支持,最后也证明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三、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大会,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各班级充分准备的前提下,我们学校举行了“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大会,参赛学生不但熟练背诵而且在记忆国学经典的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部分同学还把国学经典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学期通过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弘扬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加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以后我们还会多举行这样的国学经典比赛活动,让国学经典这一文化瑰宝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古诗词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08-29

古诗词教学总结5篇12-14

古诗词教学总结(5篇)12-14

【荐】古诗词诵读教学总结10-28

古诗词教学反思05-16

古诗词的教学反思11-07

古诗词教学反思09-04

《古诗词》教学反思12-23

【荐】古诗词教学反思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