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古诗词鉴赏

时间:2024-05-16 10:44:28 古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词鉴赏(精品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古诗词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词鉴赏(精品15篇)

古诗词鉴赏1

  马说

  唐代: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词典释义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古诗词鉴赏2

  鉴赏,是读者对艺术运用形象思维,以感情的投入与感情的交流为主的审美活动。如果从纯理性的角度出发,拘泥于一隅之解,对诗文的某些意象进行科学考证、横加“指责”,或穿凿附会、主观片面地肢解作品,都无法把握作品的真正旨意,真正获得美感。而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真正旨意,真正获得美感,我认为必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准确把握思想美

  作品的思想美总是离不开情感的。以爱国、爱情、友谊、山水、社会、观临怀古为题材的作品,“志”与“情”是相通的。19世纪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诗文之所以能千古传诵,便是因为其洋溢着诗人的满腔爱国激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明白古人情趣合一的原则。在对古诗文进行审美活动时,就不至于偏离理性而一味强调形象美与情感美,或偏离情性而一味“知人论世”,单纯追求其思想美了。

  二、用情品味意境美

  情景美并不等于意境美,但意境美却离不开情与景,如果没有情与景的、经过了艺术加工之后的“妙合无垠”,或者说是“天衣无缝”,也就不可能升华成“意境”。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如山川、河流、花卉、树木,它们本身纯客观的自然,但若写进了文学作品中,它们就是人化了的自然,其中已渗进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它们的热烈明丽,它们的盎然蓬勃,它们的凄凄惨惨,它们的温馨静谧,或展示了作者昂扬奋进的精神,或透露了作者落寞感伤的情怀,或表现了作者恬淡宁静的志趣,这种情与景的契合统一,就是意境。它是读者想象的世界,又是独立存在的艺术空间。

  三、深入挖掘想象美

  优美的意境能诱发鉴赏者的想象;而丰富的想象力又能把鉴赏者带进超越于具体物象之外的更广阔、更生动的艺术空间。美的载体是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抽象的思想。”夸张、比喻可以给予鉴赏者想象美。它可以利用作者与鉴赏者已经储存的美感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引发新的美感。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弱柳扶晓风,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诗人的联想,引发了鉴赏者的想象,鉴赏者在想象中获得了美感。

  古诗文中还有些以游仙形式出现的作品,这些作品把神仙世界融入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里,引发鉴赏者想象,具有审美的张力。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既有李白长期漫游名川大山和五年长安宫廷生活储存的直接美感经验,又有他从古代神话传说、前人游记、诗篇中吸取的间接的美感经验。可以说作家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不可能缔造出富有美感的意境;鉴赏者不凭借想象和联想,就不可能进入意境,去领略那无穷的美感。

  四、优雅欣赏绘画美

  在审美过程中,调动所有感觉器官的审美积极性,可以强化视觉形象,获得全面的、立体的、复合的美感,使鉴赏者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这首诗通过景物来衬托感情的特点十分突出。“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秋日傍晚,茫茫的天际挂着无边的雨幕,远山传来的寺庙悠扬钟声,这种萧瑟苍凉黯淡的晚景烘托出诗人思念亲友的孤寂、凄怆之情。“独鸟下东南”则更反衬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哀愁。

  五、用心体会含蓄美

  所谓含蓄是以生动具体的画面,婉曲、概括性的语言,激发鉴赏者的想象与联想,给人一种“美常在咸、酸之外”(苏轼语)、余味无穷的美感。“用意十分”,只“下语三分”,让鉴赏者自己玩味、开掘。如画“深山藏古寺”,不画寺,只画在云雾飘渺的山林间一个老和尚在溪边汲水;画“竹锁桥边卖酒家”,只画竹丛中飘出一杆酒旗;写诗人与山村农家的情谊不说如何亲密、深厚,只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写送友,不言留连感伤,只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唐人司空图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意思是说在字面上虽不露一点痕迹,但事物的精神实质却完全显示出来了;语句虽没有涉及自己的患难和痛苦,但忧伤的感情,仍能使人忍受不了。

  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一个鉴赏者,不仅要有文学的、美学的、语言学的知识,还应该有哲学的、史学的、民俗学的、心理学的,以及自然科学的有关知识,知识面越广,修养越深,在审美过程中就能获得更多的深层次的妙不可言的美感。

古诗词鉴赏3

  《孤雁》

  作者: 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解:

  1、之:往。

  2、失:失群。

  3、渚:水中的小洲。

  译文:

  几阵齐飞的旅伴,全部回到了塞上,只有你这孤雁,不知独自飞向何方。

  暮雨中,你悲凄地呼唤丢失的伙伴,你想栖息,却又迟疑畏惧不下寒塘。

  渚上低暗,你孤独地穿越过了云层,只有关山的冷月,伴随你孤苦凄凉。

  虽然你未必会遭暗算,把生命葬丧,只是失群孤飞,毕竟叫人疑惧恐慌。

  赏析:

  这是一首咏孤雁的'诗,作者借此以喻自己孤栖忧虑的羁旅之情。一联写同伴归尽,唯尔独去,写“离群”切题。二联写孤雁神态,先写失群原因,再写失群后的仓皇。三联写失群之苦楚。尽管振羽奋飞,仍然是只影无依,凄凉寂寞。四联写疑虑受箭丧生,表达诗人的良好愿望和矛盾心情。今人徐培均以为此诗“字字珠玑,没有一处是闲笔;而且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可称五律诗中的上品。”

古诗词鉴赏4

  芦雪广即景联句(第五十回)

  【说明】

  此诗是宝玉与众姊妺相聚于芦雪广“割腥啖膻”、饮酒赏雪时所共吟。

  广(音眼),就山崖建造的房子。芦雪广正“傍山临水”而筑。“广”不是“廣”的简化字。诸本或作“庵”,或作“庭”,或作“亭”,皆后人所改,今从庚辰本。

  联句,是好多人联合起来作诗,通常用排律形式。联法是由一人起头一句,接着的人就联二、三两句,以后再接的人照例都是联一对句以对别人的出句,并拟下一联的出句让别人来对,最后一人用一句作结。但也有联一句的,诗的后半首即是,小说中用以显示兴高抢先的情景。联句较长,为检阅方便,“注”直接写在一联之下。后面《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也仿此。

  一夜北风紧,(熙凤)开门雪尚飘。

  注:小说中借众人之口评起句说:“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下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

  入泥怜洁白,(李纨)匝地惜琼瑶。

  注:意即“〔雪质〕洁白而怜其入泥,〔雪似〕琼瑶〔美玉〕而惜其匝(音扎,满,遍)地。”

  有意荣枯草,(香菱)无心饰萎苕。

  注:荣枯草,使枯草荣。草经雪覆盖,入春萌发更茂。饰,装饰。苕,苇花,秋开冬萎,开时一片白,诗中多喻雪。如苏轼《将之湖州赋诗》:“溪上苕花正浮雪。”芦雪广“四面皆是芦苇掩覆”,亭名当由此而得,此所以“即景”而咏。“苕”,程高本作“苗”,大误,苗何以用雪来“饰”?

  价高村酿熟,(探春)年稔府粱饶。

  注:价高,指酒涨价,因大雪天寒。语用唐代诗人郑谷《辇下冬暮咏怀》诗:“烟含紫禁花期近,雪满长安酒价高”酿,酒。年稔,年成好。稔,庄稼成熟。古人以为“雪是五谷之精”,冬雪大瑞,便得“年登岁稔”。府粱饶,官仓粮食很多。

  葭动灰飞管,(李绮)阳回斗转杓。

  注:上句意即“管中葭灰飞动”。葭,芦苇。古代候验节气的器具叫灰管,将芦苇茎中薄膜制成灰,放在十二乐律的玉管内,置于特设的室内木案上,到某一节气,相应律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见《后汉书·律历志》。阳回,阳气复来,冬至“阴极阳生”。斗,北斗七星,即大熊星座,形如水杓,其方位随时改变,同一时刻斗柄所指四季不同。两句都以节气写雪。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又“吹葭六管动飞灰”。因出于同一首诗,故用以成对。

  寒山已失翠,(李纹)冻浦不生潮。

  注:上句说雪积,下句说冰封。

  易挂疏枝柳,(岫姻)难堆破叶蕉。

  注:主语都是雪。

  麝煤融宝鼎,(湘云)绮袖笼金貂。

  注:麝煤,本谓合麝香的烟墨,此指芳香燃料。融,炊烧使气上腾。鼎,鼎炉。上句说燃鼎炉以取暖,下句说笼两袖于貂皮中以御寒。

  光夺窗前镜,(宝琴)香黏壁上椒。

  注:意即“〔雪〕夺窗前之镜光,〔雪〕黏壁上〔沾得〕椒香”。夺,掩盖,超过。椒,芳香植物,古时后妃居室多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暖芳香。

  斜风仍故故,(黛玉)清梦转聊聊。

  注:故故,屡屡、阵阵之意。聊聊,稀少之意。下句说梦因冷而难成。

  何处梅花笛?(宝玉)谁家碧玉箫?

  注:梅花笛,因《梅花落》笛曲而名。碧玉箫,指箫截竹制成,以碧玉喻翠竹。

  鳌愁坤轴陷,(宝钗)龙斗阵云销。

  注:上句说大海龟恐雪压大地塌陷而发愁。《列子》有巨鳌背负大山的传说。坤轴,地轴,古代传说以昆仑山为地轴。见《河图括地象》。又“地不周载”,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亦鳌所以发愁。参见《缘起诗》注。下句以玉龙斗罢为喻说雪。宋代张元《咏雪》诗:“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龙斗时云集,斗罢云消。《后汉书·光武帝纪》:“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两句或隐写末世白地景象。

  野岸回孤棹,(湘云)吟鞭指灞桥。

  注:回孤棹,孤舟返回,以写雪。参见《结诗社帖》“棹雪”注。下句典用南宋尤袤《全唐诗话》:“〔唐昭宗时〕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因作诗而用“ 吟”。灞桥在长安东。

  赐裘怜抚戍,(宝琴)加絮念征徭。

  注:意谓皇帝怜恤将士雪中辛勤抚边戍守而赐棉衣,制衣的人同情服兵役者寒冷而把棉花加厚。唐开元时,宫中制棉袍赐边军。有士兵在袍子中找到一首诗说:“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士兵把诗交给将帅,将帅进呈玄宗。查问结果是一个宫女所作。玄宗就叫她离开宫廷,嫁给那个士兵。见《唐诗纪事》。

  坳垤审夷险,(湘云)枝柯怕动摇。

  注:意谓覆雪之地须察高低不平,担心树枝动摇掉下雪来。柪,低洼地。垤,小土堆。审,细察。夷,平坦、安全。柯,树枝。

  皑皑轻趁步,(宝钗)剪剪舞随腰。

  注:皑皑,白,多形容雪。剪剪,风尖细之状。本以“风回雪舞”喻女子步态(见《警幻仙姑赋》注),这里反过来以女子轻步舞腰来点风雪。李商隐《歌舞》诗:“回雪舞轻腰”。

  煮芋成新赏,(黛玉)撒盐是旧谣。

  注:这两句程高本改为“苦茗成新赏,孤松订久要。”用《论语·宪问》语,赞孤松为岁寒之友,有道学气,不合人物性格。

  苇蓑犹泊钓,(宝玉)林斧不闻樵。

  注:长着芦苇的水中犹有蓑衣人泊舟垂钓,林间已不闻樵夫的斧声。书中说芦雪广可“垂钓”,宝玉“披蓑带笠”,人称“渔翁”。唐代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上句正用其意写雪,又是即景,且渔与樵对仗,比程高本这一句作“泥鸿从印迹”工切。“泥鸿”句,意谓鸿雁在雪泥上随处印下足迹。用宋代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闻樵”戚序本作“乍停樵”,“乍”字不妥;程高本作“或闻樵”,更误。雪中岂能“闻樵”?且大观园哪里真会有人打柴?今从庚辰本。

  伏象千峰凸,(宝琴)盘蛇一径遥。

  注:意即“千峰凸起如象状,一径遥遥似蛇盘”。象色白,故为喻;雪覆大地,足印使小径曲曲弯弯的痕迹更显。唐代韩愈《咏雪赠张籍》诗:“岸类长蛇揽,陵犹巨象豗(音灰,打架)。”

  花缘经冷结,(湘云)色岂畏霜凋。

  注:花、色,指雪花、雪色;雪叫“六出花”。缘,因为。

  深院惊寒雀,(探春)空山泣老鸮。

  注:大雪雀饥,噪声如惊。鸮,鸱鸮(音痴消),即猫头鹰,叫声凄厉。

  阶墀随上下,(岫烟)池水任浮漂。

  注:意即“〔雪〕随阶墀上下〔覆盖〕,任池水漂浮。”墀,台阶。

  照耀临清晓,(湘云)缤纷入永宵。

  注:主语都是雪。永宵,长夜,冬季夜长。

  诚忘三尺冷,(黛玉)瑞释九重樵。

  注:上句说将士因忠诚而忘却戍守的寒苦,下句说皇帝因瑞雪能兆丰年而解除了焦虑。三尺,剑。语出《汉书·高帝纪》:“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借以说将士与戍守事,雪里刀剑随身,尤觉寒冷。九重,宋玉《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用以称皇帝。此句是称颂功德。

  僵卧谁相问,(湘云)狂游客喜招。

  注:上句用“袁安卧雪”典故:汉代有一次大雪积地一丈余,洛阳令出外视察,见百姓都除雪开路,方能出门。到袁安门口,无路可通,以为袁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问:‘何不出?’安曰:‘大雪,人皆饿,不宜干人。’”见《录异传》。下句说踏雪狂游之客喜有人招饮可御寒。唐时,王元宝每逢大雪就叫仆人从巷口到家门,扫雪开路,招客饮宴,名曰“暖寒会”。见王仁裕《开元遗事》。

  天机断缟带,(宝琴)海巿矢绞绢。(湘云)

  注:天机,传说天上织女所用的织机。缟带,白色丝带,喻雪。海巿,海市屡楼,海中幻境。鲛绢,参见《题帕三绝句》注。两句取喻相类。

  寂寞对台榭,(黛玉)清贫怀箪瓢。(湘云)

  注:独坐雪中台榭,寂寞凄清。或有隐意。第七十九回脂评说,原稿后半部有宝玉“对境悼颦儿”情节,并谓书中所写“轩窗寂寞,屏帐翛然”,先为其“作引”。“对”程高本作“封”,主语就不是指人了,与对句不相称。下句说怀念在风陋巷中过着“一箪(音单,盛饭的圆竹器)食,一瓢饮”的清贫生活的人。典出《论语·雍也》。这里只借取其常用义。从脂评说宝玉后来过“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的生活看,或所说“怀”人,也有隐指。

  烹茶冰渐沸,(宝琴)煮酒叶难烧。 (湘云)

  注:渐,迟,很慢。冰雪之水,因此难沸;柴叶沾湿,所以烧不着。“冰”程高本作“水”。

  没帚山僧扫,(黛玉)埋琴稚子挑。(宝琴)

  注:意即“山僧扫没帚〔之雪〕”。用“江边扫雪夕阳僧”诗意。雪中埋琴,出处不详。

  石楼闲睡鹤,锦罽暖亲猫。(黛玉)

  注:闲睡鹤,雪夜鹤闲已睡。锦罽,锦毯。见《冬夜即事》诗注。这句说,天冷,猫贴着毯子以取暖。黛玉戏语作诗,所以“笑得握着胸口”。

  月窟翻银浪,(宝琴)霞城隐赤标。(湘云)

  注:月窟,指月。见《咏白海棠》注。银浪,喻月光。宋代陈与义《咏月》诗:“玉盘忽征露,银浪泻千顷。”这里转而形容雪如月光倾泻大地。翻,倾。霞城,常指碧霞城仙境,与“赤标”并用则指赤城山,在浙江天台县北,“土色皆赤,状似云霞,望之如雉堞(城墙)”。见《会稽记》。晋代孙绰《天台赋》:“赤城霞起而建标。”赤标,谓赤色高峰望之可作标识。隐,指隐没于雪中。

  沁梅香可嚼,(黛玉)淋竹醉堪调。(宝钗)

  注:上句典出《花史》:宋时,“铁脚道人常爱赤脚走雪中,兴发则朗诵《南华·秋水篇》,嚼梅花满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寒香沁入肺俯。’”下句意谓醉闻雪压竹之声,正好弹琴。用宋代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意:“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文中亦言“醉”酒。

  或湿鸳鸯带,(宝琴)时凝翡翠翘。(湘云)

  注:主语都是雪。或、时,都是“有的”的意思。翘,古代贵族妇女头上的首饰。

  无风仍脉脉,(黛玉)不雨亦潇潇。(宝琴)

  注:脉脉、潇潇,都是风雨潇洒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雪之纷纷扬扬。

  欲志今朝乐,(李纹)凭诗祝舜尧。(李绮)

  注:志,记载。舜尧,唐尧、虞舜,传说中古代的贤君。

  【鉴赏】

  芦雪广吟咏,参加联句者就多至十二人,确乎盛况空前。但盛会只是暂时的表象。薛宝琴、邢岫烟、李氏姊妺等一大批人涌到贾府“来访投各人亲戚”,为的`就是求人家“治房舍,帮盘缠”,或暂找一个避风之所。这说明古代封建已到末世,社会的各类问题正在进一步加剧。她们借以荫庇栖身的大树,虽然表面枝叶尚茂,但内部早已朽烂不堪。在这几回以后,它的颓败征象也就很快地从各方面暴露出来了。一些贵族豪门不管眼前兴衰景况如何,都在或早或迟地走向灭亡。今日的欢笑隐伏着明天更大的悲哀。

  联句,这种诗体本起于宫廷(相传滥觞于汉代“柏梁诗”),虽然渊源久长,但历来从未产生过什么有价值的作品,始终只是上层文人墨客比赛作诗技巧的一种文字游戏,严格说来它不能算作文学创作。清代文人相据联句之风特盛,与曹雪芹交往很密的敦诚的《四松堂集》中也就有不少联句诗可以说明这一情况。所以,小说中这些情节也是借虚构的人物故事对当时诗人墨客的这种习好所作的现实的描绘。

  清代有人评这首联句说:“起首插入凤姐,自是新妙,然后半太嫌杂乱,毫无精采。……且黛玉联句中既有‘斜风仍故故’,又有‘无风仍脉脉’,断无此复叠之法。雪芹于此似欠检点。”(野鹤:《读红楼札记》)批评者论诗还是有一点见地的,比如指出黛玉两句不应相犯。但论小说就很成问题:他没有能脱出脂评所说的“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等流俗的陋见。“杂乱”,本是这种百衲衣式的联句体的通病。如果作者一心为了传自己的诗,而把这首五言排律写得脉络分明,层次清楚,自然一气,“精采”动人,避免了联句本来无法避免的疵病,结果对小说反映现实真实这一点来说就欠缺了许多。湘云说:“我也不是做诗,竟是抢命呢!”描写这类“抢命”的而作的东西,既能在各别诗句上注意照顾人物的不同特点(比如那些“颂圣”的句子就不出于宝、黛之口;黛玉说“斜风仍故故”,宝玉接“清梦转聊聊”之类的安排,也显然是有所用意的),又在总体上并不使它显得有什么思想艺术价值,忠实于事物本来应有的面貌,这正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古诗词鉴赏5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庭竹》译文

  露水洗涤铅粉骨节,微风摇动青色的玉枝条。

  随风飘摇恰似君子,无论哪里都适宜生长。

  《庭竹》注释

  露:露水。

  涤:洗涤。

  相宜:合适,适宜。

  《庭竹》鉴赏

  刘禹锡的作品经常是短小精干,有时只有短短的两行诗句,却描写生动,令人动容。比如他描写秋风,“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开篇就引人入胜;再如他吟咏古迹,“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抒发感慨、却藏而不露。这首诗描写出竹子的品质,也概括了刘禹锡一生的.遭际和人格。

  历来作家描写竹子,多表现其高风亮节、虚心上进;刻画庭竹,也不外是幽影映窗纱、雅韵引人吟之类。而刘禹锡着笔时虽离不开竹的形色,却结合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体验来写,便有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感慨。

  首句就视角独特,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形绘色,而从竹的遭际写起,“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它在风露中崭露它的峥嵘,竹竿向上伸展,一节一节脱却箨壳,还带有白色的粉苔,夜间凄冷的露水很快就把白粉洗涤干净,竹节却更鲜明地显露出来。

  竹子接受了寒露的洗礼,更具清操亮节;经过了劲风的考验,更显贞刚美质,却温雅淳厚,不激不昂,不失竹子清和秀润的本色。诗人平生遭遇坎坷,读者都可看出,他在借物的遭际写人的命运和品格。

  前二句以竹喻人,第三句却转而以人喻竹,“依依似君子”。刘禹锡出语并不惊人,细味才知平中有奇,别具格调与情韵。

  青竹亭亭玉立,自由舒展,迎风飘拂,潇洒自如,俨然有君子之风。竹子经常深藏不露,却坚韧挺拔地立于茫茫的天地间;它也光明磊落,怀谦谦君子之气节,纳高洁风雅之品行。

  最后一句,“无地不相宜”,更托出君子的雍容大度,也巧妙地点题。竹子植根山野,经常被抛置和遗忘,处在自生自灭的境况中,它凌霜傲雪,让竹鞭竹笋钻石破土,挣扎着追求自我的价值。有时人们将其移栽在庭院作装饰品,点缀太平景象和悠闲日月。

  刘禹锡四海漂泊,可谓“无地不相宜”,正是他顽强生命力的表现。人亦如竹,诗也像竹,作品句句写竹,其实也句句写人,作者托物寓意,字字珠玑,渗透自我的忧患经历和人格力量。青竹虚怀若谷、参天入云,正如君子心无杂念、力争上游,诗人对其热情讴歌,也正是抒发自己不畏一切艰难险阻的决心和信心。

古诗词鉴赏6

  [原文]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今译]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秋夕》:秋夜,白色的'烛光映着冷清的画屏;我手执绫罗小扇,轻盈地扑打流萤。天街上的夜色,有如井水般清凉;卧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对织女星。

  [解说]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古诗词鉴赏7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作品《西塞山怀古》。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作品原文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词句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作品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盖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作品鉴赏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这件史事为题,开头写“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便黯然消失。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势如破竹,一方则是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第二联便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结果顺流鼓棹,径造三山,直取金陵。“皓乃备亡国之礼,……造于垒门”(《晋书·王濬传》)。第二联就是形象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

  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刘禹锡《金陵怀古》)。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清代屈复认为此诗第五句甚妙。不过应该指出,若是没有前四句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第五句是难以收到如此言简意赅的效果。第六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但是前面所写并没有离题。因为西塞山之所以成为有名的军事要塞,之所以在它的身边演出过那些有声有色载入史册的“活剧”,就是以南北分裂、南朝政权存在为条件的。因此前面放眼六朝的兴亡,正是为了从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引出西塞山,从而大大开拓了诗的境界。诗人不去描绘眼前西塞山如何奇伟竦峭,而是突出“依旧”二字,亦是颇有讲究的。山川“依旧”,就更显得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的意境。这些又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

  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和柳宗元交谊甚深,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多所唱和,并称“刘白”。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

古诗词鉴赏8

  《七步诗》

  作者:曹植

  原文: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释

  1、持:用来。

  2、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3、漉:过滤。

  4、豉(菽):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5、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6、釜:锅。

  诗意

  煮豆子正燃着豆秸,

  因煮熟豆子来做豆羹而使豆子渗出汁水。

  豆秸在锅下燃烧着,

  豆子正在锅里哭泣。

  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

  我们为何要自相残杀呢?

  赏析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是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诫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它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曹植对手足相残的悲愤,同时也发出了理直气壮的斥责。诗的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这一日常生活现象。曹植以“豆”自喻,一个“泣”字充分表达了受害者的悲伤与痛苦。后两句笔锋一转,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明显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

古诗词鉴赏9

  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责备!

  假如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原来就够惨了。而再在“萍“上着“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艰难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方贴切,形像鲜亮,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战胜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担心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殊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颜色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的绝唱!

  以上六句,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会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概、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静愿大方赴死的民族气节。

古诗词鉴赏10

  南邻 [唐]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不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注释](1)南临:指杜甫草堂南临朱山人。(2)锦里:指锦江附近的地方。乌角巾:黑色的方巾。(3)芋粟:芋头,板栗。(4)阶除:指台阶和门前庭院。(5)航:小船。

  [译文]锦江有一位先生头戴黑色方巾,他的园子里,每年可收许多的芋头和板栗,不能算是穷人。他家常有宾客来,孩子们都习惯了,总是乐呵呵的,鸟雀也常常在台阶上觅食,它们已被驯服了。秋天锦江里的水深不过四五尺,野渡的船只能容下两三个人。天色已晚,江边的白沙滩,翠绿的竹林渐渐笼罩在夜色中,锦里先生把我们送出柴门,此时一轮明月刚刚升起。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连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这是诗人的剪裁,也是画家的选景。

  (马茂元)

  顾宸曰:南邻,朱山人也,后有《过朱山人水亭》诗。左思诗:“南邻击钟罄。”

  锦里先生乌角巾①,园收芋栗不全贫②。惯看宾客儿童喜③,得食阶除鸟雀驯④。秋水才深四五尺⑤,野航恰受两三人⑥。白沙翠竹江村暮⑦,相送柴门月色新⑧。

  (上四造山人之居,下则喜其同舟送别也。

  【黄生注】乌角巾与锦里相映带,起语逸致。角巾,隐士之冠。芋栗,野人之食。儿童喜,接人之厚。鸟雀驯,待物之仁。诗善炼格,前段叙事,数层括以四语。后段写景,一意拓为半篇。儿童、鸟雀,用倒装法。秋水、野航,用流对法。)

  ①《华阳国志》:西城,故锦官城也。锦江,濯其中则鲜明,故命曰锦里。《南史》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通鉴》:范谓王浚曰:“君平吴之日,当角巾归第。”②宋之问诗:“栗芋秋新熟。”《杜臆》:芋栗止于一物,作芋栗,可该园中所产。③陆瑜诗:“姮娥婺女惯相看。”《公孙弘传》:“宾客故人。”《后汉·郭汲传》:有儿童数百迎之,曰:“闻使君到,喜,故来迎。”④《景福殿赋》:“阶除连延。”谢灵运诗:“空庭来鸟雀。”⑤《庄子》:“秋水时至。”《水经注》:大者长四五尺。”⑥【钱笺】山谷云:航,方舟也,当以艇为正,音平声。“方言,云:小舟也。杨慎云:古乐府:“沿江引百丈,一濡多一艇。上水郎担蒿,何时至江陵。”杜诗正用此音也。按《方言》云: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或谓之舟,或谓之航。又云:小艒艚,谓之艇。《释名》云:二百斛以上谓之艇。鲁直之改,用修之证,皆臆说也。《萧何世家》:多者两三人。⑦《湘中记》:白沙如霜雪。梁昭明太子《扇赋》:“折翠竹之枝。”⑧吴筠诗:“相送出江浔。”申涵光曰:“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语疏落而不酸。今人作七律,全无生气,而矫之者又单弱无体裁,读杜诸律,可悟不整为整之妙。

  顾宸曰:周折《名义考》云:“园收芋栗未全贫”,与《山衣》诗“呼儿登山收橡栗”同意。芧栗,即,橡栗,乃烁木子也。《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食芧栗。此一说也。王洙云:成都风俗曰:“大饥不饥,蜀有蹲鸥。”《史记》:卓氏曰:“岷山之下,沃野,下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大芋也,扬雄《蜀都赋》言“闲蹲鸱之沃野”,又言“傣栗皱发”,则芋栗明为两物。据公他诗云““我恋岷下芋”,又云“尝果皱开”,亦可证。芋栗,皆成都所产矣。且芧栗野生,不待园中收种,而芧栗充饥,乃贫馁之甚者,岂可云“未全贫”乎?后《过南邻朱山人》诗云“残樽席更移”,其家非藉芧栗以充饥者,还作芧栗为当。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诗词鉴赏11

  《蹇叔哭师》

  春秋战国:左丘明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哭师》译文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蹇叔哭师》注释

  (1)殡:停丧。曲沃:晋国旧都,晋国祖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

  (2)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3)柩(jiù):装有尸体的棺材。

  (4)卜偃:掌管晋国卜筮的官员,姓郭,名偃。

  (5)大事:指战争。古时战争和祭祀是大事。

  (6)西师:西方的军队,指秦军。过轶:越过。

  (7)杞子:秦国大夫。

  (8)掌:掌管。管,钥匙。

  (9)潜:秘密地。

  (10)国:国都。

  (11)访:询问,征求意见。

  (12)远主:指郑君。

  (13)勤:劳苦。无所:一无所得。

  (14)悖(beì)心:违逆之心,反感。

  (15)孟明:秦国大夫,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秦国元老百里奚之子。西乞:秦国大夫,字西乞,名术。秦国元老蹇叔之子。白乙:秦国大夫,字白乙,名丙。秦国元老蹇叔之子。这三人都是秦国将军。

  (16)中(zhōng)寿:有两种解释。1.参见中寿。2.中等年纪。不管哪种解释,就句意,均为秦穆王讽刺蹇叔现已年老昏聩,要是你蹇叔只活个差不多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

  (17)拱:两手合抱。

  (18)肴(xiáo):同崤,山名,在今河南洛宁西北。

  (19)陵:大山。崤山有两陵,南陵和北陵,相距三十里,地势险要。

  (20)夏后皋:夏代君主,名皋,夏桀的祖父。后:国君。

  (21)尔骨:你的尸骨,焉:在那里。

  《蹇叔哭师》鉴赏

  蹇叔的论战之道几千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被奉为“知己知彼”的楷模。然而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正确意见。秦穆公利令智昏,一意孤行,执意要派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白乙丙、西乞术(蹇叔的两个儿子)三帅率部出征。蹇叔实际上已失去进谏的正常渠道,但他仍然不放弃努力——以“哭师”的形式来进谏,直言不讳地指出此次袭郑的必然结果。在送别秦国出征之师的时候,痛哭流涕地警告官兵们说:“恐怕你们这次袭郑不成,反会遭到晋国的埋伏,我只有到崤山去给士兵收尸了。” “哭师”召来了秦伯的诅咒、辱骂,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但是蹇叔继续进谏——以“哭子”的形式来进谏,准确地指出晋国“必御师于崤”。想通过“哭子”的形式再次使自己的意见传导给国君。

  文中卜官郭偃和老臣蹇叔的预见有如先知,料事真如神,秦军后来果然在崤山大败而归,兵未发而先哭之,实在是事前就为失败而哭,并非事后诸葛亮。

  郭偃托言的所谓“君命大事”,不过是个借口,人们根据经验 完全可以作出类似的判断,乘虚而入,乱而取之,是战争中常用的手法。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不具备这种经验和头脑,应 当属于不称职之列。从蹇叔一方看,他作为开国老臣,也具有这方面的经验,对手并非等闲之辈,不可能在非常时刻没有防备,因此,此时出征无异于自投罗网。

  秦穆公急欲扩张自己势力的心情,导致他犯了一个致命的常识性的错误,违反了“知己知彼”这个作战的基本前提。敌手早有防备,以逸待劳,必定获胜;劳师远袭,疲惫不堪,没有战斗力,必定惨败。其中原因大概是攻城略地的心情太急切了,以至 连常识都顾不上,当然是咎由自取。马有失前蹄的时候,人也有过失的时候,而在利令智昏的情况下所犯的错误,则是不可宽恕的`。利令智昏而犯常识性的错误,更是不可宽恕。

  再说,当初秦国曾与晋国一起企图消灭郑国,后来又与郑国订立盟约。此时不仅置盟约不顾,就连从前的同伙也成了觊觎的 对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不讲任何道义、仁德,这同样应当遭天谴,遭惩罚。当人心目中没有权威之时,便没有了戒惧;没有了戒惧,就会私欲急剧膨胀;私欲急剧膨胀便会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春秋的诸侯混战,的确最充分地使人们争权夺利的心理。手法、技巧发挥到了极致,也使命运成了最不可捉模和把握的东西。弱肉强食是普遍流行的无情法则,一朝天子一朝臣,泱泱大国可能在一夜之间倾覆,区区小国也可能在一夜之间暴发起来。由此可见,“先知”是没有的;而充满睿智并富有经验者,往往被人们认为是“先知”。

  这篇文章虽短,但结构上却充分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色,即情节曲折多变,行文起伏跌宕,叙述有条不紊。文章以秦国老臣蹇叔谏阻、哭师、哭子为线索,复以秦穆公拒谏、诅咒相间其中,使全文在结构上起伏有致、曲折多变。

  其次,这篇文章在塑造形象上也充分体现出《左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刻划人物性格,将人物与情节结构融为一体的特色。这篇文章虽短,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老成先见、忧国虑远的老臣形象和一个刚愎自用、利令知昏的君主形象。两个形象一明一暗,一显一隐,然而又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俗话说,姜是老的辣。蹇叔虽老,但仍不失足智多谋、思深虑远。

  《蹇叔哭师》创作背景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他打算和安插在郑国的奸细里应外合,夺取郑国都城。秦伯向蹇叔咨询,蹇叔认为秦国离郑国路途遥远,兴师动众长途跋涉,郑国肯定会作好迎战准备。他凭着自己漫长的阅历和丰富的政治经验,根据秦、晋、郑三方情况,分析全面,陈词剀切,将潜在的危险无不一一道出,对“劳师以袭远”的违反常识的愚蠢行径作了彻底的否定,指出袭郑必败无疑。

  《蹇叔哭师》作者简介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丘明籍贯,一说为鲁国中都人,一说为春秋末年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按新见《左传精舍志》,当以后说近是。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品行高洁,为孔子推崇,称“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即与其同好恶;汉司马迁亦称其为“鲁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为己著述《史记》的先型典范。 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传》、《国语》对中国传统史学影响深远,对司马迁的《史记》创作尤其具有重要启发。从这个意义讲,左丘明堪为中国传统史学的鼻祖之一。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贤。今山东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其乡先贤左丘明。

古诗词鉴赏12

  九日原文

  万里飘零十二秋,不堪今倚夕阳楼。

  壮怀空掷班超笔,久客谁怜季子裘。

  瘴雨蛮烟朝暮景,平芜野草古今愁。

  酣歌欲尽登高兴,强把黄花插满头。

  【瘴雨蛮烟】气的烟雨。宋辛弃疾《满江红·送汤朝美自便归》词:“瘴雨蛮烟,十年梦,尊前休説。”清王韬《宜索归澳门议》:“至岁以中国十数万生灵掷於洪涛巨浸之中,殞於瘴雨蛮烟之地。

  【季子裘】季子的貂裘。指战国时苏秦入秦求仕,资用耗尽而归之事。《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説秦王书十上而説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絶,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状有归色。”后以“季子裘”谓旅途或客居中处境困顿。唐殷尧藩《九日》诗:“壮怀空掷班超笔,久客谁怜季子裘。”宋陆游《舟中夜赋》诗:“千里风尘季子裘,五湖烟浪志和舟。”明唐顺之《十五夜旅怀》诗:“镜有潘郎鬢,囊无季子裘。”

  【夕阳楼】古迹名。在河南荥阳。唐李商隐有《夕阳楼》诗。清王士禛《夕阳楼》诗:“僕射陂头踈雨歇,夕阳山映夕阳楼。”

古诗词鉴赏13

  又示两儿

  [唐]杜甫

  令节成吾老,他时见汝心。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

  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古诗词鉴赏14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注解」:

  1、罗袜:丝织品做的袜子。

  2、却下:还下。

  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韵译」:

  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

  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帘子,

  独自隔帘仰望玲珑的秋月。

  二:玉石台阶上落满了露水。深夜久站浸湿脚上罗袜。回房放下水晶帘挡挡寒,透过帘缝仰望明亮秋月。

  [赏析]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颇近似,似应合为一说。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如此,则作品无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读者觉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却又无从于字句间捉摸之。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孙艺秋)

  「评析」: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本诗表达了一位贵妇人因想念丈夫而产生的哀怨情绪。全诗极力突出主人公的一个“怨”字,而这“怨”的背后,是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怨”正道出了她对丈夫的深切思念和浓厚的感情。

  开篇两句写贵妇人站在门外,注视着远方的路。夜色已深,露水渐重,即使露水已经将罗袜浸湿,但她依然伫立着,好像她思念的丈夫正从远处走来。这两句通过含蓄的语言,写出了贵妇人焦急的.神态。

  后两句表现贵妇人因想念丈夫而产生的缱绻情怀。“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迟迟不见丈夫归来,那皎洁的明月,似乎更增加了她的愁思,旧欢新愁一同涌上心头,使她备受煎熬。“却下”二字,是虚字却极传神,历来为诗家推崇。这种转折,似断实连;好像要一笔荡开,忘却愁怨,实际却更添愁绪,字少情重,直入幽微。“却下”,好像是无意下帘,其实饱含幽怨。本来夜、怨都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又怕隔窗的明月照入室内,更显孤独,因此下帘。下帘之后,这凄清无眠的夜晚却更难度过,无可奈何之下,又去隔帘望月。这等忧思徘徊,恰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如此微妙的思绪通过“却下”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却”字贯穿下文,可以理解为:“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这两个动作之间,愁思转折反复,意蕴悠长。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空谷传音”,就是如此。“玲珑”二字,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功力深厚。用月之玲珑,衬托人之哀怨,对面着笔,远胜正面直叙。

  纵观全诗,不见一“怨”字,但“怨”意却贯穿始终,哀怨溢于言表,但这种“怨”都是由“爱”引出,正是由于贵妇人对丈夫的一往情深,才使“爱”“怨”缠绵,感人至深。

  乐府《玉阶怨》多咏被幽禁宫女之幽怨的乐曲。虽以“怨”标题,却不露“怨”字,。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无独乎?无怨乎?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古诗词鉴赏15

  出自唐代罗隐《菊》

  篱落岁云暮,数枝聊自芳。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

  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

  译文/注释

  译文

  一年将近,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篱笆旁边那枝枝菊花正开得欢。

  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菊花的花蕾刚刚绽开,清香流溢出来。

  陶渊明退隐田园,每日里种菊南山,酣歌纵酒,菊花不畏严寒,寒秋来临也依然傲立霜雪。

  春天的花草没必要开在春光里而了不起,这一切都是天然天定的,并不是厚爱你而薄待我,彼此都差不多。

  注释

  岁云暮:即岁暮。一年将近时。

  纤蕊:纤细的花蕊。

  白衣:犹布衣,古未仕者著白衣。陶明好酒而不能常得。某年九月九日,于宅边东篱下摘菊赏花,恰巧江州刺史王弘命白衣人送酒来,便起饮酒,酒醉才归。

  青女霜:青女,神话中霜雪之神。

  轻薄:轻浮刻薄,不厚道。

  行藏:谓出仕即行其所学之道,或者退隐藏道以待时机。后因以“行藏”指出处或行止。

  全文赏析

  一年精近,本已是万木凋落,百花残尽之时,作者想不到篱笆旁边那枝枝菊花开放了,“几朵依稀散晚香”,这“数枝”花为冷漠的秋季增添了艳丽的色彩。这就是诗的开头两句所叙述的内容。作者接着描写道:“雪裁纤蕊密,金拆小苞香。”这两句是说:白色的菊花像白雪剪裁而成,那密密的花蕊纤细柔软,金色的'菊花,花蕾刚刚绽开,清香才流溢出来。作者抓住菊花的色彩,运用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予以刻画。菊花,黄白相间,艳丽多姿,也算是大自然的宠儿。

  可是“千载白衣酒,一生青女霜”,它也是历尽了人间的沧桑。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去后,以一介贫士的身份退隐田园,每日里种菊南山,酣歌纵酒,(尤爱菊花酒)虽酒债处处,但精神却得到了超脱。“千载”句便暗指此事。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菊花,实地里却是作者自身的慨叹。据史载,作者因恃才傲物,多所讥讽,以故为公卿所恶,曾十上不中。故其思想情绪借诗人表达出来。

  “春丛莫轻薄,彼此有行藏。”这两句是说:春天的花草你没有必要因为开在春光里就沾沾自喜,似乎了不得,从而轻浮刻薄,其实呀,你开在春天,我作为菊花开在秋天,都是天定的,并不是自然厚爱你而薄待我,大家彼此都差不多。言外之意则是:“你们那些官运亨通的人不要瞧不起这个‘白衣’人。你们为官固然饭好,可是自古是‘伴君如伴虎’,每天你们难道不是‘战战惊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吗?我作为一个‘白衣’,虽说手中没有生杀予夺之权,可是我生活得自由、坦然。可见,我们‘彼此有行藏’啊!”在警告春花不要自我狂妄而轻视白菊的同时,严肃地指出群花应各自尊重本来的生长规律和特定禀性。

  此诗以轻巧从容见长,它吐语隽永有致,意蕴却深邃绵厚。

【古诗词鉴赏】相关文章:

古诗词鉴赏12-21

古诗词鉴赏09-14

古诗词鉴赏01-06

《稻田》古诗词鉴赏10-22

春寒古诗词鉴赏03-13

《精卫》古诗词鉴赏11-09

《春雪》古诗词鉴赏10-30

塞下曲古诗词鉴赏12-27

《孤雁》古诗词鉴赏12-27

无题古诗词鉴赏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