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7-12 19:24:43 考试辅导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学习完所学的知识点,应该立即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在总结中发现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懂的及时进行复习,这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成绩才能进步。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精选9篇)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1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什么是联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1) 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2)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方法论:○1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2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1) 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1)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 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2)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3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 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的斗争性。(4)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5)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1、○2、○3。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两点之中有重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4)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9、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主要是: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辨证的否定?

  ○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 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3、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因为: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1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

  ○2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 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1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

  结论(图示):

  人类 实践 (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推动) 社会发展。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表现:(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6、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及其要求:

  ○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群众,服务群众,对人民负责,向人民学习。

  ○2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1 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12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 什么是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1)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人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创造价值)。

  (2)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 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

  (1)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2)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3)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寻找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寻找人生的真谛)。

  4、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6、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 客观条件: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7、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原理)

  (1)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社会离不开个人)

  (3)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4)、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8、崇高理想的作用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即: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为自己的生命里程注入恒久的动力和无限的生机,最后实现人生的价值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2

  一、解析重点——正确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二者作为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虽然都是讲矛盾的不平衡问题,但有严格的区别。

  (1)两者外延不同。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互比较而言,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就“同一矛盾”的双方相互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而次要矛盾则可以有多个;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两者内涵不同。主次矛盾讲的是复杂事物包括许多“矛盾体”,每一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则是“矛盾侧面”。正因为主次矛盾都是“矛盾体”,其内容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因此,主次矛盾又都有各自的主次方面。

  (3)两者的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其原因是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其原因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超过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矛盾的次要方面。

  (4)识别的方法不同。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既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又要学会统筹兼顾。一般材料中有“中心”、“关键”、“重点”等字眼或意思都是讲要抓主要矛盾或要求用主次矛盾的关系原理来分析。例如,“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一般材料中有“抓本质”、“抓主流”、“认形势”、“识大局”、“辨方向”等字眼或意思都是讲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或要求用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理来分析。例如,我国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形势的好与坏。

  (5)两者的对立面不同。主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与许多次要矛盾相对立而存在,以各种次要矛盾为自己的对立面;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比较而存在,以矛盾的次要方面为自己的对立面。

  2、二者的联系。

  (1)它们都是属于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都在自己的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都规定着事物的特殊性及其发展过程。

  (2)分析主要矛盾,抓重点,主要是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3)二者在实践中都有共同的要求,即都要求人们在认识事物解决特殊矛盾时,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和克服一点论、均衡论。

  (4)二者都是和各自对立面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依据一定条件互相转化。

  二、破析难点——正确理解两点论与重点论

  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是重要的原理,又是重要的方法论。对此,应掌握以下几点。

  (1)关于主次矛盾的关系,要全面理解主次矛盾在复杂事物中的.不同作用,对它们既不能等量齐观,搞均衡论,又不能因抓重点而忽视次要矛盾,搞“单打一”、一点论。

  (2)关于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要注意二者对事物性质的不同影响,不能忽视矛盾次要方面对事物性质和发展的作用,不能认为事物的性质只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关于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既是主次矛盾关系的要求,也是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三、辨析近点——关于重点论与抓重点

  重点论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抓重点则是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过程时,要全力抓住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以带动其他次要矛盾的解决,它是主次矛盾原理的要求。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3

  一、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理解上的易错误区

  易错误区一: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解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质的阶段: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事物现象的总和不等于其本质和规律,只有对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认为“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混淆了两种不同质的认识。

  易错误区二: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解析: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必经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但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

  易错误区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所以,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解析:(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人脑对事物的'反映既有如实的反映,也有歪曲的反映,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我们不能笼统地说理性认识是可靠的,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反之亦然。

  (2)判断一种认识是否可靠必须以其是否正确为前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正确就可靠;在二者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错误的理性(感性)认识是无法与正确的感性(理性)认识进行比较的。

  二、对“创新”认识上的易错误区

  易错误区一:

  创新就是强调人类要创造出新的事物。

  解析:

  (1)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而新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就是新事物,如“电脑算命”等就是新出现的事物,但就其实质而言,却不是新事物,因而不能算是—种创新。

  (2)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每一次物种的进化,都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但其中并没有人类的创新活动。因此,创新并不就是指人类创造出新的事物,而新的事物也不—定就是创新的结果。

  易错误区二:

  创新就是要敢于否定旧事物中的—切。

  解析:

  创新是指在科学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创新必然要求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否定,但并不是说要否定旧事物中的一切,对旧事物中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仍应予以保留、继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大力创新和发展。

  易错误区三:

  创新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所以,只要敢想敢干就能创新,创新就一定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解析:

  (1)创新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不从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旧观念、旧思想,创新需要敢于打破常规,“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但这决不意味着可以违背客观规律进行凭空主观臆断,而是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新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把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结合起来,才能创新;反之,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主观臆断地进行蛮干,就不能创新。

  (2)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意志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够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4

  一、唯物论

  1、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原理:造成意识正确与否的主观原因是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不同。方法论:只要我们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为指导,不断充实我们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我们就一定能够在正确认识世界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原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方法论: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开发人的精神资源,调动人的精神能量,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5、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①必须全面的把握实际。

  ②必须从整体出发。

  ③必须从变化的发展的实际出发。

  6、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方法论: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与时俱进。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二、辩证法Ⅰ联系

  1、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原理: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方法论:要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3、原理: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方法论:①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

  ②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4、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方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原理: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方法论: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原理: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功能会对整体的功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方法论:服从整体的前提下,重视搞好局部。

  Ⅱ发展

  1、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方法论:

  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③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④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

  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②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

  ③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3、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方法论:要重视量的积累。

  原理: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方法论:要坚持适度原则。原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方法论: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原理: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的变化也引起质变。方法论:重视量的`变化,还要学会“优化结构”。

  4、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坚定信念,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路。

  Ⅲ矛盾

  1、原理: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坚持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2、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

  ①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②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为转移),找到正确解决矛盾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刀切”。

  4、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方法论: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观点,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5、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③随着主次矛盾的转化,要即使调整工作重心。

  ④反对主次不分,只抓重点,不顾其它。

  6、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是原理又是方法论)。

  7、注意: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事物发展的方向由主要矛盾决定。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5

  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A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具有决定作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基础。(社会实践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最终灵感来源。)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4、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

  (1)必要性: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

  ①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1、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基本途径之一)。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基本途径之二)。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P50)

  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即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把握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6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同化力、融合力以及特殊的地理环境,相对较封闭较隔绝,受外敌侵略的影响小。

  ●古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地位→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全盛时代→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产生了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冲击。)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作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说服力。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自夏商时期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3、怎么样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①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②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③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A。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不仅仅是指文学,好包括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曲等多种形式)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地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A。不同区域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B。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多民族文化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在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7

  1、什么是文化多样性?它有哪些表现?

  (1)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表现:

  ①民族节日

  A性质: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作用: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通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

  A性质: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作用: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D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同时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工作。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即文化多样性的地位)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本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1)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

  (2)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5、什么是文化交流?它有哪些途径?

  (1)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时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④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6、什么是传媒?它经历哪些阶段?

  (1)含义: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传媒。

  (2)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3)特点: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7、什么是大众传媒?它的地位是什么?

  (1)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种传媒叫做大众传媒。

  (2)地位: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8、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作用有哪些?又如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①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发展和进步

  (2)途径:

  ①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8

  【知识点概述】

  (1)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①分析。把事物的整体或过程分解为各个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②综合。把分解开来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③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有对各要素作出周密的分析,才可能从整体上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真正认识事物;只有对事物各要素从内在联系上加以综合,才能正确地认识整个客观事物。要注意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2)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合理的科学的想象,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创造性思维以科学为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和解决新问题。分析综合过程伴随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人的认识能力会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惊人。培养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须注意: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敢于超越;务必积累知识,把握已知规律;正确对待灵感和顿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知识点理解】

  全面理解这一知识点,需明确两对“关系”。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思维方法属于意识范畴,是对客观物质对象的正确反映,故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起着积极作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是事物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反映。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体。整体与部分在含义、地位、功能等方面均有差别,分析与综合作为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和过程,正是这种差别的反映。但整体与部分又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且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所以,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要在综合指导下深入分析,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合理想象必须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创造性思维也强调面对实际提出和解决新问题。正因这些思维方法和过程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所以它们是科学的、合理的、富于创造的,其作用自然是积极的。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检验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对实践起积极促进作用。思维方法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属于认识范畴。故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培养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亦需立足实践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发挥人的认识潜能,实现超越,取得惊人成果。

  【趣例赏析】

  1894年,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在苏格兰一个山头上度假。一天清晨,他看到云雾从山谷中滚滚涌出。他想:云雾也能用来探测粒子吗?对这一奇特想象,他立即进行实验,结果研制出名为“云雾室”的装置,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美国物理学家格拉塞有次在酒馆喝酒,看见啤酒瓶里不断上升的气泡,触动了灵感:“威尔逊能利用气体中的液滴进行研究,我怎么不利用液体中的气泡来胜他一筹呢?”后经研究,他制造了“气泡室”,特别便于研究高速度的短寿命粒子。1960年,格拉塞也获诺贝尔奖。

  简析:上述事例生动说明,合理想象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极为有益。因为合理想象不是空想、幻想,它立足已知事实,根据已知规律,充分发挥人的思维潜能。这也说明,它能与实践结合,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事例还告诉我们,顿悟思维、求异思维都属创造性思维。它们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建立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规律探索基础上,故而在我们认识和改造的活动中大放异彩,发挥了积极作用。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9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原理内容:

  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

  ①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

  ①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重视认识的反作用。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要求: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3)联系是有条件的,具有多样性: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都是有条件的,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要求: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要求: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目标。

  (2)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要求: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要求: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和处理问题。

  (2)发展的状态: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要求: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发展的趋势: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要求: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支持新事物;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要求:

  ①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主次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它们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要求:要求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与支流,把握主流(主要方面)同时,又不能忽视支流。

  9.辩证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要求: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1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唯心主义,树立正确的、科学的社会意识

  11.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求: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1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1)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

  (2)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要求:

  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②做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③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必修一政治知识点总结11-06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2-25

高二物理科目必修三知识点复习06-22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07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2-23

高中政治必修4重难点总结(人教版)10-18

中考政治知识点05-08

高二政治工作总结01-21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