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幼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

时间:2022-10-12 14:55:22 教师资格证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幼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

  幼师资格证是幼儿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教师的许可证,在我国师范类大学毕业生须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通过学校开设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并且要在全省统一组织的普通话考试中成绩达到二级乙等(中文学教育类专业为二级甲等)以上,方可在毕业时领取幼师资格证。非师范类和其他社会人员需要在社会上参加认证考试等一系列测试才能申请教师资格证。小编带来的幼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

幼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

  【考点一】活动区

  一、常见活动区的分类和功能

  明确区域活动设置的要求之后,就要对所要设置的区域进行命名和归类。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和发展需要来决定活动区的种类,应尽量满足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语言、动作技能等多方面的发展需要。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对各类活动区的功能有清楚的认识,也要准确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水平和需要。如教师发现本班幼儿在语言和社会性方面发展不足,同时发现幼儿在动手操作方面十分感兴趣,就可以依此设定以下活动区:图书区(语言区)、角色区、积木区、科学区(操作、探索区)、美工区。当然,教师也可随时根据幼儿的特殊兴趣和需要,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和规模。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活动区的名称是为了便于分类和记录而确立的,只是一个代号,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视教育功能而定。比如投放剪刀、纸张、树叶、水等材料的区域,如果是以探索为主要目的,我们可以命名为“探索区”、“科学区”;如果是以发展美术能力为主要目标,我们可以命名为“美工区”;如果是以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我们可以命名为“操作区”。以下材料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

  二、对活动区进行合理布局

  环境的设置要为儿童服务。我们既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丰富的、精心设计的、有序的环境,又要提供开放的、变化的、有多种探索发现机会的环境;既要有多个有利于儿童个别活动的不同活动区域。又要有集体活动的空间:既要有活动室环境的整体布局.还应有细节的暗示及空间划分的动静区分等。总之,要使地面、墙面、桌面被充分利用,使环境布置、材料、设备等蕴涵的教育因素发挥作用,使儿童在其中充分活动、和谐发展。

  (一)布局的策略

  1.干湿分区:美工区、科学区要用水,而图书角不需要水,应该分开。

  2.动静分区:建构区、表演区、音乐区等属于热闹的“动”区,而图书区、数学区等活动量较小,需要安静.这样两类区最好离得远些。以免相互干扰。

  3.相对封闭性:由于界限不明晰,会导致儿童无目的地“乱窜”。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玩具柜、书架、地毯等现有设施作为活动区之问的分界线。不同的活动区、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要求。图书区的封闭程度要高一些,而美术区、娃娃家则可以开放一些,以便于取水换水和出入方便。小班幼儿因为注意的有意性和稳定性较差,很容易被外界的刺激影响,所以需要封闭程度高的环境,而大班则应加大开放性,以利于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区域之问的交流。

  4.就近:美工区由于经常需要用水,最好离水源近一些;科学区、运动区需要自然的光线,而且经常需要将活动延伸到户外场地,最好选择向阳和接近户外的一面。

  5.方便通畅:教师要合理利用活动室的每个角落。充分发挥活动室内设施的作用,保证活动室内的“交通”畅通无阻。积木区、娃娃家等区域活动量较大,最好有一大块宽敞的地方;活动室的中央和各个门口最好不要设置活动区:活动室和寝室合一的班级,可以用两排床在活动室后半部分隔出三个区,用钢琴、柜子在前半部分隔出三个区。中间部分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再开设其他区域。

  每个区都形成自上至下的三块:上面是与区域相对应的主题墙饰,中间是与儿童同等高度的操作墙面,下面是一个宽敞的可供儿童活动的区域。最好在活动室中留一块供集体活动用的场所,当然不一定要单独开辟。同时,不要让活动区出现“死角”,教师的视线要能随时看到任何地方,这也是出于安全的考虑。

  总之,丰富的活动区域应该给儿童更大的选择余地,合理的布局应该使整个活动室看上去整洁有序,井井有条,畅通方便。

  (二)活动区布局的基本程序

  1.确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我们要根据儿童人数与活动室面积来决定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一般来说,幼儿园的每个活动区的最佳容纳量为5~7人,如活动室面积为60平方米。30名儿童,就需要设置6~7个活动区。当然这只是理想状况,活动室的结构也影响到活动区的数量和规模,比如,活动室的面积较大,但是门和走廊太多,致使过道占去相当的空间。另外,经费匮乏、材料稀缺也会导致有些活动区徒有虚名,这样倒不如改成不需要太多投资的其他活动区。

  2.确定各区的空间位置。

  3.逐一布置各个活动区:创设环境和投放材料是正式开展区域活动的必要条件。

  4.了解心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理解教师的态度、言行在幼儿心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考点二】幼儿心理环境

  一、心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心理环境一般指由人际关系、文化观念等因素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氛围。这种氛围决定着人的“自我”能否被发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能否最大限度的实现,决定着人的创造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其他能力能否有效的形成。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幼儿的同伴关系是构成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的身心能否得到健康发展。

  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有助于形成幼儿活泼、开朗、信任和自信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幼儿思维的活跃和智力的开发。有助于幼儿整个机体的化学物质和免疫系统处于平衡状态,进行正常的吸收、消化和代谢,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反之,不良的心理环境会使婴儿情绪不佳,整天生活在紧张和恐惧的气氛中,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障碍和紊乱,影响幼儿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会使幼儿形成孤僻、抑郁、胆怯、不信任等性格特征,极大的扼杀了儿童的童真和天性,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对其今后的一生的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影响。

  二、教师言行在幼儿心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幼儿进人幼儿园后,往往根据教师对自己的言行来判断在幼儿园是否安全、是否可以信赖。只有当他们感到被关心、有保障时才有信心进行学习和探索。所以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幼儿积极活动的基础。教师是幼儿心理环境的重要创设者。

  1.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安全感的影响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不同的特点,以不同方式的爱去抚慰每个幼儿。如给较弱的孩子以拥抱和抚摸,给有缺陷的孩子以关心和照顾.使他们感到母亲般的温暖;给活泼开朗的孩子以鼓励和帮助,让他们体验父爱式的亲切;而对胆小的孩子,则装作不注意,给他们留下无拘无束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感到快乐和自由。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平等的表现机会和获得表扬的机会。每当有孩子的眼睛与老师相对视时,应对每个幼儿报以同样的热情和亲切,让每个幼儿都能从教师微笑的面容、和善的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从而增强幼儿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幼儿产生对生活的安全感。

  2.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自我价值形成的影响

  教师要消除偏爱心理,如果经常对那些聪明、乖巧、漂亮的孩子进行赞扬,就易使这类孩子产生骄傲情绪,形成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品质,那些有创意、顽皮的孩子就会感到压抑,对其他幼儿产生妒忌心理,甚至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产生攻击性行为:那些相貌、智力平平的幼儿常常会被忽视、被训斥,逐渐觉得老师不喜欢他,在心理上确认自己是无能的,容易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那些胆小、孤僻的幼儿也易认为人们之问都是不友善、不愿意人交往,加深退缩性行为。教师的言行会影响到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发展和自我价值感的形成。

  3.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独立人格形成的影响

  教师要尊重幼儿.把幼儿看做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表达自己情感权利的人,一个既有优点又有不足,并且有自己愿望和期待的、需要别人尊重和注意的独立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的教师处处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凡违反自己命令的幼儿,往往被视为“调皮捣蛋”、“不听话”,随之而来的便是批评或者惩罚。如“不准参加游戏”、“不许吃餐点”、“罚站”等,有的老师毫无顾忌地当众宣布幼儿的过失,辱骂幼儿“笨”,致使幼儿变得胆小怕事、缺乏主见,产生胆怯、冷漠、自卑、懦弱等心理偏差,甚至会损伤幼儿的人格,致使幼儿失去自尊。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自尊心。适宜的做法是经常表扬鼓励幼儿,以肯定的口吻对幼儿说:“我相信你能做好”、“你肯定行”,让每个幼儿相信“我是好孩子”、“老师喜欢我”。

  幼儿是心理、生理都尚不成熟的孩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繁重、琐碎的工作中,不能与不懂事的孩子“一般见识”,也不能随意发脾气,必须随时纠正不适当的做法,防止情绪和行为上的偏激,增强教育行为的理智性,减少冲动性,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幼儿创设出一个愉悦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考点三】幼儿教育与家庭、社区

  一、协调家庭、社区等教育力量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是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等多方面作用和影响的结果,所以要做到家庭、幼儿园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幼儿园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教育的作用,与学前教育目标和任务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学前教育机构中是专门为学前儿童设置的,符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教育的需要,具专业性、规律性、符合时代的社会需求等特点,是有明确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它与其他环境相比,更能使儿童朝着社会预期的目标发展,对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社区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及儿童家长应当注意开发和利用社区环境。发达国家的幼教机构特别注重与社区的结合和互动。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利用好社区公共设施,同时,现在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教育和大教育。长辈的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邻里和社区居民的言行举止、精神风貌等都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

  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气氛,是团结和睦的还是矛盾分裂的;是积极向上的还是消极颓废的;是热情温暖的还是孤独冷漠的;是有节奏有条理的还是懒散、杂乱无章的,这些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给孩子制定的常规要求,家长必须身体力行,成为孩子学习的楷模。家庭环境布置是否整洁,生活安排是否井然有序,对孩子的行为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保证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必须紧密结合,同心协力对儿童进行教育。

  二、与家长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一)口语交流法

  1.家访

  家访是保教人员到幼儿家里进行的调查访问。家访分为幼儿人园(所)前家访和幼儿入园(所)后

  家访两种。每次家访之前,保教人员应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拟好家访的计划,确定家访的目的、内容、谈话方式,预设家长的反应态度和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事先与家长约定时间。家访结束之后,保教人员应写家访记录,记录家访的印象和感受,并作出总结分析。

  2.家长会

  家长会是将全园(所)、全班或某一类型的家长召集在一起开会的家长工作形式。家长会可定期召开。

  3.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是向家长系统介绍家庭教育知识的一种形式。家长学校经常开设系列讲座。充实家长的保教知识。

  4.家庭教育咨询

  家庭教育咨询即家长就家庭教育问题来园咨询、寻求良策的一种活动形式。咨询活动开展之前,、应向家长通报咨询时间、地点、参加咨询的人员等,以便家长有选择地来园(所)咨询。咨询时,咨询人员应热情真诚,富有耐心和同情心,能仔细倾听家长的倾诉,并作适当的开导。

  5.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是组织幼儿家长相互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的活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可以由全园(所)或各班组织,也可以打破班级界限,按居住地或兴趣爱好分组进行。保教人员可以选优秀的家长给大家作报告,介绍自己的教子经验和感受;也可以组织家长讨论,相互交流教子经验和困难。

  6.交谈

  交谈包括保教人员同幼儿家长当面的直接交谈,也包括两者的电话交谈.保教人员与家长谈话时应采用日常用语。保教人员同幼儿家长谈话之前,首先应对幼儿家长的个性有所了解。观察幼儿与其家长的关系,做到胸有成竹。另外,应注意谈话的技巧。可先拉家常,后入主题,且语言简洁、意思明确。保教人员应积极引导家长讲实话,深入地了解幼儿家庭,并善于委婉地向家长提出合理建议。

  (二)文字法

  1.问卷调查

  为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和幼儿家长的观念与态度,保教人员可设计多种问卷进行调查。保教人员

  可设计综合问卷,详细调查幼儿在家的各种表现和家庭教育各方面情况;也可以设计专题问卷,专门调查幼儿的责任心、人际关系、自理能力、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亲子关系等内容。一般综合调查设在新生入园(所)之前,而专题调查设在制定幼儿个别教育计划或专项教育计划之前。设计的问卷应注意条理清晰、语意清楚,尽量避免家长产生误解。

  2.家园(所)联系本

  对不能经常见面的家长,特别是寄宿制托幼机构的家长来说,家园(所)联系本是一种很好的联络手段。保教人员可以从联系本中了解幼儿在家的各种表现,随时知道家长对托幼机构的希望、建议等。幼儿家长也能从联系本中了解孩子在园(所)的表现,了解教师对孩子的看法,从而能主动配合幼儿教育。联系本应定期往还,互送信息。

  3.宣传栏

  宣传栏是托幼机构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宣传栏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介绍全园(所)或本班的工作计划和教育活动内容,如本月、本周的大型活动、课程、食谱等;

  (2)展览幼儿的作品。如幼儿的书画、手工作品;

  (3)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巧。

  条件较好的托幼机构还可以向家长发放宣传资料,创办家园(所)通讯、家长报等。无论是宣传栏,还是宣传资料,都应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科学、排版清新活泼,并要定期更换。

  (三)活动法

  活动法指幼儿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的教育活动与管理的一种方法。依据家长参与活动的目的,活动法可分为观摩、庆祝、服务和管理四种。

  1.观摩

  观摩法是通过组织家长参观托幼机构的教育活动,对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从而增进其对托幼机构了解的一种方法。每次观摩活动之前,保教人员应做好组织准备工作;观摩过程中应主动向家长解释说明各种情况,但不能作假;观摩之后,应引导家长讨论分析,提出问题和建议。

  2.庆祝

  遇重大节假日、游艺活动,教师应邀请家长参与。

  3.服务

  鼓励幼儿家长自愿为托幼机构从事义务劳动。服务可以定期进行,托幼机构可建立家长值日制度,让家长轮流来园(所)服务,也可以不定期地进行。

  4.管理

  幼儿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管理的主要形式是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担负着帮助家长了解托幼工作的计划和要求,协助托幼保教工作,及时反映家长对托幼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协助组织交流家庭教育经验等任务。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应是关心幼儿教育、热心为幼儿教育服务、能密切联系教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且善于进行家庭教育的家长。

  幼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

  婴幼儿发展的特点

  考点预测

  儿童先学会爬,后学会走,这说明儿童的发展特点。

  A.方向性和顺序性

  B.连续性和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A

  考点预测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

  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连续性指婴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阶段性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对于每个儿童而言,其发展的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最终达到的发展水平等都是不同的。

【幼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考点】相关文章: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保教知识与能力》08-04

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07-17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07-21

幼儿保教能力培训心得01-06

教师资格证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08-06

幼师保教能力提升培训心得(精选20篇)01-06

2017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练习题及答案08-05

幼儿教师资格证保教知识与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08-05

幼儿园保教能力培训心得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