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时间:2024-06-26 10:20:17 中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在我们平凡的学生生涯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1

  知识点一: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1) 地球:水占地球表面积的3/4(以海水为主),地层内部也都有水存在。

  (2) 大气: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也含有少量的水蒸气

  (3) 生物体:人体内含水量约占体重的2/3;鱼体内含水量要高于人体;某些植物体内含水量甚至超过90%。

  知识点二:水的应用

  (1) 农业:世界上用于农业的淡水占人类消耗淡水总量的60%以上

  (2) 工业:用于溶解、洗涤、冷却和用做化工原料等

  (3) 生命活动: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成人每人平均需要补充2.5L左右的水

  知识点三:水的组成

  (1) 实验名称:电解水实验

  (2) 实验装置

  (3) 实验现象:与电源相连的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体积较少,与负极相连的一端产生的气体较多,体积比约为1: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可燃性,该气体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唯一生成物是水,可推出该气体是氢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可推知是氧气。由此可见,水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中含氢、氧两种元素,既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知识点四:水的性质

  (1) 物理性质:

  色、态、味:通常情况下呈液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

  熔、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沸点100℃,凝固点是0℃

  密度:4℃时,密度最大,为1g/cm,水凝固成冰时,密度变小

  重要性质: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形成溶液

  (2) 化学性质

  水在通电条件下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水还可以与许多单质(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盐等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知识点五:氢气简介

  (1) 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是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 化学性质:

  具有可燃性,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时放出大量热,火焰呈淡蓝色,唯一生成物是水。

  注意: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前一定要验纯。

  知识点六: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及联系

  单质: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气、氮气、铁、铜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氧化铝、二氧化硫、高锰酸钾、双氧水等

  两种联系:均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学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

  知识点七: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1) 分子的基本性质:

  a. 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

  b. 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 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2) 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说明:分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知识点八:原子

  (1) 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原子核不变)

  注意:原子不是最小粒子,只是在化学变化的范围中为“最小粒子”,它还可以再分,如原子弹爆炸时的核裂变,就是原子发生了变化。

  (2) 原子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直接由原子的物质有: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某些非金属单质和化合物,如金刚石、石墨、二氧化硅等

  注意:原子能保持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的化学性质

  知识点九:分子与原子的区别

  (1) 微观粒子的共性: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不断地运动,粒子间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2) 本质区别: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不可再分

  (3) 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知识点十:化学变化与分子、原子的关系

  原物质的分子→ 分解→原子→重新组合→新的物质的分子

  知识点十一:水的净化

  (1) 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2) 净化方法及原理

  方法:静置:使不溶性大颗粒物质沉降

  吸附:加入明矾,形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沉降;活性炭,利用其吸附性除去悬浮杂质和臭味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蒸馏:净化程度较高,除去溶于水的杂质,使硬水软化

  此外,水中还含有细菌,病毒,可使用杀毒剂如通入氯气等杀菌消毒

  (3) 硬水的软化

  硬水:含有较多钙、镁化合物的水。硬水对人的健康不利,锅炉中有硬水浪费燃料,甚至引起爆炸

  软水:含较少钙、镁化合物的水

  硬水软化方法:煮沸、蒸馏等

  (4) 蒸馏和过滤

  ① 蒸馏:给液体加热,使它变为水蒸气,再使蒸气冷却,凝聚成液体,这种方法叫做蒸馏。通过蒸馏,可以把沸点不同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也可以把挥发性液体与溶解在液体不挥发性杂质分开,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② 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的操作。操作时应掌握的要点是:“一贴、二底、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底: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在过滤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滤液的液面需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一是倾斜液体的烧杯口与引流的玻璃棒紧靠;二是指玻璃棒的下端要与三层滤纸的那边相接触;三是指漏斗的下端与烧杯的内壁紧靠,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不会向四周飞溅,且形成液柱,加快过滤速度。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2

  一、重视探究题知识点

  ①、常见气体的探究。

  ②、常见物质的探究。实际上是下列常见离子的探究:

  CO32-、SO42-、Cl-、NH4+、Cu2+、Fe3+、Mg2+、Ag+、Ba2+、Ca2+等。需要熟记探究这些离子所需的试剂及看到的现象。(马上点标题下蓝字"初中化学"关注可获取更多学习方法、干货!)

  ③、黑色粉末的探究。

  ④、物质是否为催化剂的探究。如Fe2O3是否可以做氧化氢制氧气的催化剂。

  ⑤、离子作用的探究。如明矾起净水作用,是明矾中哪种离子起作用。

  ⑥、溶液酸碱性的探究。

  ⑦、溶液相互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成分的探究问题。

  二、每年必考的实验知识

  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净化装置、干燥装置的选取及连接问题。

  大家应熟悉实验室制H2、CO2、O2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气体中所含杂质H2O的证明、除杂方法等。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取原理也要熟知。

  三、计算题要巩固典型题型

  如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结合的计算题

  铁矿石炼铁型计算题,解决生活实际的方程式计算题

  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计算题,图表型、图像型分析计算题。

  四、关注与生活相关的知识及社会热点

  如水及其污染和防治,化学与环境污染,药品与健康及消毒剂的选用、融雪剂对环境的影响等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3

  1四种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1、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如:A + B = AB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如:AB = A + B

  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 + BC = AC + B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如:AB + CD = AD + CB

  2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Cu,Fe2O3。

  2、绿色固体:Cu2(OH)2CO3。

  3、蓝色固体:Cu(OH)2,CuSO4·H2O。

  4、紫黑色固体:KMnO4。

  5、淡黄色固体:S。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Ag,Fe,Mg,Al,Hg等金属。

  8、黑色固体:Fe粉,木炭,CuO,MnO2,Fe3O4,(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Fe(OH)3。

  10、白色固体:NaCl,Na2CO3,NaOH,Ca(OH)2,CaCO3,CaO,CuSO4,P2O5,MgO。

  3液体的颜色

  1、无色液体:H2O,H2O2。

  2、蓝色溶液:CuSO4溶液,CuCl2溶液,Cu(NO)3溶液。

  3、浅绿色溶液:FeSO4溶液,FeCl2溶液,Fe(NO)3溶液。

  4、黄色溶液:Fe2(SO4)3溶液,FeCl3溶液,Fe(NO3)3溶液。

  5、紫红色溶液:KMnO4溶液。

  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4化学常见混合物的重要成分

  1、空气: N2和O2

  2、水煤气: CO和H2

  3、煤气: CO

  4、天然气: CH4

  5、石灰石/大理石:CaCO3

  6、生铁/钢:Fe

  7、木炭/焦炭/炭黑/活性炭:C

  8、铁锈: Fe2O3

  5反应中的一些规律

  1、跟Ba2+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一定是SO42—,沉淀为BaSO4

  2、跟Ag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一定是Cl—,沉淀为AgCl

  3、跟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是CO32— 也可能是HCO3—

  4、跟碱反应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的一定为NH4+

  5、SO42—与Cl—同时存在,若要检验时,则必须先用Ba(NO3)2溶液检验并除尽SO42—,然后再用AgNO3溶液检验Cl—

  6、可溶性的碱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碱受热才能分解,如Cu(OH)2 △ CuO + H2O

  7、可溶性的碳酸盐加热不能分解,只有不溶性碳酸盐受热才能分解,如CaCO3 高温 CaO + CO2 ↑ 碱式碳酸盐也不稳定,受热易分级,如:2NaHCO3△ Na2CO3+ H2O +CO2 ↑

  中考化学学习建议

  做好中考前的三轮安排

  第一轮就是按章节复习

  也就是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从头至尾理解每一课内容,然后把老师课堂上强调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原理、课堂实验给完全搞清楚了,对以前没有掌握好的知识,要结合教材、结合笔记利用这一轮复习好好给巩固一下。

  还要记每单元的知识要点,对每单元小结的具体习题再进行一次练习,看是不是可以做到快与准。

  第二轮就是分块复习

  分块复习可以帮助自己提高系统知识解题能力。可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为综合复习稳固基础知识。

  第三轮就是综合复习

  综合复习可以帮助自己提高考试能力。通过前两轮的复习把知识连成网络,并有针对性地强化基础知识,选择有针对性的题目练习,掌握练习题的分析,这样综合复习能力才可以不断的'提升。

  学会灵活记忆

  化学考试面广、知识点多、很多东西不方便自己记忆,比如说是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在学习的时候帮助改进记忆方法,加强记忆方面的训练,可提高记忆效果。

  背的同时需要在用的时候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才可以记忆的更牢、灵活运用。还有就是可以把枯燥的化学知识趣味化,这样才可以记得更清楚,记得更牢。

  回归课本

  总体来讲的话备考重点应放在掌握基础知识上面,我们在复习的时候千万不要再纠缠难题,要调整自己的状态,不让自己出现疲劳的感觉。回归课本是调整状态的一个好办法,我们可以把自己学过的知识点归纳整理,串联起来,对考试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

  化学可以说是众多学科中相对比较简单的科目,如果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方法都利用好,考试的时候想要拿到好成绩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但是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

  中考化学复习技巧

  一、专项训练,集中强化,总结规律,突破难点

  在一模考试前后,考生已经完成了化学知识的系统复习,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这段时间内,建议考生能够进行中考题型的专项训练。这不仅有助于考生总结某一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也有助于发现自身答题过程中的弱点,集中突破。

  建议同学们选择历届中考试题,但是打破套题练习的模式,按照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题、计算题等题型进行强化训练。例如,通过选择题的专项训练,有意识地培养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能力。单选题力求快速准确,不定项选择题要慎重作答,对于拿不准的选项多采用对比法,明确出题角度,总结常见思路。

  遇到情景比较新的实验探究题时,首先要静下心来,通读题目,明确实验目的,其次抓住“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等环节的相互提示,顺利答题。还建议同学们,集中复习一段时间内做过的综合实验题,也许会发现每次不能突破的只是其中一点而已,寻找规律就能突破难点。

  二、珍惜套题,查漏补缺,珍视错题,考后满分

  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的时间内,考生还要进行历年各地中考试题的模拟训练,主要目的是提高应用和应试能力。关于模拟试题的使用,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训练,提高效率。能在70分钟内完成一套题目,即使没有整块时间,也要完成试卷中的一部分。例如用20分钟完成选择、填空等等,切忌拖延时间。

  第二,珍视错题,考后满分。做到考后满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来明确这样一个道理:考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扎实复习后,很多同学能稳定在一个高分水平。例如,模拟练习总能达到90分以上。但是中考的好成绩往往取决于能否把剩余10分的漏洞找到并弥补上,这也是本阶段复习任务的重中之重。对待错题的整理,一是要及时寻找错误的原因,从知识上进行弥补;二是要进行错题的积累,反复纠正。

  第三,分门别类,整理试题。考前同学们做过大量的模拟练习,建议把试题分门别类、合理有序地整理在一起。例如按照考场练习和平时练习或某个时间段习题等标准,把试题分类。这不仅有助于总结出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也为考前的自主复习提供了一手资料。

  三、降低重心,回归课本,落实规范,关注细节

  教材是命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考题中通常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依据课本编制的。那么,考前需要复习课本中哪些内容呢?可以对课本上出现的知识做一个梳理,包括: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演示实验、实验现象、实验基本操作、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课本例题、课后习题,教材插图,单元小结等等。

  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许多知识点需要记忆。对于一些必知必会的内容要整理出来,利用空暇时间熟读,这也是一种提高化学成绩的好方法。

  其次,还要注重答题的规范和细节问题。其实,每年中考阅卷中,化学术语、仪器、药品名称的错别字;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计算结果不正确、计算过程无单位、解题过程不规范等等,均酌情扣分。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4

  一基本概念:

  1、化学变化:生成了其它物质的变化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密度、气味、熔点、沸点、硬度、水溶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

  5、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6、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7、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8、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化学式和化合价:

  (1)化学式的意义: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

  ③量的意义:a.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各原子个数比;b.表示组成物质的各元素质量比。

  (2)单质化学式的读写

  ①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的:a.金属单质。如:钾K 铜Cu 银Ag 等;b.固态非金属。如:碳C 硫S 磷P 等c.稀有气体。如:氦(气)He 氖(气)Ne 氩(气)Ar等

  ②多原子构成分子的`单质:其分子由几个同种原子构成的就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几。如:每个氧气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则氧气的化学式为O2

  双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O2(氧气)、N2(氮气) 、H2(氢气)、F2(氟气)、Cl2(氯气)、Br2(液态溴)多原子分子单质化学式:臭氧O3等

  (3)化合物化学式的读写: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化某”,如:MgO(氧化镁)、NaCl(氯化钠)

  ②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读成“某酸某”,如:KMnO4(高锰酸钾)、K2MnO4(锰酸钾)、MgSO4(硫酸镁)、CaCO3(碳酸钙)

  (4)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化合价,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①判断元素化合价的依据是: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②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化学式的步骤:

  a.按元素化合价正左负右写出元素符号并标出化合价;

  b.看元素化合价是否有约数,并约成最简比;

  c.交叉对调把已约成最简比的化合价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6核外电子排布:1-20号元素(要记住元素的名称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排布规律:

  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7,溶液呈碱性。

  (2)PH值越接近0,酸性越强;PH值越接近14,碱性越强;PH值越接近7,溶液的酸、碱性就越弱,越接近中性。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5

  (1)氯化钠(NaCl):①俗名:食盐。②存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存在于海水、盐湖、盐井、盐矿中。③用途:a、调味品,b、配制生理盐水,c、工业原料,d、工业上用来做原料制取碳酸钠、氢氧化钠、氯气、盐酸等,e、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等。

  (2)碳酸钠(Na2CO2):俗名:纯碱、苏打;用途:用于生产玻璃、造纸、纺织、洗涤剂。

  (3)碳酸氢钠(NaHCO3):俗名:小苏打;用途:在食品工业上用作食品添加剂,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4)碳酸钙(CaCO3):它是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用途:用作建筑材料及补钙剂。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6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必须有水或气体或沉淀,反应物必须能溶于水或酸

  2.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

  金属要排在金属活动顺序表里氢的前面,酸必须是盐酸或稀硫酸,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否则会产生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

  3.金属与【可溶性】盐反应条件

  金属不能是钾、钙、钠等活泼金属,它们将先与水反应生成碱,不会先与盐反应

  4.常见的颜色与状态

  铜离子蓝色,亚铁离子【浅】绿色,铁离子黄色,氧化铜黑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铁红褐色絮状沉淀,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氢气火焰淡蓝色(天蓝色),碳酸钠白色固体粉末,氢氧化钙白色固体粉末

  检验物质时,常用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导电性磁性等

  除气体杂质:用固体或液体

  例:二氧化碳中有氯化氢气体,可用硝酸银溶液(变为氯化银沉淀)或【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掉氯化氢产生二氧化碳)去除

  5.除固体杂质

  例:氯化钠中有碳酸钙,可加水溶解,过滤后蒸发结晶;铜粉中有锌粉,可用铜盐溶液(置换)或酸(反应);氧化铜中有碳粉,可直接灼烧(C变为CO2)

  除液体杂质:将杂质转化为水或气体或沉淀

  例:氯化钠溶液中有硫酸铜,可加【适量】氢氧化钡溶液(硫酸钡和氢氧化铜是沉淀)

  6.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1.〔酸〕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则变质。

  2.〔碱〕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氢氧化钙或氢氧化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3.〔盐〕用试管取少量样品,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变质。

  如何证明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检验氢氧根离子时先除去碳酸根离子〕

  用试管取少量样品加足量的钡盐或钙盐,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根离子除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部分变质。不变红则全部变质。

  7.除去氢氧化钠中的少量碳酸钠

  加【适量】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后过滤,取滤液即可。贴士:适量是指恰好完全反应,要做到很难,说说很简单…产生的白色沉淀是碳酸钙或碳酸钡。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7

  必考知识点一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例如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石墨等);金属单质(如铁、汞等);稀有气体等。

  (2)原子也不断地运动着;原子虽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对于原子的认识远在公元前5世纪提出了有关“原子”的观念。但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直到19世纪初,化学家道尔顿根据实验事实和严格的逻辑推导,在1803年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

  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1)构成物质的每一个分子与该物质的化学性质是一致的,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都是宏观现象,是该物质的大量分子聚集后所表现的属性,并不是单个分子所能保持的。

  (2)“最小”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最小,而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

  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必考知识点二

  质子:1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原子不带电。

  电子: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1)构成原子的粒子有三种:质子、中子、电子。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2)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于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Q: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A: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所带负电荷相等,但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必考知识点三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可再分,构成分子中的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前后并没有变成其它原子。

  相似点:

  (1)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2)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均有一定间隔,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3)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同;

  (4)都具有种类和数量的含义。

  原子的核外电子层分布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原子中的电量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核电荷数)就是质子所带的电荷数(中子不带电),而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因此,核电荷数=质子数,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必考知识点四

  (1)质子数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核电荷数)。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3)质子数、中子数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因为原子中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4)电子能量的高低决定电子运动区域距离原子核的远近。

  因为离核越近的电子能量越低,越远的能量越高。

  (5)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类别。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金属,>或=4为非金属,=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稀有气体元素。

  (6)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因为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4为失电子,>或=4为得电子,=8(第一层为最外层时=2)为稳定。

  (7)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失电子后元素显正价,得电子后元素显负价,化合价数值=得失电子数。

  (8)原子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原子失电子后为阳离子,得电子后为阴离子,电荷数=得失电子数。

  必考知识点五

  (1)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2N。

  (2)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个数2H2O。

  (3)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

  (4)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Mg2+。

  (5)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的化合价。

  (6)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该分子所含有的某原子个数H2O。

  元素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必考知识点六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 Mg2+ Al3+ 、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2- 、OH- S2-、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

  原子团概念

  原子团: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构成,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以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

  常见的原子团:SO42-,CO32-,NO3-,OH-,MnO4-,MnO42-,ClO3-,PO43-,HCO3-,NH4+,碳酸氢根(HCO3-),硫酸氢根(HSO4-),磷酸氢根(HPO42-),磷酸二氢根(H2PO4-)。

  注意:

  原子团只是化合物中的一部分,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因此含原子团的物质必定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元素,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含原子团。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可再分为更小的粒子原子。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8

  化学式计算公式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⒌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核外电子数。

  (2)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是否相等,决定该元素的微粒是原子还是离子。

  (3)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的数目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密切。

  (4)稀有(惰性)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是8个电子(氦是2个)的稳定结构,化学性质较稳定,一般条件下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5)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6)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的。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如阳光下湿衣物干得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一般说来,气体的分子之间间隔距离较大,液体和固体的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小。气体比液体和固体容易压缩,不同液体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二者的原体积之和,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若口渴了,可以喝水解渴,同时吃几块冰块也可以解渴,这就说明:水和冰都具有相同的性质,因为水和冰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是相同的。

  3离子概念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离子里: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带电量

  离子符号的写法: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对应的化合价

  阳离子:Na+ Mg2+ Al3+ 、H+ NH4+、Fe2+ Fe3+ Ca2+

  阴离子:O2- 、OH- S2-、F- Cl- SO4 2- CO32- NO3- MnO4- PO43- MnO42- ClO3-

  初中重要化学考点整理

  1.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纯净物组成,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原子:是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4.主要的空气污染物:NO2 、CO、SO2、.H2S、NO等物质。

  5.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6.由于跟水反应而增加的:氧化钙、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钠,硫酸铜。

  7.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8.检验生石灰中是否含有石灰石:滴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含有石灰石

  9.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0.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英语中考知识点归纳05-08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03-17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06-26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06-21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05-18

中考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04-26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2-06

(经典)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05-21

中考化学知识点梳理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