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道德;研究
论文摘要: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网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象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在校园中蔓延开来,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以及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网络的普及一方面对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传递起到了无与伦比的巨大作用,提供海量信息资源,并且蕴藏着无尽的发展潜能;另一方面由于其自由性、虚拟性、隐蔽性等特点,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比较严重,如网络犯罪、反动文化、暴力游戏等等。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特别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在这一时期个性和人格结构尚未成熟,自律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追新猎奇。因此,高职院校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树立网络新风。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但是社会上很多人仍然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作为高中生普遍也不会视高职院校为自己心目中的“象牙塔”。由于高职院校教育资源的占有以及教育经费的获取方面均和普通高等院校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导致学生是迫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此种情况的直接后果就是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差,相比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素质差,不好管理。
笔者在高职院校工作,发现高职院校学生有以下特点:部分学生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气较重,没有责任感,胸无大志,不思进取,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打架斗殴,直接影响到教学的秩序和校园的稳定;学习上不刻苦,学习方法欠缺,不求上进,而对谈恋爱、泡网吧等兴趣浓厚,缺乏自我约束能力;逆反心理严重,以我为中心,经受不了挫折,不服从学校严格制度的管理;心理问题日渐明显,长期情绪低落,缺乏自信心,或者表现为情绪过于亢奋,行为偏激,对老师、对同学容易产生敌对情绪。感到迷茫、苦闷、烦躁、焦虑等,日渐显露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面对压力,许多学生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上课分心,下课揪心,平时上网,考试作弊。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
网络对学生的道德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负面的、消极的道德影响和由此产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也不可避免。
1、网络生活使学生的道德失去了有效的管理,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部分学生本来就存在没有责任感,胸无大志,不求上进,不愿被约束的特点。就目前情况而言,网络生活尚无从制约,难以规范。学生在无人监管下进行网络生活,其思想和行为不受外界约束,其潜在陋习易在上网时迸发。在网络社会中可充分张扬自我个性,网络被视为自由的国度,脱离现实社会的约束,同时也存在网络道德失范和败德行为,如在聊天中侮辱谩骂,在BBS中散布谣言,缺少诚信等行为都普遍存在。在网络生活中人们往往不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或者出现不道德行为时对自己影响不大,这引发了学生滥用权利,产生不道德行为。如在某贴吧中,大学生通过匿名登陆留言版,肆意妄为地发表言论,对平时不满的同学或老师发出人身攻击等等。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直接原因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道德意识弱化。
2、网络生活导致学生道德情感淡漠,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流方式,从现实生活的人与人交流,转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进人了虚拟世界。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往往借上网游戏,找网友聊天等方式进行逃避。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缺乏与社会正面的接触,缺乏与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一部分学生就有可能逐步远离集体,走向孤独,继而形成消极的处世态度。由于学生的学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限性,很难做好现实生活与网络生活的角色转换和行为协调。一些大学生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中,远离现实世界,与家人、同学、老师和朋友的关系日益冷淡,性格开始扭曲,伦理情感日益冷漠。长此以往,就会失去对现实生活的乐趣,导致网络孤独症、痴迷症等形式的心理障碍,也对现实生活和学习活动失去了参与的激情,淡化了人际关系。同时,现实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比如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等在网络中已不存在,这就减弱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角色的获得能力,不利于大学生社会化。
3、网络心理自制力差,道德行为失范
网络信息空前开放,大学生自我意识过度膨胀,面对网络的无限吸引力,大学生往往自控力差,无法抵制网络诱惑。网络资源的丰富与便捷使得一些同学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利用网络传输信息进行考试作弊,败坏学风。不讲真话、弄虚作假、言行不一、考试舞弊、“枪手”盛行、令人感觉到今天的高职院校诚信缺失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它正严重影响、腐蚀着学生的心灵。
三、应对网络道德问题的对策研究
从以上网络的种种负面影响,我们可以认识到: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平台,而且是一个社会平台,是一个思想阵地。德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工作拓展到网络之中,迅速占领网络这块德育工作的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全面而系统的德育工作,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1、通过校园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以校园网为主,它的存在为高校开展网络德育奠定了基础。首先,加大校园网建设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的德育品牌网站。完善校园网建设必须扩大网络覆盖面,增设宽带进校园、进宿舍;建立起各个学生管理职能部门的网络一体化运作体系和网络资源共享体系。同时不断挖掘各类德育信息源,加强与现实社会的同步性,突出服务大学生学习、生活、求职择业、交友、娱乐等功能,以吸引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另外,可以选择一些在全国高校具有较高“人气”的.网站,集中优势力量打造品牌,提高影响力和辐射力。其次,拓宽德育教育领域,精心组织各种网上网下互动活动。利用学校中院系、班级、学生社团等现实群体组织建立相应的网上学生组织,把现实学生集体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及时反映到网上,就学生关注的社会、校园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展网上交流、讨论。最后,要充分利用课堂,利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等课程,抢先进行渗透式教育,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2、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增强其自身的“免疫力”
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激发学生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帮助其养成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自觉抵制消极、腐朽思想观念的侵袭。网络道德的自律精神与“慎独”精神的内涵不谋而合,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要求“革命”靠自觉,这与“慎独”精神提倡的自觉性相容相通。高职院校开展“慎独”精神教育活动,使学生意识到道德责任,保证虚拟和现实世界的言行一致,规避网络道德行为的双重性。
另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着力提高学生网络道德意识,规范网上行为方式;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与咨询,防治网络心理疾病。
3、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掌握“制网权”
在可能的条件下,监控、过滤、消除可能侵入校园网的消极信息,防患于未然,特别是有关技术部门,应承担起社会教育的重大职责,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为青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的信息。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
4、加强高职院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者既要有深厚的政治理论水平、马列主义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要能熟练地运用网络、驾驭网络,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正如埃瑟·戴森所言:“网络在给人类带来了深刻变化的同时,不会把我们带入一个一尘不染的数字化乐园,但我们行动无误的话,网络会使人性和人类的多样化得到张扬。”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它既能促进大学生的成长,也可能使大学生陷人“误区”。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对策论文12-30
基于网络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研究分析论文08-0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讨的论文12-29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探究论文12-28
浅谈民族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01-03
提升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就业竞争力的思考论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