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5 12:55:54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中小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谋求生存与发展,战略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战略管理是着眼于长远,为适应企业内外形势而做出的总体规划,战略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衰与亡。它指明了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生存事态和发展方向,进而决定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所谓企业战略,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础上,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而做出的总体的、长远的谋划与对策,它具有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竞争性、应变性。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它应根据企业拥有的资源情况,企业的产品、技术、信息优势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它一般包括:发展方向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管理战略、企业文化战略、市场竞争战略、人才竞争战略、企业信息化战略等,企业战略一般应随企业资源优势的变动而变动。

  没有企业战略,其生命力也是短暂的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如果不能准确定位,那么企业就容易受到挫折,一蹶不振,甚至破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今天的企业进入了战略竞争的年代,企业战略已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心问题,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的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因此如何在激烈动荡的市场竞争中制定和执行正确的企业战略,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一、战略、企业战略、战略管理的概念及其作用

  “战略”虽然起源于军事语境,但是在和平年代,却被广泛应用于复杂的行政管理或工商管理实践。今天,战略一词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政治、经济领域。“战略”涵盖的对象涉及国家、某一个行政区域、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实际上,“战略”一词的词义已经被人们引申了。总的来说,战略是某行为主体对其行为和希望达到的目的所做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谋划。

  (一)战略的概念。“战略”一词与企业经营联系在一起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间并不长。今天,在企业经营中运用这个词,主要是指对企业长远发展所做的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企业战略涉及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和发展行动四个主要方面的问题。企业战略的实质是制定组织目标和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政策或计划的方式。企业战略可以被看作是组织内部资源管理和组织与外部联系过程。企业战略综合了组织中不同职能领域并涉及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它关注组织所从事的所有活动。它的目标核心资源以及组织如何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联系。它是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帮助保持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在社会分工大系统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或系统的、有计划的培育企业在某一方面的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二)战略管理。战略管理定义为: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其特点是,指导企业全部活动的是企业战略,全部管理活动的重点是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而制定战略和实施战略的关键都在于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内部条件和素质进行审核,并以此为前提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使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战略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日常管理,在保持这种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第一,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第二,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的、往复性的动态管理过程。它是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的管理。

  (三)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宏观层次通过分析、预测、规划控制等手段,实现充分利用本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已达到优化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企业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问题,诸如企业的经营方向、组织机构改组、重大技术改造、筹资融资等等。

  (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特点

  1、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全局性、纲领性、长远性。全局性,即以企业的全局为对象,根据企业的总体发展需要规定企业的总体行为;纲领性,即规定着企业的目标、重点、措施,是企业经营发展的纲要;长远性,即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开拓未来的发展前景。

  2、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竞争性、长期型、应变性。竞争性即为谋求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同竞争对手争高低;应变性即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适时加以调整,以适应变化后的情况。

  3、企业战略管理的意义和作用。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往复的管理过程。他需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改变,一级战略执行结果反馈信息等,而重复进行新一轮战略管理的过程,是不间断地对企业进行管理。

  战略是企业发展的一套总体设想,是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蓝图,是从企业全局出发而做出的较长时期的总体性的谋划和活动纲领。 战略是企业成功的向导和成功的边界。君略顾问在对数家客户成功的关键因素进行系统对比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取得成功的企业,其运营管理行为均有意无意之间符合其战略意图,且成功度越高的企业,其总体的战略规划的目标则越清晰明了。

  构建独一无二的核心能力发展体系是企业追求最高境界的战略管理。近年来,国内关于竞争力、竞争优势、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战略术语,可以归根结底一句话,是否拥有核心能力。

  为什么企业需要进行战略管理,一般来说,企业战略管理主要有三大驱动力量:一是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一直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得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并适应由此引发的各种革命性的环境变化;二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它使得市场竞争包括资源的获取越来越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需要企业具备更为宏观的国际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三是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即市场经济的确立使得企业需要按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来从事经营管理,因而战略决策越来越重要。

  二、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及原因

  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尽管战略管理对中小企业来说很重要,但到目前为止,企业的战略管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企业战略的认识不足,不够重视。

  (二)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认识。企业战略是对企业的整体谋划,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涉及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企业使命的确定,企业目标的建立,基本发展方针和竞争战略的制定等。在这方面,我国的某些大型企业还给予了相当程度的重视,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仍未能转变观念,发展自身的战略管理。

  1、战略管理缺乏有效实施方案。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设定远期目标。而忽视了对中小型企业来说更重要的反而是具体实施的步骤,这使得中小企业空有目标却不知道如何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使得企业战略管理流于形式。同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企业实际上还停留在战略规划而不是战略管理水平上。

  2、战略管理模式单一。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更多的是对大型企业或成功企业经验的模仿,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单纯的生搬硬套就导致了战略管理形式的呆板、不切实际,从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独有的特点,没有形成自身发展所需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一旦形成某种战略管理模式,就忽视市场实际形势的变动,失去了及时调整的先机,也就失去了战略管理的效用。

  3、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但每年仍有数以万计的企业倒闭。有研究表明,尽管倒闭的原因种种,但基本症结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技能,或没有开展战略管理。几乎对所有失败案例的研究都发现,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践严重缺乏。

  (三)中小企业战略缺失的原因

  1、不了解战略规划的意义,缺乏技能。中小企业业主可能对战略规划性质认识不清,甚至视战略规划为束缚,是对灵活性限制作用的障碍。另外,中小企业业主通常缺乏进行战略规划所必需的技能,同时又缺钱或不愿花钱去请专业的咨询顾问来企业解决问题。

  2、无暇顾及战略问题。中小企业每天的经营管理活动占去了企业业主的绝大部分时间,他们经常亲自处理紧急事务,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战略思考。我们的中小企业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无暇顾及系统的企业发展战略性研究和实施,即使花上一些时间,请一些专家咨询,也往往流于形式。

  3、战略定位不稳当。很多中小企业出于对那些源于短期的市场要求,它们所制定的一些规划,没有从发展的趋势上考察,即使有些企业开始着手发展战略的定位研究,但在指导思想、内容和实施上都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一次定位的发展战略,根本无法与那个残酷的市场竞争。

  三、中小企业战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研究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战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领导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和企业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约占企业战略管理失败的60%以上。总结起来,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主要表现为如下:

  (一)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我国有些中小企业缺乏战略思想,对什么是战略、战略对企业有什么价值认识不足,认为战略只是“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因此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远目标。但更多的企业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活动的频繁和自身认识的提高,也逐渐认识到了战略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由于自身的能力原因,对制定什么样的战略、如何制定战略以及怎样有效地执行战略等问题缺乏认识。很多中小企业把企业赢利当成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对挣哪方面的钱、挣谁的钱等问题缺乏深入思考。企业企业今天是做机械的,明天就有可能进入保健品、食品等行业,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增大。我国中小企业寿命较短与缺乏战略制定和执行方面的技能有很大关系。

  (二)中小企业不能与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相适应。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领导人认为,宏观经济环境与生产经营关系不大,甚至无暇顾及这些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绝大部分的时间,要亲自处理紧急事故,难以挤出时间进行思考,竭尽全力的是如何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员工的吃饭问题,因而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存在问题等大方向知之甚少,信息闭塞,认识肤浅,而且不善于将宏观政治经济环境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紧密联合起来,对政策和经济的把握相对迟缓,错过了最佳发展时机。甚至有的企业由于和政策的指导方向不一致,导致面临倒闭和破产的危险。

  (三)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部分中小企业不了解战略管理的意义,认为战略管理是大企业的事,其实,战略管理对于中小企业同等重要。因为中小企业的诞生,往往是因为发现了市场空缺,在短时间内创办起来,即使没有足够的资金、足够的领先技术也可以很快地生存发展,正是由于这种偶然性,使很多中小企业在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其结果造成了企业目光短浅,只看到利益,看不到未来的发展及企业的应对措施。

  (四)规划脱离企业发展实际,难以达到战略目标

  1、盲目生产,不切实际。很多中小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时候,没有真正了解试产环境、目标消费者和企业自身实力。仅从老板的良好意愿出发,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口号和目标根本不能算是战略,它不能把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线描绘清楚,永远只停留在这个口号上,使得企业的营运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员工和老板心中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正如一棵树和一片树叶对暴风雨的抵抗能力不同一样,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游戏规则的参与者,抗风险能力较差,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也很大,面对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小企业在获得市场信息方面存在资金、人才短缺问题,从而降低了其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也很难在最佳时机进行战略调整,从而达不到战略目标。

  2、缺乏战略思想,短期行为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根本没有意识到战略定位的重要性,其成立和运行仅出于对地方资源的及时利用或短期出现的市场需求,缺乏长远的目标。另一部分企业,则认为环境或市场变化太快,制定战略没有意识,不知道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3、错把计划当战略,盲目扩张发展。诸多中小企业没有战略,但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有计划。有的企业错把计划当战略,耽误了企业发展。计划和战略有着根本不同。计划是对于未来活动的具体安排,而战略定位表现为一种观念,它确定公司的现有方位,探索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企业自由地思考。计划是对战略的具体实施。也有些企业战略失败的更深层次原因则是战略严重缺乏基础,盲目扩张,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

  4、定位不准,脱离实际。我国许多不成功的中小企业在创业以及经营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仍无法明确自己的定位,总是跟在别人后面,结果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被竞争挤出局。另外有些企业,虽制定了发展战略,但只是凭主观想象,结果其定位严重偏离企业自身的实际,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将基层员工拒绝于企业战略定位之外,许多中小企业业主认为,只有高层管理才有战略眼光,基层管理者和雇员目光短浅,年轻人又缺乏经验,不了解企业情况,没有发言权,这是一种高层优越感的表现。使得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目标无法被员工理解,不能更好地投身于有创造性的工作。

  四、如何开展中小企业战略管理

  (一)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分析。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而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未确定企业战略提供可靠的依据,并使企业战略管理按照经济规律来指挥和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不能把战略分析当作一项临时任务,组织若干人马应付了事,必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只要针对性地掌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此为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企业战略管理。

  (二)要有准确的战略定位。我国的中小企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加之面对加入世贸组织,进行战略定位,确实是难了一些。但面对现实,面对比较优势又必须尽早进行重新认识。中小企业一般不易多角化经营,这是由产品的生命周期所决定的。中小企业是选择某一产业的整体,还是选择这一产业的环节,都要很好的把握,主要是利用比较优势。企业对自身比较优势的重新认识过程,也就是对自身问题要站得高,“一览众山小”。比如:施乐园公司的复印机市场处于垄断地位时期,全球许多著名公司也会采取与它相同或相似的战略,旨在争夺市场,但都未能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未能发现或创造独特的战略定位。而佳能公司则选择施乐园公司战略定位之外的中小企业和个人用户作为切入点。通过不断渗透,最终发展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市场领先者。由此,使我们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国内外大企业夹缝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充分研究自身能力和比较优势,善于发现行业战略的空点,在不同的大型企业的战略定位之外另辟路径,穿插迂回,方能由小变大,立于不败。

  (三)实施战略管理要依据科学理论和方法。战略管理是一种以思想性创新的管理,所以要依靠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作为指导。目前流行的战略管理理论方法还不完善,还在发展之中。主要是基于战略管理是针对环境不断变化产生了大量不确定因素,使企业仅仅使用可以控制性为主要特征的系统工程方法以发挥作用。因此,战略管理要应用统筹学理论和系统方法结合才会更有效。

  五、推进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建议

  企业是否实行战略管理最终是由企业自主确定。可以预料,随着中小企业业主和企业家对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必将摒弃短期行为,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使实行和加强战略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为使战略管理广泛运用于中小企业,针对上述实行战略管理不利的原因,提出如下建议:

  (一)树立战略意识,突破观念障碍。中小企业业主、企业家要树立战略意识,首先要树立企业长远发展的意识,克服得过且过和小富即安的传统观念障碍,对发展目标进行正确的定位。其次要破除对战略管理的神秘感。一些中小企业认为,战略管理只能在大型企业发挥作用,自己的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人才缺乏,用不着或用不了战略管理。许多成功实行战略管理的中小企业已经证明了这种顾虑是错误的。

  (二)加快产权制度建设,促进战略管理。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性质是民营的或私营的。企业创办者出于个性独立、个人生活方式和兴趣的需要以及为家族成员、亲友等提供就业机会的考虑而创办企业。这种企业产权虽然清晰,但产权结构单一,重大决策由业主独断专行,风险很大;治理结构不健全,委托代理成本十分高,产权人出于保密动机。不愿与家族之外的合作者共同分析机会、威胁、优势、劣势等战略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应加快产权制度的合理化,变产权一元化为多元化,清除血缘关系对企业发展的障碍;建立适当的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经营能力不足的问题,使企业管理由传统型走向现代化。

  (三)引进人才与培训并用,提高战略实施能力。根据调查,当前中小企业不能开展战略管理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战略实施能力。这与企业缺少战略管理人才有直接的关系。许多企业业主不知道什么是战略管理,怎样开展战略管理,如何进行行业分析及竞争对手分析,理论上并不清楚有哪些战略可供选择,如何建立与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及战略评价和控制体系。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靠人才引进,积极引进经营管理人才。国家政策应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小企业建功立业;另一方面社会应积极为企业家举办各种形式的战略管理研讨班和培训班。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秦远建.企业战略管理第二版[M].北京: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3]袁界平.我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现状、成因及建议[J].科技研究,20xx.

  [4]徐炜.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学科的发展综述[J].20xx.28.

  [5]刘琴.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缺失与应对策略[J].特区经济,20xx.5.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2

  本文从中国电信转型新时期下企业战略成本管理角度,从战略成本的特点、方法等理论研究成果,结合电信企业具体情况,提出了战略成本在电信企业中的应用和具体操作建议,为企业的成本控制、流程设计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战略成本管理理论概述

  传统成本管理重在治病,战略成本管理重在防病。

  (一)战略成本管理的含义。战略成本管理是服务于战略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即服务于战略比较、选择和和战略决策的一种新型会计,它是成本管理向战略管理领域的延伸和渗透。即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为企业提供自身和外部市场及竞争者的信息,通过分析、比较和选择,帮助企业管理当局制定实施战略计划以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它是企业如何利用成本管理信息进行战略选择,以及不同战略选择下如何组织成本管理。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1.长期性。立足取得长久的竞争优势。2.全局性。以企业全局为对象,跨越了一个会计主体的范围。3.外延性。以外部环境为着眼点。4.灵活性。灵活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具有柔性管理的特点。5.非财务信息。提供了更多的非财务信息。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

  (四)战略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1.战略定位分析。2.价值链分析。3.战略成本动因分析。4.作业成本法。5.作业成本管理。6.目标成本法。

  二、战略成本管理的方法研究

  (一)战略定位分析。1.战略定位是指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2竞争战略的选择:成本领先战略——达到行业中最低的成本。差异化战略——提供有特色的产品/服务。集中型战略——重点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3.建立融合性战略。在现实生活中,在大多数行业里,如果一个企业既能做到有效的差别,又能保持低廉的价格,那么它就有可能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既要降低成本,又要创造出差异化的价值。

  (二〉价值链分析。1.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制造业之内部价值链:新产品研发―产品与程序设计―购买原材料―生产制造与包装―仓储运输―销售及顾客服务。2.企业外部价值链的分析。一种是产业分析。将一公司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同行竞争者列出,并找出主要供应商(上游企业)及主要顾客(下游企业)作出成本与利润分析,最后能让企业明确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位置,一种是竞争对手分析。进行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竞争对手的成本定位,优势与劣势,并与自身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确定竞争优势。分析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关键是分析其价值链活动的特点,成本动因以及相对地位。

  (三)战略成本动因分析。通过对价值链的分析,企业获得了一种控制成本的基本方向。但是对于如何从实质上降低成本,就必须分清价值链中的成本有哪些是企业整体战略产生的成本,有哪些是具体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成本,以确定控制成本的具体措施。成本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原因。

  三、电信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操作建议

  (一)控制固定成本。通过流程优化、零基预算等管理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日常开支,通过信息化系统建设,提高劳动效率和管理水平,减少企业固定成本的支出。

  (二)注意战略成本动因。1.新产品和营销政策的决策需要经过成本效益分析,慎重选择。2.商业模式的选择。通过对大商客户、优质个人客户的直销模式、普通个人客户的代办模式等的选择,节约成本。3.投资战略的慎重选择。今天的投资是未来的成本之源。

  (三)采购成本的控制。减少材料采购成本、降低库存加快库存流通,保持商品库存所用的成本和使商品能够稳定地销售所得到的利益两者之间实现平衡。

  (四)营销成本的控制。规范营绡成本流程、增强对营销方案的评估,增加营销成本的集中管控力度,傲辱营销成本的支出形成规模优势。

  (五〉成本管理前移。重视产品及营销方案的重新设计,新产品及营销方案运行一定时间后,开展市场调查,进行跟踪分析,从传统的成本节省,转向成本避免、立足于预防的前沿阶段。

  (六)精确的销售预测和良好的定价策略。尤其是在目前电信市场恶性竞争的环境下,通过更好的对产品套餐的销售趋势的分析预测,通过对竞争对手定价策略的研究,能更好的采取应对措施,既避免过高的定价流失价格敏感客户群,又可避免过低的价格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带来市场的负面影响。

  (七)客户管理。砍掉两类客户:亏损客户、不诚信客户。成本表面上与客户无关,但如果不重视客户管理,将因为服务无差别化,使得优质客户太少,“垃圾”客户过多,提高服务成本。

  (八)改进业务流程,降低库存。作为一个劳、资配合得相当好的企业来说,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将比裁员更具远见,也更具效果。在采购新材料和新设备之前,必须确信对现有的材料和设备已作了最大程度的利用。

  通过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可以看出,成本管控不仅仅是节约成本,更多的还在于“规划”成本,这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更多的在于企业的整体规划,通过市场、建设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从源头控制、从事中控制、从身边的细节来控制成本、管理成本。

  在现代企业中,成本节约等于利润,电信企业也不例外,通过对成本的有效管控,将有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为企业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3

  摘 要:战略管理在一家企业的管理工作中之重要地位可以堪称“管理中的核心竞争力”。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许许多多的企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华夏大地上诞生、成长和发展。这其中,有成有败。而在这成败之间,战略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战略角度入手,浅谈企业之战略管理,并提出“科学型”企业战略的管理思维。

  关 键 词 :企业;战略;管理;科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xx)01—0033—02

  1.何谓战略

  无论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对“战略”一词的理解都体现了战略之本质。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没有战略的存在,那么企业便如同无旗舰之船队,方向不明,目标也不明。因而,我个人认为,“战略”既是一种对“向导与指引”的深化,又是一种对“统筹全局,协调竞争力”的升华。有人说,管理存之于无形。而在这无形之间,欲用无形指导有形,很重要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便是战略。

  战略不同于策略,策略可小可大,遍布于整个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但并不起着整体上的导向作用,仅对企业的某一个方面的发展和部分管理环节起作用,而战略则是这些具体策略的核心指导思想。所以,把握战略导向,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

  2.企业管理中的战略

  一个企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具备着齐全的功能。无论是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还是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等,都是构成对一家企业的管理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所有这些管理层面都发挥着自己作用的同时,战略管理统筹着这些具体的管理层面。在大型企业里甚至说在所有企业里,战略都被每一家企业的高管层所重视。事实上,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既是一个整体的指导思路,又包含着许多具体的能够保证实际实施的分战略。举个例子来说,海尔公司既有其公司未来发展的总战略,又有一些诸如“真诚到永远”的具体服务战略。企业的战略一定要有其指导性,更要具有其实际操作性。无法从战略环节进入到战术环节的战略是失败的,也是不可取的。处于战略层面的思考,不是侧重于某个部门或是几个部门,而是要将所有部门有机整合,共同为统一的目标而奋斗。

  要使一个企业健康持久地发展下去,是一定要制定出可行并具有奋斗目标的战略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发展之源动力更加合理、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从许多著名公司的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大多都经历了逐步发展、层层递进的过程。而在这发展的过程中,战略的作用在不断地推进着这些企业在探索中前行。同时,这也说明了这些公司的战略在总体上看是比较正确与合理的。一个公司、一家企业的战略包含了许多内容,体现在各个方面上。就对公司定位的战略来看,一家公司在创立时一般就会确定出战略上的公司定位,当然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扩展或是转变其定位。比如说,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定位就是发展低价航空服务,并将其发展成了一种极具竞争力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显著的业绩上的成就。再比如亚马逊公司的快捷网上购物的定位以及宜家家居公司的在中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家居产品与体验的定位等等。虽然定位是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公司的发展发生变化的,但是定位的明确性和准确性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公司定位战略的管理仅仅是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战略管理的范围涉及到企业发展的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用一句话来说,整体性的战略是可以延伸到企业发展的各个细节的。而各个细节的发展也是在体现着一个战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的结果。

  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存在着许多可以使用的理论指导,比如说著名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以及SWOT分析等等。这些理论基础对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都有着巨大的帮助。管理是需要经验的,也是需要科学理论的。企业高管层对于战略的前瞻性及商业性思考再加之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是一个战略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如果失去了这两点,那么一个合理的战略就可能很难制定出来了。企业管理中的战略需要更多企业家去深入地进行思考,商业智慧是一个战略诞生的基础,也是一个战略能够发挥其作用的基石。

  3.“我们身边”的企业战略

  说到“我们身边”,可能会觉得有些远。其实,我们往往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企业的战略。在中国,海尔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许多人都用过海尔公司的产品,比如说海尔冰箱、海尔洗衣机、海尔空调等等。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或许便是海尔的全方位的“真诚”服务。从现象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海尔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不错的。而深思之后我们会发现,这种优质的服务便是海尔公司的一大战略。同样地,我们也可以渐渐发现许多“身边”的战略。比如说春秋航空的低价战略、许多公司的品牌战略等等。当这些“身边”的战略下的服务或是商品在为我们所用的时候,这些战略也在发挥着它们的作用。但是,究竟什么样的战略才是好的战略?这恐怕是许多企业都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有人会说,能够使服务或者商品得到顾客的满意的战略就是比较成功的战略。这个时候,战略又从“我们身边”回到了企业高管的决策之中。

  在生活之中,我曾经发现过一些服务中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是不是战略所导致的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说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是普遍的,那么这一问题是值得注意的。有一些企业建立了顾客反馈制度,这对企业的发展以及战略的制定和修正都是有很好的辅助作用的。从企业制定的战略到消费者层面的战略体现,再将这种战略体现回归到企业的决策层中,可以说在间接地影响着战略的产生和实现。

  4.企业战略发展的思考

  4.1 引入全球化战略思维思考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局面。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令许多人都关注的问题。对于企业管理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引进了许多国外的先进理念以及管理学的相关知识。中国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在学习加上探索的道路上前行的。虽然,我国也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大型企业,但是,我国企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之中,战略方面是极为重要的。从联想收购IBM的个人PC业务到吉利汽车收购VOLVO,我们看到了中国企业在走向国际化进程中正在不断努力,也看到了许多中国企业在思索自己的战略,用更好的战略指导着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国情与其他国家的国情不同,因而,我们需要自己的战略。我们更需要学习许多国外优秀企业背后的真正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思想,开拓自己的思维层面,真正去取其精华,为我们自己的战略制定提供帮助。全球化的经济给我们带来的也应当有全球化的思维学习模式和全新的企业战略思考。

  4.2 战略的市场敏感性问题

  企业战略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摸索,不断地将最新的战略思维用实践来进行检验。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需要不断更新完善自身的战略,使企业战略有一定的市场敏感性。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的关系,只有不断地改变自身、适应市场,才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得到有力的发展,占领市场并引导市场。举一个外国企业的例子,美国戴尔公司是一家以直销模式著称的企业,其独特的渠道战略一直是倍受关注的。可以说,戴尔公司与直销模式相适应的渠道战略在美国取得了成功。但随着戴尔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向前推进,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戴尔发现了这种渠道战略是与中国市场不相适应的,网络直销的模式并不成功。于是,戴尔公司及时调整其在中国的渠道战略,最终成功地进入了中国的个人PC产品的市场。从目前来看,中国的一些企业,并没有在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合理地调整企业自身的战略思想,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甚至为企业带来了比较严重的损失。战略的市场敏感性问题成为了中国企业值得深度思考的一个问题。部分中国企业需要在战略层面上解决企业对市场变化不敏感的相关问题。

  4.3 深度强化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战略能够为企业带来指引性的作用,但企业战略的高效实施并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够做到的。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理解不清、执行不力成为了一个最为常见的问题。高层管理者是制定企业战略的决策层,应当是理解战略最为清晰的管理群体。所以,首先,高层管理者正确理解战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只有高层管理者清晰地理解了企业战略的含义,才能够带领企业在战略的指引下走向正确的发展方向。第二个重要的方面是战略的逐层传递。从高层管理者到中层管理者,再到基层管理者和基层实施者,整个传递过程需要一套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保障,以确保每一个层次的企业内部人员都清楚企业战略是什么,如何工作才能更好地配合战略的实施以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当然,这套有效的方法需要企业运用多种管理手段来制定和完善,更需要企业各个部门的大力配合。许多企业对这一战略信息的传递并不重视,最终导致企业的战略很优秀,但却并没有很好地得到实现。最后一个方面,是各部门人员在理解战略后对具体工作的实施。这是将企业战略真正得到实行的最关键环节,企业需要通过定期的工作效果检查来验证企业战略的实行情况,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做好企业的战略实施,才是企业实行战略的最根本的意义。

  5.启示:深度探索“科学型”企业战略

  对企业战略管理中战略的思考是需要综合多方因素进行考虑的,而这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便是科学的分析。不通过一些数据和信息的深入分析制定出的战略是没有牢固的现实基础的。相应地在战略实施上就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立足于实践,分析于实践,深度思考于实践并用战略指导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合理可行的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成为可能,才能使企业战略管理的高度不断提升,才能使企业不断地健康地发展。

  制定“科学型”企业战略,需要企业做好市场大方向的预测,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时刻关注市场变化动态和企业发展状况,做好企业和市场的“双重监控”,根据实际情况完成对战略的把握,将战略明确化,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做到牢牢把握住战略动向,这样可以使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都有所提升。具体于每个企业而言,“科学型”企业战略需要企业进行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建立起自己的战略监控和研讨制度,有效地在短时间内构建或改变企业的战略。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我认为,企业需要找到属于自身发展的“科学型”企业战略,将自身的战略明确化、系统化、核心化、市场敏感化,以促进自身取得战略上的长足发展。所谓“科学型”企业战略,是一种既符合国家发展方向、市场变化方向,又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能够明确指引企业发展方向的企业战略。这种战略能够使企业适应大环境的变化,也能够使企业在具体运营中做到游刃有余、健康发展,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我相信,随着企业对战略的不断深入思考,战略管理会在企业中发展得更加有效、更加完善,一代又一代的企业家和管理实践研究工作者会将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4

  价值链分析作为企业战略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在竞争优势评估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价值链分析在企业的战略成本控制工作中属于第一步,其核心是在对企业内外部各种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企业价值链在产业和产业链中的位置,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进而对企业价值链给予准确的定位,并对价值链成本进行定位,加强企业的优势竞争地位。

  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它从战略的视角出发,融合了战略管理的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合理的结合,形成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就战略成本的管理层面而言,考虑到企业成本的发生和对应的价值活动具有密切的协同性,因此,理论上讲所有的成本都可以纳入具体的特定价值活动,进而衍生出企业新的发展战略。总之,企业的战略成本将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发挥显著的影响。因此,作为战略性分析工具,价值链分析将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本文将围绕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展开讨论。

  二、价值链分析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关系

  价值链的概念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波特指出,企业的关键活动包括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在这一系列过程中开展各种活动,所有这些活动的集合体构成了一个价值链。价值链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企业各项活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原材料供应计划、及时和协调的要求,以及与企业的生产制造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次,企业的各项活动均将或多或少给企业带来价值,这些价值可能是有形也可能是无形的,例如售后服务,只有企业在密切注意顾客需求时,方能以良好的服务提升企业信誉,进而争取到更高的无形价值;最后,企业的价值链不仅包括组织内部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还涉及企业外部活动,例如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顾客之间的关系。

  我们认为,价值链分析应该属于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其原因在于,无论企业实施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战略,组织的竞争优势最终都是源自同等的成本下为顾客提供更高价值这一理念。当成本较低时,顾客获得同等的价值,因而竞争优势将受企业管理、优化价值创造的作业链影响。由于企业从上游供应商获取原材料,开展生产销售等一系列活动,这些独立却紧密关联的活动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经过优化的、考虑价值的作业活动和价值链分析将决定顾客价值是否可以提升,或者说成本能否降低。这两者将认识企业现有和潜在的成本行为与经营差异化的根源,是战略性相关视角分解企业成本空间的手段。在战略成本的管理框架下,价值链分析有必要确立为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

  因此,无论是价值链理论还是战略成本管理理论,都属于企业在适应组织战略管理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管理系统。两个理论的本质内涵均以战略制定与实施为基础,打造企业竞争优势,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价值链理论与战略成本管理具有紧密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价值链理论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价值链理论是战略成本管理顺利实施并保证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成本发生于价值活动过程,成本的管理就要从价值链开始,要结合价值链的分析进行战略性的成本管理和控制活动,从价值活动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中寻找取得降低成本、获得成本优势、持续竞争优势的途径。

  2、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工具。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层面上看,企业的成本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所有的成本都能够分摊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之中,价值链分析可以衍生出企业的发展战略。因此,价值链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价值链分析是一种战略性的分析工具,它从多方面揭示了有关企业竞争力的成本信息。它通过对企业价值活动的分析,找出增加顾客价值或可以降低企业成本的作业活动,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以促进企业在竞争中选择和确定恰当的成本管理战略,为获取长期竞争优势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

  三、价值链的企业战略管理成本分析及步骤

  价值链作为企业战略管理成本分析工具的关键,是在提供产品的一系列活动中,根据发生时间的存续和产品实体构成,区分企业在战略还是相互关联的活动类别,通过对企业价值构成的作用,分析和理解企业成本变化,及其原因和工具。在价值链的各种联系中,企业降低单个价值链单元的成本,进而降低最终成本是其重要目标。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而言,主要源自价值链诸多环节的不断创新。在实践中,通过价值链开展战略成本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1、价值链的分配。对于价值链的分析而言,其关键议题是区分企业的主要价值活动,将企业的成本、收入和资产分配到价值链中。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将涉及各种各样的活动,而这些活动需要在划分的基础上为各价值作业寻找比较优势,通过合理的分配,助力企业的竞争优势提升。

  2、提高竞争地位。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培育,需要把握系统、长期和动态的原则。企业往往会考虑各种渠道,控制全面信息,在考察企业内外环境以及潜在变化的基础上,设置灵活性的策略。当获得满意的阶段性成果后,企业需要扬长补短,设置相应的防御策略,阻止对手进人。通过这些措施,巩固企业已取得的优势竞争地位;进而通过适当的进攻策略,抢占对手的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价值链和竞争地位。

  3、部门灵活运用。这一步骤主要针对纵向价值链。将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延伸到了企业之外,任一行业在最初原材料的开发到产品的最终消费,构成不同价值作业的系列组合,即行业价值链。在行业中,居于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多个链节的企业之间可能会互为现行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出于寻求竞争优势的目的,企业需要从战略视角出发,研究是否可以利用上下游价值链持续降低成本,调整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地位。通过部门之间的灵活运用,优化价值链,实现企业和供应商的双赢格局。通过加强与销售商的沟通和销售渠道的改善,寻求企业与销售商的互利格局。

  在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分析之后,接下来是对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管理。

  4、纵向价值链。通常来讲,企业的纵向价值链的始于原材料、外购件的采购,终于产品的销售,此外还延伸至企业之外,任何行业中以原材料为初始阶段,一直到产品消费的最终阶段,将构成一系列价值作业的差别化组合:即所谓行业价值链。在行业中,企业若处于行业价值链中的一个或多个链节,价值链中的企业互为现行的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每个企业同时担任买方和卖方的角色,在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过程中,应当以战略视角为核心,研究企业能否按照上下游价值链的脉络,加强成本的节约,或是完善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在优化纵向价值链的过程中,首要任务与供应商的合作有关,其目的是考察上游供应商的价值链,针对可能影响供应商的价值链结构,逐步改善和供应商价值链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及其供应商的协调,改进双方的价值链,实现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共同受益的格局。其次,重视与销售商的联系,改善销售渠道,实现企业与企业下游销售商的互利。

  5.增强持续优势。在企业的内部价值链中,通常将价值活动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属于增加顾客价值为导向的活动,涉及设计、加工、制造、装配和市场销售等;

  另一方面属于不增加价值但对企业价值链至关重要的活动,涉及存货活动、原材料以及产品、半成品、产成品过程中出于质量因素而进行的加工、改造,以及追加的作业等。价值链分析在增强组织的持续优势方面,为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思路。在对企业价值链开展横向和纵向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管理人员结合具体的产品或服务,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深入认识企业成本和对应的竞争优势,进而开展相应的决策。与此同时,企业加强对各价值链单元的确立,并加强对各价值链单元和成本的理解,通过分析产品间的关系和行业内部的关系,归纳具有较高价值的信息;通过贵企业潜在问题的挖掘,对所有的价值活动提供成本和效益的科学测度,以较高的效率协助相关价值活动的缩减、增强或取消。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5

  随着煤炭市场化的推进,煤炭企业也逐渐认识到重视企业战略成本的管理和创新的必要性,煤炭企业要达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和战斗力,就必须实施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本文将以战略成本为主线,以煤炭企业为例,对煤炭企业战略成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在理论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实践中,许多煤炭大集团的企业战略研究机构更多的着眼于经营战略管理方面,要把企业做大、做强,就要加强战略成本管理。

  一、煤炭企业成本战略管理是传统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

  煤炭企业市场化以来成本作受到了不同成程度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目前企业成本的现状来看,不能适应企业变革要求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企业的成本工作没有与企业的战略工作相结合,仍然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当企业效益好时忽视成本,当企业效益不好时,自先以提高产量来提高效益,最后才想到成本管理。企业未能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战略构建相应的成本管理方法,只是单纯的为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

  2.成本管理工作缺乏全员性,总是局限与财务管理等一些职能部门,而没有发挥计划、调度、生产、技术等职能部门的作用,煤炭企业涉及面广,量大,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单靠财务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也根本无法从根本控制成本。只有充分调动企业各个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领导重视、全员参与、从上到下,齐抓共管成本管理工作才能落实的实处。

  32企业的成本管理只重视有形的成本动因,而忽视了无形的成本动因,企业只考虑材料、人工、电力等有形的成本,这些无形的成本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文化、企业职工.的士气、企业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以及员工对企业的忠实度等等方面,企业不仅要考虑有形的成本动因,还应该考虑这些无形的成本动因。

  因此,企业应改变以往的传统的成本战略模式,把成本管理提高到战略层面。

  二、战略成本分析

  1.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通过企业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明确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以及与自己在同一个价值链上的其他企业整合程度对企业的威胁,也可利用行业价值链来降低企业成本的目的。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煤炭企业都是按照地域分割的,国内外资源采掘企业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样做的结果,企业将随着资源的枯竭而逐渐衰落,因此企业的发展不应只考虑眼前的短期的效益,而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对煤炭企业而言应延长产业链,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以及跨国经营的煤电路港、煤焦和煤化工等综合经营的现代化综合型企业集团公司。煤炭企业除进行纵向整合,搞好和上下游企业关系外,还要在行业内进行横向整合,实现规模经济、资源共享。实时并购中、小煤炭企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煤炭行业企业众多,也产分散、资源浪费严重的缺陷还可以保证句身资源问题,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可以扩张企业的市场势力,解决无序竞争的局面,缓解企业扩大速度和市场扩张速度不一致的矛盾。

  2.成本动因分析

  作业影响成本,动因影响作业,因此动因是引起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成本动因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微观层次的与企业的具体生产作业相互的成本动因,如物耗、作业量等;二是战略层次上的成本动因,如规模、技术多样性,质童管理等。战略成本动因对成本的影响比重比较大,可塑性也大,从战略成本动因来考虑成本管理,可以控制住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大量潜在的成本问题。

  3.战略定位分析

  (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诸战略中最为明确的一种。在这种战略指导下,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服务)厂商,也就是在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质量差別不大的条件下,努力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它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近了平均的水平,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在与对手相当或相对较低的价位上,成本领先者的低成本优势将转化为高收益。成本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而不是成为竞争这一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所以,成本领先是一种格外强调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学习曲线效应、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

  (2)差异领先战略:当一个企业能够为买方提供一些独特的、对买方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产品时,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同別其他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性。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应示经营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应是买方所希望的或乐意接受的。差异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选择那些有利于竞争的并能使白己的经营独具特色的性质,重在创新。

  (3)目标集聚战略:如果企业能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竞争优势,回报将是巨额的,因为收益是累加的,差异领先会带来价格溢价,与此同时成本领先意味若成本的降低。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要想全面地、长期地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地位,是不现实的。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某种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细分市场,以取得在某个目标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这种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更广阔范围的竞争对手。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形式,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寻求在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差异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则追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

  (4)生命周期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产品从导人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是一个有限的生命周期,这个周期可由几个明显的阶段加以区分,分別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众退期。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因而需采取不同的阶段策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可采取发展战略,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加大投入,重视差异领先,甚至不惜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童;在成熟期,可采取间守战略,以巩间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竞争地位为目标,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甚至不惜牺牲(有时是主动退出)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立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三、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

  1.战略环境分析: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价值链分析,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对企业内部分析以了解自身的价值链;对竞争对手分析以了解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以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

  2.战略规划:经过环境分析,确定企业是否进入、发展、间守或撤出某一行业某一段价值链活动后,下一步就是进行战略规划以确定企业如何进入、发展、间守或撤出该价值链活动。各目标之间须保持一致性和层次性,组成目标网络。准确的目标有助于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为了实现所确定的目标,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外部环境及目标要求,制定相应的雄本战略、策略及实施计划。

  3.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实施按实施计划中的要求与进度进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由于内部资源,外部环境的变化,会使实施过程产生偏差,因此须进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的某本方式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控制过程包含研究控制因子,确定控制标准、及时处理与传送控制信息等。战略控制系统应由企业层次、业务单元层次、作业层次组成一体化的控制系统,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控制。当战略目标已实现或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超过了控制能力时,则需进行战略调整,即重新开始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等进入新一轮循环。

  4。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业绩计量与评价通常包括业绩指标的设置、考核、评价、控制、反馈、调整、激励等。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估需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之间求得平衡,它既要能肯定内部业绩的改进,又借助外部标准衡量企业的竞争能力,它既要比较成本管理战略的执行结果与最初目标,又要评价取得这一结果的业务过程。具体方法是比较“不采取战略行动”和“采取战略行动”条件下企业竞争地位的变化而带来的相对收益或损失。总之,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计量与评价应围绕战略目标来进行。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6

  一、研究目的

  “据20xx年《建筑时报》统计的中国建筑承包商60强中,排在前10位的均是国有建筑企业。国有建筑企业将逐步走向规范化、规模化、国际化,引领中国建筑业的繁荣与发展”。然而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上由于诸多问题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发展弊端,纵观国有建筑企业,我们发现从管理角度而言,欠缺相对完备的管理机制,再加上对于高级人才的利用不够充分有效,导致大量高级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离职或者跳槽。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则将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对国有建筑企业效益、人才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之外,也有利于建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推进。

  二、研究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提出结论和解决举措。

  三、研究结果和结论

  为了建构和更近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我们主要从国有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型角度出发进行分析,Wrigh、等人(20xx)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由三部分构成: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包括招聘、职位分析、薪酬设计、培训、考核评价等所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二是人力资本存量,包括组织的管理型人力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和普通型人力资本的总和;三是组织成员关系和行为,强调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协作关系、个人意愿、相互情感和认知能力等图。那么如果基于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入手。

  1.正确处理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所谓国有建筑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既强调的是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而它们之间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那么我们主要围绕组织变革和经营业务两个角度进行入手,一方面要建构完善的法人治理机构,变动建筑企业核心人力资源形成机制,在企业战略人力资源体系中,要有明确的行进目标和管理有序的“链条”,谨慎处理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的产权问题和战略发展规划;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源部必须定期制定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资源调整计划,应当充分考虑到资源之间的互动性和优势互补性,对于企业高级知识分子和人才引用发展与培养的问题上,要从长远性的目标出发,以合理的融资方式配置未来优秀的人才战略计划,在总量和结构之间形成合理的规划和调和。

  2.薪酬刺激机制的有效利用

  国有建筑企业应当充分考虑到薪酬刺激对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起着立竿见影的优势,一般情况下国有建筑企业将“工资”、“股份”和“各种福利”三个因素作为建筑企业的薪酬体系,恰当地抓住时机并通过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来刺激员工工作的热情,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目_有利于整合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反过来又利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构。“如北京建工集团同民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合作新建二建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其中广厦以现金入股占总股本56%,原二建公司以实物资本入股占34%,经营者群体以现金入股占10%。

  3.企业文化战略目标

  “国有建筑企业要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工程建筑企业,就必须加强柔性管理,建设、培育富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首先,提升建筑企业员工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文化内涵,员工必须学习并明确企业的精神和理念,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理念和奋斗精神,在需要具有高技术水准和创新性思维的前提下,必须及时考察和明确员工的个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品,注意观察员工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在利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相关的制度和规章的前提下,通过“以文育人”来推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并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在创新中实现战略目标。其次,既然对企业文化做出了相应的要求,那么就必须形成完备的企业文化管理和宣传学习的模式,必须形成一定的企业文化渲染和熏陶氛围,并通过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可行性、时效性来促进企业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此外还可以利用这一绝佳的契机来吸引和引进人才,做好人才战略储备,树立建筑企业良好的形象。最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制定完善的企业文化学习模式,从“制定”到“试行”再到“宣传”最后是“推广和实践”,第一,要确保每一位企业职员都要定期参加培训和学习,第二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思维,第三,必须确保学习过程的连贯性和长效性。最终,我们还要把握建筑企业文化管理必须将注重点和核心点放在企业文化创新上。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7

  战略人才资源管理,缩写SHRM,是指把个体和企业有机联系在一起,借助于相关政策、人力资源理论规划、现实具体实践方法等,实现极具竞争力人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定量定性研究等方法,以国有企业实际运营情况为基础,分析影响国有企业运营状况的因素和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所应具有的各项职能。

  一、战略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背景

  如今,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作为国有企业的无形资产,相比于物质原料、资金等,更能成为优势性竞争的基础。人才资源主要包括企业内部运行机制、员工知识水平乃至综合素养。通常来讲,人才资源只有依靠系统、战略性管理机制和活动才能萌生竞争力和企业效益,进而转化成为国有企业的核心能力。因此,有效实行战略人才管理,是使企业竞争力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当前,针对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国内外重点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企业是否以现有人力资源作为竞争优势;第二,人力资源是否能为企业创造源源不断的竞争优势。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三点,即人才资源及其主要竞争优势、人力资源及其管理模式适合度、人才资源及国有企业绩效。

  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框架设计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在国有企业战略中,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基本职能有哪些?根据现状,国有企业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与这样的模式契合?第二,弄清在国有企业内部,绩效与竞争实力和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前者以怎样的机理影响后者?另外,在企业运营的过程中,产权、资本、战略及外部竞争等因素又是怎样起作用的?第三,制定合理、科学的体系来评估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对国有企业的影响程度。第四,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资源管理模式之后,要以哪些高素质人才来武装队伍?

  在上述思路形成之后,通过调查问卷、专家讨论、演绎推理等综合手段,便能够开展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构建工作。

  二、理论指导

  1.人才资源管理理论

  人才资源管理理论相对于传统人资管理理论具有显著的特征。首先,将企业内部关键性岗位的负责人员视为核心资源并兼顾组织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及其他资源的源泉,即管理组织层人员的核心地位要明确。其次,弥补了传统人资管理理论中分工不明确、决策层和执行层混淆的缺陷,认为核心人资的主要任务便是企业运营决策的制定,适时根据环境推动企业改革和战略调整。因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人才资源管理理论更偏重于分清决策层。另外,十分强调将企业目标与员工的实践操作联系在一起,力图捆绑两者的利益并增加内部运作的协调统一性。最后,十分关注管理模式与绩效之间的关联,以期将人才资源组织转化为企业长期,甚至永久性绩效。

  2.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在20世纪50年代,相关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很好的完善和补充。目前,人力资本理论被企业广泛认同和引入,作为指导人才资源模式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自从人力资本理论被引入国有企业后,企业管理理念和思想出现了重要的转变,旨在以企业员工工作动力和热情的提高创造更多的绩效,以此来推进企业的发展。从宏观来看,人力资本理论以系统的价值观作为企业运营的衡量标准,更具有全面性和目的性。

  3.产权理论

  产权归属论认为,产权即剩余索取权,且谁获得剩余,谁就获得资产。因此,对于目前经营存在缺陷的国有企业来说,产权的私有化便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国企改革的方向。产权理论将“连接契约关系”作为起点,力图将产权结构、企业绩效和激励机制有机联系在一起。产权理论偏重于将产权从行业权利的角度来定义,主要有三种理论表现,即契约治理理论、企业有权理论和产权配置及搭配理论。

  在如上所介绍的.三种理论中,人力资本相关理论为国企战略人才资源管理模式做出的贡献最为突出,是主要的理论基础;而产权理论是最早用于指导人资管理模式构建的相关理论。人才资源被引入企业内部后,便与企业竞争力水平密切关联,而对人才资源的管理工作也绝非普通管理事务,而成为了经营层问题。系统地分析战略人才资源的理论基础更有助于形成“人与组织”的思维模式。

  三、国有企业的战略人才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相关统计表明,许多国有控股公司不断增加薪酬竞争力,而问卷调查表明,在众多的企业当中,集体企业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是最高的。但相比于国内其他企业来说,国有企业在人才资源管理方面问题仍然较多,主要集中在员工的职务问题上。同时,国有企业的薪酬激励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会失去应有的效能,这一点通过“集体企业”的“年工工资”高于其他企业但却未收到良好绩效体现出来。另外,国有企业在关于管理层员工的福利、薪酬激励机制方面,问题也比较复杂,存在一定的限制。另外,最近几年,国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更加重视,大多建立了一套看似完备的培训体系并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实践表明,效果总是不理想,浪费财力物力。归根结底,国有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缺乏经验,且未正确认识培训原则和目的,违背了系统开发和长期培养才是选拔人才关键的原则。

  总的来看,国有企业只是单纯地将员工视为工具,在处理内部事务过程中强调投入和控制,因此往往忽略从整体性和全面性角度管理人才资源,这便有碍于人资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的长久发展。第一,人资管理模式缺少规划性的问题较为突出,这是国有企业长期未将人事管理工作与自身长远目标相配合的结果。尽管企业在编制规划工作中会纳入人资规划,然而只是粗略的估计,没有遵循全面性和整体性原则,因此不能将员工结构、数量乃至结构等信息细致反映出来,更别提作为人资管理依据了。这一点与中国国有企业人才资源管理模式调查结果相一致,揭示了经营理念存在缺陷的事实。第二,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缺陷。在国有企业的运行发展过程中,处理日常事务的机会非常多,因此便经常要有针对性地处理随机现场事件,这使得人才资源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一方面,人才资源发展规划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员工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较少、整体改革策略有缺失、后备储备干部未妥善安排、竞争上岗的规则未澄清等,尽管已经存在一些绩效考核制度,却由于起步较晚没有深入落实。第三,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较差。大多数国有企业在制订员工培养计划的过程中,投入大量精力和金钱来组织技能培训,但培训往往存在内容不充实、方法不科学的问题,且缺乏管理组织工具。第四,部分国有企业对于战略人才资源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不足。通过对我国二线城市的100所国企进行抽样调查分析能够发现,不到5%的企业的人资投入在逐年递增,20%左右国企的人均年培训、教育费用在20元左右,30%的国企只是象征性进行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且人均年培训费用不足10元,甚至有些国企由于经营方面的问题暂停对人资管理的投入。

  四、国有企业内部人资管理部门的权责及人员素质

  1.人才资源管理部门的权责

  通常而言,人才资源管理部门职能是在各层员工的配合下,与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一道,以灵活的职能转变来实现企业中各种活动的进行,如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战略人才资源管理规划的制订和推广、保证人资管理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步调相一致。当国有企业下设系列单位时,便会通过成立下属两级或多级部门进行人资管理工作。若人资管理部门共有三级,那么各自名称分别为总部人力资源部、二级人力资源部及基层单位人事专员。

  2.人才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素质

  对于国有企业的战略人才资源管理来说,管理层的人员素质关系到整个宏观战略规划的制订水平。其中,人资管理角色主要在组织结构管理、战略性人才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规划转型管理及员工贡献度评价的管理中转变,因此必须具备高人资信誉度、人力资源掌握度、业务熟练度和变革控制能力等素质。通常,在国有企业当中,人资管理人员有素质等级的划分。可以通过行为事件的访谈技术,按照表现情况将人员素质分为优秀、一般及较差几类并对其表现情况的原因、动机等进行研究。另外,也可以以心理印象作为评判因素,参照现有较完善的素质模板来评判人资管理人员素质。当然,最为公平的方法是有代表性地选取各层员工,以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考核其素质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国有企业的战略人才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预测和前瞻能力、决策能力和文化传播力等,而相比于领导,社交、控制及领导能力等则不需要太高。

  在进行国有企业战略人才资源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的评价时,建立合适的模型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协助企业做好未来人资变动和功能性调变工作,更好地实现人资管理队伍的完善。因此,在进行素质水平评价模型的构建时,要以员工素质与行为所表现出的因果联系、现有工作绩效和工作内容为基础,形成正确的逻辑思路,即对人才资源管理人员的调变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为未来发展所制订的规划,而人资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又是其工作性质和层级差别的决定因素。

  五、对国有企业内部战略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的评价

  人才资源是国有企业的核心发展资源和最宝贵的隐形财富,能够保障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企业需要根据制定的人资素质模型,进行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能力和素质的人员的划分,使企业内部优质人资力量及时合理地重新配置、战略人才资源管理规划充分发挥效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指导。在对人资管理模式的合理化程度进行评价时,主要根据两点来进行。第一,是否将及时对人才资源的更新作为指导之一。相比于过去的依靠产权改革及市场结构完善来提升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模式,如今的国有企业更多地将发展希望寄托于内部人才深层次的潜能上,特别是要强调通过竞争上岗和人员调动,将人资向高层面的宏观经营方向转变,改变以往单纯靠薪酬和招聘的模式。第二,战略人才资源管理模式能否以其积极影响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和发展。要在清晰的管理模式指导下,为人资力量构建科学的职能系统。

  国有企业20多年的改革没有历史经验作为借鉴,也不能简单照办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规律,因此只能在调整和摸索中前进。本文主要从战略人才资源管理模式研究背景、理论指导、现存问题、权责和人员素质模型等五个方面对国有企业战略人才资源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总之,伴随相关实践的深入和理论的互动,国有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体系将会不断裨补阙漏,发展得更加完善。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8

  1、 战略采购的原则

  1.1 要对总成本进行充分的考虑

  就目前一个实际情况来讲,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会把成本的最优和价格的最低相混淆,认为成本最优实际上就是价格最低,只要购买的价格最低就是好的,而很少会有管理者对使用成本、管理成本以及其他的一些无形资产进行考虑。采购决策是会对后续的运输、调配、维护、调换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起到严重的影响,所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有对总体成本进行考虑这样的一种原件,必须要能够对整个采购流程中所有涉及关键成本环节以及其他的一些长期潜在成本进行评估。

  1.2 要在事实以及数据信息的基础上来进行双方的协商

  对于战略采购过程来讲,它不是对手之间的一种谈判,而更应该是一个商业协商的过程,并且双方协商的主要目的不是要盲目的进行比价和压价,更要建立在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以及企业自身长远规划的基础之上来实现双方之间的双赢沟通。

  1.3 采购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双方之间达到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在现有的采购理念当中,双赢理念通常都很少被采用,企业管理者更多的是对单赢比较关注,总喜欢在具体的采购当中形成一种我为刀俎人为鱼肉的思想。而事实上,双赢才是战略采购当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诸多起步比较早的企业通常都会建立供应商评估与激励机制,他们是通过和供应商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之间的长期的合作,并明确双赢合作的一个基准,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1.4 双方之间合作的基础是制衡

  对于企业和供应商来讲,它们之间本身就存在着一个相互比较以及相互选择的过程,对于每一方来讲,都应该有一个议价的优势存在,如果企业对供应商所处的行业、供应商的业务战略、运作模式、竞争优势以及稳定长期经营状况等都能够有一个比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那么,就能够为企业创造机会,从而在互赢的合作当中找到彼此间的一个平衡。

  2、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油气企业战略采购优化

  2.1 传统的组织结构对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之下,传统的跨国油气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对全球一体化进程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组织结构是职能制组织结构,而这一组织结构会使得各个地区的公司缺乏必要的及时性以及灵活性,不能够对本地的勘探以及生产作业需求起到相应的影响,从而规划和决策的过分集中就使得业务流程的效率十分低下。二是各个地区的企业职能的重复,使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三是在全面的内部运作模式之下,那些不是核心的业务也全部在公司的内部得到执行,这就使得没有办法对外部合作伙伴的专长以及服务进行充分的利用,也就没有办法实现业务运作的优化。四是采用的仍然是多层的汇报机制,从而对全球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地区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起到了严重的阻碍。

  2.2 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下国外油气企业战略

  采购优化为了和全球化战略采购的实施相适应,国外的油气企业对那些把事业部制作为基础的组织结构以及采购人员的职责进行了全面的优化,供应链团队对外要对采购部门和企业其他一些部门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对待,对内部需要结合采购的类别来进行原则的细分,从而来对采购分组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一措施所体现出来的原则就是效率、战略以及效能。

  对于战略采购的整合来讲,这是采购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战略采购得以实施的不可缺少的前提。在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油气企业中,供应链在岗位设置当中主要对管理控制方面比较侧重,之后是采购交易,最后是物料管理,这里所说的管理控制主要包括了战略采购、供应商的发展。合同的管理和分析、采购技术以及总体管理与控制。而对于采购人员来讲,也不再只是和供应商之间进行询价、还价、进行合同的签订以及对琐碎业务进行检验等,转而把其主要的精力都集中于市场的分析以及需求规律的分析之上,关注对供应过程的控制。

  3、 国外油气企业所采取的战略采购模式

  3.1 类别管理的差异化采购策略

  对于油气行业来讲,其一大特征就是采购的服务和产品的种类比较繁多,每一个品种的市场特点以及对企业的重要性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战略采购的重点就变成了类别管理,也就是要对服务以及商品的消费进行一个整体的规划这样的业务管理,并致力于供应链TCO的最低,这是跨行业、跨地域以及职能的管理。国外的油气公司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类别管理的方法论,这一方法论是由13个关键的步骤组成的,这些步骤分别是业务的融合、业务类别分析、TCO评估、内部优势信息、供应商信息、一流公司信息、识别机会、对前50个类别机会进行明确、类别计划制定、团队计划合理化、同行评审、委员会批准以及实施监督改善。其中,对业务驱动因素进行熟悉对于整个类别计划的制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油气企业开发并建立了波特五力分析模型工具,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对行业的竞争性驱动因素进行确定,使用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能够对波特五力要素进行估算,来对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进行分析,这里所说的五力主要就是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供应商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以及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力。

  3.2 建立高级供应商关系以及战略联盟关系

  对于战略供应商管理来讲,它直接把战略采购的最终以图进行充分的体现出来,一种良好的战略供应商关系是企业采购管理工作能够实现从内部管理一直到外部资源管理,那么,基于价值创造的潜力,国外的油气企业把供应商予以细分,主要分成4类,也就是战略性、核心性、被管理以及一揽子供应商。

  战略联盟也就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开发、制造以及销售等这些方面的共同利益,通过某种形式来把它们的部分资源以及部分能力进行一定的整合从而建立起一种伙伴的关系。对于战略联盟常见的定价模式来讲,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建立在全球批量折扣上的定价方法,也就是通过公司在全球市场累积起来的实际需求数量来获取综合总量折扣率;另一种是按照前一段时期的价格来实行加权定价的方法,其主要公式就是新价格=当前价格×(1+综合指数调整因素),这里所说的综合指数,它的设置是根据TCO模型中的各个构成成本的主要权重因素来进行的。

  4、 从国外油气企业来看中国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措施

  4.1 中国油气企业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中所取得的成果

  中国油气企业在面临巨大的挑战的时候,通过对国外先进的采购管理经验进行不断地吸收和消化,自20xx年的石油专用管以及20xx年的消防车采购开始,到20xx年和20xx年和天钢以及宝钢所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来开展信息、技术以及商务领域的合作,一直到20xx年的集中采购、共同参与以及分散操作这一采购模式的全面推行,把集团采购的规模优势予以充分的发挥出来了,是市场的话语权得到了增强,并且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

  4.2 中国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措施

  中国油气企业要想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海外油气占整个企业的半壁江山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把供应链整合也列为当下一个紧迫的问题,并且涉及了采购、仓储、物流以及质检等这一系列的环节。那么,中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就是要把TCO最低思想作为主要思想来构建出合适的采购组织机构,建立起跨职能、跨部门的战略采购领导小组以及按照类别管理的战略采购研究中心和执行小组。对于战略采购人员来讲,要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战略性的产品和服务采购的分析之上。第二,就是要建立起全球采购开发小组,并积极实行全球采购战略,开展全球性的市场调研,开发出更加具有优势的国际供应商;打造出一支和全球战略采购相适应的优秀队伍,并且确保每一个队伍中的成员都能够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法律有一个很好的了解,并且都具有了比较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商务谈判的能力。第三,要把传统的诸侯割据般的仓储以及运输模式予以彻底打破,把各个地区企业的仓储和运输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都进行有机的整合起来,来建立出一个整体的物流中心,并且这一物流中心是由跨国运输、通关、仓储、包装、搬运、配送以及废旧物回收等这些环节来组成的。第四,就是要充分对各个地区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利用,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质量检测重心,来为其提供比较全面的质量保障服务,专家质量控制服务、现场检测的服务以及全球工厂检验的服务等,当然,也可以适当的把第三方的公司引入进来,来提供全面的质量控制的服务。

  总之,在全球化供应链环境之下,中国的油气企业战略采购管理面临着十分巨大的挑战,那么,对于中国企业来讲,除了要做到以上这些方面,还应该要继续把战略采购的力度以及深度予以加大,尽全力来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9

  内容简介:浅谈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摘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企业与文化,如同鱼和水、水和舟的关系。一个成功企业在激烈的商战中屡战屡胜的原因,往往不是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隐含在商品和销售后面的文化才是其发展强大的主要调节因素。从一定的

  摘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企业与文化,如同鱼和水、水和舟的关系。一个成功企业在激烈的商战中屡战屡胜的原因,往往不是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隐含在商品和销售后面的文化才是其发展强大的主要调节因素。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企业的文化素质决定企业的竞争实力,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立足之本和力量源泉。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战略;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

  企业必须确立明确的目标,进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去达成目标。达成目标需要战略支持,战略的实施需要信念的支持。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思想的表现,也是企业家团队信念的表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其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企业文化引导着战略定位并为其的形成提供

  了充足的动力。 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战略。在一个拥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它拥有文化优势,强大的文化竞争力的同时,也为其企业员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这为战略管理的实施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提供了相应的依据,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形成。

  (2)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保障和成功的关键。企业战略在制定以后需要企业领导者带领全体员工一起去遵循和相互学习,并贯切实施。而战略的正确实施仅仅靠传统的激励、惩罚这样的硬性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员工在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样的土壤中培育与熏陶。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等作用,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这样,有助于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有效、高效地组织管理、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既定战略,从而取得良好的战略结果。

  (3)良好的企业文化必须与战略相互适应、协调,使相互的效果达到最佳。 当战略制定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而调整,而不应该一成不变。在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内部新旧文化的更替和协调是战略实施获得成功的保证,企业文化建设要与企业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为企业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

  二、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影响

  (1)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管理的基石。合适的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战略管理的制定、实施、控制,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的企业精神、价值观、企业理念等等,因此,成功的企业文化能为企业战略的制定提供成功的动力,是企业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维持企业战略优势的重要条件。

  (2)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做得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注重员工的需求、关系员工,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如实施员工投股计划、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来挽留员工,从而有利于战略管理的顺利实施。

  (3)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功能主要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约束;软约束主要表现在文化的约束。制度的约束常存在不足,因为制度是人制订的,人的思维是有限的,所以很难完善,而且落实制度的监督成本也往往很大。相对来说,文化这种软约束是硬约束的补充。通过共同的舆论导向,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员工自觉的行为动向。

  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运用企业文化能使战略计划目标的制定和企业整体目标一致,使企业朝着更高、更远、更有利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企业愿景。对于尚未进行发展战略规划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勾勒出企业发展战略的轮廓,或者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企业未来战略的选择只有充分考虑到与目前的企业文化和未来预期的企业文化相互包容和促进的情况下,才能被成功地实施。

  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企业要注重建立以创新、发展为核心的价值观,把以人为本、清洁生产、绿色营销、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关爱人类、珍惜地球、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科学理念渗透在经营管理中,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承担风险,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调动并整合各个经营管理环节的积极因素,在大力弘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历史人文精神的同时,讲究商业道德,关注环境建设,搞好环境保护,提高发展质量,建设注重社会利益、关爱人类生存、谋求长远发展的现代企业文化,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与可持续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10

  1引言

  在企业的管理技术手段、管理理念更新的过程中,战略成本管理逐渐被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中,国内企业应该及时掌握战略成本管理理念,将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的结合起来,根据自身的情况及外部环境,来制定适宜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则,从而实现成木的降低,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的核心战略便是控制和降低成本。

  2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2.1战略成本管理的定义

  战略成本管理是战略管理的企业,使用特殊的方法提供了分析企业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信息从战略高度和相关企业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分析,进行战略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活动。它是减少成本,提高战略地位为目标,战略管理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战略价值链分析、战略竞争地位和成本动因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运用传统和现代成本管理方法和技术的一种成本管理。

  2.2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2.2.1成本管理的长期性

  传统的成本管理相对于战略成本管理来说是一种短期的策略,传统的成本管理很少考虑到企业的发展及将来所要面临的竞争,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一种长远的成本管理策略,旨在创造并提高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地位,与传统的成本管理的短期性不同,其具有长期性。

  2.2.2成本管理的空间外向性

  传统成本管理主要是为企业提供与内部经营管理状况有关的成本信息,从而在企业的内部活动中寻找可以降低成本的策略,因而忽视了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具有局限性和封闭性。而战略成本管理则是将成本管理扩展到企业外部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增加了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同时,企业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都可以扩展企业发展空间的外向性,例如供应商、顾客与竞争对手等,这些关系产生的空间外向性都会对企业成本的水平和结构造成一定的影响。

  2.2.3成本管理的竞争性

  企业竞争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基础,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本行为对企业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对于企业决策者能否确定真正符合企业竞争战略的成本管理战略具有重大帮助。传统的成本管理通常只考虑到如何能够进一步的降低成本,但却没有考虑到其给企业竞争优势及地位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此一来便出现了企业的成本得到了显著的降低,但是其竞争地位却不容乐观,竞争优势的建立也将变得更加困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成本管理很好的改善了传统成本管理因一味地降低成本而忽视了企业竞争性的弊端,在保障企业竞争地位及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这种考虑了企业竞争性的战略成本管理充分体现了战略的思想实质,完善了成本管理理念,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2.2.4成本管理的生命周期的变化性

  企业的环境不停地在发生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的竞争策略也要不断的调整。同时,为了有效地实施战略,战略管理控制系统也要随着生命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在不断变化的生命周期下,企业要制定不同的竞争战略,其战略成本管理也要随之变化。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侧重点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3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对策的建议

  3.1树立企业全体员工成本管理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必须将成本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的对象及内容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分析研宄,加强经济核算,改进提高企业整体成本管理水平,不断向企业全体员工进行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成本管理的意识,使每个员工了解、关心、重视成本管理。可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的经济责任,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进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

  3.2引进先进的企业成本核算和管理方法

  传统成本管理判断产品是否盈利是看“产品营业收入”是否大于“产品制造成本”,这是一种短期的产品决策观。而产品全成本管理方法判断新产品是否盈利,新的生产线是否决策上马,不仅要看产品制造成本,还更关注设计、设备升级、生产准备、营销、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作业环节所发生的资源消耗,进而从“总体”上判断产品的盈利性、价值创造性。

  3.3采用作业成本管理

  第一个方面为纵向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其分析程序为:首先,确定产业价值链各项业务活动的独立性;其次,对各项业务活动的价值成本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通过对各环节资产报酬率的比较来确定企业价值链的竞争优势。进行企业纵向价值链分析应当加强与同行业间企业信息的沟通,提高效率,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第二个方面为横向价值链战略成本管理。其分析程序为:首先,收集有关竞争对手的情报;其次,对获得的情报进行比较并估算其价值;再次,对竞争者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预测;最后,通过综合以上信息确定企业的成本战略方向。

  3.4保证成本信息有效准确

  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实行财务集中统一管理,最大限度地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成本信息的真实、有效、可靠,使得各项成本支出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以利于决策者进行正确的决策。

  4结论

  综上所述,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将成本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运用先进的手段进行成本分析,保证每个部门、每一道工序之间相互的沟通与协调,本着全员参与的思想,运用现代管理的手段,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发展需求。成本管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全员的工作,它会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11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力工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电力市场竞争环境更为激烈,电力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需要先进的经营战略理念和方法做指导。战略成本管理就是以构建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将成本管控和战略管理相结合,从战略的高度进行成本信息和数据的处理与规划,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在电力企业引进战略成本管理,通过对价值链和成本动因的分析,有助于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实现价值增值。

  一、电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范围

  战略成本管理由英国管理学家西蒙提出,将成本影响因素上升至战略高度,通过预测、计划、决策、控制、业绩评价等程序,实现成本的战略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思想相比,战略成本管理具有战略性、动态性、竞争性和外部性等特征。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范围一般包括战略定位分析、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1.电力企业的战略定位分析

  战略定位是通过对企业自身和外部竞争环境进行分析,制定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常见的分析方法有PEST分析、五力分析、SWOT分析等。新的电力发展体制下,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发电企业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这也给自身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另外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深入,电力企业技术创新加速,员工的市场意识增强,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另一方面也存在企业经营负债率高,还款压力大,管理水平不高的发展瓶颈。在这种形势下,竞争战略对企业意义重大,波特将竞争战略分为成本领先战略、成本差异战略和目標聚集战略三类,基于电力产品差异不大,提高企业竞争力就是为在电力市场中占据更多市场份额,成本领先战略较为适合电力企业。

  2.电力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分析是将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看作一系列的价值增值过程,分析出这一系列作业的增值能力,对于增值作业继续发展,不增值作业给予削减的管理思想。价值链分析分为产业价值链、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链分析。电力行业是从煤、水、气、核能的原材料投入,经历发电、输出、销售,到终端顾客的电力消费的产业链。电力企业往往涵盖这条产业链一个或多个单元环节,对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不同价值链作业进行比较、调整,如果作业总成本能小于竞争对手,就形成该企业的竞争优势。对于外部价值链分析,考虑利用与上下游企业整合,降低成本或调整企业行业地位,也可以获取竞争优势。现在兴起的煤电联营、银企合作等经营模式就是这种管理思路的体现。

  3.电力企业的成本动因分析

  成本动因是产品成本发生的根本原因,成本动因分析是探寻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桑克将成本动因分为结构性成本动因和执行性成本动因两大类。对于电力企业来讲,结构性成本动因包括市场环境、系统配置、厂址选择等因素,这些因素在项目投产竣工后就确定下来难以更改,又对下一步成本发生产生决定性影响,要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就要从投资决策、施工建设、设备选型、生产准备各个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分析,才能实现成本根源性管控。电力企业的执行性成本动因分析就是在已有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前提下强化成本控制,达到资源的使用效果,比如全面质量管理。

  4.电力企业的战略业绩评价

  业绩评价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基于战略业绩评价方法有业绩金字塔、经济附加值、平衡计分卡等。这些方法是以战略为评价目标,将财务和非财务的业绩评价指标相联系,形成科学的指标体系。结合电力企业经营目标的特点,在安全生产、发电量与上网电价、电费回收、库存成本、消耗费用为考核指标,构建完整的业绩评价标准。另外就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过程监控,及时发现业绩考核中出现的问题,预防风险,特别是可以引入第三方监控,开发监控平台,使考评更为客观。另一方面是建立业绩反馈机制,保证考评公正性,调整业绩管理计划。

  二、电力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保障措施

  1.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战略成本管理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树立战略成本观念,将企业长期发展战略作为制定成本管理决策的依据。战略成本管理需要将成本管理从传统的财务管理向长期战略管理转变,构建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对电力市场环境变化的预见性,对竞争对手、潜在竞争对手;顾客、潜在顾客,供应商等价值链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因素变化引起的电力行业在经济结构和技术组织上的变革,树立市场观念,适应电力市场规则,强化长期发展战略。

  2.基于价值链细化成本项目分析

  战略成本管理要求对电力企业内部价值链分解,对成本项目分类,以明确成本管控的界限,对于战略成本管理而言,寻找各项成本发生的动因,发现价值链中需要加强管理的环节是成本管控的重心。企业的成本可以划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刚性成本和弹性成本,成本管理不是一味降低成本,在具备了竞争优势条件下,增长的成本开支是可以被多样化市场需求增长补偿的。

  3.分析价值链环节中成本项目的关联性

  电力企业属于资本和劳动力双密集型行业,在电力行业链中,投资增加和员工数量增加同属刚性增长需求,对于这种经营特点,需要在资本和劳动力成本中探索联系性,这也属于一项重要的成本动因,合理配置资源,也是调控成本的关键。

  三、结论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对电力企业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是加强成本管理体系的必然选择。通过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使电力能动的适应和处理与发展环境相协调的和谐关系,从而实现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伟.浅谈项目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J].北方经贸,20xx(5).

  [2]徐娟.加强电力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措施[J].当代经济,20xx(35).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12

  一、绩效管理、战略管理与战略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起源于英国,从“计划、目标管理”衍生而来,对近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了深入的影响。但仍存在缺乏组织绩效集中、无法真实反映员工行为对业绩的贡献等弊端。进而促生了战略管理的发展。安道夫最初在其1976年出版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了“企业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由此得到广泛应用。但往往企业家及其团队精心研究策划了其战略和规划,却仍未获得预期的业绩。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是一门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战略的失败通常是因为战略和目标没有得到精准的监控和执行。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如支撑企业前行的两条腿,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导致企业发展的停滞和溃败。而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提升企业的协同力、而实现这一结合的有效手段和衡量工具就是战略绩效管理。战略绩效管理是指在组织整体战略的指导下,以系统化思维管理组织绩效,创造以组织绩效为导向的经营理念,最终实现组织价值的最大化。战略绩效管理包含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围绕企业战略制定科学规范的战略分解制度和绩效管理制度,引领各项经营工作围绕企业战略展开;二是依据业绩管理制度的周期绩效评价,平衡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优化调整组织结构。战略绩效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体系,其价值在于突破原有以行为、短期结果、个体业绩为中心的绩效管理,增加对长期业绩和组织能力发展的衡量,形成以组织业绩为核心的全面绩效管理。从而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和控制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战略绩效管理的常用工具

  目标管理、KPI管理以及平衡计分卡管理、流程管理工具都是能够指导战略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的有效工一具。同时各方法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泾渭分明、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目标管理是简单的通过管理者与执行者共同制定目标及目标计划,来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方法。其优势在于易于掌握,目标和绩效考核结果明确,其缺陷在于无法对不同的目标设立统一的标准,战略集中性不强。关键绩效指标法(KPI),它把对绩效的评估精炼为对几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将关键指标当作评估准绳,把员工的绩效与关键指标进行关联评估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目标管理法的理念。优势在于兼顾了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的一致性与协调性,考核重点清晰明确;缺点在于KPI的量化法过于机械,并且无法覆盖所有的岗位和工作。平衡计分卡(BSC)将战略描述为财务、客户、运营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兼顾了战略制定的短期与长期性,对于绩效指标的设计也给出了详尽的工具模版,有很强的操作性,而劣势就在于其管理过程复杂,对员工素质要求高,管理成本较大。近年来流程管理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流程管理是以职责划分、任务分解、作业指导来实现业务的整合。将流程管理的成果和思想运用在战略绩效管理的指标制定,能够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业务流程的跨度越大,流程管理对于战略绩效管理的帮助越大。

  三、如何有效实施战略绩效管理

  战略绩效管理不仅适用于企业,同时也适用于政府、高校等非盈利性组织。由于其在组织管理中巨大的作用。目标管理、战略管理、平衡计分卡、流程管理等工具也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理解了战略绩效管理系统,运用了战略绩效管理的工具,投入了大量资源,仍未必能获得成功。因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会面临诸多挑战。以下逐一探讨有效实施战略绩效考核应注意的原则:

  (一)战略绩效管理要循序渐进

  任何管理工作的推行都是学习、运用、创新的过程,战略绩效管理涉及战略管理、绩效管理、流程管理等多重领域,甚至会引起组织的重大变革。因此在推行一套全新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时更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人员素质、企业文化等接受程度,循序渐进,分阶段导入。首先企业战略的制定应有选择而不是面面俱到。管理学者给出了十类战略特征的表述,如果企业做出了战略选择,就相应明确了内部竞争力提升的方向,进而绩效指标就应更多的指向这些部门。进而树立标杆部门和标杆岗位,沿制度和流程顺序在企业内部进行逐步优化,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性变革。对于中型企业建议用2—3年来实现这一过程,避免初期与组织文化、结构冲突导致的管理项目的失败。

  (二)管理者的决心与参与

  企业中任何工作的顺利开展都离不开管理层的决心与参与。唯有高层领导者审慎的决断公司战略,使战略的制定明确、合理,具备了指导工作的方向性和严肃性,才能避免战略成为“一纸空谈”被束之高阁,从而避免战略绩效工作的流于形式。在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参与到工作中,与中层人员进行深入的沟通,而并非只参与项目的启动和总结工作。中层人员应对战略的制定充分理解,明确自身在公司远期的发展中起到作用,理顺公司级战略与职能级战略的关系。再此之上,才能对流程相关部门和一线员工给出合理的工作要求和目标。员工了解并理解、认同公司的战略,就能将具体的工作于战略联系起来,帮助公司实现战略。从而保障战略绩效管理的执行力。

  (三)战略绩效管理职能的强化

  根据经营理念,不同企业会将战略规划与绩效考核设定由总裁办和规划、财务、人力等不同部门负责。无论战略绩效管理的职责由什么样的部门承担,都应相应强化其部门职能,并提升该部门的员工素质。因为主管部门应起到将战略转化为运营目标、预测和预算管理、业绩控制、基于业务、资源的经营分析、评估和奖惩等重要作用。其职能地位,能够抑制其在与业务部门的博弈中的扯皮现象,从而使其代表的公司管理层意志获得有效贯彻。同时应对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升相关人员的素质和责任感,统一沟通语言、提升执行力。

  (四)组织协同

  战略绩效管理应遵循组织协同的原则。包括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是指公司目标、部门目标、岗位目标要保持纵向一致,强调指标的纵向分解、即上下级之间的沟通与协同,纵向协同主要涉及到组织架构梳理;横向协同主要是指跨部门的目标通过流程的横向分解,强调指标的横向分解、即平行部门或者平行岗位之间的沟通与协同,横向协同主要通过战略目标延流程的分解,部门间分歧的解决也主要通过流程的优化实现。

  (五)合理的指标结构

  合理的指标结构是指在遵循绩效指标制定的一般步骤同时,对各种类型指标的设定适合的比例。首先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有易于衡量和考核的优点,但并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适合用定量指标来衡量。如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的提升效果,就不易量化,但在设置定性表述并通过民意调查、市场问卷等多种形式来衡量和考核,较间接通过工作量指标量化更为准确。其次是战略导向型指标和战略储备型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在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一些在短期内不能获得收益、但是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又具有重要影响的战略储备型指标。每一个企业的战略绩效管理体系中都应设有一定比例的战略储备型指标,对从事战略储备型工作的人员予以重视和激励。以保证企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再次是个人指标和团队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简单追求将绩效指标落实到个人会导致绩效管理的僵化。团队目标更适用于新开展项目,准确的团队定义和团队目标的设定,可以突破职能的局限,充分激发个人的潜能,从而让战略绩效管理体系发挥出更大的效用。

  (六)落实责任机制

  战略绩效管理系统应兼顾管理和发展两个主题。“发展”主题主要体现战略KPI等绩效考核内容的设计,而“管理”的主题则更多通过在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回报环节建立并落实责任机制。责任机制应包含对战略研究和滚动修订的机制、业绩周期的回顾机制、偏差的纠错机制。责任机制要求建立指标考核单位、数据核算单位、职能被考核单位,以此保证考核的真实性和执行力。如:生产线开工率指标,其被考核单位是一线生产工段,考核单位是人资部门,核算单位为生产计划部门。通过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责任机制,保证绩效考核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七)促进人力资源系统的完善

  战略绩效考核不仅是将战略分解到现有的岗位和职能。在指标制定和分解的同时,也需要影响和优化岗位的设置和职能的划分。这一点在平衡计分卡工具指导的战略分解中尤为突出,因为战略需要做到不仅是根据组织业绩目标制定分解员工岗位业绩目标,更是在目标的分解过程中逐步完善企业的内建立与完善与组织相适应的任职资格系统,并通过描述能力素质模型,提升任职系统与战略的适应性。通过绩效考核和绩效激励,选拔适合企业发展的核心人才。从战略的角度建立人才梯队,绩效管理的过程中提升组织发展的人才驱动力。

  (八)科学、公正

  效评价中、基层领导同时作为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对于绩效考核的科学和公正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中、基层领导日常工作中应当积极参与到绩效考核中去。在指标制定阶段,阐明战略为为指标的执行人指明方向,明确目的,设立合理的目标值;在指标的执行阶段,做好考核的信息积累,以确保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在指标的考核阶段,不仅要给出考核的结果,还要给考核人员以明确的反馈和改进的指导;在绩效激励的阶段要避免个人好恶和泛平均主义,确保绩效激励的客观、有效。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13

  摘要:我国民营企业在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对战略性绩效管理认识不足、战略性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战略性绩效管理指标设置不科学和缺乏畅通的绩效沟通和反馈渠道等诸多问题。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在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目标的结合、绩效评价体系的完善以及绩效沟通和反馈机制的健全上做出努力。

  关键词:民营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PDCA理论

  随着企业管理向战略管理阶段的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开始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作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战略性绩效管理日益成为连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这一企业战略性资源的纽带,日益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实现效益和效率两个有效性的关键。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先天性缺陷,在战略性绩效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以促进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战略性绩效管理理论概述

  (一)战略性绩效管理涵义

  战略性绩效管理是由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一个闭合式循环。通过这个良性循环过程,管理者能够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和工作产出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不断改进员工、团队和组织绩效水平,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与绩效管理相比,战略性绩效管理更着重于团队绩效与组织绩效一体化导向,着重于长期绩效导向和竞争优势导向,关注焦点集中在组织绩效和持续竞争优势的获取上。

  (二)战略性绩效管理作用

  一是有利于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它能让管理者将最明确的信息和责任传递给员工,有利于员工充分体会到战略性绩效管理对自己的近期和长远发展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有利于管理者了解员工情况。它能让管理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各层级员工的工作绩效,发现实际工作与期望目标的差距。三是有助于组织目标的达成。它能将员工的工作目标同部门的目标、组织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这就保证了员工的工作目标和组织战略目标的同步达成。

  二、民营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的问题

  (一)对战略性绩效管理认识不足

  我国民营企业对战略性绩效管理的认识严重不足,依然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划等号,许多管理人员认为年末填写的那几张考评表就是绩效管理。实际上,战略性绩效管理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员工个人绩效的问题,还包括对组织绩效的计划、考评、分析与改进,是对绩效实现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之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战略性绩效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脱节战略性绩效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能否将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位员工身上,促使每位员工都为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承担责任是关键。但在目前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中,企业的绩效目标不是从企业的战略逐层分解得到的,而是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提出的。这样,绩效管理与战略目标发生了严重脱节,难以引导所有员工趋向组织的目标。

  (三)战略性绩效管理指标设置不科学

  绩效指标的选择和确定是战略性绩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比较难于解决的问题。许多民营企业管理基础非常薄弱,但却刻意追求指标体系的全面和完整,所采用的绩效指标可谓是做到了面面俱到。这种做法必然导致难以突出那些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几个关键指标,所以很多国企的考核指标面目基本一样。另外,在考评标准上也缺乏量化和可操作性,而且与绩效计划结合不紧密。

  (四)缺乏畅通的绩效沟通和反馈渠道

  要做好战略性绩效管理工作就必须深入系统的看待绩效管理,建立良性的沟通与反馈机制。很多民营企业的绩效沟通与反馈机制非常不完善。民营企业往往不重视与员工充分沟通,也很少为员工提供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这便导致员工不知道自己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绩效考评工作无法达到改进绩效的目的。久而久之便造成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员工的抵触情绪。

  三、改进民营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的对策

  (一)促使企业战略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有机结合

  首先,绩效计划的制定要与企业愿景和战略一致,并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其次,根据企业愿景、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确定整个企业的绩效目标。之后,通过企业的绩效目标与企业的组织架构、运作模式以及业务流程的相互结合,将绩效目标分解到各级组织上。

  最后,经过层层分解,将组织绩效落实到员工。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将企业绩效目标与员工绩效目标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得以协调统一。

  (二)以PDCA理论为基础进行战略性绩效管理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最早提出了PDCA循环,其含义如下: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

  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给予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这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结束,而是周而复始的进行。民营企业要运用这一方法,形成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四个环节构成的闭合式循环。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简便而有效的考核方法是战略性企业绩效考核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会有大量的因素影响公司总体目标实现,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只是少数关键性因素。所以民营企业要围绕关键性因素来设置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另外,民营企业还要重视绩效评价体系的执行,一是过程方面,考核一定要按照程序和标准去做:二是考核结果要真正运用,也就是说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人员调配、晋升辞退、职业生涯规划等要紧密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许仁妹.创新企业战略性绩效管理[J].上海企业,20xx(8):61-63.

  [2]郑敏芝,宋延军.战略性绩效管理:组织发展的推进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xx(3):63-65.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14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在长期的成本管理实践中,对成本管理方法进行不断探索,积累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经验,但这些成本管理经验仅仅局限于传统成本管理的范畴,因此,引入成本战略管理成为必然趋势。

  二、战略成本管理内涵

  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学者肯尼斯。西蒙首次提出战略成本管理概念,他认为, 战略成本管理是“ 通过对企业自身以及竞争对手的有关成本资料进行分析, 为管理者提供战略决策所需的信息”。而后,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提出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接受了西蒙的观点,并在迈克尔。波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将战略成本管理定义为“在战略管理的一个或多个阶段对成本信息的战略性运用”。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战略成本管理(CSM)是为了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成本管理活动。“战略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信息应用的拓展,是战略管理思想在成本管理领域的体现,是管理会计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组织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组织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并且长期保持这种竞争优势,以达到组织能有效的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的环境的目的”。

  三、我国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成本管理在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企业内部成员对进行成本管理的意识不强

  许多员工认为成本管理只和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有关,是领导应该考虑的问题,而与自己无关,所以并不积极参与成本管理的过程。但是,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应该认识到“企业有未来,员工才有未来”,企业员工有责任参与成本管理,并将企业整体的发展与个人的价值联系在一起;同时企业也要奖励为成本管理工作做出贡献的员工,因此,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主体应该是企业所有者与全体员工。

  (二)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忽视微观需求

  成本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内部管理的需要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动力,但多数企业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所进行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对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上,只侧重于宏观需求,而忽视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三)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内容单一,具有明显的短期行为

  现有成本管理的内容只包括制造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没有考虑事前成本控制的重要性,投产前的成本控制方案能否如期实施,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都依赖于制造过程的成本控制效果,但是成本核算的滞后性又为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带来了困难。很多中小企业的成本管理只是单纯地降低成本数额,只考虑某一个会计期间成本的影响,追求短期效益,对会计期间的成本构成并不进行深入分析,也不对产品投入市场后的反应进行调研,忽视成本效益分析,使得成本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相脱节。于此同时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其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也在无形中脱离了管理者的计划。再者,由于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因此无法将成本预算细分到各个部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无法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和全体职工进行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四、我国中小企业引入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新型的成本管理模式,是对传统成本管理的补充与发展,它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越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竞争加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采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顺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体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市场调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资源不断减少,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成本成为企业优胜劣汰的决定性因素,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成本管理改革的方向。

  (二)战略成本管理帮助企业突破传统成本管理观念

  企业只有盈利才能发展,而要盈利就需要进行成本核算,企业能否以较低的成本支出提供相同使用价值的产品或者以相同的成本支出提供更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成本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由客观的物质资料成本扩展到非物质资料成本,企业应在原有成本观念的基础上,科学的预测和估计潜在的成本因素,才能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进行全面成本管理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成本管理所依赖的信息系统仅仅满足了财务会计的需要,而没有考虑管理会计的需求,因此无法为决策提供所需的准确信息,进而误导企业战略的制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的增长不再依赖传统的经济资源,而更多的是知识资源,它结合了经济和技术的管理,结合了资金、人力、物力与时间等多种资源合理利用的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工业经济将产值作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它更加注重人的能动性,对采购链、生产链、技术链、价值链等进行全面的成本分析和预测,结合成本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

  五、我国中小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建议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全面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新型成本管理模式,我国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树立战略成本管理观念

  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研究,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与研究课题,发挥正确的成本管理理论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应服从于战略管理目标,不仅要降低成本,更要建立和保持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从全局出发,既要关注企业内部的价值链,更要关注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制定相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促进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提高全体成员的成本管理意识和素质

  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要提高全员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成本管理,做到人人关心成本,这不仅要懂会计和财务管理,还要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运用价值工程、成本最优化理论和方法,掌握现代成本会计的理论与方法,学会预测、决策和控制,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等,从而确保战略成本管理的顺利实施。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企业要想成功的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提高并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就必须进行严格的成本内部控制。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成本控制,只有做好成本的内部控制,解决成本内部控制中的难点,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才能顺利实施。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顺利进行。

  (四)强化企业成本信息系统建设,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战略成本管理涉及面广,信息需求量大,并且须要随时进行分析和处理,而传统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对企业开展战略成本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保障。因此,企业应加强成本信息系统建设,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及时提供战略成本管理所需的内部与外部的成本信息,建立一个网络化的、超企业边界的成本信息系统,从而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15

  目前,中小型服装制造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逐步提高产品质量、日益改进生产技术水平,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那么,成本优势就成为其取得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通过运用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在管理实践中引进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培养长久的成本优势已成为我国中小服装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中小服装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一)影响服装业成本的主要因素 服装行业成本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

  (1)原材料价格飞速上涨。近年来化纤原料和棉花等原材料的价格受需求拉动影响上涨较快,而服装制造成本与棉纤价格的升降息息相关,在服装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采购和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因此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致使服装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因而给服装业成本造成很大的压力。

  (2)直接人工成本不断上升。相比印度、巴基斯坦等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我国服装业平均工时成本(沿海地区)已经明显高于他们。同时,近期很多服装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等问题。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业,一直依赖较低的劳动力为成本优势,但近几年普遍感到企业增长的空间越来越小,降低成本的努力也更加困难。有些企业已经意识到人力资源问题,但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及管理机制,使得服装业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有时甚至高薪也难招聘到裁缝师、打版师等专业技术岗位的人才。

  (3)库存成本日益加大。对于服装业来说,库存管理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日常成本控制。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很不均衡,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要把货物发到全国各地不同的零售点、批发商处,至少需要两个月的库存。企业也缺乏对消费者尤其是对不同的消费市场需求特点的研究,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形成市场转化能力,进而导致大量的库存和服装消费的严重滞后。

  (二)中小服装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调查,中小服装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现行的成本管理体系还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企业的决策者在思想意识上不够重视成本管理工作,将主要精力用于营销市场的开拓,忽视了内部的成本管理。第二,成本计算不实,各项原始记录、计量验收、定额管理、物资管理、内部结算等基础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性没有做得更好,致使损失浪费较多。第三,存在乱挤乱摊成本现象,为了完成预期的盈利水平在成本核算方面弄虚作假,导致成本信息失真。第四,成本管理的内容以及成本管理的方法局限性很大,因而不能全面、准确地提供成本信息,进而影响成本决策的正确性。第五,成本管理的参与者不全面,只包括专职成本核算以及相应的财务主管,而其他部门人员则很少参与。

  二、中小服装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中小服装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具体内容如下:

  (1)成本管理思想需要更新。战略成本管理是从战略的角度看待成本管理,不但需要更新传统成本管理方法,还需要更新成本管理观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理念,才能拓展思路,开创成本管理工作的新局面。目前中小服装企业的领导和职工普遍存在着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的问题,大多数员工不关心成本控制,认为成本控制是高层领导和财务部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关系;产品研发人员在开发设计产品时,也没有“从源头上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的源流思想,只考虑产品功能要素,却不顾产品成本要素。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服装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成本管理还是停留在原来简单的产品成本核算上,就不能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在降低成本中的作用。

  (2)现有成本管理水平不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现代成本管理是企业全方位管理、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人人都要关心成本,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努力,并与公司实现成本竞争优势的总体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而中小服装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目的只局限于降低成本,侧重于事后的算账、报账工作而不是战略规划。既没有向前延伸到研发设计,也未向后延伸到售后服务等阶段,并且企业内部也未采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认真核算各种产品的成本信息,致使企业管理层无法获得各种产品的详细成本信息。因而现有成本管理水平没有竞争力,无法满足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不利于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

  (3)现行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制度建设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目前中小服装企业的成本管理机构的主要功能是成本核算,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成本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走向科学化、战略化。成本管理不再仅仅是为了核算产品的制造成本,还要开展战略成本预测、战略成本决策、战略成本控制、战略成本分析、战略成本考核等一系列的工作。因此,原有的成本管理机构不能适应战略成本管理的需求,必须对其进行改革。

  (4)成本管理方法落后,不能有效地对成本进行战略控制。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产品的技术与质量,而是扩展到管理和服务等领域。但企业现行成本管理方法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产品的实际成本资料,通过产品实际成本资料,计算销售成本,确定公司的利润额。只重视财务成本方面的核算,不重视管理成本核算;只进行生产成本核算,忽略供应成本的核算。而战略成本管理所需要的成本信息较多,不仅要发挥成本核算的职能,还要解决如何利用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战略选择,制定出正确的竞争战略。除非实施了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形成比较规范的成本管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功能。

  (5)成本管理人员的素质需要不断提高。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已在我国一些大型企业中加以运用,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战略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管理人员应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懂理论又要懂操作,同时还要熟悉生产技术,即必须拥有一支集知识、技能与管理于一身的成本管理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作用。而中小服装企业财务人员掌握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知识有限,缺乏一批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战略眼光的战略成本管理人才。随着服装企业的规模扩张、跨国并购等战略决策的实施,需要其成本管理人员不断掌握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的成本管理实践中,以提升成本管理工作的高度,取得较好的成本管理效果。

  (二)中小服装企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可行性 具体内容如下:

  (1)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为成本管理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近几年我国学者对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邯钢、宝钢、上汽、海尔等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中,也总结了许多成功的成本管理经验,为进一步改革成本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为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因为实行战略成本管理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体系成熟,企业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中小服装企业拥有法人产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与时俱进,及时转变经营理念,依靠改进内部管理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显露出决策战略化、管理人本化、效益整体化、发展长期化的趋势,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决策基础。

  (3)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较好,具备较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为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建立现代成本管理体系,必须重视加强和完善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中小服装企业在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方面主要进行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标准化工作;建立了定额管理制度,制定了必要的消耗定额;在供、产、销各个环节上都设置了准确可靠的计量工具,企业一切物资的收发都要经过计量、验收和办理必要的凭证手续;建立了内部结算制度,制定了内部结算价格,有利于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工作的开展;建立了原始记录制度,制定了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等等。上述这些工作都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网络信息化管理为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互联网技术为企业建立广泛的信息交流与准确及时地掌握国际市场情况,提供了方便、快捷、准确的条件。中小服装企业内部一般都建立了局域网络,极大方便了内部各部门的沟通、会计信息的生成等,管理部门可随时对业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及时提供领导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实现了网络信息化管理,使大量的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构成了一个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为战略成本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中小服装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中小服装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措施

  (一)转变传统成本管理观念,树立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从我国企业的现状及国外企业的实践来看,传统成本管理的观念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战略成本管理的要求。战略成本管理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强化成本观念与意识。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创建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不仅依靠财务人员来完成工作,还需要企业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能够站在企业竞争战略高度看待成本问题、解决成本问题。只有人人关心成本,具备成本意识,以降低成本为己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目标才有根本的保障。

  (二)建立战略成本管理的组织机构与管理制度 企业进行战略成本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设置适当的管理会计部门或岗位,配备具备专业能力的管理人员。还须建立一套较为健全且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战略目标可划分为几个阶段性的目标,为实现这些阶段性目标所运用的战略成本管理方法、手段以及奖惩措施都要反映在管理制度中,以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有效运用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工具一是中小服装企业要有效运用价值链分析工具,提升公司竞争力。应对公司内部及外部价值链及其成本动因作出正确的判断,尤其要重视外部价值链成本的分析,使之延伸到“上游”各方和“下游”各方,主动参与到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的价值链中。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重构价值链,以达到降低成本和强化公司竞争地位的双重目的。二是中小服装企业要有效控制成本动因,获取竞争优势。只有控制其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做到真正地控制成本。在没有全面实行战略成本管理体系之前,中小服装企业应首先从公司规模、员工对公司的向心力、产品设计和相互关系等成本动因入手进行合理控制,使公司的成本降低,提升其竞争地位。三是在中小服装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工具时,应注意与已有的成本管理方法相结合。比如进行价值链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时,融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思想等,以促使战略成本管理的成功实施。

  (四)进一步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提高现代成本管理思想意识的基础上,成本管理人员必须深入学习和掌握战略成本管理的技能和方法,除了应具备会计职业道德以外,还要求其不仅要掌握会计和财务管理知识,熟悉生产技术,学会进行战略预测、决策和控制,而且也要熟悉并掌握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处理。只有提高成本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扩大知识面,成为复合型的高级管理人才,才能保证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陈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年版。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浅谈企业战略评估工作论文03-14

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成本管理论文12-24

浅析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竹成本核算论文12-24

企业战略管理的动态模式研究01-19

企业战略管理:传统企业如何培植“软实力”01-07

企业战略规划之现代企业管理概述12-24

企业战略管理学习心得体会04-26

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06-18

管理系统设计论文12-29

班级管理职教论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