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8-01 12:53:33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教育管理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1

  1、数字化时代的高等教育需要创新思维

  近百年以来,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昂首走来,以数码技术支持的先进的教育形式大量涌现,几乎涉及了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不断创新和发展,认真研究数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走出数字化与传统性之间的矛盾。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数以千万计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其与传统教育的重大差别在于教育职能的不同。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标,师生之间是“主客”关系;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传道”,也要“授业”,更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知识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新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云计算使各种知识以“数字”的形式存储在互联网络中,甚至形成数据团上传到“云”上,校际间、国际间的教育资源互通交融。数字技术使得“教育云”出现,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师生之间对知识掌握的极不对称的状态,营造了师生之间平等的知识海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发生了质的变化。数字化背景下“教育云”信息的出现促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被动获取为主动汲取,成为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学习的主人。

  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数字化再造的紧迫性

  从外部环境来看,数字化浪潮的到来席卷了全球教育事业,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界,数字化已经成为各高校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重要路径。从内部环境来看,高校实现数字化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1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工具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是一定数字化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过程。物流学科的发展趋势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物流学科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物流知识更新速度快,专业知识覆盖广,需通过数字化技术将视频、图片等丰富翔实的物流教学素材展示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形象掌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亟需通过数字化工具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状。由于各省财政实力差异所引致的物流管理教育投资的不均衡,以及教师素质的差异性,导致物流管理教育资源分配的时空和地域分配不均衡。通过构建统一的物流管理教学平台实施数字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和地域限制及师资力量限制,实现物流管理资源的共建、共有与共享。

  2.2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途径

  数字化浪潮对当前我国物流教育模式产生猛烈冲击,数字化技术已然渗透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中的各环节中。在国家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指导下,各地教育机构的物流教学单位明确职权,落实责任,稳步推进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建设。数字化物流教育工程可分解为教学理念变革、信息化设施与设备、物流教学资源数据库、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应用系统和服务体系等基本模块,其中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物流数字化教学队伍建设是工作重点。

  2.3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理念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划时代的教育理念革命,在教育思想和文化的塑造方面,在教育内容和手段的变革方面,在受教育者的性格培养和生活学习方式变革等诸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在数字化教育平台的支撑下,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理想正从理想变为现实,因为数字化技术改造了传统教育环境,彻底变革传统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远程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模糊教师与学生身份的对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虚拟的教学空间依据自己意志,围绕专业知识展开平等交流。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随时提出问题;而教师则从知识发送机的身份转变为知识导师,引领学生参与求知历程。在数字化教学新理念指引下,大学生的独立意志和自由思想获得尊重,其逆反权威与创新意识得到鼓励。教育理念改革目标是为了培养具备提出多元化解决方案能力,适应物流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性环境的创新思维能力的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的新型物流人才。

  2.4数字化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趋势

  当前信息化时代已然来临,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跨国物流巨头都十分重视发展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基础的新型物流产业模式,希望籍此提升企业在未来物流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教育层面,教育信息化概念始于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其核心是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导向推进教育改革。1996年日本在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第一次咨询报告中强调将培养学生在未来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作为21世纪教育发展方向,并据此开建互联网络“百校工程”。1998年英国政府发布《我们的信息时代》宣言,提出政府应改革教育,在教育中利用新技术,使得人们能够获得信息时代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扩大信息受益面,确保信息时代在有利于所有百姓等方面起主要作用。纵览全球,数字化教育已然成为新世纪教育革命的轴心,我国教育界亟需积极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契机改革我国教育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改造教学模式和教学教法,升级师资培养和学校管理模式,实现我国教育界追赶信息化浪潮的全面数字化教学变革。

  3、加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创新举措

  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一场涉及教学理念、目标、手段和教法的全方位教学革命。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工具、手段,结合物流管理专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创新性教育。

  3.1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创新

  第一,提升学生教育主体地位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人才的数字化教育工作者需要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而尊重学生作为求知主体的地位。大学生正处于心智培养的关键期,自我认同意识强,独立思考能力显现,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与反权威的思想倾向,且迫切企盼社会尊重其个体独立意志的地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将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的基本性格特征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相结合,通过各式渠道掌握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思想状态变迁,在尊重其个性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教育平台展开因材施教[1]。第二,革新交互式教育模式以培养数字化物流管理人才。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数字化变革中,教育工作者要转变对教学质量的理解方式,要认识到教学质量不单是通过管控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确保知识传递,还应当涵盖教辅部门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服务环境的内容。传统互动教学模式一般拘泥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而数字时代的物流互动教育则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将师生互动全面的拓展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实现教师、学生、家长、教务后勤乃至社会企业之间的多方互动。数字化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利用技术手段降低互动交流成本,实现传统教育模式中无法实现的教育各相关方的零距离的、自由开放的互动交流模式。互动教育模式对教师的素质和责任要求更高,教师不仅是物流专业知识的精通者,还应当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常识;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物流知识信息的发送者,而应当是物流教学进程的引导者,引领学生从物流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者。

  3.2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工具技术创新

  第一,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素材数据库。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工作需从软硬件支持两个方面展开。校方是硬件建设的直接责任方,负责提供必要的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网络等硬件支持[2]。在软件建设方面,软件系统可以通过项目招标手段将其外包处理;数据库内容建设则建议以系部或教研室为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建设的组织方,将数据库建设按照物流教学环节分解为课程建设、教学参考、在线课程、实验教学、作业习题、考试测验、在线答疑等若干功能模块,落实到具体任课教师身上[3]。数据库的具体内容建设应当符合学生的基本学习特征和获取知识的特点,要注意数据信息涵盖生动翔实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依据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建设物流教学素材数据库。第二,构建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建设应包括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及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两块。单向知识传递信息子系统是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数字化表现形式,例如精品课程数据库、专业课程数据库、教学视频数据库、数字化图书馆、教师个人网站等[4]。而交互信息传递子系统则是以WEB2.0时代的技术为基础的双向物流信息传递系统,例如基于Wiki技术建构的物流百科,基于即时通讯技术构建的在线教学辅导聊天室等。WEB2.0较WEB1.0而言更重视用户交互式体验,凸显网络的动态性、交互性、参与性和可控性等特征,用户从教学内容的浏览者升级为内容的浏览者和制造者,有效满足了物流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交流互动、开拓创新专业知识的诉求。

  3.3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数字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

  第一,教师应创新动态交互式教学新模式。数字化时代物流管理的教学关系突破传统教育模式规定的学从属于教的限定,被重新定义为教与学之间是一种有机统一的复杂生态系统,教学的功能是实现该系统的动态均衡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时代的物流管理教学中师生关系应当定位为掌握不同资源种类和资源量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传统教法中,教育系统中的能量和信息流动集聚于少数掌握关键资源和技术的主导者中,由于课堂的时空限制,制约多数学生获取优质教学的能力。通过数字化教学法的推进,传统教育中被边缘化的多数学生可通过交互信息平台实时、互动的获取优质教学资源[5]。教师在这一革命性教法创新中需要改变教学工作的关注重点,从传统的以教师、书本与课堂为中心,通过教师与学生、书本与体验、课堂与交流三结合,转为以学生、体验、交流为中心。其一,新教法是以新型交互教学系统为技术基础的。新型教学系统具备实时交互的特点,可以随时记录、获取教学信息,可对历史教学信息进行快捷检索和智能分类,有效提升教学效能。其二,新教法的交互性体现在知识传递的双向性。新教法中教师的身份既是信息发送者也是信息接收者。学生在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的同时,教师也从学生那里获取新鲜知识。物流管理教学信息交互平台具备教学数据采集的交互功能,学生有权获取和更新教学数据库信息。数据库管理员可通过适宜的制度设计以激励学生上传各式物流教学素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其三,新教法超越课堂时空限制,可以实现即时在线的教学交流互动。借助网络和教学平台,教师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学生的生活与学习的即时信息以便采取因材施教策略。第二,教师应协助学生建立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新机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字化平台从事在线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线作业发布和在线测试,在线提问和协同创作等新型学习方法,建立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自觉能动的学习新机制,将数字化物流管理教学新方法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新教法以模糊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突破课堂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为其工作重心。课堂上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课下则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在线教育。学生自觉能动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热情、正确的引导。教师应当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组织互动教学所需材料,设计互动教学的讨论主题,并有效控制教学进程。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2

  目前,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管职业教育的部分厅长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围绕“落实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办学机制的思路和措施”展开了研讨,并一致认为要落实各级政府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和责任。

  发挥政府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应发挥规划、指导、投入和监督的作用。在规划方面,政府要统筹配置职教资源,包括职业院校布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各级政府应承担不同的统筹任务,资源统筹应以市级政府为重点。在指导方面,政府要平衡老百姓对学历教育需求和企业对产业技术人才需求;要办好一些示范性职业院校,以此带动其他职业院校和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投入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按照《职教法》规定,制定职业学校生均费用,对中职全额供养。在监督方面,中央、省、市、县应承担不同的责任,中央一级应通过立法和宏观政策指导,省级政府主要通过制定具体制度实施中央政策,县市一级则要加强对学校的管理;对于行业、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的职业院校,政府要加强监督和指导。

  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比较混乱,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出现政出多门、管理多头、统筹困难、资源浪费等现象。为此,建议统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关于统筹管理的层级,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的关键在中央一级,即从国务院、教育部开始到基层,形成系统的管理体制;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统筹重心在地市一级,因此,从地市层面统筹教育部门和人保部门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而针对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职与高职分开管理的现状,建议应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中职和高职,目前,湖南省教育厅已经实现中职、高职统一管理。在职业教育微观管理体制层面,建议政府加大投入,建设职业教育品牌与特色;实施职教师资队伍分类管理,建立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特点的职教师资评审制度;以市地为单位进行专业统筹和学校的布局调整。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大家建议应从招生制度改革、学位体系建立、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在招生体制方面,建议削减高考入学比例,试点高职单招,提高中职生进入高职比例,降低普通高中学生进入高职的比例。在学位体系方面,建议打通职业教育通往大学和研究生的通道,增加专业学位、减少科学学位的比例;建议在本科院校中建立专业硕士学位,高职学生毕业后直接攻读这一学位,学制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两年;在学历教育之外建立“现代学徒工制度”,面向一线生产技术人员,招收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的.产业工人,采用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对学徒工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在课程方面,要统筹设计中职和高职课程,避免学生学习的重复与浪费,提高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要求的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当前职教师资人事管理与普通高中一致,这种管理方式忽视了职教师资的特殊性,不利于职教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建议改革职教师资人事管理制度,应建立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请企业技能型人才,送职业学校教师去企业实践;改革职业学校工资管理制度等。为解决技能型人才入编问题,安徽淮北市允许没有教师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先入编,进校三年后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书。重庆市南岸区也在政策上给予职业学校新任专业技术教师一定的优惠,即可以在聘任后的一定时间内拿到教师资格证书。

  此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建议政府出台刚性政策,规定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权利和责任,明确企业在学生实习中承担的责任,搭建校企合作支持平台;借鉴浙江宁波的做法,颁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条例》,规定政府向企业征收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帮助企业培养技术人才。

  民办职教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有益补充,与会人员建议,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通过办好一些公办职业学校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出台民办院校办学标准,定期考核,保证民办教育质量;同时,政府还应对民办职业院校建设进行经费上的投入。对于跨区域合作办学,建议国家出台跨区域合作办学细则,明确规定在合作办学中公用经费、办学经费、减免学费和中职助学金分担与发放。对于少数民族职业教育,建议中央必须承担起发展少数民族职业教育责任。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3

  1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主要内容

  1.1从宏观角度来看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常是指,在依据相关的规定与原则的基础上,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机构以及管理权限等内容进行全面的划分与调整。管理机制的创新与改革,能够促使各高职院校形成一个全新的且能够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管理机制,并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实际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同时还能促使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明确,且包其能够并向着协调性的方向发展,从而全面的发挥三者之间的性能与作用,来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一定的推动力。

  1.2从高职院校内部来看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其所遵循的主要创新目标是,全面建立起能够更加适应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自主办学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建立起高职院校科学且灵活合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就要求其必须全面提高学校内部的.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建立起完善的教育管理机构,并进一步明确学校内部的人事分配制度,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科研管理能力能够得到全面而又充分的提高,并努力完善后勤服务水平等。例如我市某高职院校,专业的管理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导致出现了专业重复的现象,专业名称各不相同,但是教学内容没有过大的差异,该校虽然有大量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容却大致相同,即使有区别也是大同小异,这种情况就是学校领导对内部管理不协调造成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学校自然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策略分析

  2.1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

  由于政府部门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干预力度过大,使得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再加上政府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控制过于具体,从而使得其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得不到全面的发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工作受到限制。所以说,要想更加全面而又具体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工作,就要求其必须及时的转换管理模式,降低政府部门的控制力度,来促使其能够更加自主的探寻相关的创新改革方法与政策[5]。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更好的环境与服务,来促使地方的建设活动能够更加全面的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全面配合并相互促进,努力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能力与水平。

  2.2建立起全面的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

  现阶段,受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影响作用,使得人们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全面的提高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与水平,促使其形成更高的社会竞争力,就要求其在全面进行观念创新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管理理念。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过程中,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努力提高自身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其能够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2.3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努力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是改革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将其内部的各个管理机构依据其实际的职能作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划分,并确保各个层次之间能够对其自身的责任与分工进行深入的明确与掌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进行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改革时,必须要充分的依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并全面的结合其特有的地域特点,将自身的教育实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水平。

  3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管理系统,不仅仅是用于促进学校与社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其内部管理质量合理提升的重要方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往往还缺乏清晰的管理权限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先进的改革理念,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时,要努力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自主化,并进一步建立起全面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理念,来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作,从而确保其能够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更好的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工作。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4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我把班级管理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粗浅探索。

  一、正确认识“创新”的本质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我认为“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基于以上认识,在班级的管理上适当调整思路,在管理措施方面予以正确的导向,使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健康的轨道上运行。

  二、班级管理理念的转变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传统教育旨在强调行为的统一性,使学生在校生活停留在遵守纪律的层面,使管住学生成为班级管理得法的唯一标准。强调“唯师是从”,学生时刻听从命令,而创新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促使学生自我发展,使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班级管理的主要任务。对于长期生活在鲜花和光环中内心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的学生,可以采用善意的“挫折”创新教育去锻炼他们的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师爱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班主任只有释放关爱的情感,才能做学生的知心人,学生只有爱你、信任你,才能和你一道成长。

  三、遵循基本原则,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确保创新教育的实施在班级管理中落实创新教育,切不可操之过急,应该遵循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我采取了如下几点方法:

  1.我在班级管理与教学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存在为前提,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最终目的这一教育目标,让学生与老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各种教育活动。在纪律、劳动、卫生等方面基本做到了学生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班级的.主人。例如,制定班规班约,首先在班内充分展开讨论,广泛征求意见,然后我与班干部共同商议起草,在交全班讨论,修改,最终定稿,力求使班规班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绝大多数学生认可。班内出现什么问题,我先不急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透彻的分析原因,深刻认识其影响,集体提出处理意见,这样做,既强化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对学生思想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都大有好处。再如,班委的建立和改组,评先评优工作都严格遵守民主程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积极创设创新氛围。创新教育是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所以,我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学生,让学生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激发了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3.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创造的开始。在班级中我提倡学生质疑,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尊重老师,又不迷信老师的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同时使他们成为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我在班级管理中主要做了三点:

  (1)鼓励学生对管理质疑,激活学生的生活热情和内在潜能。

  (2)鼓励学生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以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本质特点就是独创性。

  (3)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标“新”立“异”,敢于用前所未有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问题,真诚地去尊重课任教师,充分地全方位地搞好创新教育。通过与各任课教师的共同研究、探讨,摸索出一套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例如:教学工具带的全、上课时认真、积极、主动参与者可采取奖励小红旗等方法,期末的评优工作也把此项加进去。我的工作主旨是:用人格感染学生;用诚心去爱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使我的学生不仅有知识更要有思想;不仅有文化各要有品位;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怎样做人。“痴心一片终不悔,只为桃李竞相开”。讲坛上挥洒汗水,讲坛下勤奋耕耘。品尝着教书育人的甘苦,享受着教学相长的快乐,收获着进取创新的硕果。爱心与责任相伴,执着与使命相拥,我相信:未来的日子,我会用执着的爱写就那份对教育的爱的执着:“春风化雨三十载,三尺讲台系情怀;清贫劳苦浑不怕,只求满野群芳开。”

  总之,只要是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锻炼,我都在试着尝试。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5

  目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高等教育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只有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水平。但是,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教育管理观念陈旧、教育管理体制僵化、教育管理方法落后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因此,各大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并不断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体现民主性,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从而保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管理观念陈旧

  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现状来看,教育管理观念陈旧,很多教育管理人员都把高等教育管理当成了行政管理,从而使得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理解高等教育的目的。缺乏对教学和管理关系的认识。与此同时,很多高校都普遍重管理轻服务,没有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没有倾听他们的诉求。另外,很多高校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教育管理体制僵化

  首先,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方式都是照抄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从而使得教育管理体制僵化,没有真正落实教育管理的作用。其次,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都比较刚性,把教学课程、教育方式都统一化,使其缺乏个性。再次,缺乏先进的教学管理评价标准和指标,教学评价还比较传统,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很落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比如,教研型大学、研究型大学都追求大规模的目标,根本没有考虑自身发展实际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

  1.3 教育管理方法落后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的教育管理方法还比较落后,缺乏先进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教育管理方法比较单一。同时,部分学校的管理方法比较机械化,管理中见物不见人,缺乏相应的标准化规章制度,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人员的主体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等教育管理水平的发展。

  2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措施

  针对以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水平。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措施都包含哪些方面:

  2.1 创新教育管理理念

  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来说,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起步比较晚,因此,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就应该与时俱进,不断以教育思想的突破为先导。首先,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体现平等民主精神,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管理理念,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其次,高等教育管理人员还要明确高等教育管理与政府行政管理的区别,熟练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规律,不要一味地照搬照抄政府行政管理知识,要充分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内涵,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发展。再次,还要树立服务意识,定期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尽量满足教师和学生的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最后,还要正确理解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属性,营造良好的校园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争取把服务育人作为每个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2.2 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要想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水平,就应该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要想创新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第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定期对市场做整体的调查,从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从而突出人才的培养特色。第二,要摆脱政府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模式的束缚,建立属于自身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授治学、民主管理”管理制度,并聘请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教育管理专家,让教育管理人员吸取工作经验,遵守其中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保证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第四,要建立教育管理机制,发挥院系的管理主动性,并适当地降低教育管理重心,改变以往的重管理轻服务的局面,定期倾听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从而落实教育管理机制。第五,要创新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根据不同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性,应该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方式;同时,还用明确教学的评价目标,恢复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动权,从而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

  2.3 创新教育管理方法

  创新教育管理方法也属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地创新教育管理方法,坚持与时俱进,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创新教育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利用现代的先进管理信息处理技术,创新教育管理信息平台,从而达到教育管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方便教育管理人员能够与时俱进。第二,在具体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还要多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尊重教师的引导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要懂得利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校发展的高等教育标准化管理目标,从而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最终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第四,要不断发挥工会组织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纽带作用,不断加强与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力度,吸收良好的建议来创新教育管理工作,体现民主化,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

  2.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都知道,高等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

  首先,要制定较为灵活多变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差异性,制定不同的选修课程,不断落实选课制和学分制,保证学生的特长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出来。其次,要定期对市场做整体的调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向,并开展专业设置宽口径、课程设置实用化等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次,要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成绩、个人特长等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那些表现良好、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最终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科学的导向。最后,要改变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加强校企合作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就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社会化角色的转变,最终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不断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升高校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6

  一、工商管理专业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的意义

  1.行业嵌入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实现就业平滑过渡

  通过行业嵌入,促使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讲授方式、社会实践等各项教学活动更好的贴近企业实际运营的行业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便于学生就业时实现校园与企业的平滑过渡,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创业整合贯通学生的管理模块知识,避免职能管理的条块分割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采取的管理流程和职能模块的分割,细分化的课程结构虽然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忽视企业管理本身的整体性,各职能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更为符合未来管理的发展实际。创业整合将整合各个职能模块的管理知识,突出综合管理知识的实践性,将贯通学生的管理职能理论知识,模拟管理实际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基于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的工商管理教育新模式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要以行业嵌入为基础,通过创业整合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模块,不断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行业环境分析与行业战略定位

  学院或系部应该审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譬如教职工关注的行业分布或者以往从事的行业,同时结合对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形成学院的行业定位战略。在定位战略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长期保持与这些行业的社会联系,加强与这些行业的企业的深度合作,派遣教职工在这些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对这些行业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行业企业,逐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的行业特色。

  2.课程教学环节的行业嵌入

  (1)工商管理基础课程的行业嵌入该模块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经营管理理念为目的,强调学生对管理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必要的基础理论功底,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能为学生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基础。在这一部分当中,还可以通过行业导向的嵌入,引导学生关注某行业、研究某行业,提高他们对某行业的热情,在专业教师方面,也可以形成以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

  (2)工商管理职能管理模块的行业嵌入在该模块为了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应该拓宽专业口径,丰富课程设置,加大主干类专业课程力度,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各职能人才。在这部分课程教学当中还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动态来做适当的课程行业内容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各行业的趋势。学校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国际化需求及其特色,顺应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培养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文化、语言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例如,可以根据各行业的企业文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问题识别意识,CIS策划技巧等,从文化角度增强毕业生的行业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开设《战略管理》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各行业发展的态势。

  (3)工商管理选修课程模块的行业嵌入该模块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确定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教学模块。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这种“活”模块的教学方式,使课程体系真正具有较大的柔性,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都普遍偏低。这样,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课程范围非常的窄,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期,可以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行业出发,从行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着手,开设各种选修课,尽可能早的给予学生寻找兴趣爱好的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

  3.专业实践的行业嵌入

  (1)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业嵌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实践性,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但我国当前对学生课余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小,覆盖面也非常窄。因此,我们应该从校、院、系、教师等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通过制定各种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可以积极争取与行业相关的企业的协助,也可以结合导师的课题项目进行研究,支持学生参与各种专业调研活动以及各种企业兼职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尽快地融入社会。

  (2)毕业实习的行业嵌入行业企业的实习教学,能使学生在体验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学会取长补短。毕业实习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的,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团队意识,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能为其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不能简单地走过场,敷衍了事。学校要提供与行业方向有关的实习单位,并且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作为学生,应该好好把握毕业实习机会,巩固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准确的自我定位。

  4.专业教育的创业整合

  通过“虚拟创业”实现知识整合。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各模块知识贯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虚拟创业”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创业课程、创业计划写作、创业大赛。同时可以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观摩或实习,鼓励学生将制定的创业方案进行实践,从而在获得创业体验的同时达到各模块知识的整合。

  三、结束语

  随着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的边界日益模糊化,工商管理专业的“通识化”和“模块化”的教育模式面临越来越多的调整。高校应加强与外部行业系统的融入与交流,从“结构嵌入”与“关系入”的路径嵌入行业知识,从而让工商管理专业更容易适应各具特色的行业。同时“模块化”的专业教学导致学生难以融合被分割的专业知识系统,必须增加“整合”环节,同时促使虚拟创业实践,整合各个职能模块知识,从而不断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7

  随着我国加入 WTO 和信息化社会的逐步发展,我国的教育服务贸易正逐渐的深入,随之而来的便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遇到的各种问题。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创新举措,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提升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我国中央政府的宏观管理措施

  (一)高等教育立法。依靠国家立法对本国高等教育的进行控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规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通过国家立法,使得政府和高等学府之间形成了有效的沟通体系,高等教育得以获得国家的投资,高等学府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开设更多新的社会学科,通过这些,高等教育才能更直接的与社会联系起来,才能更有效的为社会的经济建设出力。相反的,高等教育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因此,国家一定要完善高等教育法规,努力维持相关法律法规的稳定性和执行力,让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做到有法必依。

  (二)高等教育拨款。近年来,我国各个高校的科研和教育经费经费都呈现出逐年紧张的趋势,因此,高等院校对政府的财政拨款的依赖性逐年严重,所以,现今高等院校的最重要的投资者便成为了中央政府,反之,财政手段也就成为了国家对高等院校施加权力、渗透意志、获取利益的最佳场所。另一方面可以转变政府对高等院校的投入方法,可以由政府全全负责改变为第三者代理式投入,或者进行合同制投入;政府也完全可以在高等院校的相关拨款中加入竞争制度,也就是说院校想要获得更多的经费,就要靠本身的实际工作绩效和科研成果。这种方法可以促进院校的科研能力发展,提高政府教育专项资金的利用率、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

  二、地方政府的统筹管理

  (一)合理规划。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当属美国,美国之所以能够在高等教育上有着这种国际地位,跟它十分重视高等教育的规划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在美国的教育总体规划中有着这样的规定:“州政府试图确定现有各类公立学院的任务和服务范围,确立新建学院的标准,决定物质设备改造和建设的重点,以及依照潜在学生和公众的需求批准新建教育计划等等。”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是实行省级政府的整体统筹管理的制度,在实行次制度之后,就很难再以中央政府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高等教育的整体统筹管理了。目前来看,比较好的方法就是通过高等院校所在的地方政府进行统筹管理的方式,这种地方统筹的方法一定要从不同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教育发展目标,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社会贡献力,实现高等教育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协调发展。

  (二)适当拨款。如果本地政府想要充分有效的实行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地方政府就一定要拥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拨款制度。

  当前地方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改革高等教育事业费拨款这种老旧的拨款模式,拨款的多少不应该以单位人数为依据,应该先进行权威的高等教育评估,通过全面评估的结果来考虑拨款的多少,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办学效益来进行有效的调控,也完全可以将高等院校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考虑进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做到拨款程序科学、公开、有效。地方政府还可以根据学校的重点学科的科研程度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专项拨款,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地方政府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或者重点学科,地方政府应当给予重点照顾。不仅这些,地方政府还可以在其他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方面给予专项的拨款或奖金,比如可以在当地高校之间评选出精神文明单位,或者优秀校园环境等等奖项。这样不仅能够使学校方面得到自己急需的资金,还可以从一个侧面激励学校各方面建设的热情。

  三、社会参与管理

  在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我们不难发现,由社会参与的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在民办教育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很快。社会参与管理的形式很多:投资企业的执行代表会参与高等院校的重大决策;也可以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专门的高校董事会,他们的主要认为就是帮助学校筹措相关资金,参与高校重大决策的制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进行有效的监督等等方式。虽然社会参与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中的.社会参与管理却十分缺乏,并且存在很多实际问题。由于我国一直是实行传统的政府管理制度,致使高校对于社会的管理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高等教育的管理权仍然在政府和高校自身手行,这种现象特别是在公办高校中体现的尤为突出。即使是在民办高校中,企业参与的管理也并不理想,注重科研和生产是企业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决定了企业的参与者往往对教学质量不会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会逐渐导致院校和企业之间出现分歧。所以,为了让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得以完善,政府和高校就一定要做到适当的放权,让更多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方面建设上,这样才能逐步的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完善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改革。

  四、发展高等教育中介组织

  不论在哪个领域,建立有效的中介机构并充分发挥有效的作用,是一个领域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也如此。有效的高等教育中介机构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逐步科学化、民主化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是作为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联系的缓冲机构,主要是起到润滑的作用。一方面中介机构能有效地将政府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意图传达给高等院校,另一方面,也可以及时向政府和社会反馈高校的要求,中介机构可以有效约束政府和社会违背办学规律的强制性干预措施,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校有悖于政府方针和社会发展趋势的错误倾向。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中介组织相对我国来说都比较发达,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介机构则发展迟滞。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重要原因,我国只有逐渐的完善高等教育中介机构的组织和建立,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才能和发达国家之间拉短距离。

  参考文献:

  [1] 冯增俊 . 当代国际教育发展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xx.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 毛亚庆 . 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创新乏力分析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科版 ),1998(4):16.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8

  [摘要]我们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竞争不断扩展和加剧。经济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基础在于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现如今,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为此,高校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式、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等是建设人才强国、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人才;产学研合作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更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工商管理专业有着极强的应用性,高校应全面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努力培养大量学生都能够成为创新创业人才,为我国早日实现由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贡献一份力量。

  1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兴起的时代背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经济形态里,高校将成为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同时,国家竞争将日趋激烈,而国力的强弱也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这对培养和造就我国工商管理人才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尤其是如何改革现有本科生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迎接21世纪的挑战,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另外,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出现了供需错位。一方面,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并不顺利。高校只有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改革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型工商管理人才。

  2未来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素质的要求

  未来工商管理的变化必然要求工商管理人才具有与之相适应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敬业精神;具备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格;要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要工作严谨、胸怀宽广。

  (2)专业素质。第一,要具有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现代企业管理中团队沟通能力与合作精神已经被高度重视。第二,要具有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由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成长模式单一,特别是到企业后适应能力较差,不能正常地发挥其应有的才能,因而要加强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内外环境的能力。同时,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具备相应的随机应变的能力,适时调整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向。第三,要具有创新能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讲,观念的创新是十分关键的,无论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是以观念创新为先导。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应养成不盲从任何权威,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为今后的创新创业活动奠定思维基础。

  (3)文化素质。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文学、哲学、美学和史学等人文科学基本知识与素养,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能熟练利用网络和图书馆、专业研究机构等获取企业所需信息,为日后在企业中的创新甚至是创业提供广阔的思路。

  (4)心理素质。工商管理工作涉及面较广且要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性格、经历、身份等各不相同的人交往,有时也要面临着来自上级、同事、下属的人际压力及市场变化所带来的工作风险,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要有目的地训练身体和心理素质,培养坚定的信念、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承受挫折打击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3当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国内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来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单一,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观念上还较为保守,严重滞后于国外的同类专业,不能满足我国工商企业参加国际竞争的需求。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求职情况,反映出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和高校培养模式的诸多矛盾。根据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工作情况的反馈,结合企业对经理人的要求,当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培养目标呈现出专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般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仅将目标定位于满足某一个岗位的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专、过窄,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在教育模式上,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既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无法满足学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综合能力的需要。事实上,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比较广泛的领域就业,因而专才教育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

  3.2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差距较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相继引进了一些国外经济管理的最新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新课程,或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修订,但还是与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存在着较大差距。比较突出的是教材缺乏,目前大部分教材是西方舶来品,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到案例分析都与西方教科书大同小异。这些教材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社会与企业发展特点,其结果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工商管理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这种脱节严重影响了学生处理企业实际问题能力的提升。

  3.3专业课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与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既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但目前我国从事工商管理专业的绝大部分教师的成长轨迹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毫无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缺乏实际的商业运营操作的亲身体会。反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商学院,大部分教师具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有些还是大型企业的管理顾问,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批评性地学习某些管理理论,并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3.4教学方式仍然以课堂讲授为主目前工商管理教学方式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传统的课堂讲授,强调理论的灌输,忽视理论的应用与创新,而培养学生实际能力的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情境模拟法等在教学中很少被使用。以案例分析为例,虽然在教学中运用了案例分析,但由于教师水平的限制,案例分析基本上变成了举例说明,与设计的宗旨尚有相当大的距离。

  4在高校开展工商管理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高校是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未来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决定了高校必须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革。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水平。4.1改进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考试制度针对知识经济时代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的要求,高校应逐步建立起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在教学内容上。课程结构的设置要以素质教育为依据,实现教学、科研和实际操作能力相结合。理论教学首先以基础课、专业课为主,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其次以综合课程、边缘交叉课程、跨学科课程、双学位和辅修专业等课程为依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是选修课程,以反映学科前沿的学术讲座为主,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训练学生的开拓、创新思维能力。

  (2)在教学方法上。第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力改革传统的封闭性的教育模式与授课方法,逐渐转向启发式、开发式等模式;第二,举办工商企业现实问题系列讲座,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介绍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体会;第三,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通过学生的专业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四,加强工商管理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学生对企业运营过程的理解,便于日后创业。

  (3)在考试制度上。高校要建立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工商管理专业考试制度应结合国际工商管理发展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向,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为了促使学生尽快成才,可以对学生建立专业成绩和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专业知识、业务水平、实际操作能力、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做全面的评价。4.2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注重实践基地的建设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大企业的合作,使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有良好的实习与实践的基地。教师指导学生,以组成项目研究小组的形式参与企业的管理、营销等科研课题,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研究能力。此外,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协议,一方面,使高校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增强管理实践经验,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参与教学工作,向学生传授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经验。这对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参考文献

  [1]韩玉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xx(11):80-81.

  [2]金国峰,董富华.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与就业渠道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xx,24(1):91-93.

  [3]李培林.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xx(s1):51-53.

  [4]陈炜.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l):144-145.

  [5]李勇,洪倩,赵雅甜.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xx,17(2):24-27.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9

  摘要:中职教育教学面临时代挑战,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需要获得回报,强化新时期中职教育教学改革是必然选择。我们需要厘清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创设改进策略,形成改革合力,为全面提升中职教育教学品质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中职教育 教学管理 改革创新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中职教育提出崭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强化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普遍诉求。中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管理意识束缚影响较重,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短板和缺陷,针对性展开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中职教育教学管理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改革传统学籍管理制度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让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助力。由于很多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直被沿用,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出现滞后和偏差。学籍管理就是典型代表,一般中职学校规定,学生需要在校学习三年才能进入社会实践,开始就业。这样的规定过于呆板,很可能会造成教育时间的浪费,如果因此耽误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从学籍管理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职教育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就业方向有差异,学习内容和技能培训都不一样,灵活地调整学习、实践、就业时间段,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效度,还能促进学生学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如果废除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在学习阶段就业,在就业之后还能够重新进入课堂学习,这样便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提升学生就业率有帮助,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品质也有促进作用。如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调整为不超过两年,也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实践机会,减轻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

  二、协调文化课技能课关系

  中职文化课为学生学习知识打造基础创造条件,而技能课则是历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二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课和技能课并不是隶属统一操作主体,关于文化课技能课孰轻孰重的讨论在所难免。从就业角度而言,技能似乎成为重要支撑点,但文化课不能删除。为协调好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学校方面应该做出积极调整。首先,要确定技能课的重要地位,围绕技能培养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习内容穿插文化课内容。在课时安排、资源配置上,学校要向技能课倾斜,对文化课要进行整合优化,减少文化课的课时数,增加技能课的课时数,或者是开设其他专业延伸课程,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其次,要注重文化课与技能课的.配套,文化课为技能课服务宗旨不能变,在文化课内容选择时,需要全面考量技能课的实际需要,如果要培养导游技能,在文化课方面就需要多设计普通话、礼仪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能够有效协调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造条件。再就是要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个性服务,学生学习专业、学习悟性,学习基础都不尽相同,对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学习要求也呈现个性化,学校要根据现实条件,为学生创设文化广场、读书角,提供图书、视频,利用早晚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自由实践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三、强化职业素质教学管理

  中职教育侧重技能教育为主,这是职教工作者的共性认知。但中职教育不能等同于职业专项培训机构,中职教育教学还面临更多教育任务和使命,职业教育不仅能给社会提供大批专业性人才,还要确保这些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品质,要让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和谐的建设者、促进者。因此,对学生展开职业教育时,不能只看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塑造,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中职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操作技能培训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这也是中职教育特点决定的。一般技术技能操作培训,在工厂企业只需要几个月便可以达成,但在职业学校则需要几年的时间。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要有较为深厚的知识做基础,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操守、道德修养、思想意志。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学校要对教学硬件、软件进行更新升级,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优化,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改造。为提升实践操作品质,学校不仅要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还要与工厂企业单位协调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多实战机会,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技能有重要帮助。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改变传统学籍管理制度、协调好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旧有体制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崭新管理体系。中职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教学意识,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冯雪.浅谈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xx,(18).

  [2]李秀壮.中职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xx,(22).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10

  摘 要: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探析 在我国新课改推行逐步深入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工作被提出进一步严苛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新形势下学校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对新形势下强化高中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策略展开探讨,旨在

  关键词:高中教育管理论文

  在我国新课改推行逐步深入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工作被提出进一步严苛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新形势下学校创新管理的重要性,对新形势下强化高中教育管理改革创新策略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新形势下高中教育管理有序开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高校教育是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要素,也是社会不时进步的主要源泉,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时开展与社会的不时进步,高校教育相关部门及高校必需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使高校及时顺应不时开展的社会与经济,保证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安康、可持续开展。因而,为完成高效教育管理机制的有效创新,本文作者依据本人对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理解,简单剖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然后在此根底上细致剖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并提出相应的创新途径。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一)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固然我国高校教育机构不时得到变革与创新,但是要满足社会需求及请求,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依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受传统高校教育的影响,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存在行政化和体制化,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降低了高校的教育管理程度;第二,多数高校,特别是公办院校正教员的管理不严厉且管理不科学、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创新认识的培育。第三,整体高校的教育管理机制设置都大幅度趋向于行政管理,行政管理相关部门过多且没用,招致教育管理人员及部门之间缺乏竞争,使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处理本质性的'教育及教育管理问题[1]。

  (二)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构建缺乏科学性

  我国很多高校仍然没有认识到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性,使很多高校呈现不注重、倾向管理及不合理管理现象,招致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建立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育与管理,且对国度开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教育管理形式单一

  第一,经过相关研讨及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在教育方面都比拟趋向于80%必修课与20%选修课的教育管理形式,该种教育管理形式固然在很大水平上进步了学生的专业学问及技艺,但是学生其他方面的学问及技艺却得不到扩展和提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2]。

  第二,在考核方面,很多高校都只运用学分制考核办法,该种教育考核管理办法古板乏味,缺乏创新元素,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激不起教师的教学及管理积极性,满足不了教育变革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且这种办法还疏忽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不利于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新形势下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一)是时期开展的必然请求

  我们现处的时期是信息化和数据化的高科技时期,各大范畴的开展都具有很明显的信息化及数据化特征,但高校教育范畴中的教育管理局部还没有跟上信息化时期的步伐,这招致高校教育管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降落。所以为顺应时期的开展请求、满足社会对高校培育人才的需求及综合国力对高校教育的更高请求,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必需基于新形势环境下完成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是处理高校运营过程中呈现问题的有效途径

  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机制除了上文提到的问题以外,还有有以下几点机制上的弊端:第一,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教育观念还比拟落后;第二,高校教育管理手腕还比拟单一;第三,高校教育管理机制设置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第四,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及制度构造建立不完善;第五,多数参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满足不了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机制需求等,消弭这些弊端最有效的措施便是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3]。

  三、新形势下完成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主要措施

  (一)不时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高校教育管理制度不但是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局部,还是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关键,使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成为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主要内容。对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够完成高校教育管理的高效化、科学化和制度化,使高校教育管理质量及效率得到有效进步。这请求高校依据实践划分教育管理制度中的权责,将权责划分到各个院系,并协助各级院系树立分级管理制度,完成对高校教育的权责管理。同时还要对高校教员停止教育管理,并将教员的教育绩效归入教育管理绩效考核机制,构成系统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教育管理考核体系。

  (二)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

  高校教育管理不断都是一个较为复杂且繁琐的管理过程,它的复杂性大多数表现在教育管理内容多且复杂,但经过多年的教育管理体系开展,管理内容曾经构成比统一内容体系,现时期简直一切高校的教育管理内容都相同,且都趋向于行政管理,这一体系内容曾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开展请求和需求,所以必需创新和丰厚高校教育管理内容,以此完善和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推进高校教育快速、安康和持续的开展,详细的创新途径有:第一,高校应增强个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并增加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理论课程,以此完成理论和理论的相分离;第二,高校应根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及请求,开设相应的教育课程,以此完成对教育管理机制针对性创新的目的,丰厚和创新教育管理内容,完成学生专业文化素质及技艺的进步,使高校及时顺应时期的开展速度;第三,高校充沛应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生动化和形象化教育内容,完成教育内容的创新,到达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目的[4]。

  (三)进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立才能

  高专业程度的教育管理人才,是高校实效科学、合理和高效教育管理的中心力气,所以高校要完成对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必需全面进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学问程度及技艺,这请求高校要树立教育管理者的现代化教育理念,引导教育管理者将中国传统优秀教育管理理念与现代化管理理念相分离,进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立才能,完成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

  结语

  综上所述,为进步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程度,本文第一局部:剖析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高校教育管理机制构建缺乏科学性、高校教育管理的手腕单一和没有表现人的主体位置;第二局部:剖析出创新高校教育管理机制的必要性:时期开展的必然请求和处理高校运营过程中呈现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三局部:剖析出完成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有:不时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不时创新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和进步高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立才能。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11

  【摘要】教育创新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在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理念创新是灵魂,教育体制创新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核心,教育技术创新是保障,教育开放创新是重要方面。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教育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育战线的长期任务。本文试图从管理的层面,就学校教育管理观念、管理组织等内容的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创新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代表时代精神的教育观念。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时代精神是发展的,教育观念也需要不断创新。教育观念适应并建构着时代精神。当今时代,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要位置,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尽快确立与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教育观。

  从管理的层面讲,当务之急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这里,略举两例。

  1、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

  我国加入WTO后,“教育就是服务”已成共识。教育服务的内涵相当丰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理解。首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为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服务。其次,教育要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要在社区文明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例如我区教育局就根据区委、区政府建设一流经济强区的目际,按照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及时确定了建设一流教育强区的战略发展目标。第三,教育必须为学生服务,要牢固确立“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研究学生个体差异,努力“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增强教育的市场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范畴里,教育投入的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教育的市场特性已日益显现出来。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国与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频繁,教育市场会最终开放。教育市场是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市场。从区域空间上看,有国内的教育市场和国外的教育市场之分;从服务功能上看,有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市场,为教育教学提供设备、仪器,为考试、升学提供服务的市场,为学生提供衣、食、住、行等服务的市场,学校“产学研”结合的校办产业市场。培育和抢占教育市场是个系统工程。我们对教育市场形势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牢固树立市场意识,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把眼光放远一点,打破时间限制,把眼光放宽一点,打破空间限制,去着力开辟新的教育市场。

  二、管理机制的创新

  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一般来讲,由“三处一室”(即德育处、教务处、总务处、办公室)等部门组成,这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式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对于维持学校的正常、有序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总结多年的管理实践后不难发现,这种学校组织结构,是一种按部就班的组织管理模式,对于激活学校工作、彰显学校活力的效能不够。比如,学校职能部门由于有它自己固有的日常事务,工作方式常常是面向本部门的活动,学校及学生的利益和需求往往得不到应有的考虑。

  有时我们还会发现没有一个人、一个部门承担一项工作任务的全部责任,一个部门只负责工作任务的一部分,形成了责任分割的状态,甚至一些部门会把一些工作当成额外的负担。因此,现行的学校组织机构系统迫切需要创新。组织结构应由分工过细的“金字塔式”结构走向“扁平”结构,组织机构应由僵硬的“刚性”模式趋向能适时进行组织目标、人员职责调整的“柔性”模式。 在学校管理中,在现行组织结构规范运行的星础上,我们可以大胆引进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它是一种已被公认的管理模式。一般来讲,项目工作要跨越多个部门,没有或少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由于项目具有一次性的特点,项目管理具有显著的创造性。实施项目管理,需要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需要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在企业叫项目经理)。项目负责人是“不是官的官”。项目组从职能部门中分离出来,使得沟通途径简洁起来,使项目负责人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项目工作中去。在项目式组织结构中,项目的目标是单一的。所以,项目组的成员能够明确理解并集中精力于这一单一目标,团队精神得以充分发挥。

  把项目管理机制引进学校管理领域,是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特殊的、突发性的学校工作,如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实验,在教育市场日趋成熟的环境下,有关学校经营、形象设计、品牌营造等问题,完全可以使用项目管理的机制进行运作。项目管理的实行,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又能为有创新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提供脱颖而出的机制环境;既增加了选技干部和优秀人才的途径,又给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有效体观。

  三、教育品牌的创新

  当今时代,品牌竞天下。学校在奋力打造自己的品牌之后,不能万事大吉,不能坐吃山空。否则,只会前功尽弃,为竞争大潮所淹没。因此,我们要加强品牌管理,增强危机意识,时刻把握教育市场动态,以品牌经营为中心,走品牌创新之路,创新出更加先进的教育技术,提供更加完美、全面、周到的教育服务,满足更高的教育质量需求,使学校品牌拥有其他学校难以复制或者在短期内难于效仿的竞争力,增强品牌的核心优势,使学校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态势。

  任何一个学校品牌都要经历出生初创、成长发展、成熟拓展等阶段。每个阶段部需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来不断把品牌的功能做优、形象做美、实力做强、规模做大。教育品牌创新,从教育产品到教育市场再到教育服务,都有很多策略。但是,归根结底,制约教育品牌创新的瓶颈问题,仍然是包括资金、技术等要素在内的教育资源问题。

  站在学校教育主体的角度上讲,学校自身就有一个教育融资问题,特别是资金问题。如何有效融入资金?一般意义上讲,主要有几“靠”:如,依靠政府的教育投入,依靠政策的教育收费,依靠社会的教育捐赠,依靠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捐资助学或集资办学。但是,这些举措都是在努力寻求外因的作用。内因才是“根本”。我们在拓宽渠道,确保“外援”的前提下,要以产业运作的教育经管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品牌的资源优势,挖掘和盘活教育自身的资源存量,利用教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提高自身的融资能力。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学校品牌无形资产,既可大量吸收个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费资金,又可吸收社会团体和私人举办教育机构的利益获得性投资。

  时代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学校教育管理创新是一种方向,也是一种追求。努力让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是教育管理者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周鸿;论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创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眭依凡;跨世纪教育新模式评述[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3]聂衍刚;论教育的创造性与创造性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4]郭思乐;繁荣教育科学促进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1999年09期

  [5]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9年10期

  [6]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年12期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本文在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从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课程融合、师资队伍融合等方面,探究了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深融合问题,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融入,建立科学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方法,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

  引言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教育既是创新创业理念宣扬的主力军,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而高校的专业教育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养成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在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能力的培育方面起着启蒙的作用,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对自身专业技能熟悉掌握,又可以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以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就业需求。

  根据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的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多。但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旅游管理作为以应用为主的学科,这需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進行系统的设计。在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强化创新创业意识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以达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旅游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通过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体系融合、课程融合、师资队伍融合等方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有机融合

  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蓝图,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实施框架,也是实现旅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符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适应旅游行业人才发展的需求,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育,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其次,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理念的`深度契合。对于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课程的重合部分,要通过教师的集体配合,行业企业的深度调研等方式进行相应的删减,引入新的行业理念,保证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针对性。特别是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立体化、合理地安排理论教学、企业见习、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

  根据旅游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课程的改革,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理念的引入,形成理论与实际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腿”融合的课程体系。在世界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引入创新创业理念,以期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旅游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旅游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岗证课训”的“基础层”;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岗证课训”的“核心层”;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岗证课训”的“提升层”;以岗位能力为目标“岗证课训”的“拓展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同时,在专业课教育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把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内容融入进来,以期完成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创新创业理念的教育要始终贯穿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独特性,着重强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岗位体验+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功能,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纳入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在专业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专业课程最新的研究方向及行业发展热点,提高学生对行业的发展认识,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增长眼界夯实基础。旅游行业是一种交叉性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应该从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具有互补性特点的角度出发,搭配一些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企业讲座等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也可以根据旅游行业相关联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地根据行业发展设置选修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特别是对重点学生创新创业的培养,完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对旅游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在实践中加强,注重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形成“专业技能+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素质拓展”的综合体验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行业社会服务活动、行业社会调研以及专业领域数据整理分析等方面的实践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提高自身的学校效果,同时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现实的职业岗位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着重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依托校企合作共建课堂的综合实训项目,跨课程的联合教学、考核,使学生可以综合开发企业需要的旅游产品,综合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各界组织的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同时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把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落到实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身在校园,意识在社会的教育模式,提升其专业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的综合体验。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师资的融合

  专业课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分兴趣、项目、类型等方面的校内实践项目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各位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以专业、兴趣、实践等开展的校园社团活动,应配备具有专业背景“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的双师指导团队,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培养,激发学生能力、兴趣和创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与旅游类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引导学生跨专业组建相关团队,基于项目配备相应的校内和企业指导教师,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形成教师、学生对创新创业项目的共同开发,使学生可以真实地进入创新创业活动的场景中。同时,注重创新创业师资团队的建设,积极加强专业师资的外出学习和企业实践,借助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师资的力量,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积极引进优秀的企业创新创业经历的教师,形成专业教师、创业教师和企业教师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四、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与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以及师资等方面的融合,构建新的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体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在专业教育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积极组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本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建设等方面深度融合,在教学中提高学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13

  【摘 要】影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是否科学,将直接关系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目前学校的管理模式还被禁锢在旧的传统意识之中,因此教育管理创新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中的一项十分迫切的使命。本文从创新的角度为出发点,探究如何使教育管理向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教育管理 创新 科学化发展

  从目前我国教育管理现状看,无论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无论是管理队伍和制度建设,还是管理方法和手段都不能适应教育面临的挑战。在当今社会,管理渗透于教育领域的一切方面,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教育科学化的目标相适应,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育管理的创新科学发展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高校教育管理科学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理念的滞后

  从当前我国教育管理的现状来看,教育管理理念的滞后已成为教育落后众多因素的根源。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不主动研究新情况,陈旧的管理理念保护了落后的管理方式。

  (二)教育管理组织的不科学

  当前实行的教育管理组织机构一般是以垂直控制的金字塔型为主,它容易造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管理幅度过小,从而造成组织结构层次重叠,工作效率降低,同时还容易导致部门和人员之间的隔膜,不利于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教育管理创新精神的凸现,既不利于创新,也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目前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管理制度的内在特性角度来说,一方面,管理制度应充分体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管理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现实情况是管理制度往往是上级主管部门旨意的复制品。教育主管部门是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造厂”、“加工厂”,脱离各层级管理实体的实际。

  (四)教育管理队伍素质的不完备

  目前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不完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人机制的不完善。在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缺乏较为完善的用人机制和淘汰机制,管理主体往往能级不符,能人提不上来,庸人沉不下去,加上对管理队伍的重视不够,降格以求,导致了冗员堆积。严重制约了管理主体潜能的发挥。二是管理思维定势陈旧。由于长期以来,把教育管理单纯地作为行政管理工作,工作人员遵循“行政服从,执行照办”的工作方法,这从根本上扼制了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

  二、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涵义

  (一)教育管理创新是指教育管理主体实现的自我改造和变革,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进行管理活动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问题,通过创造性活动,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扬弃并获得新的认识和创造新的发展的活动及过程。

  (二)教育管理创新的核心在于创设一种新的观念、理论、体制、机制、技术和手段以激活人的创造力,为善于创新的人提供发挥其作用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管理,求得新发展。当前教育管理创新的主要任务是要建立和健全教育管理创新体系,创造出良性教育创新管理机制和氛围,以促进教育创新,积极地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现代公民,不断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三)在国家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管理创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创新的途径多种多样,它主要包括教育管理观念的创新、教育管理组织的创新、教育管理方法的创新、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等几个方面。

  三、高校教育管理向科学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1.教育管理者要尽所能地改善教师待遇

  要把教师的疾苦放在心上,主动关心教职工,及时了解日常工作生活中的所需所求,尽可能地帮助其解决诸如家庭住房、子女入学、两地分居、医疗保健等实际困难。教师如果没有了后顾之忧,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提供良好的办公条件

  所谓办公条件包括工作时所需要的设施和相应的设备,大到整个学校的建筑环境,小到教师办公室的大小、布置,以及所提供的办公用具、劳动工具和劳保。教育管理要舍得投入资金,重视校园内部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为教师创造一个健康、安全、舒适的办公环境。

  3.建立宽松灵活的制度环境

  规章制度是保障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常规管理内容,是要求全体教师共同遵守的规则。教育管理应该抛弃那些刻板僵化的管理制度,在完成工作任务、履行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淡化刚性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工作空间。

  (二)注重激励因素,满足教师精神需要,实现更长久、更浓厚、更强烈的管理实效

  1.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

  充分发挥经济分配的杠杆作用,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的学校内部分配激励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优绩优酬原则,加大对有较大贡献的教育工作者的奖励力度;根据各类人员的工作岗位、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适当的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真正起到调动绝大多数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作用。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制度

  学校根据核定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合理地设置岗位、聘任职务,同时逐步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任、自然减员、合理流动、低聘解聘等办法,改变以往的“唯职称决定论”,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使能力强的教师能够低职高聘,不称职的教师也能高职低聘。

  3.提供教师职位晋升的机会,拓展教师个体事业发展空间,激发其自我发展欲

  “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认为,工资、福利待遇固然重要,但教师的自身发展更重要。

  4.逐步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要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类别、层次岗位的要求,制定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考评要坚持“民主、公开、公正、透明”原则,程序要规范。只有这样,才会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

  5.要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素质诸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业务能力等都会直接影响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自身素质高的教师,有高层次的追求,往往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自身素质低的则反之。因此,教育管理要积极疏通渠道、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接受高层次教育和不断提高自身才能的学习机会,开阔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开拓创新能力。

  高校教育管理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因此只有在高校中合理的科学发展教育管理,最大化地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教育管理工作更科学、更具实效,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重鸣.管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2]郭晓云.创新—教育管理的不竭动力[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7).

  [3]陈晓虹.双因素理论与高校教师管理[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3).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14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指出了目前我国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阐述了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发展路径,为高职院校进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就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来看,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想全面提升高职音乐教育水平,显著提升音乐教育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分析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发展路径,从而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音乐知识,全面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一、我国高职院校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缺乏目标定位

  缺乏目标定位是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给正常音乐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学校缺乏目标定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定位不清晰,现在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都是模仿普通高校的,这虽然是显著趋势,但高职院校并没有将普通高校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合自己的改革,从而出现教育雷同化现象。第二,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职业化人才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比较大,如果没有认清这种差异,学校就会走入人才培养的误区。高职院校如果没有充分意识到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区别,仅仅把自身当成是低级本科教育,这对音乐教学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音乐理论型人才,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职业型音乐人才。总之,缺乏目标定位是导致高职院校音乐教育难以为继的重要原因。

  (二)音乐教育管理的缺失

  当今的音乐教育强调的是创新和变革,需要音乐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定期开展实践活动的意识。高职院校要想有效改善音乐教育的效果,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受到束缚,从而能够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注重自己的感受,也要将学生的思想变化摆在首要位置,否则学生的创造性就会被禁锢,对其音乐素养的提升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音乐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欠缺是导致高职院校音乐教育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由于高职院校的局限性,很多高校教师更愿意到普通高等院校就职;第二,近些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急剧增长,但教师的数量并没有跟上,导致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欠缺。

  (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问题

  高职院校音乐课程设置不科学,导致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学到的知识有限,其音乐素养长期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高职院校音乐课程往往更加侧重音乐理论知识,对实践重视不足,导致音乐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不匹配。

  二、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路径

  (一)不断创新管理音乐管理思想

  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主要在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音乐教师要认清音乐科目与其他科目的差异之处,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可以利用分权的管理模式来代替集中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

  (二)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

  高职院校音乐教师要始终保持对音乐教育的热爱,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音乐知识,探索新的音乐理论和相关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的管理方式,形成音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音乐教師要同时兼具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意识,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思维,使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取得更突出的成绩。

  (三)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音乐教师队伍是全面提升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校外引进高素质的音乐人才。学校应该提高音乐教师的待遇和福利,作为吸引人才的条件,为外来教师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道路。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给他们营造发展平台,提供进修机会,这会是提升现有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一方面,可以从外面聘请音乐教育专家开展讲座;另一方面,选拔优秀骨干脱产或者在职培训,这样能帮助音乐教师掌握更加前沿的音乐理论知识,不断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完善音乐教育管理制度

  第一,建立音乐教育管理学分制度。学生能否获得音乐这门课程的学分,不仅要看最终的考试成绩,而且还要综合考虑他们在平时的课堂表现。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大学生素质拓展报告作为学生的音乐学习的制度性保障。很多高中生在进入大学之后缺乏学习和生活目标,学分管理制度则是促使学生建立人生目标的有效手段。第二,建立学分档案制度。学分可以作为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但它并不是决定学生成绩的最终因素。学分档案制度能够有效规范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各项活动,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五)建立健全音乐教材体系

  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还包括完善和创新音乐教材体系,科学合理的音乐教材体系同样能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高职院校首先应该就音乐教材问题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充分讨论和交流,鼓励教师积极发表自己对音乐课程设计和教材体系建设的建议,然后学校要整合各位教师的合理意见形成初步的教材设计方案,最后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外来专家的意见对初步方案进行细致修改,形成更加科学的教材设计方案。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计划要随着音乐教材体系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教材体系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六)加强学生的音乐人文教育

  从某种方面来说,音乐同语言和文字一样是人们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音乐中蕴含着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同一首乐曲中不同的演奏者演奏出来,所传达的情感也是有差异的。音乐教师在传授给学生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古今中外有很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教师在给学生进行作品讲解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作品的现实意义以及自身的感悟,这样不仅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音乐学习和创作中更加富有情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新常态和教育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原有的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音乐课程的发展,否则就会对学生的培养和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根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几点有效对策,比如,更新音乐教育管理理念、完善音乐教材体系,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等,这是高职音乐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顾涵,王慧.一种基于Java-Web的音乐管理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xx,25(17):103-105.

  [2]殷瑰姣.从流行音乐的商品化浅析“商业音乐管理”的现状[J].音乐创作,20xx,14(10):142-143.

  [3]季慧敏.浅析民族音乐欣赏在一日活动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xx,14(34):188-189.

  [4]魏雨柔,唐继红.新形势下高职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定位研究[J].黄河之声,20xx(03):81-83.

  [5]文峥嵘.高职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xx(01):35-36.

  [6]王麒宇.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与途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11):71-72.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15

  一、医学教育管理创新中的重要内涵

  1.1从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

  传统观念虽然历经长久的实践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陈旧的理念就会是阻碍体制创新,影响高校整体发展的绊脚石,医学院校当前要从传统的管理思维中解放出来,摒弃一些不良的管理思想,将服务、权责、竞争、创新有机结合。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学生自我完善意识,将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职业医师考试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知识、面向社会的能力。

  1.2保持决策、行政、监督权利三者的平衡

  权利的平衡,明确责任和权利的划分是完善管理机制的重点,为了理顺各部门权利关系,避免出现权利失衡的问题,尤其是改变过去权利相对集中在一人手中的问题,就要依靠三种形式改善当前院校的管理制度和过程。一是利用政策法规,二是依靠供求关系,三是完善部门决策机制,高等院校的部门划分是十分严格的,如果要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就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医学院校只有保证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定和维护管理体制,才能真正实现权利的平衡。

  1.3提升人才创业积极性

  首先要改革和完善绩效分配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机制,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其次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在全院范围内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最后要为创新人才提供好后勤服务,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医学教育管理创新之校品牌战略思维

  树立品牌战略思维不论对于企业发展还是医学院校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他关系到医学院校未来发展的态势,战略思维,是市场化教育的发展结果,除了打造品牌,更需要日后长久的维护。以下就具体探讨几个方面。

  2.1要有明确的办学思想

  思想是实践的指引,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把握,医学院校只有树立自身的品牌战略思想才能在当前竞争激烈的高校环境中有自身的竞争优势,如何定位院校层次并树立发展目标,在发展学术的基础上发展科学研究,为社会输送优秀、专业人才,是医学院校要明确的问题。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切不能为了攀比做不符合学校定位的事情,只有将研究基础做扎实才能有好的发展成果,只有充分考虑历史因素,结合当前自身优势才能不断提升教学层次,扩大师资队伍,提升院校规模。因此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医学院校实现长远发展和永葆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对于高校自身而言,既可以加强培养自身教师素质,也可以对外引进优秀的教师力量,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优秀的思想可以学习,改善自身不足,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还要注意适度的开放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保持教学思想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实现二者和谐统一,才能进行有效地建设[1]。

  2.3通过市场扩张实现品牌影响力

  从当前状况看,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调节,打造一个优秀的教育品牌离不开市场规律的推动,对于医学院校的办学体制,要借助市场调节下的资源配置和筹集资金的方式,合理配置人才、资金、市场、基础设施,通过市场筹集资金进行高校之间的合并和扩张,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2.4特色增值运作方式

  特色的增值也是提升医学院校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加强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教育,或者利用企业投资、聘请专家的方式,不仅可以实现高校收入的增加,还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医学教育管理创新之考评管理创新

  相对于学校层面的医学教育管理创新,学生层面上的医学教育管理创新也是必不可少,该层面主要体现在考评管理创新上。

  3.1考试方法的改革

  (1)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闭卷考试对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很有价值,但考察的知识面窄,考查点代表性差。而开卷考试则具有题量大,对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综合应用题多等特点。二者搭配,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应用。

  (2)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将学员平时的学习笔记、回答课堂提问、课后作业、阶段测验等情况与课终考试成绩评定挂钩,将平时学习测评与课终考试一并评定学科成绩可提高学员学习成绩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并且部分学科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20%~40%)。

  (3)笔试与实践技能考试相结合。我们经过各教研室的讨论,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课程,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及儿科学,除笔试外要进行实践技能考试,通过3~5名教师对学生进行操作考核,并进行直接评分此项实践技能考试按一门课程单独评定成绩。

  3.2严格考试制度,提高考试质量

  在组建管理机构上,由教务处成立考试中心设立主考、监考和巡考。在试题组卷中,实行专人负责,密封保管、临场启封,确保试题的保密程度;在考试组织上,采取单人隔桌的方式;阅卷时,采用有条形码的集体密封阅卷的形式。

  四、结语

  当前医学院校要做的就是努力将理论层面转化为实际教学层面,将办学理念真正转变为自身的办学优势,用理论做为前进的指引,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独特的经营扩张模式打造高校品牌,通过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创新意识实现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创新管理论文11-04

企业管理创新的研究论文12-0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论文07-31

教学创新之我见论文01-18

毕业论文如何创新10-08

存货管理会计创新融合研究论文08-30

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论文07-23

创新是动力议论文(精选52篇)10-28

大学生创新创业论文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