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内部审计论文

时间:2023-02-13 10:01:46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内部审计论文1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内部审计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内部审计论文15篇

内部审计论文1

  摘 要:互联网+内部审计模式研究 成果简介 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院)在审计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与改进,基本形成基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

  关键词:内部审计毕业论文

  成果简介

  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贵阳院”)在审计工作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与改进,基本形成基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内部审计”的审计模式。会计审计论文范文文献资源参考:

  (一)建立相关工作制度

  通过调研并结合院内实际,制定《贵阳院实时监控审计管理办法》《贵阳院审前公示管理办法》《贵阳院审计成果运用管理办法》,建立审前公示、定期提交实时监控审计分析报告、审计成果在院综合信息系统内公告等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二)联网

  将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进行联网,通过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审计作业模块,可直接根据审计需求采集用友NC财务账务系统中的数据。将年度审计计划、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审计底稿、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等相关审计档案以及内部审计工作评价全部纳入审计管理信息平台,实施动态管理。审计人员充分利用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用友财务软件、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等在线信息资源库,根据审计需要及时进行数据比对、分析,实现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的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的结合。

  (三)编制计划

  根据《贵阳院年度审计计划编制与审批流程》(见图1)编制年度审计计划,录入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明确审计人员及审计时间安排。审计计划包含审计项目计划、制度建设、培训工作、会议工作、其他工作5大板块。

  (四)授权

  管理层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制定《贵阳院向职代会、纪检监察审计专题会报告审计工作的实施办法》,专项审计工作报告均需向院管理层汇报。建立数字工程研发中心、工程造价中心、财务资产部、审计风险管理部协同工作机制,授权审计人员登录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投资管理系统获取审计所需财务、经营、投资、工程项目管理数据。

  (五)在线审计

  审计人员按规定开展在线审计工作,在全面审计的同时,重点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合同履行、大额资金使用、投资融资、会计核算异常等进行审计,审计过程中可直接从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中调取审计底稿模板,录入审计底稿、审计记录等过程审计资料。通过日常监管系统的连续监测,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上报,为院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支持信息,进一步发挥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

  (六)线下查证确认

  根据在线实时监控发现的问题,对院各职能部门和单位的有关人员进行询问、核查有关会计原始凭证,查阅与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资料以及实地审查、了解相关情况,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并上传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便于审计组成员共享审计信息,讨论审计发现问题。

  (七)出具报告

  总结审计发现的问题,形成审计报告经分管院领导批准后,报送院长、分管院领导及分管财务院领导、有关职能部门和下属单位。

  (八)特殊情况及时报告

  审计部门对在审计中发现的较大违纪违规问题或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汇报,便于院管理层在第一时间采取管控措施,提高审计效率与效果。

  (九)督促落实审计意见

  审计部门制定《贵阳院审计报告编制与问题跟踪流程》(见图2),督促院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认真落实内部审计提出的审计建议与意见,实施审计意见落实的闭环管理。

  (十)审计项目信息实时录入

  项目完毕后,审计项目相关审计公示、审计通知、实施方案、审计底稿、审计记录、审计报告等资料实时归档在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便于日后的审计档案查阅。

  主要特点

  (一)统一平台,功能完善

  审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浏览器42中国内部审计20175信息化优秀成果/服务器(B/S)架构,实现了统一调度、分级管理、数据共享的管理模式,其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可实施审计计划管理、资源管理、成果管理、绩效管理、统计分析、档案管理、审计作业、查证分析以及工作流管理和数据接口等工作。该系统能促进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规范审计作业流程,提高审计工作成效,满足对审计信息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管理的需要,为集团公司年度审计工作评价提供考核依据,为防范企业经营风险提供有效保障。

  (二)资源集约,共享协同

  在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资源管理模块中,建立被审计单位库、被审计人员库、中介机构库、内审人员库、法律制度库、文书模板库、审计发现库、问题类型库等多个资源库,实现了集团审计资源的集约,互通有无,协同共享,促进内审人员经验交流和学习,发挥审计合力,提升审计价值。审计人员通过在线作业,能够迅速查看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数据,开展数据分析,及时审计和发现问题。有效解决了业务复杂、工作量大的手工审计难题,降低手工审计误差率,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查询和利用审计法规等资料库,极大促进审计效能提升。

  (三)移动互联,动态监控

  贵阳院审计人员可通过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实时动态监控财务经营数据,通过院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监督经济合同审签情况;通过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监督院属各项目部工程管理情况;通过投资管理系统监督院投资管理情况等。对经营异常、重大项目开展实时监控审计,按月出具实时监控报告,及时督促审计意见整改和落实,实现审计关口前移,提高监控效果。

  模式创新

  (一)基于在线采集和数据分析,探索联网审计模式

  审计人员直接利用用友NC财务软件提供的灵活查询和分析功能,综合运用审计的顺查法、逆查法、抽查法、审阅法、分析法、抽样审计与详细审计结合法、效益评价审计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资金运用与投融资、预算编制与执行、成本费用支出等财务运作情况和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状况进行实时与动态监控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指标、财务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经营者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结合集团公司与专业机构共同开发的用友审计作业系统软件辅助审计,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有关财务与经营信息,确保实时监控审计质量,做到及时采集数据、及时审计预警、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督促整改。

  (二)审计成果运用和整改再上新阶,推动管理提升

  基于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审计工作成果统计、审计项目完成情况、审计项目趋势分析、审计效益情况分析、审计意见落实情况分析、审计发现问题分析等功能,实现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建立整改联动机制,各部门积极协助,通过“集体会诊”,剖析违规问题根源,研究工作难点,落实整改责任,形成分工明确、衔接协作、监督有力的联动工作机制。使被审计单位能够认真对待审计发现的问题,积极配合,不仅做到根据整改意见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处罚,还从源头上加强风险把控,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主要成效

  (一)审计关口前移,实时监控审计应用日渐成熟

  贵阳院在“互联网+内部审计”模式推动下,积极开展实时监控审计和各类专项审计,降低了审计成本。“十二五”期间,共计实施审计项目100余个,提出规范运营的改进意见及建议500余条,促进增收节支及避免经济损失3000余万元,促进健全完善制度规定40余项。审计主要关注大额资金、职务消费、业务招待费和公务用车等重要事项及重点项目管理,变事后监督为事前预防,及时防范风险、揭示风险、分析原因、督促整改、确保管控有效。实时监控审计的按月实施,使院管理层可获取实时监控审计分析报告,发现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合同执行情况及经营管理等经营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发现并及时纠正错误,保护院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充分运用大数据,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完善

  贵阳院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实践中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大量的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进行持续分析和深入挖掘。一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广泛应用于数据分析、疑点查找、电子数据的整理与归档等方面,提高运用信息化平台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加大数据分析力度,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二是重视审计信息化对审计管控的支撑作用。加强信息采集、数据处理,借助数据分析支持审计结论,推进实时监控、动态监测的联网审计,提升审计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审计管理综合水平迈上新台阶。20xx年建立了风电、土建大宗采购数据库,审计人员利用数据库比对风机、塔筒同类市场价格,评判价格公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20xx年实施的花溪云顶一期总承包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通过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审计人员可获取项目工程进度、财务核算资料。审计人员项目工地出差2次,一次风电场水土保持工程现场实地勘察,另外一次为升压站备品备件盘点,节约了差旅成本。

  (三)建设审计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

  实现集团公司对成员企业内审工作的统一管理,优化集团审计资源信息库,实现对各类管理信息资源的标准规范。集团公司可动态监控各类审计项目并进行全程指导和质量管控,提出建设性审计建议,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增强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使贵阳院经营管理在统一、透明、标准的审计监控下阳光运行,提高业务运营合规性和效益性。20xx年贵阳院基于贵州花溪云顶风电场一期总承包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和集团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平台交流,建立了贵阳院竣工结算审计报告标准版文本,促进竣工结算审计工作标准化、规范化。

  (四)夯实审计系统管理,促进审计价值增值

  一是高度重视审计项目全过程系统监管。夯实审前调查,分析判断被审计单位风险管理状况,锁定疑点线索;实时监控审计项目信息进程,充分揭示重大风险隐患;严格遵循内部控制规范,着重体现对重大风险事件的揭示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注重与被审计单位及相关单位信息沟通协调,实现审计结果利用最大化。二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对审计管控的支撑作用。年度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进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的实时动态更新,标志着审计工作管理综合水平迈上新台阶。20xx实施贵州花溪云顶风电场一期总承包项目前,审计人员已通过院授权的总承包项目管理系统、投资管理系统、用友NC财务管理系统,监督工程实施全过程,明确总承包合同成本、工程竣工财务决算为本次工作重点,分工合作,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录入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审计实施资料全存档,便于审计人员共享项目审计成果。

  (五)健全审计大监督体系,发挥监督合力

  一是整合内部监督资源。形成及时发现问题、有效纠正预防、不断规范企业管理的运行机制;强化各职能监督的工作力量、工作手段的优势互补,形成过程监督、结果监督及责任追究相融合的整体监督体系。二是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党建与纪检监察审计专题会议、反腐倡廉联席会议和各类专题会”平台,加强审计与纪检监察、法律、风险控制及管理部门的信息沟通,实现职能互补,形成监督合力。贵州花溪云顶一期风电场总承包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尝试人力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利用贵阳院财务资产部、审计与风险管理部、工程造价中心、工程建设事业部等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组成工程审计组和财务审计组,分工合作,使整个项目得以圆满完成。

  (六)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坚持系统性、扩展性、可靠性、安全性、易用性的原则,通过建立审计综合业务系统、审计管理与审计作业系统、审计查询分析系统,丰富和扩展审计管理信息功能,构建审计管理信息化发展平台。二是加大审计信息化培训力度,推进审计软件的使用频率,至20xx年能够100%按时填报及上传审计信息,审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运行良好。三是重视审计信息化对审计管控的支撑作用。年度审计计划、审计人员、审计工作进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实时动态更新,利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思维提高分析能力,实现数字化、信息化审计,建立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的“大审计”监督责任体系。20xx年度贵阳院荣获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贵州花溪云顶一期风电场总承包项目建设管理审计成果在贵州省内部审计协会百佳审计案例展示活动中获优秀审计案例表彰。

内部审计论文2

  一、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

  1.管理职能

  管理职能是在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之后,对企业内部运营和管理进行衡量,确保企业管理的有效性。随着现代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的自主权在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对企业发展和运营进行全面监督和管理,以便及时发现企业管理环节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保证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经营和持续性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的有效管理和监督。

  2.服务职能

  服务职能主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和分析之后,可以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改进意见以及关于企业运营发展方面的咨询服务,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更好地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服务职能是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发展趋势,也是促进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策略

  1.创新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随着现代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内部审计也要抓住机会进行全面创新和改革,以便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企业的有效治理提供更优质的保障。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审计体系的三个分层,第一层是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这一层次是审计的基础部门;第二层次是企业内部审计委员会,主要承担高于审计部门的审计事务;第三层是企业最高审计委员会,具有较强的权威性、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对于企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不断发展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企业领导者必须提高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其职能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为企业各项审计事务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企业领导要注重强化和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权威和效力,同时也要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发展环境,保证制度的良好实施。

  3.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和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审计人才队伍的支持,因此,为了保证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就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于监督、评价、管理和服务,因此,审计人员结构中不仅仅要有掌握良好的财务、审计知识的人才,也要有具备管理能力、运营知识的人才的合作和配合。所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结构要进行不断优化。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必须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要求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审计工作和企业的发展要求。

  4.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

  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需要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审计方法的指导和支持,因而完善企业审计手段是保证企业审计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要重视引进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审计软件,用计算机技术作为审计工作的一大助力,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进而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可以在良好的审计体系中平稳健康运行。

  三、总结

  随着现代企业体制改革的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突显。为了保证企业内部审计的全面推进,首先需要对企业内部审计进行准确的职能定位,进而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职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进步。企业内部审计将职能定位于监督、评价、管理和服务,并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有效策略,促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内部审计论文3

  摘要: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民营企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确保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优化经济结构,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市场繁荣,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民营企业的特殊性,使得会计信息化的环境下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为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本文将简述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分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和发展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

  一、信息化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意义

  1.完善公司治理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其涉及到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等等,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性与技术性越来越高。因此,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就必然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要求管理人员从多个方面考虑,进而提高了其综合素质与治理水平,能从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为公司治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提供建设性意见。

  2.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而言,其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查错防弊以及监督评价。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开展使得企业各项内部工作的运行得到了有效而全面的监督与审查,使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得以发现并得到处理,同时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也能够得到弥补,进而使得资源浪费的情况得到有效避免。此外,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能为企业的建设提供科学的一局,确保企业管理层决策的正确性,避免其判断失误,使企业运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得到最淡成都的避免,为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组织管理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越来越完善,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得到了很大的扩展,其职能已经不再停留在监督这一方面,更多的是已经朝着服务的方向发展,并且注重对业务过程的审计,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企业内部审计除了要进行查错纠弊工作,还需要分析与评价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类管理问题,例如,经营环境、风险、信息传递与沟通等等,并以此为企业的发展与建设提供建设性意见,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4.为企业提供咨询,改善组织运营效果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工作的改革与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企业内部审计的内容与范围不断扩大,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更多是体现在为企业管理的服务中。企业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整体情况进行的审查工作,通过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数据分析,为企业的管理者的决策提出真实可靠的依据,以此保障决策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使企业面临的风险得到有效降低,为企业组织运行效果的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为组织增加价值企业内部审计的目的就是为组织增加价值。通过对企业运营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有效性评价,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的改善提供充分的依据,促使企业组织价值的最大化得以实现。

  二、信息化环境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制约了其职能随着会计信息化不断深入,会计工作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会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的调整使内部审计的工作中心偏移,会计信息的特征也有一定的变化。而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会计信息化背景下使得内部审计的问题被扩大。众所周知,大部分民营企业都带有家族性质,其内部管理层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家族网络,企业持有者主要为家族人员,其凝聚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家族,企业的管理手段也以家庭事务管理为主,也就是说企业利益即代表家族利益。如此一来,通常情况下企业主就是企业的主要决策人,而由于不同的民营企业其持有人有着不同的特点,包括经营理念、文化水平等等,这就会对内部审计产生直接的影响,决定了其方向与重点,进而使审计结论的表达受到影响。并且对于产权高度集中的家族式民营企业而言,家族成员基本是企业内部各项事务的决定者,即“内部人说了算”,而有的家族成员在专业背景与水平上有所欠缺,这一类特殊群体通常担任重要职位,其中内部审计部门也不例外,这就使得内部审计的职能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出现“内部人审内部人”的不合理情况,进而难以保证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使得审计的效率与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2.民营企业忽视现代企业制度及内审制度的建立现代民营企业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内审制度建设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对现代企业制度及内审制度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企业制度建设的缺失,使内部审计的目标定位并不明确。与企业治理不同,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是更加具体。然而在实际内部审计工作中,大部分企业的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财务工作中的“查错防弊”作为主要目标,而忽略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由于国家并没有强制规定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使民营企业在内审制度的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体制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由行政管理人员负责,缺乏有效的监督,难以保障审计工作的客观性与独立性。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内审机制,使得民营企业缺乏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建设,导致企业财务工作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又或者是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的设置存在很强的随意性,导致内部审计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不够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内部审计制度恢复以来,受到该改革开放与经济转轨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是基于财务会计审计开展的,其主要职能就是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尽管有的企业针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了相关机构的建设,也加强了人员配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约束机制的建立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然而就整体而言,民营企业的财务审计的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及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大部分审计工作都是由财会人员承担的,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技能,导致内部审计工作的难以得到有效的开展,同时其包含的范围也不够广泛,仅仅停留在财务的审计方面。

  4.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不够完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并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的方式方法上也必然发生巨大的改变,这就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朝着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反战。然而,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内部审计手段仍然不够完备,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应用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内部审计队伍建设不到位,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偏低,缺乏对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掌握,相关专业人才也比较匮乏,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手段落后,仍然沿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的方法,对于层次较高的工作而言,这具有十分大工作量,同时错误率极高,难以保障内部审计的质量与效果,与信息化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要求完全背离。

  三、信息化环境下完善和发展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民营企业的最高领导层要认识到内审的重要性不同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在文化水平,经营理念上有所不同,许多民营企业领导人的自身素质有待提升,难以转变传统观念,并且受限于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水平,导致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难以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此,为了确保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完善,首先就需企业高层领导人员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明确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要求领导人员基于对内部审计的认知程度,利用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进行揭示,并以此提出相应的审计措施,使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得到解决,进而才能让领导层看到内部审计的作用。

  2.民营企业要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的家族性质很强,而为了实现向现代化企业的过渡,就必须针对家族式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调整,引进市场竞争机制,确保企业管理人员的职责得以明确,使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弊端得以解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集体决策机制,确保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与管理。目前,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管理难度越来越复杂,仅仅凭借企业主的个人意志来进行决策难免会出现失误,进而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集体决策机制完善,不仅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能使高层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得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认同与肯定,使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得以增强。其次,还应调整用人制度,任用非家族集团的人才,如此才能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发展。此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以此使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再者,还应加强内部审计机构建设,提高监督力度,确保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处于一个严格监督环境之下,以此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3.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与范围要合理扩大除了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民营企业还应适当扩大内部审计的内容与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企业在经营手段,运行机制方面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对民营企业而言,必须对其管理模式进行积极的优化与调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转移工作重心,注重预防工作的开展,实现部门审计向业务流程审计的转变,应从全局出发,扩大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与范围。在以往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主要为财务会计审计,具有经营性质,而随着内部审计内容与范围的扩大,民营企业除了财务会计的审计之外,还应对企业治理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不仅要对财务指标进行考核,同时还要将非财务指标纳入考核范围,并且实现静态与动态的审计。应考虑企业风险的防范来实现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强化,促使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水平得以有效提高,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民营企业内部审汁的审计方法和手段要更新上文提到现阶段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审计方法不完备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水平,就必须加强内部审计方法与手段的更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针对传统的审计方法与手段进行调整与改革,并采用新的审计方法,例如,内控制度评审、风险基础审计等等,同时还要控制审计成本,使审计风险得以降低,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得以提高。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应以内部控制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此才能使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对传统审计方法的改进,并发展与应用新的分析评价技术,同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审计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保障审计工作结果的合理性与客观性,避免舞弊行为。此外,还应加强先进审计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在计算机系统的审计监督的实施过程中,还应采用新的内部审计方法,以适应电算化环境的不断深入。此外,为了确保新的审计方法与手段得到有效实施,还应从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入手。作为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而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财务管理以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工作越来越复杂,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就对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在知识结构、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方面进行不断提升。为此,必须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如此才能确保审计人员能充分掌握新的审计方法与手段,适应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与完善对于企业的建设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为此,我们应根据民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和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找出问题的关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创新的解决方法,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得以强化,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小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理论思考和发展对策[J].财会月刊,20xx(1).

  [2]姚晓春.探析民营企业内部审计[J].企业经济,20xx(6).

  [3]吴军.浅谈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xx(1).

内部审计论文4

  一、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内部审计制度面临的三大约束

  伴随商业银行体制的建立,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制几经变迁,从国家专业银行时期的行政领导负责制起步,先后完成了向商业银行时期的行长领导下的总稽核负责制、总稽核向法人代表负责制等两次较大的体制转型,目前,正朝着董事会领导下的一级内审体制努力。应该说,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的变迁历史,就是一个以提高审计工作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为核心,内部审计由依附于同级行转向一个独立、专业、垂直运作、向董事会负责的体制演变历史。但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金融体制尚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就建立垂直、独立的一级内部审计组织体系而言,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以下约束:

  (一)成本约束。

  内部审计要考虑运作成本,当一项制度运作成本大于运作收益的时候,就失去了建立这项制度的意义。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融跨国银行和社区银行功能于一体,经营规模大,分支机构多,分布地域广,服务层次庞杂,导致内部审计任务繁重,审计业务量较大。以审计人员数量为例,尽管在信息技术帮助下内审技术有了较大进步,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各自拥有一支数量庞大且监管部门仍认为数量不足的审计队伍。按审计人员占员工总数的!Q计算,每家银行内审人员平均有,""" 人左右,有的行已超过% 万人。如果将这支队伍直接交由总行内审部门管理,先不说他们在行际间调度、专业分工和审计任务分配等活动安排(其实这些工作更难操作),仅他们的晋升、子女就学、生活福利待遇、教育培训等就是一个巨大的压力,管理成本将会很高,操作难度太大。而国外银行如花旗银行的内审队伍仅有&"" 人,大概只有我国四家银行的八分之一,集中管理、运作相对容易,成本也较低。

  (二)组织架构约束。

  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层次多,委托———代理链条较长,很多分支行行长既是代理人,也是委托人,本身承担有一定的机构管理职能。如此纵深的机构层次使一级审计体制很难与其配套。尽管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管理技术进步推动了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但对大型公司来讲,扁平化是有限度的,要受制于管理者素质等因素制约,而不是扁平化程度越高越好。以一级分行为例,一级分行要管理二级分行、县支行、分理处、储蓄所等三到四个层次,这使一级分行行长从客观上需要一支辖内内审队伍,他本人对内审组织产生了需求,从而在客观上限制了一级内审体制的建立。如工行目前建立的“内审局’内控合规部”体制就类似于一个两级法人制度下的内审组织制度,对总行来讲,内审局是垂直独立的,归董事会领导;对一级分行来讲,内控合规部是垂直的,归分行行长领导。

  (三)权利配置约束。

  国外银行大多实行“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架构,总行集权程度较高,许多业务集中在总行职能部门,分行权限较小,职能单一,多数分行只是一个营销中心,分行行长主要负责协调工作。与此相反,我国商业银行采用“块块强、条条弱”的权力配置模式,分支行权限比较大,分支行作为成本、利润、风险控制和资源配置中心,是事实上的经营主体、法律上的诉讼主体、功能完备的组织主体和具有相对独立行为能力的经营主体。分支行行长作为“封疆大吏”,在组织和协调资源、开拓市场、管理风险等方面发挥着较大的作用。这种状况使得审计对象和审计任务过多地分布于组织层次较低的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迫使审计人员等审计资源向这些单位配置。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集中于二级分行而难以集中到总行和一级分行,主要就源于此。

  上述三项约束条件均不是通过商业银行自身努力所能解决的,其形成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其中有些与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关,短期内改变的可能性较小。如由“弱总行、强分行”转向“强总行、弱分行”,即从所谓“块块”管理为主转向“条条”管理为主,先抛开这种变化对银行内部稳定造成的巨大冲击不说,还要取决于各级政府职能转换进程,客户和项目在政府手中,哪家银行敢削分行的权?如果不考虑这些约束条件,一味追求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要么付出极高的接轨成本,要么事与愿违,事倍功半。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审计体制应随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而不断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策略上,既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更要立足于国情行情,循序渐进,对症下药。而且,内部审计制度的内涵十分丰富,不要只盯着独立审计组织体系的建设,要兼顾内审制度自身各组成部分和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二、加强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措施

  (一)健全审计委员会制度。

  从现代股份公司治理实践看,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最重要的专业委员会之一,是改善董事会治理、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关键制度安排。如花旗集团董事会设有执行、审计、人事与薪酬、治理与提名、公共事务等五个委员会,其中,审计委员会地位仅次于执行委员会,具体负责集团资产保护、合法合规情况和财务信息可靠性等,其成员全部由通晓公司财务的独立董事组成,审计委员会每年开会次数平均%" 次左右,其主席津贴比其他委员会主席每年多% 万美元。

  在我国,受银行公司治理其他部分以及我国法制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约束,可以预见,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的提高将是一个渐进且不断改善的过程。从目前四家银行的进展情况来看,中行、建行已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审计委员会,工行、农行建立了行长领导下的审计委员会制度,待改制后向董事会体制过渡,虽然两行已经做到了“形”似,但要做到“神”似,还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应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以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管理层之间的制衡机制为目标,围绕提高董事会自身治理水平和独立性,明确划分董事会和管理层各自的权责以及相应的运作规则,为审计委员会及内部审计部门履行职责创造条件;二是制定符合审计委员会制度内在要求的《审计委员会章程》,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使命、成员、职责和地位,保障其正常、高效运作;三是从独立性、个人资历和专业素质等方面,选择合格的审计委员会组成人员。笔者赞赏中、建两行从境外引入独立董事作为内审委员会主席的做法,主要是因为境外专业人士专业经验丰富,引入他们可以在短期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境外人士作为“外人”,没有思想包袱,不受制于各种人情关系干扰,比较客观,独立性较强,发生共谋问题的概率较低。

  (二)创新内部审计组织方式。

  内部审计并不意味着内审工作全部由银行内部人员来承担,除内部人员外,还可以采取选择合作伙伴、外包等两种方式。对电子银行、银行卡、计算机信息系统等技术色彩较浓且发展比较快的领域,通过聘请有关专家,借助他们丰富的审计经验和专业知识,既可以提高审计结果的可信度,又可以节省审计人员培训成本和时间;对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投资银行等新兴业务,通过支付审计费的方式外包给专业审计机构,既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也有利于银行学到新技术和最佳操作实务。对商业银行来说,任何一种审计组织方式均有利有弊,关键是要摆正心态,尊重分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包揽一切的做法,对不同的审计项目,区别对待,采取较合适的审计组织方式。

  (三)建立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和操作规程。

  审计工作自身也应注重流程控制和制度控制,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以便于决策层、各分支机构、各业务部门、外部审计机构和监管部门了解和监督评价,鞭策内审部门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面对同一审计对象和同样的事实,按照制度化的审计程序和判断标准,不管谁来审计都会得出同样的结论,不因审计人员偏见和个人感情影响而歪曲事实并得出很难令被审计对象信服的`审计结论,以保障内部审计的客观性,树立并不断提高审计部门的声誉。应加强内部审计基础制度建设,形成一整套包括内审工作原则、计划、流程框架、操作指引、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考核评价等制度和实施细则体系,使每一个审计行为都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随意性,维护审计工作的严肃性,规范内审行为。

  (四)建立职业化的审计师队伍。

  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走上职业化发展道路,审计人员基本上全由职业审计师组成,并建立了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内审工作的机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属于“冷门”专业,内审部门作为“清水的衙门”,控制权收益很低,货币化收益与其他专业部门一样,从而导致对专业审计人才留不住、引不来,这主要与商业银行重规模扩张轻风险控制的发展模式、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过低、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素有关。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这些制约因素已经开始逐步弱化或消失。在此条件下,为提高内审质量,保障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国有商业银行应培养一批精通国际及国内审计准则、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知识的职业审计师,可通过招聘、鼓励员工参加专业资质考试’ 扩大内审队伍中拥有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金融分析师等资质的人员比重。还可参照国外银行做法’从业务部门引入客座审计师’及时学习、了解业务专业知识。同时,在改善内审人员激励基础上,应建立内审人员进入和退出制度,使审计人员结构与审计需要相符合,使审计工作成为一项人人仰慕的事业。

  (五)完善内部审计相关配套环节。

  一是加强外部审计,以外部审计促内部审计。目前,对四大国有银行的外部审计主要由国家审计署承担,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是信息披露不足,难以公平反映各类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且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由民间独立会计师事务所承担商业银行外部审计职能已成为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当前的关键有两点:一方面,要加快发展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尽快提高我国独立会计师的执业水平和市场信誉,提高中资中介机构审计服务供给能力;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相关中介机构资格认定和管理,对商业银行选择的外部审计机构,监管部门从其执业水平和信誉角度考虑,应拥有否决权,要严厉惩处中介机构与商业银行勾结、串谋行为,使中介机构将取得对商业银行的审计资格作为体现其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二是要处理好内部审计、外部审计与银行监管的关系。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报告应报送监管部门,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必须经监管部门核准并备案。外部审计机构应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审计报告要提交监管部门,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汇报,否则,审计机构将失去审计资格,银行高层也应受到相应处罚。同时,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还可就监管政策向监管部门提出调整或完善建议,以实现三者互动。

内部审计论文5

  在一系列财务报表舞弊、风险管理失控事件之后,许多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开始反思企业治理和内部审计等问题。大家都认识到集团型企业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内控和风险管理体制,发挥集团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不断优化企业总体战略部署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检查、评价组织的风险和内部控制来保证企业经营的合法性、真实性和管理的有效性。20xx年1月修订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将内部审计定义为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西方发达国家的内部审计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授权委托关系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内部审计受到了股东和管理层的高度重视。由于所有制关系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虽然目前也受到了广泛重视,但无论从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而言,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没有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集团型企业审计运作模式,缺乏成熟的质量控制体系。同时,企业内部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形成有效的考核机制,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未有效调动。现有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更多的是国家审计在企业层面的延伸,审计的范围狭窄。随着经济发展、新业务拓展、改革进入深水区,内部审计如何适应国企改革命题要求,围绕完善法人治理,构建风险导向的新型审计模式,需要重新思考并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运作模式和标准化体系。

  一、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既有一般组织内部审计独立性、客观性、权威性等基本特征,又有自己独特内涵和外延。其既要按照市场规则配置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又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要求进行管理,体现在内部审计的职能上就有许多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征。

  1.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兼具内外双重特征

  由于企业集团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组织机构,这就决定了集团企业内部审计既要对集团企业本身及其分支机构进行审计,又要对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和关联企业进行审计。既要满足外部监管要求,又要满足集团内部强化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的客观需要 ;既要对公司相关权力机构负责,又要满足主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另外,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还需与监管部门、股东、债权人等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协调关系,增加其对企业的信心与信任。因此,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具有内向控制与外向保证的双重特征,并且二者关系密不可分。

  2.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具有战略性

  在增强公司治理方面,如何增强企业集团的管控能力是现代企业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内部审计、外部审计、董事会以及执行经理被认为是有效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通过对母公司发展战略及其执行情况的评估、评价,以及各分子公司对母公司重大决策、重大控制事项遵循情况的审查,能够有效促进集团总体战略的贯彻执行。同时,内部审计是企业集团重要的监控资源,对管理当局监控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过程、效果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以促进企业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控制目标。

  3.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具有明显的多层次性

  国有大型集团企业往往经营范围复杂,企业层级结构多样,快速反应能力较差。客观上要求企业集团设立一个与外部环境及其内部组织机构相适应的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以增强内部自我保健功能。也就是说,既要满足在集团总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从战略高度对集团总部和各分子公司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控,又要在各子公司甚至孙公司设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审计人员,从战术层面对本级企业及下级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控,同时从股权控制的角度出发,上级审计部门对下级审计部门具有业务指导的义务,这就要求下级审计部门既要对本单位的负责人汇报,还对上级审计部门具有报告义务。这种双重汇报机制的层级架构共同织成了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网络。

  4.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具有明显的综合管理特性

  实践证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业务已超越了单纯的财务审计、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层面,不仅要检查和发现舞弊,还要评价企业业务过程和内部控制是否合理 ;不仅检查是否遵循规章制度和确认记录是否正确,还要查明制度是否有效、记录是否必要 ;不仅提供确认服务,而且提供咨询服务。由此可知,内部审计部门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财务审计部门,而是一个综合的审计和管理部门,对企业的整个经营进程,对业务活动的各环节等各方面进行有效的审计,以促进改善管理。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具备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分析评价经验和先进的方法,而且需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准。因此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已经成为一项综合性战略管理工作。

  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存在问题

  1.顶层设计不足

  集团管理层对内部审计认识还停留在国家审计在企业延伸的层次上,仍然将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于财务收支及专项检查监督工作,甚至部分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还停留在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之上,未认识到内部审计在企业日常经营、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内部审计若只停滞在履行监督职能而不能为企业增加价值,必将危害内部审计的长期发展。

  2.内部审计范围受限和深度不够

  部分国有大中型集团企业中对同级职能部门的审计往往阻力较大,审计效果不佳,缺乏对集团层面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的监督,导致未能有效地对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全局进行审计,因此无法从根源上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也无法为企业集团的主要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参考,从而也导致内部审计部门在集团企业内部地位的不高,进而也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权威性。

  3.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建设不足,影响审计效果的发挥

  一方面是审计人员的学历层次、专业性水平虽然在不断改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从零星公布的各地内部审计人员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国内内部审计队伍整体而言人员专业性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CIA和高级审计师专业资格人数偏低。另一方面,审计队伍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人员以财经专业为主,无法满足现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无法有效开展风险导向的管理审计以及信息系统安全审计等提升内审价值的审计活动。据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审计与风险管理研究所20xx年11月发布的《20xx年度中国企业内部审计行业调研报告》披露,内部审计人员仍然以财会背景为主,55%的人员毕业于财务会计专业,其次为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诸如法学、基建工程、计算机等非管理背景人员仅占10%左右。这与企业在业务层面和合规层面的审计需求以及我国企业日益迫切的信息安全审计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第三,大部分审计人员还是处于作业控制检查的阶段,缺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理念,导致审计质量不高,难以引起集团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

  4.内部审计缺乏成熟运作模式和质量控制体系

  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面对巨大审计工作压力,却缺乏必要的正面支持 ;另一方面管理层对审计工作成果无法客观进行评价,对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缺乏有效的评价考评体系,导致内部审计人员的付出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5.未能充分理解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大部分审计过程割裂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管理层过多关注于内部审计的内容和问题发现,将内部审计与其他职能机构放在一个并行的`位置,甚至不对集团层面其他职能机构进行审计,导致其权威性难以得到保证。同时,内部审计处于查错防弊的初级阶段,管理评价和咨询服务等职能未有效开展,导致内部审计的价值未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

  三、国有集团型企业内部审计运作模式的构建

  1.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内部审计权威性和管理层级

  内部审计的职责应包括参与制定集团正确的发展战略,预测和控制企业风险,保证企业有效利用现有经济资源,确保企业遵守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要求。促进审计理念的改变,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服务并创造价值将有助于内部审计部门在集团企业中地位的提升。

  因此在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顶层设计上,在内部审计职能的规划上,应该改革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设置。内部审计部门应对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独立于其它各管理层级,同时赋予内部审计对所有职能部门进行审计的权限,以确保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2.加强集团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筹划与知识管理

  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考虑,内部审计不仅作为一个职能而更多地成为企业风险控制的核心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编制中保留一部分专门作为后备人员的培训岗位,在审计部门轮训两至三年后再轮岗至相应的管理岗位。同时,具有财务和管理背景的新进人员可以先在审计部门轮岗一至两年后再分配至相应的部门。审计人员需进行一定知识储备,每年接受最少为期两周的综合专业培训,以取得继续教育(CPE)学分,培训内容包括企业战略、行业与业务信息、新兴审计热点、审计技术培训、沟通技巧、法规更新、公司的新政策和程序、新实施的软件和系统概述、数据分析等等。这样不仅让内部审计人员有机会熟悉财务、战略、运营、合规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更帮助他们建立出色的口语和书写沟通能力,同时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考试。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建立一个既拥有扎实审计技能又同时具备深厚业务知识和沟通能力的高效团队。

  从人才结构与发展路径上看,首先需完善审计队伍的年龄及专业结构,进行合理搭配 ;其次,需建立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如结合企业内部的综合考评机制,审计人员有一定发展途径可以选择 :一个选择是在三年后调职到业务、管理部门,通常会获得晋升;另一选择是留在审计服务部并被提拔到部门内更高职位。

  3.积极营销内部审计

  现代内部审计不仅应视被审单位为服务客户,更应认识到二者紧密相连的利益关系,彼此应成为促进组织发展的亲密合作伙伴,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必须在战略层面认识到两者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这就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全面了解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咨询职能,充当企业变革的催化剂。营销内部审计可以理解为,从组织的利益出发,识别各级管理层的管理要求,准确定位工作重心,通过内部审计服务赢得各级管理层的信任和支持,进一步建立各级管理人员甚至所有成员和内部审计师的良好关系,最终形成融洽而和谐的内部审计人际关系。

  4.以价值增值理念建立企业内部审计考评体系

  就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有效的评价机制,不仅仅是完成公司人力资源考核单一的目的,更是体现内部审计价值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考评体系的设计,可以让最高管理层较为直观和客观的认识内部审计在组织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效果。这就急需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奖惩制度,一套科学的业绩考核标准和一套可计量的、明确的、可评估的审计目标。相关的管理工具较多各有利弊,例如可通过平衡计分卡和KPI指标体系结合的考评体系,根据企业发展战略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学习成长这四个维度,对内部审计部门的价值贡献和主要职能进行评价,同时按照平衡计分卡的设计原理,将这些维度分解到部门的每一个审计人员,按照职能要求分别对其进行评价。表1是根据笔者在担任下属企业投资发展部(含内审、投资和企业管理职能)经理时设计的有关内审考评内容改编的指标体系,通过类似的管理工具等我们可以为内部审计工作找到较为恰当的评价工具,使内部审计部门及相关人员得到较为客观有效的评价并促进内审工作的持续改善。

  5.建立多层次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双重报告制度

  为了有效加强对本级及下属企业的内控管理及风险防范,必须建立一套多层次的内审机构,针对下属企业控制模式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在集团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其负责人由股东大会提名和任免,内审机构负责人由审计委员会进行选聘任命,集团公司下属不具备法人资格且属于集团重要的分公司,应派专职审计人员或设立审计派出机构 ;具有法人资格的子公司根据自己的经营规模单独设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设在子公司的监事会名下,向子公司最高管理者负责,同时执行双重报告制度,即相关审计事项既向公司负责人汇报也要向集团审计机构汇报。

  下级公司审计负责人的选聘由下级公司推荐,由集团审计部门和集团人事组织部门审批。子公司审计机构向集团审计机构上报年度计划及审计执行情况。上级审计机构对下级审计机构行使业务指导,并将下级审计部门看作是集团审计部门在下级公司的延伸。对于业务规模较小、风险程度较低的子公司也可不设独立审计机构,仅设立专兼职审计人员即可,但也必须实行双重汇报制度。

  四、结论

  笔者运用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结合多年来审计工作实践,力求以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问题作为代表,在一定程度和层面上反映我国内部审计的现状,也期望能对我国大型国企加强与改善内部审计工作,推进集团管控,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益,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及现实性的参考建议,也特别希望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管理层能重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提高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参考资料

  [1]叶忠明,田林。内部审计理念及其营销[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xx(10)。

  [2]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S].审计研究,20xx(2)。

  [3]齐宗弟。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理论创新与实务分析[D].天津大学,20xx.

  [4]张利连。JD集团公司内部审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xx.

  [5]邱银丰。集团公司构建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的探索[D].厦门大学,20xx.

内部审计论文6

  一、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一)机构设置不规范

  独立性是确保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客观公正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也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核心所在。当前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内审机构和财务部门的权责不明确,部分企业甚至并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缺少专门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如果不能够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审计质量自然无法提升。

  (二)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控制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企业审计工作规范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建设稍显滞后,往往都是注重内审法律、准则以及职业道德的规范,忽略了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从而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标准不明确,质量控制没有明确的执行规范,导致内审工作质量降低。

  (三)质量控制手段不健全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通常来说包含了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考核、内部审计追责机制等,但是国内很多企业往往都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内审制度但是却并未将其贯彻落实;二是分级督导复核机制的空白,或者督导复核职责不清;三是内部审计考核并未按照相关规范执行;四是内部审计工作追责不到位,导致责任主体不清晰,责任划分不明确,很多时候出现了无法追责的情况。

  (四)审计方法相对落后

  内部审计工作方法依旧采取账目基础审计法,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往往忽略了内部审计的风险因素,更不用说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应用。抽样技术的应用往往是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观经验,统计抽样技术应用比较欠缺,也没有对审计方法进行总结和研究。另外,内部审计工作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对策

  (一)建立内部审计组织保障机制

  在美国安然公司、世通公司出现重大财务丑闻之后,美国政府先后颁布了《20xx年公司与审计义务、责任及透明度法案》、《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等法案,这些法案中都要求企业组织审计委员会以及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而这便为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完善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我国通过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了内部审计组织保障机制,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这一模式保障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出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能,提升内内部审计质量。

  (二)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保障机制

  进一步增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好内审队伍建设工作,能够有效的提升内部审计质量。第一,可以建立完善内审人员职业准入制度以及从业资格制度,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要严格把关,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资格,保证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符合企业内审工作的实际需求;第二,必须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职业教育制度,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结合企业内审工作的需求,系统的开展各类培训活动;第三,必须建立完善内部审计人员激励机制,定期对其展开考核评价,结合考评结果给予一定的奖惩,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与其薪酬福利挂钩。

  (三)建立内部审计手段保障机制

  为了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日常监督和定期监督联系起来,一方面我们要建立三级复核制度,即是内部审计机构项目负责人、部门管理人员以及机构负责人对内部审计项目的执行情况展开分级审查的制度。各级复核人员必须要了解自身的职责以及需要复核的范围,保证企业所有的审计项目各个环节都处在有效的管控之中;另一方面,必须要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可以确保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清晰自身责任,树立质量控制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内部审计风险,同时有效的提升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四)强化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拥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同时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企业在对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选拔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内部审计工作者应当要熟悉并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同时要遵守企业内部针对内审工作的制度规定,从而有效的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应该诚实守信,恪守职业道德,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主观上不参与任何有损企业内审职业和组织声誉的行为;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者必须要坚持客观原则。在搜集、评估及检查流程信息的过程中,审计工作者必须要保持较高的职业客观性,在进行职业判断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主观意愿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客观公正的披露内部审计工作结果,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内部审计的业务过程是实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外大企业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经验,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经营发展状况,探索出有针对性的内审质量管控机制,同时做好监督指导,实现层层分级管控,进而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促进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论文7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层出不穷。经济模式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内部财务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财务的使用与监管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话题也逐渐被搬出台面,本文就此话题进行了审计风险成因的分析,对相应的整改提出建议。审计工作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速度都有重要作用,因此对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与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审计人员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对企业整体经营的操控,完善的内部审计系统能够详细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能够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定向并做对应调整。随着国有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工作逐步成为企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迎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加大了难度。本文主要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调整意见。

  一、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分析

  1.传统管理体制遗留下的弊端在企业经营中,内部结构的专项监管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结构分工不同,导致内部结构都存在独特的属性,所以在管理时需要进行专项监管,这样可以使所有结构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的管理形式,多倾向于其他部门的监管,直接监管的占比则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监管缺乏独立性,企业对其重视度不够,由此便容易产生审计工作的监管疏漏[1].任何形式的体系,在不断发展中都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去适应企业的发展速度。

  2.审计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局发展高速信息化时代下,传统行业纷纷向互联网靠拢,企业内部审计也必将走向信息化时代。面对快速发展的需求,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随之而来的`就是风险隐患问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信息化时代的技能,而企业又缺乏相关培训措施,导致审计工作者无法适应审计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审计工作的计算机水平要求与审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差距逐渐加大,难以满足现代化审计工作的需求。其主要原因企业内审计人员遵循传统审计工作方式,缺乏与时俱进的调整所导致,所以做出适时的调整至关重要[2].

  3.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技能不足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技能与企业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速度。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的技能不足主要原因如下:首先,人才选进门槛过低,企业缺乏后期的技能培训;其次,企业内部对于审计工作缺乏监管机制,导致审计工作人员工作状态松散;再次:企业对于审计工作没有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降低了审计工作的专业度。这就严重影响了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同时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互联网技能不足,也是导致工作组不能快速适应现信息化时代进程的重要原因。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应对政策

  1.完善管理体制

  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是最好的解决办法。首先,对审计工作的监管增加力度,成立审计工作的监管部门,并做出详细的评估系统,由此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其次,审计工作要形成独立完善的执行系统,制定专属机制、激励政策与惩罚制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积极性。同时在内部设立监察体系,对审计质量与效率进行考评,借鉴其他监管部门系统特点及综合企业各部门建议制定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降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风险。管理体制的形成加强了审计部门的管理,也规避了诸多容易出现的问题。

  2.进行传统体制的整改

  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传统行业在不断地加快信息化进程,国有企业审计工作也要逐步提高信息化水平,以适应新时代发展潮流,因为传统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均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高。企业要加大对信息化的重视度,培养专业人才以适应信息化时代审计工作的发展;增加与互联网行业的互动,将更多的互联网技术加入到国有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中,加快审计工作的发展脚步。互联网形态下的审计体系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效率而且可以降低风险程度,这是传统审计工作体系做出的第一步调整,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保持企业稳固发展,有效的改革是最有效的方式。

  3.提高选拔审计人员高度

  审计系统进入到高效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审计人员的选拔,需要在技能上提高标准。企业要加强审计工作的专项人才培养,同时加强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企业要定期进行审计工作人员的系统培训,从专业技能方面、互联网技能方面均需要进行适时的培训工作,由此加强审计工作组的整体技能程度,从自身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变化。审计工作者是审计系统最基础的组成部分,而基础的力量决定着审计工作能否发挥最强的功效提高审计工作者的技能是升级审计系统最有效的方式,对企业的发展需求也起到重要作用[3].

  三、结论

  在国有企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内部工作的质量决定其发展的速度。应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实施有效政策就可以抓住风险中隐藏的机遇,为国有企业发展提供最有利的助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系统需要做出有效的调整,审计工作对企业有引导与定位的重要作用,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尤为重要,需要引起国有企业的重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在企业整体的发展中不断地吸取经验,提高审计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从企业长久的发展来看,适时地做出整改是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必然要实施的举措。

  参考文献:

  [l]姚莉。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与防范[J].经营管理者,20xx,2(16):188一186.

  [2]曹焕静,杜晓荣,阮海英。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xx,5(1):174一175.

  [3]王琦。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成因与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xx,6(11):128.

内部审计论文8

  一、何为内部审计信息化

  内部审计信息化是指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具有数据采集、数据挖掘、信息管理以及决策分析等功能的数字平台,并使用工作流的思想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与管理,从而规范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并对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组织过程资产进行利用与管理,最终为审计实施和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可以说内部审计信息化既是对审计信息的有效分析与管理,亦是对审计工作的规范,更是对决策分析的支持。基于此,审计信息化平台应由数据采集与转换模块、审计作业工具系统、专业审计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内控流程平台、审计管理信息平台以及审计信息等部分组成。审计信息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具有全局观和综合观,信息化的规划要满足工作拓展及变更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与使用中的信息系统间的交互能力。因此以上各系统的开发应当始终贯彻高内聚低耦合的思想,使得各系统在能够独立使用的同时,又具有强大的扩展能力,真正达到信息化的目的。系统协作的具体关系如下:审计信息是公共登陆平台,各系统独立使用时,具备独立登录的功能。审计管理信息平台是系统的基础架构平台,它提供其他审计软件系统的开发、部署与实施,同时为各个系统的交互定制沟通与数据管理机制,并提供数据接口。数据采集转换模块负责从被审对象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基础处理,为其他系统做数据准备。审计管理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枢,它一方面直接获取采集转换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审计管理体系指导管理内控流程,同时对审计作业进行指导。审计作业工具系统将采集转换的数据按照现场审计和联网审计的模式进行审计信息化,然后将数据传递到专业审计系统进行最终分析。内控流程平台除了独立运行与单位的各业务和管理流程外,还需要协助审计作业工具系统、专业审计系统进行审计工作,指导审计过程,同时,内控流程平台与审计管理系统协同对审计工作内部控制措施进行管理。

  二、审计信息化的作用

  审计信息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质量。通过数据采集转换系统,可以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采集,为其他管理系统提供原始数据,各系统根据各自的功能将数据进行处理,并按照审计人员的需要进行转化并导出,减少手工输入的工作量,既节约了时间,又降低了人工操作容易出错的风险;同时,由于减少了审计人员的手工输入的工作量,使审计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去分析并找出被审单位更深层次的问题所在,以达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或由于主观原因造成但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审计人员由于传统的审计手工输入工作量大,时间紧,导致该发现的问题未发现,因而存在形成的审计结论偏离或错误。审计信息化,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手工输入的工作量,使审计人员可以非常从容的对被审单位的数据进行分析,最大程度的对被审单位的情况进行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使风险处于可接受状态。

  三、信息化带来的风险

  (一)系统环境风险

  系统环境风险是指系统本身所处的环境引起的'风险。从系统模块的划分到数据库文件的设置,从采用的工作平台到使用计算机开发语言等,目前相关行业缺少必要的标准和规范,因而产生了系统环境风险。针对该风险就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使审计人员能够做到有凭有据,将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软件风险

  由于审计人员对开发的工具的不了解以及系统开发人员对审计业务的不熟悉,导致软件自身的不完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审计信息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要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审计软件,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

  (三)系统维护不到位存在的风险

  实现信息化后需要有专门人员进行后续支持,维护管理系统,若后续支持力量薄弱,不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导致系统混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公司应建立从系统维护的需求的提出,到审批、测试及实施的制度,并妥善保留相关的资料,以保证系统维护的有效性,使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四)由于信息共享,会出现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危害,存在安全风险

  由于信息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漏等安全风险。所以,应制定信息安全控制措施,消除由于网络不安全带来的风险。

  (五)面临人才缺乏的风险

  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后,必须加快该软件的推广应用,并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学习。因为信息化发展,要有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审计人员除要有娴熟的审计技能和完备的专业知识外,思维方式也要相应的改变以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另外,可以引进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和审计的复合型人才,使审计队伍更加强大。

  四、审计信息化趋势

  社会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审计信息化也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而健康的发展。审计署“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到:“大力推进电子审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可见审计信息化是一个趋势。所以,不断完善审计信息化系统,提高审计业务信息化水平是今后几年内审人员努力的方向,也是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

内部审计论文9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制度的一些弊端越来越明显。该文通过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现状及成因的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措施。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成因分析

  内部审计是现代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受托经济责任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经营管理分权制的产物。从近几年来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看,其重点已由单纯的财务审计,逐步向经营决策审计、内控制度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领域拓展,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监督和参谋作用。我国内部审计近些年来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内部审计定位偏差, 作用难以发挥。

  内部审计定位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职能定位的偏差,其直接的影响是内部审计范围狭窄,发挥作用有限。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设立审计机构是应主管部门要求;有些企业为了“上等级”、“装门面”,致使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企业片面地认为内部审计机构是代表所有者对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控制,使得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对内部审计部门敬而远之,谈“审”色变,使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发挥“好管家”、“好帮手”的作用。

  1.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健全,内审监督缺乏钢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关系大体有五种形式:一是隶属于财会部门,受财务经理的领导;二是隶属于总经理(总裁),受总经理(总裁)领导;三是隶属于监事会,受监事领导;四是隶属于董事会,受董事会领导;五是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受审计委员会领导。其中以第二种形式居多,在这种形式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保证,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审计过程及结果受重视程度的影响,内部审计的作用得不到很好地发挥。

  1.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质量难以保证。

  人员老化、知识结构单一、素质偏低是当今内审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原因有三点,其一,有些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简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凑足内审人员了事,不配备专门人才,也不重视在岗人员的培训,致使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及业务素质的停滞不前;其二,因为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企业内审人员待遇偏低,使一些综合素质较高的内审人员转岗;其三,由于内审人员绝大部分是会计岗位转过来的,而会计人员大脑中的以数量化、理性化为核心的思想又带有僵硬的成分,不便于进行发散性思维,知识层面较单一。

  1.4审计手段落后,审计程序不规范。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手段仍然停留在手工层面上,使内部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受到很大限制,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审计程序上,由于审计方案考虑不周全、审计取证不到位、审计分工不详细、审计人员操作不规范等,加大了审计风险。传统的详细审核方法成本很高,因此这种方法逐渐被淘汰,只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被采用。近年来大量采用抽样审计,以“个别”推断整体,必然与实际情况存在着或大或小的差距,使审计结论产生偏差。又由于现代审计强调成本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往往会舍弃一些对审计结论影响不大但耗时费力的审计程序,这可能导致审计结论出错。

  1.5内部审计法律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从可操作性看,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制度的法律规范都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2现代企业制度对企业内部审计提出的新要求

  2.1对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技术进步,企业技术、管理、观念不断创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充分发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对其他部门及所属单位进行效益审计的双重作用,跟上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就成为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首要问题。

  2.2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及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范围广、知识面宽、政策性强,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不仅要通晓财务知识,而且还要熟知经济、法律、金融、税收、统计及计算机等知识,更要加强后续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另外,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多元化, 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将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多元化、专业知识技能化、职业道德标准化的内部审计队伍,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2.3对内部审计的业务区域和审计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产权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国家成为投资者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则完全成为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我国的内部审计职能的快速转变势在必行。

  在审计过程中,为使审计事项的成本最低、效果最好,审计人员要注重审计方法的运用,一要把握全局,不存在漏项;二要突出重点,采取措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工作。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思路,拓展和延伸审计的广度和深度。为适应现代企业的迅猛发

  展,必须将信息技术与审计业务相结合,数据审计与系统审计相结合,传统方法和技术创新相结合,充分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3现代企业制度下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对策

  3.1合理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

  3.1.1企业领导要重视。

  我国的内部审计建立是政府干预下进行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内审机构的设置,企业要充分重视,不能流于形式,要把内部审计与企业效益真正联系起来。

  3.1.2国家要给予支持并管理。

  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除要企业重视之外,国家审计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及承担起对内部审计体系的指导和监管责任,尽快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包括考核及选拔人才,规范内部审计师执业体系,并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制定或参与制订相应的内部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积极推广内部审计的新方法,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并就内部审计工作中某些具体问题提供咨询服务。

  3.1.3内部审计设置的形式多样。

  为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作用,在机构设置上就必须体现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国际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方式多种多样,我国企业应在考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拿来主义”。

  我国常见的企业形式有一般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互相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及采用合资、合作或联营方式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对于一般大型企业,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总经理,这样比较贴近管理层,有利于效益审计的实施;对于集团公司,宜用隶属于董事会的模式,以达到宏观控制、总体规划的效果;互相持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及采用合资、合作或联营方式的企业,可相互派驻审计人员以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我国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般由一人兼任,无论隶属于谁都无分别,也可设立总审计师,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3.2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

  为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我国的内部审计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四师”组合配备,即由会计师(或审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和律师四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加强内审行业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用人机制,应在任用、培训、定岗、升迁等问题上制定相应的具体规定和要求,选派具备一定思想政治素质、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充实内审队伍;其次,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后续教育,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查证能力、审计协调能力、审计表达能力及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能力,以适应工作需要。

  3.3改进审计方法和程序。

  随着管理的`不断创新,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不断加强。内部审计为更好地配合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应在原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中注入新的内容,如对债务人信用风险、汇率变动风险及因市价波动而招致的投资资本风险等保持关注,并及时提出预防风险的建议;审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提出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建议;审查评价财产安全和有效使用程度,提出更有效使用资源的途径,并进行质量审计及经济合同审计,使内部审计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使效益审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了建设性上。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的控制质量,是现代审计解决的问题。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广泛采用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法。

  3.4逐步健全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审计署20xx年5月出台《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xx年6月1日起实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订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十个具体准则。它们的颁布与施行使内部审计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但从内部审计现状及未来发展角度来看,这些还远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实际需要。我们应根据实际国情、借鉴国外先进和成功的经验、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准则》,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法规和条例。

  总之,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内部审计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新形势一方面向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也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树立风险导向审计意识,有助于约束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反过来,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发现、堵塞管理中的漏洞,提高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加强、改进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是我国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凤英、颜凤英.浅析企业内部审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6),244-246.

  [2]曾晓刚.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职能[J].经济论坛,20xx(2):71-72.

  [3]全昌南.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初探[J].大庆社会科学,20xx(3):38.

  [4]李宁.对完善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xx(3):49-52.

  [5]陈娜,张淑慧.对提高审计质量的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xx(1):79-81.

  [6]徐寿森.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xx(4):79-80.

  [7]任斌.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再认识[J].审计文摘,20xx(4):62.

内部审计论文10

  通过对客观实际的认识,分析阐述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四个方面主要趋势,并结合这些发展趋势对企业内部审计及其人员的要求,简述了应对措施。

  1983 年9 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审计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始和内部审计事业的开端。通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无论是从法律地位、工作职责,还是从工作内容,都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转变。其法律地位由发展初期的“是国家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1985 年12 月5 日《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回归为是单位、部门的自律性组织;其工作内容也经历了由初期的以财务审计为主到以业务审计为主,再向管理审计发展。

  随着形势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法治化、经济的全球化和管理的信息化,给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新的挑战,为适应形势和内部审计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势在必行。为达到顺利转型目的,我们必须正确分析和把握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也才能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增添一丝光彩。

  那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职能定位将趋于客观、全面

  作为企业内部审计,不管其在企业中的隶属关系如何(即不管其是直接隶属于董事会,还是隶属于监事会,或隶属于企业行政),终究改变不了是企业的一个部门或机构的属性。从根本上讲,企业内部审计是应企业完善自我管理的需要,而设立的内部自律性组织,其部门性质总体上讲属于企业的内部监督。但就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和企业发展需要来讲,内部审计也应该是适应时事变化、形势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职能已超越了设立初期的监督。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内部审计。从宏观方面去理解,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监督的目的固然有防范、查错、纠偏的作用。但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是为了协助管理层掌控企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防范经营风险。基于此,必须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客观全面的对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企业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要履行好监督职能,为企业“看好家”、“护好院”;另一方面要做好服务工作,充当好企业的“ 望哨”、“预警员”。只有这样,定位才是客观的,才是与时俱进的,才是与其本身属性相符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为全面履行职责奠定好基础。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同样适用于内部审计。如中国石化的“四大审计理念”(“大审计”理念、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念、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理念、审计增加企业价值理念),正是适应企业内部审计全面转型需要,而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新定位,既把握了实质,体现了科学发展;又解放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

  二、工作面将会得到提升

  在现实中,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模式较多的还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绝大部分企业还未实现总部对财务等的集中管理,这就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所监督的对象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下属单位(即通常所说的上审下),尽管也有少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对象也有少数与之同级的企业部门(即通常所说的同级审),但这种同级的部门往往也只是经济业务部门(很少包含企业的财务部门,当然管理层要求进行审计的事项除外),且多数是对某一专项事务进行审计,如某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对该集团公司采购部门的某项或某类业务进行审计;内部审计部门几乎没有开展过以本企业为对象的全面审计。如某集团公司的审计部门以该集团公司为对象开展财务收支等审计,其原因是由管理体制和现实因素决定的。一方面,企业的决策权在管理层,企业的财务、计划、投资等部门基本上由行政领导直接掌管,企业诸多事项的决策和财务处理是管理层决定的,或者是财务等部门基于管理层的某种考虑或意思而为的,尽管这种处理有时是违规的,如果同级内部审计部门审计了、也查出违规问题了,但问题最终还是要反映到管理层那里的,当领导明知道有这么回事的时候,如果审计部门又向他指出这是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时,审计部门往往是吃力不讨好,有时可能问题未得到解决,而自身被“解决”了;另一方面,多数企业的审计工作计划要经管理层批准,内部审计部门也自然不会提出对涉及管理层决策、决定事项的全面审计了,这就形成了企业内部审计不以本企业整体为对象进行审计的现实惯例。

  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管理路径会不断缩短,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使企业进行高度集中管理成为可能,网络资源计划(ERP)系统的普遍运用,实现了企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企业的众多事务已能够实现远程、在线、实时控制,这种情况下,企业进行集约化管理将成为一种发展方向。基于信息化系统,企业总部进行集中管理将是必然,企业许多事务(如财务管理、物资的采购、调配等)的决策、处理职能将上移,企业的下属单位更多的将是按程序和总部预制好的模式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或数据的采集、录入,不久的将来,企业的分公司或许将成为“生产车间”,财务管理的职能将会逐步弱化,财务人员将会大量减少,财务岗位或许将成为录入员或POS 操作员,这就迫使企业内部审计在监督对象面上的提升,其工作重心将由现在的上审下为主转变为上、下并重,监督服务对象也将扩大到整个组织,管理层为降低企业高度集中管理条件下的经营管理风险,会更多的让内部审计参与决策和咨询服务。

  三、业务范围将深涉企业经营管理

  随着信息化带来的集中管理,财务收支审计以及以财务为主的审计将会减少,审计业务转型和拓展新的工作内容将成为必然,企业内部审计将更多的“走出财务,迈向业务”,更多的深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其发展趋势将会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为中心,开展管理和效益审计,包括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在建跟踪、效益评估、IT(信息)等审计;二是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为重点,开展节能、环保、安全、产品质量、税务等审计(需要说明的是,开展此类审计,不是由审计部门代替相关管理部门去做具体工作,而是审计部门在相关部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检查、评估);三是以强化对领导人员责任考核为重点,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并将逐步体现时效性和效果,更多的进行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四是以维护企业利益为目标,开展外部协作审计,包括合资、合作企业审计等。

  总之,企业内部审计,将以增加企业价值为重点,以帮助组织达到目标为目的,以控制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为导向,全面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其工作重心将由事后监督逐步向事前预警防范、事中过程控制转移。

  四、工作手段将会发生根本变革

  尽管以手工查证为主的传统审计方法为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在今后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也不会完全退出舞台,但是,随着企业信息化应用程度的提高和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这种审计方法、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未来的企业内部审计将越来越多的依赖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内部审计将由传统手段向网络信息化转变,“不懂计算机审计技术,终将会被淘汰”不是危言耸听,这将会是历史的必然。就现实来讲,我国的大型国有企业多数都在建立ERP系统(如中国石化、中国石油),有相当一部分非国有企业也在运用不同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控制,再加上电子商务、数据仓库等业务的迅猛发展,客观地要求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掌握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应用;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不少企业也自行开发了基于企业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审计软件或系统;还有,信息化依赖于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化控制基于计算机程序及参数的配置,如果系统后台参数配置出现错误,那将会产生系统性、全面性错误;再有,系统如果存在漏洞,或将危及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作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如果不掌握数据的调取与分析方法、参数的配置与检查方法、以及审计软件或审计系统的应用方法等,必将无从下手,而这一切,都要依赖于计算机审计技术。

  面对企业内部审计的上述发展趋势,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如何才能做到应对自如、掌控有方呢?

  一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理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企业内部审计要适应环境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到未雨绸缪,就要从提高认识开始,解放思想,树立宏观和大局意识,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从观念、理念上适应企业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

  二是努力实现审计工作的信息化。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也必将是用信息化的技术,企业内部审计要努力进行审计技术、审计手段、审计方法的全面升级,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如中国石化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AIS),努力实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三是以重要性为标准,突出重点。在实现信息化管理的条件下,企业的许多业务已实现了格式化、模板化,因此,内部审计应将重点转移到高风险的领域和业务(如对外经济活动,IT 配置等),优化利用审计资源,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四是着力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

  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无疑提高了对审计人员能力的要求,有句俗语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如果我们审计人员不具备起码的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能力,是不可能履行好监督和服务职责的。因此,作为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有所作为,要想“不受制于人“,必须做到“能制于人”;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不但要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而且要学习企业管理、经济、法律、生产工艺,还要学习信息控制等,通过“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他人学、向自己学”,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职业胜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内部审计论文11

  摘要:当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实践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增强审计实效对于防范风险、加强施工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审计工作实践,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提出具体的对策。

  关键词:施工企业;审计质量;改进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一)经营方式存在特殊性

  施工企业经营具有较强的流动性,且施工项目分散、远离企业注册地且跨地区项目居多,施工材料和管理人员等生产要素也是流动的。以上特点导致企业的管理措施难以及时传递到工程项目现场管理过程中,这无疑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二)施工产品存在多样性

  施工企业的建筑产品每一项都有特殊的建设要求,且施工的条件千变万化,施工企业的产品在其结构、功能、工艺方面均存在独特性。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结合施工产品的特点选择恰当审计程序和方法以满足审计需求。

  (三)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较多

  (四)工程项目计价存在特殊性且金额较大

  工程项目计价有其特殊性,建筑施工项目中使用的物品,常常由于价格的调整、政策的改变造成较大的波动,且施工过程中工程变更的情况比较普遍,工程变更原因有设计原因、人为干预原因。审计人员要对工程项目计价原理、施工项目工艺流程等有所了解,这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二、当前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施工企业业务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内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良好的审计工作开展需要审计人员了解工程造价、招投标、工程管理、材料采购和施工工艺流程,能看懂施工产值进度报表、主要材料和分包分析表等各类报表,从而切实发现施工项目存在的问题。但大多数施工企业内审人员大多是具有财务、审计知识结构人员,具有工程管理、施工预结算、法律、金融、信息技术等知识结构复合型人才匮乏,知识结构的单一、学历和职称层次偏低、人才储备不足、人员配置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内审效能的发挥,大多数施工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信息技术审计、投资项目审计、境外审计未开展或开展不充分。

  (二)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大多数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重视性不够,内部审计部门是形式存在部门,主要是应付上级单位检查和企业升级的需要。有的企业没有专门内审机构,只有专职或兼职内审人员,有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门,有的企业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机构合署办公,有的企业内审工作没有专人负责,内部审计独立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无法发挥内审监督与服务并举的作用。如集团施工企业往往分级设立审计机构,若上级对下级审计,审计监督力度较大;同级审计力度较弱、权威性不足;特别是二、三级审计机构存在从本单位利益出发,不愿上报真实审计情况,上级机构对下级审计机构监管不到位,无法形成提升审计质量的合力。

  (三)审计技术与手段无法满足审计工作需要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使用的审计技术与手段无法满足现阶段审计工作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与方法仍然是以手工查账为主,利用自己的业务知识和经验判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未利用科学的审计抽样方法和专业化的审计软件,审计手段比较落后,无法确保内部审计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不能对风险进行量化;二是仍然是以账项基础审计为主,较少考虑风险控制因素,未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成果利用率低;三是很多施工企业,由于审计资源的限制,很少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审计,往往简化审计程序,如审前调查不充分,制定的审计方案缺乏指导性,对重大问题没有查深、查透,审计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足,无疑加大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质量控制机制不健全

  施工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监管薄弱,主要表现在:审计机构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存在“为完成任务而审计”的应付思想,对审计工作质量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未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系列制度,质量控制标准、质量责任界定不明确,审计程序不规范,未形成完整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就一些大中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标准建设情况来看,一是缺乏业务规范,许多业务领域没有审计管理办法,如境外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办法、对外投资项目审计办法等;二是缺乏审计工作管理制度,如内部审计质量责任追究办法等;三是更缺乏具体的业务工作标准,如各种业务审计操作手册等,审计工作标准难以衡量,随意性较大等。

  (五)审计范围较狭窄,制约了审计效能发挥

  大多数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的范围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期间成本审计、以及上级下达的必审项目,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估、管理审计等涉及较少,工作重点依然是查错纠弊,并未真正实现降低风险、为企业增加价值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开展不充分,特别是未严格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审计效能发挥不到位。

  (六)审计成果利用效果不高,审计追踪整改不力

  一方面,由于审计机构组织地位不高,内部审计报告发现的工程项目的违规、违纪问题、内部管理控制缺陷、提出的审计建议等往往得不到企业决策层的重视,审计整改不到位、审计成果转化困难;一方面,尚未建立健全审计发现问题的追踪整改机制,不能及时督促有关部门与所属单位认真落实整改,不利于审计结果的贯彻落实和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完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组织设计

  一方面,可根据产权关系、法律地位、经济关系等实际情况,选择与内部审计职能所需层次相适应的模式。内部机构健全的集团企业可在股东会下设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监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集团下属子公司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其审计负责人可由集团委派,其考核和选聘由集团公司进行,业务上接受集团公司指导,确保其独立性;集团下属核心分公司,可派专职审计人员或设立审计派出机构,加强日常审计监督。另一方面,对于审计机构由财务部门分管的情况,应改为由董事长或总经理直接领导,提高其独立性和权威性;对于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的情况,应尽量避免,审计机构应独立设置,审计人员应专职专责。

  (二)提高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

  一是建立审计人员准入制度,人员的选聘上,注重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吸收具有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税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优化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知识结构。二是加大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积极参加内审协会举办各类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特别是加强施工企业经营流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加速其知识更新,提高其执业能力。三是加强审计人员沟通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审计过程中能与被审计单位有效沟通、建立互信,提高审计效率;提交的审计报告重点明确,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切中要害、提出的审计建议切实可行。四是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恪守客观、公正、廉洁的审计准则,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大力推进内部审计师职业化建设。通过建立内部审计激励机制,完善内审人员监督、考核和评价体系,调动内审人员积极性。

  (三)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审计方式与技术

  一是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并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以及风险分析等方面的方法。二是加强审计机构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软件,适时开展非现场审计和云审计,建立在建工程项目审计数据库,对全部工程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工程的进度产值、付款、合同等相关信息,努力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核查问题的能力和手段。三是加强内外部审计相结合。健全购买社会审计服务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社会审计质量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四)完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标准

  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评价标准,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并结合施工企业实务特点,量身打造具体的审计实务质量标准,如审计工作方案质量标准、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标准、审计报告质量标准、审计档案质量标准等;二是根据施工企业的业务特点,制定具体的业务管理办法,如工程项目审计管理办法、项目后评价审计管理办法、境外投资项目审计管理办法等;三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构,健全内部审计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制定相关规范,规范具体审计行为,如大型施工企业集团审计部设立专门人员从事内部审计质量监管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审计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考核评价,构建基于定性、定量的考评标准体系。四是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通过明确审计责任督促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履行审计职责,规范日常审计行为。五是引入外部评价机制。可以由上级监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对内部审计项目进行再审计,抽查重点、金额大、有代表性的审计项目,通过同业互查促进内审质量提高。

  (五)拓宽审计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审计效能

  一是加强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建立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三结合的审计模式,及时发现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工程施工项目效益得以顺利实现。实际工作中,既要对施工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大采购业务等进行事前审计;又要事中监督评价施工预算、进度产值、工程成本、经济合同、资金使用等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可通过建立现场巡查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审计评价体系等加强施工阶段审计监督;工程办理工程结算和财务决算后仍要对工程效益进行审计。二是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内审人员应深入施工一线,研究施工项目进度特征,广泛收集风险数据和风险资料,并注意总结施工项目中的共同问题,致力于构建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框架,将风险管理渗透到施工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职能中,实现发现型审计向预防型审计转变,平均分配资源审计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转变。

  (六)强化施工企业后续审计,确保审计成果贯彻落实

  一方面,建立审计追踪整改落实台账,规定整改时限和责任单位,定期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对审计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确保整改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应注重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对其采取的整改措施和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后续审计,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程项目部和高级管理层应发挥各自的作用,根据改善后的情况或被审计单位表明已经或将要采取的措施对企业控制环境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并计入审计档案,持续报告后续审计发现。此外,还要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审计过程中发现严重违纪、违规问题时,及时移交纪检部门或司法部门立案查处。

  参考文献:

  [1]朱黎明.浅析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xx(30),322-323

  [2]黄康.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xx(6),174-176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Z],20xx.

内部审计论文12

  摘 要:随着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纵深发展,企业固定资产审计已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日常固定资产的审计,而将其外延逐步扩展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新的审计领域。本文主要阐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审计

  随着企业内部审计事业的纵深发展,企业固定资产审计已不仅仅局限于对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日常固定资产的审计,而将其触角深入到固定资产投资控制的全过程。它与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各环节专业管理日益紧密,使全方位的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力度更大,效果更佳。

  一、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内部审计的具体内容

  事前审计内容主要包括投资项目建议书及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设计任务书阶段、选择建设地点阶段和编制设计文件阶段。在事前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主要通过对国家有关政策的掌握对拟建项目进行实施前的效益审核、法规执行情况的真实性、各种报批手续的可靠性及设计文件的完整可用性实施审计。例如,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审计人员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独立、系统、科学地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以避免以往经常出现的下属单位“为争投资而立项,为项目可行而可行”的不正常现象。

  事中审计主要包括投资项目建设前期的准备阶段、编制基建计划和年度计划以及建设实施阶段。由于建设前期的具体实施绝大多数是由工程外围而实现的,故我们将投资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工作阶段也纳入了事中审计的范围,原因是这一阶段包括了征地拆迁及三通一平工作和设备、材料订货和施工招标投标工作。审计人员在这一阶段工作中,应根据投资的多少和规模的大小,审查全部计划和年度计划的可行性。其中包括资金到位率、主要设备订货到货保证和招标投标工作中对标底的审查及是否有作弊行为。

  最后一个步骤即为事后审计,这是目前在全国已经普遍采用并实施的重要工作,也是投资控制领域汇总一项最为关键性的工作。在这一工作中,审计部门主要是参与项目的竣工验收,主要对固定资产的'形成、概算的执行情况、基建投资的结算进行审计。重点是对投资项目结算进行审计。

  二、结算审计是固定投资内部审计的关键环节

  投资项目结算审计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多、难度大等特点,同其他审计在内容和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掌握恰当的审计方法是搞好投资项目结算审计的重要一环。

  1. 分析施工图纸,领会设计意图

  投资项目审计首先要熟悉图纸,确定施工图设计是否合理,标注的工程量是否准确,是否按图纸施工,工程内容是否完成等。有些工程因施工条件发生变化或更换材料的,应从实际出发,按实际施工内容结算。其次,要对图纸认真审核,确认是否为竣工图。第三,要审查施工洽商变更与图纸是否相对应,有无矛盾之处。第四,要深入现场,准确掌握设计修改、施工变更洽商要点,加深对设计意图的认识、掌握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

  2. 深入实际,核实核准工程量

  工程量是计算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因此,核实核准工程量是工程结算审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核实工程量一是要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二是要审查实际工程量与结算书工程量是否相符,要注意施工单位有无不顾实际,故意夸大施工难度,加大工程量,增加结算费用的情况;三是要审查有无重复计算工程量的问题;四是要审查是否有借他人完成的工程报结算的情况。

  3. 审查使用定额与文件汇编是否恰当

  在确定工程量的基础上,要认真核对定额套用是否合理。要把好这一关,就必须研究吃透有关定额说明,掌握各单项工程所适用的定额子目和定额直接费。审计时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审查有无乱套定额,混用新建与修缮定额的情况;二是审查有无穿插使用定额及高套定额子目,有无将土建施工放在安装施工中,特别是将人工项目套用安装定额等问题;三是审查使用文件汇编是否符合规定,要特别主义是否使用了已作废的文件或混淆结构类型、滥用调价系数增加结算费用的问题;四是审查工程内容是否名副其实,有无定额子目与单价正确,而与完成的工程内容不符;有无定额子目与工程名称、工程内容相符,而定额单价不符;有无低工程量套高工程量,低面层材料套高面层材料定额子目,现浇钢筋砼构件套成品构件,一般材料套高级材料等情况。

  4. 审查材料价格、用量,按实计算价差

  建筑材料是直接影响工程造价的重要因素,有些施工企业为了多计工程价款,往往在建筑材料上做文章。因此,在审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审查材料价格。有的施工单位虚报材料价格;有的以次充好,三级品按一级品计价;有的在当地采购材料,却出具外地采购发票,多计价差和采保费。二是审查是否存在施工单位将建设单位委托购买的材料列入工程成本,并计取各项费用。三是审查是否按规定计算材料价差。四是要对主要材料用量进行计算核实,按实计算价差。

  5. 严格审核施工合同,正确处理纠纷

  施工合同是确定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权利义务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工程结算的法律依据。在审计时要对合同条款,严格审查各项施工内容。一是核准工程结算范围。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把握总包和分包的工程范围,严格区分总体工程与单个工程的施工范围,并分清各阶段的工程项目,才能顺利地进行工程结算审计。二是确定施工工期、正确进行索赔。要严格审核开竣工日期,区分合同工期、定额工期、实际工期的界限,以及工期在决算调价中的应用,对延误竣工工期的,要按合同条款向对方提出索赔要求,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三是确定施工承包方式。承包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实行一次性承包方式,包死工程造价,不另算材料调价,风险一次打入结算;有的是轻包工,只包工不包料,仅取劳务费;有的则采用当地定期公布的材料调价系数方式承包,结算随调价系数的变化而变化。四是审查合同其他条款的落实情况。如有的工程规定了质量标准及不达标的罚款数额,审计时遇到不达标的,应按合同规定扣下质量罚款。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已渗透到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切领域。它对外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不受伤害,对内抑制各种违法行为,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在内部审计中开展固定资产审计的探讨》,唐贻兴,徐兵

内部审计论文13

  医院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风险日益凸显的新环境下,迫切需要创新、发展内部管理机制,以适应时代潮流。医院内部审计作为医院内部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适应新形势不断创新,由传统模式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转变。一方面,为适应医院发展战略和管理方向的调整,内部审计应承担起独立评价风险管理,监督风险管理活动全过程的职责,通过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从专业角度识别、评估风险,帮助医院管理层了解风险信息,促进医院在风险环境中由被动受损到主动控制和排解风险,在风险环境中寻求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医院内部审计一直着重于历史账簿记录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查,业务范围狭窄,使得内部审计在医院不被重视,有的医院干脆将内部审计业务外包,以节省成本和开支。此外,医院现行内部审计模式还存在审计效率低下、审计结论不易被接受、无法发现串通舞弊等诸多缺陷,其落后性逐渐显露。医院内部审计要摆脱困境,克服缺陷,实现新的职能与作用,就应及时调整内部审计思想,尝试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第一,熟悉医院发展环境,快速而准确辨识风

  当前,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医院发展面临的未知风险加大。调查并分析医院当前的发展环境,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初始阶段。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了解医院的现实发展情况,财务管理情况,人员构成状况与其他发展现状,也需要了解医院的治理结构、内控建设、文化建设等,通过分析判断,识别医院财务运行以及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科学的风险辨识机制,提升风险识别的速度和准确度,注意风险识别的连续性和动态核对,以利内部审计工作的更好开展。

  第二,全面评估风险,确定审计关键内容

  评估风险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一个前提,也是了解审计工作如何开展的一个重点内容,有助于判断审计风险级别,确定审计关键内容,制定详细的风险评估策略,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方案。一般来说,评估风险需要经过两个步骤,即初步评估和再评估。在初步评估阶段,内部审计通过全面分析医院所处环境,辨识各种风险因素,运用一定的风险管理技术,判断风险的大小,即风险事项发生的概率和对医院的影响程度。医院据此釆取风险应对措施。此后,内部审计需对医院的应对措施进行再评估,判断剩余风险。经过慎重的风险评估,能够帮助审计人员更好的了解医院面临的'风险,确定高风险领域,以便设计审计重点,在随后的审计程序中予以重点关注,提升审计效率。

  第三,结合医院实际,编制内部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

  审计计划涉及多个方面,包括预期范围、实施方式、审计资源规划、预期时间等。审计计划制定后,内部审计部门还需据此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强调的是,审计计划在制定后并非不再改变,其也需要根据审计进展情况,动态调整,发现不合理的流程安排要及时修正,并控制好每一个流程的具体执行。例如在内部审计工作执行中,资产管理评价是高风险的项目,审计人员需结合此高风险项目的特点,及时判断审计计划是否合理,对审计方案作出有效调整,这样才能对资产管理审计工作进行正确的处理。

  第四,采用恰当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围绕医院的战略目标,发现影响目标实现的各类风险,因此,内部审计应深入医院的治理结构、相关业务及内部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既要检查医院的财务账目,也要关注相关业务,既要重视财务信息,也要重视非财务信息,要认真研究医院内部环境,并对医院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看其是否能有效规避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一种先进的审计模式,要求在传统审计方法外,适度增加一些其他的审计方法,以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结论可靠性,降低审计风险。这些技术方法包括:(1)审计抽样技术。医院内部审计工作繁重,人员有限,很难在每次审计中做到对测试项目进行全面测试,而通过合理选取审计样本,也可对测试项目的总体情况作出大致判断,这样就节省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2)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有助于量化医院风险等级,以便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包括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模型数据库分析法等。(3)定性分析方法。当定量分析法不适用时,可采用此方法,同样可达到分析的效果。如对一些特殊项目,不宜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则可借助专家调查法帮内部审计人员得出审计结论。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持续审计技术等新兴方法正逐步应用于医院内部审计中。

  第五,重视审计报告编制,做好后续审计

  审计报告是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总结的一份书面文件,其重点应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出建议,协助医院管理者完善风险管理,以保证医院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审计报告直接体现了审计成果,也体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医院风险管理中的价值。为保证医院管理者认真对待审计报告的建议,内部审计人员有必要开展后续审计,对报告中所提建议的落实情况实施监督,督促医院管理者采取整改措施,进一步完善医院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实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目的。

内部审计论文14

  一、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工作不够完善,不够独立

  当前部分国有煤炭企业遵循与其他业务部门相互平行的模式,构建内部审计机构,通常是由单位的纪委书记、经济师、总会计师,来实施工作并进行汇报;企业本身制约了内部审计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的经济利益,审计人员各种利益都与被审计单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际关系、利益关系不断的影响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导致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人员缺乏独立性工作的能力,同时也逐渐减弱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能,因此导致在做出审计处理决定的情况下,由于管理体制的影响,让执行不能得到有效地贯彻,慢慢的内部审计机构就会没有有效性和权威性,很快就沦落为国有煤炭企业的可有可无的部门。

  2.内部审计各个智能定位不够准

  由于我国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起步很晚。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国有煤炭企业才能逐渐的形成,其职能定位则主要受到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的影响,在事后可以以监督的形式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因为对财经法纪审计技能过于的重视,又要求内部审计机构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因此不断的影响了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

  3.内部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不够高

  新时期下内部审计的专业活动是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不仅需要内部审计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了分析、审计、会计、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检查,而且要鼓励他们参与实践,不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整个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通常审计人员都是由审计或者会计专业的人员组建而成,在信息、工程技术以及法律等方面缺少了专业的人才,无法达到新时期下内部审计的要求;由于审计技术的落后,涉及到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审计方面很少,从而影响审计质量。

  4.内部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高

  由于我国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起步较晚,从而影响了宣读力度,部分重大的审计成果和报告没有及时发布,所以审计单位对于审计工作只是做到了表层化的理解、认识,从传统的角度去看待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视为简单的查账,挑问题,从而没有明确到审计的最终目的是有助于领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经营决策的时候提供一定的参考,面对这些往往就会出现抵制情绪,不能真实、全面的汇报资料,最终导致审计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加强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

  1.通过强化内部控制与资金管理的结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通过强化国有煤炭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内部的控制、经营的水平、资金的运用,才能积极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将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缺陷及时做到统计,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企业进步的改善意见和创新性的建议。例如在经过审计后,首先要分明企业内部各类岗位的职责,严格制定物质进出的手续,计量有标准,消耗有定额,考核有目的,坚持实施良性循环的有效措施,保障企业经营活动能按照适当的授权运行;保障所有事项都能明确的记录,所以交易金额都能记录在对应的账户上;从而实现实际资产与账户资产能核对;加强了财务审签手续的适应性、完整性,经济指标的准确性等,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企业对内部的控制。

  2.通过强化企业重大投资项目决策制度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减少决策的失误

  在企业中出现决策事物就是最大的失误,企业能否经营成功,能否生存,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内部审计要坚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将为经济效益服务作为宗旨,加大在企业重大经营投资决策前的评审力度,严格遵循企业有关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程序的相关规定,实现客观主义决策,尽量避免不正当决策的出现,及时纠正错误的决策,从根本上降低了企业经验投资的风险。改变传统的事后审计,做到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加强对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可行性的复审力度,最大限度防止由于决策食物而造成企业资产闲置、盲目投资、资产结构不合理等严重的后果和经济损失。因此在针对对外合资、投资方面,应该严格审查相关的合同、协议、章程、会议记录、补充合同协议等资料,以确保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利于企业的规定条款,提出相应能避免投资风险的意见,竭诚为企业服务。

  3.通过强化经济效益、明确经济责任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激发下属单位负责人的积极性

  当前在国有煤炭企业的下属单位中,尤为重要的是二级独立核算单位,单位负责人根据各种目的,对财务信息进行掩盖、虚报利润、严重亏损、做假的账等问题较多。部分单位负责人经营风险意识浅薄,导致效益降低;严重挥霍,腐化奢侈;重视眼前的效益,没有长远的目光,导致职工的不满日益增多。因此要狠抓经济效益、明确经济责任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激发单位负责人工作的积极性,加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要注重整个审计过程,做好任前、任时、离任的衔接工作。离任审计时要坚持“走得清”,继者要坚持“接得明”,并能帮助继任者解决一定程度的困难。在任时,要对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尽量避免损失的发生。在任前,要坚持实事求是、切实反映、切实评价的'原则进行汇报,为选拔优秀的人才提供客观的依据。

  4.通过强化企业投资项目动态,实施跟踪管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倾向对外投资、多样化经营,而其中的子公司、控股、参股的公司也不断增加,因此企业对这些对外投资的管理却十分乏力,在财务状态、经济能力、盈利状况方面不了解,导致很多项目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企业要通过加强跟踪管理配合企业长期投资项目开展审计工作,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强企业经济效益。

  5.通过强化企业环境管理,对环境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探索,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

  环境审计就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对本企业的环境管理与有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真实、合法的审查,监督环境管理的责任,及时揭发违规行为,提高环境管理的水平,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目标的监督活动。很长时期以来,企业的高速发展引起环境破坏或污染,引发环境灾难,这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企业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WTO组织的其中一项宗旨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各个成员国要加强对世界资源最优利用、保护环境,以符合不同发展水平各成员国需要的方式,采取各种对应的措施”。所以,企业要在国际经济圈中很好的生存,一定要遵循以上宗旨,注重降低成本,开创效益,提高环境管理的责任,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今环境审计要纳入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之中。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改革不断加强,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也要进行全面的改善,才能适应今天的企业经营活动,不断的加强内涵与外延,才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内部审计论文15

  摘要: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既是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全新方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了内部审计在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的地位,论述了内部审计机制在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具有激发联盟创新活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保障资金有效运行等作用,提出了在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建立联盟内部的财务审计制度、绩效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审计制度、后续审计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内部审计;乡村振兴;建议

  近些年,为更好地集中农业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国许多地区陆续形成了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具体来说,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指拥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较多的科研创新成果、先进的创新制度体系和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科技支撑引领有力,在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特定生态类型区的科技创新具有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科研院所与高校、企业等之间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1]。20xx年,在中三角(湖南、湖北、江西)区域成立了湘鄂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经过数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提出了区域农业重大科技命题并协同攻关、联合开展农业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应用与联合申报农业科技成果奖励、联合实现三地农业科技资源共享、联合开展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存在着管理松散化、财务风险和市场风险较大、发展动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急需通过建立健全创新联盟内部审计机制来解决。

  1内部审计在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的地位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目的是增加组织价值和完善组织运营。内部审计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2]。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某种意义上可被理解为是研究单位与企事业单位的联合系统,其内部治理结构与公司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因而具有建立内部审计的结构条件。同时,在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运行中,存在着职员契约履行不到位、市场风险规避能力差、项目管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影响创新联盟的运行效果,这就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3]。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内部审计具有“安全阀”与“防火墙”的功能,因此,内部审计对于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来说起到了监督与促进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2内部审计在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的作用

  2.1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激发联盟创新活力

  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实现有效控制,即通过对单位领导及其职能部门的内部审计,并按照特定标准调整其各项活动,以期达到组织的目标。目前,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还过于松散,条块分割,联盟内部的`管理效能较低,因而创新活力不足。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可以优化联盟内部的管理机制:一是能够明确管理部门的实际职能分工,确立科技研发部门在联盟中的主体地位[4];二是对联盟内部各部门进行监督,测试内部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建立有效的农业科技研发链,实现从研发到销售这一过程的连续性;三是内部审计可以测试内部管理系统的遵循性,监督各个部门履行自己职责的情况[5];四是内部审计能够对联盟整体的管理现状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并且针对管理缺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帮助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更好地进行管理与科研活动,提高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6]。

  2.2规避市场风险,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现存的突出问题是内部结构的松散以及产学研分离,研究策略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加大了协同创新的难度。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现有企业难以承担市场竞争的风险,这些企业或科研机构由于对政府资金投入有依赖性,导致难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无法增强核心竞争力。而内部审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应对和解决:一是能够实现对市场环境的风险评估,指导风险策略的制定,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一套较为完善的风险规避制度[7]。农业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科研成果的产品化,良好的市场风险规避策略能够让企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二是能够让科研机构对企业的发展前景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促使科研机构同企业直接合作,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技创新,而不是为了项目资金局限于项目研究,有利于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

  2.3提高财务透明度,保障资金有效运行

  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是由政府主导创建的组织,政府在组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在创立的过程中借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经验,很多规章制度的制定参照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做法。联盟内部审计机制在建构过程中,较好地总结了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联盟自身的特点,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审计程序,提高了联盟财务的透明度,细化了联盟资金运用的流程,保证了联盟资金的有效使用。

  3在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建构内部审计机制的建议

  3.1建立联盟内部的财务审计制度

  在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中,良好的财务使用状况是实现联盟各主体之间有效协同创新的前提,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公开联盟资金流动情况,有利于规避财务风险,防止联盟经济状况的不良发展,保证联盟内部使用资金的有效性与透明性,增强各主体协同合作的信心,实现联盟内部的良好运营[8]。

  3.2建立联盟的绩效审计制度

  绩效审计机制有利于联盟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各个主体明确预期的发展目标,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同时,能调动联盟内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效监督员工的履职情况。此外,良好的绩效审计机制能够更好地切合联盟实际制定运营目标,总结联盟运营状况并提出修改意见,由此推动联盟的良性运行,实现联盟效益最大化。

  3.3建立联盟内部控制审计制度

  建立联盟内部控制审计机制,明确和评价联盟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有利于改善现有的联盟内部管理松散化、协同程度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推动联盟形成良好的管理控制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联盟[9]。同时,在严重管理缺失的领域要着重开展审计工作,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10]。

  3.4建立后续审计制度

  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能有效促进审计结果运用。在联盟对审计结果进行反思和采取改进措施后,对改进的效果进行审查并进行效果评估,一方面,督促联盟各主体积极根据审查结果进行整改;另一方面,对整改结果不明显的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总结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二次或是多次的整改,以保证改进与联盟实际需求相契合。同时,总结成功的经验,为后续的创新工作提供帮助。

  4参考文献

  [1]段仁周,柳世君,扶定,等.建设豫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xx(4):11-14[2]叶敏.企业内部审计的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xx(30):83-84

  [3]宋龙飞,李庆平.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研究[J].商业会计,20xx(5):77-79

  [4]魏慧慧.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互动研究[J].知识经济,20xx(5):30-31

  [5]郑乔升.内部审计:金融机构优化运营和保持增值的基本工具之一[J].时代金融,20xx(9):23-24

  [6]尹江虹.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xx(3):217

  [7]丁隽,李宇希.科研院所纪检监察与内部审计联动工作机制实践探索[J].审计月刊,20xx(1):40-42

  [8]张伟.论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3):195-196

  [9]董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探究[J].商业会计,20xx(7):100-102

  [10]黄秋涵.从内部审计视角下谈企业风险的治理[J].中国商论,20xx(9):121-122

【内部审计论文】相关文章:

内部审计论文02-06

有关内部审计的论文11-29

内部审计独立性论文04-29

内部审计论文参考文献汇总02-20

内部审计的企业管理重要性论文03-27

内部审计报告11-18

试论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毕业论文02-07

内部审计个人求职简历12-05

内部审计质量开题报告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