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国近代史论文

时间:2023-02-22 18:39:00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近代史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1

  这个学期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史,让我们知道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要独立和自强就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代民族精英觉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龚自珍“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农民起义;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图强”;孙中山的国民革命。正是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挺身而出,为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同仇敌忾,英勇奋斗,前赴后继,拼搏不息,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内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实现复兴的基本前提。共产党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共产党最初登上历史舞台时就是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革命、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建国后,在党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也曾经克服了多少艰难险阻,如抗美援朝、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其社会动员之广泛、组织领导之有力、应对行动之迅速,取得成效之显著,让全世界都不得不由衷地表示佩服。在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旦有事,只要党和政府一声号令,马上就会闻风而动,群起响应。之所以能这样,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在民心。政权的稳固主要靠民心,失去民心就丢掉了政权赖以生存的基石。但民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我们党长期以来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行动赢得的,它是执政党和政府的公仆用炽热的诚心换来的。如果没有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心里没有人民群众,只知对上负责,养尊处优,那就必然会失去民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选择共产党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

  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

  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道路是中国的必然出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总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巩固和发展,体现了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变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得出的必然结论。此外,社会主义制度有着无比的优越性。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是针对资本主义的弊病而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现实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第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压迫受剥削的社会地位,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保证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人士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权力和他们的民主权利。第二,社会主义不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而主要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三,社会主义提倡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不断扩大社会福利,实现社会平等,避免两极分化。第四,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在对内剥削、对外掠夺的基础上,并用低价商品摧毁弱小国家的民族企业,用坚船利炮把它们变为自己的附属,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实行不等价交换。而我们的社会主义,主要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通过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中国共产党诞生90年来,从一个只有53名党员的小党到今天拥有7800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党,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在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了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问题上来。

  总的来说,党的性质、宗旨,坚定了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党为领导核心。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已经在适应执政环境,加强执政能力方面,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而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政党。

  由此可见,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中国的发展道路坎坷曲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近代史论文2

  摘要: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体系中的基本部分分别是本体论、方法论和工具论。本体论遵循最基本的伦理原则,是论述历史性保护本质的理论。方法论的核心理念是价值特性原则,也是历史性保护中确定设计的理论。工具论的意义在于阐明设计方法、保护技术评估等保护工具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它遵循整体性原则。

  关键词:近代历史 建筑 历史建筑

  一、伦理原则

  所谓的历史建筑保护的伦理原则,就是在诠释历史性保护本质的精神内涵。这个精神内涵确定了其价值取向和技术合理性的判定依据,可以说,构建一个准确表述历史保护本质的伦理原则是一切历史性保护工作的基点。

  1.历史性保护既是已存部分的保护,也是最大程度地保存其各种价值

  这是对历史性保护“本体”的保护和阐述,主要是说明历史性保护的实质内容究竟是什么。历史建筑所具有的以广义历史价值为代表的各类价值是历史性保护的直接对象,这些价值的载体是历史建筑本体。因而,只有以保存和恢复历史建筑的各种价值为出发点且对建筑本体进行有计划的修复维护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历史建筑保护。

  2.历史建筑所含各种价值的保护标准是其核心部分

  如果说,历史建筑价的保持与恢复值是历史性保护的主要矛盾,那么对其核心价值的保护即是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评价保护方法和修复技术是否合理,最主要的评判内容就是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的保护和恢复状况。如图1-1所示,建于1921年的天津原浙江兴业银行处于该地商业核心地带——和平路和滨江道交汇处,与周围的天津劝业场等三个知名近代建筑构成了著名的“四位一体”构图,是控制和平路与滨江道历史风貌区的核心和灵魂,对其进行原址保护才能保护其价值构成中具有核心地位的环境价值。若对其进行平移处理,即丧失了其历史建筑的核心价值。

  3.价值的保护也影响其他方面的价值评价

  在每一段历史的历史性保护环境下,评价原理和标准会呈现出一定成的的差异性。这主要是由于美学观差异性所导致。在历史建筑改造和加建设计中,经常会出现新老建筑对比的美学现象。这种交相辉映的新老对比之美是以历史性保护齐价值为基础,可以说是由价值衍生出“美”,这与一般的建筑设计中的新老材质或是新老形式对比之美是完全不同的。新老材质也新老形式只停留在在视觉感受,而其价值的保留是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核心。前者往往是一种手段,而后者是对其价值、文脉甚至文化尊重的一种结果。

  二、价值特性原则

  如果一个近代历史建筑具有多重价值特征,其价值构成也具有叠加性。叠加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其本体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纪念价值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非线性增加。多重性与叠加性交织决定了此类近代建筑应采取新老隔离模式下的原址保护方式。

  历史建筑的残破状态本身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或是纪念价值等残破性相关价值,是残破性历史建筑价值构成最独特之处,本体价值的重要性不同、残破性相关价值与残破性的关系差异以及建筑本体的完整性对本体价值影响程度的不同是三个最基本的`差别。从上述这些差别可将残破性历史建筑的保护分为四个基本保护类型:

  1.第一类残破性历史建筑

  具有较高价值且其价值的核心部分与建筑本体完整性近似无关; 其残破程度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应严格保存已存的残破状态,除必要的维护,不应改变其残破状态,修复手段应以维持现状为标准,对其干涉程度较低。

  2.第二类残破性历史建筑

  具有较高价值且其价值的核心部分与建筑本体完整性直接相关; 其倾向于在保留现有残留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复原和改造处理,建筑的完形应充分考虑局部的差异性,兼顾美学和功能上的完整与史迹真实性间的平衡。此类历史建筑数量较多,保护手段随机性较大。也是美学观发展与转折的重要启蒙点。

  3.第三类残破性历史建筑

  具有一般价值或较低价值且其价值的核心部分与建筑本体完整性近似无关; 一般是在保留其现存状态或是稍有改变的基础上,将其融入新建筑中转化成一些标志性的符号。现在的多数街区会出现大量此类历史建筑,其修护手段注重区域文化的整体性,多为旧时典型的住宅区。

  4.第四类残破性历史建筑

  具有一般价值且其价值的核心部分与建筑本体完整性直接相关。每种类型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通过修复设计或是加建新建筑以恢复其原有核心价值。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历史建筑保护工具论的一个核心理念。在实践中,应将设计方法、保护技术和技术策略评估等三个主要工具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注重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在整体结构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工具整合既是历史性保护一般规律的反映,也是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特殊性的集中体现。

  首先,设计方法是历史建筑保护的总策略和全局性的控制手段,它保证了历史建筑保护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在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的层面上,应分别解决宏观的保护模式和微观的设计方法问题。保护模式是从既存历史建筑的保护目标出发,在权衡新建筑对于既存历史建筑各种价值保存影响的基础上,来指导新建筑设计的基本方针。目前常见的保护性设计模式有四种:老并入新、新融于老、新老并置和新老隔离。

  其次,保护技术是完成具体保护内容的实质手段,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保护技术是历史性保护中实现保护目标的最终环节,直接决定了保护效果的理想程度。保护技术的运用有三个特点:技术手段的综合性、技术策略的针对性和技术程序的实验性。

  再者,技术策略评估是连接设计方法与保护技术的桥梁,是历史性保护的目的性与技术性、保护策略与保护工具的统一。技术策略评估是贯通设计方法与保护技术的关键环节,对改善和提高我国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技术水平具有重大价值。

  四、结语

  伦理原则、价值特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是构建近代历史建筑保护理论体系的基本理念,涵盖了前期策略、操作过程和后续效果三个环节所涉及的保护伦理、价值基础、设计方法、保护技术和技术策略评估等核心要素,有助于阐明这些要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而揭示历史性保护的实质和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