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论文参考

时间:2024-05-19 10:24:15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文参考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文参考,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参考

论文参考1

  一、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目标定位

  从特色课程入手,完善法学专业的教材编写,采用多学科相互联合的方式优化教学流程,突出主流教学和特色课程教学之间的互相融合,这对于学生法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促进意义,是当前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定位。相较于政法院校及综合性大学而言,理工科院校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教学管理经验都显得较为匮乏,一贯的法学基础教育模式不仅使得理工科院校在法学教学中的优势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使得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够突出,只有从法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面才能促进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模式的有效变革。随着法律服务行业在社会背景下的不断革新,各种新行业的出现使得法律服务的内容不断得到拓展,专业化的法律服务分工对于理工科院校法学教育也创设了更为有利的社会就业契机。各种信息技术、生物能源及知识产权维护中需要相对应的法律服务,这就需要从理工科院校法学教育模式中突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适应,在充分展现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优势的同时也实现法学专业与其余学科之间的综合渗透,这显然更有利于专业法学人才的培养。不可否认,理工科院校在法学特色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更加显著的优越性,从不同学科的教学契合点与交汇点出发,寻找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学方向,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这对于巩固理工科院校的法学教学地位至关重要。可见,正确的教学目标定位不仅能够避免教育资源浪费问题的产生,同时对于理工科院校中法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二、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中的体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法学人才的需求也从原先的专业对口转为对人才能力及素质的需求,这显然更加突出了复合型人才在法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从买方市场及适销对路角度分析,法学教育的体系化发展已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法律服务行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法律诉讼内容,而是涉及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建筑行业、生物医药以及经济管理等诸多内容,这些新兴的市场经济行业对于法律服务有着迫切需求。基于这一社会需求,理工科院校应当积极从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来构建全新的法学教学实施体系,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互动,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有序展开。对于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主要应当具备如下两方面的专业素质,即深厚的专业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内涵。专业素质作为法律人员必要的职业技能,需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在面临一些综合性较强的法律问题时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思维出现混乱,进而更快更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为民法学、法理学、诉讼法学以及经济法学等,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时刻关注最新的时事动态,将法学科研成果及时运用到专业教学过程之中,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法律应变能力。除此之外,丰富而广博的知识底蕴也是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这是由于中国法律问题的出现往往与政治问题、历史问题以及社会问题有着必然联系,这就需要法律人员能够切实掌握多方面知识,对于法律之外的内容也能够形成自身独到的见解。做好法律职业人,关键是能够跳出专业界限,获得更加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当前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第一,法学专业在理工科院校开展的时间较短,尽管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然而在法学教育起点方面与政法院校和综合性大学之间仍旧存在一定距离。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往往会受到传统理工类课程的影响和制约,与法学教学相关的实践教学及实验室建设方面还显得较为滞后,这应当引起教育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第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在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教学中得到全面渗透与落实。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之下,法学领域与科学技术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理工科院校在这一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像是信息技术、知识产权等领域对于法律人才有着迫切需求,可见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中的突出体现也是法学教育所忽视的重要内容。第三,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办学环境都相对滞后。一般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均采用扩招方式设立,甚至一些理工科院校仅仅是将法学专业作为自身向综合性院校扩展的中间区域,这显然不利于法学专业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教育教学方面

  第一,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显得较为模糊。在对三十余所理工科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这些高校基本都将培养法学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这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显然与社会发展之间格格不入。第二,落后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当前理工科院校在法学教育教学方面仍旧沿用的是传统的理工科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欠缺了针对性与合理性。在理工科思维的指导下开展法学教学工作,固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学评估模式都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第三,不合理的法学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比例失调是当前理工科院校法学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课程安排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非法学专业课程,学生同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这些课程的学习,课程选择缺少了必要的灵活性,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意识的发挥和教学竞争机制的有效构建。第四,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法学专业对于实践教学有着极高的要求,重视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因此片面的卷面成绩很难真正了解到学生实际的知识掌握情况。法学专业的择业期相对较长,并且就业机会较为稀缺,因此从就业率角度出发,一般高校均将司法考试作为对法学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法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司法考试通过率极低,这也变相体现出法学教学在评价体系方面仍不够完善。

  四、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学科内涵的有效探索

  对于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教学而言,重视与其余相关学院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极为重要的,这不仅有利于突出学科资源优势,同时对于法学教学新兴领域的拓展也极为有利,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所在。比如尽管当前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被社会各界充分认可,然而在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诸多法律问题却仍然处于空白状况,像是安全机制立法在新能源利用中的体现。若是从这些领域着手,那么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价值势必能够得到充分展现。因此在法学课程设置过程中可以就能源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课程设计,从基本理论问题、文本解读过渡至与国际能源法的比较。与此同时,教育工作者在这一新型领域的研究也不可缺少,只有积极从学院合作角度加强教学交流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资源的互相补给,突出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的教学优势。又或是从法学教学与建筑专业之间的联系着手,从建筑领域挖掘相关的法律问题,像是建筑施工中的法律保护、建筑知识产权保护、工程联合承包中的法律因素、工程监理的法律责任、工程竣工交付之后的发展责任以及与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问题等,这些都应当成为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教学的特色,它们也是法学专业教学学科内涵的综合呈现。

  (二)双学位建设工作的强化

  所谓的双学位主要是指在校本科生在获得本专业学士学位的基础上也同时获得其他专业学位,这一人才培养方式既是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呈现,与此同时也使得人才发展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契合度更高,更加有利于学科教学优势的突出。对于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教学而言,办学特色的体现还可以通过高校教学资源的整合得以实现,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促进学科资源的合理利用。双学位建设工作的展开可从双学位课程入手,学生可在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进行主修课程学习的同时,再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法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这样设计的主要原因在于大学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往往公共课程学习的负担较重,加之不少主修课程通常是大学三年级才刚刚开始涉及,若是在这一时期进行开展双学位课程的学习势必很难与法学专业课程相联系,这显然不利于法学双学位建设最终目标的实现。

  (三)辅修课程的积极开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学生均对法律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的考虑,在法学双学位方面并没有表现出过多意向。为了使法学教学更具实用价值,理工科院校可就法律知识的讲授开展必要的辅修课程,这不仅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对于突出学生的择业竞争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理工科院校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境,集中表现在师资建设和双学位教育质量控制方面。在人才培养路径方面,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并非是单纯法学知识的传授,而是将工科背景与法学教学相融合。比如在工程监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授课不仅应当围绕相关的建设监理方面的内容,还应当从建筑工程施工、公路工程施工、水运工程施工以及桥梁建设等方面来合理拓展相关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显然有着更加严苛的要求。若是教师在这一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仅仅局限于某一个范围之内,显然对于建设工程的教学效果是极为不利的。在双学位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建设方面,因为国家本身对于本科教育中的双学位并没有本质要求,因此必要的监管工作显然很难落实到位。不少理工科院校在双学位建设管理方面仅仅是进行原则性规定的成熟,质量监控制度的缺少也使得双学位建设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此外,本科教育本身在双学位指导方面也同样有所欠缺,学生的自主发展在空间选择方面极其有限,各院系在双学位指导方面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导致法学教学在双学位建设方面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特征。就上述内容中提出的问题,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改善,从法学教学师资建设方面分析,应当从师资结构完善方面着手,更好地体现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在鼓励教师进行专业转向的同时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关注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积极引入高端法学教育人才。与此同时,重视不同学院之间的教学资源整合也是极为关键的,这是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路径。从双学位教育质量监控制度角度分析,重视双学位制度的建设也是尤为必要的,只有从规范化管理方面才能更好地推动法学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从申请条件、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资格审核等多个方面体现双学位建设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像是双学位教学计划的制定或是单独授课与合班上课模式的共同实施等都是促进双学位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对于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工作而言,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与完善,突出双学位建设在法学教学中的必要性,这些都是提高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常我们会将法学专业归于人文社会教学的范畴,因此对于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教育工作的展开不应本着多多益善的原则而肆意扩展,更不应当利用理工专业的教育思维与管理经验来生搬硬套到法学专业教学当中。从当前理工科院校法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难看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实施的必然趋势,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才是促进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优化对策应当从人才培养目标及法学课程体系出发,完善法学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学实践,优化理工科院校法学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法学专业教学的时代性、高效性和科学性。

  作者:王维新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 明德学院

论文参考2

  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已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了。由此,网络语言也以迅猛之势“铺天盖地”地“席卷而来”。

  最近网上的流行语言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网友们以“神马都是浮云”彰显豁达;咆哮“各种伤不起”喧诉无奈;号称“鸭梨山大”表明负担重压力大……各种新奇的,另有所指的网络语言犹如光速传播,迅速为人所知,甚至在日常生活和校园内听见都不足为奇。“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可是,这些变了味的文字会带给我们什么呢?我们在广泛使用它们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它们的利弊呢?

  查过资料: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媒体广泛运用背景下所产生的新事物、新文化,具有不同于传统语言的鲜明个性,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即语言意义不固定,发展快,前景很广阔,使用者的表现欲、想象力、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较快捷地表现,能为网民提供自由发挥的载体。这么一看,我觉得网络语言的个性以及它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对传统语言形成了一定冲击。特别是同时使用传统语言和网络语言较频繁的我们。在校内学习语文课程,到了网上便大肆使用网络语言交流,不免会把两者混为一谈,常常导致的就是在语文作文中冷不丁冒出一句网络用语。老师要么就是看不懂,要么就会大吃一惊,觉得这样显示了较低的语文素养。我曾在老师的推荐下看过《语义学纲要》,里面的一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也许正阐明了网络语言实质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并不具完全的语言特征。在这一点上,网络语言给我们的弊大于了利。

  但由于习惯,我在平时网络聊天时还是会情不自禁地冒出一句网络用语。于是,我便思考,难道网络语言真的如此无利可寻吗?仔细想想,其实非然,如果一些网络语言格式比原有词语更有魅力,更有好处,在表达上具有新意和特色,就有积极作用,就会丰富汉语词汇,有的甚至能渐渐取代原有词语和格式,这不是也为词汇进步做了供献吗?

  我看“网络语言”,有弊也不乏利,但那些不符主流、病态、猎奇、对真正语言文化造成不利影响的文字终将会“自然淘汰”,而那些已被社会所承认的新词语,新形式,也会根据“约定俗成”的选择给与肯定,最后利弊必中和,同时为语言文学造就进步的台阶!

论文参考3

  在20xx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国家发改委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继续进行资源性产品等价格改革,其中就将“适时调整风电上网价格”放在首位。同年9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下发了调整风电上网电价的征求意见稿,并开会征求各方意见。征求意见稿拟将风电四类资源区标杆电价以20xx年6月30日为界,从之前的0.51元/kWh、0.54元/kWh、0.58元/kWh、0.61元/kWh,调整为0.47元/kWh、0.5元/kWh、0.54元/kWh、0.59元/kWh。并在此调整基础上区别对待,将福建、云南、山西三省电价由0.59元/kWh调整为0.54元/kWh;将吉林、黑龙江省电价统一调整为0.54元/kWh。在此背景下,众多开发商加大风电项目的开发力度,争着要赶在“6.30”期限之前抢上项目,风电市场现“抢装”现象,导致整个风电项目基建产业链价格出现异动。

  风电电价调整原因

  一、风电项目建设成本下降

  近年来,随着风电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风电机组设备价格已经明显下降,风电项目建设成本亦随之降低。在20xx年《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布之时,风电项目的造价约为9500元/kWh,而目前风电项目建设成本仅需7500/kWh-8000元/kWh。风电项目建设成本的下降为风电标杆电价下调打开了空间。二、国家财政补贴压力增大对于风电上网电价下调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就是脱硫煤标杆电价的下调。由于脱硫煤电价下调约一分钱,意味着20xx年9月1日之后风电每多发一度电,财政部就要比以前多补一分钱。20xx年我国风电发电量超过了1400亿kWh,如果每度电多补一分钱,这就意味着财政部要多补14亿元。而在光伏和风电装机规模逐渐扩大,可再生能源基金盘子短时间内既定的情况下,补贴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逐渐增大,因此风电电价下调也是大势所趋。

  “抢装”的原因及影响

  此次电价调整设想方案拟适用于20xx年6月30日之后投产的风电项目,而在此之前核准、并网项目标杆电价不变。因此,运营商在这段期间内积极“跑马圈风”,并加快已审批项目的建设并网速度,目前已经出现风电机组抢装潮。据《中国产经新闻报》的报道,由于短期内的市场需求剧增,风电产业链相关产品价格快速上扬,原材料价格平均上涨幅度已达到15%,叶片供应商要求20xx年价格将再上涨10%—15%,风电机组塔筒也从20xx年9月中旬开始出现价格上扬,塔筒价格已接近9800元/吨。而根据北极星风力发电网的统计数据,风电机组的平均价格已经从20xx年的4000元/kWh一下飙升至约4300元/kWh。除此之外,由于市场上风电机组安装用的塔吊数量有限,施工单位亦纷纷趁机涨价,且施工工期较紧张,从而导致建安费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

  “抢装”的合理性分析

  本节以江苏省某风电项目为例,分析该项目目前有无“抢装”必要。项目基本情况:风电场规模100MW(单机容量2MW);概算投资为80000万元(其中风电机组设备价格按4000元/kWh),投资分为风电机组机组费、其他设备费、安装工程费、土建工程费、辅助工程费、其他费用等几部分。项目投资构成及比例见表1。一、现行电价下项目收益分析该项目按运营期为20年;项目资本金比例20%,贷款年有效利率按6.71%,按等额还本付息方式还款15年;维修费率按第1-5年1%、第6-10年1.5%、第11-20年2%;材料费按每年25元/kW,其他费用按每年60元/kW;年有效利用小时数为1900h。在现行电价0.61元/kWh条件下计算项目的效益情况,结果见表2。从计算的收益情况表中可以看出,在总投资80000万元、现行电价0.61元/kWh的条件下,项目的年平均利润为2737.93万元,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约为9.99%,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二、电价下降后项目收益分析

  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当电价由现行的0.61元/kWh下降2分钱后,重新计算项目的收益情况,具体收益情况见表3。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在建设投资80000万元、电价下调至0.59元/kWh的条件下,项目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将下降至8.53%,仅略高于8%的基准收益率,说明电价下调后项目基本处于社会的平均收益水平,同时也说明征求意见稿中将江苏地区的风电上网电价下调2分钱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建设成本上升对收益的影响分析

  (一)“抢装”导致的建设投资变化情况

  通过第二小节的分析可以知道,目前由于抢装潮的出现,导致了风电投资项目建设成本的上升。20xx年风电机组的价格约为4000元/kWh,个别企业甚至还曾报出3800元/kWh的低价,然而在目前“抢装潮”的影响下,风电机组价格已疯涨至4300元/kWh,其他风电机组相关设备价格上涨约3.50%,根据近期施工招标情况,安装施工费用上半年上涨约5%。在目前“抢装”的背景下,该项目建成投资大约要上涨5.00%,即总投资约为84000万元,具体投资构成见表4。

  (二)“抢装”投资增加后的收益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抢装”导致项目的建设投资由80000万元增加到84000万元,如能赶在“6.30”之前并网发电,以0.61元/kWh的上网电价运营,项目的'收益情况见表5中“投资84000万元,电价0.61元/kWh时”列。从表5可以看出,在电价0.61元/kWh时,即方案一和方案三相比,项目年均利润少326万元;在投资不变(8000万元)即方案一和方案二相比,项目年均利润少347万元;方案三和方案二最可能是“抢装”和“不抢装”的结果,这两种方案相比,“抢装”比“不抢装”年均利润少21万元,可以认为两种方案年均利润相当,但“抢装”投入的自有资金多,所有“抢装”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为(8.17%)低于“不抢装”内部收益率(8.53%),即若投资为84000万元时,即使项目是盈利的,但“不抢装”比“抢装”经济指标更好。

  (三)“抢装”投资临界点分析

  分别选取建设投资为85000万元和83000万元的条件,计算其在电价为0.61元/kWh时的收益情况,计算结果详见表6。从表6可以看出,在电价为0.61元/kWh的情况下,建设投资为85000万元时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为7.74%,已低于8%的基准收益率,说明若建设成本由于“抢装”继续上涨超过一定比例,则该风电项目即使能以0.61元/kWh的电价上网,仍可能亏损;当建设投资为83000万元时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为8.60%,收益指标略好于总投资为80000万元,而电价为0.59元/kWh时的收益。同时,还可以计算得出,当总投资为84380万元、电价为0.61元/kWh时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恰好等于基准收益率8%;当总投资为83140万元、电价为0.61元/kWh时的收益情况与总投资为80000万元,电价为0.59元/kWh时的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一致。

  四、“抢装”决策的合理性分析

  通过本节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电价下调会导致江苏省风电投资企业的收益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如抢在“6.30”的大限前以0.61元/kWh的价格并网发电,建设投资的上涨幅度小于3.925%((83140/80000-1)×100%)的条件下,“抢装”有利可图。如投资上涨比例超过5.475%((84380/80000-1)×100%),则项目上马后会出现亏损。

  “抢装”面临的风险分析

  一、项目前期研究不足

  风电项目在进行可行性研究之前应当首先对工程拟建场地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风能资源观测评估。然而在目前风电“抢装”的背景下,有些风电项目往往在树立测风塔半年甚至不足半年的情况下仓促上马。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项目前期研究所依据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出现偏差,从而导致项目实际运营后可能无法带来预期的收益。

  二、项目施工质量隐患

  由于目前很多风电投资企业盲目“抢装”而压缩施工工期,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施工质量的隐患,而一旦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后期的运营维护费用将大大提高,从而使项目收益大大缩水。

  三、配套送出线路制约

  现在各地都在大规模抢建风电项目,但配套的电网设施却明显落后。一个风电项目一年甚至半年就能建成,但与之配套的电网工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若双方不能实现同步投产,则风电投资企业的“抢装”行为即失去意义,凭空增加投资。

  本文通过运用经济评价方法进行详细计算后认为:各风电投资企业应冷静面对“6.30政策”,不应盲目“抢装”。只有当“抢装”导致的建设投资上涨比例低于一定的条件(如本文中所举例的项目为3.925%)时,“抢装”才能带来更高的收益水平,否则不如在市场平静,恢复到正常状态时再上马项目,以下调后的电价并网发电。从目前江苏省的情况来看,“抢装”所导致的建设成本上涨程度已经超过了临界值,盲目上马并不能获得更高收益水平,而且,若上马项目的建设成本上涨超过一定的比例(如本文中所举例的项目为5.475%),项目上马后甚至会出现亏损的情况。在风电上网电价下调背景下的其他三类资源区的风电项目投资决策亦可通过相同方法进行分析。

  作者:何春 徐继尧 陈国伟 单位:江苏省电力设计院

论文参考4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规模迅速扩张。服务贸易在世界各国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促进一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发展速度。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我国服务贸易贸易额从1982年的44亿美元发展为20xx年的4706亿美元。但是,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有相当大的距离,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必须把服务贸易的发展放在战略性的发展地位。要发展服务贸易,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了解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这也是本文写做的目的。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问题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但进出口逆差仍在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10%以上,其增长速度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20xx年,我国服务进出口较上面增长12.3%,总额高达4705.8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72%;20xx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较上年增长14.7%,总额高达5396.4亿美元,占GDP比重为5.88%。虽然我过服务贸易发展迅速,但是我国贸易的出口规模较小,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力不匹配。此外,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逆差存在扩大的趋势,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服务贸易的起源发展以来从未消除,最近10年的服务贸易逆差如下表一所示。观察表一可得,我国近年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尤其是20xx年金融危机以前,20xx年贸易总额不仅没有上升反而下降,是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恢复不错,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仍然呈持续增长态势,且增长率均维持在高于12%之上。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整体规模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是我国服务贸易仍然是进口多于出口,即我国服务贸易存在逆差,尤其是20xx年之后,贸易逆差呈现急剧上升态势。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从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与GDP比重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在我国整体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不匹配。2.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贸易主要包括旅游和运输等资源、劳动密集型部门。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仍然是以传统的服务贸易结构为主,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中传统服务业出口占比大于1/2;但是,在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方面,即金融、保险和计算机等现代服务贸易领域则发展滞后。金融、保险和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属于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现在的服务贸易结构不够合理,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现状可能影响我国服务贸易想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的转变。3.我国人力资本优势减弱,人才缺乏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这是过去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但是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不断出现“用工荒”现象。再者,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生活成本的提高,我国工人的工资不断提高,与印度等国相比,过去我国劳动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已经弱化。再者我国大多农民工学历不高,造成我国大量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不能达到信息时代对劳动者高新技术应用的能力要求。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优势已经减弱,如股采取措施改变这一现象,将会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的高速发展。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培养人才,同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这并不能缓解我国培养的人才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脱节。我国人才一方面供大于求,然而另一方面则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尤其是我国国际贸易、咨询信息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缺乏,这一因素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4.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立法不完备、管理滞后我国国内针对服务贸易的立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很多方面至今仍然处于空白状态。虽然我国也颁布了一些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例如:《广告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海商法》、《对外贸易法》等(时间倒序排列)。但是,在实际运用中,这些法律中的个别条纹与国际上的规定不一致,可操作用相对较差。此外,对于国外对我国服务贸易设置壁垒以及我国的贸易在国外被歧视现象方面,我国的法律中不曾涉及,因此这些法律不能起到充分保护我国企业的作用,这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的立法相当不完备,我国相关部门必要完善立法,以保证并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样,我国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缺陷众多,例如:责权不明、行业垄断等方面。在服务业贸易的政策和规章方面,我国中央和地方并没有形成一致、统一的政策,缺乏有效的调节部门。政策透明度欠缺,各个部门多头管理,容易造成权责不明、经营秩序混乱甚至行业垄断的问题。因此,在国家宏观管理政策方面,我们很有必要完善立法,完善并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管理的效率。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高度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各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门槛降低,也加剧了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减弱了区位优势的作用,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地理边界逐渐弱化,“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国际”一词从某种角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经济名词,而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地方,是指一个经济个体。国际服务贸易将呈现高速发展状态,表现为不断丰富的内容和不断升级优化的结构。在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新兴的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被纳入到服务贸易领域,其中包括金融、技术服务、保险、咨询服务、数据处理等。新兴的现代服务也属于资本、知识密集型行业,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不同。这也就在结构上改变了我国的服务贸易,从此,我国服务贸易中的传统服务贸易呈下降趋势,新兴的现代服务贸易不断上升、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因此我国服务贸易在内容上丰富的同时,结构也得到优化升级。我国的服务贸易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2.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地区分布上;第二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行业分布上;第三个方面,不平衡性表现在产品结构上。在地区分布上,发达国家是服务贸易大国,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相对比较落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差异造成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性。排在全球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前10的国家(中国和日本除外)均分布在西欧和北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例如20xx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居于世界第三位,紧跟在美国和德国之后;出口额在世界范围内排第五位,前四位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进口额位于世界第三位,紧跟美国和德。并且,处于中东亚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地区)高速发展,尤其是中国、中国香港和韩国。在行业分布上,国际服务贸易分布的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贸易金融的大小,贸易金额较大的项目主要有:金融、保险、运输、旅游和电信等方面。在产品结构上,国际服务贸易的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甚至具有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特征;发达国家的服务产品大多属于高附加值值的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污染小、耗能低。3.服务贸易的知识密集化发展趋势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改变了服务贸易的特性,使得服务贸易克服了服务不可储存性、无形性以及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限制,使得服务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例如医疗和银行系统的信息化与电子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以及政府服务的电子化等,以及大量新行业的不断涌现。充分的证明了知识和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给服务贸易带来了新的贸易契机。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的关键决定因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以带来信息技术的革新,为贸易提供新的支持手段,从而促使资源配置达到更高效的水平。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贸易出口,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从前文介绍可知,我国服务贸易整体规模较小,逆差不断增大。因此,首先我们应该利用我国的优势行业带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利用GATS的相关规则对我国的劣势行业进行相应的保护。从而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均衡发展,并为我国服务贸易的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后台支持。综合分析我国的经济状况,应该重点扶持的行业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且,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应好的特点,并且能带动大批就业人员;二是高技术创新行业;三是为农业服务的农村服务业,因为我国农村人口占据绝大多数;四是基础性行业,如公共服务、教育事业。通过扶持强势行业,保护幼稚弱势行业,不断的刺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培养我国服务贸易新优势,从而达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目的。2.优化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产业正处于传统服务贸易向新兴现代服务贸易转变的阶段。资本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是当今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因此无论我国要实现经济高速发展,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均应尽全力全词我国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进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倾斜优惠政策促使知识型、技术型、高附加值值的产业发展,并重点发展此类行业;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基础,提高我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利用自然因素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新兴现代服务贸易。在此过程中,技术和知识的作用不可忽略,我们也可以将新的知识和技术运用到传统的服务贸易上,改善一部分产业、企业或公司。3.加快人才培养,重视人力资本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缺乏专业的国际贸易高级人才,同时服务贸易需要高新技术支持,然而高新技术也是需要人力资本来完成的。因此要实现我国服务贸易高速发展,完成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加快人才的培养。4.完善我国有关服务贸易立法,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监管力度加快立法步伐。我国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不完备,管理滞后,没有一整套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和支持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为了保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有必要尽快制定相应的一部与国际法规接轨同时又能有效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加快完善服务蚂蚁管理体制,使得政策透明度提高,促进各个部门权责明晰,使得我国服务贸易得以高效管理,避免权责不明、行业垄断现象的发生。

  五、小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条件下,服务贸易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缩小与世界整体水平的差距,我国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服务贸易。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速度较快,服务贸易净出口额在世界范围内排名靠前,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就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我国服务贸易在我国国民经济总所占比重较小,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匹配;我国服务贸易出口较少,近些年来,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贸易占比较大,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较少,与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不一致,等等。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了解其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相应的对策解决我们服务贸易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论文参考5

  关于生活,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感悟,有太多太多的词汇可以形容,因为生活实在是一个太广博的概念,一种太丰富多彩的事物。如果只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生活,或许我会选择那一句名言: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笑;你对它哭,它也哭,纵览古近中外,志士仁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勇于拼搏,永不言败。

  体育从人类诞生起,就是生活的一面,向自我挑战,向自然挑战。当运动员们在跑道上,球场上奋勇争先时,“拼搏”二字得以诠释。正因为有这拼搏的信念才滋生了以下感人的.瞬间:中韩乒球团体赛,刘国正打破对手五个赛点,扭转乾坤;拜仁慕尼黑德甲争冠,最后10秒锁定胜局;奥运羽球混双决战,张军/高峻置死地而后生,上演大逆转。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面对困难,面对对手,只有拼搏,才能夺取胜利,才能创造美好生活。

  艺人是很多人羡慕的职业,觉得他们上台演出既轻松有快乐,其实没有“台下十年功”,又何来“台上一分钟”。《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从三岁起便学习绍剧的基本功,二十年的苦练几十处的伤痕终于成就了他荧屏前的光辉形象。帕瓦罗蒂,世界著名男高音,最初只在一家餐厅里演唱,但他不言放弃,日日苦练,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如果说理想为你指明了道路,那么拼搏就是你穿越道路的工具。

  科学是严谨的,在有些人看来是神秘的,其实它更是艰辛的。数学家陈景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奋战十数载,不知洒下了多少汗水,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几度受挫,又几度振作,终获成功。居里夫人凭借常人难以匹敌的坚韧毅志,经过数年努力,终于从几吨铀废料中提取了几厘克的镭元素。看来是否具有拼搏精神,是成功者与平庸的人的根本区别。

  早在千年前孟子就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拼搏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先决条件。

论文参考6

  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运行状况

  20xx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全年收入9285.83亿元,比20xx年同期增长14.5%;资产合计11999.31亿元,比20xx年同期增长20.2%;利润总额721.8亿元,比20xx年同期增长8.4%。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彰显出巨大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产值增加必然带动就业增加。20xx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52.9万人,比20xx年增长了45.9万人,年均增长8.3%,占全市就业人数的13.81%。这说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实现了产值的稳步增长,同时也实现了就业的稳步增长,就业机会的扩大与经济增长同步推进,就业岗位的创造与产业结构调整协调一致,实现了保增长和促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20xx年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呈逐年稳步提升的态势,20xx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9.5%,至20xx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2.34%。而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以及对GDP的拉动度更能真实地反映增长快慢和波动情况,更能反映其较快的增长势头。其中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产业拉动度指GDP增长率与各产业贡献率之乘积(见表1)。可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徘徊在10%-14%之间(除20xx年达到26.66%外),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作用凸显。在20xx年北京地区GDP9.06%的增长率中有1.13个百分点是文化创意产业拉动的。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成为北京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增长点,整个宏观经济越来越依赖于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增长。

  (二)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很大部分,尤其是创意产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甚至属于生产性服务业),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新兴业态迅猛发展,对北京区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其发展无疑是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xx年的68.2%上升到20xx年的80%,说明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体现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可以测度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性,进而对促进北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较准确的把握。1.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会存在关联性,包括前向关联性和后向关联性。前向关联性指文化创意产业要依赖于其他产业对文化创意产业产品以及创意的需求,需求越大越能刺激经济的扩张,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后向关联性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对其他产业的最终产品的需求,需求越大,越能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运用灰色关联度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三大产业的关联性能更好地解释其对经济带来的增长效应。灰色关联度是指从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和与其相关的因素数据序列入手,通过灰色关联度来考察主行为因子和相关行为因子的'关系紧密程度。本文运用此方法来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北京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性。由表3可知,20xx-2013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578981、0.590253、0.629877。因此,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大,对第三产业的增长有着强劲的带动作用。原因有以下两点。首先,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高渗透性、高附加性、高投资、高收益的绿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占比重正在逐年增加。其次,文化创意产业在人才吸收与培养、基础设施、融资渠道等方面也需要第三产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实质上是在城市中较低层次的产业形态经历成熟之后逐渐走向衰落、较高层次的产业形态在新生的基础上不断成长的过程,城市功能也随之发生优化,产生对区域经济更大的影响及带动效应。北京文化创意产业整体规模的扩大一方面提高了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促进了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形成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另一方面,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第三产业的整体效率,从而有效地优化了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使第三产业能够更加高效、快速、优质地发展,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文化创意产业有着非常广泛、强大的融合功能,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渗透、融合作用,把文化、技术、制造、服务融为一体,一方面可以增加其他产业及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产品档次,优化产业结构,进而促进其他产业升级,使其他产业更好地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使其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更高的精神需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可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可以促进其他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三、对未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由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度以及灰色关联度的实证研究可以知道,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特殊的新兴产业,它自身的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且有着明显的外部性,并且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手段。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但利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且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北京经济正处于全面调整的关键时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因此,根据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分析及其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机理研究,可对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产业发展能力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我国的首都,北京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造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提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力,首先,要打造具有北京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影响力强、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聚区域,发挥文化创意产业的整合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利用好北京国际化都市的定位,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参与全球竞争,从中吸收、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增强自身实力。2.增加文化创意产业数量,优化产业结构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满足人们精神层面需求的产业,具有高智力、高盈利能力等特征,属于高端产业,其数量的多少是一个城市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增加其数量可以实现第三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满足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产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人才的竞争力。只有人才资源丰富,才能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产品质量与内涵,推动产业市场化发展。这就要求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通过创意专业建设、创意学院建设等,培养多层次的创意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储备。另外,要多渠道吸引优秀文化创意人才,运用合理的激励方法扶持文化创意人才,鼓励承担重点文化项目。同时要多鼓励院校与政府、院校与社区、院校与企业建立人才合作培养机制。

论文参考7

  [摘要]目的:探析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xx年上半年患有高血压疾病住院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采用普通护理措施的36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综合护理的38例作为研究组。不同护理干预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较对照组全面(P<0.05)且研究组护理效果血压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两项对比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血压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健康教育的护理措施能加大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护理;效果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不良生活习惯等等因素使得心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明显上升[1]。其主要的致病因素是对于高血压类疾病知识掌握与预防防治不够,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高血压类疾病不仅让患者承担身体上的痛苦,由于目前临床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服药更是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2,3]。所以在高血压患者治疗和生活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不仅能治疗高血压类疾病,还能有效的提高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4]。现对有效护理方法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基本资料

  选取本院20xx年一季度收治高血压住院患者74名,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2.1±11.5)岁;血压数值:收缩压142.5~178.7mmHg,平均值(165.8±7.2)mmHg,舒张压89.1~101.9mmHg,平均值(93.6±4.4)mmHg。研究组36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39.8±15.4)岁;血压数值:收缩压143.7~174.6mmHg,平均值(162.5±9.1)mmHg,舒张压91.0~1.30.2mmHg,平均值(94.1±4.7)mmHg。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目前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高血压患者护理方式,按医嘱按时口服给药控制血压,定期测量患者血压值情况;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内容:

  ①、入院宣教:收治高血压患者入院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房科室环境,必要生活设施和相关医务人员;减少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

  ②、疾病指导:入院后给患者指导基础高血压疾病知识,有效控制血压值情况注意事项,病房设置高血压疾病相关宣传栏,增强患者自身疾病意识。给患者讲述相关疾病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和决心。

  ③、用药护理:谨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控制血压情况,告知患者所用药物预期出现效果和正常不适症状,以及副作用表现。用药过程中注意用药量从小到大增加不宜过快,后期血压控制平稳不可自主停药或者随意改变用药量,用药后自体感觉不适及时反馈。

  ④、心理护理:高血压疾病由于目前临床暂无完全治愈药物和方式,很多高血压疾病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在患者入院初期要引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合理疏解心理压力,告知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血压控制和疾病恢复。

  1.3观察指标

  参照卫生部认证血压值标准,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护理干预4周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情况;并将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作分析,以满分100为标准。分数越高,效果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16.00处理数据,数据采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四周不同护理措施的干预,研究组患者血压值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并且研究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中老年群体由于心脑血管生理功能下降,加之不良生活习惯等诱因,高血压类疾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高血压疾病属于不可治愈慢性疾病,在疾病治疗和血压控制中,患者自我护理、对疾病的掌握程度以及患者心理因素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实验组患者采用健康教育的护理理念,在患者入院处既对患者记性基础疾病健康指导,从疾病自身出发,有效控制血压值,给患者提供良好治疗环境,带动患者增强自我疾病意识,再从患者心理角度保持良好的心里状态,加大疾病治疗的`信心和决心。通过本研究表明,在基础高血压疾病的护理上,增加有效的健康教育为理念的教育护理,能有效的控制患者血压值情况,使得疾病程度得到进一步减轻,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通过疾病相关知识的指导,让患者自我意识中对疾病的了解更加深入,在后期的自我护理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健康教育的护理;理念可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袁华,李文涛,彭歆,等.我国社区高血压健康教育评价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xx,15(35):4190-4193.

  [2]周华.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xx.7(22):212-213.

  [3]杨金平,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临床研究,20xx,24(3):133.

  [4]薛金玉,蒋萍萍,郑广勇,等.健康教育对社区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xx,17(10):1048-1051.

论文参考8

  1.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是将各类客观实体存在形式加以表现的一种文化景观,也是大学校园中的显性文化,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整个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外在表现。第一,校园特色物质文化建设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在大学大规模的进行整修和新建的背景下,众多高校无论是从筹建高楼到校园绿化,从购进教学实验设备到学生后勤保障的投入都具有极高的热情,但是,很少有学校聘请专家对学校特色物质文化的建设进行考察和论证。因此,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规划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物质文化建设中既要从宏观入手,体现大学校园建设整体的一致性,同时,也要注重在建设过程中对学校特色的体现。如无整体思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拆东墙补西墙,顾此失彼,就会使校园环境在布局上失去协调,给人以杂乱无序的感觉。如果不重视特色的体现,又会形成“千校一面”的结果,失去校园建筑在特色育人方面的功能。大学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对师生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注重特色人文景观的建设,以此来突显学校特色,达到特色育人的功能。第二,大学自身具有的不同的发展历史,是构成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在每所大学的办学历史上,因为时代、环境和条件不同,校园建设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折射出当时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正是这些时代烙印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历史,而那些保存至今的建筑物也成了校园人奋斗的历史见证。因此,特色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既要注重物质的与时俱进之特性,更需将学校历史深深的融入到物质文化建设中。第三,注重体现行业特色,是高校特色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不同高校特色校园物质文化明显区分的一个特征就是其所依托的行业发展和行业特征。这种具有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分为流动型和稳定型的物质文化。流动型物质文化主要是指随着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调整的物质文化,包括实验设施、操作模型、网络系统、专业前沿刊物等。稳定型行业特色物质文化是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能够充分体现行业特殊性,并在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校园物质文化。这种具有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建设既满足了学生专业的需求,对其专业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也可侧面反映出行业的发展现状,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行业发展动态。第四,网络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平台,在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高校校园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通过网络平台体现学校特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我们之前所提到的众多特色物质文化都需要人们走进校园来切身感受,这显然受到地域的限制,而网络平台的建设恰恰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网络平台,展示学校风貌,更深层次地挖掘校园文化特色,全面塑造学校品牌形象。

  2.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维系高等院校正常秩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机制,它引领、约束、指导着大学校园成员的行为,使之与学校所倡导的大学精神一致,并符合学校特色文化内容。作为大学本身来说,如何深化大学内部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建立健全彰显自身个性和优势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是高校不断增强活力和魅力的必然选择[5]。第一,保障高校有序运行的组织管理制度。具有创新思想的大学章程是学校特色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校其他制度建设起到统领性作用,它是大学办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大学成为法人组织的必备条件,是政府、社会及大学自身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6]。符合学校特色的大学章程的制定,首先要对办学定位做出科学合理分析,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是高校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前提,它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大学”的基本问题,这也是特色立校的重要保障。其次,还要制定彰显学校个性和优势的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机制。大学的优势和特色集中体现在学科上,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根本着力点。再次,大学章程中要制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色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定既是对学校未来的愿景,也是提炼大学办学特色,发掘整合办学资源,落实发展措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特色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第二,确保人尽其才的人事管理制度。大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因为承担着教书育人、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的重任,所以大学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特色制度文化是高校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师为主体的制度文化既是对教师本身行为的一种约束,同时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规范作用。大学应根据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不同职称的教师,制定出不同的考核体系,也可针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校园文化培训,使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能更好地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三,大学制度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应当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是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放在首位,应紧抓大学的办学特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等方面来细化,使在校学生的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具体举措。还应建设具有大学特色的学生管理制度,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等相互结合起来,以特色文化来引导大学生立言立行,可以寓制度于心之内。孔子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百姓不去犯法,是因为畏惧刑罚,他们并没有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礼来保证道德目标的实现,结果就不同了,百姓因为有了羞耻之心,不仅不会去做坏事,而且还会“格”,就是有上进心。由此,我们应积极倡导以德立校,依法治校,从制度到实践,促成道德内化。

  3.彰显魅力的大学校园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极具吸引力和开拓力的部分,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活力之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一,教师示范引领和潜移默化。校园行为文化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载体,行为文化的主体是所有“大学人”,在这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亲其师,信其道”,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真挚的师爱、坚定的信仰、渊博的知识,这些非强制性影响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依赖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会把对老师的这种认同迁移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学风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激发学习热情,进而对学校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归属感和荣誉感,大大激励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欲望。第二,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独特风景。大学校园文化的传播空间与实践场所都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这种特殊的空间限制,即使校园文化充满了鲜明的区域色彩,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的文化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形成高校独有的特色,是高校应对各类挑战的重要举措。所以,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塑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笔者所在的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在广泛开展以文娱体育为主的课外活动的同时,着力打造“体育之春”、“夏季创新创业活动”、“艺术之秋”和“冬季读书学术活动”等四大品牌活动,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板块校园文化新格局。

  4.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

  大学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学校文化观念之一,按照组织理论的界定,大学属于规范形式的组织,规范形式组织的某些共同的“观点和观念似乎是优于强制依从和金钱奖赏的一般象征物”就是大学精神,伯顿·克拉克称之为“信念”,是一种“主要规范和价值观”,是一种“学术文化”[8]。第一,一所大学的文化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一所大学最具特色的标志。大学精神的提炼,既是历史传承的积淀,同时也是现实的积累和创造,它包含着哲学思辨、精神倡导、价值取向、理论导向、舆论引领等多重文化内容,是一所大学不朽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校训作为学校的精神象征,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世代传承,激励着莘莘学子弘扬传统,维系血脉,因此,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国内大学校训具有复合性、历史性、民族性、教育性等特点,但依然存在雷同、特色不够鲜明的不足之处,很多大学校训中都用到了勤奋、创新、厚德、博学等词语。毋庸讳言,由于我国大学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模式趋于一致,致使校训风格相近,给人似曾相识之感,而以“人”的发展角度设计校训的较少,显得思路单一,视野过窄。在被调查的256所国内高校中,有192所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比例高达75%[9]。而独立学院大多都承袭了母体学校的校训,这对于实现特色立校以及人才培养似有不妥。作为大学文化使命重要表征载体的大学校训,既是人们对大学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亦是人们对大学应有价值的一种判断和诉求。大学校训雷同,我们不能否认其中有语言表述的局限,但也反映出大学发展过程中定位不明确的问题。这种求大求全的风气直接影响了大学精神文化的建设,并在校训中得到突显。第二,校园精神是由全校师生以及管理人员在具体的学习与工作实践中有意识地倡导与培育出来的优良的精神风貌。要使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在全校师生员工中形成共识,并转化为切实的行动,还需学校有意的宣传和引导,久而久之,学校成员自觉地、无意识地将这种精神就会融入到其工作之中,就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精神。这种校园精神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具有鲜明特色的“三风”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推动学校全面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不应忽视特色校园精神的育人作用。第三,大学校园文化是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大学的历史精神,更需一代代的人去推动它。每所学校从建校之初至今都有或长或短的历史,无不深深烙上了历史的印迹,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作为一所大学,应该清楚自身与其他高校相比较的优势和劣势。要清楚并找准自身已有的特色,注意不断总结历史,凝炼特色。对特色要保持并不断巩固、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纵观我国高校的历史,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每一所高校的发展史都是学子们引以为荣的创业史。所以,我们在建设高校特色校园精神文化过程中要将学校的历史精神融入其中,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加强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在国家提出“特色立校”的背景下,通过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要素进行挖掘和探析,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我国高校综合办学水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虽取得了诸多成果,物质文化内容充实,功能齐备,尤其体现了大学的专业行业特色;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能够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特色;在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中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为特色立校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但由于高校对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和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大学应站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重新审视现有的制度是否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发展的要求相吻合,从管理、激励、保障、学习、投入、考核等方面完善制度文化建设,满足学校特色办学的需求。“大学之大在文化。”[10]大学,不仅是传承和创造优秀文化的主要场所,更是促进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阵地。抓特色、创品牌,积底蕴、树形象,应成为大学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更高追求。

  作者:朱博韬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论文参考9

  摘 要:离岸金融是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岸金融市场促进了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的发展,但是它加大了金融风险,加大了金融控制的难度。离岸金融市场具有“离岸性”和“两头在外”的特点,因此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有着有别于在岸市场监管的特殊性。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监管特点

  离岸金融市场相对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资金运作模式,作为国际资本转移的场所,其在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国际金融紧密联系的作用是其他国际金融市场和转移渠道无法相比和无法替代的。本文力图通过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特点和其监管内容的分析,探寻到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特点。

  一离岸金融市场的两个特点

  离岸金融市场,是不同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和国内金融市场的一类新型市场?熏它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定义。按照传统的概念,是指有关货币游离于货币发行国之外而形成的通常在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各种金融交易或资金融通。在美国IBF和东京离岸金融市场创设的背景下,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国内金融循环系统或体系之外,采取与国内金融市场隔离的形态,使非居民之间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方面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税收和外汇管制及国内金融法规影响,同时享受一定优惠待遇的独立的可进行自由交易的市场。虽然两者对离岸金融定义的表述不同,但都把握了离岸金融的特点。

  首先,离岸金融市场具有“离岸性”。从交易资金运行的方式来看,在传统概念中,指出所交易的货币在货币发行国以外进行各种金融交易,例如:欧洲美元市场亚洲美元市场和拉美美元市场,它们都是在美国之外所形成的以美元进行交易的场所。在第二个概念中,将“岸”的范围扩展到一国国内金融的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外进行的金融活动为离岸金融。

  其次,离岸金融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从交易主体来看,在离岸金融市场中,主要是境外债权人与境外债务人的交易,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均为非居民。这一特点揭示了,在离岸金融交易中,资金的来源主要为国外资本,资金的运用也为国外筹资者,可以说是一国金融市场的延伸。

  二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内容

  各国根据其离岸金融市场的类型不同,对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监管,即市场准入的监管业务经营的监管和退出市场的监管。前两个方面可以归结为预防性监管,后一个则是事后补救监管。

  准入监管是监管的第一道防线,是根据法律的规定筛选出合格的机构进入市场进行金融活动。因此,各国政府对于进入离岸金融市场的机构设置了较为严格的标准,例如:在新加坡对申请开办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按照它们的管理水平信誉状况和资本实力颁发三级银行牌照有着不同的经营范围和服务区域,即普通执照银行全面执照银行和离岸执照银行。

  业务经营的监管是对业务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监管。例如:其中一项是对交易货币的监管,即将全球离岸金融市场分为像美国和日本那样本币作为交易货币和其它国家本币不能作为交易货币两类。另外,各国管理当局会在准备金外汇管制和利率等方面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例如:在东京离岸金融市场中对法定准备金和存款保险金没有要求,不交利息预扣税,不受利率管制。

  退出监管是在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变为现实风险时采用的监管措施,是监管目的最终实现的手段之一。例如:1933年在美国成立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起到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目的;美国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于1979年建立了统一预警机制制度对金融机构加强监测。

  三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特点

  (一)离岸金融市场受到来自多方面的监管

  考察和认识离岸金融监管的前提是要搞清楚离岸金融市场是否有监管监管的程度和特征。在有关论著中,通常可以见到有人认为由于离岸金融市场从事的是非居民的境外货币的借贷,所以是不受任何一国国内金融法规管制的市场。相反,由于离岸金融的特性,它不仅有监管,而且受到多国监管,接受多国法律和有关机构规则的约束。具体体现如下:

  1.市场所在国的监管

  一是对准入的监管。尽管有关国家对离岸金融市场准入限制较少,但都制定有规则并由有关机构监督实施。例如:美国国会于1991年通过的《加强对外国银行监管法》中规定外国银行在进入IBF或扩大其业务时,须事先征得联邦政府的审查和批准;美联储对经营IBF的外国银行在美国设立的所有分支机构每年至少要检查一次。因此,外国银行除非经过授权,否则将难以开展在美国的业务。

  二是对经营活动的监管。例如:美国对国际银行业务单位的规定十分严格,其规定将国际银行业务单位账户上的美元与国内美元严格分账,单位所能吸收的`存款也必须符合美联储D条例的规定,其中主要是向非银行的外国居民提供的大额定期存单,向若干特定对象主要是境外美元的持有人和经营者发行票据,且吸收存款的最低金额不能低于10万美元。对于IBF的贷款,D条例规定由IBF向非银行外国居民提供的贷款,只能用于这类借款人在美国境外开展的业务活动。因此,离岸金融机构要想开展经营活动就要遵守市场所在国的这些管理制度。

  2.离岸货币发行国的监管

  从目前离岸金融的实际状况来看,离岸货币发行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影响至少有两方面。一是离岸货币发行国通过清算渠道对以其货币进行的离岸金融交易行使有效监管和控制。由于离岸货币的特殊性,即它只是在货币发行国外或货币发行国金融循环系统外的账户做出与货币发行国在岸金融机构的账户相对应记载和反映,是账目,而有形货币并没有离开发行国,因此,离岸支付不得不通过具有能够收取和清算有关货币的货币发行国清算系统进行。二是离岸交易必须遵守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法令。货币主权是各国经济主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如果离岸金融交易违反了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法令当然会招致发行国的干预,从而可能导致交易的无效。有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第2款(b)项规定,任何涉及会员国货币并与该会员国外汇管制相抵触的外汇合同在其他会员国领土内均为不可履行的合同。例如:在离岸银团贷款协议和离岸证券发行的文件中都包含有对违法行为的约束,它们都规定违法或违反公共政策的合同无效。

  3.离岸金融机构母国的监管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离岸金融市场中介是连接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的桥梁,在离岸金融市场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从巴塞尔委员会的两份文件的规定中,可见离岸金融机构母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性。一是巴塞尔委员会推行的跨国监管所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任何外国银行机构都不能逃脱监管,而监管必须是充分的。这两条分别从监管的广度责任和监管的深度标准进行阐释。二是1992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国际银行监管最低标准的建议》规定由能够行使并且监管的母国监管当局对国际银行行使并且监管,银行跨境设立机构要经母国监管当局同意,母国当局有权收集跨境设立的银行机构的信息。母国当局有权对其海外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等安全稳健经营标准进行监督检查和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作为离岸金融机构母国时还加强了对市场中介经营活动范围的控制。1933年美国在银行法的四项条款中规定美国银行在海外离岸金融市场的分支机构能否参加离岸证券的发行销售交易等,都取决于美国监管当局。

  4.投资者母国的监管

  投资者母国的监管对离岸金融市场影响是很大的。例如: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9年《信托契据法》以及美国SEC根据联邦证券立法的授权制定的大量规则,将离岸证券包括在证券的定义中且美国证券法一直被美国法院和SEC认为是域外适用,因此,美国证券法对离岸证券市场的潜在影响是很大的。此外,投资者母国有权规定本国投资者是否能够投资于离岸金融产品以及投资的类型品种。

  5.筹资者母国的监管

  筹资者母国的监管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同时也是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外汇管制对外债规模管理借贷期限及利率的管理。离岸金融交易的各方若想使交易在合法下进行,就必须遵守上述管理的规定。为此,筹资者在签订离岸银团贷款协议和离岸证券发行协议时都要先取得有关授权许可批准等,以免违反这类规定,从而造成不应发生的风险。

  6.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

  在离岸金融市场特别是离岸证券市场上,最为重要的自律组织是国际证券市场协会(ISMA)。IS-MA于1969年成立,约有成员800个,主要是规范离岸二级市场。1988年ISMA获得了在英国投资交易所的豁免地位,为解决ISMA规则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规定的关系问题铺平了道路。由于其规则被广泛认可,在离岸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无论是ISMA成员之间的交易还是非ISMA成员的交易,几乎都在遵守着ISMA制定的规则。

  7.国际组织机构的监管

  在国际上,对离岸市场统一监管的机构是离岸银行业监管集团。该机构于1980年成立,较为广泛的覆盖了世界上主要离岸中心,其宗旨是提高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标准,增进对跨国银行的有效监管,一直致力于在离岸市场上实施巴塞尔委员会所确定的标准。该机构对离岸银行业市场进行监管的积极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离岸金融市场是监管宽松且不受单方面完全控制的市场

  上面提到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受到来自七方面监管的市场,可以说是从离岸金融市场是否有监管的定性角度进行的分析。下面则从离岸金融市场受监管程度的定量的角度进行阐释。从表面上看,离岸金融市场受到多方面监管会造成监管交织重叠,这样可以更好的规范离岸金融市场。但是,离岸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正好利用各国管理体制的套利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监管宽松和高效率运作的目的。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宽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离岸金融市场受到来自于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国将原本适用的一些监管标准办法免除适用的优待。例如: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D条例和Q条例作了若干次重要修改,最终取消了对IBF存款利率上限的制约并将存款准备金率降为零,IBF还可不受美国政府适用于其他金融领域的税收政策的限制。在日本离岸金融市场不提交存款准备金不缴纳利息预提税法人税进行存贷款交易不受利率管制和存款保险制度的约束。在巴林离岸金融市场也受到在类似方面的优惠。

  第二,离岸金融市场监管的宽松得益于其他有关国家法令中的豁免性或例外性规定。虽然这些规定适用范围广执行严格,但是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又具有一些灵活性和例外性的变通。例如:美国在信贷方面于1963年通过的条例规定了存款利息的最高限额,但这项措施不适用于境外银行,境外银行的离岸美元存款利率完全由市场供求规律决定,不受任何法规监管。另外还有M条例,其规定了美国银行对国外银行的负债必须缴存存款准备金,但国外机构离岸美元存款则可以不用缴存任何存款准备金。正是由于离岸金融市场所在地国将原本适用于国内金融的规则免除适用于离岸金融市场,使得金融机构在离岸金融交易的设计运作上利用这些优待,从而达到在宽松的经营环境下经营的目的。

  第三,有关国家在监管上的冲突和矛盾在客观上也使得离岸金融市场难以实现完全有效监管和控制的原因之一。一方面,离岸金融市场具有国际性,与离岸金融交易有关各国都在此交易中有着重大的利益,它们都有行使监管的权利和合理根据,但是对由哪个国家对离岸金融市场行使完全管辖并承担责任就很难达成共识。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监管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之间跨国公司之间其他市场参与者之间以及它们相互间进行金融交易的作用,使得离岸金融市场变为一个具有复杂的国际间连锁关系的市场,因此,要想在其中分清责任,实行严格监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因此,通过上述分析和论证,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离岸金融市场具有“离岸性”和“两头在外”两个基本特征;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虽然受到多头监管但经营环境依然宽松自由且不受单方完全控制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张忠军,1998:《金融监管法论》,北京法律出版社。

  [2]刘振芳,1997:《离岸金融市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连平,20xx:《离岸金融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论文参考10

  产业经济范文一:产业经济学下物流业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物流业是一种服务性产业,是连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重要桥梁。近年来,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促进了物流业在当代社会的蓬勃发展,现如今物流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理论依据,分析物流产业面临的挑战和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物流业;挑战;对策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不仅经济迅速发展,而且逐步成为了世界制造业的中心,物流产业更是因市场扩张而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物流行业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结合产业经济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产业经济学主要涵盖了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

  研究不同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造和优化。例如,罗斯托曾经提出的发展中国家的幼稚产业论、主导产业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等。

  2.产业组织方面。

  产业组织的研究对象是同一行业中不同企业间的贸易、资源分配利用等行为关系。产业组织研究是为政府对市场秩序调节服务的,主要是通过对市场竞争状态进行判断并对相关数据全面分析,这就给政府维护竞争效率以及市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

  3.产业布局方面。

  在某些地区或者国家,产业组合和空间分布经常有一定的规律。在这些规律中提炼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案以及政策。例如,二元经济理论和增长理论等等。

  二、物流产业面临的挑战

  1.低端市场竞争激烈。

  所谓低端市场就是能够提供物流的常规服务。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服务产品的提供上,仍然存在着同质化强、增值服务少的问题。由于增值服务的缺失,造成了市场过度竞争、平均利润低等结果,这些又增加了市场的压力。市场竞争的加剧,导致债券领域的低利润以及企业行为的粗放,形成了过度、无序的恶性循环。

  2.企业成本压力较大。

  从企业的成本构成项目来看,大致包括仓储成本、流通成本、运输成本、人力成本,还有一系列不动产的租赁成本。物流企业只有提升增值服务能力,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合理利润。

  3.市场退出成本较高。

  从目前我国企业运营的模式来看,大部分企业一旦意识到市场环境的恶化,就会选择退出该市场,并且寻求重新配置资源的其他方式,但物流企业设备和设施专属性强,沉淀成本较高,导致企业退市成本提高。

  三、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1.第三方物流业增加了主体博弈复杂度。

  从物流产业构成来看,物流产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业、物流基础业、物流系统业、企业物流业及物流技术群。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和仓储企业,同时也是物流业监管的重点和难点。第三方主要是指需方和供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在物流渠道中,中间商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的期限内向供需企业提供所需要的部分或者全部物流服务。要想增强物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选择合适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至关重要。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只有选择了资信优良的分包商,才能降低经营成本和责任风险,进而对客户企业负责,但是这并不能杜绝分包商违约事件的发生。在与分包商合作时,如果客户的货物遭到损失,不管是分包商的错误还是第三方物流的错误,最终受严重伤害的还是客户。而供需双方间的博弈上升为更复杂的三方博弈,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现象明显增加,物流效率降低,失信行为更为复杂,以致很多失信案例难以取证。第三方增加了主体博弈的复杂度。

  2.物流复合型产业增加了信息不对称程度。

  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组织结构高度分散。物流业不是运输、仓储简单的叠加,而是在共同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彼此内在的联系形成的一种包括物流活动与物流企业的复合型产业。从物流系统的整体出发,可以由传统的仓储运输转向采购、制造、分销等更多的环节。物流运作过程当中,其他企业与物流企业内部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分包合作关系,这就增加了信息不对称。伴随着物流信息传递过程的失真,物流服务供应链各个环节的风险大大增加。

  3.物流业发展的集中度太低。

  我国的物流业大部分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高度分散的格局导致我国物流业内部市场过度竞争。提高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行业竞争力,最终结果是提高大企业的竞争力。现阶段影响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是集中度太低,大企业少,为了加快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其集中度。

  4.多头管理体制下缺乏统一的管理。

  物流行业不仅涉及交通行业,还与贸易、城市管理、商品检验检疫、海关、税务以及公安等多个部门有密切的联系。大量的发展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及协调工作需要在各个部门行业间相互配合,统一管理。目前,在政府部门设置中,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划分,这种管理体制极导致了地方之间、部门之间权利和责任的重复和交叉,各部门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另一方面,各部门、各行业各自分管。民航负责管理航空运输,交通部门负责管理公路、海运和水路,但是海关、税务、工商、仓储、流通加工以及外贸等部门却缺乏统一的管理。在多头管理体制下,物流企业的信息分散存在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建立统一、高效的信息平台,不能对物流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四、对策和建议

  1.完善物流专业学科体系,加快物流人才培养。

  人才是物流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我国要建立人才和物流学科培养的体系,必须深入研究物流基础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适当改进和创新,使之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因此,要加快做好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促进形成多样化、多层次的物流教育体系。

  2.制定物流产业发展规划,逐步进行整合和重组。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责任意识,对物流产业结构进行全面整合、细化以及重组,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和完善。借鉴国外物流业的经验,实现国家对整个物流行业的有效控制。其次,物流行业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短期目标、远期目标和最终目标。只有制定详细的`发展策略,加大物流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投资的力度,物流产业才能更快地发展。

  3.提高物流产业的技术含量,加快物流企业技术创新。

  在新形势下,物流企业要想抢战先机,就必须加大力度进行技术创新,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当然,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要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包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物流理论,分析国外物流业先进的工作经验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制定相关技术标准,提高整个物流行业的服务效率。政府应该鼓励与支持物流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的发展研究与应用,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在物流方面的信息技术和软件研究相结合的创新活动。

  4.实现物流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现代化物流运作体系。

  首先,政府和企业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运作的要求,进行经营管理,将物流企业推向全球市场。其次,企业在全社会的产业组织结构以及资产重组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新华社,20xx.

  [2]许明.基于产业经济学浅论我国物流产业[J].产业经济,20xx,(12).

  [3]付婷婷,张彬.基于产业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现代物流业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xx,(4).

  [4]徐朦,郑凯.我国物流企业信用监管难点分析:基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J].特区经济,20xx,(12).

  产业经济范文二:产业经济学在物流产业人才培养中教学模式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物流需求不断增长,物流市场和空间在不断扩大。20xx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超过200万亿元,与物流相关联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样在增加。20xx年1~7月,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了119.4万亿元,增长率为8.7%。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当中具有较强大的经济渗透力、产业关联效应和就业吸纳能力,并且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物流产业与各产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显得日趋重要。与此同时,随着物流产业的日趋发展,物流产业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结构进一步得到提升。20xx年,新加坡物流产业产值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约有11.5万人从事物流产业,占到新加坡总劳动人口的7%。从业人员所从事岗位包括物流市场开发、物流客户服务、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管理、报关等。随着区域经济经济发展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的专业人才需求逐渐突出较为明显的专业特色和产业背景,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的高端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专门人才及经济分析、行业管理等高级人才。由此,在高级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课程体系设计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能否适应市场需要成为教育和培训的重要课题。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其重点是应用理论经济学知识来分析现实产业发展问题,能够从中观层面分析物流产业本身以及与物流产业相关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技术等,进而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应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分析和规划物流产业发展。

  1产业经济学与物流人才培养

  产业经济学在西方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型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企业理论(研究企业的本质)、市场理论(研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市场竞争(寡头垄断企业竞争模型、企业合谋与卡特尔行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形成与发展、演进规律、变动因素)、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分析方法与产业波及效果分析方法)、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和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布局影响因素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理论(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等)。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学理论来深入分析现实产业中的市场行为。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且其与其他各个产业的融合度非常高。按照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培养学生对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深入的研究,掌握物流产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在物流产业具体岗位上能够从整体或者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所在企业的市场行为等状况。因此,产业经济学作为物流相关专业或者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应用经济学课程,需要我们将重点工作放在如何能够构建符合现代物流产业高级人才需求的教学模式,从而在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驱动下,专业人才能够被不断吸纳到现代物流产业中。

  2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依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由于教学目的、任务和侧重点不同,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模式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一般来说,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则更偏重于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利用掌握的知识准确地、创造性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而,教学模式更注重体现对学生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称为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的实质是把人力资源转化为应用型人力资源的过程,而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决定这一转化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或一般的理论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专业知识、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导的专业训练教学。将产业经济学这一应用经济学作为物流相关专业或者物流产业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专业课程,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随着资源、环境以及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变化,产业始终处于变动状态。例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不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集聚体,这样,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能够相结合,特别是对于西部地方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上必须进行调整,否则,学生无法进一步掌握较新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更不可能深入到物流产业园区进行实践。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教材的理论框架,实现产业经济学知识体系更加科学化,同时,从产业发展的动态观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讲授方法方面。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可以以系统、综合地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原则,采取学生自主进入物流产业园区,实现与物流企业紧密接触,若条件容许可以参与其生产经营过程,进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使学生对物流产业有了更为直观的和感性的认知,有利于后续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接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对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课题引导方面。强调提倡学生以探索性、自发性的学习方式,并通过学生个体或者团队为单位在区域物流产业园区进行实践,并进行研究,以此来巩固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获取一定的经验,提高能力的人才培养方法。教师需要把握好课程课题选题,包括探索性课题类型、课题内容和难度要适度。课题的内容需要以应用性为主,学生通过自己或者小组的努力达到课题的进度要求。否则,学生会因难度太大,而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将影响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另外,主讲教师必须知道和熟悉学生选题的内容,即对学生的选题难度和内容结构要有所把握,主要目的是能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研究过程,能够给学生恰当的指导意见。同时,在每一个规定的研究阶段,需要在班级进行汇报、讨论、研究以及指导,帮助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基于物流产业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模式创新

  有很多课程设立案例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将鲜活的经济社会事件以案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够利用这些理论知识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过,若从动态角度或者亲身实践角度来讲,一些案例教学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也就是说,案例研究中的许多知识点、问题的讨论是在我们事先已经设定好的学习和研究讨论材料,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在现成的研究案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脱离现有经济社会现象或者没有能够做到动态地以及系统地对一些知识点的掌握。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学生科研的考核内容,涉及学生研究的任务,结合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来进行分析实际问题。也就是教学的作用不仅仅需要给学生讲授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同时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和思维,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来讲,教师事先并未给定特定的案例,而是根据教师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框架,将授课班级按照学生人数分为若干小组,然后由学生根据小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学生所要选择的案例不仅仅是活生生的现实经济现状本身,而且更重要的是就所研究案例的某一个知识点和理论框架的应用,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这种方法对于问题的研究要比案例研究深刻一些。这种方式即锻炼了学生收集国内外文献的能力,又比较全面的能够掌握理论知识。对产业经济学某一个理论框架下的研究,需要学生提出对于此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理论基础、理论知识在所研究问题中的应用。按照教学计划,产业经济学分为四个教学内容板块: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管理理论、产业发展理论,重点是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理论。将每一个部分特别是前两部分的理论作为一个研究性主题。授课过程中按照自然班级将每一个班级分为若干研究小组,每一个研究小组需要在以上四个理论框架的每一个理论体系中选择一个选题,这个选题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本模块的理论体系,选择其中一个产业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对象是当前的物流产业,研究周期是本模块的教学计划执行完毕。具体来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讲授基本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主体是教师。将知识点的重要概念和理论体系传授给学生,例如,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组织理论渊源、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理论框架和衡量指标等。第二阶段:学生研究阶段。这一阶段的主体是学生。在教师讲授的知识框架下,学生小组就某一个产业组织问题在自己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所研究的现实问题的现状、本质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基础上,自己对其中的一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基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分析框架下的中国物流产业分析,这样小组将会对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用市场结构、行为和绩效的各种指标来分析,并且,能够学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等各种衡量指标的计算、理论含义及其如何应用。第三阶段:课堂讨论。这一阶段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每一个小组均需要将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问题,教师在研究问题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理解不到位、或者不透彻的知识点、或者不全面的地方需要加以重新解释,教师就此问题展开对该知识体系进行详细讲解,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对此问题得到更好的理解。第四阶段:巩固和继续完善、跟踪研究。这一阶段主体仍然是学生本人。主要是在第三阶段的讨论的结果中寻找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化,或者改进或者延续。

  4结束语

  本文以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的产业经济学教学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产业经济学课程性质、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分析,基于研究性角度分析了产业经济学在高级物流人才培养方面的教学改革思路。

论文参考11

  1铜冶炼企业环保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铜冶炼企业所属的3个下属单位环保流程的梳理和现状分析,在做了大量工作的基础上,尽管强化了环保基础管理,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制约企业环保管理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缺乏专业管理人员或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对相关要求的学习不够,对法律法规及上级公司管理要求的理解、掌握不够,风险防范意识不足,环保管理制度、台帐等不完善,环保基础管理薄弱。

  1.2是对推进污染防治相关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污染防治工作的研究思考和探索不多,资金投入不足,工作开展缺乏支持和动力,长期易造成相关工作滞后和较为被动。

  1.3是监管要求趋严,企业内协同配合的要求较高,人员配备不足,岗位人员变动大,工作连续性不够,具体工作繁杂,易出现问题。

  2强化铜冶炼企业环保管理的实践和探索

  2.1完善环保管理体系,强化环保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环保规章制度和标准,细化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完善公司及企业环保管理体系,并组织企业落实;强化环保监督管理,充实专业力量,明确岗位责任,不断提高企业环保管理水平;严格实施企业法人环保责任制,将环保绩效纳入各级领导任期内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做好目标、指标的分解,加大考核力度,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确保责任、措施、投入到位;进一步加大环保监督检查力度,规范采选冶炼过程、建筑施工等的环境行为,对环保管理工作不到位、污染环境问题突出、破坏生态的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查处,确保有关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2.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一方面推进清洁生产,源头防治环境污染。严格执行冶金、有色、危化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清洁生产相关标准,加快现有污染源的治理,通过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管理等措施,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减少企业废水排放量。以先进实用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好冶金废渣、废水、尾矿等综合利用,促进再生资源的高效、集约化使用。另一方面,加大工业废气治理,提高脱硫效率。实施烟气脱硫工程,确保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时加大对环保设施运行的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再就是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推进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围绕提高“废水”综合回收利用水平开展工作,从源头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2.3强化固体废物治理及危险废物管理。加强工业固体废物防治。推动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和环境管理体系,推广减少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促进企业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加强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控管理,逐步建立综合利用与安全处置相结合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体系,提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严格落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措施。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制度、转移联单制度和经营许可证制度,加快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办理,强化危险废物的管理,确保处置过程依法依规,确保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加强各环节的登记运转工作,对处置不合规的要限期进行整改,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

  2.4全面提升保障能力,防范环境风险。一方面加强污染源管理,提高污染防治及减排工作科技支撑能力。重视排污申报登记、监测及排污许可等工作,及时依法申报登记,及时委托监测,掌握排污规律,加强各企业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另一方面就是强化环保管理人员建设,尤其是各企业基层专职环保队伍建设,做到环保工作有专职负责。适应环保管理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建立环保人才梯队,积极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履职能力,为企业环保工作提供保障。最后,立足于环境风险防范要求,全面加强环境安全应急体系建设。公司及所属企业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应急机构,加强环境安全应急人员培训、物资储备,加快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备案,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环境应急演练,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3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面对“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即将实行,作为高污染、高风险的铜冶炼企业也必须深刻认识到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企业只有做好环保工作,才能不落后于时代,才能不被市场淘汰,才能让铜冶炼企业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企业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

论文参考12

  [1]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20xx(03)

  [2]孙光国,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文献回顾、述评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xx(03)

  [3]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xx

  [4]张宁.关于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内部审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xx

  [5]谢涤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演进[D].湘潭大学20xx

  [6]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xx(01)

  [7]程新生,孙利军,耿袆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xx(02)

  [8]程娟.内部审计机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xx

  [9]庄江波.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与发展[D].厦门大学20xx

  [10]张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xx

  [11]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xx(05)

  [12]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xx(02)

  [13]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布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xx(01)

  [14]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20xx(02)

  [15]戴耀华,杨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xx(03)

论文参考13

  新型建筑材料是相对于传统建筑材料而言的,它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具有传统建筑材料无法比拟的功能。 建筑材料费用在基本建设总费用中占50%以上,具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建筑材料的品种和质量水平制约着建筑与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此外,建筑材料直接影响土木和建筑工程的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及适用性(经济适用、美观、节能)等各种性能。因此,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生产和使用,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建筑材料概述

  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是建立在技术进步、保护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基础上的新兴产业。一般来说,新型建筑材料应具有一下特点:

  (1)复合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材料往往难以满足要求。因此,利用符合技术制备的复合材料应运而生。所为复合技术是将有机与有机。有机与无机、无机与无机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按适当的比例复合。然后,经过一定的工艺条件有效地将集中材料的优良性能结合起来,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据专家预测,21世纪复合材料的比例将达到50%以上。复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领域很广泛,例如管道复合材料有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铜塑复合管等;复合板材料有铝塑复合板、天然大理石与瓷砖复合板等;门窗复合材料有塑钢共挤门窗、铝塑复合门窗等。

  (2)多功能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对材料功能的要求将越来越高,要求新型材料从单一功能向多功能方向发展。即要求材料不仅要满足一般的使用要求,还要求兼具呼吸、电磁屏蔽、防菌、灭菌、抗静电、防射线、防水、防霉、防火、自洁、智能等功能。例如,建筑陶瓷墙地砖,不但要求有很好的装饰使用功能,还要求兼具杀菌、灭菌、易清洁或自洁等性能;内墙建筑涂料,不但要求有装饰使用功能,还要求有杀菌、灭菌、防虫害、防火、吸声、净化室内有害气体等功能。

  (3)节能化、绿色化

随着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和建筑节能力度的逐步加大,建筑保温、防水、装饰装修标准的提高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新型建筑材料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质量的提高,即参评质量与档次的提高及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材料功能的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材料不但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还要求材料无毒、对人体健康无害、对环境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即新型建筑材料应是所谓的“生态建筑材料”或“绿色建筑材料”。

  (4)轻质高强化

轻质主要是指材料多孔、体积密度小。如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轻质材料的使用,可大大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满足建筑向空间发展的要求。高强主要是指材料的强度不小于60MPa。高强材料在承重结构中的应用,可以减小材料截面面积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及灵活性。

  (5)工业化生产

工业化生产主要是指应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产品规范化、系列化。这样,材料才能具有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发展情景,如涂料、防水卷材、塑料地板等建筑材料的生产。

  国内外新型建筑材料发展状况

  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我国新型建筑材料工业基本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行业,成为建筑材料工业中重要产品门类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1) 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是指在建筑中起承重、围护或分隔作用的材料。新型墙体材料品种较多,主要包括各种空心砖、新型实心砖、砌块、墙板等,如黏土空心砖、掺废料的粘土砖、非粘土砖、建筑砌块、加气混凝土、轻质板材、复合板材等,其主要特点是节能、利废、省土、环保、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施工效率。我国墙体材料改革“十五”规划和20xx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重点开发和推广全煤矸石空心砖、高掺量粉煤灰空心砖生态建筑材料产品。但目前在总的墙体材料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小,因此很难满足当前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要求。只有促使各种新型墙体材料因地制宜快速发展,才能改变墙体材料不合理的产品结构,达到节能、保护耕地、利用工业废渣、促进建筑技术的目的。

  2) 新型建筑涂料

  新型建筑涂料是指涂敷于物体表面能形成连续性涂膜,装饰、保护或使物体具有某种特殊功能的材料。近年来,无机高分子涂料受到各国重视,日本将其列为低公害产品加以发展,欧美国家也大力推广。新型高档涂料不断出现,如氟树脂涂料等,国外还相继出现了抗菌涂料、抗静电涂料及防海水侵蚀等功能涂料。

  3) 新型建筑塑料

  建筑塑料是以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添加各种改性剂及助剂,为适合建筑工程各部位的特点和要求而生产出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塑料制品。近几年来,在建筑工程中,塑料制品将不断取代金属制品。主要体现在塑料管道、覆面材料和门窗,以及室外装修、防水保温材料的产量和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塑料建筑材料行业加快了研发和推广应用步伐,行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尤其是塑料型材、管材已经进入稳定成熟的增长时期,是塑料建筑材料中最成熟的品种,目前生产仍在稳定增长中,并成为应用最好的塑料建筑材料。

  4) 新型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指建筑物内外墙面、地面、顶棚的饰面材料。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发展,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装饰材料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产品质量不稳定,款色旧,档次低,配套性差,市场竞争能力弱;科研开发力量不足,产品更新换代能力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档产品比例大,高档材料比重低。不能满足高档建筑装饰装修的需求。由于装修材料的应用,使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专家认为继“煤烟型污染”和“光化学烟雾型污染”之后,人们已经进入以“室内空气污染”为标志的第三污染时期。所以,必须对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进行限量;对建筑室内污染进行控制等,降低室内污染,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材料。

  5) 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指有效防止雨水或地下水向建筑物内部渗漏的防水薄膜材料,是建筑业及其他有关行业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我国建筑防水、密封材料经过几十多年的努力,获得了较大发展,到目前为止已基本上发展成为门类较为齐全、产品规格档次多样、工艺装备开发已初具规模的防水材料工业体系。

论文参考14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解读除了分析其“职业性”、“实践性”,还需看到“社会性”、“高等性”、“创业性”等特点,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富有批判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导向和育人功能,这是教学和制度管理难以达到的独特魅力。

  (一)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约束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一些校园文化形式如校训校规、校园文明礼仪标语、学生守则等,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些校园文化虽无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但以各类技能竞赛和讲座、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节日、社会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为主题,不断的给予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交织起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从心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高等性”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工作态度,树立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大学生属于这个年龄层,所以在高职教育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磁场”,构成校园文化的一切标志性事物或是活动都会通过这个“教育磁场”本身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观察、认知、记忆、判断、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知新事物和新观点,考虑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他们积极主动的对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发展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不断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地循环着上述过程,思维越来越敏捷和灵活,思路也越清晰,从一个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

  (三)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社团担任干部、在班级担任班委,不仅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得到锻炼,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必然会使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同学间能意识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集体的荣辱和他们息息相关,如遇到阻碍便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娴熟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教育教学活动力所不及的,学生不断参与校园文化,不断的得到锻炼和他人认同,逐渐树立起自信,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趋于成熟,为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形轻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注重形式、制度、物质而轻内容、理念、精神实质的现象。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如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编写校歌、统一班服装,以及把各类文体活动、比赛、社团活动、班会、思想政治工作频繁和重复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潜在引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此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为了让学生“忙起来”的举措,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价值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匮乏。深究其因,很多时候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并没有内化于师生的心,未能有效传递和渗透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未能达到凝聚师生情谊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的效果。

  (二)“重显轻隐”通常以课堂“教和授”的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行为教化的思政教育,我们常常称之为显性课程。而高校校园文化是可以借鉴多种载体来进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思想教育,它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参差不齐,老师们往往乐于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接受某种思想和行为规范,结果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巧妙的利用“潜在的教育磁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它具有无形、稳定的特点,其影响更具持久性,能长期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素养、激发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在氛围轻松、自主性强的校园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自身素综合素质。但由于隐形课程的操作难度较显性课程大,许多学校往往都是“重显轻隐”,以至于难以合理利用校园文化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围绕“职业性”,偏离“高等性”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上脱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职业人”,而忽略培养具备相应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常以学生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为中心,偏离较为长远的个人信仰、精神追求的构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多数师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是目前最实用、最有利的,而责任感、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在就业中虽也起到关键作用,但并不能立马带来物资方面的利益,则被大家所忽略,常被认为等有了时间再去“填补”。“急功近利”思想和物质主义色彩的蔓延,使得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四)特色不突出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举办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独特魅力,和其他院校的活动大同小异,对学生不构成吸引。于是,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渐脱离校园文化的引导,转移到网络游戏和校外实践打工等活动。如果放任学生活动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缺少校园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回避和排斥,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清一色”的校园文化局面。高职院校是职业化教育,三百六十行,各行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和特色,不妨将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平平淡淡,但也不应照搬照抄同类职校的现有成果,而应高度凝练和融入行业特色、校本特色。有针对性的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设计,将活动与专业特色、成果、教学相结合,使它们共存互补,相互促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服从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周密的设计和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处于无序状态,无分管领导;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日常事项等割裂开来,忽视了校园文化与校园其他活动的相互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形式大于内容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整体性设计和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不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都具有指导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举办多少活动、空喊几句口号,贵在不断的进行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不断对其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和研究,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设置分管领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师生共同参与,整合力量、共同创造,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有序、预设的方向进行。

  (二)灵活引入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学校历史、规章制度,以及各种节日、社会重大、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以外,还应当更多地体现行业特色,引入行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氛围里感受本行业的气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行业动态、接触前沿理论、完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在环境布置方面,校园里可放置行业标志性人物的塑像或是行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完善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图书馆配齐行业前沿书籍和有关行业领域、企业的报刊;在活动开展方面,邀请本行业领域的名人名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演讲,可以是企业的老总也可以是学术上有威望的学者,此外还可定期组织学生社团深入一线企业参观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的熏陶下,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由“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是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各类活动开展的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时,学生只有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其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选择与吸收接纳校园文化传递的各种信息。同时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地促进和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关键,其调整和更正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失误和偏离,帮助他们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进行选择,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自我。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帮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兴趣爱好,促使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四)注重学生社团的引导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关部门或社团的指导老师应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培训活动。有意识传达社团理念、明确社团目的,开发、培养社团干部的沟通协助、策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激发集体凝聚力和团结力。有计划的帮助社团成员在业余生活得到丰富、兴趣爱好得到培养的同时,协调和平衡好学业与社团工作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为日后顺利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奠定长远的基础。

  作者:莫玉婵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论文参考15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告诉我们,青年人首先要学会承受孤独,因为孤独是幸福、安乐的源泉。此话意味深长。在我看来,学会承受孤独,才可能拥有幸福。

  孤独是什么?孤独是一个人的独处,是能让人静下心来上思宇宙之广阔下探人生之浩渺的一种状态。也许你迷恋喧嚣繁华,迷恋被人包围、与人嬉闹的生活。但你曾想过吗,你从这样的生活中得到了什么?短暂的快乐如同轻烟般消逝,留下的只有空虚。你也许惧怕孤独,但当你真正投身其中,你会懂得:只有在孤独中,你才可以冷静地拷问灵魂,思索人生,从而认清自己,也看清周围形形色色的他人。可以说,孤独中,你真正拥有了一个享受自己人生的机会!

  在孤独中,孟浩然享受着“岩扉松径长寂寞,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清幽与闲适;孤独中,陶渊明品味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然与平和;孤独中,王维体会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宁静与舒缓;孤独中,李白一声长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展现了他的傲骨与洒脱!

  若不是在孤独中咀嚼人生,思考命运,斯宾诺莎怎会写就《神学政治论》,体味启迪民智之幸福?若不是在孤独中勤学苦练、奋发图强,杨丽萍怎会让《雀之灵》灿烂开屏,享受舞台下观众的喝彩为她带来的幸福?若不是在孤独中学习技术、苦练战技,聂海胜、费俊龙怎会出征苍穹,画出龙的轨迹,体会飞入太空、为国争光的'幸福?

  当然,孤独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社交是生活与当今世界中心必需的生活技能。但朋友,何妨为你满满的日程表上留下一页空白。只一页,你也会体会到孤独所带给你的静谧与祥和。

  世界是一个大舞台,如果这舞台只你一人,不要感到悲凉、寂寞,它是上帝给你的品尝幸福的好机会。一段独步舞也会让你舞出芭蕾的优雅,桑巴的热情!

  请记住:生活让我们孤独,是让我们在孤独中体会幸福!

【论文参考】相关文章:

论文参考文献09-23

造价实习目的的论文参考07-27

教育论文参考文献11-01

中医论文参考文献10-28

烟草论文参考文献11-03

心理论文参考文献11-25

议论文写作素材参考07-29

教育专业论文参考文献08-04

议论文答题格式参考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