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浅究云南瑞丽市农业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危害

时间:2022-09-26 05:20:28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究云南瑞丽市农业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危害

  地质灾害,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摘要:搜集、参考前人的调查资料,并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瑞丽市农业地质灾害进行归类,并按灾害发生程度分区。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及岩性组合、气候、人类工程活动和地震等方面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分析了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引言

  农业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在农业上的表现,凡直接或间接危害农业、农村、农民的地质灾害即是农业地质灾害[1-2]。瑞丽市位于云南省西部,行政区划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管辖,东连潞西市,北接陇川县,西北、西南、东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3-4];其地理坐标:东经97°30′~98°11′,北纬23°50′~24°12′之间;国境线长170.1km,国土面积1020.0km2。区内辖三乡三镇,分别是勐秀乡、姐相乡、户育乡、勐卯镇、畹町镇、弄岛镇(图1)。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地貌可分为侵蚀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及构造剥蚀地貌三大类型。市境内主要分布有瑞丽江、南碗河、畹町河及其五十余条支流,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均属伊洛瓦底江水系。该区属南亚热带季雨林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平均日照2330h,热区资源丰富。同时,瑞丽市分山区和坝区两部分,山区森林繁茂,覆盖率达53%;坝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为发展区域性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农业经济是瑞丽市的主体,但区域内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危害[5]。

  一、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瑞丽市地貌破碎、地形构造复杂,降雨期集中分布。通过对瑞丽市地质灾害野外调查发现,该市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崩塌与不稳定斜坡次之。本次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162处,其中,滑坡109处,崩塌17处,泥石流32处,不稳定斜坡4处。

  1.1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

  1.1.1 滑坡

  滑坡数量(109处)占该市地质灾害总数的67.29%,按体积大小划分为特大型滑坡6处,大型滑坡19处,中型滑坡41处,小型滑坡43处,以中型和小型滑坡居多(表1)。滑坡的发育主要受滑体岩性和地形坡度影响。有82处的滑坡发生在由变质岩中的片麻岩堆积成的含砾粉土滑体,占有比例为75%。有101处滑坡发生在15-40°的坡度范围,占有比例为93%。

  1.1.2 泥石流

  灾害性泥石流沟(32处)占该市地质灾害总数的19.75%(表1),其主要分于勐秀乡和勐卯镇。其次是在户育乡、姐相乡、弄岛镇,畹町镇最少。其中有15条泥石流已形成中大规模,对周边公路、桥梁及沟口附近居住的群众威胁较大。

  1.1.3 崩塌及不稳定斜坡

  崩塌(17处)和不稳定斜坡(4处)共占地质灾害总数的12.96%,按体积大小划分以中小型为主(表1)。其中在勐秀乡和户育乡发生崩塌的次数最多;而在勐卯镇、姐相乡、户育乡均有不稳定斜坡发生。

  1.2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地质灾害危害性易发区的划分必须考虑地形地貌、岩土体的完整性,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的基本原则,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确定对本区地质灾害易发生具有重要作用或直接关系的地质灾害点密度、岩土体类型、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生态植被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6个因素作为易发性分区的重要评价因子[6]。先按单一灾种进行易发性分区,然后根据地质灾害现状和发展趋势再进行综合性分区,将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三类,7个地质灾害易发评价区(图2)。其中高易发区4个,占全市面积的22.89%;中易发区1个,却占到全市面积的54.43%;低易发区2个,占全市面积的15.78%;剩下的为非易发区,占全市面积6.90%。

  二、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地质灾害的发生是由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7]。

  2.1 地形地貌

  瑞丽市位于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的南延部分,高黎贡山南段西侧,山脉、河流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地势北东高、南西低。地形多以中山中切割陡坡地形为主,地表沟谷发育。在河流的侵蚀作用下,易冲沟切割陡坡带,形成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根据区内地貌成因及形态特征,市区内地貌主要为侵蚀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及构造剥蚀地貌三大成因类型,其中侵蚀堆积地貌占总面积的87.5%;岩溶地貌占总面积的8.9%;构造剥蚀地貌占总面积的3.6%。

  2.2 地质构造与岩性组合

  瑞丽市域处于滇西褶皱带,保山临沧断褶带与贡山腾冲隆褶带交接部位,以龙陵~瑞丽大断裂为界,北西侧属贡山腾冲隆褶区,南东侧属保山镇康拗断区,该区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山川的展布严格受该断裂的控制,地层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较为破碎,风化强烈,对斜坡岩土体的滑动和崩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区域内地层从下古生界寒武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出露,下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广泛分布于测区中北部及东部地区,为一套变质程度深浅不等的微晶片岩、片岩、混合岩化变粒岩、混合岩化片麻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岩等岩石组成,具复理石建造;奥陶~志留系仅分布于测区北部,面积较小,为一套浅变质浅海相类复理石及砂页岩沉积建造;上古生界二叠系下统沙子坡组分布于东部黑山门、芒棒村一带,为一套浅海相碳酸盐建造;中生界三叠系上统南梳坝组、石钟山组,分布于东部瑞丽江北西岸雷夜滚、扎朵一带,以砂页岩建造为主;侏罗系中统勐戛组分布于东部畹町一带,为一套滨海相红色建造;新生界上第三系分布于瑞丽盆地北西边缘、北部等红一带,为一套陆盆型山间盆地含煤亚建造;第四系分布于瑞丽盆地及各沟口部位,由残坡积、冲积、冲洪积等组成,为近代松散沉积物堆积。各时代地层的展布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各地层岩性的组合、结构特征虽然不同,风化层厚度各有差异,但近地表的全~强风化岩土层均构成了较软岩组,岩土体抗水浸泡、冲刷能力差,全风化与强风化界面或强风化岩土层与中风化岩土层界面遇水易产生岩土体滑动,这些地层在多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往往容易形成崩塌、滑坡及不稳定地层等地质灾害。

  2.3 气候因素

  瑞丽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太阳辐射较强,热量丰富,夏季受西南风影响,水气丰沛,湿润多雨;而冬季受南北两侧干暖气团影响,湿暖少雨,具有干湿季分明的特征,属低纬度高原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这样的气候对岩体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过程的影响强烈,导致岩体内部结构的显著变化,从而形成斜坡地带岩土体软弱带,为区内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降雨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8]。研究区降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409.0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9%,单点暴雨或强降雨多集中在汛期6~8月,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降雨的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现北部多南部少的趋势。近年来瑞丽市发生地质灾害频繁,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主要是由暴雨或长时间连续降雨引起。

  2.4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加大,引起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灾害也更加严重[5]。测区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坡耕地。主要分布在近山前湖积台地低丘缓坡地带,地表均为旱耕地,以种植甘蔗为主,植被不发育,在雨季沟水侧蚀作用下,两岸谷坡耕地多引发或加剧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引发泥石流灾害,对坝区农田、村寨构成危害和威胁。

  ②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市域内各乡(镇)、村寨及瑞丽至陇川县等公路的改扩建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边坡开挖过陡,所产生的弃渣任意堆放于斜坡地带,雨季期间,在雨水浸泡、冲刷作用下,弃渣堆常形成坡面水土流失,引发路基下滑,边坡岩土体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现象,常造成交通中断。

  ③矿产资源开发。市域内现有矿山26处(其中:砖厂粘土矿山8处、采石场16处、煤矿1处、铁矿山1处),均为小型,除煤矿、铁矿采用地下开采,对地表生态尚未造成较大危害外,其余矿山均为露天开采,露采矿山对地表森林植被破坏较大,采区边坡常引发小型崩滑现象,目前对环境尚未造成较大范围的危害和影响。

  2.5 地震

  据区域地震资料,该区处于龙陵~瑞丽地震带上,自1611~1976年间,该带在365年间共发生破坏性地震三十余次,震源深度25.0~35.0km,震级多为4~6级,一般发生在每年5~9月份的雨季;1966年9月19日13时至10月10日的22天中,共记录到大小地震355次,其中4~4.9级7次,5.0级以上3次,余震丰富,烈度偏高,波及范围广。这些地震对该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一定诱发性。

  三、地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3.1 对农户及村庄的危害

  瑞丽全市总人口20多万人(2011年底),居住着傣、景颇、德昂、傈僳、汉、回、苗、彝、壮、哈尼等十多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人口总数的39%。市域内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人口占60%。瑞丽市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人口活动密集的区域,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该市历史上已经发生多起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事件,1988年1月,3天连续降雨260mm,山区边坡出现塌滑,沟谷形成泥石流山洪,被水困26个村寨1601户10181人。2004年7月4~5日,全市普降暴雨,且持续时间长,造成瑞丽市及其周边县市共18人死亡,24人失踪。频繁发生的地质灾害使农户的人身安全和家庭财产受到很大威胁。因躲避灾害而进行的住房搬迁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甚至使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更加恶化[9]。

  3.2 冲毁农田及农作物

  瑞丽市现有耕地225122亩(山区92673亩、坝区132449亩),人均耕地面积1.36亩,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豆类为主,经济作物为橡胶、咖啡、甘蔗、胡椒、砂仁、茶叶、菠萝、香蕉、柑桔、柠檬等,其中水稻、甘蔗和茶叶已成为云南省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灾害的发生对有限的农业资源产生了破坏,使可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的产量降低,从而导致瑞丽市的经济受到影响。其中对农田及农作物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滑坡和泥石流,1976年5月31日~6月1日两次暴雨,弄岛地带大片稻田受淹,总产量比1975年减少140万斤;1983年8月1~2日、24~25日,连续两次降暴雨,瑞丽江上游洪水猛涨,全市受淹51199亩,其中:水稻受淹36000亩,无收成7025亩,被掩埋947亩,甘蔗被淹7066亩,两次重复受淹面积15199亩。此外人为的破坏造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也造成了农作物产量的下降。

  3.3 摧毁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

  瑞丽市交通尚较方便,各乡(镇)之间均有公路相连,乡村之间有简易公路相通,桥梁、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水利工程的建造不仅对农业生产发展带来帮助,也保障了区域内人们的生活用水。但由于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基础设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和生活用水等方面,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阻止了本区农业生产的发展。2004年7月4~5日,全市面上普降暴雨,且持续时间长,降雨强度突破了解放以来的日降雨量极值,降雨量达132.4mm,造成瑞丽全市18145人不同程度的受灾,部分农田被毁,冲毁桥涵23座,冲毁道路3271m,城乡公路坍方236处,冲毁堤防决口14处180m,毁坏堤防44处448m,损坏人畜饮水取水坝6座,水池5个,冲毁引水管道4200m,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80万元。

  四、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是以预防为主,避让和治理相结合,根据地质灾害危害大小、规模、发展趋势及防治效益等因素,分别采用不同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4.1 监测预防

  加强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实行防灾责任制。加强宣传工作,强化减灾意识,对重要地质灾害点以专业队伍为主,群众配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和监测[10]。对新建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应进行地质环境调查和评价,确保其建设安全,并提高气象部门预测的准确性,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工作。

  4.2 科学治理

  治理工作应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区分轻重缓急,逐年实施,长期坚持,以保证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好的综合治理效益。对已判明的滑坡和不稳定斜坡,可采用一定的措施;除长期监测以外,也可以利用排水措施来提高斜坡的稳定性或者直接采取清除滑体的方法来消除隐患。对于山区地段治理难度和治理费用较大的地质灾害一般尽量采用避让方式。因此对位于该类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一般采取永久性搬迁的方式来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4.3 生物防治

  地质灾害不少是由于水土流失恶性发展的直接结果[11]。乱砍滥伐、毁林开荒、无序采矿等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所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要想真正防治地质灾害,就得从源头下手,防止水土流失。生物防治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减轻山地灾害的重要措施之一。主要采用封山育林、育草、种草、植树及改良耕作技术、改善农牧业经营方式等方法。同时,加强水利灌溉设施的配套建设,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地质环境[9]。

  参考文献:

  [1]黄国勤.江西农业地质灾害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13(2):22-25.

  [2]庄延革.吉林省常见的农业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初探[J].吉林地质,2002,21(4):44-49.

  [3]刘晓霖.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对沿边地区经济的影响――以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例[J].商情,2013(21):57-58.

  [4]郭正云,苏正双,赵少斌,等.云南省德宏州重要大型丛生竹及其无性繁殖试验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0(2):15-19.

  [5]龙邦成,李新源,和勇.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院,2009.

  [6]钱晶,王瑞兵.云南省祥云县地质灾害易发分区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13-18.

  [7]朱吉祥,张礼中,周小元,等.不同区域地质灾害评价方法的组合效应分析[J].地质科技报,2012,31(1):100-105.

  [8]刘艳辉,唐灿,李铁锋,等.地质灾害与降雨雨型的关系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9(5):656-661.

  [9]王瑞霞,冯明石.四川会理县农业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及危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628-11630.

  [10]孟凡涛.修文县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防治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248-248.

  [11]孙永泉,李银海,王勇.佳木斯市水土流失的危害[J].东北水利水电,2005(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