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浅论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现象研究

时间:2021-02-06 11:07:48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论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现象研究

  近些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科技期刊中屡屡出现,抵御学术不端,倡导良好学风,成为学术界热议的沉重话题。笔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欢迎参考~

浅论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现象研究

  浅论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现象研究

  近些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科技期刊中屡屡出现,抵御学术不端,倡导良好学风,成为学术界热议的沉重话题。笔者从事医学科技期刊编辑工作二十余年,对此感触颇深。医学科技期刊论文涉及的学科分支众多,学术性强,且文献量大,作者群广,是学术不端的“频发区”。据报道,有医学杂志2010年发表的4284篇医学论文中1789篇存在学术不端(文献量复制比大于30%)。这不得引起我们的深思。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违背了医学临床和实验数据真实、诚信的根本原则,严重损毁了医学科研、临床和教学成果,败坏了学术风气,影响了医学科技期刊的内在质量,阻碍了医学科学的发展。对此,医学科技期刊编辑部应在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的同时,利用多种渠道防范、发现并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一、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的表现形式

  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现象的出现由来已久。随着时代的变迁,网络科技的发展,其表现呈多样化趋势。以下为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总结出的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常见的几种表现形式。

  (一)移花接木,抄袭拼凑

  有的作者撰写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凑数;撰写论文的方式是在众多文献中寻找、挑选自己需要的文字进行摘抄、修改、拼凑。更有甚者连图表、公式及相关数据都不做任何加工,整段照抄照搬,拼凑成文。这样的论文甚至不用深究,只需简单地在网上“百度”一下,就能找到其“出处”。此类论文的内容,不是对工作成果的客观总结,而是对他人成果的恶意剽窃,毫无创新性,自然没有发表的价值。

  (二)闭门造车,臆断虚构

  此多见于医学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的论文。有的作者并没有从事某项临床或实验研究的工作经历,就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看似“合乎医理”的想象、推论并由此成文。笔者在工作中就发现有临床报道的论文中,同一科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观察同一病种的病人就达数百例,且所设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例之和大于总病例数。与作者联系,电话里吞吐半天也没说个明白,又不能提供原始的临床数据。如此论文,其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言自明。

  (三)张冠李戴,随意署名

  此为医学科技期刊中较为常见的现象。由于医学科研的特殊性,很多的科技课题需要多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分工、协作完成,多作者署名实属正常现象。科技论文中作者的署名和排序,往往象征着作者在此项研究中所做的工作和作出的贡献。然而,现在的实际情形是,有的论文署名也被利益和人情渗透,可以将没有参与课题工作的自己的好友、领导等一并署上,使论文作者姓名多到大16开版页面一行都排不下,最多的有近20名。前些年,为了与所谓的国际接轨,我们的科技期刊也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加署“通讯作者”,以彰显导师们在研究成果中的作用,使得师从多个导师的学生每做一个课题论文都会在署“通讯作者”的问题上纠结。就一篇论文,漏署了哪个都不行,最后只好是有几个导师就署几个,导致出现多个“通讯作者”和“并列第一作者”的.署名方式。更有甚者,有的作者在论文已近出版前还打电话到编辑部要求“成果转让”,即变更第一作者,其原因是新第一作者晋升或答辩在即。一篇论文的署名如此随意且人数众多,其真实性和合理性不得不令人质疑。

  (四)改头换面,重复发表

  重复发表主要表现为:将已经发表过的论文(多为多年前的)部分文字措词或格式进行修改和调整后再次投稿;将同一篇论文以中、英两种或其它多种语言形式重复投稿;将已经出版的专著的不同章节重新拆开加工成多篇独立的论文投稿。毫无疑问,这样的论文除了能凑数,没有新意,只会造成出版资源的重复和浪费。

  (五)广种薄收,一稿多投

  由于每个期刊的作者群、稿源、出版周期、内在质量、影响力及对稿件的录用情况都不尽相同,有的作者希望自己的稿件最好被影响力大的核心期刊录用,且尽早刊出,但又信心不足,就选择广泛撒网,把同一稿件投给多家期刊,也不向编辑部说明情况,然后坐等录用信息,按已所需选择期刊。这种一稿多投的行为既有违我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也有背科研道德规范,造成了编辑部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更影响作者声誉。

  (六)请人捉刀,交易代发

  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既给期刊出版业带来了质的飞跃,在客观上也给学术不端行为制造了便捷。除了抄袭拼凑时获取文献资料变得更加容易之外,近些年来一种“论文代发”的不良交易也开始在网上泛滥。据统计,截至2012年6月24日在“谷歌”上检索到的“论文代发”网页记录达450万条,甚至有相关的信息广告,形成了从写作到发表明码标价的“产业链服务”。有的作者因为忙于临床或教学,没有时间和条件撰写论文,或是对自己撰写论文的信心不足,就选择在网上交易,即出资请人代发论文。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这样的论文由于是暗中交易的产物,存在猫腻,所以在“投稿系统”中留有的作者信息量极少,在联系方式上基本不留固定电话,留有的手机号码也往往不是作者本人的,但作者署名却不多,一般为一至两人(可能是花钱办事并获益的缘故)。

  (七)旁门左道,策划假引

  此为期刊人为地改变自身的评价指标而采取一种不端行为。其主要表现在:期刊鼓励和诱导作者引用自己发表过的文献;作者为了取悦于所投稿件期刊而刻意引用;几家期刊形成默契或签订协议,要求各自的作者相互引用对方的文献。办刊者本应是“守门员”角色,但这种行为影响了期刊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值得同仁们深思。

  二、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产生的根源

  一直以来,医学科技期刊中的学术不端行为为医学界所不屑和唾弃。在医学科学高度发达、崇尚治学严谨的今天,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其原因决不是个人因素那么简单。笔者对以上7种学术不端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产生的根源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者治学态度欠严谨,致学风不正

  部分作者撰写科技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推广科研成果和探讨学术理论,而是为了晋升或评功获奖。功利化思想严重,则追求周期短、数量多的论文产出方式,而忽视了真实性、科学性和创新性。治学态度不严谨,学风不正,就容易滋生抄袭、代发等学术不端现象。学术不端是学风不正的极端化表现形式。

  (二)相关考评机制欠合理,致导向偏差

  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晋升职称是科技人员提高工资待遇赢得社会尊重的重要途径。医学科技工作者也不例外。我国目前的职称评定条件中,对申报者在论文、专著和科研项目数量上有着极为细化的硬性规定,加之每个单位又由于名额有限致同事之间还要凭数量或相应的积分竞争申报资格。在这种情形下,在学院里书教得再好,或在临床上手术做得再好,没有够数量的论文成果,就晋升不了职称。在利益的驱动下,有的人(也包括部分忙于日常工作而没有时间或条件做科研写论文的人)就采取非正常手段或渠道达到目的。笔者曾作为专家受自己主管部门政工科的邀约,对系统内各医院晋升材料中的论文和专著进行审核验收,发现有的医院护士的论文数量普遍多于医师。倒不是说护士的论文数量就一定不能多于医师,更不能妄言护士多数量的论文就一定存在请人捉刀或搭车署名现象,但仅就一个年轻护士的论文数量比一个从事一线临床工作多年的副主任医师还要多甚至多得多的这个事实而言,的确耐人寻味。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了尽可能地获得较多的科研经费,提高自身的声誉和影响力,出台相关科研考评制度,鼓励工作人员多申请科研项目,多写论文,并将论文数目作为年度业绩考核指标。由于指标定得过高,很多课题组就将同一研究内容的几个方面刻意写成多篇论文,导致每篇的内容的完整性受到影响且相似度高,有的甚至明知是换汤不换药,也要追求数量。这其中,随意署名也就见怪不怪了。高校在读的研究生,要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也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有的还规定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部分学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提交不了论文。为能按时参加答辩,顺利毕业,有的学生就编造实验数据或者干脆请人捉刀完成论文。由于核心期刊在稿源和隐性资源上的巨大优势,入围核心期刊成为各期刊社极力追求的目标,期刊评价指标也就成了大家共同关心和解读的内容。影响因子是国际通用的客观性指标,自然最受期刊界的关注和重视。有的期刊就人为地在引用频次上做文章,以不端行为干预客观评价指标。

  (三)期刊自身建设欠健全,致有机可乘

  1.编辑队伍建设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编辑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不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尤其是对有的“人情稿”明知不合适,也碍于情面网开一面,没有把期刊的学术质量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对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做到坚决抵制;二是编辑人员的专业知识修养不够,尤其是本专业(医学)知识不全面,不了解论文涉及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实验操作及数据解析方式,就难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做到独具慧眼。

  2.期刊创收理念偏差。由于科技期刊的特殊性,大多数科技期刊的发行量只有1000~5000份,有的甚至只有几百份,广告经营也不景气,因此收取版面费依然是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弥补办刊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科技期刊靠收版面费创收,在某种意义上纵容和迁就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尤其是在市场化形势下,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存在学术不端的稿件就有机可乘。据笔者所知,我国某医学科技期刊2014年每期566个页码,内芯文字为6号体,刊载论文700余篇,容量约210万字,且为旬刊。每10天就有相对海量的出版任务,如何完成编校程序、保证出版周期尚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更何谈抵制学术不端。

  三、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的应对策略

  学术不端现象的存在,污染了医学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园地,其危害不容忽视。防御学术不端,除了靠作者自觉、编辑把关外,期刊行政管理部门、质量评价机构、科研单位及相关社会各界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相应策略,共同应对。

  (一)规范投稿程序,从源头把关

  投稿是论文进入期刊的第一道关口。传统期刊“征稿启事”中要求随稿附作者单位“推荐信”程序,看似流于形式,但应该坚持。因为作者单位对作者本人的真实情况比编辑更了解,由作者单位证明论文“资料属实,署名无争议,无一稿多投”很有必要。有的稿件,依据内容须由作者提供原始的、完整的加盖单位公章的临床资料、实验数据和图片,以防虚构。

  (二)健全考评机制,靠制度扭转

  职称晋升、科研考评及学位获取是导致科研人员学术不端的三大利益因素。以上三个方面制度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论文的数量有明确的要求。有的人在教学或临床岗位上工作多年,且本职工作成绩突出,却因为工作内容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论文晋不了高级职称。相关部门和高校如能适当结合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实绩订立相关制度,使其更趋于合理,不仅能更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也将对减少学术不端行为起到促进作用。据报道,2014年年底,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4种类型,新评审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唯论文论”,潜心教学、科研推广做得好的,也同样可以评上教授。显然,这样的举措不仅给不同工作岗位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新的职称晋升途径,也在客观上减少了“唯论文论”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三)引进检测系统,借科技清道

  医学科技文献浩如烟海,单靠人的力量发现和抵制学术不端是远远不够的。早在2008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与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就共同研发了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该系统可将任意一篇待测论文的电子版与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作全文对比,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目前,有很多期刊社已将这一科技成果应用于工作中并取得成效。使用AMLC检测虽然省时方便,但在使用过程中须注意:AMLC不能有效检测图表和公式等的重复性、对论文发表的时滞性出现漏检、不能识别稍加变动的多源性抄袭、存在语种转换的盲区、对合理引用仍会认为是抄袭。因此,再先进的科技设备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作用,不能简单地以AMLC检测结果作为稿件取舍的标准,而应运用编辑业务知识和本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强化自身建设,凭内功坚守

  编辑是期刊出版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是期刊的主体。要有效地抵御学术不端行为,加强期刊的内部建设,尤其是提高编辑的综合素质,练就内功,至关重要。期刊编辑部应重视编辑队伍建设,注重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编辑部倡导学习进取的良好风气,切实加强编辑队伍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编辑业务知识和本专业知识水平,在提高自身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自觉性和能力的同时,多与专家教授交朋友,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编委会的作用,借专家慧眼洞察并抵制学术不端。

  (五)建立期刊联盟,依群力筑堤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不足、工作量偏大是各期刊社长期以来的通病。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科技期刊都没有专职校对,而是由编辑兼做,工作量可想而知。在日常工作中,各期刊社往往是各自忙碌,除了参加学术年会之类的学术交流外,相互间联系较少。要有效地抵制学术不端现象仅仅依靠每家期刊单打独斗是不能取得好的效果的。我们的科技期刊之间应加强联系,互通信息。我们可以共同尝试如:在各自的期刊和网站上以一致的内容形式发布“未以任何形式委托任何个人和机构进行组稿和论文代发”的申明;对论文作者署名人数达成共识,建议(或规定)不能超过8名或10名;将作者的投稿信息建立可资源共享的档案,将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作者作警示标记,情况严重的记入“黑名单”;对治学严谨的优秀论文的作者实行表彰和奖励,等等。如此把抵制学术不端视作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任务,建立期刊联盟,携手共管,共同应对,必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六)增强监管力度,用法规导航

  有人说,我国“5000种中文期刊中,其中1/3是为了让研究生的学业及教授的职位晋升发表文章而存在的。85%~90%的中文刊物是信息污染”。可能这种说法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并非毫无道理。有些期刊在创刊很短的时期内就几经“扩版”,内文动则数百页,且为半月刊或旬刊,而与其相对应的办公地点与作者“躲猫猫”,编辑人员少且不专业甚至无资职,只要交版面费就能发表论文。这样的期刊往往是学术不端行为的高发区。对此,我们的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本着务实和发展的理念,依据《科学技术期刊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对达不到办刊条件和运作不规范的期刊进行警告、下令整改甚至取缔,以净化科技期刊办刊环境,更好地促进科技发展。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给科技期刊出版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期刊的出版已进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互荣的时代。新媒体的显著优势就是海量和快捷。要在海量的医学科技文献中发现并剔除学术不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客观地讲,学术不端现象在我国科技期刊界普遍存在,没有地域性,在短期内也难以根除。抵制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净化学术园地,扭转学术风气,任重而道远。医学科技编辑有责任当好“守门员”,利用各种渠道,借助社会的力量共同抵御学术不端,营造医学科研的蓝蓝白云天。

  作者:雷保清 单位:时珍国医国药杂志社

【浅论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现象研究】相关文章:

中医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与翻译研究论文03-25

医学研究生的简历模板09-11

医学研究生个人简历模板03-10

医学研究生面试英语口语01-20

最新版医学研究合同范本03-17

医学研究生论文致谢词模板02-19

关于学术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概要论文03-28

医学研究生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02-26

优秀医学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范文03-12

中考物理复习之声现象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