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立冬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此时,地球位于赤纬-16°1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33°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立冬期间,汉族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十四节气立冬,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开始。冬是终了的意思,有农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含意,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高空西风急流在亚洲南部地区已完全建立。此时高空西风南支波动的强弱和东移,对江淮地区降水天气影响很大。当亚洲区域成纬向环流,西风南支波动偏强时,会出现大范围阴雨天气。此外,纬向环流结束和经向环流也会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温。
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中国北方地区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中国江淮地区的“三秋”已接近尾声,中国江南则需抢种晚茬冬麦,赶紧移栽油菜,中国南部则是种麦的最佳时期。另外,立冬后空气一般渐趋干燥,土壤含水较少,中国此时开始注重林区的防火工作。
节气物候
我国古代将立冬节气分为3个5天,并由此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对“立冬”的理解,我们还不能仅仅停留在冬天开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对“立”的理解与现代人一样,是建立、开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左河水《立冬》诗云:“北风往复几寒凉,疏木摇空半绿黄。四野修堤防旱涝,万家晒物备收藏。”
民间习俗
迎冬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世大体相同。《吕氏春秋.盂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高诱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边社稷者,赏其子孙;有孤寡者,矜恤之。”晋崔豹《古今注》:“汉文帝以立冬日赐宫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袄子。”又“大帽子本岩叟野服,魏文帝诏百官常以立冬日贵贱通戴,谓之温帽。”
贺冬
贺冬亦称“拜冬”,在汉代即有此俗。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民国以来,贺冬的传统风俗,似有简化的趋势。但有些活动,逐渐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办冬学、拜师活动,都在冬季举行。
有些地方庆祝立冬的方式也有了创新,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食俗
立冬则有吃水饺的风俗。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
立冬养生
立冬后,就意味着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汉族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在寒冷的天气中,应该多吃一些温热补益的食物这样,不仅能使身体更强壮,还可以起到很好的御寒作用。
吃饺子: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当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东枣庄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多吃主食,适当吃羊肉、鹌鹑和海参: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称为产热营养素。所以,冬季我们要适当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应。狗肉、羊肉、牛肉、鸡肉、鹿肉、虾、鸽、鹌鹑、海参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质及脂肪,产热量多,御寒效果最好。
气温骤降,身体一些部位对寒冷特别敏感,应当特别注意保暖。
海带、紫菜可促进甲状腺素分泌:
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动物肝脏、胡萝卜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气候使人体维生素代谢发生明显变化。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新鲜水果和蔬菜。
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体耐寒的必要元素:
寒冷天气使人对体内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过转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适应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应多摄取含蛋氨酸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制品、酵母、叶类蔬菜等。
滋补原则:
从立冬开始。寒冷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以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立冬时节的营养应以增加热能为主。可适当多吃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
冬季在饮食养生方面,中医学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祖国医学五行理论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的肾水。正如《四时调摄笺》里所说:“冬月肾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养心。”
中医古训:
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也就是说,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银杏果等。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
历史渊源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代表着冬季的开始,为冬三月之始。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春种、夏耘、秋收、冬藏,万物在春天萌生,在夏天滋长,在秋天收获,在冬天进入休藏状态。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如《孝经纬》曰:“斗指乾,为立冬,冬者,终也,万物皆收藏也。”
关于四季的划分时间,中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起始,“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夏至、冬至)为四季的中点,具有明显的天文含义。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其也是阴阳转换,此消彼长、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渐变的过程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并称“四立”,都是季节的开启,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转折点。
季节划分
节气法
中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起始。冬季以“立冬”为起始,至下一“立春”前结束。冬,即“终也、万物收藏也”的意思;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气温法
近代学者张宝堃提出新的分季标准,以候平均气温(连续5天气温的平均)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温度在10-22℃期间为春季或秋季。
按气温法划分的四季,以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至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至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0℃以上时冬季结束。气温法划分的冬季,意味着气温已稳定下降到10℃以下,表示天气寒冷了。
气象变化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度,曰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但由于此时地表在下半年贮存的热量还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积热”,所以初冬通常不会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国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这种气候意义的冬季对于中国一些地区来说,显然偏迟。立冬后,其气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立冬—小雪(十月小阳春)在南方地区,从立冬至小雪期间,常会出现风和日丽、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在民间有“十月小阳春”一说,正所谓“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在南方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随着时间推移,在冬至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
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区将出现雨雪降温天气。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东北和西北地区,这个时候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尤其是东北黑龙江地区,已经异常寒冷,这里早在立冬到来之前就已经呈现冬天景象。冷空气不断发力,也让北方地区陆续迎来供暖季。
传统习俗
综述
自古以来,立冬节气就被人们高度重视,各地庆祝活动也非常丰富。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冬季也是享受丰收的季节。中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祭祀
祭祀立冬在古代社会是“四时八节”之一,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在中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
补冬
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古时农民劳动了一年,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顺便犒赏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
“补冬”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草根品种众多,配方也多种多样,但都躲不开补肾、健胃、强腰膝的功能。
吃饺子
吃饺子在中国北方地区,有立冬节气吃饺子的习俗,在立冬这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过饺子。在北方,立冬的规矩是吃饺子,因为水饺外形似耳朵,人们认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冻。此外,饺子谐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
酿黄酒
酿黄酒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扫疥”
“扫疥”过去立冬,河南、江苏、浙江一带民间还有用各种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的活动,称为“扫疥”,以求治愈疾病,保证身体健康过冬。
舂“交冬糍”
舂“交冬糍”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吃生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二十四节气立冬】相关文章:
二十四节气—立冬的由来01-20
立冬吃什么?立冬习俗08-09
立冬句子唯美_关于立冬的短句09-09
立冬吃什么 立冬历史食俗 立冬历史食俗01-23
立冬的句子11-04
立冬的句子11-02
立冬的说说11-03
立冬对联01-18
立冬的句子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