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习俗:供奉磨喝乐
乞巧节又一习俗叫“磨喝乐”。是不是好奇怪的名字?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小编给你讲讲乞巧节习俗:供奉磨喝乐吧希望大家喜欢,感谢月度。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其实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相反的,越作越精致。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与真的小孩于相上下。
制作的材料则有以象牙雕镂或用龙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乐的装扮,更是极尽精巧之能事,有以彩绘木雕为栏座,或用红砂碧笼当罩子,手中所持的玩具也多以金玉宝石来装饰,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影响
从古文献记载的唐宋时期“七夕”、“乞巧”的风俗,到磨喝乐神本土化演变过程,可以推断唐宋时期磨喝乐是“七夕”供奉和赏玩的偶像,这也是学术界目前较认同的观点。但是唐宋时期的磨喝乐是怎样演化成陶模玩具的,这一疑问学术界目前尚未定论。针对这一疑问,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探索,对磨喝乐的演化过程做出力所能及的推断,以供同仁参考并指正。我提出的主要观点是风俗演化变异说。磨喝乐随着佛教的传播到唐宋时期已经演化为具有稳定性结构的文化模式,即磨喝乐崇拜风俗。
但是,磨喝乐风俗在经历较长发展期而稳定之后,其风俗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又出现不同程度的演化与变异现象,甚至消弱了最初的主要符号指向。其主要影响因素有:
信仰观念的多元化
磨喝乐崇拜风俗在唐代已流行,并已有世俗化倾向。受宋代文化艺术多元化、多样性的影响,其信仰观念和范围与唐代相比已有很大的变化。从陶模的题材和内容上分析,随着所谓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倾向,多神崇拜的现象日益明显,儒释道及民间诸神的造像在陶模中品种数量较多。
其中磨喝乐的造型无论是姿态、表情,还是服饰都已出现更世俗与生活化的趋势,其部分内容开始出现反映社会生活与民俗事象的倾向,可见世俗文化的繁荣与多样性是风俗增值与演化的诱因之一。
上述现象从一个方面证明宋代磨喝乐崇拜的风俗,正向多神崇拜,或向生活与娱乐化上转变。
信仰功能向娱神的游戏化转变
磨喝乐在唐代已有世俗化的娱神和游戏化倾向,扬州唐城遗址考古发现证实,唐代已有与宋代相类似的陶模玩具。宋代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宋人的精神与文化生活。
原来就带有“乞巧”游戏色彩的磨喝乐崇拜风俗,受宋代社会“娱乐”、“享受”思潮的影响,在仍保留磨喝乐部分崇拜功能的同时,其信仰功能更容易转向娱神和游戏化。随着对磨喝乐信仰观念和功能的转变,原有单纯的以偶像崇拜为主的磨喝乐赏玩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娱乐要求,人们开始在其娱神形式和游戏方法上想办法。受佛教善业佛等相关脱模工艺的影响,在借鉴唐代陶模玩具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磨喝乐的赏玩、动脑动手功能和游戏环节,如将原来的制作磨喝乐的工具,根据人手的生理结构,进行结构与形态、比例与大小的改进,使其更具游戏性且易于把玩。
再如增加有启蒙内容的题材,如《关羽像》等,使其具有一定的教化性。这样的脑手并用的把玩游戏甚得儿童喜爱,既符合七夕“乞巧”、“乞聪明”的风俗,又与宋代重视蒙养的社会现实相一致。
佛教善业佛的影响
善业佛,也称善业泥,是用胶泥借助模范压印而成的小型佛像。善业佛东渐后,到唐代已达极盛。善业佛有供奉、积聚为塔、模版、置之空野任其销散等用途。唐代善业佛的兴盛,与当时的造像观念有关,平民百姓无需花费许多财力,却能得到来世福田利益。受信仰与功利的驱使,广造善业佛,成了善男信女的自然选择。
由此可以类推善业佛与磨喝乐同属佛教神,同样的文化渊源,其传播方法自然会有相似之处。从陶模与善业佛所选造像的题材分析,陶模佛造像及相关的佛教题材占有较大的比例,其取材、形制、比例与善业佛基本相同,甚至部分造型也与善业佛极为相象,如牟尼和军荼利明造像,这也证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于善业佛在取材、制作和传播方式上的优势,同源于佛教的磨喝乐借鉴并吸纳其所长,也应该是顺理成章。另外,善业佛对西藏的擦擦文化(脱模泥塑)也有较大的影响,其至今还保留着较多的善业佛的原始状态,且依然流行。由此可以推断与磨喝乐相关的陶模玩具在用胶泥取材和形态比例上,及在高浮雕的造型手法等诸多方面,都有向善业佛借鉴的可能。
上述因素,为磨喝乐演变成具有信仰性和娱乐性等多种功能的陶模玩具,提供了物质与技术上的支持,使磨喝乐演变成陶模玩具成为可能。
磨喝乐商品化与文化传播的影响
宋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许多与平民百姓文化生活相关的文艺形式和文艺作品也必须成为商品,方能盈利、传播与发展。与此同时各种宗教也要从自身的发展考虑,借助商品经济的发展传播其教义。
磨喝乐风俗作为群体性社会观念和社会心理的产物,也必须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磨喝乐也需从市民文化的大众市场考虑,使磨喝乐成为市民文化的大众市场中随之产生的.文化艺术产品,并使其特征具有生产方式上的标准化和使用方式上的大众化,以便更适应平民百姓精神与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目前甘肃、河南、山东、陕西、浙江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宋代陶模,从各地出土的与磨喝乐相关的陶模题材与内容分析,磨喝乐和与其相关陶模玩具的传播区域广泛,受众甚多,许多地区流行的形制和造型基本一致,可以推断在宋代它应该是作为商品流通的。
从其形态与比例分析,其游戏与玩具化的成分较大,可以就此推断,古文献上俗称的磨喝乐土偶,已不再作为单纯的偶像崇拜,已逐渐演化成为兼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平民百姓买得起、玩得开心的玩具——陶模。可见,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与宗教文化的传播,加快了磨喝乐演化为陶模玩具的进程。宋代世俗文化的繁荣,磨喝乐信仰观念的多元化与功能的游戏化倾向,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播等相关因素,是磨喝乐偶像演化成陶模的主要成因。
宋代陶模是由“七夕”节的“磨喝乐”风俗演化而来的游戏玩具,它印证了部分古代风俗演化成娱乐游戏的过程,以及原有的节令性游戏,向日常性游戏转变的过程。综观磨喝乐偶像演化成陶模玩具的过程,正如蔡丰明在《游戏史》中所述:“中国古代许多风俗向游戏形式转换的现象,大都是属于后一种情况。
这些风俗本来都并不具有娱乐、游戏的性质,它们主要体现的是人们在政治经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生产消费等方面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但是到了后来,这些思想观念和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逐渐淡化,而娱乐性、游戏性方面的因素却逐渐加强,于是,本来属于风俗范畴的东西便转化成了游戏的形式。”就此推理,本来用于民俗信仰的器具——磨喝乐偶像(法器),也自然会演化成为民俗玩具——陶模。磨喝乐风俗的演化过程证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文化传播与增值的过程,磨喝乐与本土民俗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
宋代陶模艺术作为用于交流的符号系统,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普及性,它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的影响,乃至对近现代民俗文化艺术的影响都是不容低估的。
关于乞巧节的民间习俗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发源于中国两汉时期,是当今世界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广大的汉族人民便迎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这一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毋庸置疑,七夕节其实只是女人的节日。
七夕最早的时候叫做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著名诗人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李商隐也说:“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对于七夕,《开元天宝遗事》中也有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不难看出,“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过“七夕节”流传下来许多民间风俗,其中最主要的有七种风俗:
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过“七夕节”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二、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三、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演变,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四、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五、种生求子
旧时民间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六、晒书晒衣
据记载,司马懿当年因位高权重,颇受曹操的猜忌,有鉴于当时政治的黑暗,为求自保,他边装疯病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个亲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时值七月七日,装疯的司马懿也在家中晒书。令史回去禀报魏武帝,魏武帝马上下令要司马懿回朝任职,否则即可收押。司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种人,在乱世中,以放浪形骸来表达中的郁闷。他们藐视礼法,反对时俗。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人人晒书,只有郝隆跑到太阳底下去躺着,人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我晒书”。这一方面是蔑视晒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学。晒肚皮也就是晒书。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室制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名列“竹林七贤”的阮咸就瞧不起这种作风。七月七日,当他的邻居晒衣时,只见架上全是陵罗绸缎,光彩夺目。而阮咸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由这几则小故事看来,就知道当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有多盛了。
七、拜织女
“拜织女”是少女、少妇们过“七夕节”的大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即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乞巧节习俗:供奉磨喝乐】相关文章:
乞巧节的习俗:拜魁星12-31
七夕乞巧节的习俗07-27
乞巧节习俗:晒书晒衣12-31
乞巧节习俗:为牛庆生12-31
盘点南方三地的乞巧节习俗12-31
乞巧七夕的习俗06-21
各地乞巧七夕的习俗01-01
乞巧七夕的习俗介绍04-11
重阳节喝菊花酒的习俗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