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最新国家法定婚假规定

时间:2021-01-12 08:54:26 薪资行情 我要投稿

2016最新国家法定婚假规定

  结婚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几个大事之一,结婚必然涉及到很多有关操办婚庆的事情。对于上班族来说,这些时间从哪里来?如果请假的话肯定不划算,不请的话谁来给自己操办结婚的事呢?我国法律对结婚是有规定的,职工是可以享受婚假的。下面是CN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6最新国家法定婚假规定,欢迎参考~


 

  根据《婚姻法》以及《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的初婚公民可享受3天法定婚假;晚婚初婚者可享受15天晚婚假(包含3天法定婚假);二婚者只可享受3天的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国家关于婚假的规定

  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 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6、再婚的可享受法定婚假,不能享受晚婚假。


婚假和路程假期间的工资待遇

  在婚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也就是说,带薪休假。如果是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除了享受规定的最多3天的婚假外,晚婚会额外得到7天假期的奖励。如果晚婚者在城镇里居住但是没有工作的.,或者是私营企业的老板,一般由居委会或者镇政府给予相应的晚婚奖励。如果晚婚者是私营企业的雇员,老板也应当给他们婚假,假期时间和在国有企业一样。
 

  二婚婚假规定

  二婚婚假,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再婚者与初婚者一样,均应享受婚假待遇。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职工享受三天的婚假。对于再婚者的婚假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曾有明确答复,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国家有关职工婚假的规定精神,再婚者与初婚者的法律地位相同,用人单位对再婚职工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同初婚职工一样的婚假待遇”。
 

  2016年二婚婚假规定如下:

  一、享受二婚婚假期间工资待遇:在婚假和路程假期间,工资照发。

  二:婚假天数规定:

  1、按法定结婚年龄(女20周岁,男22周岁)结婚的,可享受3 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龄(女23周岁,男25周岁)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结婚时男女双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视路程远近,另给予路程假。

  4、在探亲假(探父母)期间结婚的,不另给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正常情况下,婚假最长三天,晚婚的具体婚假时间现在一般依据的是各省或者直辖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自己规定的,全国各地的规定并不一致。

  再婚者与初婚者一样,均应享受婚假待遇。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职工享受三天的婚假。对于再婚者的婚假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曾有明确答复,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国家有关职工婚假的规定精神,再婚者与初婚者的法律地位相同,用人单位对再婚职工应当参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同初婚职工一样的婚假待遇”。
 

  晚婚晚育奖励

  (一)晚婚奖励政策

  1、符合晚婚年龄的初婚夫妻,增加婚假一周;双方达到双方享受,一方达到一方享受;晚婚假应当在婚假后连续使用。

  2、增加假期期间的工资、奖金照发,其奖金额由享受者所在单位自行规定。但单位在自行规定时,其奖金额不得少于同时期同类人员的平均奖,并且不影响到其他奖金,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等。

  (二)晚育奖励政策

  1、符合晚育年龄的夫妻,女方增加产假15天,男方给予假期3天;享受3天假期的男方必须是初婚者或未生育过孩子的再婚者,必须有女方所在单位出具晚育的证明。

  2、女方15天假期应当在规定的产假后连续使用。男方3天假期应当在女方产假期间使用。

  3、增加假期期间的工资、奖金照发,其奖金额由享受者所在单位自行规定。但单位在自行规定时,其奖金额不得少于同时期同类人员的平均奖,并且不影响到其他奖金,如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等。
 

  通过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婚假内容,是不是很多看官都了解了2016最新国家法定婚假规定呢?其实很多时候劳动者是享有很多福利待遇,法律方面是有明确规定的。

 

【最新国家法定婚假规定】相关文章:

2016年最新国家法定晚婚假规定10-02

2014年国家法定婚假最新规定02-03

2016年上海婚假最新规定:上海婚假国家规定10-02

国家法定带薪年假最新规定05-31

国家关于婚假的规定09-17

婚假国家规定05-15

江苏婚假国家规定09-27

婚假国家规定201401-28

婚假国家规定201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