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让学生在美中感悟课文心得体会
美,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是一种生命体验,是审美主体在精神上求得满足。小语教材大都是名篇佳作,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能以情感人,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材料。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进行美育渗透,学生就能更及时更敏锐地发现美,捕捉美,不断丰富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
一、在美的情境中感知美,陶冶心灵。
自然界中的优美风光,最能使人产生愉快轻松的心境。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反映或表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美。诸如文中那徐来的清风,皎洁的月光,拂水的柳丝,灿烂的春花,多娇的江山等美景,使人的神经系统处在一种柔和平衡的状态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出这些美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去点燃儿童心灵的火花,陶冶美的情操,启迪儿童爱美的心智,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描写了漓江的水静、清、绿;桂林的山奇、秀、险;表现了我国的大好河山的美丽。要想引导学生体验到作者所描写的美景,体会到作者那强烈的情感,首先,引导学生多读,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其次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配悠扬的音乐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景者,情也。”课文中大自然的美景,寄寓着作者真挚的情感,象征着作者高洁品格,因此能够给学生以陶冶。像这样的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的自然美,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性是美感的又一重要特征,文学作品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除了自然美之外,还有真挚的人情美。那是作者在生活体验中的感受,或是亲情,或是友情,或是爱情;或是快乐的,或是悲伤的;或是平淡的,或是激昂的……世态炎凉,人情世故,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要充分发掘教材情感的特征,以情感的体验反映客观的审美对象,让学生得到情感美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与文中的情与境融于一体。如《穷人》一文写了桑娜的两次“沉默”,这给读者的思索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应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想象:当时桑娜为什么沉默?表面上是沉默,实际上内心怎么样?学生通过想象,心中积蓄的美喷涌而出,说出了其中丰富的言外之意,填补了这一意义空白。这不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桑娜的美好心灵,而且丰富学生的想象,把美的因素蕴含在其中,具有润物无声的特殊效果。
二、 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如《草原》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散文。文章不仅把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朗朗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一碧千里的草原,绿色的小丘,白云一样的羊群……仿佛使人走进一望无际,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从而产生对大草原的美的向往,并以想象的方式构建起了美的表象。而且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切切深情,浓浓别意,又把依依惜别的蒙汉兄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体会文中展示的情感美,使学生在受到思想教育的同时,必须在深挖课文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这样才能使作者、教者、学生产生共鸣,这就是叶圣陶老先生所说的“美读”。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让学生在美中感悟课文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弈》课文读后感(精选20篇)08-12
赞美中秋的句子01-07
大学生在校心得体会04-18
研学心得感悟08-30
大学生在校心得体会范文04-15
赞美中秋的句子大全09-22
赞美中年女人的句子02-27
大学生在校心得体会15篇04-18
大学生在校实训心得体会05-11
大学生在医院实习心得体会范文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