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新教育读书心得

时间:2022-12-12 18:23:59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新教育读书心得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教育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教育读书心得

新教育读书心得1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曾几何时,年少的我怀揣着激情和梦想,从学生跳上讲台去追寻自己的梦,也是从那一刻起,心中的教育梦想就像是被针轻轻的次过的气球,再也无力膨胀,剩下的只是日益被磨灭的激情还有就是谋生的本能,对教育的人士也停留下来,失去了那股钻研到底的劲头,原来教育就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抄写与练习,原来心中的神圣地位也被考试蒙上了灰色,也曾深深的发问是什么改变了教育?还是教育改变了什么?

  所幸的是在内心的希望并未完全破灭的时候新教育来了,感谢新教育的新,正是一个新字带来了希望,带来了曙光,是我自己找到了方向,正如新教育人所说的那样,坚持上路,就会收获奇迹,就会遇到庆典。为了心中的梦想,只要学生得到的更多一些,更全一些,更高一些,更美一些,我们不是也会笑得更灿烂一些吗?又有谁会在意那庆典是否隆重呢?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圆自己的教育之梦。

  在局长和校长带领下,我们去石家庄市新教育实验学校去学习,听了晨诵课、绘本课、还观看了新教育成果展示,很受启发。之后校长又给我们买了朱《新教育》一书,细读了以后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四种精神:

  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

  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四、五大理念: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五、四大改变:

  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六、六大行动:

  1、营造书香校园。

  2、师生共写随笔。

  3、聆听窗外声音。

  4、培养卓越口才。

  5、构筑理想课堂

  6、建设数码社区。

  通过阅读和学校的实验我的体会如下:

  朱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他说,在学校就要读书,读书就意味着教育,学校就是一个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而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教师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晨诵—午读”(包括晨诵、读写绘、整本书阅读)这一儿童生活方式课程是新教育实验在我校开发较早也是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一个项目,无论是那些开启黎明的美丽诗歌,还是那一本本被反复甄选出来的经典著作,都被孩子们、甚至我们老师深深的喜爱、着迷。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这些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这正是儿童课程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我学习感受最深的一点。

  另外,朱教授认为,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人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是人的精神性。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成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舞台,成为学校提升教育品质的理想平台,成为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反战的理想空间。人的理想层次越高,成就也就越大。我认为,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为自己设置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才能不断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才能不断进行自我挑战,与理想坚守,以智慧的行动、坚韧的行动,追求教育理想。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教育永远没有,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读书心得2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对书中的第五章《新教育的儿童课程》感触颇深。他所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回归朴素的儿童生活方式。

  1、晨诵——与黎明共舞唤醒生命

  晨诵,在生命的黎明,你让儿童吟诵什么?前几十年儿童晨间机械地背诵课文的晨读,引发了极大多数人的反对,然后,读经运动,英语晨读等替代性课程便应运而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说得通俗一些,就是说,晨诵不是背诵而是朗诵,或者说是美诵。在朗诵的时候去感受祖国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去领略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从而激发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或者说得更单纯一点,就是带给孩子一个好心情,让孩子能满怀激情地投入一天的学习。晨诵课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感染”,当我们要带给孩子一首诗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诗歌与自己生命体验最为接近的切入点,把诗歌编织在自己的生命中,让它成为自己的诗,这样的话或许你的普通话不是很过关,或许你的朗诵技巧也不是很高超,但是你朗诵出来的诗情一定是最真。然后带着这样的生命体验把这首诗读给孩子听,去感染孩子,进而再去帮助孩子寻找贴近他们生命的切入点,也就是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结合。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晨间诵诗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在我们自己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经典读本》作为晨诵的素材。

  2、午读——阅读属于自己的童年书籍

  一本丰富的书,永远不可能把它读透,无法把任何问题都解决。午读的作用,是为孩子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富的智力背景。孩子读书的时候,很多主题会被他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当他在生活中遭遇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会想起这些经历,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策。关于这一点我们不难做到,我们学校的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图书角,我们可以好好利用。可以让每一位孩子捐一本书,中午课前时间让孩子们读读课外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精彩的词句、段落摘抄在午读摘抄本上,之后反复琢磨、体味,为写作积累素材,达到了让经典走进学生记忆,流淌到笔尖的效果,美丽的童书伴随着师生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孩子们的心灵,滋润着孩子们的童年,呵护孩子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保持着纯真、快乐和勇气。

  3、暮省——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暮省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一个学期下来部分孩子们的写作有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拉进了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早晨,天真纯洁的儿童诗,为同学们开启黎明的歌喉;中午,同学们畅游书海,采集书中甜蜜的花粉;傍晚,同学们通过日记、读书抄报、读书心得、读写绘、汇编诗集等等作品,反思一天的学习、生活,留下暮省的足迹。

  “晨诵—午读—暮省”,是一种新的学校教育方式,也是一种儿童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一种师生交往的生活,一种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新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师生关系改变了,老师学会了鼓励欣赏,学会了关注发现,学会了做教育。孩子们在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得到了改变。作为一种新方式,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试着去运用,并不断在运用中得到新发现。

  总之,通过晨诵、午读、暮省,我们要努力为孩子开辟一条让生命更为丰富、更为精彩的道路;我们要努力播撒阅读的种子,唤醒每个孩子心灵中的美好与神奇;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件让世界更美丽的事。当然这条路上将布满荆棘,可我有信心带领孩子们走上另一条享受的读书之路。

新教育读书心得3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

  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

  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

  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

  教师,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

  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

  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新教育读书心得4

  寒假读了《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发现它并不像以前的一些理论书籍一样高深难懂。书中结合很多我们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和解读,使自己对“新基础”的一些专业词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还给了我新的启发和认识,读了以后,我将平时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新基础理念相联系,还颇有收获。

  “新基础教育”的宗旨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新基础教育有“四个还给”:

  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

  3、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

  4、把精神焕发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新教育基础”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七条:

  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

  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

  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

  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

  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

  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这些理念怎么很好地体现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过去我执教过三年级,发现自己对三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没有明确把握,尤其是阅读能力,不知道该如何培养。我发现“新基础”提出了“能级”的概念,也就是“能力”的层次级别,并就基础教育阶段九个年级的不同语文能力提出了层次性非常强的能级要求。每一年级细细读来,都能找到在整体性思维关照下年段能力培养目标,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通过阅读,我知道三年级是语言发展三个“低潮期”之一,要求过高、过低都脱离学生的发展需要,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适度的、具有挑战意义的要求才能促进学生发展,避免三年级出现“低潮”现象。书中对“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听说教学”“写作教学”“课外阅读”都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教学建议。

  三年级识字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加强识字教学精细化程度,提高学生运用汉字的正确率。有了一二年级的识字基础,到了三年级能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可是由于识字量越来越大,用错写错的现象也就多,所以要重视易错、常错字的复习,并采用多种形式复习,不断增强学生的“放错”意识。这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重视的。三年级要重视词义的确切理解,我平时也教给学生一些常用解词方法:分解组合法、近义词、反义词、结合上下文理解,但是我忽视了让学生通过勤查字典、词典来理解,以后应该让学生多用工具书,尤其是预习时,应要求学生查词典理解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学会联系上下文选择确切义项。

  三年级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找准阅读理解中的过渡点,顺利实现低高过渡。

  1、找准过渡的关节点,提升阅读理解力。

  要从关注文章中的字、词、句到同时关注文章整体,要从关注单句、复句到同时关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关注句群和自然段的结构。

  2、从较多关注故事情节到关注思维能力发展。

  要加强归纳自然段意思的指导,梳理文章思路指导,简要复述指导,整理知识指导,提高质疑水平指导,书中有具体方法指导和举例,让我收获颇多。我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些方面的指导。

  3、从较多体悟词语、句子的含义、情感扩大到学习段的体悟。

  在教学中,用“学结构、用结构”长程两段式策略,给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空间,提高学生体悟段的水平,为以后提高篇的体悟水平打基础。这一点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做得很不好,我想要做到这点,首先得提高自身的教材分析能力,并不断完善现在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体悟层次。

  4、把握介绍性说明短文特点和学习方法策略。

  在书中举例了类单元组合教学方法,给我们以很好的借鉴和启发。一篇篇散点的课文在类结构的大网上找到了结构的教学点,也就有整体中的具体,语文也就变得更有逻辑了。这样的结构性思维,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结构意识,从而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理想课堂。

  5、默读、速读能力的培养。

  要想提高默读速度并不难,关键是日常化和持之以恒。以后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注重默读、速度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再说说写作教学,学生普遍不高兴写作,遇到写作文,有的同学“不会写”,有的同学觉得没什么好写,几句话就写完了,有的同学的习作呢,没有条理,东拉西扯,句子不通顺也是普遍现象。“新基础教育”实验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困惑,提出了改革措施。老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写作素材,首先可以从课文学习中发现写作素材,第二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教师应指导并组织学生观察周围生活世界,提高观察的敏锐度和能力。第三为学生创作写作情景。丰富、充满情趣的活动能提供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出的文字才会活泼。老师要提供可效仿的写作方法。三年级以写作段为主,到三年级下学期,适当写点记叙性短文,写学生熟悉的人和事,逐步向四年级过渡。对比自己的习作教学,不管是对写作素材的积累,还是观察方法的指导都做得很不到位,以后在习作方面应加强指导,并多开展一些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用自己的眼睛、耳朵全身心去感受,并加以一定的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他们觉得写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来改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步伐,真正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新教育读书心得5

  在无意间发现了一本书——朱永新的《新教育》。一直以来,我总以工作忙、没时间为理由,没有看书的习惯了。又一次偶然间,我拿起了这本书。

  我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书中朱永新先生提到“新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一直在思索怎样做一位合格的教师。读完这本书,我领悟到了教师应该具备的以下几方面素质:

  一、激情。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时,无时你不感觉到愉悦与冲动,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大师用他诗一般的语言和激情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作为教师,我们用肢体与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文明,如果我们没有激情,我们就无法感染学生,我们就无法调动学生,生动课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得不到很好转换,课堂教学就很难成效。

  二、爱心。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在我们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爱心是唤醒学生和谐美妙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动听悦耳的语言,是照亮学生黑暗中的明灯。教师富有爱心可以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理解信任学生,学生尊重依恋教师。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知识。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书中有这样一段:“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他们的成绩是不一样的。”这段话给了我警示和启迪。年轻的我应该好好把握每一天,思考每一天教学中的得与失,做一个实实在在地教书的人。我希望自己也能如本书中说的那样“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新教育读书心得6

  朱永新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不是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是突出“一切人”。朱教授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家长的发展也没有学生的发展。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无论他是贫困的,还是富贵的;无论他是愚昧的,还是睿智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都应该让他们快速地发展。

  朱教授说,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才。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成长并快乐着。

  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让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我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老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朱永新非常推崇“学生走出校门,忘记学校所教内容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许多人认为这非常精辟地诠释了教育;也有人认为就剩不下什么了(我想,这里学校所教内容,主要是指一些纯粹的应付考试的东西,这些东西,好多在实践中是用不上的,注定是要忘记的;而那些在实践中一刻也离不开的,是根本不会忘记的)。

  在这一方面,他专门做过调查:平江实验小学的一些教师提出,作为教师都想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也希望在快乐活跃的氛围内进行教学,可现实是现在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讲话、活动的时间,没有活动作文怎么写?尤其苏州现在已取消学生的春、秋游,他们不得不将时间花在那些重复的题海里,以至于学生一听到放假就欢呼雀跃,学习已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对此,学校固然可以按照新教育实验逐步改善以往的办学理念,可更大的压力是来自社会的压力,甚至出现有的家长看到作业少了就责怪老师的情况,社会究竟对新教育是个什么样的态度?

  为此朱永新指出,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定不能少,该做的还是要做,只要是省内游,安全工作做细一点,可以恢复学生的户外游。不仅如此,还要多搞些这样的户外活动,哪怕是附近的博物馆、园林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在大自然中得到实践。教学最关键的是如何让学生更活跃一点,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现在很多教师和学生埋怨没有时间,那时他们都将时间用在了加班加点上,试问:加与不加究竟有多大的区别?不如将这些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让他们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书,现在有些学生对有些科目的什么定律、定理、公式都了如指掌,可遇到题目就不会做,原因就是没看懂题目,这非常值得教师们反思。相信只要学生确实是进步了,社会会给予新教育一份肯定。

新教育读书心得7

  只看书名《关注音乐实践》,就感觉到这本书值得研读。因为当前我国的新音乐课程标准特别强调音乐实践,怎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实践正是一线音乐教师必须去研究的探索的。再看其中的内容,观点鲜明,实例丰富,,论述详尽,论证有力,所列举的音乐实践项目有可操作性,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很实用。因此毫不犹豫地买下并开始翻阅,果然收益良多。

  本书的作者埃里奥特博士是一位音乐教育哲学家,在音乐教育专业所任教的课程包括音乐教育基础、音乐认知、研究方法、音乐课程发展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书中他通过把音乐理解为多样化的人类实践之广义研究,特别关注现有的音乐教育理论所遗漏和忽略的问题。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古往今来的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第二部分在音乐的本质和价值的新思维方式上构建了音乐教育哲学。第三部分为音乐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音乐课程发展观。

  因为翻译的关系,书中很多内容需经反复琢磨,才能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涵义。因此看了多次,可以说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看过后,感觉到自己有些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一些关于音乐教学的想法得到了验证。

  1、何为音乐?

  对于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来说,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必定影响其对职业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音乐本身都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而自己对于什么是音乐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中明确地告诉我们:音乐制作和聆听是人类可获取的、独一无二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中最重要的、独一无二的资源。这种对音乐的理解本身也是有创新性的。

  2、为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

  常常思考,音乐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吗?在看了这本书后,这种困惑也得到了合理的解释。在书中作者基于他对近期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详细考查,逐步建立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哲学基础,强有力地证实了音乐是人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有动力的和实践性的追求之一,是个体和集体全面发展的根基,也是音乐教育实践的根基,并由此断定:对所有人来说,音乐在教育中占有中心地位。书中详尽的论述专门为激励、引导和支持在职和实习音乐教师而设计的。让人明确音乐教师这个职业的社会价值。

  3、音乐课该教哪些内容?如何教?

  每次上课前都会选择教学内容,思考教学方法,设计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当然也有思想的火花。在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方面,这本《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确实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内容,实例。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课程作为实践”的观念,这是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和构建个体哲学的催化剂,它为音乐教学中的“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样”提供了严密的反思。通过有说服力的综合讨论,为音乐教育者解释了应该如何去实现他们的要求。可以看到,作者勇于打破传统的音乐教育哲学,为表演、聆听、音乐素养、多元文化、创造性活动、自知自觉、课程发展等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和意义提出了创造性的反思和透析,适用于处理音乐教育中的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有点深奥的哲学书,也是一本实用的工具书。为了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涵义,为了学习借鉴,我会常常翻阅这本好书。

新教育读书心得8

  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

  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

  “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

  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

  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读完此书,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而吸引。是啊,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教育悲剧的产生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成功。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

  因此,我认为,转变“后进学生”的关键是帮助他们树立其学习的信心,使他们和优秀生一样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正是因为我们的学生习惯、智商、学习成绩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是一个个有着自己想法、思维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和富有新鲜感。

  当然,加强德育还有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去,我们经常把学生的品行问题和心理问题混为一谈。两者固然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毕竟还是不一样的。

  很多人在生活中所犯的错误往往被看作是德性问题,实际却是心理问题,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就一直被看作是品德问题,但是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许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但是他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而获得一种满足感。

  如果把这些由于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则会大大挫伤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等角度正确分析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普遍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通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体系。

  作为老师,不能以一个成绩的标准来看待学生,相反,我们要淡化成绩,这淡化成绩当然不是说我们不要追求好的成绩。

  对于优秀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培养他们博览群书的良好习惯,培养他们善于合作、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让他们在追求真善美中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不是拘泥于分数。即使有些时候他们的考试分数不是太理想,我们也不必太在意,只要他们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我认为已经很够了。

  而对于“后进学生”,我们更要淡化“分数”对他们心灵的摧残,我们要适当放宽对他们学习的标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分层对待,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对自己不自暴自弃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端端正正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有不懂的内容能主动问老师同学,争取理解;培养他们敢于正视老师、自尊、自信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融入集体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培养他们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与毅力……

  有了梦就会有动力、有希望。《新教育之梦》这是所有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梦。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读书心得9

  我们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

  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新教育读书心得10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习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他们都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平。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习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习。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学习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习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习渠道、学习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习,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新教育读书心得11

  在假期中,本人认真阅读了《新基础教育论》的有关章节,其中对新型教师的教师观谈自己的一些心得。

  叶教授在书中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教育在实践层面取得命脉所系。当代教育变革需要有一支新型的教师队伍,以教师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实践——课堂教学为改革的切入点:在课堂中,要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全而发展的同时,促进成个性发展,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所以,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心情;让学生学习有关心理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新型教师还可以成为研究者,通过教学实践,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应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以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结构的融会贯通,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教师在不断地审视中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从事教育科研、研究总结新的教学规律,由“教书先生”向“研究型、学者型”转换。这个过程是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学习成为一个不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为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全程的教育支撑。新课程以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彻底摇撼了传统的教师文化体系,它必然要求创建新型的教师文化,为新课程的推行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为了回应新课程的挑战,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进行持续的专业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学习条件,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探究,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还必将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

  当然,叶教授还指出许多精辟的观点与理论,还有待自己的深入了解,我想,阅读了本书后回到现实以后可能又有所松懈,但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至少有一根琴弦已经被拨动,它对我以后的生活或多或少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更利于自己以充沛的精力投入课堂中的教学。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学习、实践、反思、重建、为学习创造革新之路,一定能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与课堂教学质量。

新教育读书心得12

  我认真地阅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这本书。畅游在书中,我感受到了新教育带给老师们激情和工作热情,因为新教育是行的教育。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即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新教育不但有十大行动,更有以十大行动为基本方法的系列课程。其中以“晨诵——午读——暮醒”为核心的儿童课程,力求恢复儿童生活的幸福完整,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则力求恢复职业尊严和自信,以有效教学为基础,以发掘知识魅力为核心,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力求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求知的愉悦和幸福。

  新教育非常注重老师和儿童一起成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时刻关注。在新教育的理念里,老师的教育生涯是幸福的,是快乐的,是充满激情的。老师与其抱怨教育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与其不断地批评应试教育让我们戴着镣铐跳舞,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跳出精彩的镣铐舞呢?我们为什么不利用每一个人的能量。行使每一个人的权利,在每一堂课上,在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分钟,用心去发现,用心去行动,探索中国教育的未来?

  新教育注重老师的专业阅读和成长,引导老师在读好书之后,要写出每节课的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学生之间的教育故事等等。然后朱老师开通了教育在线网站,依托网络平台,让很多老师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成长的精神家园,这里大家可以进行交流,可以进行探索,老师共同进步。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

  在新教育实验中成长了一批名师,也幸福了一批孩子们,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感受到了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生活。

  很多老师都认为写作好像都是语文老师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新教育实验中,有很多数学老师也成长为了名师。因为优秀的数学老师,他们所使用的,所教学的,是曾经被人类视为上帝语言的奇妙的数,是被伽利略称为书写“宇宙之书”的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图形。无论是中国人对圆形的迷恋,还是魔比斯环的神奇,以及日常生活背后隐秘地运营着、支配着这个世界的数字,都让人不得不对数学学科怀着敬畏。同时,数学的思维方式,也是一切思维中最为严谨可靠的。可以说,我们称之为科学的事物。在一定意义上指的就是符合数学的以及接近数学的理论及事物。也因此,明代徐光启在翻译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时说:“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数学家哈代则说,发现数学真理是人类最奇妙的经验。是的,数学并不是冷冰冰的图形和数据,而是自然、社会、历史背后的神秘,是人类探索世界过程中发现的最可靠的武器、工具。优秀的数学老师,同样能够在课堂上发掘出数学的独特魅力,并让学生重视这个发现数学之神奇的过程。而且,在所有学科教学中,数学是目标最为清新,最能全面训练、准确反馈,以及提供智力挑战的学科,数学的课堂上,应该完美地实现这一切。”

  这一切,诚如帕克,帕尔默所言:“通过对我们认知的探索,一个真理的概念突现出来,真理是怀着激情和原则就重要事物进行的永恒对话。”

  当我阅读这段话的时候,我深深地为自己是一名数学老师而感到庆幸和骄傲。数学的魅力只有执教这门课才能深深感受到,数学是所有学科当中最严谨、最具有探索性的一门科学,也是延伸最多,范围最广的,只要老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每一节课中都会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可以进一步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探索数学的过程不是苦闷的,不是枯燥的,而且充满着刺激和快乐的。

新教育读书心得13

  常常觉得作家是具有很高深的思想的人,是能观察到一般人所不能观察、捕捉一般人所不能捕捉到的细节的,是有着超凡功力的人。所以,每当提起一个作家,从小到大,,往往会不由自主的从内心升起一种仰视的心情,拿起一本书,也总是会想这是作家写的,不是普通人所为,可不是一般的书,能写出这样一本书的人,非普通人。这种念头,存在心里几十年,到现在,仍有。

  这几天,一直在读郭景瑞老师的《新爱的教育》,读书之前,总是觉得这又是一本不凡之书,也许就像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一样,一定会给人一种高屋建瓴的指导,一定会充满智慧,充满哲理,也一定会有许多令人值得回味的高深理论,给人思想的启迪……怀着这样的崇敬与虔诚翻开了书。

  打开书的第一章,先前的感觉就已经荡然无存!预先想到的高深的理论和哲理并不存在,反而就是一本日记体的教学随笔。我怀着好奇继续往下读,郭老师一直以一个长者的口吻在向面前的我娓娓谈起他的做班主任的前因后果,又好像跟老朋友拉家常,唠着他的普通的生活。但书中的人、景、物好像就在眼前,栩栩如生……在繁琐的日常工作中,郭老师也像普通的班主任一样面对琐碎的鸡毛蒜皮的日常事物而焦头烂额,也会遇到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会因为学生而晚上睡不好觉,也像大家一样并非处理事事都胸有成竹,也在边思考边试探边进行。

  特别是在帮助两个问题学生路小宇、刘金龙的过程中,两个捣蛋鬼的形象、眼神,甚至语言都让人觉得那么熟悉,好像这两个孩子就在我的身边。刘金龙这个刀枪不入的浪荡子,因为报复而故意把自己的笔放在全班公认的特别老实的孩子的铅笔盒里而大喊自己丢了诬陷人家,并且还大有一副说到天边我有理的痞子形象。此时,郭老师的一顿讽刺挖苦,也让我觉得痛快淋漓,我也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下课后,听到不服气的刘金龙“呸呸”两声,郭老师的内心独白,真是说到了我的心里去了,仿佛是我在面对这个事件,真是生气窝火又着急。刘金龙的报复,下课后对老师的“呸呸”郭老师的隐忍,内心的苦闷,憋屈,晚上因苦无对策的失眠……这样的场景真是太常见,熟悉了。怎么办呢?郭老师在着急,读书的我的着急也丝毫不亚于郭老师,后边呢?道歉的结果呢?不领情怎么办?……这些预想也深深的吸引着我,我急于想知道后文,郭老师会怎样做呢?郭老师苦苦寻找的那把钥匙能找得到吗?刘金龙真的能转变过来吗?

  在《七月:像得了神经病·金色的童年》一章里,郭老师那极具亲和力的又充满感召力,更具文化韵味的动员,让人不得不佩服。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学生也可以以之为榜样,把学生和文人墨客相提并论,学生会觉得自己和名人一样优秀。好的老师会鼓励学生,好的老师更会激励学生。我们常说要鼓励表扬,但往往自己在生活中不能自如的做到。因此我常常是在刻意寻找这样的机会,总是对生活做着这样的一种假设却从来没有抓住机会付诸实施。并且有时还会抱怨学生,不给自己表扬的机会。殊不知,这种机会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可我们常常会视而不见,从而使机会悄悄溜走,而我们甚至会抱怨,没有这样的机会去这样训导学生。

  这些故事的叙写,不仅让我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知识经验,学会了更多的实用的管理技巧,也让我顿悟:原来书可以这样写,原来这些日常的生活琐事可都是自己人生经历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我怎么以前就没有发现呢?这些散碎的金子,自己怎么就想不起来把它们捡拾起来连缀成链呢?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郭老师又一次印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一本好书,不一定非得像滔滔江水般冲击我们的视觉和心胸,也可以像涓涓细流柔柔地涤荡我们的心灵,泛起层层漾漾的涟漪。《新爱的教育》是耶!

新教育读书心得14

  寒假期间,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细细地读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说起朱老师,感觉特别亲切,缘自于《新教育之梦》那独特的亲和力。简单而尊重地道一声“朱老师”,仿佛一下子距离近了许多,读他的书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我所从教的小学,很多方面已经是循着朱老师的教育之梦在走了。但可能限于探索和尝试的阶段,我们还无法很深地体味着新教育的甜蜜,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又时时地不断的冲击,外加现行教育评价系统的不配套,要实现新教育的梦想自然是有着诸多困难,于是咀嚼着朱老师的文字,回忆和想象着我们的教育现实,不禁有了许多的感慨和欣喜。

  很多时候读类似理想化的作品,我总有潜在的一种定性思维,我觉得理想就是所谓纸上谈兵,夸夸其谈。洋洋洒洒说了许多美妙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在现实中存活或者构成蓝图的却零零星星。如今读《新教育之梦》却不尽然,朱老师平静而又睿智的语言,堆积的已不仅仅是一个梦想,他激起了所有教育人的热情,指引了教育人曾经迷茫的方向,更是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于是,崇敬、敬佩,更是欣慰。

  作者在书中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按最正统的解释,即“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期待: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待,社会对人发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对理想的憧憬;或者干脆直接说,教育就是对理想的追求。

  朱老师正是怀着一种赤诚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梦”: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家长、理想的学生……我不打算在这里一一复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强调说明的是,作者的这些理想绝不是虚无飘渺的“童话”或“神话”,而是根植于教改现实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为例,作者从八个方面谈了他对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举四个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是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充满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面对个性、没有失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应该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融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无论是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还是理想的美育,朱老师都把它放进了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阐述,其综合性和融合性可见一斑。教育界限在每一次的课程理想化中都似乎不着痕迹,理想的智育需要理想的德育,更需要理想美育、理想的劳动教育和理想的体育。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教育就好比是一朵花,而每一门学科就是这朵花上的一个花瓣。我们应综合地来看待这些学科,而非从大排到小,甚至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当然理想的学科应该客观看待和谨慎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整合。这样理想才能更理想。

  朱老师的教育理想之梦,带给我的灵感和激励将随着我的文字流畅成我的所得,感谢朱老师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粮,感谢朱老师愿意把这些可贵的文字和我们分享,感谢朱老师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诱的引导和教诲。《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

新教育读书心得15

  好久一直听闻朱永新的《新教育》,所以,借名师工作室的读书要求,从网上买了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在翻看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没有像传统的教育类书籍一样,通篇的理论和说教,于是就接回家细细研读。

  在《新教育》这篇文章中,作者主要阐述了新教育的精神,它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田野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这四个方面是新教育实验目前所追求的质朴精神。读着这本书,我被新教育的理念深深吸引。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我非常认同作者说的:把教师的发展看作是学校发展的起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一切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同成长,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我都不快乐,我会让你快乐吗?如果教师他不能充满激情地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如果教师不能每天用心去发现他的教育世界,那么教育始终是一种缺陷。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而准备的图书,那就是学校。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一个习惯,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喝水一样。人只要有精神的饥饿感,才会阅读,一天不阅读则很难受。

  其实,对于这本书,对我震动的是两句话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专业写作,在反思中成长。“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现在的高中教育,已经不仅仅成为朱老师书中所说的“带着脚镣跳舞”,而且这个脚镣已经沉重的压得老师抬不起头来。而不多的薪酬与较长时间的在校工作时间,家庭的压力等等,让老师们尽心教课以及照顾家庭之余,根本无暇思考,更不要提反思。所以,一直以来,比较有名气的教师,有几个出自高中,还是小学与初中更多一些。

  但是,饭还是要吃,路还是要走。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也只有让自己将这种变形的舞蹈尽量跳的更好。

  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所以,尽量让自己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每一次与孩子的交流都是那么的开心。让自己在付出大量的努力后,将自己的所得记下来。这样,你的努力才能得到体现。

  朱教授说:“真正的教育家也应该具备诗人的品格,永远憧憬明天。”虽然这样的定位对自己来说有些过于高了,但其中所包涵的对生活、工作的冲动与渴望却是每一位优秀的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就像朱教授所说的:“与理想相伴的一个词汇——坚守”,这份坚守是我最需要去坚持的,既然我无法改变别人,也不可能改变社会,那我只能改变自己。虽然只有三尺讲台,虽然无法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里,但哪怕只是几个,能够真正地影响着他的人生,那也是很大的价值了!

  重整行囊,听从新教育的呼喊,跟随理想的脚步,站到涨潮的海上,乘风破浪,向着彼岸,开始教育人生的又一次出发!

【新教育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新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三篇03-18

教育读书心得11-23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04-06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02-06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02-28

生命与教育读书心得02-05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09-07

教育专著读书心得09-06

《玫瑰与教育》读书心得08-26

《爱教育》读书心得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