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

时间:2023-01-08 10:33:53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5篇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心得体会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5篇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

  11月26日的学习,从张志伟老师幽默、风趣的开场白中拉开序幕。张老师围绕实际、实在、实效三个关键词,以案例漫谈的形式告诉我们教研活动是为了学会思考,让课上得更好。张老师认为课堂教学应立足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每一堂课的设计和实施,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脚踏实地的以学生的获得为准则。教师要在其中学会反思和改进课程教学。张老师说,我们要用故事的方式做教研,做一位会讲故事的老师,教研活动就是组织老师讲教学中的故事。张老师的结束语深深地启迪了我:“复杂的事情简单,简单的事情认真做,认真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做。”

  一、复杂的事情简单做

  我们总是把简单的事变得复杂化,而我们应该做到的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张老师在讲座中讲到,有一位山村老师在缺少实验器材的教学条件下,用漫画的形式讲课科学实验,收到超凡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简单就是有效,就是高效。

  我们遇事应该探究“有没有更简单的解决之道”。比如,我们讲解单词win(赢得奖品、奖项等)与beat(赢了某人、某队等)的区别时,大量的语言输入后,很多学生还是不能理解。而如果换一种方法,使用下面两幅图,两个单词的区别是不是就一目了然,而且印象深刻呢。

  二、简单的事情认真做

  天下之事不难,难在持之以恒的做。再难做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再复杂的事情,都可以分成很多简单的事情来完成。每天坚持做一点,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总有把事情做完的时候。每天进步一点,365天,就是365个进步。张老师讲到,如果我们每星期三节课,一年下来就是120节。我们在评他人的课时,比对自己。然后,我们就可以师人之长而自长了。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老师备课、讲课不用心,学生自然不会喜欢,教学质量也不会好。简单的东西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就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就形成了流程,就有了标准化。

  三、认真的事情重复做

  熟能生巧,百炼成神。一件事情认真做,重复地认真做,到最后,就是凭着经验和直觉去做,根本不用去多加思考。这就是出神入化的地步。张老师列举案例:《我教口琴十三年》。一位从教室三年的音乐教师心声:从日复一日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提炼凝华,总结自己的三大收获、三大变化以及变的原因。我们反反复复地认真地做好每天的工作,我们就离“灿烂”很近了。

  海尔董事长张瑞敏有一句名言:什么是伟大,伟大就是把一件事重复做一万次。世界上大部分真正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一生在从事一个同样的事情,并努力为之奋斗。

  四、重复的事情创造性地做

  我们反复做同一件事情并不是让我们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张老师以评课活动举例,时机、内容不同、作用不同、方式不同,给不同的评课的老师安排不同的听评课任务。,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也不能满足于照本宣科,更不能搞题海战术。我们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整合社会教学资源,结合新的教学装备,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去提升学生素养。

  化繁为简,专注一事,熟能生巧,革故鼎新……我们如此这般去做“事”,终将美好!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2

  为期两天的XX市小学科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乡镇教研员培训已圆满结束,这为每个教研员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陈大伟教授的讲座;每位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精湛的教学艺术以及徐文达主任的“读书 写作”报告都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学习期间,正赶上阴雨天气,很多老师都是冒雨赶往二小,活动安排的也很紧凑。但没有一个老师有怨言,一方面是与会人员的素质较高,主要的还是学习内容本身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累并收获而快乐着。

  本次所听的几节课优点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课标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通过观摩六节展示课,感受到每位教师都是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体现了这点――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

  二、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1、授课教师普通话标准,表达清晰,语言感染力强。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能得到及时恰当的评价。

  2、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如张萍老师在《谁的本领大》一课中,用课件展示电路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检测器怎么使用。公绪兰老师在《蚂蚁》一课中的图片应用,比实物更加清晰。三节品德与社会课更是借助视频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突出了教学重点,同时突破了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课前就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为课上的交流打下很好的基础。三节科学课,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知识。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4、上课时精神饱满,充满激情,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教师付出创造性的劳动,都需要教师的激情和智慧。教师的激情不仅可以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而且可以有效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李德英老师执教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一课,老师激情澎湃,给听课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几位教师本身扎实的基本功。吸引了所有听课者的眼球,课后听到最多的就是某某老师的素质太好了,这种高素质带来的积极性一面毋庸置疑,但也给我留下了一点思考,老师太强势了,太过于表现自己了,是否从另一个方面弱势了学生呢,几节课听下来,总感觉热闹有余,但感觉还缺点什么,学生真的喜欢这样的课堂吗?学生的表现机会是否在老师的强势下,已经被压缩了很多呢?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好像不是这个样子。尽管徐主任也指出研讨课不同于优质课评比,但是授课教师却没有很好的落实这一点,想放手又担心不好收,这种犹豫使得课堂本身有点意犹未尽。

  21日晚上的各县区分组议课是本次活动的中心主题,我参加的科学一组的议课气氛热烈,在王鑫主任的引导下,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次活动,也从其他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想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学习应该是议课的最终目的。听了徐主任的“读书 写作-----教研员成长的阶梯”报告,感触很深,以前因为懒惰不愿及时记录个人的成长过程,不愿意写一些总结感悟。我想以后要改变自己,可能一开始会写不好,但我会坚持下去。

  这次活动,留给老师们最大的“痕迹”应该是陈大伟教授讲座中的几句经典语录,我也从中领悟了许多,“不要轻易剥别人的衣服”,这句话让我认识到在评课时,要想让别人接受你,首先要尊重他,只有在一个平等的平台上对话,才能更好的让别人接纳你的见解。这需要我们很好的反思。“假如我来教”,一句简单的话语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思想,这种不带强制的温馨话语,应该是教研员所必备的。

  总之,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要不断学习。今后,希望能多参加类似的学习活动,使我能不断地进步。就像徐文达主任讲的那样,一个教研员水平的高低就代表了一个地区讲课水平的高低。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既肯定了教研员的指导作用,又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必将激励我们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从而促使本地区教师授课水平的不断提高。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3

  培训第三周,也是我们比较期待的有关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专题讲座,分别听取了杨向东教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与考试命题》,方张松老师《数据驱动评价改革与教育教学改进》两个报告。两位专家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同中有异,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专业性都很强。他们均针对中高考评价、命题的改革提出了问题,指出了解决路径;杨教授侧重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考试命题中的问题和方法。方老师则利用大数据下的考试评价结果与教育教学的关联,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成因。

  两位专家站位高,理论强,具有前瞻性。学习起来颇感吃力。但是,细细思考之后,这对于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是一次引领和启发。现总结如下:

  一、考试评价的指挥棒已发生变化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20xx版)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xx年)的明确要求,看考试评价的改变:以知识点为目标为以核心素养为纲。由传统的“知识、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评价的转变。

  学业质量标准即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摘录杨教授的理解就是:“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学业质量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整合了特定课程领域的知识、技能、方法或观念,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整体描述和界定。这种学业质量标准扬弃以学科知识点为纲,以识记、理解和应用为质量水平,转而采用一种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业成就观。

  首先,它强调的不是学科固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特定学段结束后学科核心素养表现及其特征。每个学科核心素养都是在整合或重组学科知识,以学科特有的观念、思维方式、探究模式应对现实情境中形成的。

  其次,学业质量标准提供了对各学科核心素养不同水平及其表现特征的刻画。与知识技能的掌握不同,核心素养的每个水平都指向现实问题或任务的解决。

  素养本位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各学科的育人价值和质量要求,系统阐明了学生在高中阶段素养发展水平及其表现特征。像身高、体重刻画物理属性的水平一样,特定学段的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了该学段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上的水平。在设计学科核心素养测评时,要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确定考试命题的价值方向、理论框架和水平依据。”

  也就是说,以素养本位的考试评价取代过去的知识本位的评价。所以,我们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及时更新理念,积极开展新的研究,与时俱进,方能顺应时代所需。

  二、重建素养导向下的教学观

  余文森教授曾提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改革必须从改革观念开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这些观念包括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三大基本观念。其中,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旨在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旨在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旨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

  1、立德是前提,树人是目的,培育健康完整的人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和根本使命。人,才是教学的共同对象。我们不是教语文、教数学,而是用语文、数学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要确立的教学观念。

  2、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意识而言,教师要有课程意识。教学意识是战术,着眼于学生的眼前,注重一时的得失;课程意识是战略,面向未来,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是一种教育的专业意识,是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核心,是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背后的“假设”和依据。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从深层次的角度来说,教学改革之中的存在的各种问题就是缘于教师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所以,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就是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教学改革唯有进入课程层面,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3、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检验一种教是不是好的教,就是看它是不是有助于学生的学。所以教学改革要正本清源、回归初心,要以学习为中心来重建教学体系和模式。为了构建真正意义的学习中心课堂,我们在教与学关系的具体操作上要变“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

  三、阅读能力的提高必须要高度重视

  方张松老师深入为我们解析了当前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点,大家都深以为然,但是,实际生活和教育教学中,阅读能力这个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采取有效的对策与措施。那些靠刷题提成绩的方法,是不能够提高阅读能力的。方老师还给我们指出了具体的方法:买书,读书。还针对怎样让孩子看书的问题,具体进行了讲解。出门带书的习惯,经常去图书馆、新华书店,记下孩子的疑问。如何进行读书的任务驱动,评价问题。

  我们县教体局大力实施的“书香家校一体化星级建设”项目,真得需要我们所有教育人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实践。不仅是小学生,我认为,中学生更需要来参与这个项目。读书,会使知识得到丰富,读书的过程就是提升个人修养的杰作。一个人,当他热爱阅读,内在的精神就会纯净如水,外露的气质自然而然的让人感到舒适,淡雅。

  学生有了知识和能力,有了素养的提升。我想,无论什么样的考查方式,都会从容应对的;有了素养,孩子们也才会更加自信、乐观;也定会获得一个幸福、充实、美好的人生。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4

  有幸参与了德州市教科院组织的教研员线上培训学习,听取了王月芬博士和王鼎教授的报告,受益匪浅,两位专家分别就“单元作业设计”和“测评与命题策略”两大问题做了深入浅出地解读。报告既有宏观上的深刻阐述,又有微观上的鲜活事例;既架天线,更接地气。

  “双减”之下,相关文件要求扑面而来,一时间让我有些茫然而不知所措,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双减”的用意所在,也对于如何去做好今后的工作,有了新的理解。

  现将个人所得总结如下:

  一、“减”为谁?谁来“加”?

  “减”为谁?王月芬博士将“双减”的大背景做了细致地讲述,从国内现状到国际发展,将文件中的关键信息,逐一做了更为深刻地解读,“双减文件”“五项管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PISA测试数据”,提醒了我们,国家对于此项工作的力度之大,决心之大,问题之严峻。

  必须要“减”,教育工作者要有严肃、清醒的认识,不只是任务,更是“大任”!因为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关乎民族的未来。

  对于教师来说,要全面来理解,“减”不是不要质量,而更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学习效果?如何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也就是说,在做好“减”的同时,更要做好“加”。“加”,是指向教师的,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减”什么?“加”什么

  (一)“减”什么?

  减的是无效、低效的作业;减的是教师偏颇的教学理念“刷题提高成绩”“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目中无人”;减的是粗放的管理方法,不问来路,只要结果;减的是功利之心。

  (二)“加”什么?

  1、加一点“课程意识”

  何谓课程意识?即从学生的成长着眼,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唯一的出发点是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教师应持有的一种教育观念。变教学意识为课程意识,教师的教育观念要转变。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要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和遵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用课程意识取代教学意识,使教学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发展本位转变。

  作家毕淑敏站在高山之巅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需要登上课程的山巅,问自己:我问什么而教?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我可以用什么方式去教?

  2、加一点目标意识

  即清楚要去哪里?教育要有目标,课堂教学要有目标,教学评价更要有目标。以作业设计为例,预习作业学生自主完成什么要求?课堂作业解决哪些问题?家庭作业独立完成哪些任务?

  3、加一点研究意识

  教师不拘于照本宣科,加一点研究意识,捕捉教育教学中的小问题,结合理论和实践去探索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教育教学才会常教常新,有“源头活水”的滋润,消除职业的倦怠,教师也获得专业化成长。

  4、加一点精细化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如王月芬博士提到的作业系统问题。作业批改不只是打对错,看符号,更需要帮孩子找问题,指出问题,帮助解决。既而统计分析,讲评辅导。回看我们的日常教学,止于打对错的有多少?能够统计分析,讲评辅导的有几人?

  再有,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不让孩子轻易地上网搜答案,看似一个小细节,但是却含有大道理。而我们日常要求却没有做到细化。教师只看写完了吗?写全了吗?不允许学生空着,不问来路,掩耳盗铃。

  当然,还有王博士提到的作业差异、作业难度、作业目标、作业类型、作业内容、作业管理等环节的细化。都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去研究的问题。

  三、因地制宜,扎实工作

  结合我县的实际情况,基于之前的教研工作,我们可以继续深入开展更丰富的活动。

  1。开展学科作业设计培训与研究

  结合市教科院的精神,开展有效的培训、研究活动。

  立足课标、教材、学情,用作业设计倒逼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效率,确保教学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标。

  2。培养教师命题能力

  命题能力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经过暑期市级培训,我县也组织了学科命题比赛活动,今后要利用好活动结果,持续开展全员教师命题培训活动,用命题来反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是促进个人提高的捷径;总结,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顺应教育新形势,做好加减法。

  以上是我的一点浅显认识,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5

  听了两位专家老师的讲座,我收获很多,极具现实指导意义。两个讲座,一个主要关于“教学写作”,一个主要关于“教研开展”,表面看来不相关,实质上相辅相成,无论是“好课写成好作品”,还是“有效开展教研活动”,都需要我们思考、创新、总结,更促使我反思: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一、自己怎么做才能更好

  冯教授的报告,我最大的想法就是“该写了,该动笔了”,我们每节课上课之前都有很多精心准备的思路;上课之后,也会有新的发现;上课中的灵感闪现,我们会觉得真好;教学的时间长了,我们每个人肯定有自己的一些经验,或者想给年轻老师的一些指导的想法;但是你要让我们说出个123来,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我们没有精心的去整理过我们的思路,没有归纳过我们的经验,没有随手把它记下来,也没有把他归纳梳理一下。近些天,我也正在给我的主持的小课题结题整理所有的资料,课题研究的事我们都做了,资料也都有,但是要把结题总报告写流畅,还是觉得不知道怎么下笔,好像有一大堆的东西,要按照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写明白,让别人也能看明白,好不容易啊!反思原因就是在行动中没有随手记下来把想法写清楚。

  原来为什么没写啊?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懒,“不动笔”的懒,更是“思想上”的懒。那些专家教授,也是从我们的普通教师中走来,为什么他们会成为我们的榜样?关键是因为他们有思想,在每一次行动当中去思考,去总结,听了冯教授的讲课,我突然信心倍增,如果我能够写,坚持写,把我平时的教学偶尔闪现的思想火花总结归纳,说不定也会成为专家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深入思考,每节课后都要分析自己得意和不足的地方,想办法提高,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原地不动。

  每次参加局里的教研会,郭局长多次提到教师要有写作的能力,现在看来,这是逼着我们不能不写了。我们看作家的文章,很多细节感觉好像都在我们身上发生过,他们就是写出了我们想说,而没能说出来的话,那么,这些教育专家就是写出了我们的行动,并在行动的基础上深挖了一点,这些深挖,就是他们的思想总结,是他们在需要写出来的时候,进一步的思想创造。希望我们都不要停留在原地,讲座让我发现,现在有一个很好的成就我们爬的更高的梯子,那就是“写作”,把“好课”写成好“文章”。

  二、团队如何带真正成长

  反思:作为学校的教研组长和学科中心的带头人,我如何带好我的团队?两年的学科中心团队教研能力开发了多少?有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怎样才能真正成长。

  两年多来,学科中心执行主任的重担倒逼着我成长了很多。比如,我们成员都是优秀教师,在每次活动中,尤其是在听课后的评课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最后需要我来总结,那我总结什么呢?“我重复老师们的话?我推倒老师们的理论?我一句话总结很好很好?”都不行,所以在每次活动之前,我都要在心里多次的想,我把话怎么说大家更明白,把这个事怎么让大家更清晰的了解。评课老师们研讨的时候,我思想飞转,我有什么更深的理解能让大家眼前一亮,让大家能够深入领会每次听课评课的深度。所以我觉得成长是逼出来的。

  怎样带动团队教研能力的提升?张志伟老师的讲座真是“及时雨”。听了张教授的教研活动开展过程的案例,我收获了一些直接可用的方法,比如教研先从“分享自己的教学故事”开始,既能让大家有话可说,又能发现问题,展开对问题解决的思考,总结经验规律,这个方法我会马上运用在下次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做创新的研究,用心思考活动如何开展才能有效。不做流于表面形式的教研,只为所有教师通过教研有收获有提高。

  三、印迹怎样留才能看见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我觉得我们教书也要留印迹,在讲台上留下了几十年的足迹的同时,还能留下点什么呢?希望留下几篇好作品,留下一点教研成果,当我们离开讲台的时候,能看到自己的回忆,为自己而骄傲。但是不容易啊,任重道远!

  趁我们现在还站在讲台上,努力思考和总结,留下我们教学路上成长的印迹,这样也能“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了。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6

  本周的两个讲座,是冯卫东和张志伟两位老师就教学论文写作、教研活动组织两个话题展开的。两位老师既现身说法,又用大量的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所讲授的路径和方法实操性很强,均针对在一线教研活动的开展和教师论文的写作中存在的最实际的问题,所以,让人感觉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指导性。

  听取了报告,我想到的是:“教”和“研”如何相济?教师的“学”和“思”如何同行?

  反观我们当前的教研活动,教师的参与热情不高,活动实效性不强,为了完成“活动”而活动,何尝不是张志伟老师所说的“叫”研组长叫人来,坐在一起东拉西扯,拍个照片,填个记录,万事大吉。教师无功而返,怨声载道;教研组长无计可施,满腹牢骚。我们都看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也就是停留在说说现象,摆摆问题,至于该怎样去解决这个问题,张志伟老师给我们列举了具体的案例,传授了解决方法。

  我认为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引领参与者的思考?

  首先,要不要思考?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决定的。在今天,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处在“知识爆炸”时代,客观上对每个人的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作为教师,面对着世界上最为复杂的对象,我们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热爱思考、善于思考的人。这样,才能培养会思考的学生,凡是愈有思考能力的孩子,求知欲望就愈强,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愈强,创造力就愈强。这种能力,使他能够与时俱进,备受社会的欢迎。

  其次,组织实效的活动,引领参与者的思考。活动主持人是培训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引领者。组织者做好三项重要工作:活动前的过程规划,活动中的点评推动,活动后的反馈跟进。以比赛来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以赛代训,把折叠的过程展开。

  最后,学会写作。冯卫东老师称之为让“好课”成为好“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三条路径:路径一,创新“做课”精彩写(创意地做),既做行者,也做作者;路径二,推开“微窗”有景深(敏锐地看)。关注课堂中稍纵即逝的细节,让线性时间空间化,着眼于课堂,紧抓细节,生成方法,有一点引发深度的思考;路径三,主张催放花满树(聚焦地演)。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归纳规律,由课例—课理—课例,写改课的具体内容,修改背后的渗透的思想,基于叙而反表议,达到理性提升。

  张志伟老师也提到,课堂里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深刻道理,把道理想通,想通了道理就是进步,写出来就是论文。同样的,每次教研活动也是有许多东西可以总结提升的,从点上进行突破。

  综上所述,教师不仅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还应成为一个善于书写的教师,这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发自内心的自觉追寻。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7

  我很荣幸加入中小学教研员培训班学习,倾心聆听了各位专家生动精彩的报告,使我的理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许多不足,当我刚加入教研员培训班学习行列时,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尤其在教育科研这一块我感到十分的茫然,不知如何去组织教师开展这方面的活动。但聆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给我奠定了理论基础,指点了迷津,明确了作为一名教研员今后的工作方向。下面谈谈我这次学习培训的体会:

  一、提高认识,努力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河水。”这是现在常说的一句话,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的知识。是的,学习是现代社会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教研员,学习尤为重要,教研员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己服人,使自己真正成为老师们值得信赖的参谋长。所以平时要多读书、尤其要研读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还要多看报、听广播、看新闻,汲取政治营养,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在业务方面,要虚心向老教研员学习,经常翻阅教育教学杂志,上网查阅资料,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观看教学光盘,并随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

  二、做一名甘于奉献的教研员

  奉献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无怨无悔的积极行为。奉献应当是默默的,不是为了做一件好事、有一点付出,唯恐天下不知,大肆宣扬、到处吹嘘。无私奉献是不求回报的才是幸福。作为一名教研工作者,我一定要敢于奉献、勇于奉献、甘于奉献、乐于奉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把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我所挚爱的教育教研事业,在教研工作中寻找和品尝快乐人生。

  三、求真务实,深入一线解决问题

  教育科研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学生,离不开课堂,因此,教研员要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教研员只有深入教学一线,才能倾听他们的困惑,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了解薄弱环节,汲取成功经验。掌握了真实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后,评课指导才能一针见血,教学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因此,教研员不能远离一线,闭门造车,也不能应付差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地进行听课调研,而要面向基层,融入课堂,使自己的双脚踏在实践的土壤上。作为教研员,我们要走近一线教师,扎到学校课堂中去,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通过听课、评课、座谈、问卷调查、查看教案作业、指导校本教研等形式,及时了解老师们教学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倾听他们的困惑,并采取多元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雪中送炭,切实提高视导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听课评课要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老师

  听课评课是我作为教研员工作的重点。但我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往往有许多欠缺,常常就坐在教室的后面去听老师讲课,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一无所知。通过学习培训,我才懂得这样做的不足,我真的应该坐到学生的中间,心中有学生。课前做到与身边的学生有效的沟通,这样才可能更有效地收集感受学生的学习信息。观课时,我们是信息的收集者,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理解者,同时也是执教教师的助教,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和讲课教师一起评课时,要做到“眼中有教师”,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要和授课教师彼此之间平等的对话,不要只针对授课教师提问,要学会相互提问。授课老师也不要只是被动接受询问,要学会主动出击,向观课教师提问。议课时,不是去建议别人怎么教,而是主动说“如果我来教……”因为你的建议对别人未必合适。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让授课老师感觉到你是在帮他,而不是在挑他的毛病。

  通过培训学习,时间虽然短暂,但我收获颇多。同时也感到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教研员,压力很大,但我不会退缩,在教研员工作的主阵地上,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竭尽全力彰显自己的工作特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将我的这份工作做的更实、更好。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8

  4月22日我有幸参加了大庆市骨干教研员(培训者)培训学习,聆听了辽宁省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郑重老师的讲座——《教研员的`沟通艺术》。我想从我感受最深的几个方面来谈几点体会:

  一、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蓄含着深刻的寓意。郑老师的讲座没有华丽的语言,一上台便深鞠一礼更是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能让你明白很深刻的道理;简单的道理经郑老师口中讲出亦有别样的韵味。让你在回忆和细细品味中一次又一次地接受着郑老师春风雨露般的教育指引。沟通的艺术不仅仅对于我们教研员以及培训者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沟通也要讲究艺术。沟通无处不在,学会艺术的与人沟通会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更加精彩。我们教研员(培训者)还要学会在自己头脑中设置不良信息的防火墙,学会自己和自己沟通,多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做好,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完善,尽量不要去指责别人做没做好,人们往往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归于他人,我们要做积极的归因,有效归因才有意义,才会让我们的工作更加出色。

  二、简单生动的例子让讲座精彩纷呈。郑老师的课中没有生搬硬套,用案例贯穿了讲座全过程,每次都是举一些例子来说明一个道理,让人一看就懂一点就透,不用费心思再去琢磨,很放松。例如:课一开始就讲了一个案例以此来诠释沟通的重要性,紧接着又出示了一张图片,让听课的老师说说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看到了一个少女,有的则说看到了一个老妇人,有的说两个都看到了,由此引出沟通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是这样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加上郑老师一环扣一环的生动讲解,让我们觉得三个小时的讲座是那么短暂,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让我想到了我们教研员(培训者)在培训基层老师的的时候是否也能像郑老师一样用案例来说明道理,来打开老师们的心中的困惑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不是说一些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这样不仅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而且让培训更加人性化。

  三、师生间的互动让我们在笑声中体会沟通的艺术。郑老师的课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时时与听课的老师们互动,让短短三个小时的课堂中充满了欢声笑语。

  四、感悟:正如郑老师课中讲到的,教研员要给自己个定位:先做师之生,再做师之友,后做师之师。这个定位我觉得很有道理,尤其像我这样刚接触教研员(培训者)岗位的新人,更应该多学习、多交流、多请教。我会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珍惜每次成长的机会!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9

  6月16—17日,我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乐都县中小学、幼儿园教研员培训学习,在培训过程中,我有幸聆听教育局领导、县教研室蔡主任、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王斌、陈泽良两位老师及海南省教培院两位院长的精彩报告。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增长见识,开阔了视野,使我对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为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本人将这次学习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爱岗敬业,甘为人梯,是做好教研员的基本前提。

  "干一行,爱一行",才能干好本职工作。作为教研员,必须热爱教研工作。教研员的工作是很艰辛的,工作中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为老师提供周到的服务是教研员工作的需要。面对工作中这样的不“公平”,如果不情愿的话,那么教研工作干得怎样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作为教研员必须端正工作态度,对教研工作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把工作中的忙碌看作是一种乐趣,使自己觉得工作因忙碌变得更加充实。

  二、加强学习,钻研业务,是做好教研员的必备条件。

  教研员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者、服务者,因此,教研员加强自身的充电式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培训过程中蔡主任、王老师和陈老师多次要求教研员要加强学习,可见,教研员只有加强学习,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研员。教研员要学习教育政策法规、教育教学理论、课标、教学策略、教材等必备的知识,同时,还要加强研究的性的学习,如:研究高效课堂的构建,研究有效的作业教学等,争取通过学习逐步逐层提高自己,确实成为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三、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是教研员的本职所在。

  学校的办法宗旨就时想方设法地提高教育教育质量,这样一来,学校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任务就在学科教研员身上。教研员应如何帮助学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呢?我觉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树立好服务意识,让教师乐于接近你。作为教研员,要正确的审视自己的工作岗位,不要把自己当作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把自己当作教师教学的服务者。在工作中,要主动去接近教师,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让教师切实感受到教研员的工作确实帮助了他们的教学,从而使教师主动走进教研员,使教研员的工作能得到顺利开展。其次,要规范学科教师的教学常规管理。教师的备课、作业设计批改及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测等教学业务要加强管理,作为教研员,要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此来督促规范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从而夯实学科教学质量基础。最后,以教研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研活动开展应注重实效性。这就要求教研员根据自己平时的教研,及时发现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争取通过教研活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集体备课、听评课、课题研究、学生综合质测试、教师业考试等活动都能从一定程度促进学科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促进校本研训的开展,是教研员工作的重中之重。

  校本研训是教研活动的主要方式。在如何开展校本研训,校本研训走向规范化。在聆听省教培院两位院长的报告中给了我们许多的参考答案。如校本教研的三大思考:一是中小学生为什么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二是校本教研的方法、方式和途径。三是教研员在校本教研中如何作为。为今后的校本研训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这次参加县中小学教研员的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不仅提升了教育理念,也拓宽了视野,使我认识到教研员的重要性。教研员个人素质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只有把本研训搞好了,教学质量才有保障,教学研究才能深入,教学成果才能丰富。

  3月16日至3月22日,龙岩市教育局组织了全市各县(市、区)80多位领导、老师赴华中师范大学参加龙岩市教研员高级研修学习,我有幸成为一名学员,非常感谢各级领导为我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我有如此珍贵的机会从各方面提升自己。在培训期间我聆听了八位专家、教授的精彩讲座,考察了湖北洪山区实验外国语学校和武昌教研培训中心。专家教授以丰富的知识、鲜活的实例、幽默的语言、精湛的理论阐述,深深吸引我们,感化我们,考察的洪山外国语学校全方位为我们展示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促进研训一体,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做法深深让我们赞叹,让我看到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人精神。培训内容充实、形式多样,非常接地气,让我感触颇深,收获颇丰,思考颇深。

  【主要收获】

  一、更新观念,增强了对“教育”的理解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属性,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统一,这就是新的教育观。本次培训中,田文江博士作的《中国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讲座中指出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21世纪的中国需要教育现代化,他从历史的角度、中美教育的比较的案例,从现实的角度等多方面进行剖析,指出现代化国家需要教育现代化,需要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因此,创新教师教育观要求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形成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教学目标的新教育观;改变严守纪律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营造主动探索、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鼓励创新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敢于打破常规,激发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欲望;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潜能;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人格,以宽容、保护、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注重实践,打破封闭式教学。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我们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还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二、学习实践,促进教研员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化发展体现终身教育的要求。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断汲取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知识、研究最新的科研成果,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认知。

  姜英俐专家所作的《教育叙事研究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出教师要改变研究形式,注重教育叙事的研究,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价值,重建教育生活,让每位教师成为主动研究者和探究者,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教授所作的《基于教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变革》中指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引导语和评价语的研究,要修炼好教师的评价语言,从而调动点燃激励学生的学习,要研究深度教学,讲好教学故事。武汉市教科院朱长华所作的《教师行为问题的研究》从影响教师行为的因素分析,教师行为存在的问题研究等方面加强教师的行为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沈旎教授所作的《教研员的三项修炼》中指出教研员要加强课例研修,加强课程整合,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等方面转换教研员的角色定位:专业课程的领导者,专业服务能力,课程发展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肖作钧所作的《怎样提高评课的有效性》中从怎样听课,怎样评课两个方面进行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要求听课要明目的,摸要素,和关系,认真听,仔细看,勤记录,多思考,多谋略,精反馈,诚评价。以及评课要“四防八戒”等方面要求教研员切实要指导转型。在考察洪山外国语学校以及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中让我切身感受到学校“互联网+”的课程特色,以及三级教研网络格局,多层次集体备课模式,教学主题年活动形成了序列,211培训,案例培训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切身感受到他们研训一体的累累硕果、敢于担当,敢于作为的同时,也让给我们教研员增进了胆识,体会到教研员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加强修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课堂教学新跨越

  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卫星通讯越来越影响到人们政治、生活、学习,人们的生活、学习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人们的生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引起教育领域里的一系列变革,引起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教学思想、观念、理论和教育体制等一系列变化。课堂不再是惟一传授知识的场所,学生利用网络去搜索学习资源,相互解决学习难点,交流心得体会,去获得心理的满足与荣誉的获得,突破了时间与空间上的约束。在本次培训中,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王志兵教授所做的《信息化教学评价》指出”从教“的评价”和学”的评价两个方面阐述了教研员的工具之一——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观察和教学评价。沈旎教授所作的《教研员的三项修炼》中提出了教研员要有自我学习的能力,利用在线学习经历、翻转课堂、微课等的学习修炼,指导教师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傅华强院副长所作的《指尖上的教学研究》讲座从大数据时代的课程及教学变化,现代教学理念与教研转型等方面要求教学教研要明晰发展逻辑,转型要有信息化,从而利用“高科技”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新跨越。

  【思考与反思】

  课堂是教研员的根,研究是教研员的魂,课程是教研员的力量之源,作为直面一线的教研员,要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普遍的教学实践,教研员要以前瞻的视野、专业的判断、开放的心态学习借鉴,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区域性、学科化的、融入常态研修的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智慧。因此教研员应深入课堂、走进课程、参与课题、引领教学,成为一线教师的引路人。

  1、教研员要有思想,去学习

  教研员只有过硬的业务知识与理论水平,才能解决教学、教研中的新问题。所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要向武昌区教育局教研培训中心的老师那样,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报刊,关注网络等媒体中教育方面的话题等手段,把握教研最新动态。

  2、教研员要放下身段,去一线

  教研员是一支特殊的教育群体,只有认识到自身岗位的特殊性,只有明确了当前所承担职责的重要作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研员的角色和职责也发生了变化。只有深入一线,才能真正了解教师的需求,才能认识到教师所面临困难的症结,才更有发言权。教研员的生命在基层,活力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我们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指导教学,敢做示范,敢亮绝活,与一线教师共同磋商,共同进步。

  3、教研员要自我反思,促成长

  教研员要成为反思型教师。除了具备专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等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学研究能力。我们要在在长期的教研实践中,借助反思不断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掌握科学研究的本领。指导课堂教学,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及时为课堂教学把脉问诊。在教研中如何创造性的开展教研工作,教研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储备,深厚的实践积淀,更要具备超前的创新意识。正如此次培训中沈旎教授所作的《教研员的三项修炼》中说的教研员要“经验+反思=专业化成长”,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提高工作创新能力,着力提高教研活动的创新度,在教研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才能顺应课程改革的形势,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一名专业的课程研究者和引领者,成为与时俱进,更好服务于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时代教研员。

  总之,此次培训是一次对教研员专业修炼的提升培训,使我有了“开眼界、长见识、增胆识、出思路”的深刻体会,激发了热情。我将在工作岗位上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追求卓越,为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引领基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0

  感动

  “春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这句歌词,虽然已是阳春四月,伴随着天空中飘落的小雨,空气中还是弥漫着冷的气息,可是我们乡镇教研员的心却是滚热的,温暖的,因为全市的教研员有幸坐在一起,共同聆听陈大伟教授《有效观课议课》的讲座,共同聆听六节精彩的原生态的课例,共同研究探讨这六节课例,共同聆听市教研室徐老师《读书·写作》的报告,我们的思维在碰撞,我们的水平在提高。会议虽然短短两天,却留给我们太多的“痕迹”。

  成长

  “教研员的高度决定了一个区域的高度,教研员的思想决定了一个区域的思想。”我深深地记住了市教研室徐老师的这句话。本学期,我刚刚加入教研员的队伍,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而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乡镇教研员培训的活动,真的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干渴的心田。两天的培训,带给我的“痕迹”有:

  观课议课要心中有学生,眼中有老师

  就像陈教授所讲的那样,我们在平时的听课活动中,往往小板凳一放,就坐在教室的后面去听老师讲课,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一无所知。听了陈教授的讲座,我才懂得这样做的坏处,我们真的应该做到学生的中间,心中有学生。课前做到与身边的学生有效的沟通,这样才可能更有效地收集感受学生的学习信息。观课时,我们是信息的收集者,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理解者,同时也是执教教师的助教,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和讲课教师一起议课时,要“眼中有教师”,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要和授课教师彼此之间平等的对话,不要只针对授课教师提问,要学会相互提问。授课老师也不要只是被动接受询问,要学会主动出击,向观课教师提问。议课时,不是去建议别人怎么教,而是主动说“如果我来教……”因为你的建议对别人未必合适。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的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上课评课异彩纷呈,演绎精彩

  六位讲课教师各显神通,给我们上了六节异彩纷呈的课。重点说一说三节品德与社会课。三节课都抓住了品德与社会课的灵魂:生活性和活动性。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讲课教师都密切关注学生的真实生活。把真实的生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谢士芹老师教授的《随时伸出我的手》,课前,老师布置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向生活。课中,学生“寻找身边爱的故事”。 课后,老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坚持做好事,并且每做一件好事就存入储蓄罐,进行爱心储蓄。李利老师教授的《圆明园的诉说》,课前,老师也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老师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历史,了解圆明园的兴亡。

  活动是品德课的灵魂,讲课教师都充分挖掘活动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谢老师精心设计了四个活动:走近残疾女孩古红柳——寻找身边爱的故事——传递爱心——制作爱心卡片。李德英老师教授的《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以篇章的形式巧妙的设计活动,引领学生去体验,去探究。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各位教研员的精彩评课更是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的评课既有理论,又能结合讲课教师的实际情况。“如果我来教……”这句话评课教师说得最多,他们真正做到了尊重讲课教师,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了学生学习的效度。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读书,写作是教研员成长的阶梯

  市教研室的徐老师给我们教研员的成长指明了方向:读书,写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句句话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徐老师同时告诉我们所读书籍的种类和阅读时的方法,谆谆教导我们用心读书。写作更是提升自己好的方法。工作中的困惑和难处,工作中的点滴收获和真实体会,教育现象等等都可以写下来,用我们的笔记录着教育中的真实生活。阅读与写作就如同蜜蜂采百花而后酿蜜一样。没有见多识广、博采众长的“厚积”,就不可能有教研员的“薄发”或“多发”。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1

  非常有幸参加德州市教研员远程培训活动,进过聆听各位专家的讲座,让我的教学思路逐渐明晰起来。

  考试评价的改革意味着教学的变革,我们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上立足,才能让我们的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作为教师的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考试评价改革的方向,及时纠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教学就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真正的实现教育的价值。学习中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三种魅力:人格魅力、教学魅力、知识魅力。在人格魅力中,教师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时代不同,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在变化,这属于正常的过程,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才是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教学魅力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设计、教学艺术和教学评价。做好教学设计是一位教师必备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艺术,注重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方法,这样才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展的生物学科的有效教学,所谓有效教学最终落实在学生身上,核心是学生有没有提高,如果学生有成长,这个教学就是有效的。作为教师始终应该把课程标准放在首位,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用的恰到好处。重点是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不能流于形式化和粗糙化,只有在教学活动中恰如其分地使用,才能真正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功效。

  教学设计是每一位老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设计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教学理念、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只要以生物学科核心思想为引导的教学设计,才是更有底蕴的教学设计。有效的生物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1、合理分析与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2、组织教学要素,这是教与学的结合点。

  3、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这是教与学的成果所在。

  命题是评价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我们只有做好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现代需要的各种人才,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双减政策的开展要求教育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通过学习,我深深的体会到自身知识的缺乏,更加坚定了终身学习的信念。“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不善于思考和学习的人,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也就永远落后于别人,成不了职场的成功者。就像托普勒说的:“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为我们提供了无限机会的时代。传统作用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小,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面临无数条新的路径”人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这个社会,不被时代所淘汰。

  我更加坚定信心,努力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2

  此次培训的话题是围绕教学论文的写作、教研活动的组织两个话题进行的。两位专家老师用讲故事的方法告诉我们怎样写好一篇论文,怎样组织好一次教研活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是一次更接地气的实实在在的引领和指导,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参加工作十余载,参加的教研活动也有大几百次,很多时候教研活动成了张志伟老师口中所说的“叫”研组长叫人来,大家坐在一起东拉西扯,拍个照片,做个记录就OK。学科中心成立以后,跨校的教研活动多起来,教研活动的时效性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家带着主题去研讨,也获得了不少对教学有用的干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积累的干货用尽,出现了驱动力严重不足的现象。

  听完专家的讲座,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实际,我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更要会讲故事、写故事、积累故事,寓教于言,寓教于行,真正达到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最高境界。然此境界绝非易事,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既需要专家的引领、个人的努力、更需要教研活动的有效支撑,大家抱团成长,互相督促,互相取暖,互相激励方能效果显著。这些想法更加坚定了我要组织好学科教研活动的信心。

  首先,个人努力是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立足教学,立足课堂,立足实际,养成记录教育教学故事的习惯。无疑,散漫的教研教学活动会增加教师的惰性,教育教学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但不是每个故事都留下痕迹,因此才有了写论文时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收集学科中心成员的教学故事可以成为教研的重要内容,教师个人做好积累,学科团体做好收集整理,学科教研时交流分享,在思维碰撞中让自己的教学故事得到升华,让其他老师受到启发,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成体系的写作素材,为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教研活动中应更加注重引导每位成员做一名会讲故事,能够积累故事的老师。

  其次,教研活动支撑是关键,教研活动要了解需求,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张老师的讲座让我认识到,教研组织者的重要性,教研活动的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饱含了组织者的用心和水准。开展教研活动前要充分了解需求,找准问题所在,针对问题设计教研活动的流程,每个流程的任务应具体,任务设计的理念支持是:经验在教学故事里。课堂里有很多故事,故事里有深刻道理,把道理相通,想通了道理就是进步。基于需求的任务设计旨在激发教师的思考,让教师结合自己教学实际有话说,让教师看到自己的思考过程,以任务促进教师的深度思考。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更体现在教研活动的连续性、渐进性、生成性和指导性上。作为活动组织者要不断跟进,不断敦促参与者完成教研的闭环。

  再者,调整心态很重要。有时候我们遇到的难题,不在于问题本身的难题,而在于有没有积极的心态去应对问题。遇到问题肯想办法,用行动代替怨声载道,用行动落实可行想法。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踏实去记录,讲好自己的教学故事,上一堂好课,写一篇教育论文,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都不是难事。

  最后,引用张志伟老师的一段话和大家共勉“教研活动,从讲故事开始,故事,天天在发生:一道题、一堂课、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讲出自己的故事,可以改变很多,很多┄┄”!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3

  一年一度的全省中学教研员培训研修开始了,记得去年是在xxxx市的xxxx渡假村培训,今年改在xxxx市电教馆培训,培训学习之余顺便也可逛一逛xxxx市的夜市,感受一下xxxx市的夜生活。

  本次培训的时间是从20xx年9月13日到15日,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时间非常紧,本次培训是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请来的两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允漷、胡惠闵老师和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陈夫义院长、龙官吾副院长,专家们分别做了《xxx等精彩报告,报告以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案例为切入点,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热点话题以及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展开,既有高深的理论,也有丰富的自身的实践经历,讲解深入浅出,语言幽默,使我听以后感受很深。

  通过听了专家和院领导们的报告后,感觉耳目一新,对多年来日复一日的重复机械教研行为顿有所悟,对如何扮演好教研员这一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觉得教研工作应实实在在,我认为教研员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品位。

  崔允漷教授谈起新课程对教研室、教研员,对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教研室应该是地区课程发展中心,教研员是专业的指导者,兼具五个角色:政策的执行者、课程设计者、发展服务者、专业指导者和质量促进者。讲座中,崔教授重点分析了如何备课的三个问题。首先引导大家讨论什么是教学。在大家各抒已见后,他指出,教学是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教学有三种形态:呈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教得更有效。对有效教学问题,崔教授认为学生得到什么是有效教学的唯一证据,要从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思考。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唯一的途径就是研究,他说研究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提出教学研究的三种途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崔教授还提到,教师要有课程观,要从课程看教学,将目标、内容、实施、评价一致性思考,要准备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这是解决新课改“两张皮”现象的关键;胡教授谈到要做到有效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方面学得愉快,考试考得满意。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研员应成为教师的教师,这是对它比较科学的定位。教研员与教师相比,其优势主要表现在接受外来信息的机遇多一些,学习、研究的时间也多一些等等。如果我们不能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整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其优势很快就会荡然无存,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我们应该有这个危机感、紧迫感。不学习就是不知不觉,毫无疑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如果教研员和一线教师死抱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放,以一种被动应付的心态对待新课程改革,即使是一流的课程标准、一流的教材,实施起来也会事倍功半,甚至还会南辕北辙,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转变教育观念的根本途径就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首先,教研员必须积极参加通识性培训,逐步加深和了解这次课程改革的国际国内背景、指导思想、内容目标和实施方法等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抓紧对本学科课程标准的钻研和研究。必须将理论学习贯穿课程改革的始终。同时,教研员还要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名家经典学说,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因为教育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它既是对传统教育积弊的革命,又是对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不了解昨天的中国和当今的世界,就会使自己一直处于混沌之中,难于自觉地、有效地参与课程改革。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这次学习,我认为每个人都要对自身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进行深入的剖析,对自身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先进的理念、全新的视角来研究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教研工作的品位和质量。

  我认为一名称职的教研员,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有效沟通上下左右,具有较强的交往和组织能力,同时要树立一座所谓的“桥梁”既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教育机关与基层学校的桥梁。我以为这是对教研员形象的精确概括。称职的教研员,是一位有使命感的教育改革者,敢于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锐意革新,想方设法使教学双方获得满意。

  确有少数教研员因为久疏讲台,没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指导教学缺乏良策,加之调研又不得力,所以失去了教研员的威信,但我认为,不仅因为教研员是桥梁,更因为教研员是特殊的教师,虽然不是一线教师,但经常进入课堂听课,是教育教学的旁观者,也是亲历者,虽然不像大学教授那样自成体系,但经常学习并且运用理论,进行听课后的评课、指导,教研活动中的讲座,所以教研员既是教学的指导者,又是研究者。我认为称职的教研员,既是一颗铺路石,又要有一双慧眼,永远对教师满怀热情,给有潜力的年轻教师以无私的帮助、指导和奉献。

  总之,我认为要想当一名称职的教研员,除了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及高深的理论知识外,平时还要博揽群书,关注生活,收集资料。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4

  三月十日我参加了县英语教研员培训,会议时间为一天。这一天的学习时间带给我的不仅有收获,还给我留下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就把我学习的一点体会总结一下:

  感悟:

  一、王主任讲话中的感触。

  大会的第一项是县教研室王主任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从王主任的讲话中,我了解了作为一名英语教研员索要担负的责任。

  1、教研员要担起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重任。要指导教师运用好教学策略,抓实、抓好常规教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2、要明确责任,扎实工作,着力提高英语教师的教育教育教学能力。督促教师做到8个精心。教研员自己要做到主动工作、创新工作、团结协作。

  二、李艳红老师典型发言的感触。

  听了李艳红老师的典型发言,我为二小的团结感动,羡慕他们优良的研讨氛围。特别是他们的集体备课形式让我记忆深刻。发挥集体力量集中讨论,完成预设教案,经过上课实验后,在讨论研讨,反思评课形成二次教案。这些活动听起来简单,但他们背后付出的心血我们很难知道。

  三、听课感触。

  下午,我们集中听了一节研讨课。讲课的是一位新教师,从这位老师身上能看到所有新教师的影子。也找到在以后在指导教师或自己上课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任务型活动的趣味性和全员参与性。

  2、注意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3、注意自身口语、肢体语言的运用。

  反思:

  经过一天的学习,我在收获的同时也深深的陷入了反思。反思我一年以来的英语教研工作,虽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很多不足。

  1、作业教学还不尽完美。我校的英语作业只是在作业本上布置了简单的题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准备除了作业本外,再设计一套课堂达标作业。尽量使作业教学有实效性。

  2、学生养成教育差得不够。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是学习成绩提高的保证。在下一步工作中,我准备设计一项学生常规检查表,以督促教师对学生常规检查的培养。

  3、教学质量还不是很高。教师的课堂质量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以后教研工作中,我要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放在第一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能对我校英语教师有所帮助。

  4、教研活动仍缺乏实效。好的教研活动是英语教师提升的平台。我打算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加强互动研讨。利用好订购的优秀光盘,学习优秀教师的口语、活动设计等,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5

  短短的几天的培训学习,我感受颇深,县里为我们搭建这次学习与交流的平台,有幸聆听了海南省教培院的陈夫义、周积昀两位院长及县培训学校各位领导的学术报告,使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坦白地说,我是第一次参加教研员培训学习,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的,对教研员的职责认识还模糊不清。这次学习,使我了解了教研员工作的宗旨,教研员的岗位要求,在新时期里,教研工作如何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怎样有效地推动教育基础改革,促进发展等等。使自己找准了角色,找准了位置,明确了责任,明确了目标。可几天的培训,我却茫然了,感觉到心头的压力很大,也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一个老师到一个教研员的差距!教研员是教师中的教师,是教学中的评价者、监督者、管理者、研究者,是教学改革的带头人,肩负着教育的重任。我想:自己要成长为一名教研员,还要不断地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有经验的教研员学习,并注意与自身的工作联系,活学活用,逐渐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

  这次培训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我将以自己的不足为起点,让“差距”成为自身发展的原动力,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为使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而不懈的努力!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研员培训心得体会11-15

教研员培训研修心得06-22

小学教研员培训心得范文02-05

教研员工作总结02-04

教研员工作计划01-04

教研员的工作计划11-05

招聘教研员面试试题02-11

体育教研员工作总结01-05

教研员工作计划范文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