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曾国藩》有感

时间:2024-03-31 08:27:2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读《曾国藩》有感13篇(优)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曾国藩》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曾国藩》有感 篇1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心、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屡次提到生活的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是晚清中兴之名臣,近代圣学之儒宗,“文章道德,冠冕一代”,被后人称“半个圣人”。读《曾国藩家书》可以深刻体会到曾文正公在“修身齐家,治兵用人”等方面的成就,亦可以深刻感触到曾文正公不懈奋斗的一生。十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他成就了自己,也扶晚清大厦之将倾,最终虽未能出将入相,但亦可称得上一代之名臣儒宗。

  首先,在修身方面,讲求“勤敬”,勿傲勿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且要做一个“劳谦廉”的君子,后来又讲“倔强明强,崇俭虚心,豁达冲融”等内圣之法。

  其次,在治学方面讲究“专恒”,曾文正公说:“用功譬如掘井,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在读经史方面,他教育子弟:“要方案好,每天至少读二十页,不必穷尽经义,防止两天打渔三天晒网的情况,有的人甚至一生也未能读完十三经。”教育子弟用功读完经书。他还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第三,在治家方面。有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有持家八字决:早宝考扫书蔬鱼猪。还讲,人生并不是总以功名为第一,孝劳亦可也。教育子弟间和睦时讲,“未闻有兄弟不和而家业兴旺者,未闻有兄弟和而家业不兴者”总之,治家第一要孝,第二要兄弟和睦。

  第四,在用人方面。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之时,但凡自己亲自带着打的仗,是“屡败屡战”,而但凡他手下大将打的仗多数都是胜利的。石达开曾经评判曾国藩:“虽不善战,而能识拔贤将,规划周密,起事以来未曾闻也。”曾所编《冰鉴》即是观人识人之书。曾国藩的经世致用之学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问源泉。假设能善学善用,那么对我们来说将是受用无穷的。

  读《曾国藩》有感 篇2

  读完《曾国藩家训》一书,通过曾国藩与孩子的书信,在一点一滴中学习到了曾国藩身上许多优秀的品质。简单讲一讲我印象深刻的几个方面。

  首先,曾国藩很重视子女的教育。在学业教育上,并不要求子女走仕途之路,而是希望子女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银钱、田产,最易长娇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等兄弟努力读书,绝不怕没饭吃。”官宦名利场,位极人臣,难免会遇到各种利益诱惑,在面对名利,面对荣华富贵时,应做到“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教育子女衣着须简朴,饭菜不宜太丰盛,出门要轻车从简,生活从勤俭入手。人在“清贫”的环境中亦可成大器,方能懂得福份的来之不易,珍惜现下所拥有的,靠自己的双手获得劳动成果才是能力,而不是坐享其成。平常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指导也是无微不至,可谓用心良苦,“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教导子女早晨要早起,读书写字不可间断,不可懒惰,须养成良好的习性家风,功名利禄只是人生的物质层面,读书明理才是人生的至要灵魂。

  时常自省是很重要的。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浮躁的社会环境,身处其中的我们也应该自省,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能丢弃内在的、实质的精神传承,多读书、读好书,学习书中人的智慧与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读经典,吃透经典,毕竟经典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是智慧和思想的凝聚。“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读书在增长知识的同时还能涵养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在家风建设方面,曾国藩秉承一贯的“勤俭”作风。除此之外,还注重为人处事的教育,教育子女要“谦虚谨慎”,遇事不可大张旗鼓,避免惊动官长,“烦人应酬”,毕竟身处官宦之家,人情世故不可避免,不得因其身处位极,轻视近邻,傲慢不以礼待客。曾国藩还教育子女“举止端庄,言不可妄发”,自古“人必自重而后人重之,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只有尊重他人,别人才能同样尊敬自己,遇事要临危不乱,平常要说话做事要有约束,言多必失,面对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如此,无心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当下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自我约束,不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除了注重知识教育的培养,曾国藩所推崇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们学习,“养生以少恼怒为本”,遵守“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之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今社会,各种压力剧增,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唯有适应,改变自己,开阔心胸,方能心旷神怡,为自己在繁杂的环境中增加一点情趣,奋斗的同时不要忘记充盈自己,为生活添加生机,不要过度焦虑,除了生死,这事上本无大事,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过好当下才是最重要。

  最后,《日课四条》里的内容细细揣摩,也颇有蕴意。“慎独则心安”,“慎独”的关键在于养心,讲究个人道德水平的修养,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一个人越贪婪,越无法心安,无法慎独,所以不要过分在乎自己的得失,克制自身的欲望,不要被利益所诱惑,做一个问心无愧的.人。“主敬则身强”,“主敬”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好坏,这直接决定了他事业的成败与否,如果做到了“主敬”,不仅尊重自己的长辈和领导,尊重身边每一个普通人,则上下恭敬,“地自安本位,万物自己化育”风调雨顺,各种祥瑞都会出现,人的身体自然就强壮。

  读完整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先做人再做事,拥有优秀的品质才能做出卓越的成绩,否则必不能长久。要先从自身出发,从内心出发,重视道德品质的提升,增强自我约束力,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同时加强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多读多看多思考,看到自身不足的地方,多向领导、同事请教,虚心接受大家的指正批评,最后借用一句话共同勉励,“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读《曾国藩》有感 篇3

  纵观历史,对曾国藩从来没有一个准确的褒贬说法,有的说他是“三立完人”、“中兴第一名臣”,也有的贬他说是“汉奸加卖国贼加刽子手”。读过唐浩明的《曾国藩》,我对这个湖南籍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又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曾国藩出生在山美水美的江南荷叶塘,从政后建湘勇、长江水师、湘军以及淮军,打败造反长毛、捻军,劳苦功劳,官至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一等毅勇侯兵部尚书衔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兼两淮盐政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督办。

  虽然有人认为洋人在中国猖狂,无法无天至极,应该赶走。曾中堂却委曲求全,把中国人杀了,并赔偿白银。但是,当我阅读完《曾国藩》,我觉得不能简单的就此认为他为一名不合格的'官员,主要原因有三点:

  他从来不收藏名贵物品,不讲排场,家居简陋,为官清廉。

  他忧国忧民,忠心清朝,建立水师和湘军,为维护祖国和平和外交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一生不顾个人恩怨和别人的辱骂,处理了大大小小的各种案件,为祖国发现和培养了大批大批能干的文人武将。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如果清朝大臣都学曾国藩,中国就不会受到洋人的欺凌,历史就要被改写。

  成语忧国忧民: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而担忧。如:《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又如: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明·吴承恩《西游记》

  成语忧国爱民:忧心国家,爱护百姓。如:《战国策·齐策》:“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又如: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爱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明·宋濂《元史·本纪第四·世祖一》

  读《曾国藩》有感 篇4

  我对于曾国藩这一历史人物的了解并不是很多,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给人的评论也是很有争议的,通过阅读了《曾国藩家书》,我意识到这本书不仅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真知良言,另外更是可以作为研究曾国藩这个人物及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资料。

  曾国藩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但他也做了一些引人谩骂他的事情。然而,在我看来,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等条件,特别是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决不能片面的下评价。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修身、齐家、劝学、养生、教子等领域,是他在治政、治家、治学等的主要思想的反应。全书分为励志篇、劝学篇、修身篇、齐家篇、敦亲篇、教子篇、做人篇、养生篇、师友篇、人才篇、居室篇、军事片以及为政篇。通过阅读曾国藩写给其弟的书信中,我知道他对很多事情都有独到的见解,另外他经常勉励弟弟们要“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对我们现在的学生来讲仍是非常实用的。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东西或者文化都变成了“快餐”式的了,即“快餐文化”,很多人没能够持之有恒,不然就是过眼就忘,只是稍稍看个大概,并无法深入了解其中的精髓。再者,读了这本书不难联想到,经济的发展与物质文化的发展仍无法取得一致的步伐,很多家庭的经济水平上升了,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但是却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投入及时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教育知识,造成了很多人格方面的缺失。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检讨的地方,试着努力了解曾国藩的其思想,学习其治国治家治政的精髓,改正现今不正确的教育孩子的出发点的方面。

  《曾国藩家书》里面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好儿子,好哥哥,好父亲,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为人处事态度。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未能落实到实处。现在的青年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读《曾国藩》有感 篇5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表达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藏,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诲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表达。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假设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翻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锋利,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读《曾国藩》有感 篇6

  - 1 -

  攒了很久的银子,买了《曾国藩传全册》,这是我这个张扒皮不锈钢公鸡今年唯一一次大放血行为,但是——值!去了解曾国藩这个人,实属机缘巧合。在白岩松的访谈节目里,他说:重要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面对人生的态度,乐观的人一定比悲观的人走得远,走得更好,虽然人生的真相更值得悲观。这就是曾国藩给予我的启示。

  - 2 -

  白岩松对曾国藩简单的几句评价,跟中学历史书给我留下的印象绝然不同,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随即买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来读,看完之后,结果让我非常诧异,原来曾国藩是这么一个“愚笨”,沉稳,坚韧,宽厚的圣人。所以忍不住又入手了《曾国藩传》,他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一种希望,一种笨人也可以通过努力做出伟大事情的希望,也可以称为传统意义上成功人士的希望。

  - 3 -

  我周围有太多的'聪明人,他们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总是能舌灿莲花,镇定自若,对答如流,面对这些人,你总觉得自己的脑子不够用,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成为优秀的他们,内心总是很沮丧。而曾国藩让我看到,我们这些笨人,只要能够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每一天都朝着自己的目标去改进,时间会给你回报的。虽然这条坚持努力的路,也如此的艰难!

  - 4 -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会不一样。对于曾国藩,他给出的答案是“做圣人”,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而他做圣人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写日记。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要持之以恒,不断完善和提高,再叠加上“时间”这个神奇的元素,进而达到立功立德立言的境界,曾国藩最终也做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号称“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 5 -

  《曾国藩传》,以时间顺序对曾国藩的一生做了描述,整本书在大的方面按照曾国藩的身份转换为主线,科举入仕打开升迁之路,创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封疆大吏处理内政外交。而每一次的身份转换中,他都经历了很多次精神上的转变,每一次都向圣人这个目标一步步靠近。每一个阶段,作者以曾国藩碰到的问题作为开端,以曾国藩思考并解决问题作为主体,以最终的结果作为结尾。而一个个的阶段性前进或者转折,最终将曾国藩推进到了“圣人”的终极目标。在每一个阶段,作者对曾国藩处境以及时代背景的详细描述,让我更容易体会当时大环境的艰难,以及个人抉择的不易,这样也对他最终的选择更加的钦佩,对曾国藩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更加通透。

  - 6 -

  总体来说,《曾国藩传》中对曾国藩的描写,以积极赞美为主要基调,即使一些关于他的缺点的描述,也让我更加体会到他能够实现“圣人目标”的艰难,所以作者基本上实现了对这位“中华千古第一完人”的倾情打造。如果想要更加多维度的了解曾国藩,还是推荐再去看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可以多一个维度去了解这位圣人。

  - 7 -

  社会上曾流传着一句“立业不读曾国藩,阅尽诗书也枉然!”读《曾国藩传》从字里行间体会他的专注,感受他的耐心,学习他的智慧。即使你无法像曾国藩一样有一番作为,但你的品性、你的人生必定会因吸收本书的思想精粹后,有所改观。

  - 8 -

  他谦和内敛,以退为进,韬晦有术,从不张扬,没有半点文人的狂傲之气。在清政府的猜忌、地方大吏的排挤中求生存,在多重势力的夹缝中求发展,为人行事不得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小慎微,“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不忘适可而止。简而言之,曾国藩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我们从他身上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大家可以考虑看看,绝对值得!

  读《曾国藩》有感 篇7

  好书带给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该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共收录曾国藩家书435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249通,《教子书》115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

  《曾国藩家书》不仅是书信,也是一位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更是一位胸中含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与此同时,它也是研究曾国藩和清朝社会末期的重要资料。曾国藩继桐城派之后,溯源经史,别立湘乡派,行文镇定,形式自由,于点点滴滴的真实生活中见真情、蕴良知,充分体现了他“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曾国藩家书》曾被媒体誉为“一位伟大思想者对世道之心的'如入微体察、一位卓越谋略家对修身勤政的完美忠告。”是为人处世之典范,齐家教育之真言,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旗帜,在当今时代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还记得在《致沅弟——做人须要有恒心》这封信中,曾国藩针对弟弟所说的“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谈了自己的体会。首先,他反对弟弟的这种态度,认为但凡做一件事,就必须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件事上,而且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接着,曾国藩又通过检讨自己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提出“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的观点,警告弟弟一定要以之为戒,不能重蹈覆辙。虽然这属于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当我如今带着一个大二学生的视角去品读后,有了新的体会。温故而知新,平凡中瞥见光芒,这或许也是读书的乐趣所在吧。

  身处大学时代,我们大学生常常因接触到错综复杂的信息而感到迷茫和焦虑。太多信息需要接收,太多事情需要处理,如何将我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还记得在大一学期中,我常有一种感受,便是:零零碎碎的忙忙碌碌。想要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到头来却慌慌忙忙、碌碌无为。诚然,对于拥有了更多自由空间的大学生来说,恒心和毅力是如此重要,没有勇气和定力去做好一件事注定是可悲的。

  与此同时,曾国藩还在此信中强调“精神愈用则愈出,阳气愈提则愈盛”,告诉我们人不能太悠闲,否则会导致懒惰,人越勤快反而会越有精神。诚然,我对此也深有体会。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其实很多时候,年轻人们的胡思乱想仅仅是因为——“太闲了”。在我看来,与其深夜emo,不如调整好状态,打倒空想主义,做个脚踏实地、充满希望的实干者。认认真真地生活,生活也会给予你回报。

  在我看来,《曾国藩家书》的每一主题、每一章都有其珍贵的意义,可谓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是一本适合所有年龄阶段阅读的“人生之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相信每个人都能在此书的阅读之旅中有所感悟、获得力量。

  读《曾国藩》有感 篇8

  前段时间在好友的推荐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铁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把曾国藩家书看完了,感触颇多,他之所以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时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劝诫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面对面在和曾老对话,从他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继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写日记了,曾老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人无完人,他年轻时也犯过很多的过错,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别人看来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却依然低调谦虚,才有这样的成就,我有个同事他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坚持写了好几年的日记,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从开始写日记开始,已经写了几个月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时候还挺好笑的。

  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这也是一种成长,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呀,希望自己可以一直坚持持续输出和反思下去。

  读《曾国藩》有感 篇9

  有幸一读《曾国藩家书》,书中至理,受益无穷,深悔未早读此书。有几感言,遂记之。

  曾国藩,声名震天下,垂名于青史。其人品贵,其才华高,其官声大,其地位显,然吾最敬重其人品。孝长辈,悌手足,教子侄,睦亲族,惜朋友,宽待人,严律己。与人交往,忠厚挚诚,全无害人之心,全无骄人之态,所言所行皆为世范,为后学之标杆。

  曾国藩自道光二十年入京任官至同治十年,三十一年间,坚持与家人通信。家书逾40万字,字里行间饱含其对家族发展之殷切期望与担当。吾尝惊叹于曾氏家族长盛不衰,读完此书方知缘由。曾氏家族早已把曾国藩所嘱托“勤敬”二字奉为人生信则,能有不成者?许多官居高位者,其家族昙花一现,必有骄奢贪佚之故。

  曾国藩一生勤勉不辍,且严命家族中年轻辈须学勤敬二字,守和睦二字,戒懒戒奢,戒贪戒躁,此兴家之象。他有言“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细细思之,皆为良言,贵比黄金。

  曾国藩在外为官数年而不得归家,不能于长辈膝下孝顺,时常愧疚,难以心安。不论经济窘迫如何,都会给长辈寄物添衣,时刻惦记长辈深恩。吾读至此,检讨自己言行,实感愧疚。平日对父母无好态度,一言九“顶”。与敬重相差远矣,何谈孝顺?吾心愧之,吾心痛之,吾必改之!今后对父母定尊之敬之,孝之顺之,以洗此前罪过。

  曾国藩学问纯粹,识见广博,为学有恒。每日习字、读史、记日课,无一日不坚持。道光二十二年与诸弟书中有言“余自立志自新以来,每日小楷写日记,每日读史十叶,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观其家书可知其为学之勤,治学之恒。曾公有至理名言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读至此,如醍醐灌顶,疑窦全消。为学在于有志有识有恒,有此三者,难不成功,无此三者,万难有成。

  吾学习数年,常为学业迷茫,究其原因,皆由惰致。日上三竿还不起,学有困惑仍不勤。行为懒,思想懒,渐致疑惑丛生,如置身迷途。察曾公勤学而反思自己,愧疚不已,懊悔不已。急思补救之策,决心从今日起,戒懒惰,守勤奋。往日不可追,来日犹可为,勿复虚掷光阴,立志做有志有为青年人。

  读此书亦明家庭和睦之道。家中兄弟姊妹相处,万不可有争宠父母之心,万不可有钻营兄妹之计。当以忠厚为宝,以诚挚为条。若家中有一人腾达,不可忘其兄妹处境,理应多多帮扶。若家中有一人窘迫,兄弟姐妹皆要多多援手,万不可看其笑话,任其困穷。当知不忘本源,守望相助,家族兴旺。后辈子女教育,当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万不可出于言语,止于行动,须知身教重于言传。

  书中道理,贵为至宝,非吾区区几言能记之。为人处世,忠厚为本,为亘古不变之理。以后生活,谦卑向学,坦荡做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读《曾国藩》有感 篇10

  曾国藩大家并不陌生,但关于他大都是从历史书上获得的,但致命的是他出现在和约签谈之中,当时的和约是有辱国家尊严的,因此他被赋了“卖国贼”的别号。但仅仅这一面就判他的死刑,公平吗?何况当时“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皇明难违”此皆迫不得已。他办团练,见湘军,抗流寇,平太平天国,这忠精之心难得比不上岳飞吗?他审时势,办洋务,兴科教,难道功劳小吗?他做人,做事,做官之道更为人传颂。

  为人之道

  他为人之尊循“静”“诚”“谦”“敬”“谨”五大功夫。

  “静”为“养心静体”曾国藩出踏社会,血气方刚。太平天国起义后,他到湖南办团练,动辄就职责他人,尤其与绿营的磨擦斗法,与湖南官场离异不舍,还有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造成极大的影响。因为不静,他曾三次自杀,却自杀不成。此后他明白“静”的重要,于是希望通过读书培养静,在守孝之中,他把《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道德经》,《庄子》从头到尾看一遍。看书习惯直至死亡。

  “诚”:“诚者物以终始,不诚无物”他的弟子李鸿章从南洋到北洋接替曾国藩时,问李鸿章如何与洋人打交道,但他说跟洋人打痞子腔最适合。曾国藩听了便晓之以理地说:“诚能打动一切事物,我想洋人也是人,他们也通人情。虚伪造假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比痞子腔更靠得住。”他在《冰鉴》中写了不少观人之法,其实他知道热人最难看透的所以他说:“吾辈总以诚心求之,虚心处之,心诚则志专而气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终有顺理成章之一日。”

  做事之道

  曾国藩做事方式具体有两个方面,一是儒家中庸思想,二是道家方圆智慧。他交相运用,因时而变化,应势而取合,做事不过分,亦不过犹不及,善于权衡利弊,拿捏分寸,圆融中有刚毅,严厉中有柔情。共两方面分为五点“志”,“恒”,“识”,“度”“退”。

  “志”他认为志向决定格局,态度决定高度,做事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并随时考验自己。

  “恒”他有“一天一小步,十天一大步,专一不二。”

  “识”他以识为主,器识为先,识量远大,不求近功。

  “变”他不拘泥于僵化的规则与方法,在宽与严之间拿分寸,在刚与柔之间变化手腕,把自强与圆融合一起,在优劣中妥当应变。

  “退”他认识到创业难,守业更难,成大事者善于在利益上退让,勇于被对方超越自己。

  经过以上了解,可见他为人处事的.登峰造极。正因为他已观人生百态。当他的湘军空前壮大时,打败太平天国时,他选择了涌流急退,卸去兵权,解散湘军。也许你说他笨,但想深了却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纵古博今,多少人临危受命,风浪过后而拥兵握权,有人由于看重权利最终不得上猜疑,并得到了重赏。

  也许你读了他的书籍,你以为做人做到他的地步,那么辛苦干嘛,不如逍遥游乐更好。但你知道当今的复杂,其中处事方式的黑暗时,你却不得不后悔自己没有像他一样,世界的表面好像平淡无奇,但一旦接触,其中五味,人生百态,却够你受一辈了。也许我说得悲观了点,但早点学点为人处事的方法,准没你吃亏。

  读《曾国藩》有感 篇11

  读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难在坚持和用正确的心态,想想这几年以来,确实为数不多的事情坚持下来了,掰指一算就只是吃饭和睡觉了。曾经多次计划要自己培养读书的习惯,最终都被看看手机,看看电视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果而终。也有多次躺在床上反省自己规劝自己“戒手机”“戒电视”,最终意志力战胜不了这病入膏肓的“手机癌”,要不是公司的这一规定,或许还是很难拾起这本书来。

  这本书叫《曾国藩家书》全书共有373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书是用古文言文和白话文一体记述的。

  对于曾国藩的印象已经很模糊啦,印象中是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有记载。读这本书首先让我重识了历史,又增长了知识。读书时有益呀。

  因为时间不长和读书的速度和技巧也还没有把握,目前此书只读至约三分之二处。但已经深深的被曾国藩先生的为人处事及人格魅力所折服。

  首先说到学习,在那个科举决定功名的年代里,曾国藩在家书中劝慰诸位弟弟们“殊不知看书与考试全不相碍。彼不看书者,亦仍不利考如故也,不然,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无日不看书”。诚然读书不能使每个人必然成功,但必定会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气质、生活环境、方式、接触的人和事,成功的`机遇就在这些改变中。作为职场角色中的我们,相信读书也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气场来面对客户。清空杯子再注满,每日坚持读书。所以我也要把这个事坚持下去。

  其次曾国藩对于家族的责任感尤为让人钦佩,这或许也是“家书”的由来,远在外为官,只有通过书信来联络和关心着家族成员的点滴。

  其中说到家和万事兴,治家的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意味悠长!提倡节俭,好习惯,家人勤劳、正气、家里上下都要做家务事等。曾国藩作为家中九兄弟姐妹之长兄,在孝敬父母叔父母都做了很好的典范。曾国藩更是用自己的事例总结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作为兄长对弟弟妹妹们,作为父亲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真的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榜样。检讨一下自己对于父母新的孝敬关心,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关爱就太不够了!

  第三就是为人处事,曾国藩告诫兄弟姐妹要向道德高尚有才华的人学习,不论年龄是比自己长的还是年龄比自己小的,拜他们为师,学习他们的为人处事。这个也是我们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所需要的态度。凡事留有余地,雅量能容人。位居高官却常常劝导兄弟子嗣们要谦卑,不能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要低调,另外要礼待家丁,从要求家里人要做家务也可以看出,这些教育理念都是现代教育的典范。

  书还没有读完,后面要继续习读。

  读《曾国藩》有感 篇12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颇深,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

  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读《曾国藩》有感 篇13

  午后,阳光穿过窗户照在书桌上,我静静地坐在桌前,手里正拿着一本《曾国藩》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让我们推开一道道尘封已久的历史铁门,追随曾国潘,走进140年多年前,那个血雨腥风的晚清时代,全面详细的了解他有着多重人格,功与过一生的人生历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同治时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中国清朝时期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在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曾国潘对晚清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率先革新思想,兴办洋务,开占了中国近代化之门。”表达了真正的哲学,可以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发展。

  你们想听听大家对曾国藩的评价吗?

  毛泽东评价曾国藩说:“愚于近八,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价曾国藩说:“足为吾人之师资。”但也有人评价曾国藩说:“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与卖国贼。”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一个人的'定论反差如此之大的,恐难寻第二人。我倒是认为,是隐忍与坚韧成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曾国藩一生曲折,却能成就伟业,除了坚定的意志,就是高尚的人格魅力。想到这儿,我不禁肃然起敬,合起书,看向窗外……

【读《曾国藩》有感】相关文章:

读《曾国藩》有感02-20

读《曾国藩家书》心得07-18

【推荐】读《曾国藩》有感02-28

读《曾国藩传》有感02-20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06-30

读曾国藩有感20篇06-09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1500字07-27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精选21篇)08-19

《曾国藩》读书心得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