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16 22:01:1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学设计

  1、 常识性了解的.

  2、 知道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3、 知道水能和风能是清洁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转化和我国使用能源的概况.

  4、通过本节教学,对进行爱国主义的和节约能源的.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天然的机械能-水能和风能,以及它们对人类的开发和利用.教材的内容联系实际,是动能和势能的知识延续,是机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体体现,本节可以使学生对机械能形成比较具体的概念和全面的认识,在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应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议

  本节的重点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对建筑拦河坝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冲击水轮机,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这三个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风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让学生阅读,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教学.提供的是:我国水能的使用情况;我国风能的使用情况;关于水能和风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调查的准备,课本后面有两个调查题目,分别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风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电站,对于水电站做一些调查.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课题】

  【重点难点分析】

  从动能和势能转化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拦河坝来提高上游的水位,对于水轮机的构造和发电厂的组成不要详细分析,从联系实践来学习,并扩展对机械能的认识视野.

  【教学过程 设计】

  本节内容建议用阅读的方法学习

  1,用课前诊测引入新课

  提出思考问题:重力势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动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河水从高处落下,说明水的能量转化情况.

  2,阅读水能的利用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行阅读并提出问题,组织成小组讨论,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学审查.此种方法适合于班级有较强的创造性,并组织的有较强的应变和较广的知识面.

  方法2,提出思考问题:我国古代利用水能的情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水能发电的情况;拦河坝提高水位的意义;利用水能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利用潮汐发电的方法和意义及其发电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3,阅读风能的利用

  教学方法同上,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提供关于风能的利用的资料(这是在上一节课应当布置的课题) 初中数学,学生提供的资料可以由班级共享.对于一般的教学过程 ,可以提出思考问题:风能的利用状况;风能的特点(优点和发展特点)等.

  4,布置学生实践题目

  调查本地域中状况;是否还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风能资源;实际的水电站的使用情况等.

  初中物理压热学的知识点总结

  ⒈温度t: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是一个状态量。】

  常用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

  温度计与体温计的不同点:①量程,②最小刻度,③玻璃泡、弯曲细管,④使用。

  ⒉热传递条件:有温度差。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是过程量】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对流(靠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实现热传递)和辐射(高温物体直接向外发射出热)三种。

  ⒊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方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要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①液体温度,②液体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蒸发有致冷作用。

  ⒋比热容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单位:焦/(千克℃)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C水=4.2×103焦/(千克℃)读法:4.2×103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含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水温度升高1℃吸收热量为4.2×103焦。

  ⒌热量计算:Q放=cm?t降Q吸=cm?t升

  Q与c、m、 初中物理?t成正比,c、m、?t之间成反比t=Q/cm

  6.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单位:焦耳

  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7.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即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它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分类和回收利用教学设计(通用5篇)11-23

教案和教学设计12-12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教学设计01-30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08-05

骆驼和羊教学设计08-01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07-19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06-23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07-06

《开花和结果》教学设计12-12

《骆驼和羊》教学设计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