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时间:2022-07-26 08:45: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6篇)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将音乐融入语文课堂,借助音乐形象解决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感受课文描绘的美好意境,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行美读训练。

  2、尝试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激发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这一传说故事的内容,大家想不想听听这首著名的乐曲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妙的乐曲中吧!(播放《月光曲》片段)

  2、能说说你的感受呢?(交流,对学生不同的感受都给予肯定。)

  二、直奔中心段,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8—9自然段)

  1、兄妹俩听着贝多芬先生再为他们弹奏的一支乐曲时,课文是怎样描述的?(打开课文,自读有关段落。)

  2、同学们,课文中有一幅插图,这个情景多美:蜡烛灭了,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那么白,那么亮,那么美。现在就请你们把眼睛闭起来想一想,月光怎么清幽,小屋子里是什么情景?屋子里人物的形象怎么样?然后请你们讲一讲这幅图。”(学生各自准备,同座两人对话。)(教师适时点拨观察图画的方法。)

  3、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图画内容。(即课文第8自然段)

  4、刚才我们图文结合,知道课文是通过贝多芬的琴声,引起皮鞋匠、盲姑娘的美妙的联想来写的。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有关段落,并在读课文有关段落时,要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在这些段落里哪些句子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句子是联想句?请用“~~”画出实实在在事物的语句,用“——”画出联想的语句。

  5、再读,感受音乐之美,语言之美,以及课文所描绘的画面之美。

  6、请交流一下,你们刚才所画出的语句。

  7、师生交流总结。(请几位学生说一说交流的结果)

  8、再听录音朗读课文第8、9自然段。

  9、兄妹俩听了贝多芬先生的乐曲后怎么样?(陶醉了。)

  三、回读全文,探究贝多芬的创作情感。

  1.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再次把课文读读,从文中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2.创造性地阅读。(先自读感悟,再讨论合作。)

  3.交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机调整,随机点拨。)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语段:兄妹俩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①重点研读:“随便说说。”

  ②引导体味:“你觉得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

  B、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先生的知音。语段: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请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

  ①“多纯熟”“感情多深”

  ②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理会怎样想呢!

  C、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语段:第八自然段。(全班齐读第八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

  4.情境朗读。

  5.引读最后一段。

  四、教师总结、提升。

  1、贝多芬先生的这支著名乐曲的创作,得益于他的这一次“散步”。同时也表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与痴迷。

  2、同学们,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向贝多芬先生有一种执着与热情,向着一定目标奋斗,勇攀高峰。

  五、布置作业。

  搜集和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作品。

  板书设计:

  传说:贝多芬盲姑娘

  散步想听

  弹奏入神对音乐的执着、痴迷

  再弹陶醉

  记录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以及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美、意境美以及文字美。体会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爱。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章中由皮鞋匠兄妹情深以及贝多芬与皮鞋匠兄妹间的情感美,体会课文第九自然段所表现出的意境美、文字美。

  2、学习文章中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表现音乐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品读第一部分,发现情感美。

  1、默读课文2——7自然段。

  2、学生交流。

  a、交流原因。

  b、抓住重点词句来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感。

  c、交流贝多芬又弹一曲的原因?

  三、感受音乐的魅力

  默读第九自然段,把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1、读出画面美和音乐美。

  2、读出文字所描绘的旋律变化。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文章的第9自然段具体叙述了《月光曲》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借皮鞋匠的联想展现给读者的。《月光曲》的旋律是变化着的:由舒缓——渐强——高昂。这一变化分别与第2——4句话相对应:“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表明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表明音乐在慢慢变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表明音乐到了高潮。

  《月光曲》创作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课文的第2——8自然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心情平静);听到茅屋里的穷兄妹俩的对话,对穷兄妹俩产生同情(内心情感有所波动);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并认出贝多芬,使贝多芬内心十分激动(心潮澎湃);风吹灭蜡烛后的特殊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从第2——8自然段中既可以找到《月光曲》创作的原因,又能看出贝多芬心理变化的轨迹,而贝多芬心理的变化正好与《月光曲》的旋律一致。也就是说,《月光曲》的意境与贝多芬的心境变化是统一的,做到了意境与心境的统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从而体会到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3、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并抄写下来。

  教学重点: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了《月光曲》,以及《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的音乐家。设计理念:

  1、注重学科间的整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注重学科之间的整合,《月光曲》融音乐和语文于一体,教学这一课,必须将音乐与语言文字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播放音乐,帮助学生感悟、理解《月光曲》的内容;同时,在理解《月光曲》内容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好。

  2、创设优美的音乐氛围。《月光曲》的旋律本身就很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多次播放了音乐,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美妙的音乐,另一方面可以创设一种氛围,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

  3、注重整体感悟。课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教学中不能把课文分得“支离破碎”,要强调整体,从整体开始,最后回归整体,学习某些段落也应如此。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设计思路:

  第一步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两首曲子,让学生在感受贝多芬创作丰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他的曲子的不同风格,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

  第二步是直奔课文重点段——反映《月光曲》内容的第9自然段,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内容,再研读课文,乐文对照,具体感悟音乐意境;同时,凭借音乐想象乐曲的全部内容。

  第三步,回到课文的2——8自然段,体会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原因和动力: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在此基础上,理解贝多芬的心情变化,贝多芬的心境变化与《月光曲》的意境是统一的。第四步,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回归课文整体,再次感受《月光曲》的美妙,领悟贝多芬的音乐才华及对穷苦人们的同情。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乐,激发学习热情。

  师:美丽的夜晚,银光洒满大地,你走在小路上,一定会遐想联翩,一定会激情无限。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在这样的夜晚,创作了一首曲子《月光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月光曲》。(板书课题)

  2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了贝多芬的有关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贝多芬的资料。

  师:贝多芬一生写了许多风格不同的曲子,老师请同学们欣赏贝多芬的两首曲子。大家边听边想,你喜欢哪首曲子?教师播放《命运》和《献给艾丽丝》

  师:你们真会听,这两首曲子一首热情奔放,一首优美抒情,风格各异。今天,我们来学习体现他抒情风格的钢琴奏鸣曲《月光曲》。

  (乐曲的播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很快进入学习境界。)

  二、借用音乐,感悟乐曲意境。

  1、初听音乐,整体感悟。

  师:大家一定等得着急了,想听听《月光曲》到底是什么样的?下面就请大家欣赏这首曲子。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

  播放《月光曲》。

  学生可能会说:就像《献给艾丽丝》一样,很柔美;我仿佛看到了月亮,蒙蒙胧胧的,特别美;我觉得乐曲开始时很安静,后来有了变化,音量变大了。

  (让学生整体感悟《月光曲》,体现了从整体入手的设计观念。同时,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2、乐文对照,把握内容。 ①小组合作学习。

  师:《月光曲》是不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呢?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的哪个自然段描述了月光曲的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很快发现课文的第9自然段讲的是《月光曲》的内容。

  师:请大家小组合作学习,思考:你觉得《月光曲》的旋律可能是什么样的?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学生小组学习,然后全班交流。

  (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对学困生来说,则体现了人文关怀。)②全班交流。交流一: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说?

  学生可能会说:音乐刚开始时是很缓慢的,因为书上说“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海面多平啊;曲子不仅慢,还很美,你看书上说“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3银光”。

  师:你说得真好,你能把这句话很美地读出来吗?生读后,教师引导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学生进行评价:他读出了音乐的安静,因为月亮是慢慢升起来的。师:请大家像他这样读一读。

  (对《月光曲》旋律的理解,让学生从文中找具体的语句来回答,注重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朗读的训练,则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师:继续交流,你觉得音乐是怎样的?

  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音乐后来起了变化,因为书上说“月亮越升越高”;音乐是变化了,因为我听到声音比原来大了些,节奏也变快了。

  师:你把刚才播放的音乐记在了脑海里,然后把音乐和语言文字结合起来理解,你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

  学生朗读,师生评价。

  师:你还对《月光曲》有什么领悟?

  学生可能回答:我觉得后来海面上刮起了风,音乐声更大了,你看:海面上“刮大风”“卷巨浪”,有“浪花”;也许这时音乐到了高潮。

  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把音乐和课文结合起来学习,有收获啊。这句话该怎么读?学生朗读,别的同学评价。

  师小结:《月光曲》旋律可能是:舒缓——渐强——高昂。“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表明音乐是舒缓的,“微波粼粼的海面霎时间洒遍了银光??”表明音乐在慢慢变强,“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表明音乐到了高潮。

  (小结使学生对《月光曲》的旋律有清晰完整的印象。)

  再听音乐,出示连续的几组画面(月亮从海面升起、月亮穿过乌云、海浪汹涌),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看画面,完整体会。

  (实现了乐、文的整合。)

  3、整体连读,把握旋律。

  教师请大家把第9自然段第2——4句连起来读一读,并指导方法:速度:慢→较快,音量:弱→强。让学生自由读、配乐读、全班齐读,以体会乐曲的意境美。

  4(通过连读,使学生对旋律的整体性认识提高了。)

  4、借乐联想,感受音乐才华。

  ①从大家的朗读声里,老师也和皮鞋匠一样,好像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皮鞋匠真的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不是,“好像”)月光下的大海是皮鞋匠怎么到的?(联想)是他听到什么后联想到的呢?(琴声),你能说说皮鞋匠听到琴声后是怎样联想的吗?(从舒缓之声想到月光慢慢升起,从渐强之声想到月亮穿过微云,从高昂之声联想到海面波涛汹涌)

  这里,我们把联想的内容用“~~”标出,琴声是引起联想的实实在在的事物,用“——”标出。

  ②在这一段里,还有一处联想,请找出来。

  重点讲“事物”:这一联想是皮鞋匠看到什么后产生的?(恬静的脸、睁得大大的眼睛,这也可以说是妹妹的表情)

  ③教师再播放《月光曲》,大家闭上眼睛,想象那美妙的音乐意境。

  ④小结。

  同学们,皮鞋匠听到琴声,就联想到了月光下的大海;甚至透过妹妹的表情也觉得妹妹好像也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说明了什么呢?(贝多芬弹得很成功、熟练、有创作才能、才华横溢)。

  三、研读前文,体会创作动力,理解“两境”统一。

  1、理清创作原因。

  师:学到这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会弹出这么美妙的琴声,是什么情感促使他弹出这么美妙的乐曲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的2——8自然段,从课文的重点词语中找寻原因。

  学生自由阅读,然后交流:交流一:

  ①原因一: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

  A、“随便说说。”(不是随便说,妹妹是多么的渴望啊!“随便说说”表明妹妹十分体谅哥哥,多么懂事的妹妹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兄妹俩的对话。

  B、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对话,会怎样想?(可能会产生同情。)(体会人物的心境,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心灵深处。)

  5交流二:

  ②原因二: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阅读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6、7自然段)。

  A、“多纯熟”“感情多深”(说明盲姑娘懂音乐,对音乐有深刻的理解。)指导朗读。 B、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心里会怎样想呢?交流三:

  ③原因三:是当时的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A、第2自然段:小镇的美妙夜景。

  B、第8自然段。引导感悟:“披上银纱”“格外清幽”等。从“清幽”看出,屋里清秀、幽静。从“银纱”看出,屋内景色很美、朦朦胧胧的,这种颜色极易让人产生幻想。“银纱”指的是月光。

  C、读。读出静、美。(自由读,示范读、指名读、全班读。)(美妙的意境是朗读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2、理顺人物心情变化。

  ①从2——7自然段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是变化着的:平静——同情——激动。

  ②小结:是啊,宁静的夜晚,银纱似的月光。假如你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一定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更何况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呢!此时,他想象的闸门已被打开,创作的灵感已被激发,于是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3、理解“两境”统一。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人物的心境在变化,那么人物心境的变化和乐曲的意境有没有关系呢?

  教师播放《月光曲》,让学生浏览全文。在变化的音乐声中,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联系: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后十分感动,正像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

  (这里,学生通过总结,基本理解了课文的前后联系,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

  四、再播音乐,培养想象能力

  1、回归整体。

  6配乐朗读全文,想象这个神奇的传说,同时体会贝多芬的音乐才华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这一环节使学生对贝多芬的《月光曲》有了完整而深刻的了解。)

  2、发散练习。

  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到音乐后联想到了《月光曲》美妙的旋律。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不出示画面,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也请你尽情发挥联想,并把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

  (学以至用。让学生听、写,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板书:

  听——看——弹

  听——看——又弹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自然段。

  能力目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情感目标: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

  教学准备:

  贝多芬想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谈话直接引出课题

  2、概括课文大意练习。句式补充训练。

  月光曲。月光曲是。

  3、简介贝多芬。

  了解贝多芬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乐圣,以及贝多芬名言: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

  4、引出课文:月光曲是贝多芬为盲姑娘谱写的一首著名的钢琴曲。

  二、初读感知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学本课生字新词

  谱成清幽莱茵河茅屋入场券陌生人霎时间

  波涛汹涌微波粼粼陶醉

  1、指明领读新词

  2、说说词的意思

  3、由“茅屋”一词进行联想。

  训练语感,体会生活在茅屋里的人是穷人。

  四、读中感悟“盲姑娘”,体会贝多芬情感的变化

  1、由3—6自然段中揣摩体会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品读感悟姑娘的形象。

  2、学习课文中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语言、外貌、神态,

  感受盲姑娘立体丰满的形象。

  这位姑娘是一位贫苦、懂事、热爱音乐、懂音乐的盲姑娘。

  五、展开合理联想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1、在2—6自然段中逐渐明晰贝多芬越来越强烈的情感变化,

  好奇——心里一震——感动——百感交集、激动万分

  2、尝试理解贝多芬为什么弹了一曲又为盲姑娘再弹一曲的情感因素——为音乐上的知音演奏

  六、归纳贝多芬为什么被称为乐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2、贝多芬为什么会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

  知道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音乐家。

  我的艺术应该为贫苦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二、学习新课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月光曲》的内容。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像、画图、体会美妙意境。

  (2)再听《月光曲》。感情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如同贝多芬散步时心情平静,听到盲姑娘说的话之后,心情变得不平静一般,体会《月光曲》的感情变化,表现出乐曲旋律由平静到不平静的变化。

  (3)《月光曲》太美了,以致盲姑娘和皮鞋匠都陶醉了。

  引读"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她那恬静的脸上""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离开了茅屋。"

  (4)你能把这样美妙动人的《月光曲》背诵出来吗?背诵9自然段。

  三、阅读拓展

  学到这里,你觉得这个传说是真实的吗?

  (1)故事的地点环境与《月光曲》一致。

  小镇环境幽静,茅屋里月光清幽。

  (2)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的确如此。

  贝多芬十分憎恨专权势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50岁时两耳失聪,仍坚持创作。课文的这人"传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好恶,表现了贝多芬的为人与品格。

  (3)故事中贝多芬的心情变化与《月光曲》的放律变化一致。

  月光曲

  琴艺高超

  贝多芬即兴作曲乐圣

  情感真挚、细腻

  高尚的品格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继续学习围绕课题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辩事物和联想。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2、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出示课题《月光曲》曲是多音字、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能说说你是怎么学习的吗?

  练习组词(见课件)

  《月光曲》这篇课文是讲谁的?

  贝多芬是什么人?

  你怎么知道他著名?

  对了,是他谱写的乐曲很著名,当然他也就著名了。这篇文章说的是他的什么曲子?

  好请大家大声朗读全文,围绕题目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阅读课文

  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盲姑娘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仔细朗读课本想想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琴?

  1、出示:句子: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当时这是怎样的一种环境。(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师: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的心情又有什么不同。你觉得此时贝多芬心理会怎么想?

  (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这琴声是怎样的,从(断断续续)的琴声中你听出什么?(说明盲姑娘喜欢弹贝多芬的曲,但弹得不熟炼。)

  你觉得此时贝多芬心理会怎么想?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过渡:贝多芬走近茅屋,又听到了什么?

  2、出示:“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一句是姑娘说的,其实她是“随便说说”。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她是为了安慰哥哥,不让哥哥内疚而说了“随便”。这说明妹妹很懂事,对家里的处境也很清楚,表现了兄妹互相关心的情感。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大家明白了吗?

  读读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琴。有两点原因:第一是他不嫌贫爱富贝多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他身为一个高级音乐家,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却义务为盲姑娘弹自己写的曲子;第二是贝多芬觉得盲姑娘是自己的知音,她不但爱音乐,还十分懂音乐。所以贝多芬要为她弹曲子。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3、出示: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师: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过渡: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理解格外、清幽。齐读

  过渡:贝多芬面对纯洁、善良、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思绪万千,心情激荡,决定再给她弹一首曲子。这时,一阵风把蜡烛吹灭,月光照进窗子来,屋里显得格外清幽,这些描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

  看到这些是实在的事物,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是什么曲子?他弹的《月光曲》内容是什么?

  4、出示《月光曲》内容……贝多芬此时弹起的《月光曲》,正是从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音乐联想。

  板书:联想

  请看图,这正是课文中描写的哪句话。

  5、朗读指导。

  6、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课文中哪个词写出来了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怎样?

  三、小结:本课写的是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一个传说。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也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虚构的。但从这个传说中让我们对贝多芬有了进一步了解,你觉得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家。

  练习说话:贝多芬不仅( ),而且( )

  不仅是一个著名的音乐家,而且是一个关心热爱劳动人民音乐家。

  板书:

  海面升明月(轻柔、舒缓)

  联想:海面洒银光(逐渐增强语气)

  海面刮大风(急促、高昂)

  海面卷巨浪

  教学反思:

  《月光曲》是义教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使创作了《月光曲》的传说。重点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部分,抓住贝多芬音乐创作情感这一条线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分清课文中的现实事物与联想,我的板书重点突出皮鞋匠的音乐联想,也是月光曲的内容,引领学生通过欣赏音乐、观看图片以及朗读皮鞋匠的联想感受月光曲所赋予的情感。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贝多芬,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的才(敬请期待好文网更好文章)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有许多不足:

  1、指导朗读还不到位,学生朗读面太窄、朗读指导太机械。虽然学生欣赏音乐、观看图片后,正处于情境中,本来是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但在指导朗读时,我只是机械地问学生:“你认为这部分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学生只会说“平静的、缓慢、激动”等字样。这样机械地指导,只会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朗读的最低层,根本无法达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程度。现在,我回想起来,觉得当时如果我能范读,也许会更好。因为,有了教师的范读,学生就有了模仿、学习的榜样。

  2、因为一节课按排内容较多,急于完成教学任务我不自觉地过多关注优等生,教师跟中等生的互动有所局限。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月光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05-27

月光曲教学设计两课时12-31

语文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3-12

《月光曲》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11-15

课文《月光曲》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2-03

《月光曲》第二课时最新教学设计01-05

课文《月光曲》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01-02

课文《月光曲》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01-02

课文《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范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