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望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1 18:35:44 海洁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春望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望教学设计(精选10篇)

  春望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相应的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以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

  读出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范读视频,PPT课件,相关资料、素材

  教学工具:

  白板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1、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猜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吗?(杜甫)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2、齐读教学目标

  二、作者介绍

  过度:《礼记》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了吗?关于杜甫大家了解了多少呢?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老师适当补充杜甫的生平、思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起兵反对李唐统治,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劫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生死不知。第二年(757)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此诗,正作于此时。

  三、初步朗读,走进文本

  (一)读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板书课题)(拓展猜想: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写什么?感情应该是什么?)

  (二)读古诗。

  1、自由读两遍。(要求学生看注释正字音)

  2、听视频范读,要求正音,注意停顿,掌握朗读节奏。(正音:烽、搔、胜、簪)

  3、齐读,读准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4、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生字是否读准、节奏停顿是否合适)

  5、看大屏幕自己练习后大家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互相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四、个性解读,深入交流探讨诗歌情感

  1、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的依据和理由。

  预设: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拍摄时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河山到破败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对比反衬)

  对比诗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流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拟人,移情于物)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夸张)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五、《春望》是杜甫晚年的一首忧国伤时之作。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清怀。(集体朗读下课)

  春望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春望》这首诗歌,并学会背诵和默写。

  2、掌握“抵、搔”等7个词语的意思,把握诗歌大意。

  3、通过揣摩诗歌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揣摩诗歌中重要词句,体会诗人感时伤怀、忧国思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当你看到美丽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你的心情会怎样?(愉快)可是古代著名诗人杜甫看到这些赏心悦目的东西,却满心悲伤,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歌《春望》来了解原因吧。

  2、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请学生读(评价)

  4、齐读

  明确诗歌诵读要求:

  字正腔圆、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5、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意思

  6、诗歌的.题目是“春望”,请同学说说是谁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春天景色?

  三、细读赏析感受诗情

  1、请同学们齐读诗歌前四句,想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

  明确:景物——国都、草木、花、鸟;情感:悲伤、忧虑、怅恨

  过程:理解“国破”意思,想象并描述城都沦陷前后的景象,理解“感时、恨别”含义,体会作者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前四句。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有两种解释,你觉得哪种有道理,说说理由。

  明确: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国都,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落泪、闻鸟而惊心呢?这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所以,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一说是触景生情,一说是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3、理解“烽火、抵万金”意思,体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思念亲人—————思亲名句

  4、结合全诗内容,说说尾联塑造了作者怎样的形象?

  明确: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5、小结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长安城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自己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怀。

  四、拓展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当堂训练

  1、背诵全诗

  2、当堂默写

  春望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对杜甫的介绍导入对本诗的学习。

  二、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疏通文意

  四、品读

  1、望春,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

  国破、草木深。国都被占,城池破败,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用茂盛的.草木反衬国都的荒凉景象。

  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

  烽火。

  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夸张)。离别。

  4、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点明了作者的感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该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五、总结:本诗表现作者什么感情?

  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亲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春望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准确背诵。

  2、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2、品味诗歌语言,解读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律诗,饱含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所传达的内在情感,陶冶性情,并能够当堂成诵。

  2、点拨法。这是本课的第二首诗,诗歌的意境、风格以及情感都有明显的变化,在理解这种变化的缘由过程中,教师可对作者的生平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时年七月,杜甫闻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为的消息,便将家小安顿在朗州羌村,只身投奔唐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回长安。叛军因杜甫官职卑微,未对他实行囚禁。此时的长安已被焚劫一空,作者环顾所见皆是满城荒凉,不禁悲从中来。于次年三月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

  朗读

  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提示个别字词的读音。

  教师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并提示朗读情感;深沉、凝重,学生根据提示再度诗歌。

  文意解读

  诗歌题为”春望“,和上一首诗“望岳”一样都由一个”望“字总起全诗,由此可见本首诗歌的内容,皆是作者春日望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描述春望所见之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然依旧是原来的样子,然而春临长安,眼前却是一片乱草丛生的荒废景象。“破”字道出了都城之破败,而“深”写出了野草之丰茂。“国破”而“山河在”,“城春”却“草木深”,两两相对,前后相比,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时节。然而面对眼前这残破荒凉的景象,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春望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①背诵诗歌。

  ②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重点

  ①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课时安排:

  半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资料。

  ②熟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春望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

  (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

  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春望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过程与方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

  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

  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

  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

  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4、课堂总结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5、课后练习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确的反映教学的重点,所以在板书设计的方面,我选择板书各联描述的主要内容,并使这些内容能够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够浑然一体,而且通过这个板书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

  画面,而由这幅画面能够背诵出这首诗歌,做到所谓“诗中有画,花中有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

  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春望教学设计 8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

  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春望教学设计 9

  一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2、德育渗透点

  这五首诗富于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忧国思亲;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3、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1、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2、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①释题,思考: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读,思考:

  A、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B、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C、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③讨论:

  A、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B、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和牵挂,这种方式好在哪里?

  (理解将客观景物人格化的艺术手法)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熟读后三首诗。

  2、品读李煜《虞美人》,完成课外作业P68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前两首诗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春望》

  1、听录音,自由朗读。

  2、简介背景,知人论世。

  3、指名读,思考:

  哪些词句写出了当时国家兵荒马乱的形势?

  题为“春望”,作者站在长安城头,到底望见了一些什么?

  4、品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之妙。

  5、联想、想象:

  本诗最后一句(尾联)让你头脑中浮现出怎样一个人物形象?哪一个动作刻画得十分传神?

  6、通过写所见,诗人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何得知?

  7、背诵。

  三、学习《登飞来峰》

  1、了解王安石其人及写作背景。

  2、自由读诗,注意节奏。

  3、指名读,思考:

  古人常云:“高处不胜寒”、“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也常说“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意思是说一个人地位过高或在某方面造诣很深,势必招人排斥,显得与常人格格不入。但是否因为这样就心有畏惧,永不出头呢?哪些诗句正表明了王安石对待此现象的态度?此诗句又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哲理呢?

  4、熟读背诵,进一步品味哲理之妙。

  四、学习《论诗》

  1、作者简介。

  2、题解:论诗是作者以诗歌的形式写的一组诗以阐述关于诗歌创作的一些看法。

  3、自由读诗,讨论:

  ①赵翼对李杜等人的诗是持什么态度?

  ②赵翼主张什么?

  4、迁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想想此句以理入诗,发人深思,还可如何理解?

  5、读《论诗》二、四,加深理解。

  6、结合课后练习四,训练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论诗》。

  ①读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思考,用诗句填空。

  初读四杰诗文____________,而嘲笑他们诗文轻薄之人______________。

  ②讨论:文学创作(学习)到底应该如何?

  ③齐读,加深理解。

  第三课时

  (习题课)

  一、按要求默写诗句。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运用拟人手法,表达怀念朋友的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望》中总写望中所见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春望》中属于心理活动描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与“感时花溅泪”的“时”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与“恨别鸟惊心”的“别”相照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春望》中最能体现诗人愁苦难解、焦虑万分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飞来峰》一诗具有哲理性意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论诗》中表明题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单车欲问边城春草木深家书抵万金浑欲不胜簪

  只缘身在最高层各领风骚数百年轻薄为文哂为休

  三、课后练习二。

  四、简答: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

  2、“把客观事物人格化”这种艺术手法好在哪里?试举例说明。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练习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次: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

  归雁句:传说鸿雁可以传书。此言春天雁群北归,能将我的家书带到洛阳去吗?

  (1)颈联是全诗的警句,也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具体阐释诗句描绘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笼罩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根据《春望》加以合理想像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散文。

  板书设计:

  诗五首

  唐——王维——《使至塞上》——气势充沛,景象宏阔

  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

  唐——杜甫——《春望》——感时伤别,忧国思亲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清——赵翼——《论诗》——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春望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作文吧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教学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

  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今天,让我们走近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课件出示插图)他是谁呢?(杜甫)

  2、简要介绍杜甫的资料。

  3、简介《春望》一诗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听录音朗读《春望》。)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注意搔、簪是平舌音。

  3、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

  1、齐读课题,理解题目的意思。

  “春望”是诗人杜甫在国都长安春天来临的时候看到的景象。

  2.小组内交流诗句大意。讨论:

  (1)那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2)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3.全班交流: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理解“国破”和“草木深”的意思。

  明确: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引导:a.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

  b.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人都被叛军给捉走了,人都去逃难了,他们都被杀戮了。)

  c.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生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哪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齐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质疑、解疑: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作者为何却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试说诗句大意: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

  c.看到这繁花似锦的美景,诗人却落泪了,诗人留下的是什么泪呢?(伤感之泪、痛苦之泪、愤怒之泪、叹息之泪……)“别”仅仅是一般的离别吗?(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永别……)

  d.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自由练习朗读——点名读——女生读——全班齐背。)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a.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请男同学把后面两句读一读。

  b.质疑:为什么这样一封薄薄的家书却抵得上“万两黄金”呢?(谈感受,结合“烽火连三月”的背景,从而感受到在当时“家书”上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金”还要宝贵。)

  c.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d.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后两句。(齐声朗读七、八两句)

  e.再读一读,体会诗人忧国思家的忧愁之情。

  4.小结。

  师: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春天景象,写了他的所望,所感、所盼、所忧,充分地表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也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来,行不行?(配上音乐,自由大声地练读全诗。)

  四、拓展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并配乐朗诵全诗。)

  思考: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喜)

  2、边读边理解诗意,小组合作探讨:

  (1)“剑外忽传收蓟北,”这是作者听到的什么消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此时作者流的是什么泪?听到这个喜讯作者和他的家人都是什么神态呢?

  (2)诗人“喜”什么呢?他还想干什么?美好的春光,可以伴随我更好地回家。回家要经过哪些地方?

  3.总结: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

  五、背诵《春望》,创新作业。

  1、背诵《春望》。

  2、拓展作业:

  (1)假如你在客栈遇到了老朋友——杜甫,你会对他说什么?

  (2)用学到的赏析诗歌方法再积累背诵杜甫的其他的诗篇。

【春望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望》教学设计05-30

《春望》教学设计02-17

《春望》教学设计模板03-21

杜甫《春望》教学设计通用03-21

《望洞庭》教学设计06-30

望洞庭教学设计04-23

《望洞庭》教学设计07-06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05-29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