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7 14:21:51 诗婕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加深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能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2、进一步理解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

  (二)基本练习

  1、填空

  (1)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2立方分米,这个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2)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体积和是96立方分米,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把一个体积是18立方厘米的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成的圆锥体积是()立方厘米,削去()立方厘米。

  (4)一个圆柱的体积、底面积与一个圆锥相等,圆锥的.高是9厘米,圆柱的高是()厘米。

  (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厘米。

  2、判断。

  (1)圆锥的底面半径扩大3倍,体积也扩大3倍。()

  (2)一个正方体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积和高相等,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是圆锥体积的3倍。()

  (3)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高是4分米,它的体积是(12.56×4×1/3)立方分米。()

  (三)综合应用

  1、一块圆锥形巧克力,体积是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4立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

  2、一个圆锥体积是640立方厘米,高是20厘米,它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第八课时教学反思

  教材中圆锥体积的相对练习较少,但在实际解决问题中却常常需要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以特别增加了一课时练习。

  教学中的一组填空题,对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联系很有价值。通过练习,学生们明确了圆柱与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和为4个圆锥的体积(或4/3个圆柱的体积),而它们的体积相差2个圆锥的体积(或2/3个圆柱的体积)……。掌握这些知识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如将圆柱削成最大的圆锥,求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就可直接用圆柱的体积乘2/3(1—1/3)从而使计算简便。

  教学中,我也遇到一些阻力——就是学生不愿用方程去解答需要逆向思考的问题,可用算术方法列式又常常对“1/3”发憷。为了更好与初中衔接,我在本节课综合应用环节俨然是一位“推销员”,不断给学生强化方程解法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全班不足五人愿意采纳这种方法。而用算术方法解答,则必须首先明确:若圆柱和圆锥体积和高(或者是底面积)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或高)是圆锥的3倍。

  [再教建议]针对学生思维习惯,在教学填空第4小题时不仅要讲清原因,而且应要举一反三,促使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联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2

  一、教材总体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应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

  3、让学生经历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方程思想方法的认识,提高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学生情况简析

  本班共有学生76人,大部分都是农村出来的小孩,从学生的摸底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基础的知识、概念、定义掌握比较牢固,口算、笔算验算及脱式计算较好。但粗心大意的还比较多,灵活性不够,应用能力不够强。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接受能力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也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本班学困生也不少。这些同学自觉性不够,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总想偷懒,不做作业或者抄别人的作业。今后首先还是加强学习习惯培养,如学前的自习、课后的复习等。在书写上还要继续提高要求,只有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真思考。

  其次,这学期分数的计算占了极大一块内容,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是关键。另外百分数应用题是本学期的重点,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方法与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常规”工作

  ⑴走进新课程,决胜新课程。认真搞好课堂教学研究工作,找课堂要质量。充分利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和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数学活动中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⑵认真研读教材,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意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切磋,循序渐进地采取有效、易懂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有所发展。

  ⑶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学具;尽可能制作好课件。

  ⑷加强计算教学。计算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基本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注意教材之间的衔接,对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⑸介绍课外数学知识与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⑴开展帮教结对活动,与后进生家长经常联系,及时反映学校里的学习情况,促使其提高成绩,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决心。

  ⑵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课后多关心学困生,他们的作业尽量面批。

  ⑶每堂课设计分层教学目标,较难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课后设计选做题,让优等生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⑷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应用、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扇形统计图、转化的解题策略以及总复习的四个板块的系列内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5人,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有上进心;有些学生的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学习数学有很大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2、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3、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时间,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7、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五、课时安排

  六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60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如下,教师教学时可以根据本班具体情况适当灵活掌握:

  一、负数(3课时)

  二、百分数(9课时)

  三、圆柱与圆锥(9课时)

  1、圆柱……6课时左右

  2、圆锥……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四、比例(14课时)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左右

  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左右

  3、比例的应用……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

  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

  1、数与代数……10课时左右

  2、空间与图形……9课时左右

  3、统计与概率……4课时左右

  4、综合应用……4课时

  5、数学思考……4课时文章来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以前学过的用归一、归总方法解答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能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2、 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和对正、反比例的判断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答应用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归一、归总应用题。

  教学难点:

  正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一辆汽车行驶的速度不变,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的时间和速度。

  看上面的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1)各有哪三种量?

  (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3)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他们成是什么关系?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2.8元。李奶奶家上个月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学生读题后,思考和讨论下面的问题:

  ① 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②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 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3)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4)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8=χ/10

  8χ= 12.8×10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5)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2、修改题目: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多少吨水?(学生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并交流订正,使学生明确例题的条件和问题改变后,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只是未知量变了)

  3、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书店运来一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每包30本,要捆多少包?

  (2)学生根据例题的解题思路,思考:题中已知两个量?什么是一定的?已知的两个量成什么关系?思考后独立解答。

  (3)指名板演,全班评讲。

  4、做一做:教科书P59“做一做”1、2题,让学生先判断两个量的关系,再进行解答。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科书练习第3、4题。学生读题后,先说说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再独立进行解答。

  2、完成练习第5、6、7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板书:

  用比例解决问题

  1、分析题意

  2、分析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圆》62—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掌握圆周率的意义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究的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渗透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62至64页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的,同时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因而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因为六年级学生正在经历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究、猜测验证、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从而使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得来的、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准备

  一套多媒体课件、若干大小不同的圆片、一把直尺、一根绳子、一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20xx年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一年,因为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之骄傲和自豪、虽然世博会已经于10月31日完美落幕,但是,这场规模空前的盛会却创造了7308万人次参观的新纪录、其中,中国馆是众多展馆中的一朵奇葩,深受游客们的喜爱,它的外观好像古代的一顶帽子,因此又被称为“东方之冠”、此外,城市地球馆也得到了中小学生的青睐、同学们,瞧,这是地球馆中的'地球模型,它叫“蓝色星球”、如果杨老师绕着它的最大横截面走一圈,大约走多少米呢?(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上海世博会这个情境的创设是为了突破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了热情和渴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熟悉圆的周长的概念、

  师:既然求大圆的周长没有好办法,那么我们就把小圆片做为研究对象、同学们,你能自己先摸一摸圆的周长吗?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

  (找个别学生示范)

  生:圆的周长是指圆一周的长度、

  (2)测量圆的周长、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几种方法,再尝试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去测量圆的周长、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合作交流

  在四人小组内交流方法、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旨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过程中,通过不断的交流、质疑,实现思想的碰撞与思维方式的互补,也使学生逐渐养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并在聆听的过程中学会“取”和“舍”,即学会分析、

  3、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展示滚动法和绳绕法,教师点评:同学们,刚才有的同学用绳子绕圆片一周,这种方法属于绳绕法、还有的学生把圆片沿直尺滚动一周,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滚动法、无论是滚动法还是绳绕法,大家都是把我们没学过的圆的周长转化为一条线段,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同学们展示的方法里面一定有你最欣赏的,那么就请大家用你们最欣赏最喜欢的方法同桌合作测量圆的周长,并把测得的数据直接写到圆上、

  设计意图:通过个别学生的展示,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质疑:这些小圆我们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测量圆的周长,那么“蓝色星球”最大横截面的周长,再比如赤道的长度,还能用以上这些方法吗?

  生:不能、

  设计意图:再次把学生带回课堂伊始的情境中,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4、猜想验证

  师: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

  生1:与直径有关、

  生2:圆的周长与半径有关、

  师:孩子们,因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是直径的一半,与半径有关也就是与直径有关,因此这节课我们先来讨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2)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①小组合作

  要求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负责分配任务,两人合作测量直径与周长,一人用计算器计算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第四个人把相关数据按要求填入表格中、补充完整后,看看有什么发现、

  周长直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1号圆片

  2号圆片

  3号圆片

  4号圆片

  ②学习“圆周率”

  师:同学们,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圆计算出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实际上,这个比值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通常我们称之为“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为了计算方便,一般我们只取它的近似数π≈3、14、(板书:圆周率,π≈3、14)

  (3)渗透数学文化

  师:孩子们,不仅我们发现了圆周率,古人们同样用自己的智慧得出了圆周率的值是多少、找学生介绍《周髀算经》中与圆的周长相关的内容以及我国古代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故事、听完了刚才两位同学的介绍,你能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数学文化的渗透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推导公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圆的周长始终是直径的π倍,而且知道了圆周率是个常量,如果已知直径,怎样求圆的周长呢?

  生: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吗?

  生:C=πd、(板书公式:C=πd)

  师:如果已知半径呢?

  生:C=2πr、(板书公式:C=2πr)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再次看看“蓝色星球”吧!已知“蓝色星球”最大的横截面的直径是32米,如果杨老师绕着它的最大横截面走一圈,大约走多少米呢?要求大家先认真审题,然后把你的过程写到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再次回到蓝色星球的情境中,运用新的知识解决问题,首尾呼应,使整节课完整而有序、

  (三)巩固新知,解决问题

  1、世博会不仅汇聚了各具特色的展馆,还有一些纪念品也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这款金镶玉挂件,其中玉的半径是1、5厘米,如果在玉的一周镶一层金边,那么需要多长的金边?

  2、菲利斯大转盘每节车厢旋转一周大约是251、2米,那么它的直径是多少米?

  3、课件上所展示的是世博会众多花圃中的一个,如果给这个花圃加上栅栏,需要几米长的栅栏?

  设计意图:这三道习题是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让学生在掌握了新内容的基础上,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结束语:同学们,虽然我们没有以设计者的身份参与到世博会的建设中,但是我们可以做自己人生的设计师,去建设属于你们的美丽新世界、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化曲为直

  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3、14

  C=πd或C=2πr

  课后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上海世博会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最后,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的环节中,以世博会为背景,设计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三道题实现了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提高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第124—125页,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及练习三十三第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储蓄存款的一些常识,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日常的存款利息。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并依法纳税的思想品德教育。

  设计说明:

  “利息“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多。从导入新课就紧密联系实际,从学生课外调查入手,顺势导入,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填写存款凭条,自己动手计算利息,小小储蓄员活动,课外调查验证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新课程理念。

  通过学生调查,教师讲解,可使学生受到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并依法纳税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顺势导入

  昨天,同学们都回家调查了自己家上半年的总收入与总支出,请大家计算一下,自己家上半年结余了多少钱?

  生1:我家今年上半年共结余了2550元。

  生2:我家结余的多一些,是5200元。

  生3:我家上半年新买了四轮拖拉机,没结余钱。

  生4:我家上半年结余的少(不好意思地停了一下)只结余了500元

  ……

  师:那你们家结余的钱都干师妹去了?

  生1:我家结余的钱借给二叔家盖房子了。

  生2:我家结余的钱存农村信用社了。

  生3:我家结余的前也存农村信用社了。

  生4:我家结余的钱存入农业银行了。

  ……

  师:把结余的钱存入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的同学有多少呢?(有一大半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因此,储蓄是件利国利家的事,我们应当积极参加。参加储蓄就要知道利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通过实里例:介绍储蓄知识。

  1、教师介绍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

  2、举例说明师妹是本金,利息和利率。

  幻灯出示:(例如)

  师:同学们,同桌可以互相帮忙,从上面的例子里站找到本金、利息、以及本息合计是多少。(学生汇报)

  生1:我知道,小丽存入银行的`100元钱是本金。

  生2:小丽一年之后从银行得到多付给的1。8元就是利息。

  生3:一年之后,小丽从银行共取回来本金和利息101。8元。

  师:关于利息,谁还知道哪些?

  生1:我还知道,存款的利息要按20%的税率纳税。

  生2:我也知道,银行多付给小丽的1。8元就是缴纳利息税之后的利息

  生3:我爸今年买的国债就不纳利息税。

  三、试算利息,依法纳税。

  师:计算利息,就要知道利率,利率是什么呢?

  生: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让学生自学利率的内容。

  师:计算利息用什么公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师:对照利率,请大家帮小丽计算一下;她的100元钱整存整取三年,到期的税后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汇报)

  生:我是这样计算的:

  三年到期的利息是:

  100×2.70%×3=8.1(元)

  应该纳利息税:8.10×20%=1.62(元)

  实际上得到税后利息:8.10—1.62=6.48(元)

  三年到期之后,小丽共得到本金和税后利息一共是106.48元。

  师:大家赞同她的计算方法吗?

  大部分赞同,有三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你们三个计算的不一样吗?

  生1.2.3:我忘记计算利息税了。

  师(笑说):那么三个平时都遵纪守法的,储蓄时可别忘了依法纳税哟!

  四、小小储蓄员,计算利息准。

  1、出示第125页的做一做

  2、把全班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同桌左边的同学充当张华,按第124页的存款凭条填写存款凭条;同桌右边的同学充当储蓄员,计算利息,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计算最准确。

  3、书面练习:练习第三十三页第1、2题。

  五、课外作业: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请同学们可后调查一下,现在的利率是多少?与我们书上介绍的一样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2)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里面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教学难点

  (1) 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

  大、小两个中国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铺垫。

  1、谈话:同学们认识老师手里的这个东西吗?(学生:是中国结)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喜欢)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做中国结可以吗?(学生:可以)

  2、出示复习题(板书):① 18ⅹ4+18ⅹ6 ②(4+6)ⅹ18

  3、会算吗?谁能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你喜欢算那一道算式?为什么?

  5、小结:①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谁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②在计算的过程中,可以怎样使计算简便?(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6、今天我们也可以使用运算律来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齐读一遍)

  二、自主探索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1、拿出刚才的中国结,出示例1信息:大的中国结每个用米彩绳,小的5

  3中国结每个用米彩绳, 5

  2、现在,要做18个大中国结和18个小中国结一共用彩绳多少米呢?

  3、谁来说说看怎样列式?

  4、师板书出其中的综合算式: 2323×18+×18 (+)×18 5555

  5、师:像这样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我们就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6、会算这两题吗?和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

  7、全班交流运算顺序。

  8、学生尝试计算,指明板演

  9、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①请板演的学生说

  ②个别学生说

  ③在小组内互相说

  10、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以前学过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样吗?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小结并板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刚才的两个算式,你喜欢算哪一个?为什么?

  2、小结: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3、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呢?(符合乘法的分配率)

  板书:2/5×18+3/5×18 (2/5+3/5)×18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四、练习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①同桌互相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②全班交流答案。

  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做完后要仔细检查是否正确。

  6、做练一练第2题

  ①独立完成

  ②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③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7、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

  课后完成练习十二第2题和第3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教学倒数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以练为主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与内容设计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1、通过预习你获得哪些知识?

  2、口算成绩是一的算式,集体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你们能给这样的两个分数起个名吗?

  2/3×2/3=1 4/5×5/4=1

  3×1/3=17/9×9/7=1

  1×1=1 0。1×10=1

  8×1/8=160×1/60=1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板书课题“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举例子你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的这么快?有什么窍门?

  板书: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

  二、研究问题指导点拨

  (一)研究倒数的意义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吗

  学生此时回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一种是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注重学生的评价,引出并板书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进一步理解意义:在倒数的意义中,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互为”一词的?请举例说明。

  4、快速抢答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和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差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商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乘积是1的几个数互为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是倒数。()

  (二)研究倒数的求法

  出示例题: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6/75/361

  小组讨论指名板演

  1、提问:

  你是怎么写出6/7的倒数的?

  生:因为6/7与7/6乘积是1,所以6/7的倒数是7/6。(因为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与分母正好调换位置。6/7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是7/6,所以6/7的倒数是7/6。)

  2、你是怎么写出5/3的倒数的?

  ……

  3、讨论:整数0除外的倒数是谁?1的倒数是谁?0的倒数呢?

  (1的倒数是1)

  师:能说明一下理由吗?

  生1:因为6先化成分母是1的为6/1,在调整位置交换1/6。

  生2:因为1与1的乘积还是1。(因为1可以化成1/1,1/2的分子与分母调换位置后还是1/1,即1,所以1的倒数是1。)

  师:0的倒数呢?

  (1)0的倒数是0。因为1的倒数是1,所以0的倒数是0。

  (2)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的倒数是任何数。

  (3)0的倒数是没有的。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0乘任何数都得0,说明0乘任何数都不得1,所以0没有倒数。

  (4)0可以写成0/1,0/1的倒数是1/0。

  (5)不对,1/0分母是0,没有意义,所以0是没有倒数的。

  4、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抽象概括

  学生自行总结求倒数的方法。

  板书: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三、延伸

  师:怎样求带分数、小数的倒数?

  总结:带分数先化成假分数然后再调换位置。

  小数先化成分数然后再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四、(一)类化练习

  1、请你填一填

  2、小法官

  3、你一定行

  (二)谜语

  五四三二一

  (打一数学名词)谜语:倒数

  五、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圆锥》一课是是小学教材中安排的最后一个立体图形,教学要求是认识圆锥,会计算圆锥的体积。本课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教材从生活入手,让学生认识圆锥,学习圆锥。生活与学习相结合,学以致用,既巩固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探索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圆锥,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高的方法,理解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认识圆锥和探索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渗透知识间“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圆锥的特征和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一)教学方法

  依据现代认知科学理论及发现法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式的教法。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实验操作、分析讨论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探究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及整合点

  1.认识圆锥

  课件出示几种圆锥体物品,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并观察、交流它们的共同特点,引出圆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还有圆柱体,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形状相似的物品,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逐一拿出削好的圆锥形铅笔,锥形土堆,铅坠等物品,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物品,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直觉引出课题,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点:课件演示,出示一些不能展示实物的圆锥形物体图片。】

  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圆锥,再次交流圆锥的特点。

  认识圆锥各部分的名称。利用电子白板画出圆锥,再分别介绍圆锥的底面,顶点和高,最后介绍字母表示。

  师:我们前面认识圆柱体时,圆柱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呢?我们先来从图形上认识一下。

  课件出示锥形土堆,铅坠。

  师:这两个物品都是圆锥形的,根据每个物品我们都可以得到一个圆锥图形。

  利用课件抽象出两个圆锥。

  【设计意图及整合点:课件演示帮助学生从实物抽象出圆锥的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表象。】

  师:圆锥的底面是圆的,这个圆叫做圆锥的底面。

  用课件在图上标出底面。

  师:圆锥的最特别之处是有一个尖尖的尖,这个尖给它起个名字叫顶点。

  用课件在图上标出“顶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讨论基础上,认识圆锥,概括圆锥特征。】

  【整合点:应用课件的直观演示,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圆锥的特征。】

  师:所有的物体都有高,哪是圆锥的高呢?同桌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指名发言。如果说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教师表扬并用课件画出来,否则,教师边介绍边画图。

  师:在圆锥中,各部分同样可以用字母表示。如,高用h表示,圆心用o表示,半径用r表示等等。

  边介绍边在课件上标出字母。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敢于争辩,在争辩中圆锥的高一步步清晰,同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整合点:因为从实物中无法看到圆锥的高,所以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圆锥的高。】

  测量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我们能不能摸得到?我们怎样才能量出圆锥的高?

  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合作量出桌面上圆锥的高。

  指名学生汇报:你是怎样量的?还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吗?

  提问:(1)测量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2)为什么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放置?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学生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测量方法,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体会成功的快乐。】

  【整合点:课件演示测量的一般方法,既是对学生操作的一个小结,同时生动的给出了测量的正确方法。】

  圆锥侧面展开图

  想象圆锥侧面展开的形状。课件演示其展开图。

  【设计意图及整合点: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的看出圆锥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底面是一个圆,进一步建立空间表象。】

  反馈练习

  下列各图由哪些图形组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加深对圆锥、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的理解。】

  2.探索体积公式

  学生猜想

  师:根据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同学们大胆猜一猜,圆锥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生1:我想圆锥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

  生2:圆柱和圆锥是两种不同的立体图形,圆锥的体积不能用“底面积×高”来计算,因为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

  生3:我想圆锥的体积肯定与圆柱的体积有一定的关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种种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了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

  验证猜想(1)、师提出实验要求

  师:老师也认为圆锥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有一定的关系。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吧!

  (2)提出实验的目的,说明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几次能装满,然后小组做实验,做好记录。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此时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空间,也增强了同学之间合作的意识,我们为的是结果,但结果并不重要,最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探究的学习过程。】

  (3)学生实验,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情趣,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汇报实验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合点:课件演示,更加直观,形象生动,而且规范了操作方法,使结论更准确。】

  (4)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描述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倒3次圆柱就满了。谁能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描述一下圆柱的体积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教师归纳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并介绍圆锥体积公式的字母表达式:v=sh.

  3.应用公式

  一个圆锥形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独立解答,指明学生板演

  师生集体订正,指明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

  师:要求零件的体积需要已知哪些条件?

  4.课堂练习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越重735千克,这堆沙子大约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填空:

  判断:

  有一根底面直径是6厘米,长是15厘米的圆柱形钢材,要把它削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零件。要削去钢材多少立方米?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后,教师运用不同的题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从而体现了课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思想。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

  【整合点:课件演示,增强练习的趣味性。】

  5.知识回顾,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收获?针对今天的知识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6.拓展延伸,培养兴趣

  找一个圆锥形物体,想办法计算出它的体积,并把过程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完成,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去发现它身上存在的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流程图(略)

  五、教学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我选择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教学。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xx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68~69页例1、练一练,第72页练习十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xx小学六年级有xx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xx。男运动员有多少人?

  独立解答,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的含义及解题思路。

  如果把问题改成:“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就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二、教学例

  1、出示例2xx小学六年级有xx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xx。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比较复习题与例2的不同。

  问题不同:复习题要求“男运动员有多少人?”而例2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2)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的含义

  59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是哪个量?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

  独立完成在书上,评讲。

  (4)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求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说说的含义,独立解答。

  (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

  说说的含义,独立解答。

  (6)小结:怎样解答这类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解答。

  提问:可以怎样画线段图表示题意?

  结合回答,板书画出线段图。

  指出:条件和要求问题的数量不对应,可以先求出与对应的数量看了多少页,再求问题的结果。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提问:求黑兔多少只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和同桌说一说,再解答。

  3、做练一练的第3题

  指出:这题中这个分数表示的数量和要求的.问题不对应,所以可以根据总数量和已知的分数求出的对应数量,再

  求出问题的结果。

  四、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题板题。

  五、课堂作业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教学设计04-21

六年级下册数学《负数》教学设计04-21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04-22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03-14

六年级数学下册《利率》教学设计12-15

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06-25

《找规律》教学设计数学下册03-16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01-20

六年级数学下册《面的旋转》教学设计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