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14 09:07:4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1

  一、教材分析

  此教学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我在课堂中结合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为了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试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的意识,提高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

  三、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炳辉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关键:通过找一找、摆一摆、画一画等认识简单规律和创造规律,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一学生喜欢的“做游戏”为引子,通过“找简单的规律——摆规律——画规律——找生活中的规律——动手创造规律”等活动。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能力,以及提高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意识。

  五、本课采用的教法和学法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动手操作。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六、教学准备和采用的教学媒体

  教具:小旗,胶带等。

  学具:学生摆的学具若干等。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游戏好吗?(好)那先看看老师怎么做,然后你们再接着做下去!比一比,看谁看的仔细、听的认真。

  口念: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石头剪刀布,接下来老师会说什么?为什么?

  动作:拍手、叉腰拍手、叉腰拍手、叉腰,接下来的.动作是怎样的?为什么?

  2、小结:对,刚才我们所做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都是就有规律的。(板书: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找一找生活中这样的规律。(板书:找)

  出示课件:找规律(生齐读)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师:(出示课件“联欢会”)元旦马上就到了,瞧,这是同学们布置的教室,多漂亮呀!仔细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图中哪些物体的排列有规律?请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1)、二人小组讨论联欢会上的规律。

  (2)、学生汇报:

  a、小旗的规律:

  学生汇报:小旗的规律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还有谁发现了小旗的规律?你能在黑板上贴出小旗的规律吗?

  学生说,生在黑板上贴黄旗、红旗图片

  学生再次完整的说小旗的规律: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又一面黄旗,一面红旗

  师:先是一面黄旗和一面红旗,后面跟前面是一样的,我们就把一面黄旗和一面红旗称为是“一组”。(板书:一组,齐读:一组)

  为了更好的看出谁和谁是一组,我们用圈把一组圈起来。(圈出一组)

  当我们要找图形排列的规律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是什么?再看是不是按照一组一组重复地排列(板书:重复排列,齐读:重复排列),至少重复三次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他是有规律地排列。

  问:那在这行当中谁和谁为一组重复排列?(要求语言表述完整)

  如果再挂一面小旗的话,会是什么颜色?再挂一面呢?为什么?

  b、灯笼的规律:灯笼的规律是?

  如果再挂一个灯笼,是什么颜色?

  c、花朵的规律:

  d、小朋友队伍的规律:

  3、小练习(分层次设计)

  师:你们可真厉害,找到了这么多规律,老师这还有几个这样的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吗?(愿意)一起来看看。

  ①问:图中的物体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那按这样的规律横线上应该出现什么图形?

  ②星星的后面藏着什么图形?为什么?

  如果后面再排一个圆是什么颜色?再排一个呢?

  ③问号后面藏着什么图形?为什么?

  (三)、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动手操作,摆一摆规律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是太厉害了,个个都是火眼金睛。那我们的小手,请把你的小手拿出来,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摆出有规律的图形吗?请拿出学具袋里的学具,同桌2人合作摆规律,看哪一组同学摆出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操作,师巡视,最后反馈了3组有特点的)谁来当当小评委,说说他摆的规律。

  老师表扬下面摆的有创意的同学。

  (提示:收起学具,看哪一组的同桌收的快)

  2、涂一涂规律:

  师:你能用你灵巧的小手为图形涂上有规律的颜色吗?请你拿出水彩笔,为学习单上的图形涂上你喜欢的规律,看谁涂的漂亮,比一比,看谁是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①学生画规律,师巡视,并注意表扬动作比较快的同学和提醒速度(画好的同学坐端正,同时也要注意时间,比一比哪个同学的动作最快。)

  ②汇报展示:(选几幅有代表性的)请小作者介绍自己的规律

  ③下面的同学,请你给你的同桌说说你涂的规律是什么?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规律

  师:有规律的东西是很美丽的,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这样的事物,你能找一找吗?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规律,请同学们欣赏。

  4、动手做一做——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规律: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你们为自己鼓鼓掌吧!你能让你的掌声有规律吗?(一个同学做,全班齐做)

  师:谁也能用这样的动作或声音来表示规律呢?(请一到两个同学来表示规律)

  (四)、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1、师: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

  师: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能干,不仅学会了找规律,小手能摆出有创意的规律,还能画出美丽的规律,真了不起。有规律的事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多仔细观察,发现更多美丽的有规律的事物。

  2、你能根据我们今天学习的规律,为妈妈设计一条有规律的漂亮的手链吗?

  (五)、板书设计

  找规律

  一组重复排列

  展示区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3左右。

  二、教学准备:

  1、课件、问题卡片。

  2、在教室中间空出一条走廊。

  3、要求学生准备好铅笔、尺子、小刀、橡皮、铅笔盒各一样。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材分析:

  《左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正确理解左右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二)学生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

  它们的相对性及学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理解“左右”,

  进一步通过对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策略选择:

  本课以活动课的形式,以六大块活动情境串连生成,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为一体,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左右的含义与相对性。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3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挂图、小动物贴图。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在黑板上贴出小动物贴图,让学生用“前”、“后”相互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位置,指名说。

  三、集体游戏

  1.一切行动听指挥

  请几名学生在教室内随意走动,当教师说“停”时,向全体同学说一说自己所在的位置,要求用上所学的方位词“上”、“下”、“前”、“后”。

  2.画鼻子

  在黑板上画一动物头像,让学生轮流给小动物添上鼻子,做游戏的学生需

  蒙上眼睛,其他学生可用所学方位词提醒该同学,让其顺利添上鼻子。

  四、全课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

  左、右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4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2、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辩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3、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辩认方向的方法,能在实际生活环境中辩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地图上规定方向的方法,分辨地图上物体所处的相对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1、在操场上我们都弄清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位置,在教室里又是怎样的?

  2、指导学生在教室里辨认“东南西北”并在书上填一填。

  二、问题探究

  找一个发令员,其他学生用手指出相应的方向(我说你做游戏)

  如:我说东

  你指东

  三、体验感悟

  出示动画课件(大型板图,随意粘贴的算式,有一份某市的图)

  引导:仔细观察十字路口,请你当一次小小交通警察,指挥交通。

  师:1、说说你家的门从哪个方向开?

  2、对门或左右门。

  四、实践应用

  1、观察夜空的星空,找到北极星的位置,明确具体方向。

  2、观察家里的植物是往那一边长。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一课一练第32页

  板书设计

  东南西北

  1、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西,右面是东。

  2、地图上的方向:

  上北下南北

  左西右东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5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感知100以内的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估计,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卡片、金鱼图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页。

  一、旧知回顾,揭示课题

  1、数的组成(个别回答)。

  a、3个十和6个一是()。

  b、7个十是()。

  c、8个一和7个十组成()。

  2、比较数的大小。

  说出比较的方法。今天继续来学习“比多少”书课题)。

  二、游戏导入,引出新知

  下面我们做个“猜猜看”的游戏,好吗?在老师手中有一些小棒,猜一猜大约有几根?(出示小棒。)

  生1:我猜大约有70根。

  生2:我猜大约有36根。

  生3:我猜大约有100根。

  生4:我猜大约有40根。

  师:大家的答案有这么多,有的猜的答案又相差很多,到底谁猜的较准确呢?下面就这样,我们先数出一部分(先数出10根),让学生了解到l0有这么多,再观察其余的小棒,做第二次估计。

  师:10根是这么多,请小朋友再猜一猜老师手中有多少根小棒。

  生:有50根;有40根;有45根;有30根……

  师:这次小朋友猜的比较集中,大约在30~50根之间,到底这一把有多少根小棒呢?我们一起数一数。(小棒有48根。)

  师:为什么第一次猜时,有的人猜得数量与48相差那么多,第二次猜时,就比较接近40根呢?(学生互相讨论讨论,发表意见。)

  生:第一次我们是乱猜的,第二次我们先看到了10根的多少,然后再猜的。

  师:对,我们在第一次猜时,没有什么作参考,凭感觉胡乱猜的;而在第二次猜数时,我们以10根的多少作参考。结果猜得数与准确答案比较接近。

  小结:所以今后我们在估计物体的多少时可以先找出参照物,然后再估~估,就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帮我们进行估计吗?

  三、多种情景,深化新知

  1、出示3捆小棒:第一捆是10根,第二捆是48根,第三捆是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小棒,是15根。随意抽出2捆小棒作比较,让学生说都发现了什么?

  师:10根与48根比较。怎样呢?

  生:10根比48根少。

  师:对,说的很好。那l0根与15根呢?

  生:10根比15根也少。

  师:对,10根比48根少,10根比15根也少。这少的程度一样吗?谁能说的再清楚些。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得少。

  师:这位小朋友用的“少得多”这一词非常好,“少得少”习惯上我们说“少一些”,谁再说一说。

  生:10根比48根少得多,10根比15根少一些。

  师:谁能反过来讲一讲,该怎么说呢?

  生:48根比10根多得多,15根比10根多一些。

  师:同位互相说一说。

  师:上节课我们是用符号来表示两个数的大小关系的,即1010,15>10,今天我们用语言来描述,同样也能表示出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接下来我们去水族馆参观一下好吗?

  出示金鱼图,让学生先估一估每种金鱼的条数(黑金鱼10条,花金鱼15条,红金鱼60条),用一句话描述出它们之问的大小关系。

  生:红金鱼比黑金鱼多得多;黑金鱼比花金鱼少一些……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接下来我们去花店走一走(出示第40页“做一做”),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分小组,每个说一句话完成第(1)题,(2)、(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再交流订正。

  2、师:今天小朋友都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出两个数量间的大小关系。想一想,在我们身边你能用语言描述出某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吗?

  生:我们班的小朋友有48人比老师的2人多得多。

  生:我们班的`男生人数比女生多一些。

  生:我的红铅笔有2枝比黄铅笔5枝少一些。

  小结

  今天小朋友又学到了新本领,在今后比多少时,我们不仅可以用“>”“

  教学反思

  本课首先采用“猜猜看”的游戏活动切题,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轻松自然的进入课堂,便于教学的展开。

  第二、多种情景,活用知识。

  课中的“猜小棒”“参观水族馆”“到花店走一走”等丰富的情景,都为学生灵活的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空间,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采用不同的手段(如可以用关系符号或语言来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以至于拓展到两种事物间的大小关系也可以用语言来描述)处理生活中数学问题。

  第三、学科交融,关注情感。

  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会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文学功底并不丰厚,有用词不当之处,老师应较委婉的给以纠正,关注学生情感的渲染,在学科交融间,淡化数学课的枯燥性、抽象性,给数学课增添文学色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多姿多彩。

  第四、尊重学生,提高能力。

  课堂始终处在学生的立场上,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愿,让学生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此外,还给学生提供充分交流、充分合作的空间,在共同学习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都得到培养与提高。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在对比、分析方面做得不好,学生用语言来描述两个数间的大小关系,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文学功底并不丰厚,有用词不当之处,学生对回答问题不够主动,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6

  课前思考:

  《“数学好玩”――分扣子》是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在分扣子的活动中积累分类的经验。在一年级上册中已涉及到了分类的知识――《整理房间》,所以孩子已有了分类的基础。本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习分类,通过“议一议”“做一做”“想一想”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并进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分扣子的实践活动,了解分类是需要标准的,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2、能力目标:经历实际操作的过程,初步提高把握图形特征、抽象出多个图形共性的能力以及整理数据的能力。在回顾、整理、交流活动中,初步学会全面合理地评价活动过程和方法等,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3、情感目标: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分类的结果,体会分类的标准不同,但结果一样。

  教学准备:课件、扣子教具若干份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上课之前,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名字叫《小熊一家和吵吵闹闹的怪物们》,小熊一家去郊游,走啊走啊遇见了一座大城堡。“哐哐哐,有人吗?”漂亮的大城堡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却又一桌子丰盛的`食物。“看起来好好吃啊,好像是特意为了我们准备的。”大家都走饿了,就开始吃了起来。这时候,进来了一只怪物,哦不,是两只、三只,一共有20只怪物。这些怪物说“哼,是你们动了我们的食物吗?我们的派对都被你们搞砸了,赶紧把他们都绑起来扔出去!不对,先让他们尝尝木棒的厉害!”这时候,一个小个子怪物走到了前面,“我们还是玩猜谜游戏吧!猜一猜谁是这个城堡的主人?只有五次机会”怪物们吵吵嚷嚷地说:“好啊好啊,听起来很有趣,如果猜不出来还能罚他们。”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熊的家人,你会怎么提这五个问题来猜谁是城堡的主人呢?

  生:1.可能是提出建议的这个怪物?

  2.可能是个子最高的那个怪物等。

  师:同学们都是按照外貌等一个一个猜的。有5次机会,但是有20个怪物,万一这样猜下去,5个问题内无法找到真正的主人怎么办?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来学习《分扣子》,通过今天学习分类,看看能不能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师:第一个活动,拿出一号口袋,先不动。【表扬动作快,守纪律的孩子】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可以怎么分类?每种分发还能继续往下分吗?音量最小,最先举手的小组优先,听懂了吗?

  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出示板贴。

  师:数三声请全班同学坐好,【及时表扬】老师在黑板上也准备了扣子,可以拿下来换位置,请你到前面来分一分。两个人一起,边分边说。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师:他们把扣子按什么分的?分成了几类?每种分法还能继续往下分吗?

  生:按形状分成了圆形和方形(或者按扣眼数量分成了两个扣眼和四个扣眼)。还能继续分。继续按照扣眼数(或形状)。

  师:最后经过了几次分类,分成了几类?

  生:经过两次,分成了四类。

  师:请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分的?【ppt展示,并让学生根据图片说一说】

  生:按照形状分――再按照扣眼数分。

  师:刚才老师听到有同学说还有其他的方法?谁能来讲讲别的方法?

  选一小组学生上台,先汇报按照什么分,再动手分一分。

  第一次按扣眼数分,分成两类,然后把两个扣眼的继续分成圆形和方形。四个扣眼的继续分成圆形和方形,先按照扣眼数――再按照形状。【ppt展示】

  师:观察一下,同样的扣子,两次分类你有什么发现?

  生:分类的顺序颠倒了。

  师:那分类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ppt展示两次分类的结果】

  生:分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大家不仅动脑筋快,看看大家手上快不快。把这些小扣子,快速的装回一号口袋,两个人合作会更快。【及时表扬两人合作完成并坐好的学生】

  2、活动2: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活动,谁来读一读?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请一组学生上台分一分。

  师:大家看,他们第一次是按什么分成的两类?

  生:颜色。

  师:我们先看红色,红色扣子还能继续分吗?快看他们第二次把红色继续分,按什么分的?

  生:按形状分的。

  师:白色的有形状问题吗?

  生:没有。都是圆形。

  师:那么继续看红色部分,还能继续分吗?按什么分?

  生:可以按扣眼数分。

  师:那白色还可以按照扣眼数继续吗?

  生:可以,并且动手分一分。

  师:老师看大家那么积极,是不是还有不同的分法?【出示ppt】

  生:按颜色――形状――扣眼数,最后分成6类。

  师:颜色分完之后,如果不按形状分,可以怎么分?

  生:可以先按扣眼,再按形状。

  师:那么我们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

  师:第1,2种方法我们看到了,其他4种方法,你们都能想到吗?看着其中一种方法,在脑子里想一下。这6种方法分完之后,想一想,分得的结果会怎样?

  生:分的结果都一样。

  师:对,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因为我们都是按照这三个特点来分类的,只是顺序不同。下面,两人一组,把扣子放回2号口袋并坐好。【及时表扬纪律好的小组】

  师:通过刚才两次分扣子的活动,谁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想法?请翻开书,填写自我评价表。填完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给对方一点鼓励或者提醒。【小组活动中我们也要互相帮忙,互相提醒】通过今天学习的分类知识,看看能不能帮助小熊一家解决刚才的难题。

  三、巩固练习

  小熊弟弟提了第一个问题:“城堡的主人是不是头上有角啊?”“对啊,是有角。”你看,熊弟弟一个问题,把怪物们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头上有角的),一类是(头上没有角的)。怪物们你一言,我一语说个不停:“光知道这个怎么能猜得出来?”那倒是,这样头上有角的怪物有13只呢,小熊弟弟非常会观察,看完了头上,接着观察脸。他问道:“城堡的主人脸上有胡子吗?”“不,没有胡子。”怪物们又开始吵吵了,“光知道这个能猜出主人吗?”熊弟弟两个问题问完,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的怪物有9只,又变少了。

  第三个问题,小熊弟弟问:“城堡的主人是花花绿绿的,还是一个颜色的?”怪物们哈哈大笑,“这哪能分出来啊,告诉你,是花花绿绿的”,这样一来: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的还有几只?

  生:还有5只。

  师:第四个问题,你猜猜会问什么?“主人有鞋子吗?”“嗯,穿着红色的绣花鞋。”四个问题问完,怪物还有几只了?

  生:只有两只了。

  师:这两只怪物长得太像了,都是头上有角,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鞋子。最后一个问题会问什么?“主人是有牙齿呢还是没有牙齿呢?”这两个怪物对视了一下,一个忽然捂住了嘴巴“这个不能告诉你”,熊弟弟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这个头上有角,脸上没有胡子,身上花花绿绿,穿着红色绣花鞋,没有牙齿的就是主人。熊弟弟通过5问题,5次分类成功找到了主人,这时候主人说:“不,你们不能走!”熊弟弟吓了一跳,“为什么呀?”“和我们一起玩吧,今天是我的生日。”小熊一家和怪物们度过了快乐的一天。熊弟弟通过分类的方法把城堡的主人找出来了,所以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也要善于动脑筋。

  一天结束了,城堡的主人很开心:“你这么聪明,我要送给你一份礼物!这些盒子里只有一个装着真正的礼物,只能提出三个问题,把有礼物的盒子找出来,你们能帮小熊弟弟完成吗?”

  生:有礼物的盒子有没有蝴蝶结?

  有礼物的盒子是花花的还是一个颜色的?

  有礼物的盒子是圆柱还是长方体的?

  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际情境建立连加、连减的数学模型,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会进行10以内连加连减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提高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师:上个星期天,一位叫芳芳的小朋友,和妈妈一起去乡下的奶奶家玩了(出示图片:芳芳)一大早,他们就一起乘上“口算号”公共汽车出发了。来,我们都看看有哪些口算,也来算一算吧!

  学生看着屏幕口算:

  4+1 5+2 5―2 8―2 3+4 10―4。

  5+3 7+1 3―1 6―2 7+3 6―6。

  师: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院子里喂鸡呢,芳芳可是个懂事的孩子,连忙跑过去帮奶奶喂鸡。引出例1。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了小朋友去乡下奶奶家游玩和乘坐“口算号”公共汽车的情境,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面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打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探究连加

  (1)课件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看,有几只小鸡在吃米?(多媒体演示5只小鸡在吃米)又来了几只?(多媒体演示来了2只)瞧,这只小淘气贪玩,来迟了吧?(演示又来了1只)

  师:你能将喂鸡的过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如果学生说不清楚,可重复演示课件)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师: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设计意图:算法选择及计算顺序是和“动作、过程”紧密联系的,教师通过学生的看图编故事,讨论怎样列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形式,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并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使学生不仅能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得更牢。

  师:嗯,口才不错,你说得可真完整!

  师:根据刚才的这些信息,哪位小朋友会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引导学生提出求一共有几只小鸡的问题)

  (2)列式。

  师: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小朋友们会列式计算吗?

  学情预设:学生欣赏的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可能不同。设想1:学生列的是分步算式。师:听他说得多清楚呀,用我们学过的加法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设想2:学生列的是综合算式。教师不要忘了舒时给予奖励。

  (3)探究、理解含义。

  ①指名学生说说第一种方法两个算式的意思。

  ②师:结合图,说说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

  师:为什么这里要把他们加起来呢?用加法呢?

  指名说。

  师: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还列出了5+2+1=8和5+1+2=8这两个算式,老师不明白是什么意思,谁能来告诉老师?

  师:(恍然大悟状)哦,老师明白了,原来要求一共有几只小鸡,还可以直接把5、2、1三个数加起来!

  师:看这两个算式与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你来给这个算式来取个名字?

  师:像这样三个数或三个数以上的数加在一起叫做连加。(板书:连加)

  师:你会读这一道连加算式吗?(指名学生读)

  (4)交流算法。

  师:5+2+1=8,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先讨论,再汇报)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一个一个地教出来的。或是先算5+2=7,再算7+1=8不管那种方法,只要说出理由,都给予肯定。

  师:是呀,计算连加时我们一般先把前两个相加,然后再把算出来的得数(强调是算出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这样的计算,也就是说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板书:从左往右)

  学生齐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知识的存在。扶放有度,使学生直观地理解连加的数学意义。

  2、探究连减。

  (1)情境演示。

  师:芳芳正在忙的起劲的时候,表弟在一旁高兴地大叫起来,看,那几只小鸡吃饱了!

  (多媒体出示小鸡跑走图)

  (2)合作探究。

  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会编个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述。

  师:要求还剩多少只小鸡,你会列式吗?(板书:8-2-2)

  师:结合图,说说算式中的5、2、1、8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指名说。

  师:为什么这里要用减法呢?要―2再―1呢?

  指名说。

  师:你能给这个算式起个名字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连减”)真不错,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连减”。

  师:你会读这一道连减算式吗?(指名学生读)

  学生一起完整地读出课题“连加连减”。

  师:请小朋友们开动脑筋想一想,这道题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请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如果他说对了,请你夸夸他,如果他说错得不够好,请你帮帮他。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要适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处理、解决,只做适度的.引导,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全班交流,小结连减得计算方法:计算连减题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再用得到的结果减去第三个数。

  3、初步小结:喂完小鸡,芳芳也认识了今天的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都是按怎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板书:从左往右)

  设计意图:及时地巩固知识、梳理刚刚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学到手的知识切实成为自己的本领。照顾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对这一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联系情境,应用拓展

  闯关游戏。

  师:夕阳西下,芳芳跟着奶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奶奶家,小朋友们跟着他们也一起学会了很多的新知识。现在,芳芳的妈妈还想考考我们小朋友知识学得怎么样呢。小朋友们,我们来接受挑战吧。

  第一关:各显神通

  1、师:学了一节课,有些同学已经有点急不可耐地要展示自己的本领了,那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学具,在小组中进行一个活动吧!(老师可以示范一组)用你的学具摆一摆,考一考你的同学,我们可要进行小组间的评比,看哪个小组活动得最好哦!

  师:刚才小朋友摆出了很多连加连减的算式,怎么样在纸上画出连加和连减的过程呢?

  学生说。

  老师示范:连加几个部分加起来,我们可以分开画,连减需要减去几个部分,我们可以用圈去和划去的方法。

  2、师:明白这个意思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打开书本72页,完成做一做。

  反馈:为什么要4+3+2=9?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4、3、2、9各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10―3―5=2同前)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非常爱动,你光让他听,他还真坐不住。因此,安排了动手摆小棒的环节。让学生在合作中摆出小棒,教师可以同时考查学生对连加、连减这一知识掌握得如何。

  3、师:请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能用连加连减来计算的例子?

  生1:家里原来有3只苹果,妈妈先买来了2只,又买来了4只,现在一共有几只?可以用3 + 2 + 4 = 10来计算。

  生2:我原来有9本书,送给弟弟3本,又送给妹妹4本,还剩多少本?可以用9 ― 3 ― 4 = 2来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举例,一方面是想将数学与身边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进而体验连加连减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二关:火眼金睛

  (1)多媒体演示开始时的一组题。

  师:今天我们又掌握了两种本领,仔细观察上课时我们做过的这组题,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2)口算连加连减。

  师:是的,我们发现原来这两个算式都能拼成连加、连减的算式,而且计算顺序也相同,那下面这些口算题,你能很快算出来吗?

  第三关:精打细算

  师:学校打算组织一次秋游,可以带一些干粮。如果妈妈给你10元钱,有这么一些食物,你打算怎么买?用算式来表示。

  师:好好看看、算算,怎么样才能买到自己喜欢又实惠的食品,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本节课上联系课外的情境,增强了学生对连加连减的认识,并能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如春游时妈妈给你10元钱你自己如何安排等。课堂上学生是带着问题来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体现课堂效果的标准之一,因此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总结“我的问题解决了”很重要。

  四、全课总结,延伸课外

  师:愉快的一天结束了。芳芳说:这一天的收获可大了,小朋友,你想不想和芳芳比一比谁的收获大呢?让我们来说一说吧。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是从左到右,还学会用连加连减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课后还可以找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连加连减来解决的,比比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

  趁着学生意犹未尽。让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连加和连减故事,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练习十一第1—7。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

  2、通过练习促进数感的发展,能说明解决相应简单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

  3、逐步发展数学学习的信心,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89=53+7=64+9=73+8=

  57+4=6+29=29+7=92+8=

  集体口算,选一两题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

  二、练习。

  1、练习十一第1题。

  独立口算,集体订正时提问。

  每一组的第1题与第2、第3题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都是两位数加一位数,第一题是不进位加法,第2题是进位加法,因此十位上的数比原来多1。)

  2、练习十一第2题。

  老师可以将第2题做成道具,改动要加上的一位数,让学生多练几次,掌握计算方法。

  3、练习十一第4题。

  (1)出示第4题,老师说明题意:在括号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得数,并把它圈起来。

  (2)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你圈的是哪个数?另一个得数错在哪里?今后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4、练习十一第5题。

  12题口算,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完成,集体交流,统计全对人数,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给予表扬,并指导学生分析错题,指导学生改正错题。

  5、练习十一第6题

  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结果。

  6、练习十一第7题

  请多个学生提问题并解决

  三、作业布置

  1、《练习册》练习十一(1)。

  2、比一比,算一算。

  (1)45+3=3+52=6+40=

  45+5=8+52=6+44=

  45+8=9+52=6+49=

  49+3=52+6=4+68=

  49+30=52+9=4+66=

  (2)在正确的得数上打“√”。

  54+9(635373)8+63(716172)

  95+5(9990100)75+9(847485)

  (3)直接写出得数。

  2+89=55+5=92+8=

  57+40=6+29=64+9=

  29+7=30+70=75+20=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9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教材是数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在这一阶段通过让学生初步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理解基数,序数的含义,数的认,读,写,数的顺序,学会比较数的大小,并会认,会读,会写这5个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口头表达的能力,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运用于生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教材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1—5各数的基数,序数的含义。

  本课难点是: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情景教学法—举例说明—法发现法等教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特点,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的画面及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教给学生观察的思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摆圆片,亲身感知、体验数的顺序,从而得出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

  本节课主要由五个环节来完成;

  (一)观察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图片引入,让学生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要怎样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会丢,明确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

  这样教学设计提供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图过渡到数,建立数的概念

  1、从图过渡到数。同学们都说有1个同学在拉手风琴,那么,除了1个同学,还有什么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

  2、同样的思路教学2—5各数的认识,这样就让学生很好的体会到数字来源于生活,从而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联系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数

  在学生认识了1—5各数以后,设计游戏,让学生在自己身上,教室里,家里找一找,数一数,并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

  这样就让学生把生活实际与数学较好的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动手操作圆片,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1、认识数的意义以后,让学生自己摆圆片,摆一摆,比一比,哪个数大,你是怎么想的渗透了自然数的计算单位和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1。

  2、认识数的大小以后,进行猜数游戏,如5的前面是几3的后面是几还有可能是几通过反复练习,学生较好的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知识点。

  3、最后学习写数。写数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学生对1——5各数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导学生规矩,工整的写数。这一教学环节就要充分利用电脑软件的直观性,清楚的显示1——5各数运笔的轨迹,先让学生观察,感知,再通过描红,独立书写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想象力,充分体现新课程的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理念。

  (五)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如:“想想做做”中找朋友,看数画圈,看图写数等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与形的联系,更好的理解和认识1——5各数。

  2、最后设计了一些用1表示1个整体的题目,如:1盘香蕉,1串葡萄,1双袜子等,渗透单位“1”的概念。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很快就要结束了,哪位小朋友能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最成功的是什么?整堂课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课堂上将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学生参与面广,学得愉快,学习效果好。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10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飞飞的生日是9月24日,他很早就通过日历表查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学校不上课。他非常希望到那一天父母也能同时休息,好陪他去书店看书、去游乐场游玩,可是又不知道到那天父母是不是能同时休息。于是想请同学们帮忙提前算一算,大家愿意吗?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三、日历表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其实在日历表中的这些数字之间还藏有许多有趣的规律,同学们想不想把它们找出来?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6-27

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4-17

一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设计04-22

数学一年级教学设计04-20

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设计04-28

数学教学设计12-27

数学教学设计12-28

精选数学教学设计04-30

数学《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4-19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