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一等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一等奖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2、教师范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
3、听读诗歌
4、学生根据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5、提出问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三、以“情”赏读
1、再次朗读,提出朗读建议和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
3、设疑引导
(1)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四、以“议”品读
1、提出品析建议
扣住感情审视——倾诉——盼归
2、小组选择喜欢的一节诗歌,朗读品味,体会诗意,看看谁最懂诗人的心。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品析第一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重点)思考“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情”的深刻含义:指面对历史的变迁、争战,长城依然屹立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
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
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抒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历尽沧桑,长城见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我们在朗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读得缓慢、低沉,突出长城饱经沧桑之感。
(2)学生再次朗读
4、品析第二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重点语句分析
A.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不能成声”与“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难以抑制情感的体现。一个“总”字表现了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作者,“一……便”更体现情感的不可控制,而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觉,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烧,那么火热,那么炽烈,由此可见作者的对民族、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赞颂。
B.“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指什么?
万里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万里,“千年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是时间跨度,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千年的面容”“万里的躯体”,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是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
(2)指导读法,让学生试读。点评
5、品析第三节
回顾学过的《敕勒歌》,学生齐读《敕勒歌》。老师不设问,缓慢地述说。
五、以“听”背读
1、再次朗诵品味诗感
2、学生试背这首诗歌
六、拓展延伸欣赏席慕容的诗歌,体会诗歌风格。
欣赏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乡愁》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你冷眼——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思乡的激情
黄河——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启思
看到一片落叶,可能会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学生可能众说纷纭。)那么,台湾著名诗人纪弦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领会
1、教师示范朗诵,学生一边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画出断句标志,同时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舒缓、低沉、深情)有初步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在听读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情感。教师巡视、倾听,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点拨。
学生展示朗读。请几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导。
生比赛朗读。分男女生竞赛朗读、小组间朗读等。教师打分记录,奖励优胜队。
三、分组品读
1、再次自由朗诵诗歌,寻找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画出横线。
反馈:“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等。
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巡回观察、倾听、指导。
反馈:小组汇报收获,提出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
3、教师预设学生的疑问,猜测几个可能的问题。
A.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B.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4、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提示、提问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即:
A.诗人睹物生情,想到家乡、亲人、祖国,不禁思念长长,而承载思乡情的是这片槐树叶,它怎能不美?
B.由看到一片树叶随之引发回忆和思索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四、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背诵、集体背诵、展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备注:背诵时别忘记强调诗歌的韵味。
五、写作训练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其中一个完成。
1.想像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时候,外貌和神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
2.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像,具体描写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板书设计
附:教师下水文章(写作训练1)
诗人纪弦在翻阅一本旧诗集时,突然停了下来,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片槐树叶,那片夹在诗集里的叶子。他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抖落在手掌中。他为什么不用手捏?他怕损伤了那宝贝叶子,哪怕一丝一毫他也不愿意。
手掌托着那片槐树叶,他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叶脉的数量想必他一定很清晰。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薄如蝉翼;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那凝神的眼睛里一汪思乡的泪。在那泪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头转到故国的方向,把那片槐树叶扣在掌心贴在胸口。
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一等奖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认读课文下注的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引导学生学习现代诗,了解其特点;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入境,欣赏诗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的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之美以及作者强烈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营造意境,如何以物寓情抒发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作者的资料,准备诗歌的配乐朗诵带或录像带。2.了解诗歌朗诵的相关常识。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反复朗读,准确认读文中字词。2.自选一首现代诗,作好准备,参加朗诵比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师:放《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歌?歌词歌唱了什么?(学生回答略)
长城,一个萦绕了几个世纪的梦想,一个凝聚了万千沧桑的奇迹,一个似乎永远沉睡又永远充溢着激情的建筑。在华夏儿女心中,长城早已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身在祖国,还是身在异乡,长城始终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无可替代地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的永恒。谁说起长城,都会热血沸腾,隔海相望,与祖国大陆同根生,血肉相连的台湾同胞更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在台湾著名女诗人席慕蓉的《长城谣》里再次仰望历史的苍穹,谛听游子的心音。
2、介绍作者
说起席慕蓉,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在老师的中学时代,她曾是我们膜拜的偶像。她的诗和散文都写得极美,下面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的有关介绍。
席慕容,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1943年出生于重庆,之后随父亲定居台湾。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再后来入比利时布鲁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多次获多种绘画奖。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其他诗集也是一版再版。
她的故乡,是她诗中的“刺勒川,阴山下”的那个莽莽苍苍的大草原。可是因为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出生,也不在那长大,更从未回故乡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她与故乡有着割不断的血脉关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尽情抒发自己的乡思乡愁。此诗就是在此种情境下写成的。
她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原因。
二、以“法”引读
1、介绍朗读诗歌应注意的问题
节奏、重音、停顿、感情、音质、表情、动作……其中感情最重要。
2、教师范读全诗,把握全诗的感情
3、听读诗歌
4、学生根据节奏划分自由朗读
5、提出问题: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
三、以“情”赏读
1、再次朗读,提出朗读建议和要求,
2、学生自由朗读。
3、设疑引导
(1)诗人抒写自己思念祖国思念家乡,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要借助具体的物来寄托和抒发心中的感情,这个物就叫意象。“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传达于作品中,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在这首诗里主要的意象有哪些?(长城、黄河)这首诗,最重要的意象是长城,作者为什么要使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
四、以“议”品读
1、提出品析建议
扣住感情审视——倾诉——盼归
2、小组选择喜欢的一节诗歌,朗读品味,体会诗意,看看谁最懂诗人的心。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品析第一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重点)思考“无情”、“蹲踞”、“冷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无情”的深刻含义:指面对历史的变迁、争战,长城依然屹立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
蹲踞:突出了长城的雄伟的姿态!
冷眼:长城冷静地对待面对人世间的一切是非、成败、荣辱!
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抒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历尽沧桑,长城见证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我们在朗读这一节诗的时候,应该读得缓慢、低沉,突出长城饱经沧桑之感。
(2)学生再次朗读
4、品析第二节
(1)学生发言,教师引导:
重点语句分析
A.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不能成声”与“不能成篇”都是作者难以抑制情感的体现。一个“总”字表现了这种情感一直萦绕着作者,“一……便”更体现情感的不可控制,而这情感不是涓涓流水在心中流淌的感觉,而是像烈焰熊熊燃烧,那么火热,那么炽烈,由此可见作者的对民族、对民族精神的热情赞颂。
B.“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指什么?
万里的躯体”是指长城绵延万里,“千年的面容”是说长城的历史悠久。一个是指空间距离,一个是时间跨度,在这里,长城已不是一个“无情的建筑”,而是民族的象征,祖国的象征,长城“千年的面容”“万里的躯体”,加上“云”“树”“风”……共同构成一副莽莽苍苍的山河画卷,那是诗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家园,那是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那是诗人深深眷恋的祖国啊!诗人在这一节诗里是抒发了对长城的赞美和依恋。
(2)指导读法,让学生试读。点评
5、品析第三节
回顾学过的《敕勒歌》,学生齐读《敕勒歌》。老师不设问,缓慢地述说。
五、以“听”背读
1、再次朗诵品味诗感
2、学生试背这首诗歌
六、拓展延伸欣赏席慕容的诗歌,体会诗歌风格。
欣赏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乡愁》
板书设计
长城谣
席慕容
你冷眼——无情的建筑
我焚起——思乡的激情
黄河——从你身边流过
从我梦中流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启思
看到一片落叶,可能会引发你什么样的联想?(学生可能众说纷纭。)那么,台湾著名诗人纪弦通过一片槐树叶,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
二、朗读领会
1、教师示范朗诵,学生一边倾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边画出断句标志,同时让学生对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舒缓、低沉、深情)有初步的感受。
2、学生自由朗读。在听读的基础上,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自由朗读,初步领会诗歌的情感。教师巡视、倾听,发现学生朗读中的闪光点,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点拨。
学生展示朗读。请几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其他同学评。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朗诵者和点评者进行鼓励与指导。
生比赛朗读。分男女生竞赛朗读、小组间朗读等。教师打分记录,奖励优胜队。
三、分组品读
1、再次自由朗诵诗歌,寻找哪些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画出横线。
反馈:“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呦,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等。
2、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相互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巡回观察、倾听、指导。
反馈:小组汇报收获,提出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
3、教师预设学生的疑问,猜测几个可能的'问题。
A.为什么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在诗人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B.诗人为什么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4、师生共同探讨,通过提示、提问等方式找出问题的答案。即:
A.诗人睹物生情,想到家乡、亲人、祖国,不禁思念长长,而承载思乡情的是这片槐树叶,它怎能不美?
B.由看到一片树叶随之引发回忆和思索更符合人们的思维方式,所以在第二节才写槐树叶的来历。
C.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双线合并:伤感现在──回忆过去──企盼未来。
四、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背诵、集体背诵、展示背诵,加深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备注:背诵时别忘记强调诗歌的韵味。
五、写作训练
从以下两个选题中任选其中一个完成。
1.想像诗人面对那一片槐树叶的时候,外貌和神态应该是什么样的,要体现诗人细微的情感变化,进行片段描写。
2.诗人想要“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展开你的想像,具体描写一下我们和诗人共享这一时刻的美好情景。
板书设计
附:教师下水文章(写作训练1)
诗人纪弦在翻阅一本旧诗集时,突然停了下来,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一片槐树叶,那片夹在诗集里的叶子。他把树叶小心翼翼地抖落在手掌中。他为什么不用手捏?他怕损伤了那宝贝叶子,哪怕一丝一毫他也不愿意。
手掌托着那片槐树叶,他仿佛擎着一个稀世珍宝,叶脉的数量想必他一定很清晰。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叶片上,薄如蝉翼;也照射到诗人那爬上皱纹的额头和缕缕银丝,还有那凝神的眼睛里一汪思乡的泪。在那泪欲滴落的时刻,他仰起头,长长叹了口气,把头转到故国的方向,把那片槐树叶扣在掌心贴在胸口。
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一等奖3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检查预习
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注音略)
三学海拾贝
1作者简介
席慕容(略)
2听录音,整体感知
3讲授第一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讲析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追问: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讲析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
四当场成诵!
五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纪弦(略)
三赏析诗歌
1、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2、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6、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布置作业
【现代诗《一片槐树叶》教学设计一等奖】相关文章: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04-12
课文《一片树叶》的教学设计01-22
《一片树叶》的教学设计模板01-16
《一片树叶》优秀教学设计范文01-04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11篇02-24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8篇01-20
关于《我是一片小树叶》教学设计04-10
槐乡的孩子教学设计01-09
槐乡的孩子经典教学设计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