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30 18:33:4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1

  以科学探究为宗旨,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经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测量――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观察、记录等能力,加强学生测量技能的训练,在使学生发现一杯热水温度下降变化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预测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

  2.能够收集数据来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连续测量一杯水温度的方法。

  2.知道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感悟到任何科学认识都必须来源于科学实践。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经历连续测量一杯热水温度并发现其变化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实验中条件的控制。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杯、热水、温度计、记录表。

  师准备材料:水杯、温度计、精确记时工具、米尺、统计图、小黑板(记录表)、红色白板笔、乒乓球各一件、两壶热水。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谈话:

  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老师手拿乒乓球到空中,送开手让乒乓球自由的在桌面上跳动……问:你听到的声音是怎样变化的?(由慢到快…)。

  师:如果让乒乓球在平地上滚,它滚动的速度又会怎样变化?(由快到慢…)。

  师:你家里的钟,它的秒针在走的时候又是怎样的规律呢?(均匀的)。

  师: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通过有关生活中规律现象的课前谈话,一方面达到吸引学生注意,调节气氛的作用,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为这节课水温变化规律的寻找作好铺垫!)。

  一、明确问题,进行预测。

  (一)测水温引问题。

  1、师倒一杯热水,问:谁能上来测量一下这杯热水的温度?(板书:热水)。

  2、一学生上台测量,教师指导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4)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水面。

  学生读出来后,师说:我帮你拿着,你把这个温度写到黑板上吧!

  3、我想再请一位同学上来看一下是多少。请另一生上来读。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通过写既可以复习写法,为接下来的记录做好准备;又可以通过这段时间,让热水温度有明显的下降。)。

  4、他们两个读的不一样,谁再来看看?读出后也写在黑板上。

  5、怎么三个人读了三个温度?一杯热水这样放着,是不是总是固定在一个温度不会变?如果接着再测,还会有什么现象?(板书:变凉)。

  (以一杯热水变凉这一生活现象引入探究,体现了科学来自生活,科学联系生活的本质。以“生活”为基石的科学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生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才具有无穷的.美丽!)。

  (二)预测水温变化。

  1、那么,如果每隔3分钟读一次温度,温度下降将会是怎样的?

  2、学生的猜想可能有: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不可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1)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2)呈现先慢后快的趋势。

  (3)温度均匀下降。

  (4)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师板书学生的猜想。并提示:把你们小组认为对的猜想记在活动记录上。

  (科学需要大胆地猜测,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喜欢猜测,也很会猜测。通过这里的猜测,为学生的思维展开提供了有效的依托,同时诱发了探究的兴趣和行动的内驱力,为后面的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二、制定计划、收集数据。

  (一)制定研究计划。

  1、问题:如何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对的呢?学生回答后师述:最好的方法就。

  是测一杯水的由热变凉的过程,收集好数据,用数据来证明。

  (我们的实验在进行前,为了实验的有序性、科学性及成功,都要做大量的实验前指导。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却极其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形成的集散地,在整节课的科学探究中起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

  活动过程如下:

  1、师倒水,小组派一生取热水。(注意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2、好,一起把温度计插入水中,等温度不再上升了,组长举手示意一下。

  3、待各组都举手了,师发令:好,开始!把现在的温度记录在0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先等待三分钟,大家可以静悄悄的密切注意温度的变化。

  4、师:10、9、8、7、6、…3、2、1三分钟到。把温度记录在三分钟的格子内。让我们等待第二个三分钟。

  5、同上,直到连续12分钟结束。

  (由于中间有间隔3分钟的时间,不利用显的有些浪费,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在得出前面的数据后,算一算。在算的过程中实现规律的发现,为接下来的交流活动做好准备。)。

  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科学家通常采用统计图来研究科学规律。下面我们也来画一张统计图。

  演示曲线图制作:师出示统计图,我们把这一组数据标在统计图上。第一个数据标在左面的温度标尺上,93℃在这里;下面是84℃……教师依次把各温度数值标在图上,最后用直线将各点连接起来成一条曲线。

  化大,后来越来越平,说明变化小了。引导得出热水变凉的规律:先快后慢。)。

  4、把你们自己的数据也标到统计图上去,看看你们的统计图是不是也是一。

  样的规律?学生小组内完成曲线图。

  5、反馈:逐一汇报各自发现的规律。连续几个后,可问: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6、小结发现: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搜集了数据,并把它们画成了统计图,而且还发现了规律----热水的温度在下降的过程中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规律。虽然我们只做了一次实验,但12个小组同时做相当于做了12次,而且结果都一样,证明这就是科学规律。我们平时做实验,只做一次还是不够的,应该多做几次,这样才能总结规律。

  四、拓展延伸,引向深入。

  1、谁把我们今天发现的科学规律再来说一遍吧?

  2、讨论:如果继续观测下去,温度还会怎样变化?

  (温度会继续下降。)。

  3、问题:是否一直这样降下去呢?会降到多少呢?(热平衡)。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做这个实验。

  (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意犹未尽的。这样,这节科学课的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科学探究的方法。)。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2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

  《风的形成》选自河北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本课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观察上升的空气”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暖气片使室内变热的原因和对空调安装位置的思考,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的成因。

  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尝试探究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思路】。

  观察——质疑——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小结——运用。

  【教学准备】。

  1、课前收集有关风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实验材料:铁架台、细线、羽毛、硬质透明塑料罐(风箱)、蜡烛、打火机、檀香、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发孩子们对科学实验的向往。(略)。

  一、导入。

  (一)师出示纸风车。

  1、边拨动风车叶片边说,我可以这样让它转起来。

  2、你们还可以怎样让它转动起来?(生上台演示)。

  3、谁能让它转动得更快一些呢?(生上台演示)。

  师质疑:没有接触到风车,怎么就让风车转动了呢?

  生明确纸风车在有风的情况下就能转动起来。(师相机板书“风”)。

  风是怎样形成的?指名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明确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师板书“空气”)。

  (二)出示风筝图片。

  谈话:我们能用嘴把风筝给吹上飞上天吗?那怎样的风可以做到?(自然风)自然界的风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原因让空气流动起来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自然风形成的奥秘。(ppt出示课题“风的形成”)。

  【设计意图】。

  摒弃了教材中的问题导入,改了用孩子们熟悉的“风车”作为本课切入点。易于调出学生之前学过的经验与知识——空气流动形成了风。通过“风筝”和“风车”的对比,让学生找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易于学生对“人造风”“自然风”概念的构建。

  二、探究。

  (一)设疑。

  过渡:要想知原因,仔细看视频(关于放飞孔明灯的一段视频)。

  1、视频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学生说明视频里的人干什么,大致说清孔明灯点火前后的状态)。

  2、看了这段视频,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猜测。

  谁能试着解释一下?(生尝试解释)。

  (三)演示。

  1、师出示铁架台,用细绳的一端系上一片羽毛,另一端绑在铁架台上。下面放着蜡烛。

  师问:你观察到了什么?并让学生大胆猜测,如果把蜡烛点燃会发生什么现象?

  2、点燃蜡烛,指导学生观察。

  3、师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想把答案找,赶紧动动脑。

  4、学生思考,组内讨论、交流,完成实验报告单的“探究一”部分。

  5、汇报、展示,全班交流。

  6、ppt出示科学在线:孔明灯小知识。

  相传在17前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用竹篾扎了一盏纸灯,在灯的下面燃着一团松脂,灯便浮升起来,悬在空中,用它来传递作战信息。后来人们称它为孔明灯。这可比热气球的出现早了近1500年。

  7、现在你能解释孔明灯升空的原理吗?(生尝试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

  用质轻易得的羽毛代替教材中的纸螺旋圈,更能体现空气受热后“向上”运动的方向。边演示边详细地讲解,为之后的学生分组实验作出示范。“科学在线”的呈现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并能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二)探究二(分组实验)。

  过渡:利用刚才的发现,让我们继续探究。

  1、师:加热后的空气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产生流动吗?

  2、引导学生科学地猜测是要有依据的。

  3、联系生活去尝试理解。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结论得出的全过程,亲身参与到实验器材的选取与改进。让孩子们体验到科学实验离我们并不遥远,实验器材的获取也是可以用身边的物品加以改造形成。

  过渡:想要探究竟,动手来验证。可是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要是能给空气“抹上颜色”就好了。从而引出檀香在实验中的作用。

  4、出示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特别提出使用打火机点燃檀香的方法及熄灭檀香借助湿纸巾)。

  5、分组实验,完成报告单。

  6、汇报交流。

  7、形成结论。

  【设计意图】。

  对实验器材做了一些小的调整。如:实验箱用废弃透明的塑料瓶代替。虽然相比玻璃而言,熔点较低,但这对于具备一定实验操作能力的五年级孩子们来说问题不大。在老师之前演示实验的提醒和示范下,更能提高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湿毛巾改用湿纸巾,便捷的同时也方便檀香的熄灭。具体详实的实验要求和温馨提醒保证了分组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过渡:实验室里,我们用小小的蜡烛制造出了风,自然界中谁来替代蜡烛呢?(太阳)。

  师出示一段微课视频讲解: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这就出现有的地方气温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温度低的冷空气过来补充,空气不停地流动,风便形成了。

  三、知识运用。

  解释暖气片的安装位置。

  【设计意图】。

  尝试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有利于让孩子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四、知识小结。

  畅谈收获。

  五、知识拓展。

  猜测风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指导学生课外验证。

  【板书设计】。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3

  (一)板书课题,齐读题目。

  (二)据题质疑,激发兴趣。

  学生可能提出:

  1、此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时的一场雨?

  2、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主要说的是什么?

  3、下雨时自然景物有哪些变化?

  (三)教师导入:

  同学们都见过下雨,但雨在不同的季节是不一样的,雨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本文主要描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一起学文来解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学生自己小声阅读全文,边读边想象下雨时的样子,雨后的景象有什么变化。在小组中把自己的感受讲给同学听。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这场雨是夏季的暴雨。如果学生答不出,引导学生读读第1自然段中的第二句,雨前的特点是:天暗、风狂、闷热。要是在春季和秋季绝不会如此。)。

  2、学生提出问题。

  我仿佛看到雨水流进地里,流进果园里,流进人们的心窝里。

  (1)提问:这句话是什么句?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

  (这句是作者的想象和推断,因为人们一直盼下雨,久旱逢雨,人们打心里高兴,这场雨给农作物带来了好处,给人们带来了喜悦,作者由大田里的玉米联想到整个庄稼地,果园和人们快乐的心窝。说明作者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2)用赞叹、舒畅轻缓的语气练习读第3自然段。

  3、齐读最后一段。思考: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抓了哪些景物?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视觉和嗅觉并用,从天上的太阳,观察到地上的树木,突出太阳的亮,树叶的绿和泥土的清香,更加烘托出了这场雨的及时和适度,抒发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总结全文,朗读体会。

  (一)总结: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按照雨前、雨中和雨后的顺序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出了夏季降雨那特有的美,抒发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本文继续练习了抓住句与句之间联系的方法进行学文。)。

  (二)找出全文中你最喜爱的语句读读。

  (三)朗读全文,体会情感。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理解雨是一种大自然的凝结现象,能用自己的话说明雨的成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物态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有条件的,引导学生体会物质的状态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来验证雨的形成的猜想。

  教学难点:

  科学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了解的真不少,对于雨你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

  师:如果让你猜想,你认为雨是怎样形成的?(相机板书:水蒸气遇冷)。

  生:做实验。

  二、引导探究。

  那么你准备怎样来做这个实验,要用到什么材料呢?请同学讨论一下。

  师:我相信有了这两个提示再加上同学们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想出好的实验方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

  师:你们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材料,在小组内讨论一下吧。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师:师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学生的实验方案。

  生:生汇报――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就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再用冰使水蒸气遇冷。

  师:你们还有补充吗?

  生:学生补充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应加少量的热水可以节省时间。

  生:我认为作为制冷装置的冰不能离水蒸气太远,免得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

  师:你们想到的,老师早就为你们准备好了。

  师:实验方法设计好了,下面我们该做实验了,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醒你们几点,请看大屏幕,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生:自己读注意事项。

  师:注意事项明白了吗?老师希望你们注意安全,认真实验,请各小组长到前面领冰,小组实验。

  师:和学生一起探究实验,随机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三、构建新知。

  师:我们的实验到此为止,其它仪器不要动,把酒精灯轻轻的从三脚架下移出来,并熄灭它。谁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

  生:我们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大量的水蒸气产生,形成许多白气,然后凝结成小水滴,水滴越来越大,最后掉了下来,我们得到结论:雨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相机评价)刚才我们在实验室里成功的模拟了雨的形成,那现在请同学们推想一下,自然界中雨是怎样形成的?师相机提问那空气中的水蒸气是怎样来的?(水变成的)真的有酒精灯给它们加热吗?(没有)那是什么给它加热的?(太阳)在实验是我们用冰使水蒸气受冷,天上真的有一个大冰块吗?(没有)那水蒸气是怎样受冷的?据老师了解,每往空中升高100米,气温就降低0.6摄氏度,那么几万米的高空气温会怎样?(非常的低)。

  师:同学们的推想和科学家的无数次验证基本一致,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四、拓展延伸。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结束部分:同学们真了不起,今天有了这莫大的发现,在以后的学习中还想继续研究自然中的奥妙吗?老师会一直关注着你们,并期待着你们成功。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5

  (一)课题

  《雨的形成》

  (二)课标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探究雨的形成。首先是对“冰、水、水蒸气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并能将其运用到雨的形成当中去。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这节课探究性比较强,学生对物体表面出现小水珠有了基础认识之后,针对小水珠提出问题:小水珠从哪里来的,进行探究,设计实验,使学生尽可能独立地探究雨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乐于动手操作,教师可指导他们独立地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有趣现象,提出问题

  2.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什么是凝结

  2.能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2.愿意走近科学,了解科学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通过实验明白“雨是怎样形成的”

  难点: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七)教学策略

  实验探究法,提出假设法,讨论合作法,教师引导法

  (八)教学用具

  环境:物理实验室

  教师:课件,视频

  酒精灯,同样大小的杯子,玻璃片,温水,火柴,镊子,水,小瓷盘,冰块,石棉网,三脚架,烧杯

  (九)课时

  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1)课前探究部分

  教师制作导学案,学生提前预习,填写导学案,内容包括: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凝结的概念雨是怎样形成的雨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2)新课导入部分

  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走近科学,我听说啊,咱们四年级的学生都是爱观察的孩子,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片,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图片冷藏过后的汽水刚从冰箱拿出来的苹果刚拿出来的雪糕袋子)生:都有小水珠

  师:相信大家在生活中看到过很多类似的现象,那么你们知道小水珠是怎么来的吗?同学可以猜一猜。

  教师通过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引出问题:小水珠从哪里来,学生做出假设,教师不告诉是不是正确,从而带入课堂,引出课题。

  (3)师生互动部分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利用“活动一”的实验来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教师出示课件,写明实验步骤,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尤其是酒精灯的使用。

  实验结束后,得出结论,各组汇报实验结果,不加热的玻璃片会出现小水珠,知道小水珠的形成过程,教师总结得出凝结的概念(课件展示凝结: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

  板书:水蒸气→遇冷→小水珠凝结

  考虑到有些学生不会使用火柴,教师应在实验过程中转动,观察各个小组的情况,并保证学生的`安全,以防止烫伤。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学生之间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只负责引导,板书清晰明了,写出本节课重点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雨也是凝结的过程,提问学生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板书:雨的形成(在凝结概念的上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板书点题,升华主题由小水珠的形成到雨的形成。

  学生按照分组,根据“活动2”制定计划,教师出示材料:烧杯,水,小瓷盘,冰块,酒精灯,石棉网,三脚架,实验过程:把水装在烧杯里,固定在三脚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然后把放有冰块的小瓷盘罩在上面,观察现象,教师在实验前强调酒精灯和热水的使用,防止烫伤,实验结束后,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小瓷盘出现水珠,不断落下来。教师总结得出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雨。

  考虑到有些小组实验失败,教师教导学生不要气馁,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但是时间不能过长,如果学生依然没有学会,可以告诉他,先来看看别的小组是怎样实验的,课下再做一次实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团结意识,感受科学实验的快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课件播放人工降雨的小视频。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更直观的看到人工降雨的过程,懂得科学造福人类。

  (4)课堂总结部分

  各组之间在说一遍雨的形成过程,加深巩固,教师总结雨的形成过程,并告诉学生水是可逆的(课件播放水的三种形态之间循环往复的变化)。

  找一名学生总结课上所学内容,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总结整堂课所学内容,加深巩固,使整个课堂更加完整。

  (5)课后作业部分

  教师布置作业,写一篇科学童话。(课件展示作业根据下页8幅图,嘟嘟的故事,写一篇关于自然界中水的循环的科学童话,200字左右,下节课分享给大家)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提升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作业运用本节课新知,进一步加深记忆。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安排实验探究雨的形成,在导入中我用生活中的现象,如刚拿出冰箱的苹果,进行图片导入,吸引学生眼球,引出本课教学,提出问题,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活动一”自主探究,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课件上的步骤,探究小水珠的形成,整个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对比实验,更加清晰明了,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没有考虑到可能会有些同学无法参与到实验中,我应该因材施教,关注到每一个同学,实验结束后,我总结实验结果,引出凝结的概念,然后提出雨也是凝结的过程,并提出问题,雨是怎样形成的,学生根据“活动二”制定计划,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并适时引导,但是高效才是根本,以往的实验都是学生按照我说的步骤,进行操作,但是这次实验我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根据实验器材,自己探索其用途,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实验有些复杂,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时间过长,效率并不高,因此我应该在不改变学生的设计思路下,适当的引导,使实验高效的完成,实验结束后,汇报实验结果,我总结雨的形成,紧接着我播放人工降雨的视频,学生懂得自然界创造雨的过程,知道科学造福人类,然后找一名同学总结,我进行点评,最后以写一篇童话故事为作业,增添科学的趣味性,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

  从本节课,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已明白雨的形成原理,懂得实验探究的方法,学生的主体性有所体现。我会继续探索,找到更新颖的突破点。

【四年级科学雨的形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人类的形成教学设计11-17

科学教学设计04-17

《雨巷》教学设计10-19

《雨铃铛》教学设计11-05

《桂花雨》教学设计10-22

春天的雨教学设计06-20

桂花雨教学设计11-09

桂花雨教学设计11-07

《雨铃铛》教学设计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