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
课例名称: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袁淑影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节:第十一章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功的公式W=FS的应用。2.加强学生对功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侧功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会应用推导公式P=FV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练习巩固和应用各知识点,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2.对功率的理解和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公式W=FS的应用。2.测量物体的功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和功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比较熟悉,类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常规复习法练题复习法归纳综合法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知识总结框图(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培养学生设计框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灵活度)
2.针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题和练习题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例题和习题见课件)关键是理解这个力如果做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观察课件上三幅图片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4.根据课件上的习题练习公式W=FS应用,并练习估测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做功的情况。
5.理解功率的关键点: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6.根据课件显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导出公式P=FV(要求学生自己推出导出公式,并标明计算时的.单位)。
7.课件展示对应习题练习P=W/t和P=FV(提高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
8.功率的测量:要求学生总结测量原理P=W/t,因此要从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测量的量。要比较功率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呢?(提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针对这一部分设计了爬楼梯比赛的习题,锻炼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磁生电(2)
第13周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复习和总结(2)
第17周复习和总结(2)
第18周复习和总结(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将气球和铁块分别扔到水里会怎样?但同样用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就不会下沉?如果制成潜艇却还可以浮沉自如,又是为什么呢?
(设计意图: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对浮力已有一些了解,通过情景激活学生脑海里的知识。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讲授新课1.研究什么是浮力
学生研究:把乒乓球压入水中。观察乒乓球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有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不仅自然引入浮力的概念,还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力是竖直向上的,对浮力方向有一个初步认识,为猜想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做好铺垫。)
过渡:在水中上浮的物体,显然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但是,像石块这样的东西在水中下沉,是否也受浮力的作用呢?
学生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实验研究得出浮力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设计意图: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排除错误观点“只有上浮的物体才受浮力,下沉物体不受浮力”。通过实验学会测量、计算浮力的一种方法,并通过观察再次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多少有关,为下面的探究做铺垫。)
过渡:水会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那么空气会不会也对其中的物体有浮力呢?
演示1:放飞的气球(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向上的托力。)
演示2:把一物体放入水中用称重法测量浮力得到
F浮=G–F’(多媒体展示,增强可见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称重测量浮力的方法)
2.阿基米德原理
过渡:小的物体可以用称重法求浮力,那么像轮船这样的大家伙又该怎么测浮力呢?
演示3:阿基米德原理(结合课件展示,帮助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原理,同时采用新老教材两实验相结合的办法,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障碍。)
随堂练习
1.将一物体系在弹簧测力计上,称得其重为100牛顿,将它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80牛顿。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
A、100牛顿;B、80牛顿;C、20牛顿;D、120牛顿
2.浸入水中的皮球,放手后,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
A、浮力变大,重力变小;B、浮力不变,重力不变C、浮力变小,重力变小;D、浮力变小,重力不变。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识,掌握重点。)
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布置作业
1、P97动手动脑学物理3、4、5。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浮力的利用。
板书设计
五、浮力
1.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称为浮力。
2.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大小:F浮=G–F’
3.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用公式表示为:F浮=G排=ρ液gv排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安全。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杠杆及杠杆的五要素。
2、理解杠杆的概念;能确定动力臂和阻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能力目标: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爱科学、爱动手,事实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学生自制蜡烛跷跷板:长蜡烛1支,大号缝衣针1根,杯子2个,薄铁皮(或塑料板)1块,小碟2个。
教具准备:杠杆和支架,钩码,尺,线,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教学重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出示幻灯片1、2
二、出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目的',出示幻灯片3、4。
三、展示收集的杠杆,出示幻灯片5、6,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四、分组讨论:什么叫杠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出示幻灯片7,杠杆的定义,学生齐读。
五、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展示撬石头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什么叫支点?什么叫动力?什么叫阻力?。
出示幻灯片8,教师归纳总结。讲解什么是动力臂?什么是阻力臂?
出示幻灯片9—12说明做图过程。
六、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你想探究的问题是XX。
作出假设:你作出的假设是XXX。
提示:
杠杆要平衡:
1、只与力的大小有关;
2、只与力臂的大小有关;
3、只与力的方向有关;
4、只与力和力臂的乘积有关。
制定计划:
根据小组确定的探究课题,制定探究计划。
讨论和完善计划:
实施计划:你可以参考下面的实验装置(出示幻灯片15)和实验步骤(出示幻灯片17、18),让学生分小组实验。
得出结论:
你得出的数据是XX,填入设计的表格中,结论是XX。
展示学生的分析结果,并给以:
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出示幻灯片17。
板书:杠杆的平衡条件:
六、趣味小实验:自制蜡烛跷跷板
目的:证实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设计:
1、把蜡烛底端的蜡刮掉一些,让它象顶端一样露出烛芯。
2、把缝衣针从蜡烛中部穿过,露出的针头、针尾架在两只杯子的边缘上。
3、用薄铁皮(或塑料板)剪成两个小人,用腿间的尖头插立在蜡烛上,两个小人的位置到缝衣针的距离相等。
4、点燃蜡烛两头,就做成了一个蜡烛跷跷板。
做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出示幻灯片18。
七、比拼台:出示幻灯片18(通过超链接和19—25相连),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答题,竞赛。学生竞争选取题目,抢答题。目的:活跃课堂气氛,巩固课堂教学,并颁奖鼓励。
八、小结本节内容:出示幻灯片26。
1、杠杆的定义。
2、杠杆的五要素。
3、杠杆的平衡条件。
九、作业:。出示幻灯片27。
课堂作业:课本193页题目2、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道电磁铁的结构并能自制电磁铁
2、了解电磁体磁性强弱跟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电磁铁、电池、开关、滑动变阻器、电流表、大铁钉、漆包线、大头针、导线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设置情景
桌上有一堆大头针,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快速地把大头针捡起来放到盒子里而又不被扎到手(旁边有一磁铁)?(请一名学生上来演示:)
然后老师手掌中藏着一个电磁铁同样把大头针吸起来又很轻松的放到盒子里。问:这是怎么回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录象。视频资料:电磁起重机
(放到把废钢铁吸起来时停顿)问:起重机把废钢铁吸起来了,它是利用了什么性质?(生答:)
视频播放完后,问:起
重机吸起废钢铁后又发生了什么情况?(生答:)
这个起重机里用的是永磁体吗?为什么?(生答:)
实际上它应用到的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电磁铁。(显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探索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我们把插有铁心的螺线管称为电磁铁。
板书(屏显):
1、电磁铁:带有铁芯的螺线管。
在同学们的桌子上就有一个电磁铁,请同学们先观察它的构造,然后动手做一做:怎样才能利用它把大头针吸起放到另外一处?(可用摄像头记录某一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先给电磁铁通电,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然后又断电,才能使得大头针被放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电磁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生答:)
板书(屏显):
2、工作原理:电流的磁效应。
2、自制电磁铁
同学们能不能仿照模型自己做一个电磁铁呢?(把学生手上的电磁铁收回)
问:我们需要哪些器材呢?
(学生能答出——要追问选的器材用来代替电磁铁的哪个部件或有什么用?
学生不能答出——看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什么:
铁钉,它用来干什么?为什么要包上纸?
漆包线,用来干什么?)
板书(屏显):
3、结构:线圈、铁芯(图片)
问:如何证明同学们自制的电磁铁有用呢?(生答:看能不能把大头针吸起来)
赶快动手,看谁做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多。各组学生利用选择的器材自制一个电磁铁去吸引大头针。然后挑选吸起大头针不同的若干组,让他们展示本组的成果。
3、探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
问:刚才有的组吸得多,有的组吸得少,这说明什么问题?(生答:)
问:为什么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不同?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出猜想并说明理由。
猜想:
1、线圈的`匝数
2、电流的大小……
请学生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注意控制变量
①你选择哪些器材?
②如何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③怎样控制变量?
④怎样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注意解决出现的问题。
步骤1: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通过线圈中的电流,观察大铁钉吸起大头针的多少。请一组说出他们得到的结论,然后问其他的组是否也得到一致的结论,还有没有不同的结论。
步骤2:保持通过线圈中的电流,改变线圈的匝数,观察大铁钉吸起大头针的多少。请一组说出他们得到的结论。(提示学生可以寻求其他组的帮助,电池个数不同的两个组可以相互合作,共同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
2、交流总结;
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相同,时间也不相同时,那如何去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1、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情况下进行比较。
2、速度
我们平时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会很容易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示)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物理计算,规范计算步骤:①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②如果相同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③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示规范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注意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示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①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
②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基本保持不变?③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较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一直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示物体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讨论思考,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注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改变即速度改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基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率研究,也可以用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平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知识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二)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问题7: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虽然能继续前进,却不能一直运动下去,这是为什么?
(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
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
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
(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
第三节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
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设计思想: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在第2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两边来比较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实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量硬币的厚度。学生研究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研究发现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交流一下学生讨论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实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较铁汤匙和塑料汤匙从密度角度比较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从导热性角度比较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根据它的用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知识点(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较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配合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2
翻转课堂早期是哈弗大学的一位名叫埃里克·马祖尔的教授提出的一种新的方法。学生在课下提前看视频,网上查阅资料,在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教师进行解惑,一起探讨解决大家存在的问题。之后美国有机构对超过40万的有关人员展开了调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他们普遍认为,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非常有效。20xx年,由帕尔曼·可汗创立的“可汗学院”极大地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推动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普及。
一、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及优势
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我国教育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出现之前已经对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多次尝试。但是由于我国受到技术以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翻转课堂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20xx年以来,我国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多地进行尝试,国内最早是重庆聚奎中学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并且获得非常好的成效。另外,在山西省运城市新绛中学、山东昌乐一中等学校,都取得不错的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有哪些优势:
(一)翻转课堂使学习的时间灵活,内容机动
21世纪以来,科技迅猛发展,移动电子设备得到普及,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时间机动灵活,不再是大家一起在课堂上在固定的时间集中上课,有不明白或者不会的知识点,可以来回多看几次,自己把握学习的速度,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自己做主,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培养师生的信息化素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翻转课堂的实施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在互联网上查找文件、视频、音频等资料。有时在网上查找到的资料也可能不是特别贴近教材或者教学的视频过于冗长。这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制作word、ppt文档或者微视频等,提高个人的信息素质。而对于学生,需要学生课前看视频,自己在网上搜索资源,也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素质。
(三)翻转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存在的问题,有大量的调查问卷反映,学生们普遍认为,初中物理课难学,存在“听不懂”,“听懂了不会做题”等共性问题。学生觉得传统的课堂物理课是枯燥乏味的,大家更喜欢“翻转课堂”,大家可以课前看有趣的微视频,课上大家一起小组讨论,一起动手做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得教学效果更好,提升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分子热运动》的`教学设计
(一)课前学习内容分析
《分子的热运动》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章第一节的内容,与后面要学习的《内能》相联系,为学习下一节的内容打下基础。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分子的世界是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虽然无法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做实验知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在翻转课堂中可以通过包含本节课实验内容的视频、音频等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更具有吸引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乐于表现自己,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之前学习的知识更多地停留在宏观方面,而对微观世界还知之甚少。本节课我们会进一步对微观的世界进行探讨,大家已经习惯用感性、直观的思维去感受,去观察事物。翻转课堂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固定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活动准备
在对学习内容、学生学情分析后,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重难点,本节课的主要难点在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不多,需要学生能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现实中存在的事实。比如:空气中氧气,氧气存在于空气中这是事实,但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本节课相关视频、音频以及其他学习资料时,准备的各种材料要能够有“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的转换。教师将准备好的课程资料上传到班级QQ群,要求学生们下载观看,并且完成预留的任务。
(四)教学活动设计
对于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设计了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
三、《分子的热运动》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考虑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因此翻转课堂在具体实施起来还应注意:教师在为学生准备物理实验相关视频时或者教师自己制作教学视频时,要注意视频的时间不宜过长,尽可能控制在10分钟以内,由于学生不能长时间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可以尽可能使视频准备的有趣幽默,但也要注意不要过于地花里胡哨,偏离主题,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教师在讲授课程知识时还要注意在引入话题时不要时间过长,尽可能少掺杂一些与本课程无关的话题。
四、总结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科技的巨大进步也推动了教学模式的改革,翻转课堂使师生教与学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有利于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进行因材施教。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观察演示用: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等。
分组实验用:各种形状的磁铁、铜线、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玻璃珠、螺丝、硬币、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怎么样?(出示笔和钱)。我能用笔穿过这张钱以后,再修复它,您信吗?
2.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老师演示)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是怎么做到的。
3.对了,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来完成的。今天,就是磁铁帮了老师的大忙。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秘密。(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研究磁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就被老师设计的情境带入课堂。不同的方法引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支笔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一支魔术笔。 】
二、认识磁铁的形状及用途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辨认)
【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磁铁大多数是条形或环形,借助课件让学生多认识其他形状的磁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的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兴趣。】
4、上面所出示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经过仔细观察,可发现图片上的磁铁上面都标有字母“N”和“S”,这里教师可不用先讲“N”和“S”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南北极作铺垫。】
4、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有用到?用来干嘛?(让学生多说)如指南针、磁性玩具、磁盘等。
【知道磁铁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科学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三、探究活动
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一)磁性 实验活动一、指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各种不同的物体。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各种不同的物品,动手前,教师要先说说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幻灯片展示注意事项)组内同学先讨论讨论怎么来研究呢?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并且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记录表。由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通过实验可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物体,我们把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课件出示)
实验活动二、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可发现----磁性能够传递,磁性越传越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懂磁铁会吸引铁的物体,所以在本节课准备时,多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 “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吸不同的物体,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被吸引。再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磁极
先让学生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
实验活动三: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观察哪个部位磁性最强?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可发现---------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的磁极除了磁力大,还能指示南北极。教师演示分别把3块不同形状磁铁用细绳悬吊空中,等待静止。再和指南针进行比较,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磁铁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南端、N极总是指向地球北端。因此,我们也把磁铁的S极称为南极,把磁铁的N极称为北极。(板书:指示南北)
[在这里要揭示前面提到的“S”和“N”,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很快就能发现磁性最强的是两极。]
(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活动四:刚才我们研究时,只用到了一块磁铁,如果把两块条形磁铁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大家动手实验,并且要把把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现记录下来。组长领取一块条形磁铁。你试着让磁铁的相同磁极和不同磁极靠近,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在以上环节中,主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磁铁间、磁铁与物体间奇妙而有趣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介绍司南和指南针
(1)师出示:指南针。(介绍指南针其实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
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指南针也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的性质。在军事或野外旅游、考察时用得较多。
五、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门吸、磁盘、带磁性的冰箱门。
师:1、课前我不小心将一根铁钉掉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如果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生说办法并操作。
2、小华在玩耍时,不小心将铁钉倒在了大米里,请你想办法将铁钉和米分离开来?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六、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关于磁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延伸:利用磁铁的磁性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制作一个磁性玩具,自己实在不会设计的可以仿造各种磁性玩具进行制作,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3.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参照物的选取与判断问题。
教学难点:
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飞机、鸟儿在空中飞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车辆行驶,行人再陆地上行走......这些都是我们常见的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没有运动,就没有世界。我们要怎么判断汽车、轮船、飞机等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运动与静止的知识。
二、新课学习
1.参照物
观察书上的图片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提出问题:火车窗外的树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吗?江两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吗?这些现象怎样解释呢?怎样来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标准又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准确地描述这些运动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播放视频:参照物
通过观看此视频和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明白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要选一个地面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参照物体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位置发生变化,说明是运动的,反之是静止的。
①以公路边的树或楼房为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的汽车是运动的,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变的汽车时静止的。
②相对于岸边的码头位置改变的轮船是运动的,相对于岸边位置不变的轮船时静止的。
③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改变的飞机是运动的,相对于飞机场的候机大厅位置不变的飞机是静止的。
通过观看此录像和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理解,当选择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时,“静止的物体”就会运动起来。
①乘客座在行驶的列车上,通过窗口看到窗外的树木风驰电掣般的向后运动,是相对于行驶的列车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巍巍青山两岸走势相对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③看到张开的'伞带着运动员是漂浮的。,是相对于随着张开伞的运动员下落的摄像机而言的。
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叫做机械运动,通常简称为运动。选择的另一个物体为假定不动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播放动画:相对运动与参照物
总结归纳机械运动及参照物概念,判断一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与我们所选的参照物有关。选不同的参照物,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2.机械运动分类
物体的运动按照经过的路径可以分成哪几类?物体从一个位置运动到另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汽车的直线行驶、拐弯行驶;轮船的直线航行、拐弯航行;飞机的直线飞行、空中俯冲表演等。
3.布置实践活动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片,记录有关机械运动的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解释。说明分别选择什么物体为参照物,摄像师怎样操作才出现这样的效果。
学生课外收集有关机械运动相对性的资料,并作解释,整理一篇小报告。
三、小结
①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假定不动的物体为参照物。
②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③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运动与静止
一、参照物
在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假定不动的物体。
二、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三、运动的分类
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
1.精心设计问题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物理论文《依据教材特点 设计课堂教学》。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精心设计实验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4.精心设计活动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教学中充分运用每节教材后面的“想想议议”提出的信息、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7-23
初中物理教学的设计02-28
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04-2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6-1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11-18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1-19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15篇05-21
初中物理老师教学设计02-0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集锦15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