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

时间:2024-06-27 07:24: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荐)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欢迎大家分享。

(荐)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3篇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⑵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

  ⑴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⑵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⑶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

  整体感知课文,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1、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2、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3、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⑴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⑵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⑶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4、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二、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1、问题探究:

  ⑴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⑵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⑶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2、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三、布置作业

  1、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2、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3、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2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二、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在预习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

  三、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第一组:

  ⑴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⑵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⑶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⑷通过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2、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⑵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待我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⑶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⑴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⑵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四、体验拓展

  1、请学生根据练习三准备的作业在全班交流。

  2、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3、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同学们认识到亲情的可贵,懂得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风筝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风筝带给你们很多很多的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检查学生预习生字及词语积累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的故事?要求边听边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2.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后来我知道自己(),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

  3.全文的感情基调是()?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4.全文分为几部分?应如何划分?全文的结构如何?

  四、课文精讲

  研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

  1、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此段有何作用?

  2.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3.既然基调是悲哀的。,为何“故乡的风筝时节”却写得很温和、鲜明?

  4.“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研读课文第三段: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态度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章当中的作用

  读第四段:划出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我为什么那样做?弟弟是怎样反应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读第五至十一段:回答问题

  1.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3.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4.为什么20年来毫不忆及?

  5.划出我是想如何补过的及弟弟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后的神态。

  6.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五、赏析课文的艺术特色

  1.意蕴丰富深刻

  2.构思精巧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亲切、真实。

  3.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这首尾的照应是由实而虚由北京的风筝而想起故乡的春天;又由虚而实,由回忆中的春天进入现实的严冬。

  4.语言精当

  5.联想的运用

  六、引导讨论:

  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不少玩具吧?选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听。

  2、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3、想想现在有没有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现象?

  七、教师小结:

  爱玩是儿童的天性,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是一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光顾着玩,因为学习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它能带给我们知识与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劳逸结合,该玩耍的时候玩耍,该学习的时候学习。

  八、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下周五的语文课交。

  九、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本人认为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在讲解过程中没能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

  2在教学环节中:过于突出介绍作者;另外选取的听读材料,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各环节的设置不够新颖。

  3整个教学还是属于传统式的,没有渗透新课标理念。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鲁迅《风筝》教学设计优秀05-04

《风筝》鲁迅教学设计模板03-28

《走近鲁迅》教学设计11-01

鲁迅《雪》教学设计10-30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优秀02-23

《风筝》教学设计11-05

风筝教学设计02-13

教学设计风筝02-22

纸船和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最新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