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时间:2023-03-31 17:55:27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十分的重要,通常情况下,报告的内容含量大、篇幅较长。那么报告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留守老人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

  留守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劳动力流出省份的重要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目前,我务路各村寨的经济发展很不理想,家庭的收入普遍偏低,仅靠务农已难以维持家庭的开支。如此,很多农民工把目光转向了城镇或沿海等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把老人留在户籍地而外出谋生,由此出现了留守老人问题。在本次通过访谈、走访的方式,对下务路、务路旧寨、务路田边村、务路新寨进行调查以了解务路村民委员会四个村留守老人生活现状,并分析“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及造成现状的原因,就如何解决问题的对策入手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通过分析显示出的农村留守老人的调查选项比例

  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人数为下务路27人,务路旧寨26人,务路田边村21人,务路新寨23人,四个村寨的农村留守老人总人数为97人。其中,男性占48.2%,女性占51.8%。年龄50-59岁占11.3%,60-69岁占43.1%,70-79岁占33.1%,80岁及以上占12.5%。统计结果显示,41.1%的留守老人由配偶照顾,其次28.8%依靠邻居照顾,14.2%靠朋友照顾,另有17.4%靠未外出子女照顾和10.6%由孙辈照顾,由亲戚照顾的仅占5.7%。依靠村委和政府及其派人照顾的分别为0.4%和0%,这两者在留守老人照顾提供方面几乎空白。此外,有13.5%留守老人处于无人照顾的状态,而2.5%的留守老人表示不需要人照顾。

  这次在调查中还发现:30.81%的留守老人已住上新建的楼房,45.41%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修补过的老屋,23.78%的留守老人居住的是从未修缮的房屋。在问及家庭关系时,57.84%的留守老人子女一年只回家一次;22.16%的留守老人子女半年回来一次;只有9.19%的留守老人子女经常回来,10.81%的留守老人子女两年甚至多年才回家一次。留守老人的子女回家次数偏少,直接导致留守老人的心灵孤独,以及老人生病时无人照顾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活问题与现状分析

  1、家庭条件较差。这体现在住宿条件和家庭关系上,在农村,大部分留守老人居住的房子已经相当陈旧,年久失修,外加子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自己因年纪大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屋已经破陋,居住环境较差。

  2、养老没有保障。目前,农村老人很少有自己购买养老保险等,所以在老年的时候都是靠自己年轻时的积攒下来的钱以及子女们孝顺给的生活费等生活。据调查得出:18.38%的留守老人购买了养老保险,44.86%的留守老人是依赖子女给的生活费,36.76%的人留守老人使用的是自己积攒下来的或是自己劳作而赚取的生活费。

  3、医疗条件落后。对于贫困的患病老人,“无钱看病”、“看病难”、“因病致贫”的问题仍普遍存在。“生不起病、拿不起药”,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调查显示:43.24%的留守老人在生病后在小诊所医治,31.9%选择不看病,隐藏自己的病情,24.86%选择到医院检查医治。

  4、精神生活空缺。在子女外出后,留守老人代际关系淡薄,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家务活及农产劳动缠身,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思念,想子女的时候也仅限于电话交流,并且因为打长途较贵,说不上几句便挂了。老人普遍比较担心没有生活来源、生病没钱治、没有人照顾以及子女不孝顺,而对生活单调不太担心。并且老年人的娱乐活动显然过于单调,除了看电视、聊天,老人基本上没有别的消遣方式。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主要方式,缺乏社会保障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更为艰辛。

  6、医疗制度的不完善。疾病是留守老人的致贫因素。农村老年人整体生活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大多数老年人都或多或少地患有诸如风湿、类风湿等慢性疾病,或是高血压、心脏病等突发性疾病,体弱多病和生活无依靠,因病因老致贫成为老年人难以回避的窘境。

  7、传统的思想观念欠佳。养儿防老、家庭养老,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传统的养老观念。但家庭养老实际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等。对于有些老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儿女们给物质上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即使短暂的聚会,老年人会很满足、很快乐。年轻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回家后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以使老人心灵上得到一些安慰。但是,缺乏这些家庭养老、家庭聚会,往往给留守老人留下心理阴影。

  三、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由于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的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城市化的步伐加快让许多农民意识到仅依靠一亩三分地是永远富不起来的,原有的农业用地,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多,人均占有量明显比之前少了许多。这样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多了出来,是因为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城市基础的不断完备,经济的繁荣发达,许多农村人口自愿向城市搬迁,到城市生活,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农村大量人口进行地域转移,从而使农村留守老人的产生成为可能与必然,务路村委会也不例外。

  2、传统养老观念逐渐淡薄,伦理道德淡化,有老不养,这是留守老人产生的直接原因。

  3、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主要原因,农业的优势地位在中国失去了,“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批的劳动力做人力资本支撑,城市的经济建设和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非农岗位,这些能带来一定收入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不仅增加了这部分人的人均收入,而且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补充劳动力。同时,由于城镇和工业用地的增加,挤占了一部分农业用地。”。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发生改变,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在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农村吸纳大批剩余廉价劳动力,这部分廉价劳动力进城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奉献着青春,尽管他们拥有比种地更高的收入,但是他们却和自己的双亲分居异地,把父母留在家里自食其力,苦了没人精神安慰,病了没人悉心照料,使得本来就已经生活困难的老人更为孤寂和无助。所以,在探讨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时,不得不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个原因来分析,并且,我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是我国广大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体制性根源。

  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建议

  1、发展经济。针对当地经济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现象,政府在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应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着力点,大力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增强财政实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在经济布局上应尽可能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近就业,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和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2、相关部门或基层干部应加强对青壮年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外出子女的“孝老”意识培养,外出子女也应提高孝老意识,时时关心在家独自生活的父母,经济上给父母足够的生活开支,要多一点交流,拉拉家常,汇报自己在外面的情况,减少老人的担心。同时,已婚的女儿和女婿也应常常回家探望父母,主动承担起留守老人的赡养义务,切实强化家庭的赡养功能。

  3、拓宽农村收入渠道,提高留守老人收入水平。

  4、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资金投入,尽快建立农村社区老年人照护制度。

  5、精神抚慰。针对留守老人生活单调,精神上孤独,应该着重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建立农村老年人休闲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老年人交流中心,让留守老人重新找到幸福感,不再感到孤独。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以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年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等等。

  解决留守老人问题,除采用以上方式外,政府还应该组织本村现有青壮年或妇女形成志愿者服务队,照顾本村的留守老人要尽心尽力,孜孜不倦,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年轻一代应学会尊敬老人,孝敬老人;养成为老人服务的意识,平时对留守老人多一些物质供给,使其生活的更加殷实;并发掘出本村特有的文化,多组织一些文化活动,以此丰富留守老人的晚年生活,温暖其孤寂的心灵,让留守老人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农村留守老人这个新的群体渐渐壮大,却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注意。留守老人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他们不仅自己劳作,自食其力,有的还承担着抚养、教育孙辈,人情往来等压力,许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老人牺牲的太多,得不到家庭养老的温馨,亲情分离使得老人孤苦无助。从访谈得知,老人认为自己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暂时不需要子女赡养,其实是老人对子女的体恤和宽容。子女也有难处,老人不愿意再增加子女的负担。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向外发展,动摇了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外出子女无法减轻留守老人的思想压力以及提供充足生活物资给老人,留守老人的健康得不到保障,享受不了儿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不利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当地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给予高度的重视,寻求有效的应对渠道和途径。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老人问题。

  在此,我由衷的感谢务路村委会的各位领导,感谢你们为我提供了这次调查的一些必要的数据和帮助。也感谢各位留守老人的积极配合,因为有你们的积极配合并真实的反应生活情况才使得本次的调查得以顺利的展开和完成。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2

  一、实践的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留守老人增多。大多数留守老人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单身留守老人的情况更差。而国家的各种养老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中,其中就出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们团队对此通过走访服务、问卷等调查方式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五常市留守老人方面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调研,随后对我们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结果显示农村留守老人对物质生活没有过多的追求,但对疾病有恐惧心理,伴随我们养老保障制度完善,近几年这种状况明显改善。另外,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留守老人经常内心觉得孤独,严重的会导致老人性格孤僻,这也是外出务工子女容易忽视的。所以我们在社会实践活动后期在五常周边地区对我们的实践成果进行了宣传,主要目的是唤起人们的关注留守老人身心健康的意识,我们也期待国家能出台相应的政策解决这些问题。

  二、实践时间与地点

  1月9日:幸福村

  1月10日上午:长兴村下午:正兴1月11日:半截河子村

  三、实践内容

  通过我们对留守老年人生活质量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留守老年人的年龄阶段,性别比例,生活及收入状况,以及生病次数及医疗消费。同时我们也深入的调查了留守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及村中干部对其的帮助情况。子女的义务抚养情况等等。

  四、实践结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从事体力劳动,仍然要承担农业生产的重担。由于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微薄的补贴。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一般子女在外一年中也挣钱不多,还要承担自己的家庭开支,能给予老人。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对老夫妻刘爷爷和张奶奶,有一次张奶奶去厕所,摔倒在厕所中,差点丧命,多亏刘爷爷及时发现,才挽救了张奶奶的生命。在农村留守老人中,诸如此类的情况经常发生,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难。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16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很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首先,电话是留守老人与子女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的主要途径,除此就是子女逢年过节回乡探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通讯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加强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其次,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动员会,唤起人们关注身边留守老人的意识,从而改善留守老人精神生活。

  再次,支持村委会集体建设,并充分发挥农村老年协会和老年活动室的作用。各级政府对此应当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以保障其正常开展活动。同时,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村委会可以充分整合利用闲置资产、闲置土地改建、扩建托老所,建立农村的公共事业服务阵地,为有托管需求留守老人困难人群提供托管服务。根据现有条件,可对乡村小学校等实现多功能开发,开办形式多样的留守老人活动中心、娱乐室。

  最后,还应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尊重父母,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时常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此外,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如:邻里之间相互串串门,多在一起聊聊天、下下棋,养养小动物,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老人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新观念,树立现代生活理念,充分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团队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管护孙辈;三,隔代教育压力大;四,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五,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四、实践总结或体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的体会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深切体四、实践总结或体会会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老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社会实践后的交流座谈中大家普遍感悟到“提高了觉悟,学到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能力,增强了素质”。社会实践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增强了大学生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大家都能得到一些启示,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的真正的目的,使自己成长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期三天的下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我们大家的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锻炼、体验生活。锻炼自己,以便将来更好的服务社会。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3

  农村现代化老人是我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空巢的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急剧扩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和老人在迁移时间上的不同步,以及相当一部分老人对原居住地的留恋,养老载体和对象在上用发生了巨大变化,跨省流动越来越多离家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老人独守孤老。

  此次寒假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活动旨在呼吁全社会共同关心空巢老人并能制定系列有效措施解决此越发严重的社会问题,老年人都为社会创造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有享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权利,如果一个社会的老年群体晚境凄凉,势必严重影响劳动人口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如何解决打工子女外出挣钱与服侍在父母身边成了一个深思之待解决的问题,从诸多方面讲我创业团队对空巢老人的调研帮扶失独活动意义深远。

  总之,在早期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空巢老人的风险问题是布齐不可忽视的,城乡留守老人作为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一个“脆弱群体”,我们采取措施为这一群体做些帮助,为促进包容老龄促进生活做贡献,为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本次医疗事故调查分别选取以郚山镇黄皿旺村的留守老人作为本次调查的个案。

  吾山镇隶属于山东潍坊安丘市,位于安丘市西南部,西与临朐交界,南与沂水接壤,面积113平方公里,该镇有10886户,人口3.7万,耕地面积5.6万亩。下辖店子村,亭子村, 小洼村,卜家庄村,河西村,小吾山村,黄皿旺村,闭门山村等68个村委会。

  郚山镇是典型的以畜牧业经济发展为主的偏僻乡镇,产业结构单一,瓦休甘大量外流,孤老家庭比例逐年上升。

  黄皿旺村座落在位于郚山镇的东北方向,距离郚山镇中心位置较近,附近村民整天外头可以在集市上做些小买卖,蓬勃发展是典型的农村自足型发展方式。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游民青壮劳动力流失显现存在上升趋势,留守中产在全镇具有代表意义。

  2. 调查方法:

  二、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分析

  (一)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随着子女纷纷外出务工,一旦家庭“空巢化”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尉籍和情深生活照料。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身体器官的衰弱,老人在某些层面趋于孩童化,当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但通过对空巢老人的调查问卷的判断,只有34.8%的外出务工子女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子女外出后,电话成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互动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满足感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留守老人仍可能需要劳动,但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三) 生活缺乏照顾、孙辈抚养负担重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提个水,有些农村留守老人而言都贫困户比较困难。尤其是老人生病,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例如,我们团队调查的一个项目组张爷爷,早上下才着蒙蒙细雨,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提着折叠椅,走了近两个小时的路来镇上输水,而正常人只需五小时,老人的行路艰难却没有子女照料,让人心酸。在农村留守老人中会,诸如此类的情况普遍存在,老人们没有子女在身边,只有靠老两口互相扶持。而如果老人丧偶,日子就过得更加艰苦。

  (四)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三、解决困难的对策与建议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导致老年人的经济拮据和情感的,同时引起了隔代家庭的增加,加重留守老人的劳动、生活负担外孙及抚养孙辈的负担。因此,为了适应这些差异,社会必须作出相应的更替。

  (一)政策方面

  社会正在或进行道德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政府在制定政策是应该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到农村时序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政策,进一步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待遇,敦促各企事业单位必须按时按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的薪资,保证外出在家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只有这样,农民工才更有能力去赡养老人,尽量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通过我们对城镇居民的调查,社会对留守老人保障制度的保障制度级政不够细化,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管理体制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社会救助和全部投入农村社会福利投入,可以保证保障性收入分配到位。把符合条件的农村镇抚老人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留守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技术水准水平。大约有60%城镇居民对农村留守老人南垣不关注,因此必须增强社会尊老尊老的意识,政府制定政策定期向社会年轻一代宣传尊老爱老,例如:每年评选出尊老爱老家庭模范家庭,给予该家庭经济上能够帮助,该家庭子女就业就学上的优先选择权利等等。

  (三)经济供养

  1. 增加农业创收,提高农村家庭收入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可由当地的农业致富能手或专门的技术人员真正的“下地”“下乡”为农民讲解点出有关农业作物的作物方法和作指导。这样就可以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泛滥,为农民发家致富创造条件,提高农民收入,为养老确立经济基础。

  2. 父母增强子女支付养老成本的能力

  “赡养老人”是各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公司目前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保证,所以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该增加对养育老人的供养的费用,尤其对于那种胸部状况不佳,要照看子孙,帮子女料理红白事的老人。这当然在上大的方面需要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生活照顾

  老人的生活很极其重要,而其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如何在生活上对老人进行照顾,是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并提出可行解决方案的。而这就让充分考虑老人的生活特点,结合社会、家庭和个人共同的力量,给老人创建美好的生活。

  由于打工监护人家庭收入的增加,有些子女更愿意将花部分钱保证老人的集体生活。政府可对此进行引导,建立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等,对于老人特别是独立生活能力较差的老人照顾。

  (五)精神慰藉

  经我们走访服务的20家留守老人情况的分析,老人精神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而这一点恰恰是结伴政府部门和外出务工子女忽视的。而老人精神慰藉上的问题是不利因素很多各方面因素导致的,根本的解决措施还是在显然经济、医疗等方面上,上面已详细阐述,老妇以下介绍解决当前老人精神方面的具体措施。

  1. 当地政府可以以乡镇为单位设立机构专门为留守老人服务,定期下乡主动了解老人的内心世界,发现风险问题就及时解决。乡镇政府领导和村委会成员可以经常下乡慰问留守老人。此外,村委会可以开关注身边留守的动员会,唤起人们意识关注身边留驻老人的意识,从而精神改善守城老人精神生活。

  2. 还应不断加强孝道宣传。教育外出务工人员德育尊重丈夫,时时与父母保持联系,大事与老人商量,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妇寄钱送物;让老太无后顾之忧。“常回家看看”,记得挂念家庭,打电话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活状况及身体状况,更好地敬老爱老。更要加强宣传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的力度,通过学习提高整体素质,关注留守老人,共创和谐社会。

  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加剧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影响国家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该问题的一批专家学者在研究时采用惯用的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但由于部分人个别数据统计资料的出入较大,所以多数的.深入研究称不上典型,结果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研究课题农村老人生活现状这一问题时,团队初步分析归纳了论述农村老年人的构成后发现其存在很大共性。考虑到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验证。团队决意跳出基尼系数及大数研究方法,另辟研究蹊径,从以户为单位的典型案例研究入手,解构用实证的方法重构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空间。

  有深入留守老人的家中对老人的生活和精神各个方面团队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发现了老人们的几个风险问题:一,经济收入不高,生活质量差;二,生活缺乏照料,有时还要养护孙辈;三,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四,医疗问题突出,健康保障亟待解决等几个问题。当然,各级党委,政府也祭出了相应的措施,如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困难帮扶等具体的措施。而为了解决老人“空巢空心”的精神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提出了以下三个建议: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电信问候,推进入户抚慰活动等。

  在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深切体认到团队团结起来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而且到老人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困难。团队成员从生活和精神方面科藤入手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华夏民族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服务意识,并在深层挖掘出“留守老人”的问题。在与镇政府,村大队进行交流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提升了我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当然,对妇人尽一些绵薄之力,也使我们更明了自己的能力有限,关注留守老人还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从最初的一个想法到一纸策划案,从一纸策划案到一个暑期的调研考证,从调研推测到厚厚的一摞调查报告,整个团队一路走来,收获颇丰,感触最深的还是实践出真知。

  为期一周的暑期实践活动圆满结束。经过团结合作、调查配合,我们对留守老人问题有了更深的了解,行之有效的实现了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增长才干、学以致用的实践目的,认真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的与义务,为我们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此,我们由衷的感谢学校以及学院给予我们这么好的机会出去、体验生活。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4

  在这二十一世纪里,在这经济腾飞的时代中,各国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谈谈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么,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为家庭,由于经济发展,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等现象,这个家庭就出在分开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况,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空巢老人”的出现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

  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扛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

  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伤,想当年把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每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

  “留守儿童”的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社会的秩序。以前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监护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识有限、精力有限,仅仅让学校来管理更是不行,毕竟中国还不算很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着漏洞。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仅为88%。南方某省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存在着心理问题。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xx年代与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远,觉得之间有隔阂,子女新组建的新家庭等情况,让老人自己独处,老人有时觉得自己身体等情况会连累子女,成为他们的负担,种种想法,成为老人心中一道阴影,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自己也是从儿童阶段过来的,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能明白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向我诉说过,我对他们感动同情,都是农村孩子,我们成长的却不是一样。他们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钱,反正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被父母遗弃,其他大人也在那开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给你生弟弟妹妹,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能接受这些话刺激吗?这也看出中国教育问题的存在,也看出中国人的道德。

  结束语

  祖国的历史,是前一辈老去的老人辛苦创造而来。祖国的未来,是晚一辈朝气的青年刻苦建设而来。关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同一个祖籍。关心帮助别人,等于在帮助自己,何乐而不为。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5

  近几年来,*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现在成为日益庞大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为了解这一特殊群体的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我办近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高桥、拉片、红光、菇类村四个村进行了专题调查。

  一、调查村基本情况与现状

  *乡辖四个村4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村住户1420户,总人口5430人,外出务工1560人,占总人口的28.72%,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年566人,占总人口的10.42%。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122户,215人,占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37.98%。其中:高桥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248人,留守老年人74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29.83%;红光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18人,留守老年人57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8.30%;拉片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09人,留守老年人5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47.71%;菇类村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91人,留守老年人32人,占60周岁以上人口的35.16%。

  1、在调查访问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生活特别简朴艰难,居住环境非常差,饮食非常简单。尤其是瑶族群众的留守老人,他们只求温饱,特别是在农忙季节饱一餐饿一顿是经常的事;部分老人因年纪大,翻犁田土,种菜、吃菜都困难,无法对房屋进行修缮,房前屋后杂草丛生、屋顶瓦片支离破碎,逢雨天时外面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更是家常便饭,令人担心。

  2、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如拉片村懂保的.谢奶,女,71岁,老伴早逝,儿子、媳妇都出外打工,留下一个4岁的孙子在家,还有一个身患残疾的儿子须照顾,自己还种有两亩多的地,购买农肥就把上年收成的稻谷卖掉一部分用来买肥料,幸好有经销商送肥到组,帮忙把肥料送到家里,不然即使有钱也没办法把肥料拉回家中,插秧季节时还带着孙儿到田边,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

  3、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调查村看,红光村因村级已没有学校可供孩子就读(今年被撤并),孩子们只能走路到4公里外的学校去上学。从目前看,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自己的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由于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大多老人只管供孩子吃、穿,至于学习、心理、性格和道德教育,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带孙子力不从心,有的连自己照顾自己也成了问题,大大地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4、老人遭遇排斥。因老年人闲暇时无处可去,村里的小卖部又往往是人群集聚地,老年人因无购买能力,到其场所闲坐时亦不受店主欢迎。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更易遭到媳妇的排斥,即使当儿子的想孝顺也阻力重重。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随着我乡农村子女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

  1、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差。目前除了少部分享受农村低保的户有得到扶助外,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经济来源,三餐基本的油、盐、柴、米都无法保证,甚至半年都吃不上肉;吃的菜大多数是左邻右舍的乡亲送的;炊事用燃料有的是烧废旧木料,生活非常艰难。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如打米、打柴、挑水吃、到医院看病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都无人喂水喝,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如拉片村尧沙组妈正和,冬季该组没有水吃,她只能到3公里外的地方抬水吃。她自己还种有2亩左右的耕地,在上半年因种地疲劳过度,昏倒摔伤,好在被路过村民及时发现护送回家,得到有效治疗,等到儿子、媳妇赶回来时,人已经躺在床上好几天了。

  3、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游戏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4、精神缺少安慰。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安慰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个人,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短期内很难一步到位,应采取近、中、远期规划,循序渐进式推进。

  1、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以村组为单位在村里成立农村帮工服务队,帮助留守老人耕种田地,确保农村承包的耕地不留荒,保证粮食不减产。具体做法:一是以村为单位成立帮工协会组织,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长、副村长任副组长,各村民小组长为成员的协会领导小组,以组为单位成立10至20人的帮工服务队;二是帮工服务队的服务费用开支,采取个人投入、政府补贴的方式,即外出务工子女出70%,乡补助20%,村里补助10%的办法解决。

  2、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给老人以精神抚慰。

  4、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如打米、抬水、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村组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村留守老人大多数身体虚弱,小病不断,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报销,且报销比例较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对60周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门诊费应该给出优惠的报销标准,以减轻这部分弱势群体医疗费用。

  6、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体老板捐资设立老年人基金,对需要帮助的老人给予扶持。

  7、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可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当地能人投资等多渠道的办法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如成立农村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老年人互助协会等,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在老年人组织内部,可实施老年人互助机制,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义务服务,把义务服务的时间进行累积并建档,等将来自己需要这方面服务时,可以免费享用所累积的服务时间。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促进诸如个别留守老人无人管等问题的解决。

  留守老人的难题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在外打工的子女也难以安心。要真正破解留守老人面临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支持。农村有农村的优势,政府可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找出路,加大对农村的财力与科技投入,让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力留在农村,进行农业开发,使他们在农村有钱可赚,既不影响致富,也能照应老人。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6

  世纪80年代我国大规模社会转型,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农村出现了“386199”现象,“38”即指留守妇女问题,“61”即指留守儿童问题。“99”即指留守老人问题。

  此现象反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下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而形成的典型的留守家庭结构。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有力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并改善了城市的人口年龄结构,也提高了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能力,但人口流动也使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加快,使对农村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料功能弱化。

  国内对这一问题研究比较多的也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照料缺失、健康状况等方面20xx年7月在河北、河南和安徽进行了题为《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的调查。20xx年9月,《人口研究》编辑部举办了题为“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的论坛,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子女教育和养老问题进行了探讨。

  苏锦英等《农村地区留守老人基本状况调查》就留守老人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方面进行了探讨。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7

  “留守老人”问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沉重话题,是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因此,我们必须切实关爱“留守老人”,真正使“留守老人”能够安享晚年,这既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具体要求,又是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跟子女的长期分离,留守老人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质量(QOL)与心理健康问题。我国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供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但随着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长期的两地分离使得外出子女无法为留守父母提供经常性的照料和关怀,家庭养老的基础受到了动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同时,农业生产、照看孙辈、人情往来等重负都压到了留守老人身上,导致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处境令人堪忧。

  对老年人的生存质量简称研究, 有助于了解老年人对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良好状况的主观体验和需求。以便采取措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区卫生服务。

  1、劳动强度普遍较大

  (三)缺乏亲情。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习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中、青年农民原本是农村种田的主劳力,然而他们外出务工后,田地全部交给留守在家的老人。年迈力衰的老人们,本来应该坐享清福,可事实上,多数老人仍然是务农的主角,子女留下的责任田他们不得不去耕种。而大部分靠打工“致富”的子女并没有按时提供给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持,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依靠劳动来维持生计。据统计,在农村,83%的“留守老人”没有积蓄,80%的“留守老人”需要下地干农活。因此,子女外出打工不但没能明显地改善“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反而间接地加重了老人的劳动强度。

  2、医疗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生理因素,老人上了一定年岁后,身体的各项机能逐渐下降,容易引发多种疾病。加上农村医疗机构不健全,医务人员少,儿女常年在外务工,对“留守老人”疏于照顾,无法尽到赡养职责,所以“留守老人”一旦头痛发热就常常缺医少药,无人照料,加上家务操劳,往往使小病拖成了大病。子女一般也只在父母重病时才给予资金上的帮助,但那时为时已晚。据统计,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的比例高达61%。总之,“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并未因子女收入增加而得到改善。

  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管教孙辈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是老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与子女生活在一起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二是子女压力大(子女的子女读书等),无暇照顾老人,老人也不愿加重子女的负担,而选择独立生活。三是受住房紧张等条件制约,无法与子女同住。四是极少数子女具备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

  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常年在外打工并能携带子女进行随身教育的打工者为数不多,外出务工造成许多农村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留守老人”教育第三代的“隔代教育”现象。儿女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给了老人,老人不得不重新当起了“父母”。但是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程度相对不高,又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管教尺度难以掌握。加上祖孙之间代沟明显,使得许多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冷漠等心理现象,学习成绩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好吃懒做、弃学厌学。

  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4、情感生活令人堪忧

  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但许多子女都忽视了对父母的精神慰籍和关怀。留守在家的老人既要负担农业生产又要照顾小孩,安享晚年的心愿难以实现,心里失落感较大。打工儿女长时间不回家,对老人尤其是对于单亲家庭的“留守老人”来说,打击更大。加上外出子女平时很少与父母沟通,打电话回来更多的话题也是留守在家的小孩,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留守老人”亲情上的疏离和心灵上的煎熬。老年人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和寄托,无法享受过去大家庭的天伦之乐,精神世界比较空虚,心理上显得孤独无助。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5、娱乐活动过于单调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年轻有文化的人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老人大多年迈力衰、精力有限,加上农活多家务忙,很难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而且大多数农村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具有实际意义的老年组织,老人们一般除了空闲时间看电视、聊天、打牌外就没有消遣的办法了。而一些老人甚至为了省电连电视都不看,也有些老年人家中电视都是由孙辈控制,所看的电视节目都是老人们不感兴趣的。

  6、安全隐患时有发生

  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随着农村“留守老人”的增多,我们社会面临的不仅是这些老人的赡养和照料问题,还有便是一些不法分子起“歪脑筋”专骗“留守老人”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尽管这些骗子的诈骗手段并不高明,却能屡屡得逞,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留守老人”缺乏对诈骗的犯罪的防范意识,以及大多数在外务工的子女少于同“留守老人”联系所致。此外,一些“留守老人”因单独居住,年老多病,身边无人照料,根本无法应对伤病等突发事件。据普查反映,高达80%的农村空巢老人不识字,17%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秉持着“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陋习思想,遇到子女不孝顺、侵占老人个人财产、甚至伤害老人等情况,多数老人宁愿逆来顺受、息事宁人,也不愿意求助于组织和法律途径来解决。使得有些老人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特别艰难。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8

  一、基本情况

  据统计,截止20xx年底,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26498人,占总人口的12.7%,80岁以上老年人20xx人,占总人口的0。95%;五保、失独、空巢、三无、失能等五种老人5183人,占总人口的2.4%,9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238人,占总人口的0.11%。在60岁以上老年人中,共有5035人享受城乡低保。

  全县现有留守儿童2789名,其中:男1460名,女1329名;单亲留守儿童1183名,双亲留守儿童1606名。按学段分:幼儿园264名,小学1993名,初中532名。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居住,或托亲戚朋友监护,我县留守儿童父母分布在青海、新疆、温州等全国各地,有的一年或几年不能回家与子女团聚。

  二、“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济没有足够来源,生活拮据。据统计,和政县的农村空巢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大部分没有收入,有经济收入的只占很小一部分。在有收入的空巢老人中,他们的经济收入也很低,而没有经济来源的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费用则全部来自子女的供养费用,且供养费很低。空巢老人看病就医是家庭支出项,同时,空巢老人的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就事实而言,很多空巢老人的饮食都不能满足身体营养需要,住所也十分简陋。

  2、日常生活难以自理,行动不便。全县的农村空巢老人中,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部分自理的占大多数。空巢老人的子女在外地务工或定居,对老人的.日常照料较缺乏,致使不少空巢老人意外受伤、被偷、被抢、被骗、被打骂、受虐待现象存在,更严重的是,不少空巢老人生病时无人发现,疾病看护缺失比较严重。

  3、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就医不便。调查显示,全县多数农村空巢老人身体常被疾病困扰,患一种慢性疾病、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占据比例很大。空巢老人们还普遍反映求医看病比较困难,医药费用常常面临困境。致使空巢老人在生病时选择简单看看,吃点药,甚至不去就医。

  4、心理孤独难受,终日难以释怀。在经济负担、农活及家务负担、对教育孙辈的承受力方面,多数空巢老人认为难以承受,因此,这三方面的负担导致农村空巢老人精神压力大,表现在老人常有压抑、焦虑、烦躁感,没有安全幸福、舒适满足感,幸福指数偏低。全县还有很大一部分行政村基本没有专为老年人开设的活动区,也没有任何健身设施,包括空巢老人在内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活动较少。空巢老人的精神压力无处宣泄,导致他们心理缺乏安全感。从与子女沟通的比例很少,或者有事才会联系,致使空巢老人的情感慰藉较贫乏。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1、和政县属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人口多,耕地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为了生活,绝大多数学生家长长期或短期在外打工,形成了大面积儿童留守的现象。

  2、和政县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具有经商和经营打锅盔等餐饮服务专长,他们中间部分人几年不能回家,子女长期留守在家。

  3、部分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建立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了解不够。个别学校“留守儿童之家”处于瘫痪状态,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部分社会团体和学校把留守儿童工作当做“额外劳动”。

  三、对策建议

  (一)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关爱救助氛围。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切实维护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使国家尊老爱老政策深入人心,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社会氛围,提高后辈关爱空巢老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性。空巢老人所属的村(居)委会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要让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更加贴近百姓,贴近空巢老人,让他们开开心心安度晚年。

  2、依靠乡村自身的力量,作出实质性工作建设。一是以村为单位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为空巢老人提供良好的生活与娱乐环境,既有利于老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可以让老人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一种归属感,重新找到生活的乐趣。二是以一个或者多个自然村为单位建立队伍,在生活上给空巢老人以全面充足的照顾,让他们的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关照,也给他们的生活提供了保障,让空巢老人从生活上减轻负担。三是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养老社区。对于一些生活有条件和有重病在身的空巢老人,政府可以提供更优越的环境供其生活,建立养老社区,以给这些老人养好身体,享受到快乐的晚年。

  3、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各乡镇及有关部门,尤其是老龄工作部门,要引导社区建立老龄工作领导小组,把关心空巢老人生活作为重要服务内容。要进一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实施规范管理,切实加强社会调查,妥善解决社会从事养老服务所存在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难点问题。要充分发挥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努力为空巢老人服务,维护他们的权益。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全面落实李克强总理、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及省教育厅、州教育局关于切实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要求,认真做好留守儿童工作。

  2、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生和县教育局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台账,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和工作进展情况。

  3、进一步加大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教育、关心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教育留守儿童珍惜时间、不畏困难、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4、充分发挥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作用,组织留守儿童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使他们生活在快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快乐的成长。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9

  一、基本情况

  全区农村总人口86万人,其中60岁以上有10.32万人,其中留守老人共计26400人,占总人口的3.1%。其中高龄(80岁及以上)约占总人口的0.97%;寡居老人占总人口的0.55%,失能及半失能占总人口的0.2%。

  二、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经济方面。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开展,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不足,但是只靠外出打工子女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很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仅仅60元的养老金生活,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植、养殖,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压力增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困难。

  2、生产方面。留守老人还承担着繁重的体力劳动。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的留守老人外,普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有的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与其他老年人相比,劳动强度更大。

  3、生活方面。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4、精神层面。一是精神缺少慰藉,老年人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蹲墙根、找树阴、聊聊天”,在家庭外边也难以找到精神寄托。二是心理负担重。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负担重,无法辅导小孩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5.医疗方面。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三、主要做法

  一是全区养老服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近年来,xx区先后出台了《xx区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法》、《xx区民政局关于加快社会养老建设的通知》、《xx区关于鼓励村(居)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和引领全区养老服务工作开展,为全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依据。

  二是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xx区农村五保对象3531人,共有农村敬老院15处,其中中心敬老院5处,占地面积336亩,建筑面积46500平方米,共设置房间1660,其中院民住房1310间,床位2600个,可集中供养五保对象2600人,集中供养率可达到省规定的70%。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800元,分散供养标准2800元,并由政府出资,为全区所有五保对象免费参加了新农合。目前,全区15处农村敬老院全部达到省级管理标准,8处达到省一级院标准,其中5处通过了国家三星级标准验收。农村幸福院9个,全区建设老年活动场所336个,文化广场80个。

  三是加大农村留守老人社会保障力度。留守老人参加新农合、新农保的比例均达到100%,90周岁以上老人均能享受高龄补贴。大力实施“银龄安康工程”。该险种保险期限为一年,每份保费仅为20元,保险金额为16000元,投保对象为50周岁以上至80周岁的老年人。近两年开展“银龄安康工程”公益活动,敬老企业向贫困留守老人赠送了4700份“老年人意外伤害组合保险”。

  四是敬老助老,动员全社会关注关爱留守空巢老人。近年来,区民政局筹措资金每年都对全区所有敬老院、五保老人、困难、残疾、“空巢”、高龄老人进行资金、物质帮助。组织成立了志愿者队伍,深入乡镇敬老院和老年家庭提供家政、照料、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等服务。青年志愿者为老人打扫房屋卫生,巾帼志愿者替老人换洗、缝补衣服、床单。菏泽义工团经常到敬老院和留守老人家中献爱心。通过志愿者真情服务,使每位老人充分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建议与对策

  (一)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救助管理工作纳入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任务中,通过财力、物力、人力的合理配置,不断完善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机制和设施建设。在村文化大院中设立老年活动室、老年阅览室、配备健身器材和文化娱乐设施,以满足留守老人体育锻炼和文化生活需要。加强建设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的力度,为留守老年人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精神慰藉、日间照料等服务场所。农村幸福院占地面积不低于2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设置床位不低于20张。配备必要的纳凉、取暖、厨具、健身、娱乐、消防等器材,以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午餐供应、文化娱乐、情感交流、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充分整合利用社区、村现有资源和闲置土地、房屋,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建设。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为留守老人筑“新巢”。

  (二)完善救助医疗保障。民政部门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五保供养范围,对生活困难的留守老人实施临时救助并纳入农村医疗救助范围。卫生部门要逐步加大农村经济困难、留守老人老年慢性病、重大疾病住院医疗的报销比例,有效解决他们“看病贵、有病不看”问题;农村医疗机构要定期对登记在册的留守老人进行健康检查,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疾患特点,加强对老人慢性病的防治与保健,降低患病率并提供上门诊治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帮扶制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强留守老人定向走访、帮扶、关爱制度,明确帮扶人员和帮扶对象,落实责任,切实解决好留守老人的实际困难。组织志愿者、义工团等爱心人士组建农村留守老人服务队,开展“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结对关爱活动。采取座谈走访和谈心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互助会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加大法制保障力度。公安、司法部门要将农村留守老人普法教育纳入普法工作内容,增强其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依法打击侵害留守老人的犯罪行为。积极探索驻村民警管理农村留守老人工作机制。积极实施司法援助服务,对农村留守老人法律援助申请,优先受理审批,及时办理。

  (五)努力形成社会关爱氛围。要加大对关爱农村留守老人工作的宣传力度,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抓好典型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为农村留守老人办好事办实事。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关爱模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爱氛围,引导全社会都来关心、关爱农村留守老人。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0

  记者走访发现,由于青壮劳力的外出,像李承群夫妇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大半接替起了本应由青壮劳力承担的农业生产、监护小孩等责任,这种变化的负面影响正日益显现:

  一、繁重的体力劳动让留守老人难以承受。

  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老年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维持者。在记者接触到的留守老人家庭中,超过一半的留守老人的耕种面积不低于1亩,部分老人的耕种面积甚至多达四五亩。

  由于缺少子女协助,很多本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留守老人却要承担起繁重的生产劳动。这些留守老人知识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仍属于体力型和传统经验型劳动者,不仅难以适应现代化生产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也缺乏对先进适用技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无形间延缓了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二、隔代培养力不从心。

  由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很难把子女一同带出,导致农村隔代监护现象十分普遍,不少留守老人同时监护两个以上孙辈。隔代监护使留守老人不得不再次经历抚养过程,承受沉重的照料负担。同时,农村留守老人的文化水平整体很低,祖辈相对落后的`文化水平、教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留守儿童的监护质量,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和性格发展。藤县藤州镇潭东村党委书记梁全才告诉记者,由于父母的缺席、祖辈教育方式的落后和沟通不够,村里一些少年儿童逃学、打架甚至小偷小摸等现象时有发生。

  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

  农业,目前在很多乡村仍是一种重体力劳动。当需要重体力劳动者的乡村,因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时,留守老年人———这个体力和健康正走向衰弱的群

  体,所面临的困难令人感慨,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目前,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提高敬老养老意识

  有专家指出,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有相当大的难度,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子女仍是抚养留守老人的绝对主力军。因此,如何提高子女对留守老人的经济赡养和敬老养老意识就显得格外关键。

  “尊老、敬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近年来,敬老养老的意识有不断淡化的趋势。”梧州市培正学校的退休教师张钜邦曾多次参加万秀区老龄工作调研,他认为,一些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不佳,除了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直接相关外,还与一些子女的孝道意识薄弱有关。

  张钜邦建议,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强化子女的敬老养老意识,通过多种宣传工具,开展评选敬老养老好儿女、好媳妇、模范家庭活动,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助老的法律法规和先进事迹,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助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从道义和制度上使老人心情舒畅,颐养天年。

  开展社会关爱活动

  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有识之士建议要加大关爱力度。在进一步采取帮扶等措施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解决生活困难的同时,更应组织各种社会关爱行动,让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抚慰。

  推进入户抚慰活动。基层党政组织应担当起抚慰的首要任务,汇集农村多方力量组建节假日上门抚慰服务队伍。每逢春节、五一、国庆、中秋、重阳节等,通过开展慰问活动,使老人们感受到“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社会各界志愿者利用周末和空闲时间,经常到农村留守老人家中探望,陪老人们聊天,帮老人们洗衣等,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空巢不空心”的温暖。

  实施电信问候活动。邮政、通讯等行业,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工具和部门优势,定期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精神问候,使老人们感受到社会关爱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下了一个个独孤守望着家园的孤独身影,这个特殊而庞大的群体被人们称为“留守老人”。

  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劳作于田间地头,有的还要承担起抚养孙子孙女的重任。老人们在默默操劳的同时,内心还承受着对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独寂寞的煎熬。 为数不少的人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留守老人生活经济来源比较单一,基本是靠子女打工的收入和自己的劳动所得作为生活来源。特别是对于像胡文恒这样年龄偏大且又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来说,子女的经济收入就是唯一的生活来源,因此子女的收入情况直接决定这些老人生活水平的高低。

  矛盾的是,由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一些学历不高又没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者在外务工的收入多半只能维持生计,不仅没寄钱回家给老人,甚至孩子上学的一些费用还要靠老人来负担。

  正是在子女赡养能力不稳定、赡养老人的意识不高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十分困难。

  此外,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农村留守老人。虽然我市农村老人绝大多数参加了新农合,可由于承担不起自费部分费用,只有患了较大疾病住院才能报销,门诊费用不能报销,几十元甚至一两百元的门诊费对于一些老人们来说也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1

  在这二十一世纪里,在这经济腾飞的时代中,各国经济迅速的发展,中国也不例外。谈谈家庭的存在元素需要什么,首先需要人口才能成为家庭,由于经济发展,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等现象,这个家庭就出在分开的局面上,一般由成年人在外地工作,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等情况,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内容

  一、“空巢老人”的出现

  “空巢老人”在词典中解释为子女长大后离开自己或单亲老人的意思。为什么会出现“空巢老人”这个问题。

  第一、直接原因:由于经济的发展,要支撑这个家庭的生活,大多人会去工作来换取支撑这个家的力量,这样必然要有人口迁移流动。

  第二、间接原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几乎都是独生子女,想独立生活,男子在外组建新家庭,女子出嫁等原因。原因很多,只是对这个问题出现没有什么多大的影响。

  “空巢老人”现在的心理、身体健康、生活等情况值得我们去深思。中国现在老龄化情况十分严重,有几亿人进入老龄化状态,在这老龄化的人口中,有多少位“空巢老人”?老人老了,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没有当年能扛多少斤东西的身躯了,现在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压迫着他们。

  他们独自呆在家中,独自的生活,心中感到孤独,感到悲伤,想当年把子女拉扯大,现在又不在自己身边,心中又感到焦虑,深怕自己出现了什么事,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每天生活在担惊受怕中。官方调查全国“空巢老人”生活状况:65%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收入,79.5%靠农副产品与种植水稻。

  二、“留守儿童”的情况

  俗话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发展靠这些花朵。”但是现在青少年犯罪率越来越高,扰乱社会的秩序。以前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到底是你们······”,祖国归于我们,我们现在这种状态,能否担起重任。

  现在经济的发展,家中不富裕的就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老家,让长辈来监护孩子,但是老年人的知识有限、精力有限,仅仅让学校来管理更是不行,毕竟中国还不算很发达,教育不是那么的先进,教育中存在着漏洞。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显示,进入初中教育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下降,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仅为88%。南方某省调查留守儿童心理情况显示,有40.5%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受到歧视、不如别人的想法,存在着心理问题。在刑事犯罪事件中,青少年犯罪中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20%,上述中的比例对于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只是某省份调查,如果从全国来看,这是个很庞大数目,这也反映很多问题。

  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成绩是非常好的,由于没有父母的管教,婆婆爷爷的话又听不进,每天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上述的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既然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现在的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关心孩子的心理、身体健康,关爱这些自认为不如别人、别人遗弃的留守孩子。

  留守儿童不仅仅要受教育,还要得到保护。公安局统计,在被拐儿童情况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就是留守儿童,我们只重视儿童的教育,不重视孩子的人生安全,这样也是不行的。

  三、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

  “空巢老人”心理,大多都是60岁以上老人,自己出生年代与子女出生年代相差太远,觉得之间有隔阂,子女新组建的新家庭等情况,让老人自己独处,老人有时觉得自己身体等情况会连累子女,成为他们的负担,种种想法,成为老人心中一道阴影,最终影响身心健康。

  “留守儿童”心理,自己也是从儿童阶段过来的,自己曾经也是留守儿童,能明白他们的感受,他们也向我诉说过,我对他们感动同情,都是农村孩子,我们成长的却不是一样。他们渴望自己和父母在一起,不管有多少钱,反正觉得和父母在一起就行,他们不愿意被别人说自己被父母遗弃,其他大人也在那开玩笑,你父母在外面给你生弟弟妹妹,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能接受这些话刺激吗?这也看出中国教育问题的存在,也看出中国人的道德。

  四、结束语

  祖国的历史,是前一辈老去的老人辛苦创造而来。祖国的未来,是晚一辈朝气的青年刻苦建设而来。关注“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我们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同一个祖籍。关心帮助别人,等于在帮助自己,何乐而不为。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1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日益增大,现在在农村仅凭耕种所得收入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正常的生

  活需要,其中,大多数年轻人为了能够更好的生存纷纷选择背井离乡去城市打拼。因而,留守老人这个特殊群体不断扩大,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次调研主要以走访、查阅文献、入户调查等方法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留守老人、农村、现状、对策

  一、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

  目前相关的各权威部门并没有对留守老人给出其明确的定义。

  一部分学者从老人年龄角度考虑,例如王学芳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结构探析》一文中,则认为留守老人是子女长期外出流动时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指出了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

  也有一部分学者从子女外出原因及外出时间角度考虑,例如陈浩(20xx《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一文中的界定: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

  还有学者从子女及子女配偶是否在老人身边的角度考虑,例如:王乐军《济宁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各县市农村留守老人,其农村留守老人的确定标准为: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大于等于60周岁;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突出子女及子女配偶都不在老人身边。 因此,本文对留守老人的概念做了一个具体的定义: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长期离开户籍地的60周岁以上或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现状

  (一) 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

  由于子女们外出打工,老人们在生活上缺人照顾,精神生活单调,很是孤独。很多年迈的'老人必须自给自足,但是他们已经年迈,更需要子女的照顾。因此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子女外出后,电话称了老人与子女的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和精神慰藉。有时甚至连这些基本的精神慰藉都没有,老人大多过着“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

  (二) 生活来源缺乏应有的保障 大部分的留守老人基本没有经济来源,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比如通过种植庄稼,像小麦,花生,油菜,还有种菜等再拿到菜市场上卖所得,收入来源单一。在走访中,我发现,一般老人都是用柴火来做饭,每年的秋天,他们就会上山砍柴以备过冬。就拿我的奶奶举例,她一年四季始终住在一座可能被年轻人叫做“破烂房”的地方,一个人生火做饭,一个人生活,这在人们看来会是相当可怜和孤独的。而且,她是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的,就算有,也只是很微小的福利。因此,在农村地区,留守老人的生活保障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应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

  (三) 生活照料问题

  子女对父母的生活照料需以空间距离的接近为基础,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两代人的分离,因此子女的乡城迁移客观上减少了留守老人在日常生活、安全和医疗等方面得到的照料,使留守老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另外,家庭代际关系的失衡、尊老敬老养老关系的淡化,加剧了留守老人的艰难处境。

  (四) 就医难、医疗费用不足问题突出 疾病是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最大杀手。在所调查的留守老人群体中,基本上都患有慢性病和多种疾病。许多人都是中年就医服药,在自己的年收入或子女供给的生活费用中有一大部分都用于治病、买药上。尽管老年人治病服药是不足为奇的正常现象,但是因治病花去的昂贵医药费,确实成为老龄化家庭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无底洞”。甚至是引起亲情脆弱化、家庭关系不和的主要矛盾。

  (五) 隔代监护问题 自改革开放初期以来,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动,由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组成的隔代家庭在农村日益普遍。隔代监护对监护者和被监护人都产生影响。留守老人作为监护者,监护孙辈无疑加重了自身的负担;而留守儿童作为被监护人,由于留守老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式失当等不利于留守儿童成长发展。而隔代亲使老人易娇惯溺爱孙辈,使留守儿童养成不良习惯,影响其健康发展。

  (六) 农村治安状况堪忧

  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盗贼也越来越多。他们专拣在家务农的“空巢老人”下手,作案手法娴熟,情节恶劣,就像当年鬼子进村一样,毫发不剩。而且作案越来越高调,次次都能得逞。一般来说,老年人对自己的财物缺少防范保护的意识,容易使犯罪嫌疑人得手,部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或不敢向司法机关求助,这些侵害农村留守老人的犯罪对社会治安和人们的心态影响很大。如何保护农村留守老人的合法权益,让老人安度晚年,是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需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留守老人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发展,老人们留守农村,是不可回避的实际状况。自留地及宅基地因素也是老人坚守农村的重要原因。

  (二)农村老人的自身特点。

  农村老人对原居住地特定的生活环境的留恋、良好的生活关系网络和老年人对城市生活的排斥感等,是导致城市化过程中老人留守农村的因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低层次、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愿望。

  1、加强社会扶持力度,增强老人的社会保障水平。从长远看,通过社会保障体系使老人安度晚年,是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重要途径。政府应给农村老人以国民待遇。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社会化的社会,与其相配套,过去由家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也一定要走向社会化。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制,缩小城乡差距,使留守老人“老有所养”。

  2、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就近就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致富能力,这亲才能让外出务工人员“ 落叶归根”。政府应加大力度, 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应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在实用技术、科普知识上给予支持,千方百计地把农村经济发展起来,用经济成果“留人”“留心”。

  3、举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借助社会力量抚养老人,使老有所养。有的地方,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批发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养老。

  4、完善农村医疗制度。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村级的门诊费报销比例低,但事实上老师选择在村级的门诊看病,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提高农村人村级门诊费的报销比例,切实解决他们看病贵的问题。

  5、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警要以案说法,对老人们进行日常自身安全防范、突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等宣讲,教育农村留守老人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一旦发现被诈骗要及时报警。各乡镇建立专职治安巡防队,在乡镇派出所指导下工作,以弥补警力不足。

  结束语:

  当今,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俨然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留守老人在经济上缺乏保障、生活照料不足、农业生产负担重、治安状况不好等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想要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留守老人能够真正享受天伦之乐。

【留守老人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2016留守老人调查报告01-14

2016农村留守老人调查报告01-14

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2-17

2016年关于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1-01

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07-21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7-04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1-06

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调研报告03-27

学生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2-17

最新留守儿童调查报告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