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手足口病调查报告

时间:2023-12-26 12:24:24 其他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手足口病调查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写报告很是头疼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手足口病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手足口病调查报告

  手足口病(HFMD)易感于孩子,1981年由国外传入国内沿海地区。1986年4月后西宁地区呈现暴发流行状态,疫情很快波及四区、效县。92年及96年西宁有散在发病和局部暴发点。2000年9月西宁市某机关幼儿园发生一起手足口病暴发,调查结果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为主要症状的小儿急性传染病,在幼儿园中容易互相感染,引起广泛传播。20xx年xx月xx日,中国矿业大学幼儿园发生了一起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该大学幼儿园日托儿,年龄2~6岁。

  1.2病例收集根据晨间检查及全日观察记录,病儿经市级医院确诊。

  1.3干预措施加强晨检和全日观察,病儿即时隔离,2周后方可回园;病儿所在班定为隔离班,隔离至最后1名病儿发病后3周;凡与首发病儿乘坐同一辆接送专车的幼儿,隔离3周无发病方可回园。在隔离期内,活动室和卧室每天开紫外线灯30分钟,桌面玩具玩后及时用“84消毒液”消毒,加强餐具、餐巾、茶杯的消毒及管理工作。

  2、结果

  2.1流行经过4月3日晨检时发现第1例患病孩子,两天后患病孩子所在班以及与患病孩子乘坐同一接送专车的幼儿相继发病,xx月xx日最后一例患病孩子发病。流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大一、大二、小二班发病(4月3日~20日),然后是托班发病(4月18日~4月30日),最后是中二班发病(20xx年xx月xx日到20xx年xx月xx日) 。

  2.2流行特征全园分为4个年龄组8个班,共262名孩子,发病34名,发病率为12.98 %。男童发病19名,女童发病15名。其中大班(>5岁)发病率6.98 %(6/86),中班(>4岁)发病率8.33 % (6/72),小班(>3岁)发病率19.67%(12/61),托班(>2岁)发病率23.26 %(10/43)。

  2.3临床表现在流行初期,患病孩子症状较典型,可见双手掌、足底外侧和臀部有几个至几十个疱疹,疹圆,比水痘疹小,边缘充血,中央无凹陷,2~3天后开始吸收,不留痂。口腔疱疹多见于颊粘膜、舌边以及软硬腭交界处,或破溃成溃疡。在流行末期,病儿手足部疱疹较少,仅见数个,主要见于口腔疱疹。托班幼儿多有流涎、厌食、哭闹,伴有低烧或中度发烧。大中班幼儿症状相对较轻,伴低烧或无发烧。所有病儿

  经园外治疗,一周左右痊愈,未发现有并发症。

  3、讨论

  3.1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及EV71等肠道病毒所致,本病自1981年我国首次于上海报道以来,已在全国许多省市相继流行。它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健康带病毒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高峰集中在夏秋季。据测,病人粪便排毒3~5周,咽喉排毒1~2周,而且在出现症状前数天其血液、鼻咽分泌物和粪便中均存在病毒,因而在潜伏期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本次流行来势凶猛,首例病儿在小二班,为校外子女,每天乘坐接送专车来园,两天后发病的6名孩子中,有3名(2个大班孩子)与其乘坐同一辆专车; 4名与其在同一个班,从而引发3个班同时发病,给快速控制疾病的传播造成了一定困难。

  3.2幼儿园对小儿常见传染病的管理目标是阻止疾病传播、控制跨班流行。当时我们拟定该病的传染期为发病前3周至病后两周,通过空气及唾液传播,并据此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是,由于本园位于校园生活区,幼儿被家长接出后习惯在园内逗留,相互交往较密切,因而幼儿离园后的有效隔离很难控制。这可能是导致疾病跨班流行的主要原因。

  3.3手足口病至今尚无特殊的预防方法,由于幼儿园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场所,所以做好晨检,及时发现并隔离病儿,平日做好日常用品、食具、玩具以及便器的消毒对防止传播是非常重要的。

【手足口病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手足口病手抄报素材参考08-06

卫生院手足口病工作总结04-10

手足口病工作总结(通用20篇)03-31

口腔助理执业医师口解与粘膜病习题集锦07-24

夏季猪病调查报告03-18

带口字的成语11-11

含口字的成语04-07

高口笔试经验12-14

手足外科实习心得体会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