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推进市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1-03-08 12:11:30 调查报告 我要投稿

关于推进市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查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推进市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查报告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宁波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做好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实施“两创”倍增计划,扎实推进“六个加快”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宁波制造”向“宁波创造”跨越,保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把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列为今年常委会调研审议重点课题。7月初开始,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就对全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调研进行准备。8 月份,召开全市人大财经工作会议,专题研讨各地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作。9月份,常委会组织3个调查组,听取了市经信委的汇报,分赴余姚、宁海、鄞州三个县(市)区,对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实地察看了6家创新型企业。此外,财经工委还先后听取了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有关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财经工委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形成了调查报告。

  一、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全面实施创新“倍增”计划,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工业综合实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自2004年以来,市政府主动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在全行业率先进行了战略性结构调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涵盖科技创新、信息化推进、产业规划布局、工业经济发展评价等各个领域的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业经济提速明显,盈利水平持续改善。截止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317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0868亿元,是2005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1%。全部工业增加值达257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从2005年的48.5%提高至50.1%。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3万元/人?年,比2005年提高了68%。同时,随着企业梯队工程建设的实施,企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创新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的转型和产业层次的提高,企业发展规模明显扩大。去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销售额达8518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53%。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404家,是2005年的1.6倍,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479家、超10亿元的企业110家、超百亿元的企业10家,分别是2005年的2.3倍、2.5倍和2.5倍。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中有 60%左右来自工业。工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二)汰劣扶优,改造提升,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近些年来,市政府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抓手,积极发挥节能降耗与转型升级的良性互动作用,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益产业,积极为转型升级腾挪空间。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关停火(热)电机组 56万千瓦、粘土砖瓦窑180座、格法玻璃150万重量箱、炼钢30.9万吨、铸造20万吨、制革12万标张、隔膜法烧减6万吨、造纸3万吨、印染1.8 亿米。通过实施《工业产业投资导向目录》和产业准入政策,强化产业投资导向,一方面严把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控制“两高一资 ”项目的盲目扩张;另一方面是优先培育发展市场前景好、成长潜力大、产品附加高、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鼓励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优化升级。以“智慧城市”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迅速。去年达到2702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占整个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 17.9%增加到当前的24.9%。通过这些调整,传统产业比重逐步下降,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占比稳步上升,行业结构、企业结构和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科技引领,信息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增强。市政府把提高工业整体质量和水平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切实加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搭建技术创新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创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引导民营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近年来,全市共拥有各类企业技术工程(研发)中心714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207家,市级 500家;全市企业(单位)先后与国内外15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引进和共建技术研发机构140多个。通过“筑巢引凤”、“借鸡生蛋”,积极构建科技应用转化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金创办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孵化器。目前,全市已建立科技孵化器16个,总孵化面积达35万平方米,孵化毕业企业 340余家。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创新战略,加快推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建设,组织资金、技术和人力,进行联合攻关;引导企业依托专利技术和优质产品创知名品牌;鼓励行业骨干企业参与或牵头主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增强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我市连续三年荣获了“中国品牌之都”称号,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和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

  (四)整合资源,提升功能,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着眼于调整产业布局,推进集约发展,市政府把培育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基地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加快推进“园区化”、“集群化”进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原有开发区(园区)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资源整合,全面提升其整体功能,开发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对资本要素、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各级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21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7.2%,是“十五”末期的4.4倍。一批发展优势较为明显的开发区(园区)相继得到升级,宁波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宁波化工园区成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服装、家电产业也被省政府认定为现代产业集群的示范区等。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工业产业布局“低、小、散” 的局面基本得到了改变,产业集聚能力不断增强。

  二、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几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 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工业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转型升级面临的困难不少,任务还很艰巨。主要表现在:

  (一)增长方式较为粗放,整体发展质量依然不高。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工业的整体质量和效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工业发展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以量取胜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不少企业仍然热衷于传统产业的低端扩张,搞同质竞争,企业增加值率、单位产值利税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普遍较低。多数企业尽管对发展高端产业有足够认识,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基础相对薄弱,研发设计和营销控制能力不强,难以抵挡外部竞争压力的冲击,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

  (二)产业布局较为零散,集群发展优势不够明显。尽管我市相继成立了若干开发区(仅省级以上就十多个),但普遍存在主导产业不突出、集群优势不明显、行业门类多样化、产业结构扁平化、产品竞争无序化的现象,与现代产业集群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而且,企业规模偏少,创新能力不强,发展速度缓慢,开放带动作用相对薄弱,缺乏地标型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产业集聚的高度化水平仍然偏低。

  (三)工业产业层次不高,结构调整任重道远。随着宁波国家重化工基地战略地位的确立,临港重化工业将成为我市工业产业的主力军,工业结构的重型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转型升级与节能降耗的压力将随之增大。以石化、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急需提升;以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规模偏小、有待培育;与先进制造业关联度较高的生产性服务业初露端倪,且局限于港口物流领域,完善的格局体系尚未形成、亟待健全。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所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

  (四)创新能力仍显不足,创新环境有待改善。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研发投入较少,创新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其主导产品技术基本以引进和模仿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授权发明专利比例偏低。创新型人才资源供给不足。人才总量不大,素质相对不高,而且分布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直接制约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不健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落实不到位,资源要素配置适当向创新型企业倾斜的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影响着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的发挥。引才、用才、留才的激励政策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要素支撑相对薄弱,发展后劲急需增强。由于受市场需求下降、土地制约加剧、生产成本上升、房地产挤压效应明显和金融政策趋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投资信心不足,工业全行业投资增速减缓,工业投资持续低位排徊,呈下滑趋势。而且,国有投资和外资利用比例也出现了严重下降,导致工业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工业增长与资源要素制约之间的矛盾还有待进一步破解。

  三、关于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为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作,确保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扎实推进转型升级。全市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彻底打破地域界限和地方、部门利益的制肘,努力形成全市一盘棋,合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工作格局;要站在战略高度,主动把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提上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纳入“一把手”工程,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构,切实加强对工业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各级相关部门要在科学调控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合力推进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按类别、分层次地做好转型升级的分类指导工作。同时,还要注重产业布局的前瞻性研究,抓好新兴产业的规划设计,加强转型升级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推动转型升级健康发展。

  第二、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进一步加大转型升级工作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工业转型升级财政资金的投放强度,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带动和引领更多资金投入转型升级。要强化税收引导,制定并完善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转型升级。要健全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的投资政策,整合投资资源,改进投资方式,增加大项目投资比例,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工业投资增长,增强投资对转型升级支持的力度。同时,还要注意加强产业政策和信贷、土地、环保、安全、科技等政策的协调配合,使支持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综合发挥作用。要进一步优化要素保障机制,积极构建产业升级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强化重大项目科学评价制度,对于重大产业升级项目所需要的土地指标、环境容量、用能指标等要素资源予以优先配置。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社会服务体系,努力为转型升级提供要素保障。

  第三、凝聚力量,突出重点,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推进期,石化、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高档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仍是支撑我市制造业增长的主体。因此,要紧紧抓住传统产业不放松,立足巩固再提高,通过优化重组、改造提升,再创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市委确定的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结合产业发展的具体实际,在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和前瞻性研究的基础上,优先培育发展一批适合本地产业发展优势和特点的新兴产业项目,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我市制造业占比较高这一优势,细化深化专业分工,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发展一批大型服务业企业,推进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

  第四、加大投入,提高素质,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高校院所以技术和产权为纽带结成战略联盟,延伸产业创新链,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专利、品牌、标准等创新战略,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集中资金、技术和人力,组织联合攻关,突破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建立健全创新支撑体系,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制度,健全企业创新投入机制,从体制机制上支持、引导、激励或约束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升创新投入比重,增强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育造就一批领军拔尖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增强企业创新的活力和能力。

  第五、强化基础,理顺关系,积极构建监管服务体系。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综合服务职能,切实加强对工业转型升级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检查,积极构建监管服务体系,努力为工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要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完善投资动态监测、预警与评价机制,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经济运行情况监测的力度,在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价格、市场、法律咨询等综合信息服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行业风险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动态监测,切实防范潜在风险。要理顺相关部门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职能分工及其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制度,加强与工业主管部门间的协同合作,保证相关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要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推动政府和企业在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中协调一致,良性互动,共享创新成果,共谋发展大计,齐心协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关于推进市工业转型升级情况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快速推进工业发展调研报告12-24

快速推进工业发展的社会调研报告01-31

关于对市异地融资情况调研报告12-22

关于对市异地融资情况调研报告2篇07-26

市新型工业化建设调研报告01-29

关于班级同学近视情况的调查报告05-01

往年北京市失业保险缴费情况08-05

关于环境污染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10-27

北京市工业品买卖的合同范本03-29

关于市农机办保密工作情况的自查报告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