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1-04-23 10:35: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1

  “What matters in life is not what happens to you but what you remember and how you remember it。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在此书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围绕着马孔多的世界,汇聚了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生活。《百年孤独》的艺术魅力正在于那幻想与现实的融合所营造出的魔幻之境;马孔多人辛酸了百年的孤独之旅与埋藏在作者内心深处的悲愤之歌。

  《百年孤独》主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家徽,每一个成员都自觉不自觉地佩戴着它。同时,孤独在他们的世界里又是一把双刃剑。他们害怕自己陷于孤独的泥淖,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在反抗孤独,他们渴望保持孤独的高傲姿态。

  马尔克斯的作品在“冰块”和“石头”中开始,在一阵风中结束。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近乎绝望地指出:“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样的历史象征了孤独,就是“百年的孤独”。

  这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阶级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

  在今日这个渐远离盛夏的日子,微风凝滞,天空晦涩不明。我倚在树下,抚阅《百年孤独》,我又一次感觉到经典文学名著那不朽的魅力。在灿若群星的世界文学大师中,马尔克斯和他的这一代表作,在我心里存留了无法磨灭的记忆。

百年孤独读后感2

  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现实主义联系在一齐的。而《百年孤独》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作。读过他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极善用绚丽而无羁的想象构造出一个仿佛神话中的世界。

  马尔克斯幼年生活于哥伦比亚沿海小镇。外祖母在夜间经常为他讲叙民间传说和印第安人的神话。反映于创作之中,就是他那种“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风格。

  《百年孤独》还是马尔克斯采用外祖母那种“不动声色的讲着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进行创作的第一例。为了这个漫长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后因为目睹一个老头带着一个小男孩去见识冰块(那时候,马戏团把冰块当做稀罕宝贝来展览)的场景而开始动笔,《百年孤独》使他真正享受到写作的欢乐。而他往往十分重视小说的第一句话,因为他认为这决定着全书的风格、结构,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独》开头的这第一句话也同样包含这种神秘的信息:“多年之后,应对枪决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午时”,人们为此发明了一个新时态名词“将来过去式”来为之命名。马尔克斯真正动笔写作《百年孤独》仅花了还不到两年的时间,然而这之后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坛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现实主义的“蘑菇云”让全世界的读者为之震撼不已,痴迷而吃惊。

  《百年孤独》中讲叙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着印第安人的传统信念和意识,比如认为人的死亡是因为河水或石头在召唤人的灵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话。在小说中,万物有灵,人鬼共世,时空上则迂回,迷离以表现人生的轮回,他还相信预感和预示的作用,以此为以后的故事发展埋下种种神秘的伏笔。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著名的代表作。

百年孤独读后感3

  孤独是个顽疾,当死亡成为我们路之终点的时候,孤独也就随之而来,这世间有多少吵闹,就会有多少孤独。无疑,孤独本身就是一道枯涩而不可理解的背影,但马尔克斯的笔却是含笑的。他没有徒劳地去化解苦难,而是裹了一层糖衣在外面,那几欲和神话接壤的想象力,让每个冰冷的字都长了一双翅膀,也曾让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飞的冲动。

  《百年孤独》一书中,奥雷里亚诺第二是个欢快的胖子,他精力旺盛,经营彩票生意,喜欢请很多朋友一起喝酒,一边拉着手风琴,一边马不停蹄地醉。然而,他却依然反复地说着,人生短暂。热闹终归会沉寂,孤独如影相随,每个人都深受折磨,但临床表现却不同。

  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晚年,终日把自己关在梅尔基亚德斯的作坊里制作小金鱼,每打造出一尾,便将其投入冶炼的火焰中烧毁,如此反复,在那羞涩而凉薄的时光里等待死亡降临。阿玛兰妲则坐在糖浆般的阳光里,日复一日地编织寿衣,白天织,夜里拆。丽贝卡从童年开始就在兜里装满泥土,偷偷咀嚼,像蚯蚓一样恋着那更接近死亡的芳香,而父母的头骨却总在每个梦魇之中嘎嘎作响。还有思维像滑扣螺丝一般的老布恩迪亚,终日被绑在棕榈树上,风吹雨淋,他瞪大双眼,究竟在想什么?从来没人喜欢去享受孤独,为何我还渴望更多的人来喜欢此书?借用一下摇晃着存在主义旗帜的那些人理论,先将自己逼到绝望的天涯,再回过头来建立希望的天国,唯有这样,才更懂得珍惜生命。我们不需要悲剧,但应该有悲剧精神。即便是浮光掠影活一次,在这斑斓且喧嚣的世间,也该沉下来,挨着土地行走。

  在时光里,所有活着的生命,都在踩着节奏行走,并非只有第五交响曲,才流淌命运的旋律,即便踽踽独行的人,也并非只有一进一出的呼吸与每分钟50—80的心跳。生命尚存,播撒不止,也许,下一秒就会春暖花开。

百年孤独读后感4

  稀里糊涂的读完 ,乱七八糟的人物名称,刚开始还有耐心记录人物之间的关系。但最后也受不了了。或多或少的还是有点回味的。

  书本揭露了拉丁美洲的一个大家庭的新生和衰败,一百多岁的乌尔苏拉见证了一切,故事主角应该属于女性,尽管开始时奥蕾莉亚诺。布恩蒂亚上校似乎在回忆自己一生。他最终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认为那是错的,那么别人的任何行动都会在无意中刺痛他的伤疤,他自己终其一生预言者别人,可最后无法语言自己最后的归宿,活着时不需要别人的任何理解,当有一天认识到错误时还有勇气去纠正,恐怕在马孔多再找不出第二个人。遗憾的是英雄的后代却都死于非命,不知道这责任是否必须归咎到他的身上。或许每次情欲燃烧过后这一切就注定。

  上一辈在自己衰老和自己下一代年富力强时,张扬与压抑就是一场持久战, 最需要冷静的时候年出现的威严,然后威严便被理智代替。人总会在年轻时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在那年迈时能知道的反思的事务,至于对与错留给了后来的人,不过历史似乎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至于评论的人应所处的环境、个人的阅历等因素的局限,对与错的意义也就可有可无。 有时候我想倘若我处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我回像谁?梅尔基亚德斯?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蒂亚?··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知道自己需要啥,但是好奇心终究害死猫。对于文中的女性我感觉很让人头疼,现代一切无法想象的在这里可以找到现实版,左眼流露出对彼此的猜疑、妒忌、憎恨,右眼又要表现出因为担心上帝的惩罚而流露出的隐形的善良。历史的重复让一些东西成为了传统,马孔多不经要经历环境的更变,还要习惯这种让人性孤立的现实。

  作者的出发点应该揭示这一个现实————万事万物总以波浪式前进,高潮过后必然是

  低谷,而低谷时最接近人的本性,贪婪、私欲,人性的冷漠,所谓的尊严只不过是富裕时的一种附属品,一旦被生活所逼迫时许多东西只能退而求次,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幼儿、少年、老年还是逃不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世俗管

百年孤独读后感5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一样,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一样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进取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回到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感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进取的精神,仅有偶尔几个进取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向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一样,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进取,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杯具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应对的方式有所不一样。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感情,可惜他的感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看《百年孤独》我一向在思索一个问题,这个家族为什么是孤独的。我想来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许是因为代沟,或许是与世隔绝,还是说作者根本就不想说原因,只是表达一种状态?都像,又都貌似不对,这个问题仍然在困扰我,期望朋友们看了之后大家讨论讨论。

  这本书在我看来真的是很不错,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态和人情世故,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研究,作者都能够说是十分透彻的,透彻的让人感到有一丝害怕的感觉,这就是书的杀伤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6

  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南美作家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未解的谜题。它们似乎没有答案,却又可以用二字来解答:宿命。

  重复的名字,相仿的性格、吻合的经历,时间推动这个家族的巨轮旋转不止。布恩迪亚家男人的心里没有看不穿的秘密,这个家族的历史不过是一系列无可改变的重复。

  数字,再精确不过的数字,是整部小说的特征,精确似乎有悖于现实魔幻小说的宗旨,但确实给予了做够的震撼感。那种现实的存在与魔力的碰撞发出的阵阵清鸣,如同古寺中钟声。

  这里不需要更多的人物。自始至终,百年家族有无数人出生,又有无数人死亡,可自始至终,又似乎只有两个人的存在,阿尔卡帝奥,奥雷里亚诺,两个自始至终的精神体,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无数次从马孔多的家门中走出,又无数次会回到那个破败而巨大的建筑,找到零星的家味道。

  这里的居民不知时间的流逝,就似那场令人窒息的花雨。无论多久,奥雷里亚诺上校在他的房间里融炼小金鱼,铸好,再熔掉,再铸好。于是技艺变成了信仰。

  但,他们懂得友情,一句“老兄”承载多少奔涌的力量,即便是死囚与军官。被刺死的人的鬼魂,在凶手的弥留岁月中一直陪伴。甚至在讨论“在阴间办斗鸡场”的事。这也许是笑话,但那从心底流露出来的友情,令人不禁动容。超脱生死,在这个世界友情不灭。

  战争,灾难,魔法,纸牌,预言,轮回。

  是的,这也许是一场大梦,百年沉醉不复醒,醒后,看见的仍是那个满目疮痍却充斥激荡着生命的美洲。这是一部洲际的作品,所以撕开书页,我们看那片土地上疯狂搏动的心脏。让战火烧遍所有雨林,拓出五十个不灭的城池。

百年孤独读后感7

  “孤独的力量是可怕的”。这是我在读完《百年孤独》后的感受。《百年孤独》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不断重复,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无论消极又或是进取都无法摆脱孤独。在这个可怕的循环中,能看到布恩迪亚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活状态。

  在整个故事中,布恩迪亚经历了从纯朴的乡村生活到战争、革命,之后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冲击,最终,一切归结于平静的绝望,正是拉丁美洲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现实的再现。在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会产生人物已经死去,却又复活的错觉,这正是因为故事主人公常常采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经过不断重复的姓名与七代人的复杂关系来加深整篇小说的魔幻孤独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欢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楚,或许欣慰,又或许会很,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人总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义,他们害怕自我陷入孤独中,而以自我独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需要一位合格进去的领导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说的结局在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终瞬间,布恩迪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着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境是压抑的,这本书几乎全部是孤独和颓废,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族的孤独和颓废。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谓的“孤独的含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百年孤独》对于此刻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自我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8

  不记得是谁说过:“不会享受孤独,就不会享受人生”。一个人坐在藤下冰凉的石椅上,这未必是孤独,在煦煦攘攘的人群里穿梭,或许你会更加迷茫。那么,什么是孤独?

  黄昏,夕阳为每个存活于世上的人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人们为了活着而奔波,不断重复着由生至死,由死至生的过程,在生命的动荡中起起伏伏,过着孤独的人生,回忆孤独的过去。正如布恩迪亚家族不断发展又不断没落而最终消失。这似乎是人生永恒的孤独轮回,“月盈则亏。盛极则衰”正是这世上每一样事物变化的必然规律——没有什么能获得永生,亦没有什么能在有生之年坚持不变。

  我们“赤裸裸来到这个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每个人的人生似乎都只是从诞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我们身在其中,每个人的人生是何其不一样,沿途的风景依然百变,即使我们只是走向孤独的无知游历的旅客。

  “我们终将孤独”的的确确是无可否认的真理,但如果所有人都因这一点而放弃自我的志向和抱负,世界将如何发展,如何演变成今日的模样,又如何走向宿命的孤独。林语堂说“世间没有一个人感到绝对的满足”,因为人对自我终将死去感到不满,所以不甘愿安守现状,才会抱着活着的期望。安于命运的人永远不会被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宁愿把自我关入永恒的孤独中度过一生,尽管我们无法避免这样的结局,但人生的好坏是否并不只参照一个人是否死去,而是这个人是否能在他短暂的几十年间经历最精彩的故事。我们人生的结局已定,可是是走向孤独的路上,与其自怨自艾荒废人生,不如抱着活着的期望一点点向孤独走去。正如丰子恺所说:“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既然没有如愿,不如释然”。

  看那天边闪耀的金色太阳,即使它终将应对黑暗,走向孤独,但无论朝霞还是夕阳都如此美丽,洒落在身上的金光带着孤独光耀,如此让人心驰神往,令人无法抗拒。

  孤独,并不是人生的绊脚石,只要我们真正理解孤独的内涵:孤独,包含一种刚强、抗争、向上的精神。

  孤独,其实就是一种灵魂的放射,一种理性的落寞,也是一种思想的高度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让我们享受孤独,享受人生。

百年孤独读后感9

  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乎和我之间隔了一层下雨中的玻璃墙。每当我似乎身临其境的时候,总有一层新雨将玻璃重新淋得模糊。也许是因为作者总以戏谑的口吻描述类似神话的种种场景,也许是因为书中人物狂野的孤独离世俗的自己太过遥远。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对于我,则早已习惯了与孤独为伴,未必开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独是一个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个既定事实,与其否认,与其抗争,与其无谓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拥挤的人群里让它保护你回家,周六的上午让它陪你吃早餐,整理阳光,周日的下午让它陪你晒晒太阳,晒晒俱疲的身体与心灵。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期性的抑郁,不妨看看这本书,让书中孤独人的鲁莽激起你无畏抗争的勇气。也许,我们可以活得更牛逼哄哄,至少在别人眼中。奥雷良诺上将死去的时候,我心中一阵痛楚,就是这么想的。

  我相信,这本书能给我的,远远不止于此。

百年孤独读后感10

  买了这本书差不多有一个多月了,一直放在书架上,没开封。一直没时间看,后来听一个微博上的朋友说,这本书很震撼,所以借春节假期之际,开了封。果 然很震撼。对南美不了解的我,通过这本书可以知道个所以然。作者马尔克斯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肆意构造又让其沉浸于现实之中,将拉丁美洲人的生活方式和细节与 天马行空的故事进程交融在一起,通过描写一个小镇(马孔多)的兴衰和盛败过程彰显出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进程,通过描写一个家族的新生、鼎盛到没落和消亡过 程来展示整个南美人的风土人情和生活面貌。情节之离奇、过程之曲折,色彩之浓烈,结局之意外,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全篇小说的孕育能力和掌控能力。整篇文 章都被一种异样的孤独所笼罩,让人窒息。很奇特,我对作者写这篇小说的动机很感兴趣,有机会,一定要查查资料,看看作者出于何种目的写这篇小说。

  当我看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竟然惊奇的发现这部小说与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都是描写一个家族,而且极力将其所处的历史背 景淡化模糊,重点叙述故事内容和勾勒人物个性。其次,巧妙的将虚幻和写真的写作手法融合在一起,使整个故事情节无限伸展,无边无际,使小说中的人物无限穿 越,鲜活如生。最后相似的地方,就是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影子。再一次佩服加西亚.马尔克斯,但对人物个性描写还是 及不上曹雪芹,不同的是马尔克斯写完了,曹雪芹却没写完,留下一个巨大的遗憾。

  印象中的南美是一个很独特的地方,有神秘的玛雅文化和原始部落,也有现代文明和工业革命。美丽而又富饶的地域和勇敢勤劳的南美人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们与 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没有经历过一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发展却远不及欧洲和北美。从哥伦布发现他们之后,就变成了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后来又成了葡萄牙人的.殖民 地,成了冒险者的天堂,同时把战乱也带进了这个地方。就如作者的故乡一样,到如今,也还在战争不断。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啊。

百年孤独读后感11

  百年孤独是我读过的第一本世界名著,当时我读初一,正是喜欢孤独寂寞用词的小女生,为了这个名字,我从图书馆借了来,可是第一句: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的枪口中,奥尔良上校想起了多年前他第一次看到冰的情景(大意如此),一下让我蒙了,我把它放到一边,不愿再看,直到一个月后,图书馆催我还书了,硬着头皮拿起了书,看了两页。

  从看到第三页后,我的手再也离不开这本书,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这本书,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反复看了三遍,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样的经历:我把生命交给一本书了!那一个月,我无法跟人交流,无法大声说笑,满脑子都是奥尔良家族每一个人的身影,每一个都那么鲜活,每一个都那么特立独行,但所有的人都那么孤独于世!

  每一次合上书,我都怀疑自己是否有勇气再翻开它,因为那种孤独从每一个字里透出来,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每一次打开它,我又不愿意合上它,仿佛只有这本书才是我的世界,才是我活下去的理由。

  可能我讲了这么多,还算不上谈读后感,差不多快一年了,当年看完此书的感受到今天还清晰如昨,每一个人问我看它的感受,我只有两个字:我怕。是的,我怕,我怕那种孤独,我怕自己爱上它而无法自拔,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它的文字是被上了魔咒的,记得当时,我一边看书,一边胸中涌上巨大的悲哀,而眼睛干涩,一滴泪也出不来,但那悲哀比流泪更甚!

  书里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来宣泄自己的孤独,表面上他们是漠不关心的,实际上内心深处,他们渴望被人爱,被人认可,被人同化,可惜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今天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不也在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逃避孤独,但实则上却陷进了更深的孤独吗?我们的爱,我们最温柔的部分,都被各种物质上东西遮得严严实实,再也出不来了!

  看完书后,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自己调整过来,然后,我马上去书店买了一本精装本放在家珍藏,作为自己对平生最难以言表的一本书的纪念,但从买的那一天起,直到今日,我没有再动过它一下,只是将它好好地放在书柜的最高层,那是我无法触摸,没有勇气再看的禁区啊。

  算不上读后感,只是你的提问让我又回到了过去岁月,籍方寸之地聊抒情怀罢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12

  在与世隔绝的马孔多里,浓缩着一个世界,浓缩着世界上的各类人,也浓缩着世上所有的孤独。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所有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更像是空虚的灵魂。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从书中的人物身上读到了我们在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孤独。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个屡败屡战的、不屈不挠的科学家,他有无穷的想象力和毅力。他是所有科学先驱的反映,狂热而冷漠,鲁莽而冷静,探索的欲望和放弃的念头,各种矛盾的性格一个接一个地反映在他身上。

  他试着用磁铁挖金子,他试着用望远镜当武器,他试着把水银熔炼成金子。他的努力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甚至他每天和他住在一起的妻子乌尔苏也反对他的努力。

  但当他揭露了生活中的所有秘密,他被当作疯子,绑在一棵栗树的树干上,很快就被遗忘了。

  昔日的炼金梦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虚无,他只能忍受着生与死之间横亘的痛苦——无尽的孤独。马尔克斯似乎用这句话来表达对所有拓荒者的深切同情。

  乌尔苏是个勤奋的工人。在这个偶尔混乱的家里,她是家里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柱。她从来没有享受过唱歌的乐趣,也没有享受过玩耍的乐趣,她的劳动把她紧凑而孤独的生活像拼图游戏一样拼在了一起。

  她无处不在。她的身影出现在家具迷幻的反光里,出现在朴素的世界里,出现在糖果小作坊的喧闹声里。她是空灵的,就像一个亡灵来到地球上,通过劳动来赎罪。最后,随着她的死亡,她的名字掉进了记忆的深渊。

  作者写出她冗长的一生,同时也是对哥伦比亚所有孤独的劳动着的赞歌。

  至于最孤独的先驱者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他一生发动了大大小小的三十二次起义,结果却毁了他为恢复往日生活而创造的战争果实。

  他逃脱了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埋伏和一次处决,被任命为革命军队的总司令,却只换来在马孔多一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他的生活像飓风一样强大,像静水一样孤独。就像那些在哥伦比亚为自由而战的人一样,无论他们生前做了多少事,大多数人死后都会忘记。

百年孤独读后感13

  孤独是很多人都害怕的,何况是百年孤独。出于对书中内容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看完这本书后,感慨颇深,如果有时间,建议大家也可以看看,接下来写写我的个人感受。

  其实这本书,我一共看了三遍,才慢慢的理清其中的故事关系及人物关系,也从中感悟到了很多的东西。作者采用的是倒叙的描写方式,从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其实,每种书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只要我们认真的投入,我相信也是一定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百年的孤独》这是本书是有实际的创作背景的,哥伦比亚爆发的内战,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的残忍,及民众的盲目,作者通过写家族之间彼此没有沟通,没有信任,整个家族充斥着孤独的精神,在作者的笔墨下,一个个人物性格鲜明。

  《百年的孤独》显然是作者对当时所处环境的一种感受的描写,他希望整个国家是团结的、美好的、和谐相处的,在作者的眼里,其实所谓的孤独就是不团结。

  《百年的孤独》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兴衰史进行描述,从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的过程。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家族的七代人,马贡多文明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他们夫妻俩想要与外界相连,于是想要开辟一条通往外界文明之路,遗憾的是他却被绑在了树上,几十年后他死在了那颗树上,马贡多文明也一同死去。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于是,书中结尾是: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

  整本书读下来,再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可以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虽然书中的内容是虚构的,但是书中的史实是真实的,作者的内心希望国家和平,人民群众可以团结起来,没有斗争。

百年孤独读后感14

  上学期本着练习英语的目的艰难地读了三章左右的英文,放寒假回来因为耐心有限又找了中文版来读,这样一本书,读起来感觉没有什么目的性,作者看似忙碌地在叙述这个家族的故事,再加上奇幻的,甚至有些奇异的想象,总是很有画面感,脑中不停地闪过一幅幅插图。在这样的想象里,短短一百年似乎描绘了太多的东西,比如数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带给马贡多的变化,带给人们的变化。异常是读到火车来到马贡多,带来的各种近现代工业礼貌的成果,莫名地使我想起了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地表演,那种文字描述的忙乱和新兴事物拔地而起的迅猛如出一辙。(奥运会开幕式烟囱拔地而起,旧时代的农夫被赶走那一段)

  全书的资料真的很丰富,虽然我一向不喜欢一本小说带有太多的东西,但《百年孤独》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就像作者在说:“嘿,我也不想写这么多,所以我们还是一笔带过吧”,作者平静地在讲故事,却已让人浮想联翩,这些东西不是作者强安上去的,而是故事本来就有的,异常是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故事。

  因为前面读了两次,这样关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故事就很有印象,他能自我经过研究发现地球是圆的,他的冒险精神和专研精神让人记忆深刻。在不明白整个故事的脉络的时候,我以为他会被隔离在礼貌的边缘,我就对旁的人讲,这样一个人若是在适当的环境里(和科技发展接轨的环境里),必定是科学研究之奇才。之后慢慢读下去,百味陈杂,对他最好的评价就是他死的时候有人说的那句:“我来参加国王的葬礼!”,他的确是这个孤独家族的国王。

  说到孤独,叔本华说:”人生的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这个家族里的人似乎都是这样,辗转反侧,都没有一个人得到内心的充实(可能第四代里的蕾梅黛丝是个例外,那里我没看懂)

  读这本书,我感觉不用带着主观的色彩去读,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发光的地方,但同样又没有人是完人,可怜、可悲、可敬、可叹,可是你又没有时间去感叹,作者拖着你一路小跑,于是你看他们的故事,时光在字间穿梭,这样一个人的形象会在你的心理不断地完善起来,但同时你又看不清楚,看不真切。这也许是我阅历不够的原因吧,所以说:似懂非懂,还得交给时间来琢磨。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人,这本书是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南美著作。

  我要诚实的说,这本书读起来对我的吸引性似乎不大,以至于读到快一半的时候并没有品读出任何好的东西,如果我非要给自己一个慰藉,那就是在这几天的沉寂氛围中获得了熏陶。似乎你不得不思索,读书除了启迪和思索外,有种无形的影响必然存在。

  夜晚,突然间醒来,书中人物的心灵世界以一种无形的形式在我脑海来回回荡。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的天马行空的思想,最终死在栗树下,乌尔苏拉为了显示晚年活力仍存隐瞒着自己的眼盲,奥利里亚诺?巴比伦拿着羊皮卷破译家族命运密码“家族的第一人被困在树上,最后一个正被蚂蚁吃掉”,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制作小金鱼,蕾梅黛丝升空,还有最后一个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吃掉和荒凉的布恩迪亚家族彻底在世界上消失。那时通过对这些情形的感应,对孤独有了这样的一个理解,孤独好似产生于人内心深处无法与人诉说的诡秘和羞于与人诉说的秘密,而这两种状态却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你的行为,进而形成与外界难以交流或不屑交流的巨大隔阂。

  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他们倍受心灵的折磨,同时又独自享受着那份孤独。孤独是什么,也许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孤独是这个世界上永远也根除不去的东西,它好似心灵的黑洞,甚至连自己都难以窥透。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孤独,都有那么一个时刻你不想与任何人诉说你的煎熬,在折磨中忍受着孤独,你又喜欢躲在无人的角落默默享受着这份孤独。

  人与人之间并不是一旦遇到悲凉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来安慰,因为你体会不到他的孤独,你那善意的劝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独的感伤,使他倍感孤独,适宜的离开也是一种默默的关怀。也许他需要一首悲伤的乐曲,也许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无非就是将他的孤独表达出来的艺术,而这期间只有他自己明白。

  孤独希望与安静和黑暗为伍,但人却要面向阳光,否在会在无限的孤独里被黑洞吞噬。

【百年孤独读后感(精选15篇)】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读书心得(15篇)04-07

《活着》读后感精选15篇03-28

守株待兔读后感(精选15篇)04-13

《青鸟》读后感(精选15篇)04-08

穷人读后感(精选15篇)04-07

神笔马良读后感(精选15篇)03-31

《幻城》读后感精选15篇04-12

神秘岛读后感(精选15篇)03-31

水浒传读后感(精选15篇)03-27

《昆虫记》读后感(精选14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