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1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关于环境保护的书,书中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春天应该是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季节,不应该是寂静无声的,这本书引发了公众对环境的注意,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使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促进了环境保护事业,《寂静的春天》播下了新行动主义的种子,并且已经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本书的作者蕾切尔·卡逊告诉我们,杀虫剂的过分利用与基本价值不协调。最坏的是它们制造了她所说的“死亡之河”,最好的情况是它们引起相对较长期的、缓慢的危害。她告诫我们,关注环境不仅是工业界和政府的事情,也是民众的分内之事。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停止沙城农药厂的DDT生产开始的,而后全面禁止了DDT的生产和使用。
在读《寂静的春天》时,我对其中的两句话印象深刻。它们是这样写的:“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成的,就地球上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这两句话说明了人类对大自然界的改造具有能动性,同时自然界又反作用人类,良好的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2
那春天里美妙的歌声,如今哪儿去了?那些歌手们,又哪儿去了?
在《寂静的春天》里,作者说明了鸟儿们离我们而去是由于人类过度地使用化学药物,从而导致的各种物质受污染,其中就包括了鸟儿们本身,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与食物,而在食物链的物质流动中,鸟儿自然受到了很大伤害。文中举了许多的实例,也让人着实觉得鸟儿似乎真的离我们远去了,而如今的人们却少有为鸟儿的离去感到担忧,而仅仅是沉浸于当今的生活——这样的以破坏生态环境换来的“美好生活”。
“然而现在,一切都变了,甚至连鸟儿的返回也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鸟儿们就如这所说的那样永远回不来了么?我们把鸟儿们伤害得太深了!仅是因为这人类的“小康”生活,我们便毫无顾忌地开发土地,砍伐森林,挖掘石油,又采取各种方式让这些可爱的朋友们都离我们远去,让这个原本属于大家的世界已经在苟延残喘,仅剩一片片的荒地罢了。
我们绝不能让春天失去了歌声,失去了它原有的那一份美。我们该行动了!该为鸟儿们做出些什么了,该为这个世界做出些什么了!
我想,多抬头看看我们的天空吧,多关注我们的世界吧。我们要去保护每一个生灵,受伤害的可也不仅仅是鸟儿们呀!也许,我们就少用点儿化学药物吧,就多种点儿树吧,让这大地有喘息的机会吧,让这世界再多几片森林吧,鸟儿们,需要一个家呀,这世界,需要一片绿呀!我们就少去捕杀、残害这些朋友了吧,就让他们还能够与我们共同生活下去吧。也把垃圾都归集好来吧,这片土地,并非每一处都是垃圾场呀。就将废气都处理好来吧,我们的世界,可也不能再只是灰霾弥漫呀!
我想,当某一天,这世界上不再有一张张捕鸟网,森林多起来的时候,大地绿起来的时候,空气清新起来的时候,那——就是鸟儿归来的时刻了吧,就是歌声回返的时刻了吧,那个属于我们与鸟儿共同的美丽春天就会回来了吧。
我明白,人类不是孤立的,我们需要鸟儿们的存在,需要一个美丽的春天!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3
《寂静的春天》是世界环保之母蕾切尔·卡森1962年出版的生态文学一书。
蕾切尔·卡森美国海洋生物学家,一生立志于研究环境资源保护。生态文学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如果你对生态学有兴趣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整本书讲述了诸如狄氏剂,氯丹等农药,杀虫剂,对破坏生态带来一系列的连环效应,导致无限期的恶性循环最终由人类自己买单。正如本书结尾所说:“这些化学武器对付昆虫之余,已经调转枪口,来对付和威胁我们整个地球,这是我们时代的巨大悲哀。”
“人类的远见和自制力已然消失殆尽,人类将毁灭地球并随后毁灭自身。”这是此书卡森献给阿尔伯·特施维茨时开篇引用他的话。初读此书会让你找不头绪,又或者说寡淡无味,那些所谓的滴滴涕啊,化学物质啊,各种各样的昆虫听起来很耳熟,却没有深度的了解。随着一章章由浅入深,以点带面的讲述,我开始头皮发麻触目惊心,当读完全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心不能平静,原来我们身处的环境并非我们肉眼所及皆美好。不知不觉中,我们咽下了多少残留杀虫剂的食物?我们又吸进了多少含有化学物质的有害气体?我们又喝了多少年渗透于地表水中的农药?不敢想象。
以前在乡下,经常听到村妇们聊天:那个什么菜生虫了要喷点药,稻子发瘟了要打药,茶棵被虫子吃了不打药不行等等。当时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总以为庄稼长虫子就跟人生病一样,长虫子就用杀虫剂天经地义,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还跟妈妈去过地里,看见妈妈把药粉倒进小喷壶,装上水再抽动活塞,使融化后的药水呈喷雾状落在菜苗上。稻田和茶棵,则是背上约能装十几升水的喷雾器,左手放拿着长长的出水管,右手上下按压把柄,在田地里来回穿梭,药物便轻轻的洒在禾苗与茶棵上。一阵风吹过,也可能随风飘洒在田间地头的野花野草上,又或者不经意间洒在昆虫身上,再或者药物落在土地上被渗透于地表水中肆意横流。然后就像书中说的那样,食物链或从顶端或从底端开始,被无限循环,中间无论哪个环节人类都脱离不了干系,因此卡森说“控制自然”这个词是妄自尊大的想象的产物。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哪个不去红尘闹。如今的日月晨昏很多只能凭记忆去回味那些有过且日渐消失的画面。很多年没有听见夏日的蝉鸣声,以及夜间扑闪着流光的萤火虫。其实这些在未读此书时,我不曾在意,当书中说到曾经被知更鸟,鸽子,松鸡及很多其他鸟儿的合唱撩动的春日清晨,如今却一片死寂,毫无声响,只剩下如铁的寂寞……我才猛然惊醒,这些原来在我儿时嫌弃过的噪杂声不知何时以消失殆尽,那些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堂前燕已很多未来家中筑巢。或许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繁忙中早就忘了这些,又或许生活的麻木让自己根本无从去想。这些原本稀松平常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场面,如今很难再现,一切当时只道是寻常。
家在秀丽的率水河畔,童年的快乐便是在河里摸鱼抓虾捡螺蛳,水草也极为丰富。水是那么碧绿清凉,在浅水滩的石头下面,两手轻轻一摸,总是能摸到二寸来长的石斑子或呆子鱼,有时也能摸到滑溜溜的泥鳅。河边的草丛里对着簸箕口的方向使劲踩几下,小河虾小螃蟹便被无情的赶到簸箕里,成了口里的美味佳肴。村民有时也会药鱼,顾名思义就是往河里投药将鱼毒昏或者毒死,每每此时河里总是有许多的村民乐此不疲的捡着玩着说笑着。据说这是一种对人体无毒的草药,但到底对人体有没有毒性也无从考究,只是吃过鱼的人都还看似好好的活着。现如今回想起来觉得很可怕,怎么对人体无害呢?或许只是因为留存鱼体的剂量太小,加之烹饪以后毒性减弱才未对人体造成明显的伤害,而这种残留的毒性会不会长期停留在人体内,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仍是个未知数。
现在都说买菜要买有虫眼的菜,起码那是不打药或者药水相对较少。等你读了本书你就会被大量的事实数据所震惊,因为渗入到土地当中的药物残留成份会保持很久,所以不要以为近期没使用过药物就是安全的。就连蒲公英随风落到别处的过程中,都有可能被牵扯到其他动植物身上,还有什么是安全的?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有些食物会注明特供专供或者内供,而这些食物通常不会流入市场,寻常百姓也是望尘莫及。其实倒回头想想,谁又能保证这些特供专供就绝对的安全呢?
十几年前绿洲中密度板厂很是红火了一段时间,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每年上交财政税收对于一个没什么产业支撑的小县城来说,确实很可观,同时还解决了相当多的劳动力,老板的口袋日渐鼓起。此时,从政府商人百姓三方角度来看,似乎都达到了共赢各得其利,何乐而不为?除了渐渐裸露的山体和日益被污染的河水。当源源不断的污水被大量排入河道中,青青的河水慢慢成了乌黑色,小鱼小虾无处可逃横尸河面。附近的村民这才反应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极度破坏,这条河终年不断流向下游,而下游又有多少居民,动植物受牵连,简直不敢想象,这就是我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所付出的代价。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如今的管理模式是浮士德式的魔鬼交易,我们取得了短期利益,也因此付出了长期巨大的代价。记不清哪年这个厂终于被要求停厂,河水又渐渐的回绿了,小鱼小虾也有了安身之所,一切仿佛又回归到了从前的和谐状态。如今每次经过,看着偌大的厂区闲置的厂房,我有种说不出的感受,一是庆幸这片天空终于不再有混合着刺鼻气味冒着黑色浓烟的空气,二是伤感于那么多劳动力散落在各地,其中也包括我的同学。
眼下正值茶季,漫山遍野的茶叶地里插着小木棍,上面贴着黄色的粘纸,据说是为了黏住来往的各种飞虫飞蚁。妈妈说近几年茶棵地里的杂草再也不允许使用除草剂,而是人工挖地除草,因为之前检测出茶叶样品里有除草剂残留成份。虽然此举增加了茶农的劳动量,但这样可以保证茶叶的品质,品质上来了还愁销路不好吗?销路好了,茶商们有钱挣,给茶农的价格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茶农们也就高兴了,如此便会进入良性循环,最终受惠的还是我们自己。
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行驶的那条路看起来是舒适、平坦的高速公路,我们可以加速前进,但路的尽头却有灾难在等着我们。如果我们不重视环境保护的话,不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灾难永远会出其不意的'来临。
卡森的春天是寂静的,但卡森的呐喊不会寂静,卡森以后的春天终于有了声响,世界开始有了回音。从国家设立环保局之时可以得知,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与决心。而我们也需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河边的柳芽儿又抽出新绿,山上的百花早已竞相开放,偶尔看见草丛中数只偏偏起舞的蝴蝶,原来春天悄无声息的来临了。
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大家在这个春天,用心去读一读卡森《寂静的春天》,相信你会对你所处的环境有着全新的理解与思考。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4
昨夜,我又梦见了奶奶。一切都还是那么真实。她抱着我,坐在老屋的庭院前乘凉,手里的那把老蒲扇悠悠地摇着,连藤椅也吱吱呀呀,一抬头,就能看见满天的星河静静流淌。
我总觉得自己怎么也保护不了已逝的东西,在那夜梦中的老人,我总不能看清她被岁月打磨的轮廓,只是心虚地感受到美丽美好的梦,梦醒时分,抓住的却总是一片虚影,现在的我,常常会感到寂寞。
湿了的眼眶,挡不住感伤,还幻想着你在我身旁……
静静地,我站在老家的门口,看一座低矮的平房:岁月斑白了门上贴着的门神壁纸,消退了朱红色的门上的门漆,多年都未有归燕的巢,腐蚀了高悬的门檐和那屋檐长满了青苔的瓦,并且我总会怀念一个无比亲切的老人。
这间老屋只有奶奶一个人守着,因为爷爷早在几十年就去世了,儿女也离了家。从那以后,奶奶就像呆在旧日里筑的巢的老燕,孤独与惆怅。打我记事起,老屋门前山头的那抹残阳,落了又起,起了又落,却不知是奶奶倚着门,还是奶奶倚着门。就在这样的年年岁岁里,奶奶便去了。
我用手轻扣这门上的铜环,门伴着“吱呀”一声开了。像一个年迈老人的叹息。随即,跨过了高高的门槛,悬空踏入,就像进入了一个古老悠远的梦境。听一首扣人心弦的歌谣。房间里,死寂一片,整个房间空荡荡的什么东西也没有。只有一缕微薄的晨曦透过一扇木制的窗棂留下了一条跳动着尘埃的光线。我企图伸手,却只能触摸到一片黑暗,一股莫名的悲伤涌上心头……
奶奶……
我只是在一旁安静地躺着,甚至都察觉不到你微妙的呼吸,只是被一大群伯伯婶婶拉着跪在你的面前。在他们的鬼哭狼嚎中,你便去了。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却怎么也流不下来,我只是一言不发得愣着。任凭姑姑怎么骂我“白眼狼”,“亏你奶奶那么疼你。”云云。望着你逐渐苍白的脸,逐渐僵硬的身躯,仿佛看见你脱虚的灵魂,柔和地从房间飘了出去。我紧跟着跑了出去。大年初一的夜晚,烟花真的很美。深邃的星空绽放着,缤纷的烟火,刺入我的眼。那些美丽转瞬即逝,接着便有更多美丽接踵而至,像一场生命的轮回。但对于心脏缺了棱角的我,烟火不会再完美。
屋内,又不知何时用“收音机”循环播放起了“南无阿弥陀佛”。大把大把的纸钱放入火盆,眨眼间就带着我对奶奶的回忆化成了灰烬;屋外一颗闪亮的星升空,是一个灵魂不朽的永恒。那么,奶奶你会是我眼中那颗最闪的星吗?
冗杂的夏天在飞鸟散落的羽毛里,就这么悄悄地过去了。飞虹消失在天空的发际间,烧红了一片天空,晕开了,是千丝万缕的红。
后院的门一直开着,但不上锁。自从奶奶走后,石板路上的青苔肆无忌惮地泛滥,一层光鲜亮丽的绿。
穿过小路,古槐还在。倏忽间,我仿佛还看见奶奶躺在树影投下的婆娑中乘凉,一束阳光跳跃在她的脸颊上,宁静而安详。还记得我总爱拾起纷纷扬扬落下的淡黄色的小花蕊挨个儿贴在你苍老的脸上,看你一下被我惊醒,然后我笑着等你来挠我痒痒;看见你在太阳落山时从院后的小河弯腰担起的月亮;看见你在河边洗衣服时还不时往屋内张望,生怕我磕着碰着…。
眺望远方,奶奶就长眠于那,记得奶奶和我说过,她是大山的孩子,土地是她的母亲。现在,她就在那,寂静了远方的群山’……
不会在有了。叶子绿了,叶子又黄了。奶奶走了,再也不回来了。
依然会听见蝉鸣与蛙声的缠绵,就在眼前,仿佛有一对祖孙俩在庭里乘凉,还是那把老蒲扇,那把老藤椅,悠悠地摇啊,摇啊。摇得漫天的星辰都在微微荡漾。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5
次接触这本书是在生物课上,老师讲起环境污染,提及了此书,而这个寒假,终于领略了这本书——《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激起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它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蕾切尔·卡逊告诉我们,杀虫剂的过分利用与基本价值不协调。最坏的是它们制造了她所说的“死亡之河”,最好的情况是它们引起相对较长期的、缓慢的危害。
而这本书讲述农药对人类环境的危害。作者在书中讲到一家庭妇女对村子给喷药行为充满了绝望,由于政府实施灭火虫,长期对榆树喷药,渐渐地,鸟儿的数量逐年减少。当时的社会,农民都对害虫引起的农业灾害十分忧困,而从这本书中,除了反映杀虫剂带给世界的危害,我认为作者在这本书中更想告诉人类:凡事都是两面性的,而你会往往考虑一面,所以,当你在做前,请三思而后行,将你能考虑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样所做的决定才更全面、更有信服力。
再看看我们如今的社会,电视上报道河涌废水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甚至严重植被污染、树木被砍伐等等,皆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循环,如同齿轮,一旦一环的齿轮松动,也无法转动其余的齿轮,使其运行。而人类通过化学物品来控制害虫的繁衍绝不是一个好办法,也不止这一个办法。我们可以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鸟治虫等各式各样的方法。所以,当我们做事前,要想“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在内心多向自己问几遍,这样才不会为自己的决定实现后所后悔。
人类想要做到“控制自然”,是希望自然为人类服务,但人类真正需要做的,是与自然和平相处。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6
全书共十七章,主题就是以著名化学农药DDT为主要例子,讨论了人造化学品对人类健康和地球环境的潜在危害。在卡逊的笔下,几乎每一章都是一个揭露惨象的镜头,对准那些在杀虫剂的阴影笼罩下的领域和生灵,每一章都在为那些被害的生灵立传。
极具镜头感的文笔
此书吸引我的第一点是其文笔。我知道,这样来形容一本生态科普读物是有点儿怪。毕竟,好的文笔并不是这类读物首要的目标。但这确实是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卡逊显然做到了这一点。
卡逊用和梭罗比起来也毫不逊色的笔触描绘了杀虫剂滥用前的理想小镇:“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缀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罩着秋天晨雾的原野……”
在遭遇杀虫剂之后,“……一个奇怪的阴影遮盖了这个地区,一切都开始变化。一些不祥的预兆降临到村落里:神秘莫测的疾病袭击了成群的小鸡;牛羊病倒和死亡。到处是死神的幽灵。……城里的医生也愈来愈为他们病人中出现的新病感到困惑莫解。不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中出现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释的死亡现象,这些孩子在玩耍时突然倒下了,并在几小时内死去。”
前一刻是田园牧歌,下一刻便成了恐怖片的镜头。前后对比,极其强烈。对科普读物来说,这种驾驭文字的高超能力虽然不是必不可少,但至少也是锦上添花吧。毕竟,只有先牢牢吸引读者的目光,才能抓住读者的心。
这是可有可无的卖弄之笔吗?不是的。世上有太多的冷漠是因为不能共情,无法感同身受。这些描绘绝非无关宏旨。通过卡逊镜头般的语言,我们得以身临其境,也就愈发感到情况的可怖,和行动起来的急切。
论证的科学性
本书的文学性并没有掩盖其在论证观点时具备的科学性。论证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论证结构严谨,内容详实。
说它结构严谨,是因为每个篇章虽然各有主题,但都服务于全书的宗旨,章节紧凑,论证脉络清晰可见。第一章的功能在于提出问题:“是什么使得美国无以计数的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第二章强调的是:“民众有权利了解这些问题。”接着,卡逊向我们科普了以杀虫剂为代表的化学药物的性质和药力,并指出,正是它们在人体内一点一滴的积累,最终对人类肝脏等器官造成严重损害。
那么,这些化学成分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呢?卡逊用七个章节的篇幅重点介绍了化学药物在我们周围环境散播之广,不但对环境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灾难,还最终通过生物链影响到人类自身。
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人们原本可以避免陷入这种困境,因为很多时候没有必要使用杀虫剂,但杀虫剂依然被大规模喷洒。卡逊并不反对使用杀虫剂,而是反对滥用杀虫剂。更讽刺的是,随着杀虫剂的滥用,人类的健康被逐渐蚕食,但昆虫的抗药性却在急剧提高。至此,卡逊回答了开篇提出的问题,并进一步回答了杀虫剂等化学药品的滥用是怎样导致了美国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的。
说它内容详实,是因为本书并没有陷入空洞的说理或纯粹的抽象分析,卡逊在每一章都引用了众多的案例和科学理论,这些理论和事实材料充分支持了她的观点,增加了读者的认同感。卡逊此书写作的缘起是一位朋友在1958年写给卡逊的信。信中说自家后院的野鸟都死了,并猜测这是飞机喷洒的杀虫剂所致。虽然这只是一个地区性事件,但卡逊随后的材料搜集,证明这一问题并不限于一时一地,甚至也不局限于美国。
阿拉巴马州,田纳西河支流,氯化烃使得河中鱼全部死亡,该河还供给城市用水。
科罗拉多州,生产杀虫剂的工厂排出的化学药物污染了井水,人和牲畜病倒,并在池塘里合成新的污染物,毁坏了庄稼。
美国西部,森林地带,地下水遭到污染。
美国西部,鼠尾草地带,因要改为大型单一牧草,大面积喷洒药物,羚羊、松鸡和鹿随着鼠尾草一同绝迹。因失去能保持水分的鼠尾草,土地更加贫瘠,牧草也无法顺利生长。
加利福尼亚州,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鸟类大量死亡,因为湖里的鱼和浮游生物都含有杀虫剂。
加利福尼亚州,甜薯因大面积土地污染被丢弃。
华盛顿地区,用杀虫剂控制象鼻虫,导致酿酒植物被毁。
此外,缅因州、马萨诸塞州、康涅狄格州、密歇根州、伊利诺斯州大量城镇的植被也因类似的原因遭到破坏。
甚至在英国,从北部的安格斯到南部的康沃尔,从西部的安哥拉斯到东部的诺斯克,也有上万只鸟、数千只狐狸,因杀虫剂在食物链传播而死亡……
通过如此众多的案例,卡逊说服我们,杀虫剂带来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地区性的特例,而是跨州界,乃至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
两条道路
本书核心的争论在于控制害虫的两条道路的选择:化学控制和生物控制。
化学控制,是使用杀虫剂。人类使用的杀虫剂分为两种:无机化学药物(砷、铜、铝、锰、锌等元素的化合物);有机杀虫剂。后者由有机碳分子组成,在二战后投入使用,比战前增长五倍,且更具有杀伤力,不仅能毒害生物,而且能进入体内要害的生理过程,并使之产生致命的病变。有机杀虫剂又分为两大类:氯化烃(比如DDT)和有机磷杀虫剂(比如敌敌畏)。
卡逊提出的解决之道:生物控制又是什么呢?其实,生物控制并不是新近出现的方法。比如,其中的一种,利用昆虫天敌控制昆虫。这在美国始于1888年,其优越性在于:便宜,永久性,不会留下残毒。它得到过较大规模的使用:东部十四州就曾通过黄蜂控制甲虫。但卡逊也看到了它的不足:这种方法暂时缺乏科学严密性,精确性不足。
还存在其它类别。比如使用细菌或病毒进行害虫控制。和化学药物相比,昆虫病菌除了对特定昆虫有效外,对其它生物都是无害的。新泽西、康涅狄格、纽约、特拉华河马里兰州就曾借助细菌性疾病—— “牛奶病”,控制甲虫。
使用引诱剂吸引昆虫进行集中扑灭。仅需极少数的诱饵就可以吸引大量昆虫,且所使用的纤维板载体不会被其它野生动物食用,残留物会很快消逝,不会对土壤和水造成污染。
使用声音诱杀或驱赶害虫,或直接使用超声波杀死昆虫。
使用放射性或化学方法使害虫不育,最终达到控制昆虫数量。这种方法将比杀虫剂更有效。但化学不育剂仍包括一些烈性化学物质,回应喷洒这些药物的要求,“在没有对这种做法的危险后果预先进行透彻研究就试图去干这样的事那是极不负责任的。”
有人批评说,本书不是全面的科学考察,而像是检方律师的呼吁书。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本书恰恰做到了全面的考察和谨慎的思考。卡逊是一个思考者而不是鼓吹者,她没有只考虑有利于自己观点的一面,她看到了生物控制尚不成熟的地方,也并没有说化学控制有弊无利,只是这个利是短期的,是得不偿失的。
反对的声音
对卡逊的批评一直存在。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反对的观点。
有学者批评卡逊过分渲染了化工产品对大自然的负面影响,并认为DDT的害处是很轻微的,必须平衡地看待DDT的优劣,不能只盯着它的缺点。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无害的化学药品。但却存在着无害的使用方法。
但其实卡逊在第三章讨论过这一点。那些鼓吹DDT无害(或害处很少)的人往往引用这个例子:DDT在一战时曾制成粉剂喷洒在士兵、难民、战俘身上,用来灭虱,而并没有带来直接的危害。卡逊解释说,这是因为呈粉状的DDT并不易被皮肤吸收。DDT具有脂溶性,一旦进入人体,就会储藏在脂肪和富于脂肪质的器官内,并会不断积累到致死量。更不用说其含量还会经过食物链,逐渐浓缩而增高。
还有一种传播广泛的反对声音来自一篇 《自然》杂志在20xx年发表的由英美两国科学家共同撰写的文章,将疟疾死灰复燃归罪于的DDT的被禁,呼吁在发展中国家重新使用DDT,以对抗传播疟疾的蚊虫。
但卡逊并没有否认DDT杀虫的功能,同时卡逊也指出,虽然能解一时之急,但这是用“使问题恶化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第十六章),如同饮鸩止渴。更讽刺的是,化学药物将提高害虫的抗药性,并杀死捕食性昆虫和鸟类,反而引起害虫增多。反对观点罔顾这一事实:非洲国家从未严格禁止DDT,但疟疾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也有人反对DDT会让鸟的蛋壳变薄,直接造成了鸟类的大规模死亡这一说法。认为造成鸟类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耕作方式的变革,减少了鸟类的食物,而非DDT。
这一反对观点也罔顾这一事实:耕作方式是逐渐变化的,但鸟类大量死亡的现象在使用DDT后呈现急剧增加的趋势。死亡的鸟类体内也的确检验出了超量的DDT残余,在死前也表现出中毒症状。更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是因为食用大量含DDT的蚯蚓所致。(第八章)
总之,这些反对观点提出的问题,卡逊并不是没有考虑过,在书中也早已有充足的解释。这不由得给我一种印象:很多反对者似乎并没有认真对待这本书,而是匆匆给它戴上科学不够严密的帽子。
作为一本上个世纪60年代出版的读物,《寂静的春天》提出的观点很多在当时尚属创见,掀起轩然大波也是自然的。不论在舆论中,还是在实践中,本书对现代社会的形塑作用不可谓不巨大。在卡逊,这位“现代环境运动之母”,及其拥护者的推动下,美国成立了环保署,颁布了多项环保法规。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和绿色和平组织在内的多个国际环保组织相继成立。
时至今日,书中的很多观点已经不再新鲜,其中涉及到的科学推论如今看来也许有些粗糙,需要进一步严谨地审视。但书中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对可能影响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事物,始终保持警觉(stay alert)、保持慎重的态度将永不过时。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7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小镇。春天,山花烂漫,犹如多多白云在绿色的原野上飘荡。知更鸟的叫一声更是动听。秋天,橡树,白桦树等色彩斑斓,透过松林的绿色屏障,如火焰般跳跃着。
然而,在这么美的环境下,死神的力量正在悄悄靠近,万物都在随之离去,一切都开始改变。鸡群感染了疾病,羊群开始发病,河里的鱼儿莫名的死去,这一切都被一种邪恶的魔法控制着。知更鸟突然间的消失,大人突然死去,就连孩子们也无一幸免。死神折磨着这些人,让他们痛不欲生。
如今这个小镇上没有一丝声音,春天,没了知更鸟的歌唱声,秋天,没了狐狸的叫一声。寂静笼罩了整个小镇。
其实,我并不喜欢像《寂静的春天》这一类的科普读物,因为这着实是有一些乏味,大多书面上都是一些枯燥的数据。没有神秘感和新鲜感。但是,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却带给人不一样的感受。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我对环境所做的一切。
也许对于我们来说听到DDT的次数并不多,甚至是没有听说过。DDT是一种杀虫剂,也是一种农药,为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又称为二二三。
通过这本书我正真认识到这种杀虫剂的威力。书中提到自从使用DDT以来,农药毒一性一升级的活动从未停止过。想想现在又何尝不是呢, 农田里,农作物上有害虫,农夫们就是用杀虫剂。但又有多少人注意过使用杀虫剂后那些细微的变化呢。
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分子量为354.49g,化学式为(ClCH)CH(CCI),在20世纪上半叶防止农业病虫害、减轻疟疾伤寒等危害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其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对环境污染过于严重,因此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禁止使用。
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人类没有做出理智的选择,所以导致自然界中食物链遭到破坏。如果我们毫无意识的使用DDT,就很有可能使DDT渗入地下水,鱼儿喝下这些被污染的水,在体内累积毒素,鸟儿再去不是这些鱼儿,因此鸟类体内也将累积毒素,之后在这样一系列的循环下去,到最后便是我们人类自己受到伤害,很多人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后我们也将付出人类的代价。
E.B.怀特说过:“我为人类感到悲观,因为他们实在太一精一于为自己创造利益了。我们对待自然的方法是使它屈服。如果我们不那么怀疑,不那么专横傲慢,而是学着适应地球,并心存感激地对待它,我们将有更好的生存机会。”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 8
“一种奇怪的寂静笼罩了这个地方。比如说,鸟儿都到哪儿去了呢?许多人谈论着它们,感到迷惑和不安。园后鸟儿寻食的地方冷落了。在一些地方仅能见到的几只鸟儿也气息奄奄,它们战慄得很厉害,飞不起来。这是一个没有声息的春天。这儿的清晨曾经荡漾着乌鸦、鶇鸟、鸽子、樫鸟、鹪鹩的合唱以及其他鸟鸣的音浪;而现在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营田野、树林和沼地。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以数计的城镇的春天之音沉寂下来了呢?这本书试探着给予解答。”——《寂静的春天》。
这本书开篇就虚设这样一个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可以容易地找到上千个这种翻版的城镇,对齐的一景一物作细致的描写,以此来带领读者进入这本书的主题,同时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种环境变化的迫切感。《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出版。这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
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泉溪镇,并在那儿度过童年。她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著作,如《在海风下》,《海的边缘》和《环绕着我们的海洋》。这些著作使她获得了第一流作家的声誉。
蕾切尔在本书中强调了人类自身对地球的环境的作用,“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新情况产生的速度和变化之快已反映出人们激烈而轻率的步伐胜过了大自然的从容步态。”主要阐述了人类新型的化学产品或者生化武器给大自然的平衡带来很大的破坏,而且远远超过了其自身修复的能力,已然造成无课挽回的伤害。分别从人们从小就接触的各种化学生产的非自然的药品食品开头,其中透出了深深的无奈,这是每个地球人都无可避免的,再从整个大自然的循环链子来展开,污染了水源,如地表水、地下海;污染了土壤;“地球的绿色帐篷”——植皮也随之被污染;小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地方都被污染了,同样的也遭殃了……这一切都是人类不加节制的破坏环境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森林中生命的协同互济关系就变得完全失调了,而且寄生虫灾害反复出现的间隔时间也愈来愈短……因而,我们不得不结束这些违背自然规律的粗暴作法,这种粗暴作法现已被强加到留给我们的、至关重要的、几乎是最后的自然生存空间之中。”作者在书中最后一章提出这种结论,综合了前几章分别举出的例子,呼吁人们要重视自然规律。“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许多新的、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方法;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一个要反复提及的话题是:我们是在与生命——活的群体、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它们的兴盛与衰败——打交道。
只有认真地对待生命的这种力量,并小心翼翼地设法将这种力量引导到对人类有益的轨道上来,我们才能希望在昆虫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协调。”这就是作者呼吁麻木无知的人们要开始进行环境保护的话,也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走,即使发明了什么厉害的科技,也要以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为首要考虑因素。
同时作者还提到“控制自然”的想法很幼稚,我们人类想要更加顺利更加长久的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靠的不是所谓的“控制自然”的狂妄想法,而是用心的去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去爱护大自然的一切。毕竟谁喜欢寂静的春天?
【读《寂静的春天》有感】相关文章:
《寂静的春天》读书笔记15篇10-08
读赞美有感03-29
读《爱》有感03-28
读《狗》有感03-20
读《金翅雀》有感03-27
读中庸有感03-27
读《囚歌》有感03-19
读散文有感03-19
读《长城》有感03-15
读《墨子》有感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