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1
和很多人一样,第一次看这本书我是被确实书名所吸引,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全民都在焦虑,人人都在抱怨,用格林先生的话说,时下这样的教育结果导致家长太累,教师太累,孩子也太累,教育生产力却很低下。
书中的很多教育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要花功夫的。如果只能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和融会贯通,也就是不能悟出里面的内涵,那也是做不好的。那么,我们作为教师,该在教育中怎样体现教师的价值呢?我通过第二次读《教育是没有用的》,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育是没有用的,这句话在书中的意思是: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是保护甚至扞卫学生的主动性。在孩子的成长面前,最好不要刻意去做什么,才是教育的大智慧。我理解为:不能以教定论,不能以学定性。如果老师越俎代庖,把该做的做了,把该属于学生的也做了,那么学生怎么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怎么会主动的探究,没有了探究这样的'学习何谈高效;如果老师分数划生,学生心中只有分数,那么他们的学习方式合理吗?片面的追求,把学生的本能固束,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
其次,教育是有爱的。爱,使学生能快乐健康地成长,爱,给予了学生内心的温暖。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里爱是最伟大的,爱是教育的源泉,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是温暖的,这种温暖来自于老师们的倾情付出,这种付出承载着大爱无疆的师爱。作为老师心中必须有一种无形的爱,它可作为引领学生学习、前进的动力,它能教育变为有用。
再次,教育是无形的。教育是没有用的,指得是有形的教育是没有用,而无形的教育并非没有用。那些真正的教育是内化在学生生命中的,潜移默化的东西。真正的学校也是无形的,有形的东西只是权力所需要的,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教育,我们教给学生有形的知识,而能形成无形的能力,学生会受用一辈子。
因此,教育是没有用的,而我们给教育输入爱,使得有形的教育化为无形的能力,让学生受益一生,这才是我体会。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2
当一个新的生命诞生时,迎接这个幼小生命的第一个世界就是家,在家的呵护下,孩子学会了说话,学会了行走,生命成长的第一步从家开始了……
家是教育的“第一土壤”。不同的家教造就不同的孩子。你们知道,家教好的孩子与家教不好的孩子区别在哪里吗?这一点,每个班的班主任最清楚。那就是,不同在心灵。孩子喜欢谴责别人,也许是家长平时对他批评过多;孩子凡事喜欢抱怨,也许是家长总是挑剔他;孩子喜欢对抗,也许是因为家长对他有敌意和强制;孩子不够善良,也许是因为家长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孩子胆小、羞怯,也许是他经常被嘲弄、辱骂;孩子不跟我们说心里话,也许是因为我们捉孩子的话柄,翻老账;孩子不辨是非,也许是因为我们的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孩子很自卑,也许是因为我们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也许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孩子不喜欢自己,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孩子不上进,不努力,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要求过高,他做不到;孩子很自私,也许是因为我们对他太溺爱,要什么给什么;孩子不懂父母的苦心,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会他理解别人;孩子懒惰和依赖,也许是因为您替孩子做的事和决定太多了;孩子撒谎、骗人,也许是因为我们不够宽容,喜欢惩罚孩子;孩子有暴力行为,也许是因为我们常用暴力来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意志不坚强,惧怕困难,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他锻炼的机会。那些家教好的孩子心是暖的,他们干什么事都有热情,也能干好。而家教不好的许多孩子,我们能感觉到,他们的心是冷冰冰的`。
读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让我明白了教育孩子不能短视,要对孩子要往后看30年。30年之后,你的孩子30多岁了,你希望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有人引用长、宽、高的维度来描述。长,就是有一技之长,并能不断学习,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宽,做人宽容,能与人相处和合作。高,有一个健全的人格。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把握好原则,以足够的耐心和宽容之心,用心教育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3
这几天中午在我姐家吃饭,也忘了是我的推荐,还是我姐自己买的。她的床头放着林格著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的一书,我又翻开看时,真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它可以是教育人剥去现在教育的迷雾,仰望教育的晴空,为所当为,少为或不为“没有用的教育”,诸如:仅要分数的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摁着牛头吃草的强迫教育;被动灌输、机械训练,毁坏学生想象力的教育;加班加点的恶补,损害学生健康的教育等等,这样的教育是没有用的,甚至从长远看是有害的,赶快像山东省那样对“伪素质教育”强力叫停,出重拳,规范办学行为,寻找有用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那么,什么是有用的教育呢?
有用的教育应使孩子心中春意盎然。真正有用的教育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林格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绝不仅仅是讲道理、传授知识,更不仅仅是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把自己精神的能量传递给孩子,维护孩子的心力,让他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一个能承担后果、应对变故、改善自身和环境的人。有用的教育是一种鼓舞、一种激励。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用洁净的灵魂去感应另一个灵魂,传递精神力量,宁静致远。
有用的教育应使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著名文学家冰心老人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有用的教育就是教育者要成为麦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像农夫看护自己的庄家成长一样,让庄稼合乎时令自然成长。
有用的教育是唤醒人性光辉的。有用的教育是把学的知识都忘记后仍保留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是成长和发展的元素,诸如:善良、正直、自信、包容、进取等,正如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回答记者提问:“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有用的.教育就是合作共享、学会思考等,这些是终身受用的。
有用的教育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作者经过实验论确定了六大行为习惯是家长和教师都要特别关注的:
1)把一件事情做到底;
2)孝敬父母;
3)说了就一定努力去做;
4)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
5)认真写字;
6)从错误中反思自己。好的习惯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
此外,有用的教育培养个性化的教育。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做,按着他们的最佳才能区打造一条通向他们潜能的通道,让他们的才智发挥到极致;有用的教育其目的是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有用的教育,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去尝试去摸索,其要义是让孩子们得到自由、充分、和谐全面的发展,既为孩子的现在负责——让他们充满自信的健康成长,又为他们的明天负责——让他们的未来幸福和谐,可持续的生态化的发展!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4
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一书中认为“教育”一事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孩子的成长过程也如同万事万物的发展“有其不可言喻的自身规律”,一个孩子到成人的历程究竟该如何去把握“就象电饭锅煮米饭,究竟是怎样熟的,我们并不知道……。如果在过程中,我们是揭盖,最后打开时,米饭一定已经夹生了。”林格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是一种“超然的评价方法”,既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在孩子成长中,教育更应当采取模糊的评价方法,“模糊的评价,实质上是上升到教育文化意义上的评价,是人性的回归。”
反思自己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是否给予学生过多或者过于主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不自信,或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原本以为对学生的责任必然在于多提醒他们的过失,让他们时刻铭记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想到,也许正是这样潜意识的压力,反而让他们更加摆脱不掉以往的坏习惯,反而给自己贴上了坏学生的标签。想想真觉得可怕。
在教学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兴趣培养与应试现实的矛盾。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我和学生都无法回避中考这件初中生的一生中遇到的第一件“头等大事”。读了这本书,让我对目前的教育工作进行了积极而深刻地思考,可谓受益匪浅。
一.林格先生的“又好看、又好吃”的双效教育理论
林格先生认为,“在新时期的养成教育理论实践体系指上下,成绩和分数应当是人学习成功之后顺带的结果而已。”所谓“又好看、又好吃”就是说,“终端考试成功并且解放了教育者,学生主动学,素质全面提高”的双效教育。
初中生的年龄在12~15岁,这三年中一个孩子从童年进入了青春期,成为了青少年。孩子在这三年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老师,不仅要思考学生的“中考大事”,更是肩负起孩子思想的引导与教育大任。青春期的孩子面临最大的变化,就是“叛逆”,如何让学生在这三年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是我最常思考的问题。
林格先生认为“孩子的反叛,往往因为教育者说话太多”没有一个孩子喜欢“唠叨”的父母和老师,即使长辈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他们好。在我们以往的教育观念中,教育者就是要“诲人不倦”。在学校里,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回到家里,父母又耳提面命。这也是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产生叛逆心理的重要原因。因此,“无声的行动”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交流,能够体现对孩子的爱和赏识。
我班上有一个F大男孩,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叛逆,对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老师和父母都充满敌意,情绪暴躁、易怒,经常和同学有矛盾,轻则骂脏话,重则拳脚相向。升入初中来到我的班级里,自然也成为了我的头痛对象。对于他的种种“恶习”,我每天都要几次找他谈话;然后再给他妈妈打电话,回到家中,他自然也少不了被妈妈狠批。无论是严厉的批评,或是温柔的鼓励,每次的狂轰乱炸后,他都毫无改善,照常捉弄同学,气跑老师。最后我也不得不投降,之前的路走不通,就一定要另寻出路。看完了《教育是没有用的》之后,我知道了有时候说的越多,孩子会越叛逆。于是我尝试了“冷处理”,在对他的学习放松的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对他批评的次数,尽量不给他妈妈打电话,在班级活动中不忽视他,反而让他担任比较重要的工作,尽情发挥他在运动方面的特长,让其他同学和老师都更加认可他,让它慢慢地融入到集体中来。对于他的过失,我更加关注他的优点,在全班面前经常表扬,打电话给家长表扬他的进步等等。到现在为止,虽然还有一些坏习惯没有改掉,但是他真的.进步了很多,见到老师能够主动问好,在课堂上也不会再干扰其他同学或者顶撞老师了,虽然学习成绩还不如人意,但是大家都说他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
二、扞卫孩子的主动性
格林先生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扞卫孩子的主动性。”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的“无为”,不刻意地去做什么,维护孩子的天性。格林先生在书中比较了国内和美国中小学生的教学状况,美国学生的“自由散漫”与中国学生的“勤奋严谨”形成鲜明的对比,甚至在80年代有人预言30年后中国的科技发展必然超过美国的观点。可是30年后的中美两国在科技知识领域成就的巨大差距,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如此严格的教育究竟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彻底“松绑”?所谓松绑,即教育者的无为,让孩子学会自理,学会自觉管理。格林先生认为“人只要实现了自觉管理,就会为自己而努力,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建立起了责任心,就很有可能迁移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到学习上来,就会逐渐明确:我为自己学”。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相信每个老师都想把40分钟的课堂充分利用好,尤其在“有效性教学”理论提出之后,教师的教学更加重视高效。但是,高效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消化多少,他们获得了学习的快乐了吗?还是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好的既定的任务?如果一节课都是按照老师的预设的程序下来,没有有效的互动或者有趣的片段,只是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这样算是一节成功的课吗?我想一定不是。记得某老师展示的一节复习课的公开课上,老师生怕复习的大量的内容讲不完,时间不够,提出的问题都找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回答以避免浪费时间,对于一些应该给与时间思考的问题也是一笔带过。我想,对于复习课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的难度应该是倾向于中等学生的,如果这个程度的学生在复习课上没有得到查漏补缺的机会,这个复习课似乎也失去意义了。而且,这样的课多了,大部分的学生也就慢慢地失去了发言的兴趣,只有几个反应快的学生才能跟得上老师的节奏,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主动性就没有了,课堂只是面对少数学生了,这样也就违背了有效性教学的要求。
人的智慧来自于反思。多读书真的能帮助我思考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加以改善,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坚持学习,坚持阅读,行教育之万里路。
【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相关文章:
(精品)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08-25
(合集)读《教育是没有用的》有感14篇08-24
读《守望教育》有感02-17
读教育的目的有感02-18
读人的教育有感03-18
读《山东教育》有感11-05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09-15
【经典】读《爱的教育》有感09-20
读《爱的教育》有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