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一种事物之所以受人喜爱,肯定是有他独特的魅力所在;一本书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肯定是有令人发省的智慧。苏菲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教会人最简单最平凡同时又是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的一本经典之作。这是一本无可争议的世界名著,她在世界上所引起的反应是强烈的,被译成很多种语言,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并长期居畅销书行列。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一个14岁的女孩苏菲在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信上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两个问题引发了苏菲对哲学的兴趣与探索。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在书中,苏菲在这位神秘导师的带领下,不停的探索思考着先前哲学家探讨的问题。影片中还充满着各种奇幻的嘲,苏菲可以像穿越时空一样,穿越到达古希腊苏格拉里被审判的时期,到达文艺复兴的文化繁荣时期,到达那些充满哲学智慧的思考时期。苏菲可以真真切切的看到当时的嘲,包括很多人向往的文艺复兴的繁荣场面。但当她回到现实生活中时,所有的画面都会消失,她多能感受到的只有精神上对哲学智慧的理解与思考。
物质的东西不会是永恒的,任何物质的东西都会在历史的长廊中被消磨殆尽,最幸运的结局就是留下了残骸被后人视为珍宝保护起来,然后再想尽一切办法去申请个世界文化遗产,但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风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这就是为什么爱尔兰英国国教的大主教乔治伯克利敲着桌子说这桌子不是真实的。虽然桌子确实在我们眼前,我们可以看到它,可以摸得到它,但它最终会被历史所侵蚀,假如人们不用心记住它的话,它就会像从没出现过一样。相比来说,精神的东西却是可以摆脱历史的冲洗,历久弥新的'。这就像我们现在不可能再次看到文艺复兴时期那种鼎盛繁荣的嘲,但是,我们并不用感到遗憾可惜,因为,我们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可贵的精神思想与智慧,这些都是可以长存历史之中不受磨损的宝贵财富,就像苏菲虽然回到现实中看不到先前哲学家们睿智的面孔,却是可以继续思考他们的人生问题,继续探索关于哲学的智慧一样。
苏菲的世界中由一张“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纸条开始,带领苏菲也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哲学智慧的世界。书中多次提到“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是有关哲学终极命题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每个人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都会说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郎咸平”“我是白岩松”“我是张三李四”……你真的知道你是谁吗?我们平时所谓的自我介绍所说的不过是一个名字而已,就像书中的主人公苏菲在对着镜子问自己是谁,她突然想到她爸爸在给她取名字的时候,原本是想取作莉莉的,假如她爸爸当时真的将苏菲取名为莉莉,那现在的苏菲还是她吗?
名字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真正认识自己的障碍,我们在思考“我是谁”的时候,总是在名字这个层面上就戛然而止了,我们似乎确信,这个名字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可以像苏菲那样思考一下,假如当初我们的父母没有为我们取现在这个名字,而是另一个,难道我们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吗?或者说,我们把名字等等表象的符号扔掉忘掉,我们又是谁?这样思考的话,我们就会对“我是谁”感到迷茫。
如果我们在思考“我是谁”这个问题的最初就抛掉一切外在的表象:名字,性别,长相等等,我们只看我们自己这个人,直接从本质上来考虑。弗洛伊德提到一个概念:本我,自我,超我。按照弗洛伊德的陈述,所谓自我,是自己意识的存在和觉醒;本我,则是原始欲望自然表现;而超我,则是社会行为准则及形成的禁忌。这样来想,人就变的更加的三位一体了。
∠定会有些人对这个问题不屑一顾,认为毫无意义,或许某位有个性的人会很骄傲的说“我就是我”,确实是一位很潇洒的世俗人。我想苏菲的世界之所以探讨这个问题,并不是想每个人都失去自我,迷失自我,终身困在“我是谁”的问题中。他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导人们的一种思维模式,让人们不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让人们可以透过表面来看到事物的本质,学会用哲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从而从一个更深刻的角度、更高的高度来了解事物。
“知识就是力量”,当我把目光停留在这句话上时,我试图着用哲学的智慧来解读他。有人说知识本身并无力量,而是运用它的人有力量,如果有人有知识却不能让其发挥,那知识便没有力量!对于这种说法,我并不赞同。我却认为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同样的知识用在不同的人身上的力量是一样的,同样具有说服力。现实中当然有相同的知识素养用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效果不一样的情况,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说力量是人赋予知识的,由于人不同,所以知识的力量就不同。假如人们所拥有的知识是完全相同的,那么他们所拥有的力量也是相同的,之所以会出现力量不同的现象,是因为人们拥有的知识结构不同。比如说,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文学知识,但是其中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比另一个人多了语言表达这一部分,那么他就可以运用语言表达这部分知识的力量把他的文学知识的力量也发挥出来,这样他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就会比另一个人大很多。另一个人由于知识结构中缺乏了语言表达这一部分,就会使他所表现出来的文学知识力量由于缺乏表达知识力量的支撑而大打折扣。在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的是,这个人的文学知识力量是不变的,并没有削弱减少,只是因为没有表达力量的支撑,他的文学知识力量被部分隐藏,没有充分表现出来而已。
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哲学是美妙的”,这是哲学家们的深刻感受,不懂哲学的人是体会不到这种快乐的。哲学家们在不断的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过程中寻求满足与快乐,这是内在的升华、否定中的发展前进。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问,他需要站在一个特定的高度来研究。哲学是矛盾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在哲学的研究中迷失方向,甚至是不知道“我是谁”,迷失了自我。同时也正是因为哲学是矛盾的,就是在这种矛盾中才能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的发展前进。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该书主要以主人公苏菲不断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揭示了世界与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作者以生动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读者明白哲学书籍也可以生动。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
《苏菲的世界》是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让人深思的概念,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了解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觉虚虚实实的!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我发现在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然而现在的教育在哲学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所以以前我对哲学就是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想法!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
以上是我看到一部分的感受!不过很多事我还是没想通啊!就像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接着哲学继续发展,宗教出现了分裂,基督教开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开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可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战争避免不了!记得历史老师提过十字军的事,原谅当时我在开小差,听的不全面啊!大概是说红十字军为了耶路撒冷那称为基督发源地的地方,组织了教徒开始征战,开始他们也许为了教义,可后面他们虐夺路过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宗教是可以洗涤人类的心灵!只有人的自我觉悟才能改变一切!因为只要人愿意,一个原本是博爱的教义会被人曲解!我想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让人顿悟的学问!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
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不是每本书都能像《哈姆雷特》那样,一千个读者就能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有些书纵使可以写出一千种各种形式的读后感,但万变不离其中,其表达的思想也大同小异,殊途同归。恰如由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的哲学著作《苏菲的世界》,虽然只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内容也只是通过小说形式展开的,可要读懂它却得费不少劲。然而其表达的思想却是唯一的,即通过深入浅出的文字像我们展示了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进而从心灵上带给我们震撼,驱使着 我们去探索世界的来源与本质,思考人生的意义,活着的意义,以及对自然界生命之奇妙的敬重。
从苏菲收到的第一封关于“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的信中的几个简单问题开始,便开始了一场空前浩大的哲学传授过程。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含着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从一个单纯的,接受着简单传统教育的小女孩,通过高人指点,渐渐蜕变成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世界观、人生观、哲学观并在求索过程中了解到了丰富人文科学知识的有识之士。
从第一次收到神秘人物的信后,她便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私人哲学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的神秘世界。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的哲学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古代希腊的哲学状况也有了朦胧的认识,接着来到文艺复兴时期,和那些已故的有着精辟思想的大人物、大思想家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目睹了历史一次次的重演,看到了世界的种种轮回,并开始思考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般科学规律以及世界宇宙的形成等深沉定律。苏菲的精神世界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认识,不断求索,不断提升哲学修养的过程,这也是本书的情节发展过程。看这样一部作品,不仅仅可以看到苏菲个人心历发展史,也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苏菲所到之处,处处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前沿,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漫着哲学的气息,哲学大师也是层出不穷。读这样一本看似小说的书,却包含着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仅凭历史背景就足以散发极具吸引力的魅力芳馨。
一直以来就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研究的也是与自己生活人生毫无关系的内容,总觉得离现实太过遥远。不仅生涩难懂,还索然无味,即使我不能否认它存在的价值,毕竟存在的都是有道理的,但在我的观念里,即使要发展哲学,普及哲学,那也是应该是那些哲学大师的任务,是否学习哲学也应该由我们自己选择,而对我这样一介平民,哲学也未免显得太过高深,我只要学好我的专业,以后能就业混口饭吃就够了。看了本书后,我大为震惊,也像苏菲那样开始重新审视哲学的意义,并思考存在的价值。其实哲学研究的问题都是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它存在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寻求所谓的自我安慰,或是学习简单的辩驳技巧。有句话说得好,哲学是科学的兄弟,科学研究的都是实实在在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相对真理,而哲学研究的.却是精神上的关于人性世界本质的绝对真理。可以这么说,哲学弥补了科学的不足。科学只能研究物质,哲学却可以研究精神。因此,科学的作用其实必须在哲学已经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才有意义,譬如原始社会,因为缺少可以主导思想的哲学,所以生活只能以解决温饱为目的,就连下一顿在哪里也要到时再考虑,其实那算不上生活,顶多叫生存。那样的生活方式在我们现在看来,除了在研究人类发展史上有实物价值外,毫无人性上的研究价值,更无文明价值可言。
仔细想想,哲学研究的莫非是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哲学并不是科学,它没有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定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摆脱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而哲学却给予我们智慧。
一直关于哲学的观点是把哲学当作一种精神上的追求,也就是认为哲学是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对物质已经没有任何追求了的人才可以研究学习的,在以往的观点中,诸如绝大多数普通人每天都还在为生活而奔波忙碌,又哪还会有什么时间精力去追求那不能吃不能穿不能用的哲学,如果物质上的都还没满足就去追求精神上的纯粹是扯淡,所谓享受也应该是先满足物质上的才有资格去谈精神上的,看完《苏菲的世界》后,才猛然醒悟,其实哲学并不是一门多么高深的学问,说的透彻一点,哲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去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去学习或多或少。好比信仰一样,哲学可以成为人精神的支撑,就如苏格拉底,为了真理,宁死不屈,他重视良心与真理,敢于为了真理而战,为了真理而牺牲,我们学习的并不是他的行为,而是精神,一种哲学上的行为。
“我思故我在”,可看完本书后我都很茫然,我是真的存在吗?还是只是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特定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若干年后,当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还会存在吗?渺小的我或许只是曾经存在过而已,没有了呼吸,就没有了哲学。不过随着思考的加深,这种荒谬的想法彻底摒弃了,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永恒的,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出现和消失的只是一个形式罢了,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宇宙万物也是永恒的,物质的变化也只是形式而已,各种事物只不过是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我们这个千奇百怪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已故伟人虽然早已没有了生命,可他们的精神永存,如同依旧活在我们心中的原因了,在此我并没有忽视广大人民群众对历史的作用,只不过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少了谁都不行。
苏子说得好,盖将自其变着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哲学告诉了我们,我们是真真正正存在这个世界的一个生命,存在就有价值,但我们的生命是有时间尺度的,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浪费自己的时间,更不可以轻视生命,更别谈他人的时间和生命了,而应该把握珍惜每一分每一秒,让生命之花尽情的绽放,让生命的价值尽情释放,在行将就木之年可以无悔于青春,无愧于人生一场。
说到底,哲学,只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去生活以及去创造生命的价值。它本身就属于生活的一部分,都说生活是哲学,其实哲学也是生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我也只是新鲜几天就对哲学没有兴趣了,因为我觉得哲学又空又大,不切实际。但是《苏菲的世界》带我去了哲学的世界,梦的世界,从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便爱上了哲学,也发现了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
在漫漫书海中,有数不胜数的好书,但是我最爱的还是那本《苏菲的世界》。
14岁的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作者乔斯坦·贾德,通过苏菲来展示生活的奥秘,用哲学的角度来向我们介绍一个不同的世界。他是梦的世界,是哲学的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只是我们没有去思考,觉得我们生活在世界是必然的,每天做的事是必须的。但是这不是必须的,也不是必然的。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勇于创新……
记得小时候,我有段时间对哥白尼、伽利略等哲学家很感兴趣,但也只是感兴趣而已,我从不会去思考世界从哪里来,也不想知道自己是谁?我也只是新鲜几天就对哲学没有兴趣了,因为我觉得哲学又空又大,不切实际。但是《苏菲的世界》带我去了哲学的世界,梦的世界 ,从看到她的那一刻起我便爱上了哲学,也发现了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哲学不是科学,科学给我们的是一些我们认定是真切的知识,哲学则是不寻常的智慧。
《苏菲的世界》还有太多太多,因为知识我们都有,但是智慧的哲学我们不一定有,让我们用哲学了解自己,感知自己,发现自己吧!
《苏菲的世界》是唤醒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和对人生的关怀与好奇。
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百看不厌,这些事好像我亲身体会。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看完后你一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
这个春节,《苏菲的世界》成了跟我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我到哪里都带着它,空暇的时候就拿出来读上几页。然而,一本好书,却让我舍不得读得太快。说了那么多,你们一定也很好奇这本书到底有啥魔力吧,好吧,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
让我们先来看这本书的目录,大标题下总会有一小句话来作为题记,并点明这篇故事的中心和主旨。如第一章“伊甸园”这个大标题下,就有一句简短的话来诠释:“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这种目录的格式非常新颖且巧妙,是我读过的书当中很少引用的一个格式,让人为之眼前一亮。
再来看书的内容,故事情节虽然很简单,但阐述的道理却极为深刻:一位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依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这一封封信就犹如一堂堂深刻却不枯燥、难懂却不乏味的哲学小课堂。读着文字,我仿佛身临其境,好像自己也收到了这样的信件,和苏菲一起在“小山洞”里“冒险”,展开“头脑风暴”;和苏菲一起深陷在这世界谜团之中,不断的思考、探索。
书中的情节环环相扣,将故事和道理融会贯通。这样的做法在一般书籍之中采用的是少之又少,可是《苏菲的世界》却将发生在苏菲身上的故事和一个个哲学道理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真是让人有了看来一章就想接下去看下一章,不肯放手的冲动啊,我不禁为之惊叹。我们甚至可以用阅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浏览这部从柏拉图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纪的整部世界哲学史,而不觉枯燥厌烦。
因为快要开学的原因,今天我终于将《苏菲的世界》看完了。翻完最后一页的一刹那,我的心中波涛起伏。《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唤醒了读者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读完这本书,我也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讲哲学知识是次要,它提醒我们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是重新唤醒我们的好奇心才是它的主要目的吧!书中把我们比作生活在兔子身上的微生物,而大人们随着对外界的熟知,开始安于循规蹈矩的生活,不想知道生活中的一切的来由,也懒得去想“为什么”。这使我想到小时候见到什么都想问,但大人们经往也回答不出什么让我满意的答案。久而久之,有时见到不懂的事情,想再问句为什么时,心里却早就知道得不到什么解释。于是便只默默地想着。后来也便只粗略地看过,连想也不想,因为也得不出结果来。那些哲学家们便是似乎对每个事物都有无数疑问,同样也没人能为他们解疑答惑,但是他们却不会就此置之不理,而是去学习更多知识去解释这一花一草的来由而不是只会欣赏。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好奇,相信一切都会有可能发生,而且也许现在所谓的不可能未来会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小部分呢?
其次,我觉得哲学家们提出的一切都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很快从这个思维跳到另一个思维,一时间让人很难理解和转变。这也许就像有时做题时,我都搞不懂自己在想什么,等到终于七拐八绕地想出来下次再看这题却怎么也统不到原本的思路上了。有很多哲学家会想出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这两种观点在自己脑中来回交替,好像是在不断交换立场与自己的另一观点对抗。在我看来,这是很让人无法理解并且不可具体想象的。原来我以为我知
道哲学家就是那些提出种种为世人所流传的科学或对人生的理论看法的。但现在我发现我好像并不理解哲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并且越想方设法地理解反而越糊涂。
总体而言,我觉得看了《苏菲的世界》让我脑子里一团乱麻。有时我甚至想我们或也是一个书中的角色,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像苏菲一样,自己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活更充实。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我们也是星尘。”“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挪威乔斯坦·贾徳《苏菲的世界》世上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个问题一直为人类所津津乐道。这个其实就是“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的一个形象表述,都是人类在追问自我从何而来,是否存在的问题。我是谁?我是否存在?我花了十八小时五十五分钟时间阅读完了《苏菲的世界》电子书,这本书会不会随着虚拟数据的撤销而烟消云散?到时我该怀疑自己是否看过这本书,还是只是梦游了一番。
于是,非得去书店买一本纸质的《苏菲的世界》回来,才心理踏实的觉得自己确实在过去的十天时间里被乔斯坦·贾徳狠狠地“愚弄”了一把。在追着《苏菲的世界》超二分之一多的时间里,我跟着那个14岁的少女苏菲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与苏菲一起开始思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许多人对于这世界的种种也同样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顶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般。”这小白兔就好比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历史上试图解释自己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宇宙的看法,试图看清楚“魔术师”的哲学家轮番登场,随着神秘的艾伯特之口,他们的哲学主张在苏菲的世界里渐次展开——从远古神话、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了中世纪对---义及真理的探索的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等,这简直就是欧洲的一部哲学史,曾经,现在,乃至未来都将对人类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
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奇书。在我一直为苏菲所遇到的奇异的事情而疑惑不解的同时,我感觉苏菲就是一个邻家女孩,正经历着一段奇遇,那时,我的心情随着苏菲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我渴望早点看清那个在明信片上出现的六月十五日生日的,有个糊涂的父亲——把生日礼物托给与她素不相识的苏菲转交——的十四岁女孩席德的真实身份。可是,随着艾伯特和苏菲意识到自己被席徳的父亲——一个联合国驻黎巴嫩的少校——控制并作为女儿生日娱乐的礼物时,我的心也随之纠结起来,那是一个怎样的“神”一样的人物呢?居然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能耐大到能够预测到艾伯特和苏菲的行踪举动,并随意调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小红帽、卖火柴的小女孩、吝啬鬼等等,来帮助苏菲理解某种哲学思想。那些时刻,我分明感觉到苏菲和艾伯特的世界是那么的触手可及,而席徳与她的少校父亲只不过是那面魔镜里的一个影像而已。
当以为是影像的席徳与她的父亲慢慢浮出纸面,真真切切的存在于地球上时,苏菲“突然领悟到了生命只不过是一场梦境而已”,于是,她陷入了“存在的焦虑”之中。我是真实的存在吗?“如果我们是虚构的人物,我们就没有权利相信任何事情。”但他们心有不甘,于是艾伯特和苏菲开始了试图反抗少校的控制的历程,最后在花园宴会上“消失”,“溜出到了故事外面去了”。
原来,苏菲和艾伯特只不过是少校艾勃特笔下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而已。说起来真的极具反讽意味。我明知道自己在阅读一部文学作品,作家乔斯坦·贾徳笔下的人物本就是作家虚构出来的人物,可我却为苏菲和艾伯特是否存在的命运而感叹,为少校操纵他们思想而紧张。既然苏菲和艾伯特都是艾勃特创作出来的故事人物,再退一步说,少校和席徳也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创作出来的人物,一切看似真实的却并不存在,我又何必感叹他们谁是存在的谁是不存在的呢?萨特认为:“生命中的意义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创造,存在的意义就是要创造自己的生命。”那些文学家创造出来的人物纵然再鲜活,富有生命力,却始终不是由人物自身创造出来的,归根到底,都是虚无。然而,他们又分明存在,苏菲和艾伯特逃出少校故事之后,开始了秘密赶往席徳的家,途中遇到了一个格林童话故事来的老妇人,老妇人带领他们走到一小块林间空地,那儿有几栋姜饼、糖果、糖霜做的棕色小屋,院子里有一群人在跳舞,“其中许多苏菲都认得,有白雪公主和几个小矮人、懒杰克、福尔摩斯和小飞侠。小红帽和灰姑娘也在那儿。许多不知名的熟悉的人物也围在火堆旁,有地精、山野小精灵、半人半羊的农牧神、巫婆、天使和小鬼。苏菲还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巨人。”
原来,这又是另一维度空间的存在。从古到今,无数的文学家创造出来无数的生命,这些生命灵魂总该有个安顿之所吧?下午坐公交车时,看着车载视屏里的深海里五彩斑斓的鱼,脑海里盘旋着的都是这些鱼存在有何意义?难道就是为了在漆黑的海底游来游去?扩而大之,身边的花草树木、飞鸟虫兽,乃至自然万物,它们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寿命长如山川,短则如朝生夕死的蜉蝣,它们的存在是不是只是为了点缀这寂寥的宇宙?地球是不是就是一面魔镜,造物主透过魔镜能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在循着各自的轨迹活动?而现在人类花了几千年的时间才发明了电影电视,让人类可以看到动态的自我生命。
从这个层面来看,人类是否就是书中的少校,而造物主就是作家乔斯坦·贾徳?如果造物者是一个魔术师,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自以为高人一等的人类是不是就是魔术师演变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幻影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人类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又有何不同?终归都是一个个虚无的影像罢了。两者生存的空间也该是平行空间吧!炎热的夏夜,人们总喜欢仰望浩瀚的天宇,深情凝望那一颗颗或明或暗的星辰,可是,“当我们注视着银河中一颗距离我们有五万光年的星星时,我们看到的是那颗星球在五万年以前的情形。”此时,你是否有种失落?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是否想知道那些此刻映入眼帘的星星此刻是否还在?是存在还是虚无?如果此时,离我们最近的一颗距地球有四光年的恒星上有一个人正用一具强力的天文望远镜对着你看的话,他看到的将是四年前的你,而此刻的你将在四年后才被看见。此时,你是否觉得追问人的是否存在比追问我是谁更有意义?
人生如星尘,能在地球上驻足多久?物质终将逝去,灵才能在永恒之乡永生!在《苏菲的世界》里,乔斯坦·贾徳用巧妙的方法讲述了一系列深奥的哲学问题,真是让人佩服!即使被“愚弄”也心满意足!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今日最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取的自由,能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坚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坚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与时刻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透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透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适宜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潜质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那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好处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好处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资料,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带给有关人生和其好处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此刻,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个性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说,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能够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决定,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正因他们能够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这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发奋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联,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但是,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取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取。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带给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一样的历史将会导致不一样的结局。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相关文章:
《苏菲的世界》心得01-30
摘抄《苏菲的世界》02-06
《苏菲的世界》心得15篇05-04
《苏菲的世界》心得(15篇)05-10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09-28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11-13
《苏菲的世界》心得体会06-13
《苏菲的世界》读后心得12-23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