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美在此处》有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美在此处》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能生感 探而有悟 ——读《美在此处》有感
雅安小语
如何发现美。究竟美在哪里?究竟什么是美?人和人的看法多有不同。然而我们独具特色的课堂之美又从何而来,以什么为凭证呢?每位老师的教学内容完全相同,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书中提到的核心圈应该是一致的,外围涉及到的辐射圈和外围圈就有所不同,这里的不同就来源于我们怎样去细读文本。
一、直面文本,方能找到突破。
直面文本。这个章节里面,王老师真的是戳中了我的点,我们直面的不是教材文本,而是教学参考资料,练习册,教参。就是别人对文本的分析,别人眼里的文本,别人提供的教学建议。我自己在教学过程当中,一般情况下就是先看资料而不是先看文本,看完再去看文本,并且是大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匆匆忙忙就去上课了,匆忙的就把课上完了,上完后的感受是,我好像有些重要的东西没有给孩子们引出来,上了一堂我说怎样就怎样的课文。文中提到的《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案例让我历历在目,当初我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也是像文本当中提到的那个老师一样,让孩子们好好的读第一自然段,美美的读第一自然段,根本没有去想过要细读文本,只是想着让孩子去读书,好好读,把词语读好,读通顺,把句子流畅,最好能背下来,因为考试很可能要考,练习册里也有相关习题。努力或尽力去感受文中提到的这个美丽的,漂亮的小小村庄,并没有想过,也没有去研究过,在这个段落里面的三个非常重要的早、先、过,这三个字,王老师提出来之后,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我能够反向回来,从这三个字再去进入文本,又会给课堂带来什么呢?给孩子们是否会带来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以及从内心对这篇课文有新的感受和习得。我没有字斟句酌,只是泛泛而读,可以想象我给孩子带去的也是粗枝大叶,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已。没有深入句子,深入每一个字,没有思考,也就是没有思考的语文课。再联系19课的《七颗钻石》这篇文章当中,提出了插图都有错误的,这简直是我根本不可能去想象的,也不可能去找到的。由此可见,一句一句的去思考去反问,带着思考和理解研读文本是多么的重要。反观我的教学只是顺着读完了,大致了解了故事情节,简单的说就是把故事讲完了。学生在我们身上根本没有形成一个思考的链条。别人的优秀其实就是点滴的积累,优秀课堂来源于对文本的研究,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风格的基础是沉下心来字斟句酌!
二、字斟句酌,才能自我超越。
字斟句酌,什么叫字斟句酌?就是你在细读文本的时候不放过文本中的任何一句话,任何一个词语省直任何一个标点符号,正所谓“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我们深入词语句子,其实就是深入文本,走进文中,在从文中走出来。跟文本对话、互动、交融。正所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真正的文学艺术品自然会永垂不朽,但如果脱离了孕育它的文字环境,再伟大的艺术品也是无从产生,更别提什么永垂不朽了。其实慢慢地阅读才能把厚重的历史和绝美的景色拉近你的内心,才能真正得以感受。王老师提到的《七颗钻石》这个案例,仔细研读后原来文本分为三层境界。
第一层,开始小姑娘出去找水,是为了救她的母亲,这是一种孝,当然也是一种爱。他找了很多地方,却仍然没有找到水,最后累得昏倒了,醒来后发现没水的水罐里有了水,这是爱的一层境界。我上课时停留的层面是她担心她的母亲,很孝顺,想要给母亲找水喝。小姑娘看到一条小狗渴的不行了,就往手里倒了点水给小狗喝,要知道这是她母亲的救命之水,小姑娘将爱施舍给了小狗,这是她爱的境界,因此而得以提升,就在这个时候,故事中最重要的道具水罐变成了银水罐,它就像问温度计一样,能够测出爱的温度,这是爱的第二层境界。我停留的层面是小姑娘很善良,仅此而已。爱的第三层境界,本来这水是小姑娘用来救他病重的母亲的,但当他把水交给母亲的时候,奄奄一息的母亲反而把水罐递给了女儿,母亲递给女儿的不仅是水,更是生的希望,那么母亲留给自己的是什么呢?死亡在生死面前,母亲选择了死,她的这种爱超越了一般意义的母爱,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亲情之爱,因此作为道具的水罐又一次发生了变化,变成了金的,但这还不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是无条件的,平等的爱,也就是博爱。这个故事又是怎么去诠释是博爱的呢?这就是故事的高潮,小姑娘正想凑上水罐去喝水的时候,门外突然进来了一个过路人,这个过路人想要讨水喝,请注意,他是一个过路人,这个字这个字太关键太重要了,为什么是过路人第一过路人?意味着素不相识,素未谋面,没有亲情,这符合博爱的第一个条件无私,第二,过路人到底是谁?这里指任何一个人,也就是说,在此时此刻,过路人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他其实就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而小姑娘此时的爱已经是无条件的对待任何一个过路的素未谋面的人。这就是博爱,这样的爱,是人道主义当中最高境界的。我回想我的教学,我并没有注意过这三个字“过路人”,我只是把故事读完了,读到这里我让学生谈了一下想法,学生说:“小姑娘很善良。”我赞成了孩子们的观点,然后继续把故事读完。结束后我非常满意的让孩子们看板书,在《七颗钻石》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小女孩?孩子们用洪亮的声音告诉我,是一位爱自己母亲,孝顺善良的孩子。我非常开心认为自己上的很好。我这种解读完全就停留在了课文的文字上了。就好比滑雪,在冰面上滑,其实这雪到底有多厚自己完全没有观察,没有了解。
三、阅无止境,行之更远
王老师给了我们细度文本的方法,直面文本,字斟句酌,细细地,慢慢地咀嚼和品位。就像南帆先生所讲的那样,你只能让自己整个沉入词语当中去,然后才会有新发现,才会有体悟。我们扎根教育事业,我们是教育者,那我们更应该是学习者,不断阅读,不断总结,不断提升,汲取大师的法宝,让我们快速跟上新课改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