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读后感
在《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中,我知道了许多一直以来困扰我的教育问题。如何培养出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中式人文素养和东方审美情趣的下一代的道路。这也是每位教育者的追求。
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读后感
读了《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之后,让我有种突然想与身边的人就书中这一话题做进一步探讨的冲动,有一种将各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取其精华并付诸实践的想法。
在第一篇 略带偏见的中西方教育比较之父母的期待与孩子的梦想中有这样一个让我沉思的例子:一个小女孩坐在长椅上很不开心的样子。“为什么不开心?”“上学很辛苦。”“除了辛苦,有没有让你开心的事呢?”“除了辛苦还是辛苦。”“那你为什么要来?”“为了让我妈妈开心。”这样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现在班上的一个孩子:他就是不爱学习,整天从进教室就开始坐等下课,坐等放学,连我看着都觉得这样的学习生活是非常痛苦的,而当我找他谈话时,他的回答跟书中小女孩的回答惊人的相似,他说自己不想上学,是妈妈一定要把他送到学校,在这场母子的争斗中,妈妈占了上风。一天天过去了,在教室看似很乖巧的他,就是不学不动,不论问到哪一学科的问题,他总说不会,当你主动去教他学习时,他总说听不懂。说实话这样的情况让我苦恼,甚至让我觉得很无奈。现在看来就不难理解了,一个6、7岁的孩子都要承担这么多东西,承担父母这么多的期望,更何况是现在的高中生呢,我们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逼孩子去干他们不愿意干的事,到底是在爱她还是在打着爱的名义摧残她?
针对这一现象,钱志龙博士在书中谈到,他希望还原教育的本质——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让孩子寻找到只属于自己的梦想,并放飞它,而不是去完成、去满足父母既成或未成的期待。这与我们学校的教育核心价值观:帮助每一个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让每个孩子快乐地走向自我教育是不谋而合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给他们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展示机会,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让我们更好的去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长处,实现他们的梦想,让他们成长为自己心中那个最完美的人,而不是依据别人对他的期望来塑造自己。钱博士在书中也说到: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他们都是需要培养的独特种子。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并秉承培育人性光辉、播种人生智慧的课程目标来跨界、跨领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钱博士认为:教育应该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一个缺失的人,不是不够好;他们其实很棒,不需要每天追着赶着在每件事情上都比别人做得更好。要打破传统的“补短式”教育观念。我们知道,每个人生来都是不一样的,最后成就的事业也一定是不一样的。一只木桶能装多少水确实是由最短的那块木片决定的,但是我们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装满那个木桶!我们生命的宽度、思想的厚度和高度一定是由我们最长的那块板子决定的。就像很多人会觉得只有文化分上不去的人才会去选择学艺术,我觉得既然自己可以发挥特长,为何不让自己的特长放射出它本来的光芒呢?
希腊先哲马库斯·西塞罗说过一句话:“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摆脱现实的奴役,而不是去适应它。” 所以,对于孩子我们更应该成全他们的'梦想。 相比较
而言,我认为中国的教育确实太功利了,这肯定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们都在为了别人的需要去不断地改造着自己。于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出现了:教育到底要让学生成功还是让学生成长呢?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已经模糊了教育的真正意义。而读了本书后我想,或许过程导向的努力比结果导向的努力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我认为“卓越品质、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培养目标,以过去为基础,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式的教育过程更侧重于对自然生命形态的尊重,侧重于放飞孩子的希望、让孩子快乐成长。
第二篇 古典中式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谋而合及殊途同归里提到:我们的教育终究是要为孩子的未来负责。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15年以后的热门工作,要么现在不存在,要么再也不复存在了。《荀子》中有“知而好问,然后能才”的名言,西方国家也有句谚语说:没有一个人能够比一个充满好奇的孩子更努力工作。确实是这样,我们也常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能更需要去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加以指导和引领。而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教育应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把孩子的某些能力扼杀在梦想的摇篮里。我们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善于发现各种问题,但很多时候我们却忽视了他们提出的问题,甚至会错误的认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了超出预设的问题是在刁难自己,我想这是亟待转变的一个教学态度。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当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面对不可知的挑战时,应该尽可能地引领学生去质疑、探究和生成。而教育的要求应该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篇文章进行多维度的思考并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而不是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形成固定思维,以至于不会怀疑事情的正确性,甚至把语文参考资料里的答案看作唯一的标准答案。
王国维曾说:“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我们都知道,思想自由程度与当时教育的发展,社会的繁荣是成正比的,所以说我们要做“思想包容的人。” 本书从战国时期的经典到国外的培养目标,总结出现在的中国教育要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呈现出钱博士对未来教育的思考,指明了我们要“放眼世界,植根中国,盛开国际”需具备的能力——未来公民核心素养(自我引导、广泛阅读、自信心、抗挫力、环保意识、情绪管理、责任感、团队精神、批判思维和道)。
至此,我对社会上流传的“外国教育如何好、中国教育如何不好”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它将帮助我去真正解读中国的现代化教育。
相关文章:
【中西方教育的异路与同归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发展要走自己的路心得体会11-21
异身在异乡为异客说说05-05
异梦诗词阅读答案介绍08-02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05-15
《路》读后感03-17
异业联盟合作协议08-09
关于路的句子11-22
走错路的说说12-23
人生的路说说06-04
村姑的创业路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