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君子之道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君子之道读后感1
这本《君子之道》,是在追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人格世界的底蕴。余秋雨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因为君子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只要君子之道存在,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因此,阅读此书,可以从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髓,思考我们的文化发展。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页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是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作为文化标识。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由此,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余秋雨给出了解答,就是要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追求君子之道,中国人的灵魂便找到了故乡,也是建立现代社会和谐的文明秩序、重塑国民性格必不可少的条件。
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使君子这一人格理想更坚硬了。余秋雨说,孔子没有对君子下定义,却划出了一道道君子与小人的分界线,让我们知道君子是什么,以及作为对立面的小人是什么。例如我们熟悉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划分君子和小人的界线,具有极高的实践意义。而且直到今天,我们还找不出另外的科学概念能替代这一命题。今天中国文化界如果有什么令人担忧的趋向,就是君子话语常常被小人话语所淹没。
余秋雨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如果说,文化的最初踪影,是人的痕迹,那么,文化的最后结晶,是人的归属。而这本《君子之道》,就是余秋雨十几年探索,阅遍文化,行尽千里的成果。这些研究,都是为了研究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做准备,因为只要是中国人,都会对自己的集体人格极为敏感。
读完全书,感觉寻找到了真实的余秋雨。整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暗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读后感2
《君子之道》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书,书中提到了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作为君子,放在人生最前面的必须是道德。有了道德,才会是真正的人。也就是道德为本。
通过这句话我联想到了曾经写过的一篇作文,通过陶行知说的一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到底是学高为师重要,还是身正为范更重要。没有成为一名教师前我会觉得学高为师更重要,因为当时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如何来教学生。但现在成为一名教师后,如果让我再选我会认为身正为范更重要。因为学高为师是基础,身正为范才是根本的。因为很多时候身教胜于言传,一个老师要博学但更要正直,给学生做一个好榜样,就像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为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合法的社会公民。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厚德载物,不能是厚物载德,更不能完全没有德,也是说明了德有多么重要。
《君子之道》这本书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除了德还有很多,像怎样才能算的上是一位君子,这个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认为只要为人处事上谦恭有礼,大方得体,个人修养上不断进取,终生学习,能够独善其身之后,有兼济天下的胸怀即可。 君子非一日而成,今天要比昨天更好。
君子之道读后感3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那便是:“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与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而中华民族在集体人格方面的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便是君子。把君子作为人格理想,是中国文化独有的特征。而做个君子,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做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君子之道》结合儒家与诸子百家的理解,在人格模式上,作者阐述了君子之道。儒家用一种划界确定法,将君子与小人定义出来。小人作为君子的对立面,如影相随。它们既可以存在于不同人群之间,也存在于同一人群,用可以存在于同一人身上。每个人身上既有君子的一面,又有小人的一面。每时每刻,这两个“我”都在斗争。西方的弗洛伊德说,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自我、本我与超我。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哲学家阿德勒说过,“人生就是自卑与自我超越的博弈。”这种博弈的直接体现便是我们所倡导的修身养性。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以及“一日三省其身”等。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最终让君子接近中庸之道,在人格上尽善尽美。
首先,在君子之道中君子怀德处于首位。因为君子怀德是君子之道的起点,是公民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在价值取向上也是“利人利他利天下”。德是一个宏大的范畴,仁义礼智信可以作为其临近概念。君子怀德,君子弘道,君子以厚德载物,只有德才可以行天下。就教师而言,首先要有公德,其次要有师德。
其次,君子中庸让君子之道与中庸之道合流,中庸成了最高的道德。中庸避免了极端,允执其中,从而远离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困局。因此,中庸不仅仅成为生活中的方法论,而且成为我们的价值观。就教师而言,教育的中庸之道就是回归教育原点,关注人的发展。人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终点,人是教育的目的而非手段。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与社会人的属性,符合教育规律与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设置多样化的课程,鼓励个性化的选择,搭建育人平台,最终帮助学生,成就学生。这样的教师,我们才可以称为真君子。
最后,君子不器时刻提醒君子不要跑偏。君子不器简言之,君子不是器具。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尽量不要变成器物的奴隶,自己也不要变成器物。余秋雨先生在书中说道,“很多老师都是“年年岁岁人相同”,他们用完全一样地语句和口气复述着同一本陈旧的教材。虽毅力称道,但未免太“器”了。因为他们让多彩的生命变成了复制之器。”教书到最终成了教书匠,匠气十足。教学变成了一潭死水,那些鲜活的生命最终在教学生产线上变成了考试机器。而课堂模式化,更是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赵校长在《我们的教育追求》册子中说过,271教育不再提模式。因为模式一词,容易束缚人的思维,让一切形式化,固化和僵化,将课堂环节化是简单粗暴的。我们的课堂,不论是以前的讨论展示点评还是现在的三环节,一开始是为了引领老师有章可循。但课堂的目的绝不是环节,而是放手学生让他们自由自主。这一点,我感同身受。二,不要把他人变成器物。有的教师在素质教育的路上越走越远。对他而言,学生的大脑只是知识的容器。一切的重复与练习只是让学生的高分。育人等同于育分,认同了分数,却割裂了学生基本的人格属性,忽略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对教育的犯罪。这种唯我试图,唯分数图的价值观无异于杀鸡取卵,最终葬送的是学生的未来。最令人担忧的是,课堂更成了扼杀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场所。万玮在《向美国学教育》一书中写道,通过自己对西方教育的感性认知,会像大学时期的教育课是多么的可怕。教育学老师用最不符合教育学的原理完成了教育学的授课,那便是照本宣科。那种课本中心论与教师中心论,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诉求,把学生看做一个个冷冰冰的客体。照本宣科越多,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损耗就更厉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恢复其儿童的天性,就要从课堂变革。
总之,君子之道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社会人的我们追寻的最高人格规范。它不仅是独处的文化,也是群处的文化。它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团队的历练。君子之道如同水利万物而不争,自然流畅,道法自然。君子用一个理想的人格形象来引领着我们的前行,不断给我们传递这正能量。在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践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想的信念,怀揣君子弘道的理想一路走下去,那么我们的教育之路定会越走越宽。
君子之道读后感4
我想自己太狭隘了,可能古人也有教我们怎么对付小人,怎么跟小人相处,只是我还没有读到他们的著作罢了。谁不想当个君子,谁又愿意当什么小人,但是一旦涉及到工作,利益,什么君子小人,赢才是王道。
所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即使古人之道,儒家之道,君子之道再怎么经典,如今也不过是束之高阁,谁会将君子作为生活的目标,除非你甘心当个loser。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弹冠相亲才是真正的热闹。如果你体会过了官官相护,汲汲营营,那样的团结和向上,难道还会想要做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
在工作中,我也想要做到独善其身,本本分分的做着自己的工作。奈何老板的猜忌和同事的处处设套,当面背地地捅刀,明明不想惹事,都是非缠身。可笑自己还要争取维护什么自己的利益,真真是可笑。
作为一个员工,一个合格的员工,完成自己的工作是不够的,还要会猜测老板的心思,明里背里的向老板靠拢。顺便打探同事的各种消息和想法,汇报老板以表自己的忠心,这样的人,才是好员工。
所以,不会忍气吞声,两面三刀的我,就是职场的失败者。
自大学毕业后,甚至是在大学在读期间,我都只看过西方哲学,因为我觉得西方的哲学思想和法律更加契合。因为西方的哲学思想是有逻辑的,他们将世界,情感,国家等等分解开来,让我可以清晰的,理性的看待身边的事,人,总总纷争。因为这样我便不会困扰了,为利益所驱使的老板和同事,都是可以理解了。只是自己不想委屈自己罢了。
我看到了既得利益的损失,便联想到未来利益的没有保障,于是想着损失的最小化,宁愿在还没有获利之前就壮士断腕般的辞去工作。事实证明我的却是止住了可能造成的损失,免受了更大的气。不过,我也没有得到好处啊。自断长城的结局是我损失了自己已经有的客户,新的工作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我学了很多西方的哲学,让我免受他人的烦恼。我理性了,所以变得麻木了。可是我没有止损啊!时间的流逝,一分钱都没有赚到,这难道不是我一笔更大的损失吗?
那么君子的中庸之道是不是可以解决我的问题呢?西方的解决不了,可能是因为国情不对。那么中国的呢?
【君子之道读后感】相关文章:
《自然之道》读后感(合集15篇)04-08
成功投资理财之道12-05
立春养生之道02-22
聪明女人的处事之道05-24
谈职场舍得之道解读07-04
星座恋爱,相处之道04-13
个人成功的理财之道12-05
职场故事之理解求职之道06-14
与上司相处之道介绍09-13
与上司的相处之道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