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节的散文

时间:2024-05-24 16:56:32 对联 我要投稿

春节的散文(实用)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什么样的散文才是真正的好散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的散文(实用)

春节的散文1

  坦白的说,我对春节的那种喜庆已经很少有激情的感觉了。

  小时候的过年,应当说是非常期望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任何一个传统节日的临近,毋庸置疑的会成为我们雀跃的美好时光。关键的因素,似乎与我们可以有大口朵颐的美食有关,因为它牵挂了我们切身的饱暖,这个对于年轻人来说,好像有一些不可思议。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年。祭拜灶王爷的饺子热气尚未散去,就会被眼巴巴等待的我们囫囵吞枣地下肚,偶尔可以聆听到稀拉的鞭炮声中,懵然过年的气氛就会在以后的十几天里弥漫,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会在不情愿的留恋中结束。

  过了小年,临近的就是除夕了。在不多的几天时间里,除了放寒假可以蹦蹦跳跳四处玩耍的我们,大人们是最忙活的了。捉一只肥头大耳的猪,四蹄捆扎之后,屠户持刀在手,急切的捅入咽喉少做停顿便抽出利刃,猪的哀鸣便和人们期盼的夸张惊喜中混杂共鸣。用散了盐的大盆收血之后,吹得鼓起的肥猪便会推倒进滚开水的大锅里面退毛,腾起的水蒸气笼罩着人们喜悦的笑脸,结局当然是大家每个人都会喜滋滋的把一吊很有限的猪肉提回家去。

  一旦大人上街,我们会踊跃的要求跟随。别的贪图倒是没有,在大人选购物品的间隙,我们可以间接的央求一下给我们多买几个炮仗。这个时节,大人们一般不会拂去我们少有的哀求,或多或少地会赏赐几个额外要求的炮仗。等摊主递过来的时候,急切抓在手里,那种激动在胸腔里冲撞,碰到同伴便相互拿出来进行溢于言表的炫耀。

  在节日的氛围中,大人们会较痛快的满足我们的一些要求,也会在恰当的时候会喝令我们帮忙干一些零碎的伙计,比如贴春联。那时候的春联没有机制印刷的,基本都是手工,不像现在获得的容易并且千篇一律。小时候贴对联是颇有味道的,每个家里会买一张大红纸,匆匆地跑到有学问的书香人家恭敬地央求人家题字。这个时候,先生的学问就是最值钱的了。有些自豪的先生将大红纸铺开,熟练地对折几下用镇尺压上,用毛笔浓吸了宝墨,端足了架子沉思少许,继而夸张地挥毫,龙飞凤舞的新春祝福字眼便跃然而上。千恩万谢之后,心满意足的'提回家去。贴对子的浆糊已然做好,大人们搬了梯子,我们拿了笤帚和春联喜冲冲地跟随。上联和下联自然要分辨清楚,刷了浆糊,仔细对齐的将春联贴上,完了还要用笤帚仔仔细细的拂平,最后大人还要认真问询考量我们:字都认识不?怎么念?懂不懂?对不对?

  除夕的晚上,撒欢累了的我们会抱着初一燃放的炮仗很香甜的睡觉。大人们却停息不了手里的活计,父亲会将煮熟的大肉用柿子抹在方块的肉皮表面,继而用油烧得红亮,预备春节里用这样的红烧肉招待客人和亲戚。母亲则是挑针引线、缝缝补补一直熬到深夜,临睡觉的时候还忘不了将我们春节的新衣新裤放置在坑上,并用被褥盖好压实,以便第二天早上孩子们穿着的时候不是那么寒冷。

  兴奋和喜悦夹杂的除夕觉不是那么的瓷实,天尚未全亮,邻家的鞭炮噼里啪啦的把我们从温暖的被窝里拽出来,急匆匆的跳下床,新衣新裤新袜三下两下就穿上,速度较平时快了许多。用手搓了朦胧的眼,顾不得洗脸便信手拿了炮仗奔出门去。黑黝黝的天空偶尔有几颗星星眨眼,然而随着接连不断的炮仗窜上空中爆开,使得天空豁然开朗,匆匆跑动的小孩子依稀可见。雀跃的呼声此起彼伏,开心和欢乐在冉冉的爆竹味中冲天扩散,尖叫是我们共同的发泄方式,猥琐的严寒在这样的氛围里已经被驱散殆尽。

  疯够了的我们在早饭的时候被大人们吆喝回家,这时候才感觉崭新的布鞋将脚夹得生痛,或许还有一两个水泡。母亲便嘱咐将鞋脱下来把滚烫的开水倒进一些湿润一下,这样我们的脚就不会被夹得生痛,很有效的办法。这个间隙我们却可以跳到床上去观看呵气成冰的窗花,凭着有限的思维,我们可以将抽象的窗花想象得异常美丽且内容丰富多彩,山、水、兽、人便融入我们的眼睑,甚至于沉醉,久久无法自拔。

春节的散文2

  距离龙年春节,不到20天了。人们纷纷在准备年货。

  买来现成的年货固然好,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噢,对了,是那种浓浓的气氛和情趣!

  很怀念儿时家乡过年时的食品,那种特有的滋味。

  尤其喜欢外婆家的年节果。外婆家在西江沿岸山区一个小镇上,是农户,一个大家庭;一年到头生活艰辛节俭,但凡春节到来,就显得特别隆重,必然做一些好吃的。

  首先是要包粽子——这并不是端午的专利,过年怎能没有粽子呢!我已经放寒假,来到外婆家,舅舅带着我,在江边、山涧砍来野生的粽子叶,拿回家中煮过。外婆则在泡糯米,煮绿豆,腌猪肉,做粽馅,还将丝麻搓成捆扎粽子的线绳。包粽子时,在粽叶上铺一层糯米,又铺一层去了皮的绿豆,放一两条肥猪肉,再放一层糯米,然后将粽叶折叠包裹,用线绳捆扎结实。外婆将几十个包好的粽子放进大铁锅里,用老木根熬,要煮一个通宵,里头的肥肉都煮烂了,猪肉油渗透了整条粽子。这种粽子吃起来呀,那香味饶舌,久久不散。

  粽子中还有一种“灰水粽”。外婆在灶里烧花生藤与含碱的一种木柴,然后用那火灰滤出碱水,浸泡糯米。包扎时在粽子中心放一根红色的.苏木。这种灰水粽是咸的;也可蘸糖来吃,吃起来真是别有风味。

  外婆又做“钵儿果”。那要磨出很细的米浆,舀一勺在小瓦钵,里面也可分别掺花生碎、芋头块、萝卜粒,一钵一钵放在锅里蒸成米糕。一开锅,在米糕里浇点熟油、酱油、辣酱,哇哈!那种入嘴滑溜、细嫩、爽口的感觉,令人如吃仙果。

  将磨出的米浆装进一个布袋里,榨干水,蒸熟后,外婆做“寿桃果”。其实这也是一种米糕,做成桃子的形状,里头包进白糖、炒花生仁,外皮打上一个红印以示吉祥。这种寿桃果特香、爽滑,搁在盘子中供作零食。

  说到零食,最精彩的是米饼。外婆家的饼模是祖传的,多种多样,有二三十种,圆形,菱形,心形,鱼形,兔子形,桃花形……只有过年时才拿出来用。打饼时,将磨好的米粉掺进黄糖与水搅匀,馅心有花生仁等香料,还特地夹着一些泡过白糖的猪板油。然后放在锅上烤干。脱模后,米饼相当硬,很香,有嚼劲儿。

  外婆还会做炸角、酥条,也是相似于米饼的用料,馅也差不多。炸角做成双角形;酥条做成条状。烤熟后,吃进嘴里脆甜脆甜的,特别酥香。

  当然了,除夕夜还得蒸松糕——当地叫做“发糕”,寓意来年生活发达升高。它是用面粉充水搅拌成面团,掺入苏打发酵后,揉进糖水蒸熟而成。掺黄糖做成的就是黄糕,掺白糖做成的就是白糕。

  除夕夜里,舅舅在做“米花糖”。那是用闷锅爆出米花后,用糖水将米花粘合在一起,然后切成若干个小方块。嘿!那家伙,又酥又脆又甜!

  外婆家的年节食品还有呢。说不得太多,一说起来就忍不住流口水——馋!

  那做年节果的时候,我与妹妹、弟弟必然凑在旁边“帮忙”(越帮越忙),嘻哈笑闹的,整个就是欢乐的过程。做成的食品,天一亮就吃粽子、松糕尝鲜,然后将那些米饼、炸角、酥条大把大把揣进口袋里,蹦呀跳呀去玩耍,边玩边吃,真个乐儿癫!

春节的散文3

  飞机在空中飞舞,动车在地上穿行,还有大巴摇曳在中国的大江南北,小轿车更像敏锐的小鸟飞行在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中,匆忙这般为什么?回家过年!

  这是中国人的盛大传统节日,无论你在天涯海角,还是近在咫尺,回家过年是个无形的咒语,没有人不这样做,除非你想挣双倍的加班费而选择硬撑不回,或者上司委你重任无法推托,要么就是孤家寡人无所谓。诸多情况你是属于那种呢?或许你会说无论如何都阻挡不了我回家的路。是的,中国人,不回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人的感觉是不孝顺。爹妈辛苦养育之恩,年终报答;姐妹情深,平时聚少离多,春节放下一切,团聚聊聊,三朋四友请客喝酒;还有长辈祖先需要上坟烧纸祭奠,小孩需要压岁钱,父母需要过年钱,里里外外都需要打点,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吉祥幸福迎新年。于是,灯火辉煌的北京夜晚顿时星星点点,人去楼空。背包扛袋的打工族往乡村赶,坐飞机太贵,坐动车票难买,大巴实惠抖动厉害,黑车便宜来的爽快,管他三七二十一上车再说,回家是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急切回家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可是我要对你们说,回家慢点,慢点,再慢点!

  就在前天,我的亲戚堂妹带着她的.女儿和外孙女,女婿开车,一家人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就在从往来入梭的公路上却被对面的小货车猛撞,血肉模糊,惨案发生了,仅来到人世才满一百天的心肝宝孙女转瞬即逝,堂妹和她女儿都被送入重症监护室。家里的人已经乱成一团,所有的亲戚朋友都为之痛心。回家,是多么温馨的向往,如果大家忽略安全因素,这个春节快乐在哪里呢?也许回家成了永久的记忆。还有一个令人寒心的现象,有个农民工辛苦一年的的汗水钱,却被黑车司机骗上车,拉到荒郊野外抢其仅有的几千元钱,扔下话说,才这点钱,便扬长而去。喊天天不应,呼地地不灵,可怜的农民工只因为要回家与老母妻儿团聚。回家团聚让我们忘记了所有的烦恼,但是匆匆忙忙在路上千万不要忘记安全。

  安全,安全,如果人人都有防范意识,想必会少些灾难,多些快乐。一个事故,坚信谁都会为此痛心疾首。也许这是一时疏忽,只是一不留神,或许就是早几分钟到家。急切的心可以被理解的,然而就是这么一两秒,你知道吗?一次违章,给自己和别人的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让原本幸福和睦的家支离破碎,失去笑声和欢乐,让原本充满生机的家顿感悲惨和凄凉,这是多大的折磨?这是多大的痛苦?自责懊悔,管用吗?生命无疑是宝贵的,血j的教训是惨痛的。

  回家的路上,且行且珍惜。饭菜凉了可以再热,人的生命不可再轮回。不管旅途有多漫长,小心上路,生命终会大于团圆。远处传来啪啪的鞭炮声,除夕之夜愈来愈近,回家的游子们,不管是如何回家,慢点,慢点,再慢点,家里的人期盼你平安归来!

  平安,才是最好的过年!

春节的散文4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象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作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骄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

  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象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作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象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作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蜡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的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的过年。

春节的散文5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过年习俗。

  今年的年,与众不同,地方也特别。

  如往常一样,清晨六点多起床,看看新闻,再听听音乐。梳妆打扮完毕,拜一下佛像,走出房间,迎接新一天的开始,投入又一天的工作。虽说今天是吃年夜饭的日子,还在上班的我,丝毫没有感到节日的来临,亦未感觉到年的味道。一切都还是那么寻常,一切亦是平静如水的样子。

  爱人回家过年,我暂时代替他的工作,再加上自己的工作,两头走走停停,来来去去。好在平日里我的活动量甚少,难得有机会走走,也未必不是件好事。泰国北标府的天气,在我来的这几年当中,从来没有这样冷过。北标府的风,也是不停地刮。坐在门卫室里,听窗外的风,呜呜地响。那扇有点残疾的门,却怎么也关不上,任凭风,恣意地往里吹。正好对着门口的我,却像温室里的无用花草一般,经不起风吹雨打。一天下来,上嘴唇长满了水泡,人也被风吹的.是满身的灰尘。原来,这才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脆弱。

  坐在三面都是明亮的玻璃窗的房间里,观看着外面地磅上的车辆。进来的原料,出去的棉包。跳动的红色数字,一一分别显示在连接电脑的显示器上。就这样,一辆一辆的来,又一辆一辆的走。没有具体的时间,也没有统一的上下班的时间。任其何时来,何时走。客户都是上帝,谁又是我的上帝?我守望着车辆,谁又为我守望?匆忙的脚步,总也赶不上匆忙的时光。一不留神,已过了大半天。有人在呼叫我,要去库房拿配件。走出了门卫室,来到了办公楼的门前,崭新的红灯笼,正在高高的挂起。看见了红灯笼,我想起了大东方。此刻,年的感觉来了,年的味道也从遥远的东方缓缓飘来。

  一声遥远的问候,一句佳节的祝福,是远在异国的我,送给家中的亲人和天下所有的华人朋友。没有美酒,也没有鲜花。只有心中,浓浓的情意。我想:在这特殊的地方,在这特别的日子里,我唯一能献上的只有这真诚的问候与祝福了。请接受吧!母亲在电话里说,年夜饭她早已准备好了,还有我最喜欢吃的腊肉和香肠,都是她自己亲手做的。我仿佛闻到了腊肉香,好像又回到了小时候。母亲还说,唯独只有我自己离家这么远,要照顾好自己!我感到很温暖,很暖了。

  吃晚饭的时间到了,对于中国人来说,今晚可以畅怀痛饮 。遗憾的是,有的同事还在岗位上,有的同事也还要上夜班。丰盛的晚宴,大家没有团聚。先吃的,后来的,都为工作忙碌着。我随着他们吃饱喝足之后,有的人,上班走了,我独自回到了宿舍。打开电视,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播的正热闹。这一刻,我忘记了自己也是在过年。躺在松软的大床上,独自看着电视。看着看着,竟然不知不觉已睡着了。梦中,鞭炮在响,火红的红灯笼,不知怎么变成了红太阳。一睁眼,天亮了。迎着希望的阳光,走进新的一年!

  这个年,没有感到孤单。我在温暖甜蜜的睡梦中迎来了新的篇章!

春节的散文6

  过去父辈们上香总是要先洗手,然后用新一毛一巾擦的干干净净,再拿出香点燃,然后再跪在灵堂前真诚地深深地磕上几个响头,把香插在香炉上。那时候农村的香炉要么是用碗挖上一碗小麦或沙子使用,要么是插在墙缝里或柱子上的裂缝里。

  而现在,我的兄弟姐妹们没有了那么多的习俗。吃完一团一圆饭,手随便在一毛一巾上擦擦,那一毛一巾什么都用,洗脸擦手抹桌子。拿起香,点燃,然后弯弯腰,点点头,就找地方插上了。好一点的是,现在大部分人家都买了香炉。那香炉看起来很一精一致,也很大方美观。可我的心里面却总是少点什么东西,我一直这样想。

  我不知道上香的真正意义所在,但我一直告诉自己,上香就是上一份一爱一心,一份真心,一份诚心。一奶一一奶一说,你们上香也不磕头,那是对老祖先们的不敬啊,是对死去的太爷太一奶一一奶一,爷爷的不孝啊,要多磕头啊!顽皮的`小侄子说,你想磕了自己来磕,我害怕我的新衣服给弄脏了,叫我和我的朋友们怎么玩啊!然后一溜风地跑了,整整一个晚上也没回家,说是在表弟家玩。

春节的散文7

  我已经过了11个春节了,虽然每一年春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今年春节还是令我最难忘。

  随着中央电视台零点钟声响起,新一年——狗年来到啦!

  大年初一早晨,太阳公公早早露出了笑脸,它笑得那么开心,那么灿烂。是啊!新一年给人们带来了新期盼、新祝福、也给人们创造了亲人团聚机会。我们家大年初一就是在团聚氛围中度过。

  我们全家在奶奶带领下乘车来到了爷爷故乡——鄂州。武汉至鄂州相距70公里,汽车行驶在宽阔高速公路上,透过车窗望去,一幢幢高楼整齐排列着,树木、花圃错落有致。蓝蓝天空中,一群群快乐小鸟在飞翔。平时我最羡慕就是小鸟,今天过年了,我也变成了一只快乐小鸟,高高兴兴回老家过新年。

  在鄂州,有我叔叔、婶婶、哥哥、姐姐。我们到来,给他们增添了节日欢乐,全家十余人围在一起吃了一餐丰盛团年饭。长辈们给了我一个大大红包,是对我去年学习奖励,手揣着红包,心里暗暗发誓狗年我学习要更加努力。

  饭后,在长辈们带领下,自由活动开始,我们玩耍主题——放烟花、放鞭炮。这可是我从未玩过新鲜玩意,五颜六色烟花冲向天空尽情开放,好看极了,那一串串红丹丹鞭炮,我既高兴又害怕,那震耳欲聋爆炸声,使平常胆小我捂紧了耳朵,闭上了眼睛。看到周围小伙伴们玩得兴高采烈,我暗暗鼓励自己,今年又长大了一岁,怎么能被这小小鞭炮吓倒了?我也加入到放鞭炮人群。鞭炮声一声高过一声,伴着我们欢笑声,旷野变成了一片欢乐海洋。在鞭炮声中,我觉得自信了、勇敢了。

  这就是过年,一个永远充满欢乐和激情日子。

春节的散文8

  进入腊月,年来了,年味也越来越香浓了。无论是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的农舍集市,到处都漂浮着浓浓香香的年的味道,楼下院子里时不时的传来儿童燃放鞭炮的声音,年的脚步确实近了。

  每当这时,我都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儿时过年的味道,想起那香醇的骨头肉骨头汤的味道。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从幼年到童年,到花季,每个年头都在农村老家过。而过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杀猪、吃猪肉、啃猪大骨头。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每年过完年的春天,父亲就会去集市买回一头黑色的小猪娃娃,然后精心喂养到当年的腊月,村上都有杀猪的,进入腊月就开始杀猪,我和儿时的伙伴,就会围在杀猪的周围,有时,要个猪蹄甲,在地上捡些散落到地上猪油,回家放上一根棉花做的灯芯,晚上点着,拿着出去玩,油不够了,有时,还偷偷的在自家的猪肉上撕下一块猪油,放在猪蹄甲里,让它燃烧。

  记得那年腊月杀猪,早晨,天刚麻亮,朦朦胧胧中听到父亲和周围村邻的声音,几个人一起,就去猪圈里把猪捆了,随后就听到猪的嗷叫声,我马上意识到准备杀猪了,我一下子来了精神,腾腾从被窝中站起来,麻溜溜的穿上衣裤飞身下床,准备去杀猪场看杀猪的。

  早饭做好了,我匆匆茫茫吃了一点,看着平日里喜欢吃的食物,却没有胃口,我想等着吃肉,等杀猪后父亲煮的大骨头肉。

  八十年代的腊月,寒风凛冽,滴水成冰,特别的冷。那年的腊月也不例外,北风呼呼的刮个不停,天空飘着小雪粒,小雪粒偶尔打到脸上手上,还真钻心的疼。尽管如此,我还是站立杀猪场的院中,等待着杀猪。

  想想和我相伴近一年的黑猪就要变成刀下菜,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我幼小的心充满了矛盾,特别想吃猪肉,特别想啃大骨头肉,可又不想叫杀大黑猪。从初春到冬末,每当喂猪的时候,我准会尾随其后,然后扒在猪窝边上看猪吃食。人们吃剩的饭、菜,还有刷锅的泔水,都是猪的主食,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花开花落,草荣草枯,黑猪和我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我每每叫它,它都会看着我卷着细小尾巴哼哼哼哼的叫个不停。

  那时候,喂猪是每户人家必须的,如果谁家没养头猪,人们便会议论纷纷,你看他家懒的连头猪都不养。其实,养猪并不是能赚多少钱,俗话说得好;“喂猪不打圈,等于瞎胡乱。”说的就是要圈养,因为圈养起来,猪拉的猪粪可以做土地的肥料。养猪,是人们节约的象征;养猪,是人们勤劳的象征。

  正当我为杀大黑猪伤心难过的时候,轮到该杀我们家的猪了,把捆好了前后蹄的大黑猪抬到桌子上,只见杀猪者拿起一根长木棍,照准猪的耳朵下狠狠的打上一棍子,那棍子下去就把猪打晕了,只听一声穿破云霄的嚎叫,杀猪手迅速把长长的刀子从猪的脖子下捅去,大黑猪应声倒在了血泊中。

  北风继续呼呼的吹着哨,细小的雪粒不住的飘落在冻得硬邦邦的地面上不消不化,像撒了一层薄薄的砂糖。我的脸冻的通红通红的,脚也感觉麻的、木木的。

  然后,在猪的后腿上剌开一个小口,用一根长长的铁棍,从那个小口里穿进去,把猪的全身都通一遍,开始吹气,一会儿,用气吹的猪大大的。等着下锅去毛、开膛、洗肚肠。我在跟前目睹了整个杀猪的过程,有时,我还可以要一个猪膀胱,里面放几个玉米粒,趁热吹起来,圆圆的,于是,每年杀完猪,就为我添了一件玩具,可以玩好几天呢。自己把猪肉拉到家,把猪肉放于桌子上,一般情况下,等杀猪的有空时,他会拿着刀去把猪肉劈开,谁家的猪谁家就可以卖肉了。

  厨房内,一股淡淡的骨头肉的清香扑鼻而来,我猛地翻身下床,奔向厨房。厨房的大灶上,搭着一口硕大的铁锅,铁锅内装了满满一大锅猪骨头。骨头连带着肉在锅中沸腾着、翻滚着。渐煮渐浓的骨肉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厨房,香气顺着门缝窗缝飘向整个院落。

  奶奶进了厨房,看着我双眼紧盯煮肉大锅出神的发呆的样子笑了,一脸的灿灿的笑,笑的.如一朵含笑的花,那么洁白、纯真,散发着香气。她俯身抚摸着我的头发,说:“饿坏了吧,小馋猫,叫奶奶先给你盛一个大骨头。”骨头肉还在铁锅中不停地翻滚着,我呼吸着锅中发出的浓浓的肉香味。奶奶用大铁勺从锅中捞出一块大骨头肉放到碗中,用手轻轻扯下一块肉,放到嘴边吹了吹塞进了我的嘴里,还没等我自己品尝品尝肉的味道,肉已经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吞咽了下去。奶奶正要再扯一块给我,我上前一步,一下子从碗中把整块大骨抓到手里,骨头还有点发烧,可我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双手抓紧,大口大口的啃吃了起来,吃的我满嘴都是油,一大块大骨头上的肉被我瞬间吃完,真有股饿狼扑食的感觉啊,奶奶在一旁看我吃肉的穷相哈哈大笑,笑的腰都直不起来了。看了吃的差不多了,给我盛了一小碗骨头汤,我慢慢的呷了一口,肉汤顺着咽喉滑向体内,好香好醇啊!

  天色渐晚,雪在继续的下,雪粒变成了雪花在空中轻舞飞扬。大黑猪除去了骨头和肚肠,只剩下两大扇肥肉平放在上屋的案板上,只等明日切割后下油锅。

  大骨肉还在文火中微微翻滚,更加浓烈的肉香味已满了整个农家小院。

  几十年过去了,猪肉早已成了普通人家餐桌上每天都能看到的食物,我早已不再馋猪肉了,可儿时吃肉的童真和奶奶爱我的亲情成了我生命中恒久香醇的滋味,永久的在我胸中脑中回味。

  虽然奶奶早已步入天国,但每当想起这香浓的滋味,从舌尖上的记忆里,我就会想起他们,想起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想起儿时过年时的美好快乐时光。

春节的散文9

  年是什么?长安人没有谁会纠缠此问题,只知道过年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一种春的庆祝,也许还是一种仪式,有神圣的意思,已经深入灵魂,谁能拒绝这样一种精神活动呢!

  小孩图其热闹,早就问爷爷奶奶什么时候过年了?进入腊月,大人便一声紧一声地慨叹过年,并为之准备。做新衣,买新帽,漫墙,擦门,拭窗,拆洗被褥,祭灶,买菜,杀猪,压面,剪窗花,贴楹联,气氛越来越浓。

  除夕到了,天下一片融和与喜悦,各户的主妇都在为正月初一至初五的过年蒸馍并煮肉,蓝烟融天,香气飘空。鞭炮之声零星的响着,不过听起来像东西串联,南北呼应,为一场雷鸣海啸而酝酿。

  往往是在下午,必有家长捧着祖灵的牌位或照片,携其子孙,到坟上去点香,烧纸,请祖灵回家一起过年。迎归祖灵,把牌位或照片置于堂屋方桌的正位,献上水果和糕点。一日三餐,先给祖灵献上,之后自己才吃。当然还要点香,敬烟敬酒。

  除夕是真正的辞旧,守岁是真正的迎新,于是家庭成员就围坐一起,共度此刻的温馨。儿行万里路,女赶千里道,一定要参加这样的团聚,实际上是感谢神给了今年一个平安,并祈求神的保佑,再给来年一个平安。包饺子是除夕的插曲,但看电视却是过年的陋习和恶俗,甚至是守岁的搅局。不过生活是变化的,过年也允许变化吧。

  燃放鞭炮的原始意义在驱鬼。一旦鬼遭驱,便能安宁,也就可以享受欢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此秩序,多是正月初一的凌晨之后燃放鞭炮。唯物主义的大布,基本上粉碎了鬼的观念,然而燃放鞭炮的形式仍得以保留。社会开放以来,有了夜生活,也得意了,遂好在除夕晚上零点零秒的瞬间燃放鞭炮,不过其意义已经转化为追求热闹,心理释放。鞭炮之震,几近狂响。

  一年的第一个月为正月,正月的第一天为元旦,足见正月初一的重要。家庭至贵,于是纯粹属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活动就安排在此日。小孩先给爷爷拜年,再给奶奶拜年,再给父亲拜年,再给母亲拜年,他也会一一得到相应的压岁钱,蹦蹦跳跳,高兴而去。仅仅拜年一举,也折射了家庭的'伦理:长者为尊,男性为尊。此日尤要大吃大喝,不过先敬祖灵,之后长者坐上席,幼者坐下席,主妇照例忙于烹饪。

  到初二才有亲戚的往来,不过多是这个家庭嫁出去的姑娘回来看望父母,随之而至的是其子女,要给舅舅拜年的。晚一辈的是姑姑,长一辈的为姑奶奶。也许姑奶奶的父母已经逝世,不过姑奶奶仍会回来,她们终生都切念着自己成长的老屋。姑姑还年轻,然而也常念着,即使有一天她们也变成了姑奶奶,也仍要回来的。初二显然是家庭活动的扩大与延续,这也表现了家庭的价值。

  初三初四是众水交汇,既有亲戚的走动,也有同学、同僚、同志和朋友之间的相互拜年。城乡之间,阡陌纵横,身影如流,以持各种各样的礼品:包子,糕点,食用油,水果,牛奶,核桃,蜂蜜,茶叶,烟,酒,冬虫夏草,花篮,灯笼。唯过年能抛出花团锦绣,并给天下涂抹一层艳丽的颜色。

  初五也还可以相互看望,不过此日算是过年的结束,习惯于以家庭为单元活动。一般是上午吃臊子面,下午吃米饭,菜有荤有素,满桌为盛。照例先要给祖灵献上,之后自己才提箸动筷。

  用餐结束,家长会捧着祖灵的牌位或照片携其子孙,到祖坟上去,点香烧纸,送归祖灵,并祷告在冥府的生活如愿。接着站起来,展一展棉袄,环视四野,只见冰消雪融,天渲红霞,地有润泽,小草萌发,绿色近察其无,遥望其有,若隐若现的。家长忽然会严肃充脸,告诫子孙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啊!”

  过年为大节,贯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可惜过年己经为城市化所裹挟,其不得不演变,有的文化元素生成了,有的文化元素消逝了。少陵原上是我曾经过年的地方,那里有哺育我思想与感情的祖居和祖坟,20xx年它被完全夷平了,想起来我就伤感!

春节的散文10

  过春节,也就是过农历的新春。过年嘛,自然是每个人的岁数加上一岁,也就是老了一岁,对我这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童年也就意味着即将结束了。面对我的是生命又少了一年,更何况生命是如此短暂。而长一岁嘛,笼统的说就是长“大”了(即使一岁,也是“老”了的嘛,干吗说得那么好听),更加意味着妈妈叫我做家务有个更充分的理由:“你看你,新的一年又长大了一岁,也不帮忙做做家务活?去,去把衣服洗了!”所以说嘛,过春节,一点也不好,我时常会因此而想:为什么过年时大家不是一起抱头痛哭,而是欢喜得不得了呢?

  不过,过年还是有点儿乐事的,比如说,拿压岁钱。俗话说的好哇:“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确,在现在这个朝“钱”。

  看的时代里,没有钱是行不通的。不过为了掩饰这时代的丑陋,就连过年长辈那给晚辈的钱也要取个好听的名字“压岁”的钱。顾名思义,压岁就是永远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为了弥补上文所说的“生命短暂”,本人在此建议你:过年时,不妨多拿些压岁钱,才能长寿哦!再比如说,吃年夜饭。一般说,年夜饭应该是一年中最最丰盛的一顿饭了,所以对于包括我在内的一些谗虫,可就有福可享了。并且在那天晚上还可以多看些电视节目,有理由地推迟上床睡觉的时间哩!

  说了这么多,新春的脚步声也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看了我的.文章后,可不要在过年时那欢快的爆竹声中忘了远方的我对你的深深祝福哦(这句还真够长的):新春欢乐!

春节的散文11

  自从20xx年举家迁徙后,就再没有涉足生我养我的那片热土了。光阴荏苒,日月如梭,5个年头,弹指一挥间,家乡的山还是那样苍劲吗?家乡的水还是那样清碧吗?家乡的生活是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路驱车,归心似箭,临近村头,却又“近乡情更切,不敢见来人。”

  窗外,那昔日的羊肠小道,被平整的水泥路所代替,径直延绵到村口。路的两旁,挤满了新建的两层小洋房,以前,喜欢依山零星散落而栖的人们,如今也都把住宅建在交通比较发达视野相对开阔的地方了,房屋横竖成排,错落别致,形成了简易的“街”。小店铺应运而生,闲赋在家的人们,不再烧柴做饭,早餐就在街铺吆喝声中打发了。

  一年一度的春节,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日子。远在异地的游子,无论混的好与坏,都在这一刻赶回老家,与父母孩子同庆新年的到来。久未谋面的乡邻朋友亲戚,难得聚集一起,家长理短。淳朴的乡里人,头脑比先前灵活多了,商机意识也强了,在建筑工地靠卖苦力维持生计不再唯一,如今各行各业都有触染,甚至诞生了许多小老板,开着小车回家,已是常见。羁绊在家,不能外出打拼的年轻人,傍山开起了养鸡场、养猪场、放牛放羊圈,堰塘山林也被承包了,养鱼和种植果木。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在彰显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这让当年跨出农门的所谓天之骄子心生嫉妒,略显汗颜。

  年末岁首,办喜事的人也多了起来,都想沾着这春的喜气,缔结秦晋之好。嫁妆由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经过90年代的金戒指、金耳环、金手镯所谓的“三金”演变为时下的面包车、电脑和冰箱了。难怪商家嗅准了农村家电下乡这个广袤的'市场。不似城里,在乡下结婚请柬越来越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邀约参宴的电话或短信,现代的通讯方式冲击了传统的媒妁之言等繁文缛节。酒席一条龙,也都被主人家外包了出去,很有些专业分工的模式了。

  大年三十,家家张贴春联,多是彩印,再没有先前的挥毫泼墨了。记得在我求学阶段,为村里很多人家写过对联,邻里向你求字,是一种荣耀,他们往往会顺手带些吃的年货以作谢意,这种境况也一去不复返了。到了晚上,长辈们生起了火盆,守岁到凌晨,直到新年的零点倒计时数在中央春节晚会主持人的口中念出。这时,宁静的黑的夜便被响彻的鞭炮和烟花敲醒,新的一年就这样在乡村蠢蠢欲动了。

  一些有小孩子的家庭,往往会在这个夜晚,放些木柴在大门外。初一早上,纳福迎新,小孩穿着新衣,开门看见柴,不由自主喊出“好多柴(财)呢!”,“柴”与“财”字谐音,大人会心一笑,图的就是这个吉利。村里的晚辈,不约而同地挨户窜门,给长辈拜个年,说些吉祥祝福的话语。虽然,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政治经济文化朝夕在变,但是这种淳朴的民俗民风依旧维持,生生不息,难能可贵。

  春节所见所闻所感颇多,在此不能面面俱到,仅以些许文字,散记一二。

春节的散文12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比如清明节、国庆节、端午节、中秋节,但我最喜欢、最期盼的是春节。

  先说说春节的来历吧。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一年到除夕了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一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时,村里来了一位老人,此时,大家都在逃难,谁都不来关心这位老人,只有一位老婆婆拿着食物来劝老人,说:“大家都在逃难呢!你也赶紧拿着食物逃吧!”老人却不慌不忙地说:“我能在你屋里呆会儿吗?”老婆婆急忙劝说老人,可老人只是笑而不答,老婆婆只好答应了老人。老人在房前挂上了火红的灯笼,门前有许多红色的东西。忽然,“年”来了,“年”走到老婆婆门前,只见红光四溅,“年”被吓跑了。这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年”被吓得魂飞魄散,逃出了桃花村。后来,人们把这人人高兴的`日子称作“春节”。

  春节到了,大街上热闹极了!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排排商店门口,有的挂上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的挂起了红红的大灯笼,有的贴上了印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吉祥语的对联。大街上的商店老板们都趁热打铁,大声叫卖。卖年货的小商店里陈列着火红的、大小不一的灯笼和印有吉祥语的一幅幅对联,目不暇接,前来的顾客绍绎不绝,使得老板应接不暇。小朋友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新衣裳在大街小巷上穿梭,脸上挂上了甜甜的笑容。大街上挤满了人,有大人,有小孩。烟花声、爆竹声、欢呼声、欢笑声笼罩了整个小镇,到处洋溢着喜气的气氛。

  不仅在大街上,在家里也是如此。在家里,人们和从远方回来的亲人一起吃团圆饭,然后一起看春节晚会,一起聊天,我家也不例外。

  那年,我们一家和几位亲戚围着桌子吃火锅,爸爸妈妈一边吃一边聊,我只在一旁静静地、大口大口地品尝着美食。饭后,我们又在广场上放烟花,一支支烟花犹如一条条苍龙射入夜空,在皎洁的月光旁绽放。我也尝试着放了一支,但是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放烟花了。

  春节真是一个美好的日子。

春节的散文13

  1月22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九)

  今天是除夕,农历兔年的最后一天。虽说这时候单位的上下班制度宽松了不少,但我习惯成自然,还是起床了,尽管对暖暖的被窝恋恋不舍。

  我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走在寒风冷雨的上班路上。

  远远的我就看到他们俩了——河道清洁工,一身橘黄色的救生衣很是醒目。走近了,看到船上已经打捞上了不少垃圾——塑料袋、数枝、水浮莲等。“过年也不休息?”“今天可以早点下班呢。”站在船头手持网兜的女清洁工一边捞着水上漂浮物,一边回我的话。男的在船仓掌着舵,抽着烟向我点头微笑。他们是夫妻俩,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了,我每次或早或晚路过都能看到他们在河里忙碌的身影。

  路过浮桥的时候,河里传来跑调的歌声。顺着歌声寻去,几十米开外看到有手臂在水里左一下右一下划动,激起一团团开心的水花。呵呵,勇敢的冬泳者!我好象也受到鼓舞,不由得把缩着的脖子伸了伸。

  走进办公室,打开电脑,我坐下来敲下了这些文字:

  祈福20xx预言远离人类

  1月4日,《挪威海滩惊现20吨死鱼,是否末日来临预兆引猜测》的消息出现在网上,另一则国内的消息是《我国最大淡水湖遭“填湖开发”水位持续低枯》,导读称:水域面积萎缩至不足200平方公里——这是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最新“生态图”。水位持续低枯的背后,令人忧心的是人为破坏肆意开发现象的日趋严重,有关部门保守估计已有上万亩鄱阳湖水域被侵占。

  难道那神秘的20xx预言真的要成为现实?!作为个体,我当然希望它仅仅是一个虚幻的预言,但是我们看见、听见地球上每一天每一刻都在发生不同的自然和人为灾害,这不得不让我们感到不安和透心的寒意。因此,对于这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预言,不管真假,我们都要重视她,并一起面对,共同努力,让她永远成为警醒我们人类的一个预言!

  林语堂先生说:睡在自家的床上、吃父母做的饭菜、听爱人给你说情话、跟孩子做游戏是他的幸福。我也希望每天都拥有这样的日子,我想,这也应该是所有普通百姓的愿望吧。

  既如此,祈福20xx预言远离人类。

  我把这篇稿子用QQ传给了中国水利报的编辑。

  编辑:长了。

  我说:你删。

  编辑:新年了大家愿意听祝福的话,不宣传20xx预言的好。第三段话留下,别的不要,我下手重了点。

  我说:你该把稿费寄给林语堂先生。

  编辑传过来一张开怀大笑的图片……

  1月23日(初一)

  携妻带子去看望父母。

  父母在妻子所在的高校看管教学楼,没假,加上父亲认真,我没能说服父亲短暂地擅离职守。父亲说:拿了人家的钱,就要尽到责,这是本分。因此,尽管我们在同一座城市,但我们还是没能一起共度除夕。

  刚把父母接到一起生活的时候,母亲老是寻思着要回去侍弄那几亩地,嚷嚷着住不惯:这样闲着,骨头都变懒了,青菜都要买,还贵。我们一边安抚:慢慢就好了,人都有个习惯过程。一边打听给他们找份合适的活计——这不,看教学楼。

  母亲带着我们在校园里溜达,这时候,偌大的校园显得空旷而安静。看得出来,母亲对这里已经很熟悉了,哪里是教学区、哪里是宿舍区、哪里又是生活区,北苑食堂在哪里,南苑食堂走哪里更近……母亲好象站在家乡的田埂上,熟悉自己田土的方位一样。母亲仿佛知道我的心思似的,说:“没事我就在学校里转悠,捡捡矿泉水瓶,从8月份来到现在捡了一两百块钱呢。”

  母亲还说,现在有好几个女同学都喜欢和她聊天,天气好的时候,就坐在草地上晒太阳、闲聊。

  “开学的时候,她们说要带家乡的年货给我尝尝呢。”母亲有些自豪地说。看到母亲的样子,我心安不少。

  1月24日(初二)

  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突然飘起了雪花,随风吹起的棉絮一样,洋洋洒洒飞舞着,布满目力所及的'天空。

  “下雪啦!”我们聚在玻璃窗前看着这群天地间的精灵,旋转着曼妙的身资来到人间。儿子在玻璃窗上哈了一口气,手指在上面写着“哈哈下雪了”。对面的窗户打开了,一股脑儿探出五六个脑袋,对着雪花兴奋地指指点点,不时还伸出手去捕捉飞扬的雪花。

  儿子和他表姐安奈不住,一阵风样溜出去了,在小区的草坪上和雪花零距离接触。

  看着他们在雪花飘飞里追逐、打闹、掷雪球的身影,如此相似的情景不断在脑海里闪现,那不就是童年的自己吗?只是,时光隔了三十年!

  那时侯,雪下得比眼下大多了,古人说:鹅毛大雪。我认为说的是事实,不是夸张。到处都是白茫茫啊,一脚踩下去,浅处也没脚脖子,就连觅食的鸟儿也休想凭借体轻不留痕迹,那一行行爪印在雪地上清晰可见。

  我们疯了一般在雪地上奔跑、翻滚、打雪仗、逮麻雀……

  “姑爷,看雪!”小舅子三岁的儿子拉着我的裤腿,把我从记忆里拽出来,要我把他抱起来看。我蹲下身子,让他骑到我的脖子上。他兴奋地在我头顶上拍着小手:“下雪了!”

  小时侯,我骑在舅舅的脖子上看电影,如今,舅舅也老了。

  1月25日(初三)

  爬峰山。

  峰山位于赣州市的南面,是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最高峰——宝盖峰在清代就列为赣州八景之一——宝盖朝云。上山有盘山公路,驾车可直达峰顶。清代同治版《赣州府志》这样描述峰山:“崆峒山,在城南六十里,古名仁空山。自南康数十里蜿蜒而来,章贡二水夹以北驰,为一群望山,其最高者,为宝盖峰”。

  我们去的时候已经不让汽车上山了,执勤的交警说:上面道路结冰,为避免事故,所以封路。我们不甘心,把车停在路边,决定一路走上去。

  我们一边欣赏沿途的雪景,一边闲聊。

  妻子的表妹在深圳一家公司干得不错,年前加薪、升职、出国,好事全懒上她了,引得表兄妹们一阵羡慕。小姨子年前开了家卖副食的小店,生意很红火,这不,他老公正抓紧年初这段空闲时间装修店面,准备扩大规模呢。表弟研究生毕业也签下了就业合同,如愿留在了北京。想起那段求职的日子,表弟感慨万千:我要是没有留在北京,这段投简历、笔试、面试的经历可能就成了北京留给我的一个个伤口,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愈合。现在好了,这些伤口处已经开满了鲜花,倒成了我时时愿意回顾的一种经历和历练,这是我的财富,感谢他们!

  我们没有走到山顶,这没有关系,只要我们用心寻找,路上的风景也很美丽。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在路上,峰山宝盖峰只是一座山峰。人生的路上,这群年轻人将翻越更多的山峰,相信他们!

  1月26日(初四)

  妹妹一家来看望父母。本来说好年前就要来送年货,孝敬父母的,因为生意走不开,拖到现在。

  前两年,妹妹和妹夫用打工积攒的钱在老家开了家卖建材的商店,妹妹在店里打点,妹夫接到活在外面做,真正的男主外女主内。

  妹夫说现在家乡在搞新农村建设,家家都在搞建设,帮人家接水管、布电线、装灯和热水器,生意忙不过来。这不,为了跑远路,也少遭些风吹日晒的罪,花了几万块钱买了辆车。

  外甥女今年高三了,六月分就要高考。期末考试还不错,上二本线没问题。我说:“你努努力,争取上一本线。”外甥女很自信地回答:“没问题。”“到时候,我们一起送你去上大学。”我指着一大家子说:“唐老板(妹夫)包路费。”

  我们在欢声笑语中开吃。

  1月27日(初五)

  八点没到我和母亲就到了医院,母亲今天要检测血糖。

  母亲患糖尿病已经很多年了,原来一直吃药,效果不是太好。年前检查的结果是空腹血糖14点多,餐后2小时血糖19点多,母亲注射胰岛素。

  医院人不是太多,很快我们就做完了检测。结果没有我们预想的好,但效果也还可以:空腹血糖10点多,餐后2小时血糖12点多。医生安慰我们,降血糖要慢慢来,不能一下降得太快,只要控制饮食,坚持治疗,血糖一定能得到控制。我向医生表示感谢并道别。

  母亲心情很好,说:“你陪我慢慢走回去吧。”

  “你们小的时候吧,缺吃少穿,那日子过得真是苦。”路上,母亲打开了话匣:“你父亲兄弟多,分家的时候每家只能分到一间房,一升米。”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母亲一边起早贪黑地干活,一边省吃俭用。那时侯母亲一日三餐就用稀饭对付自己,那稀饭稀得都能照出人影。

  “好不容易从牙缝里挤出了一栋土砖房,又要供你们读书上学,日子过得一直紧紧巴巴。”母亲叹了口气说:“眼见着日子越来越好,我又落下了这病。真是能吃能喝的时候没吃没喝,有吃有喝的时候我又不能吃不能喝了。”

  我和母亲开玩笑:“你一辈子都给我们省钱。”

  母亲拍拍我:“这日子已经很好了,当初想着能吃饱饭就行了。”

  我拉着母亲的手,朝回家的路走去。

  1月28日(初六)

  年前一家大超市进驻我所工作的城市,引得小姨子的女儿兴奋异常:“这么大的超市来到我们赣州,你们竟然无动于衷,快去逛逛。”

  今日得空,陪着老婆逛超市去。

  1月29日(初七)

  走在上班的路上,看到很多店铺都开业了,爆竹声此起彼伏,热闹祥和。

  新的一年开始了!

春节的散文14

  又过年了,这些天唯一能够总结出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又过年了,好似生命的每一天都在重复这一天一样。昨天是,今天是,明天也是。从放假到回老家,从老家到外婆家,唯一能告诉自己的就是过年了。而过年就意味着,你需要坐车,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虽然这些地方对你而言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这次的行程却是不一样的,因为又过年了。

  用又字,似乎显得有些无可奈何一般。就像对一件事物产生审美疲劳一样。颇具无奈的看着一个自己清晰的画面,总也不能给出一点欣喜的颜色。可是,这个又字,似乎也显得有些期待的味道。又过年了,等了这么久终于等来这么一个又。于是亲朋聚会,好友聊天,三五成群打麻将,四五成群聊家常。平时你在哪里赚钱,明日我要去哪里等等,这些个人的日常生活比肩国家大事一般,在那些人儿的嘴里被研究着,被讨论着。

  这也就是过年了吧,也就过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了吧,也就过年才能让你知道原来你还有这个亲戚那个朋友吧。也就过年,能让生活的词汇,变得美丽和谐吧。朋友你好,新年快乐,发个短信,打个电话,简单的问候不过是几毛钱的事情啊。我心里有你了,你心里也会在下一秒有我的存在。这也就过年才会存在的画面啊。

  好些人,喜欢谈论人情冷暖,好些人喜欢谈论世事无常。可是,人情再冷,过年了也会笑上一句,哪怕明天就会板着脸坐在家里大吵大闹。又过年了,我喜欢这么一个又字,就像每个月的月中,我要说,哇塞,又发工资了一般。发工资了,犒劳一下自己,过年了,犒劳一下所有的人。包括一个可怜的乞讨者。

  我喜欢过年,喜欢看春晚。从第一次陪着老爸看完春晚开始,以后每年都要看春晚,听歌,看小品,看赵本山的,看黄宏的。赵本山不在了,那么且来期待能够代替他的人吧。老爸近年来没了精力了,就剩下我一个人看了,一个人倒也无妨,坐在冰冷的沙发上,等着祈祷着十二点的时候到来,能够准时的给某某某发个问候短信。好像一年初始的事情就是为了发短信一样。

  很多人说,过年了,越来越没意思了。其实这话只是一种说给自己听的谎话。我也时常告诉别人,我不想过年,过年一点意思没有,可是,真到过年了,还是会嘻嘻哈哈的问老妈老爸讨要压岁钱。虽然年纪大了,钱没了,但还是会乐哈哈的说要。不给是一回事,给了就当是无限期的存款吧。老妈说的,以后要还的。

  很多年前看一篇文中说年味儿。那时候不知道何谓年味儿,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年和味道放在一起。现在了解了,原来所有的一切如人生般都是可以用味道来解释的。比如做一件事情要说,这事情对胃口。而年味儿,也算是一件对胃口的事情了。放爆竹,吃年夜饭,帖对联等等。以前总不愿去做这些没意思的事情,现在发现做这些事倒也满有意思的。这些便是年味儿了。

  有人说,过年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大抵的意思是对表面现象的一种认知吧。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就是过年过出自己的心态,不要因为过年而强迫自己去过年,而是要以一种随心所欲般的形势去过自己的节日。其实这些话倒也蛮有意思的。可是,于我而言,我倒是觉得,这样的言论,真的太过前卫了,前卫到把年只当一个单纯的节日一样。

  我以为,对于中国来说,过年应该可以当成一种信仰来过吧。就像外国人对宗教的推崇一样。而过年这个当今沿袭下来最受认可的东西,恰也如中国般的`信仰一样,应该被推崇的。几年前,韩国人抢走了中国端午节,而现在,自己要是选择放弃年的文化,那么就是自作自受了。

  看中国达人秀的时候,一个英国的小伙子,唱着中国的红歌,直给人一种心痛的感觉。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来说,红歌的概念,大抵是放在被放弃的栏目里了。可是,现在却因为一个外国人而被唱红。怎能不心痛呢。中国丢弃的文化,却因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再次的复活。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对文化的淡漠啊。

  或者说,丢弃一种文化,只为获得另一种更好的文化,可是现如今中国的文化,是走向更好呢,还是走向没落呢?我不清楚,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也是不清楚的。呵呵,不清楚就不清楚了吧,敲完文字,该去看本地的过年晚会了。

春节的散文15

  春节老人与圣诞老人

  春节老人网站站长,借中国春节网这一宝贵之地,来展现一下我们的春节老人,在此,我向中国春节网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春节前后,有关春节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及对春节文化关心的人们的热烈讨论,尤其是河南大学的一位著名民俗专家发表的《保卫春节宣言》,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春节文化的关注。我们的春节文化如何保卫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春节文化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保卫。

  如何创新?那就是我们几千年的春节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那么我们几千年的春节文化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东西最能代表着春节文化?只有弄清楚这一根本问题,我们才有正确创新春节文化的思路,如果没有弄清这一问题,而是随意创新,那只能对春节文化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首先春节是一个节日文化,它不同于五一、十一等假日,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春节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文化,它不同于假日,假日是没有文化的。因此,我们在创新春节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创新,绝不能把春节当成一个假日而随意去发展。

  那么春节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在春节期间,神州大地上的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还有那白雪皑皑的神州大地上的神奇的一片红色,红色的对联,红红的福字,红红的灯笼,还有除夕之夜的守岁,大年初一人们走街串巷拜年问好,这些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变的春节文化,这些才是春节文化的精髓。

  春节老人是在春节来源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春节来源,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有一位制服年兽的老人,他用爆竹、火光、红色驱走了年兽,这些驱逐年兽的方法形成了我们当今丰富的春节文化,所以这位老人最能代表春节文化,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的春节老人,我们一想到春节老人,自然会想到他驱逐年兽的有趣故事。更容易使人们想到我们春节文化的来历,自然就会对我们春节文化形成一种尊敬!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面临年兽侵袭,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就是靠着这种春节文化使我们避免了伤害。

  尽管现在的人们感到这一驱逐年兽的'方法容易而简单,可是在几千年前找到这种方法是多么的艰难!这是对我们祖先生存的巨大贡献。当今我们还有用火来驱逐野兽的时候,所以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出来的。

  春节老人虽然与圣诞老人在名字上有些相似,但春节老人的故事是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春节来源的故事,早已存在我们民族几千年。

  春节老人与圣诞老人在名字上的相似,更有利于我们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相似的东西总会有一种亲切感,更容易被世界人们所接受。

  假如有一天,这位制服年兽的春节老人真的与圣诞老人握手在一起了,我想那时,全世界的人们都会被感动,因为和平的世界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世界,和谐的世界,是全世界人们所期盼的世界,是同一个梦想!

  欢迎关注春节文化的朋友们,对我们的春节老人提出宝贵建议,让春节老人早日走进中国人的心中,丰富我们的春节文化。

【春节的散文】相关文章:

春节的散文05-24

春节的散文精品【15篇】05-24

春节的散文集锦15篇05-24

过年的风俗散文(通用62篇)01-11

散文—绿叶07-22

秋景散文07-23

《散文家谈散文》教学设计08-21

朱自清散文的句子03-20

感恩母亲散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