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心理学读书笔记

时间:2024-06-08 09:35:40 海洁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心理学读书笔记(通用27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学读书笔记(通用27篇)

  心理学读书笔记 1

  教师和班主任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是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因而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去解决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带着这些问题,在寒假中又认真研读了一遍《每天读点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更进一步了解书中知识的真谛,受益匪浅。

  一、真正用心去发现学生,教育好学生的信心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都知道这句话。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仅靠我们用眼睛,更需要用“显微镜”。一个好教师,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越多,能把学生教育好的信心就越强。教育心理学可以说就是我们的“显微镜”,把我们的眼睛擦亮了,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亮点。其实,每个学生都渴望被人欣赏,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善于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内心,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肯定的话,一次成功的鼓励,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当我们去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会觉得我们的学生是如此可爱。

  从学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学生的潜能是隐藏在其身体内部,在其学习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种无形的潜能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需要教师来开发的,所以我们要去做发现者,挖掘者。

  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大方得体的仪表,更重要的是去欣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哪些富有灵气的学生身上,值得我们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的还有很多,学生的进步也就越多。

  二、做学生的守护者,用心呵护学生成长

  学生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他们的心理是不成熟的,就像一株生长在大自然中的小草,只要风一吹,他就会随风摇摆,甚至会被大风折断。作为教师,怎样更好的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来呵护他们脆弱的心灵。首先,真诚平等对待学生。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他们做事往往出现既不听你的,也不顶撞你,很是头疼。这就需要你及时去平等真诚的与他们沟通,结果可能是另一个样子。其次,换个角度去看学生,去体现一个教师的大智慧。如果教师带着“悲观”的眼镜看待学生,可能很多学生肯是调皮、扰乱班级秩序的同学;如果换上另一副眼镜,可能看到的就会是他们的热情、活泼、上进。因而教师一定要选择正确的角度对待学生,才能有利于他们的发展和身心健康。

  新鲜的事物总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注意力集中的做好这项事情。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适时巧妙的利用角色转换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体验,那么教学可能会出现神奇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和教师很多时候会对各自的学与教的角色感到厌倦但又不得不面对相同的重复的东西。教师给自己换个角色,让学生也给自己换个角色,巧妙运用这种转换,能够更加深入的走入学生当中,知道学生需要的东西而去给予他所需要的。

  三、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为人师不仅要教授给学生知识,更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榜样,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学管理中适时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和指引学生发展。很多时候,学生把教师的言行当成自己的行动指南,学生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教师的身体力行感染着学生。榜样的树立是做出来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就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作用。除了正面的榜样引导,我们教师还要注重困境当中的挫折引导,挫折教育,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竞争,面对压力,面对问题怎样很好的得到解决,才能让自己不至于陷入泥潭而无法自拔。在挫折教育引导中还要注意各种各样的误区,如对学生奖励不当,当学生只克服一个小小问题后就大加奖赏,这很容易让学生看不到有形奖励而放弃任何困难。

  就引导策略而言,疏比堵更有效。引导学生开启心灵的窗户,是教育工作中采用的`方法。所以,变限制为引导,能更好的实现教育的目的。这在现实教育中意义是巨大的,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都是在向应该怎么样堵住这个缺口,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缺口越堵越大。因为我们在强迫学生在作出某种选择,学生对这种选择产生了高度的心理抗拒,这种心理会促使他们作出相反的选择,因而教师在教育中只有变堵为疏,才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都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对教师实施心理教育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生活当中我们第一次见到他人的时候,心中总会有一个对他的印象,这个印象我们称为第一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第一印象让人感知最深、记忆最牢。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同样重要,教师进入课堂开始第一节课开始,教师的第一印象就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这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师及其所教学科的心理趋向,最终影响到教室的教学效果。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抓住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工作才能有效的开展。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研读,再一次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失与不足。能够正确的去把握自己在教学管理中的方法,引领教师快速的发展和创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我们学生走向成人、走向完善的发展总趋势是一定的,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的可教育性,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健康发展。

  心理学读书笔记 2

  一、拖延是什么

  1.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

  根本而言,拖延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2.“拖延怪圈”大致呈现以下几个阶段:

  ①最开始接到任务时,不太着急

  ②时间又过去了,回顾自己浪费掉的时间你后悔不已,除了任务,你会突然什么事情都想做

  ③随着时间流逝,事情仍无进展,你开始感到惭愧,开始自责,心情跌落到谷底

  ④最后关头,巨大的压力让你坐立难安,你可能觉得剩下这点时间根本完不成

  ⑤无论选择放弃还是坚持,最后你都在筋疲力尽和如释重负中近乎瘫痪。你再也不想多经历一次这样的折磨,你发誓下一次一定早点开始,严格按照计划行事。

  拖延怪圈以不再拖延的誓言结束,悲剧的是,大部分人还是会重蹈覆辙

  二、为什么拖延

  1.拖延最可能的成因:

  ①对成功信心不足

  ②讨厌被人委派任务

  ③注意力分散和易冲动

  ④目标和酬劳太过遥远

  2.当我们按照自己真实的样子而不是按照自己希望的样子来接受自己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来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3.拖延的根源:

  ①情绪根源

  ②时间感偏差,拖延者与时间的纠葛

  ③生物学根源,身体、大脑以及遗传基因

  ④人际关系根源

  4.从你自己的经验中学习是一件令人兴奋而有趣的事情——不否认,不遗忘,不判断,而是如实接受,好好利用

  5.因害怕失败而压抑自己的人往往以一种宽泛的方式来定义“失败”。当他们对自己在一件事情上的表现感到失望时,他们不仅认为自己在那件事情上失败了,他们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人们通过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大于其表现,他们甚至还维护着这样一种信念:他们的潜在能力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通过拖延,你永远不会逼着自己去面对自己的能力限制在哪里。

  6.对于完美主义者,心理学家甄别出两种类型,一种是适应型的,一种是适应不良型的

  ①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

  ②适应不良型的完美主义者,对犯错极为在意。完美主义的拖延者往往对自己期待过高,不够现实

  7.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识别出了两种不同的心态,一种是固定心态,一种是成长心态

  ①固定心态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成功不过就是要证明你的能力,证明你是聪明、有才干的.。并且,在生活中面对每一个挑战的时候,你必须一而再地证实这一点。

  ②成长心态认为: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在成长心态看来,努力可以让你更聪明或者更擅长于某件事情;努力可以激发你的能力并成就自己

  8.何谓成功?克雷瑞是拖延心理的一个研究员,她把成功定义为“及时追随目标”。及时追随目标会将你渐渐引向其他定义的成功,它也可以让你在付出努力的时候能感受到成功。

  在“及时追随目标”这一点上比以前做得更好本身就是成功。许多拖延者在面对成功的时候,内心往往处于冲突之中。他们害怕成功所给他们带来的不利的一面,而他们自己对此常常毫不知情。

  9.对成功畏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①成功需要太多努力

  ②成功会有人受到伤害

  ③成功是禁区

  10.当你明白你可以与成功共存的时候,成功并不会给你带来自己所预想的灾祸,你在前进的道路上就会更加顺利

  三、怎么对抗拖延

  1、确立一个可操作的目标,而不是抽象而模糊的目标。

  2、设定一个务实的目标。

  3、将你的目标分解成短小而具体的迷你目标。

  4、现实(不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地对待时间。

  5、只管开始做!不要想着一下子做完整件事情,每次只要迈出一小步。

  6、利用接下来的15分钟。任何事情你都可以忍受15分钟。你只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15分钟才能完成一件事情。因此,你在15分钟时间内所做的事情时相当有意义的。

  7、为困难和挫折做好心理准备。当你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困难只不过时一个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它不是你个人价值或能力的反映。

  8、可能的话,将任务分派出去(甚至扔掉不管)你真的是能做这件事的唯一人选吗?这件事真的有必要做吗?

  记住:没有人可以什么事情都做——你也是。

  9、保护你的时间。学会说不,不要去做额外的或者不必要的事情。为了从事重要的事物,你可以决定对“急迫”的事情置之不理。

  10、留意你的借口。不要习惯性地利用借口来拖延,而要将它看做是再做15分钟的信号。或者利用你的借口作为完成一个步骤之后的奖赏。

  11、奖赏你一路上的进步。将奖赏聚焦于你的努力,而不是结果。小心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你可以说杯子是空的,也可以说它是半满的。

  记住:即便时迈出一小步也是进步。

  12、将拖延看成一个信号。停下来问自己:“拖延传递给我的是什么信息”。

  心理学读书笔记 3

  由于经常看美国大片的缘故,我对犯罪心理学有很深的兴趣。于是在课余的时间我在图书馆借来一本《犯罪心理学》的书认真的品读了起来。一读起来就被深深的吸引,直到全书结局。 犯罪心理学的含义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作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这本书仅仅十万字左右,但是充分运用了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其内容真的太吸引人了。让我在书中的情节中遨游了很久很久...读完这本书也让我感触颇多。好了,现在我就来介绍介绍这本让我如此兴奋的著作。

  刚开始书中所提到的面具杀手,一次次的杀人,一次次的以一种非常变态的方式去善后,并且让尸体非常快速的让别人发现,让我感到有点兴奋。毕竟这么一个变态的杀手的背后肯定有更加有趣的故事。其次,那就是一个个的谜团和断断续续的描述,所以情节的跳跃下无法很清楚的弄清楚。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同时发生的事情分了好几个段来描述。故事中的问题一扣接一扣,感觉上看我的思维还是很快就把握住了所有的细节。整本书从一开始就设下悬念,重重的疑问萦绕着我,杀手的一系列反常的动作,一些些点点滴滴的暗示,让我被书中的情节深深的吸引,迫不及待的去搜寻每一个疑问的答案。直到文章的结局我才明白整个故事的究竟,找到了凶手。整个故事情节相当的'精彩,文章结构循序渐进,环环紧扣,不留破绽。不枉费我这么认真的去读。令我相当的有感触。

  本书从心理学观点来探讨犯罪问题,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从罪犯和被害人的角度探讨了犯罪的行为、 情绪和认知方面的问题。书中通过紧凑的故事尽可能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了犯罪心理因主 观、年龄、性别、组织形式等而出现的各种差异,反映了当前最新的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财产犯罪、暴力犯罪、毒品犯罪、职务犯罪等不同的犯罪心理。

  我很喜欢这类的读物,电影,看完书我又接着看了几部犯罪心理学的电影,比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等。在电影里我运用了书中读来的知识细细的分析了其中含义跟隐藏的犯罪心理。我希望以后我也能多多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丰富我的知识面。陶冶了我的情操。这样也能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变得更好。《犯罪心理学》这本书真的不错,强烈推荐大家看这本书。

  心理学读书笔记 4

  一、读书心得:

  1、不要指望六岁之前的孩子能理性地对待情绪问题,即便他们已经能听懂并接受某些道理,这依然是一个漫长且反复的过程。

  2、情绪脑的反应要比理智脑快五十倍,所以人们的情绪反应通常是不由自主的。

  3、当孩子哭闹着要这样或那样时该怎么办?自从他学会了说话并能以此方式索要物件后,假如他依旧要用哭闹来达成目的,那么无论他是想更快的得到那一件物件,还是想以此来想要挟别人不敢不给,都应该干脆地加以拒绝。

  4、有意识地让孩子吃苦,却因此忽略孩子的悲伤与痛苦。

  5、钟摆效应:如果一个人对正面情绪感受强烈,那么对负面情绪也会有比较强烈的反应。

  6、在语言的恐吓或吓唬下,孩子的恐惧心理自然越来越严重,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表现往往胆小怯懦,遇事与慌乱,没有主见,而且有可能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失眠口吃智力低下等。用语言上的宽慰和科学的解释来消除孩子的恐惧,提高认知能力和水平,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很好办法。

  7、三岁前孩子认知水平有限,缺乏安全感,而建立安全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8、童年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淡忘,甚至消失于意识层中,却会在潜意识中被保留下来,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

  9、六岁前的孩子对自身的评价多来源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的'评价,如果总是遭到否定和打击,孩子就会失去自信。

  10、穷养富养,不如心养。

  11、想要让孩子克服自卑,就要增加孩子成功的体验。

  12、那些非常自信,安全感非常强的孩子,通常都是断奶较晚的。

  二、新的行动

  1、不再用"吓唬"去引导宝宝的行为。

  2、游戏设置需要循序渐进,以增加孩子的成功体验目的尤佳。

  3、学龄前的孩子教育需要耐心,需要更多的赞扬,父母是孩子的一切。

  三、读书点评

  每个陈述观点都会有一个反面案例,观其孩子行为的原因,80%是因为家长不理解孩子以及没有足够的耐心导致的。书中的行动建议相对较空洞,对巩固孩子的情绪常识可以泛读。

  心理学读书笔记 5

  真没有静下心来好好读过教育类的著作。在暑假校本培训后,在徐斌校长的推荐下,我选择了一本朱智贤的《儿童心理学》阅读。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意识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掌握儿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多么重要。我多年从事的是低年级的音乐教学,所以我对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十分感兴趣,我便重点学习了这一章节。

  在课堂上,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是最难掌握的。所以我们要先了解一下学龄初期这些孩子的注意力发展的特点,即:无意注意已经有很好的发展,有意注意还在逐步形成中。具体来说就是:

  一、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二、在教学影响下,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的、直观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的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该分别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这两个方面来提高学习质量,发展儿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

  1、应该充分利用儿童的学习兴趣;

  2、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观性;

  3、应该利用儿童的情绪态度;

  4、要积极防止可以分散儿童注意的因素。另外,大力培养儿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

  1、发展儿童对学习的自觉的责任感,在发展儿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义;

  2、把有意注意发展为“有意后注意”,是保持和巩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时间非常有限,当他们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过了的时候就必须要运用直观性强的,有图案的有趣味语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来引起儿童的无意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两种注意必须有节奏地交替进行。抓住学生的有意注意来学习困难的课业或者讲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学生紧张的努力学习之后再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完成轻松的环节,这以后还会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过分偏向哪种注意力就会给教学效果打折扣。如果过分亲睐无意注意,一味地为学生的兴趣,为课堂的热闹,为活动而活动,为满足学生成就感而过分降低学习难度,那么学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也可能会阻碍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的发展。反之,如果过分强调学生有意注意,在教学模式上严谨再严谨,教学程度上难上加难,那么高强的压力会给学生带来逆反的情绪,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问题。

  心理学读书笔记 6

  引子:

  之前看了很多心理学相关的书,最近决定稍微深入一些,从看一些教科书开始。第一本书的名字叫做《心理学与生活》,作者是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教材被斯坦福大学采用多年。

  说到这个,其实教科书比小说什么的好懂,因为它的逻辑很清晰,很多概念也会反复强调,你就很容易读进去,好的教科书比老师能教给你更多的东西。

  我推荐大家有空可以多看一些英文的教科书,既能学英语,又能了解一些专业知识。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的科学。

  这里其实有几个挺有意思的概念:

  行为(Behavior):在这本书里面,行为被定义成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行动。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从适应环境的角度来思考行为。但从这个角度一想的话很多东西就很合理了,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想,人类之所以会是群居社会性的动物,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通过群居合作来适应环境从而维持生存。我们努力学习、赚钱、健身,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为了适应社会。

  科学(Science):心理学也是很严谨的.一个学科,形成一个结论之前,心理学家首先通过观察,形成一个假设,然后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再进一步通过严谨客观地推理,最终得到一个结论。这当中有很多数据抽样、统计分析、假设检验等等内容。

  当你看一篇文章,不管是鸡汤文也好,还是看理论研究也好,如果能多一些逻辑思考,少一些先入为主,或许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事实的全貌,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会更加明智。所以平时对于各种观点,都要保持一种客观的态度去分析。

  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心理实验有: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心理学的目标:

  描述发生的事情,解释背后的原因,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并做出相应的干预和控制。

  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在抽烟,他为什么抽烟?明天他还会抽烟吗?你要怎么样能帮他戒烟?

  再举个例子:你看到一个人学习能力很强,他是如何做到的?怎样能变成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人?

  所以其实心理学的问题跟我们的生活还是非常相关的。

  心理学重要的两个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内容的构成,主要研究思维的成分,例如我们可以把大脑分成如下三个部分:自我、本我、超我。

  功能主义:每一个生理心理表现/行为,它的功能和作用。功能主义问的问题是,每个心理现象,它是为了实现什么功能?比如有的人遇到精神上的打击之后会失忆,某些理论认为是为了自我保护,避免直接面对剧烈的心理打击。

  现代心理学的七种观点流派和例子:

  ·生理:吃巧克力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感到愉快

  ·心理动力:弗洛伊德,内心的种种力量冲突

  ·进化:例如人类对社交的需要,最初是为了通过聚集群居从而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

  ·认知: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的认知当中并不一样,知行合一

  ·行为主义: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

  ·人本主义: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需求层次论、自我实现)

  ·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强势/弱势

  从这七个角度来思考,其实每个人的心理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每个人总以为自己拥有自由意志,但排除本能、生理、文化、认知等等因素的影响,你真的确定你所做的选择是你发自内心想做的选择吗?还是说其实你只是一个提线木偶,在适当的环境条件和刺激下就会做出特定的反应?这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人行为和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有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两个流派。

  现代心理学有七种不同的思维角度:生理、心理动力(心理分析)、进化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文化心理学。

  一点感想:

  之前总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看了书之后才发现,其实自己的想法很片面也很狭隘。看到别的思路才发觉自己想的也并不全面。

  心理学读书笔记 7

  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迅速,知识的容量和面呈现出大爆炸的状态。生物发展规律当中有着生物进化大爆炸现象,当生物量变到大爆炸,必然会出现新的物种和时代的到来。在《教育心理学》的研读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信息化变革时代中做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皮亚杰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智慧或思维的本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上要不断积累与学生交流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智慧。学生在跟随教师和班主任的学习和管理中也会形成自己的智慧,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这一智慧在不断增长。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是好的。而我们的教师与班主任也要去快速成长与发展,才能去适应这一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现在学生怎么越来越难管了?”这样的疑惑。尤其我们看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能更强,他们的思维也更激进,我们就要不断的去发现和适应,并与之交流,以达到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化。

  教育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心理学的支撑,我们在做好教学和管理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学生心理上去做精神引导。这个的效果好不好也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效益,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我觉得维果斯基给我们的启迪是巨大的。首先,确定每个学生的两种水平:一是他们能够独立而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二是他们在指导下能够有效地完成作业的水平。这其实是对学情充分分析基础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和合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的独学、群学基础上的精讲点拨,维果斯基把这一教学基本规律早已上升到理论水平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并加以运用。其次,定期与每个学生一起探讨那些能提供“教学支架”(指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是要知道学生学习当中的困惑与难点,对学生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是教师对学情的掌握和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最后,把班级营造成为学习者团体。改变传统的教师指导学生的主导方式,代以学生相互之间的.指导。这一方式也就是我们和合小组学习中的兵教兵、兵带兵的方式,强调小组内的学习,以期达到快速领会,并形成良好学习氛围的目的。从中我们也就能看出和合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更对我们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

  可以说,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给了我们教师和班主任更多学习与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多一点对教学与管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感觉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与班主任要坚持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理解,并把它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当中来。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当中都会遭受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能否经受住并能战胜它,取决于我们如何来对待它。如果能正确得面对挫折,认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努力去改变,最终就能战胜挫折,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是,如果一碰到挫折就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轻视自己的消极情绪丧失原本的信心,就可能让自己自暴自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者。所以,帮助学生战胜各种挫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高三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挫折往往是最多的。曾经任教的班级一个女同学,腿有点残疾走路不太方便。所以这个女孩子变比别人少了很多玩耍的时间,她每天坐在教室除了上厕所就是做作业、看书,多了学习的时间她的成绩在高一高二一直是班级的一二名,在年级也是前列。正是因为这点,进入高三以后她比别人少了去问问题机会,题目比高一高二时的难度和综合性提高了很大,使得她的成绩下降了很多,一模考试她没有上线,她沉默了;二模考试她没有上线,她有史以来哭了。她几乎是拐着带跑着到办公室找我说:“班主任,我还有希望吗?”我看着她,没有思考就说:“有!老师相信你!”并和她一起分析考试的每科得分失分情况,告诉她从哪些方面去改变这些。三模考试,她又一次没有上线,当她哭着过来的时候,我都为之动容“老天怎么能这样”。但是我强忍着自己的情绪,迅速恢复过来和她说:“孩子,请你相信,老天对每个人是公平的,它给了你一个不完整的身体,就一定会给你一个完整梦想。只要你咬牙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功!胜利就在眼前!”她使劲的点点头回到教室去了。那年高考她是班级里面上本科分数最高的,是学校里的一匹黑马。她后来和我说,最后一次模拟她死的心都有了,她输不起,听过我鼓励她才一直坚持走来。是啊!高三一年是所有人人生当中的第一次转折,大大小小的无数次考试每次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不小的挫折,回顾陪伴学生这些年高三学习生涯,深感高三教师对学生的挫折化解和引导是多么的重要,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甚至是一个眼神就能改变学生的一生,他们在那个时候多么需要有个人对他所遭受的挫折指引!

  心理学读书笔记 8

  山根清道的《犯罪心理学》一书,尽管年代久远,但是对于犯罪心理相关研究作出了一个比较系统而完善的归纳。

  在犯罪行为分析方面,作者总结了一些研究者的观点。阿德勒认为,在家庭当中被娇纵或者是受忽视,会带来长时间的心理不适感,这也是许多罪犯所承认的。希利和他的妻子布朗纳认为,一些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也是犯罪的动机之一。对于爱情的失望,对于家庭当中一些行为的不满,内心深处压抑的不幸感等等,都包括在其中。弗洛伊德以及他之后的研究者认为,强烈的罪责感带来的自我惩罚,也可能变成报复社会的举动。研究者约翰逊和焦勒克认为儿童的有一些反社会行为是父母鼓励的结果,也就是说孩子把父母一些无意识的敌对态度转化成了行为。

  挫折和冲突也会导致攻击性的行为。每个人在心理上都拥有防御的机制,用以调节负面情绪,来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冲突,缓和精神上的紧张状态。如果防御的行为越过了应有的界限,那么就形成了犯罪。有些人把自己的敌意投射在对手身上,因此深信对方对自己也怀有深深的敌意。所谓没有理由的犯罪也有可能是所要攻击的对手太强,而随意找来弱者进行代替的结果。这些都是防御机制过分发挥其功能的一种表现。

  有研究者基于学习理论对于犯罪心理学进行了探讨。根据认知不协调的理论,也能够分析出认知的不平衡与不协调,可能是导致犯罪的原因。

  但是缺陷和不满,只是犯罪的动机之一。作者认为要分析犯罪的行为和动机,还需要从更广阔的人格发展角度来入手进行分析。

  施耐德的`“病态人格”概念当中提出了几个关键因素,如爆发性、无情性、意志薄弱性、易变性等。反社会人格也用于解释一些犯罪行为,患者行为与社会规范相背离,不在意他人的感受,同理心缺失,社会道德感淡薄,不负责任。

  詹金斯认为,成长过程中社会化的失败是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他将这种情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被社会化的攻击型,这一类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有过被父母多次拒绝的经历;第二类是受过度压制的类型;第三类是表面上被社会化,实际上可能与违法犯罪集团联系比较多,父母监管不严,在一个被忽视的环境当中成长起来,会受到周围一些行为不良者的影响。

  现在的研究已经不认为犯罪者有某种特定的、固有的人格,但是在研究犯罪心理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人格因素的影响。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一些犯罪者并不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是他们自始至终都像婴儿一样缺乏是非曲直,对事物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这也是社会化不完全的体现。

  总之,在对犯罪者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相关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并不代表着将来一定会出现犯罪行为。

  心理学读书笔记 9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影响着人们对事物或活动的态度。当某人对某事物或活动感兴趣时,他就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关注这个事物或活动,并力求去参与这种活动,希望能得到情绪上的满足。

  通过读《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一书,知道了智力落后儿童与正常儿童想比较,在兴趣上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兴趣单调,范围狭窄。

  智力落后儿童也有自己的兴趣。但是大部分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仅仅局限于某种事物或活动上,而对其他各种活动则表现得十分冷漠,毫无兴趣。智力落后的程度越严重,这一特点表现得就越明显。如有的儿童只喜欢劳动,对其他活动都很厌烦,不感兴趣,只要让他劳动他就特别高兴。如有的儿童只喜欢舞蹈,音乐课上一学习跳舞,他就有用不完的劲,而让他唱歌,他却无精打采。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单一,范围狭窄,往往与神经过程的惰性、活动的狭窄是分不开的。教师在教学法中应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

  2、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而尤以食物兴趣为主。

  相对而言,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比较单一,而且多局限于对物质方面,特别是吃、穿等方面的需求。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用糖、巧克力、水果等等食品作为奖品来奖励上课认真听讲、遵守纪律的学生,效果就会比用铅笔、本子作为奖品时明显。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种方式加以恰当的配合,避免智力落后儿童产生对物质刺激的过分依赖心理,以使他们养成较高层次的精神兴趣。

  3、直接兴趣占优势,间接兴趣发展缓慢

  智力落后儿童兴趣的产生往往仅局限于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或者受某种具体、生动、新奇事物的`影响,很难产生更深层次上的兴趣,很难把所从事的活动或所做的事情与结果相联系,不考虑活动的结果,只图一时的快乐和满足。

  4、兴趣的稳定性较差

  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缺乏稳定性、持久性,易见异思迁。如当街上流行“呼拉圈”时,他们就要求父母给买,但由于不会转,又用力不当,没转几圈就感觉不好玩,就不再玩了。对于中高年级的健全儿童来说,他们除了好奇外,还有一种越转不好就越要练,非练好不可的劲头,而智力落后儿童却很难有这种表现。这说明他们不管干什么事情,兴趣都很容易转移,很难出现较为持久稳定的兴趣。

  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结合所学到的理论,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到最好。

  心理学读书笔记 10

  《儿童行为心理学》这本书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主要是利用闺女睡觉的零散时间看完的。看完之后还是要记录总结一下,以利于自己更好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0到6岁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所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比如孩子老爱反复扔东西,爱咬人,爱抢别人的玩具,爱偷看大人洗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层解析。不单单看到孩子表面的问题,要分析出现这样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去更好的教育孩子。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像孩子在一岁多的时候,在和别的小朋友玩的时候遇到喜欢的玩具就会去抢,好多大人这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都会把玩具从孩子手里强制拿走还给别人,或者要么就开始打孩子。以为孩子不听话怎么老是抢别人的玩具呢!第二种情况多见于老人带孩子。我在公园里跟妞玩的时候经常见到。

  表面上是孩子抢别人的玩具,其实根本原因是孩子不懂得物权所有的概念,在孩子的眼里,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的,还分不清“你的”,“我的”的概念。所以,在发现孩子抢玩具的时候。家长更多做的要耐心劝说,不单单是大声责备。家长应该耐心的跟孩子说,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不是你的。你玩会要还给别人,或者告诉孩子玩别人的玩具首先要得到别人的允许。如果是对方宝宝恼怒或者哭着要回玩具。家长这时一定要给自己宝宝转移注意力,用别的玩具代替。这招很有效果。

  还有一点我认为是很重要,就是关于孩子秩序敏感期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物品必须按照原来的位置进行摆放不能变动。0到4岁是培养孩子秩序感的关键期。秩序是生命的一种需要,也是影响一个人终生的习惯和品质。孩子一旦顺利度过秩序敏感期,就会形成良好的秩序感。

  所以当孩子出现秩序敏感期是,父母一定要理解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能满足的也要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切勿蛮横镇压。另外,一定要给孩子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环境,物品摆放整齐有序,用完及时归位等,都是有利于孩子良好秩序感的建立。最后,还有一点非常值得看的就是附录写的称职父母应该知道的心理学规律,这些心理学规律很实用,无论在幼儿期还是少年期,我自己细细的看了三遍,还都抄录在了本子上。建议每个家长都要去了解并且实际应用这些内容。

  总之,当孩子行为上出现一些问题,父母一定要深究问题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问题时,除了敏感期的问题之外,有可能就是父母本身的不良影响。所以,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为孩子做好榜样。给孩子一个正面的影响力量,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心理学读书笔记 11

  本书会告诉我们心理定律的无穷奥秘,还会教我们轻松运用知识帮助自己实现飞跃式的发展。它将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以指导我们在生活中更好地趋利避害。

  全书共解读了108个经久不衰的心理学法则,娓娓道来工作与生活中的细节和元素。将晦涩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于一个个妙趣横生、饱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深入浅出地提炼了心理学法则给我们的启示,便于我们活泛的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

  1.情绪效应:

  大抵与费斯汀格法则相同:生活中的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的90%则是由你对所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所决定。

  2.互悦机制:喜欢是相互的:

  正如力是相互作用的一样,磁场也是如此,你希望他人如何对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人。延伸到工作中也是如此,用心及良好的态度及情绪对待每个人,那你收获的也是暖暖的和煦阳光。

  3.专精定律:是指做事情要全神贯注,集中于一点

  如果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能够专精在一个领域,并不断地在该领域努力、探索,那么他在这个领域将会有所发展,更易取得惊人的成绩。

  4.多米诺效应: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影响全局

  俗语有云:“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泰山不拒细壤,方能成其高”,说的是小细节的巨大力量,正如咱们熟知的"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蝴蝶效应"一样,日常中一些小的不在意的失误,有时却是大系统失败的'罪魁祸首。所以在工作中要注重对细节的关注,防患未然以免酿成大的损失。

  5.塞利格曼效应及跳蚤效应

  不要以你现在的能力,束缚对未来的想象。每天进步一点,哪怕只一厘米。人生的高度有多长,没有人给出固定的标杆。成功的宽度有多宽,同样也没有人测量过。

  6.赞美效应:人人都渴望被赞美,真诚的赞美如同和煦的阳光,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所以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人类本性的需求之一是期望被赞美,钦佩,尊重,以及受到重视。

  7.蜕皮效应:成功路上充满了苦难,克服了这些苦难才能够锻炼自我,才能够让自己变得强大,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熬过了苦难,终会化茧成蝶。

  8.青蛙法则:温水煮青蛙,慢慢加温,90度的水也无意识,如果是直接丢进热水会立马跳起来。对眼前的危险能看见,对看不见的危险置之不理。要学会未雨绸缪

  9.马蝇效应:一匹马身上有一只马蝇,它就会精神抖擞,不懒惰。直面晋升竞争,它将激发你的潜力。一个卓越的对手远比一个平庸的朋友对你的帮助要大。

  书中的每个心理学法则都给予我们完善改变自己心智模式的启迪,同时也告诫我们每天需要精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所以不单单是读一遍知道,更多的是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完善自我,让未来的你喜欢现在的自己!

  生命的意义在于感受,在于过程,在于体验。在于追求这个意义本身的过程

  本书围绕社交、职场、爱情和成功四个方面展开,将前人总结的心理学法则用现在的事例加以印证,变抽象为直观,易于理解把握,读完并不一定能改变谁一生,但确实还是总结很到位,也颇为实用,甚至能正面影响我们的心态,为走好将来的路加入不少能量。

  愿每一个有阳光的日子都不曾被辜负,愿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精彩的落幕。

  心理学读书笔记 12

  《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有时候,我们根据经验去判断,而忽略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思维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格式塔的特征:

  整个事件打击了情绪、一个人的整体特征被我们识别、社会的整个群体……

  格式塔心理治疗师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对待,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是整体生活状态不健康(工作状态、家庭生活、饮食习惯、运动、活动、兴趣……)

  格式塔与教育:

  学生将学习情境知觉为一个整体,所以教师要先介绍学习内容的概况和框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重点为解决问题,鼓励创新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在学习结束后总结。将学习整个情境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

  勒温把物理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场论。其实就是心理场,人与人之间接触有气场,所有人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个共同场,场会影响人,有能量的人也会影响场。场论对于教育、团体治疗、管理都能应用。

  我们认识的认知心理学在上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米勒是反行为主义者,他认为意识和行为一样可以被研究。研究意识可以研究感知、概念、记忆、语言等等。奈塞尔是“认知心理学之父”,他认为认知过程几乎与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有关。

  人本主义学说:人本主义是我最喜欢的思想,实际上人本主义并不是历史悠久,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美国,他属于第三势力。(其他: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关注个人,尤其强调个人的选择。强调意识经验,相信人性。反对行为主义,认为行为主义只是把人当做机器。反对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在贬低人性,过于关注人的'阴暗面。但这并不影响,人本主义治疗师运用精分和行为的技术。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利用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潜能。每次我们体会发挥潜能后的满足感,都是一次高峰体验。

  P108有我们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每天我们每个人沿着这样的梯子上上下下,达到不同的层级。

  马斯洛理论的应用:在教育上,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循序渐进。在治疗上,激发病人的生活意志,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爱、情感与自尊。在管理上,培训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激励员工。

  我很喜欢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站在了精分和行为的肩膀上。很多技术其实是精分和行为的技术,但因为理念的不同,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我们心中有自己的理念,是很重要的。作者:子宁共读

  心理学读书笔记 13

  我的书单一般杂乱且多关注肤浅的名字和封面,这本书算是瞎猫碰死耗子碰的还不错的一本书。喜欢研究历史关注群体心理的朋友们不妨试试。

  作者勒庞是1841-1931生活在法国的心理学家,正好生活在法国大革命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所以书中大多引用法国动荡中的很多群体来分析,不免陷入众多读者认为的过于主观过于偏见。不过一本书是否过于主观是否过于偏见要看他的论证过程是否科学是否合理,追溯他生活的年代和背景,我倒是可以理解他的主观和偏见。(当然对于勒庞书中对性别、民族、中国和社会主义的偏见我保留意见。)

  该书主要研究群体的心理特征以及异质性群体行为,我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目前社会常见异质性群体来描述勒庞的观点。

  第一个是伟大的网民“喷子”,或者换个好听的名字“吃瓜群众”当然是指由言论意见反馈的群众。细细品味书中的观点: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貌似是在描述这样的一群人,躲在屏幕手机背后,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易受暗示和引导,肆意的发表无理性的评论,毫不计较影响和后果。而这些言论是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不会表现出来的,因为有群体的力量掩饰,让他仿佛感觉自己的谩骂和评论能促进社会和谐,拯救明星的家庭,让小三改邪归正似的。当然不可否认他们的'影响力,但是影响大众想象力的不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所扩散和传播的方式。

  另一个就是我曾经所在的群体-粉丝。还记得我年少时,我哈韩的厉害,给我的偶像们都赋予了全能神一般的能力。那个时候特别易受传染和暗示,几个小姑娘们聚在一起谈起偶像分享信息,激情瞬间被激发,为了偶像减肥,努力学习。情感无限放大和不可理喻,“不允许侮辱我的男神们,他们是最棒的!”同时这些群体“领袖”的言论和行为影响力与日俱增,一个照片、一篇微博、一次恋爱都能引发群体波动。领袖们通过事先准备好的言论和行为引导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当然影响有好有坏,所以人们在群体中也是不稳定的,路转粉或跑粉是时常发生的事情,比如我。

  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观点,比如群体的教育、群体的宗教信仰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以上群体分析仅为了表述书中观点,如有雷同意见远程握手,如有反对观点欢迎讨论。

  最后预祝新年后大家开工顺利,心想事成。

  心理学读书笔记 14

  作者想让我们首先对心理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开篇,作者提到了心理学的来源、心理学的定义、还有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最被广泛接受的心理学“操作定义”是:心理学是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研究。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个体或者小规模群体,其中,小规模群体就是社会心理学主要的研究,心理学可以实验,甚至强调实验,但是社会学一般用观察法和调研法。

  在后面有专门对于华生和斯金纳的专题,我个人对行为主义不是很喜欢,但不可否认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尤其华生最后还投身广告行业了,让我感觉到现在一系列消费陷阱的鼻祖就是他。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六种角度,心理动力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格式塔);人本主义;生理心理学;社会—文化心理学。

  精神分析在我国很流行,早几年大家都很推崇这样的方式,现在很多国内的咨询师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分析的底子,由于社会文化的发展,现在大家也更倾向于去实践人本主义,在这里,生理心理学实际上才是至关重要的,这让我们能够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很多外在表现是受到生理影响的,身心不可分割。

  比如抗抑郁的药物,适当服用一下未尝不可。在国外,从事心理学的工作需要较高的资质。

  心理学并不是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一门科学,也有很多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相关法。

  我们看到书中举了一些例子,也说出了一些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人接受的影响因素比较多,思想也一念之间须臾万变。

  值得一提的是,个案研究法是认知心理学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相比广泛的调研,一个详尽全面的案例,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从我的角度来说,对我有益的`启发,一个是身心一体,相互影响,就像我们平时可能运用大脑和心的能量比较多,要是做运动的或者玩乐器的,会感觉到其他部分肌肉的力量,还有皮肤的敏感度,还有肌肉记忆,实际上我们平时有很多能力,都没有去调用,我的沙盘老师会带着来访者跑步和打羽毛球,运动可以释放一个人胶着的力量,让全身流动起来。

  还有就是个案研究法,很多事研究细了、慢一点,反而会更大的提升,精读一本书,抵得上泛读很多书,在亲子活动中,10人左右,注意每个孩子的表现,比做很多50人、100人的场面活动更有心得,我们平时在做的事情,究竟是在单位时间里更有收获,还是在浪费与失去?

  心理学读书笔记 15

  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深刻含义,认为学习这门学科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一个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断完善自己,学好这门知识将助人也自助。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会发生很多在人际之间,与环境之间甚至是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冲突发生时,我们常常陷入悔恨,自责或是指责他人及环境的痛苦的深渊中不能自拔。比如:与同事之间在工作上发生一些摩擦有时候各自都认为无道理或是没必要,但就是因为谁也放不下面子,谁也不搭理谁,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气氛很是紧张。现在我不断在学习中成长,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

  二、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带有情绪,这种情绪都被认为是负性的情绪。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环境里不允许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发生,或会面时有这样或那样的情绪,这时我们会无力去面对,在不经意间,就毁坏了辛苦建立的一段关系。比如:对“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这类情绪的发生,在很多时候是避开它,一旦不小心触犯了它时,就会不知所措,要么被“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许多事后让我后悔的事,经过成长后,我才发现我的这种对于愤怒的态度及做法,完全是因为对“愤怒”缺少学习和正确的认知所致,以为“愤怒”是一个凶神恶煞似的坏东西,现在才知道我的这些“愤怒”的价值观来源于父母,由于父亲的脾气很怪,很小时的我常常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则挨骂,我就是在这样的生活经验里学习关于“愤怒”和“胆怯”的知识的,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甚至把我的这种经验中学习的知识又重复于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们要培养足够的亲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质,创造亲密的关系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间的交会沟通能力,只有这种亲密关系才能使我们心理成长,因为它是滋养生命的最佳营养。在中国这种亲密关系大多数人却从来不会,不具备培养亲密关系的能力。比如:许多家庭,父子(女)之间,母子(女)之间,他们无法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沟通。就因为他们之间不能视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谈。导致许多家庭都把责任归咎于孩子身上,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找问题。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即“能力”缺乏。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心理学读书笔记 16

  作为一名第一次教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菜鸟班主任,内心无比忐忑。此时,教育局组织全体教师利用寒假假期共读一本书,还是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就如及时雨一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翻开目录,快速浏览一番,我已经深深地被这本书给吸引了。

  就在六年级上学期,学生们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成长迅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大都出现了如下现象:更多的开始关注自身的衣着打扮、流行事物,沉迷于网络游戏,懵懂地与异性交往、不可自拔,叛逆、顶撞父母,还有的盲目补课,焦虑考试。作为班主任,我深知教好课的同时更要育好人,日常开展德育工作,九年来积累的教育经验已经不能支撑我,急需一些强有力的`教育理论知识来给予我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这本书不正是给我准备的吗?

  在这本书中,陶老师用通俗的话语向我们讲解了积极心理学对人的影响,我收益颇丰。在阅读第二篇第二节纠错教育与长善救失中,陶老师讲到教师更大程度上存在对学生问题的研究,容易指责学生出现的问题,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此时我就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是以为直接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阅读、书写等方面的问题能让学生明白,也节约时间,多的是严厉的要求、指责和训斥,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会让学生产生消极压抑的情绪。教育教学中我更应该立足学生的成长阶段,正视学生出现的错误,以积极的思想去肯定学生的立场与行为,再进一步指出如何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我想这是我今后教学中应积极改变的地方。

  再者就是现在升学环境下,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比自身,现在孩子都有着相对较高的起点,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对学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各种形式的辅导、考级给孩子的精神增加了压力,而家长也认为只有课下多辅导才能学有所成,使学生日常乃至周末为辅导、考级而奔波疲倦。作为一名老师,看了陶老师写的第二篇第六节考试焦虑与意义理解,我会借助一切机会讲给家长们听一听,培养孩子兴趣的前提是让孩子情绪放松自由地去学习,而不是为了考级、升学而学,虽然不能左右这种形式,但我也想要更多的去改变家长的思想,培养出乐观开朗的学生。

  读完此书,给我很好地上了一堂积极心理课,给我的教学方式一次新的洗礼。作为一名教师,今后,我将培养自己积极的心态,拉近师生间的精神距离,让学生从我身上感受到快乐、阳光的生活态度,一步步指引他们走向成功,让自己通过多学习提升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心理学读书笔记 17

  假期来临了,我们的共读书目是陶新华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趁着假期我想好好静下心来看看书。当看到这本书时,我是很期待的,因为以前我就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一直觉得心理学很炫、很酷,可以洞察人的内心。现在当了老师,就更想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了,想了解孩子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尤其是想知道当碰到棘手的问题时我应该怎么做。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我的阅读之旅。

  整本书的内容正如书名所言,作者认为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当视角不一样时,就会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书中说:“通常,幸福的人大多乐于奉献,奉献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多的幸福,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有时候我们会抱怨工作很多很繁琐,希望工作能够轻松一点,但是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我们就不会这样想了。多工作,多奉献,这样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而且我认为工作着就是快乐的,虽然辛苦,但是有一种满足感和认同感,无所事事则会消磨我们的意志,使我们变得更消极。

  本书中还谈到了对“早恋”的态度,“早恋”不以结婚为目标,“早恋”不是恋爱,“早恋”只是对异性表达爱慕的正常的情感反应。我们教师当发现学生的“早恋”情况时,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粗暴阻止,而是要正确引导,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教育。

  看完这本书对我影响最深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大多数老师以分数来区别对待学生,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成绩好的学生犯错了也会给他找客观理由,大多数时候比较宽容。而如果差生犯了一点点错就被会批得狗血淋头,老师心里肯定在想:“学习不好,还不遵守纪律,天天给我找事儿,这个学生怎么这么差劲!”越批越狠,说的差生好像一无是处。我们根本不听学生的辩解。有的时候真的是有一些客观情况我们不了解,误会了学生的情况也是有的。我就在心里想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没有真正的公平看待每一个学生,把成绩看的更重要,学生的身上有很多的闪光点,而我们没有发现。有的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体育比较好,有的学生喜欢劳动,也有的学生音乐方面有特长,所以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信、阳光、快乐。

  看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多,知道了理想教师的积极特质有:职业理想、诗意激情、自我效能、团队合作、学习反思、灵活创新、爱心责任、勇敢坚韧、积极面对。我激励自己不断学习,力争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成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教师。

  心理学读书笔记 18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以下是我看完书后的一些观点: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相信做好这些,教师学生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心理学读书笔记 19

  本书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纪二零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职位地方不断的强化埋头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阐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生长从描述性阶段向阐明性阶段过渡,儿童生长心理学可以或许为此提供阐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教育是一门关于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干系与牵动都将丰裕着调和与愉悦。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门对生长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阐发,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实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仔细和耐烦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语言,把本身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索,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教师。在这本书中,我对皮亚杰的认知生长实际印象颇深。皮亚杰把儿童当作是一个初露头角的`科学家 ,在与情况的互动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布局,而信息加工实际把儿童(和成人)比喻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担当问题信息,储存信息,加工信息,然后作出答复。而儿童的认知也可比喻为从情况中担当信息,储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反响 。

  信息加工是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知过程中理性部门(如觉得、知觉、细致和影象)与理性部门(头脑)联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加工到输入的完整的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论者运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模仿,在理性认识部门获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影象研究方面最有结果。

  教育是一门关于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名著读后感范文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干系与牵动都将丰裕着调和与愉悦。

  儿童多方面的认知生长正如以上提到的这一整个系统的运转是精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儿童学习的纪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力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懂。

  心理学读书笔记 20

  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咨询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咨询,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咨询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更要注意言传身教。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老师。心理咨询学的模仿,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者相似的现象。

  (四)因材施教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气质,心理咨询学的气质是指人的心理咨询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咨询特征。教师应该学好心理咨询学基础知识,分清每个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心理学读书笔记 21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是斯莱特写下的一本兼具科普和学术性质的心理学读物。这本书用优美的笔风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介绍了20世纪影响力巨大的多个心理学实验。

  这些心理学实验我之前都有所耳闻,但是可以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这本书从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分析了这些实验的影响和意义,以及实验的不足之处和争议。

  米尔格兰姆的实验不仅研究了关于服从与反抗权威的现象,更成为了一个启发人们进一步思考的`契机。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之前只知道将刚出生的小猴子对于24小时提供奶水但触感冰冷不适的铁丝猴子妈妈没有太多的依恋,吃完奶以后就会去柔软、温暖的绒布妈妈那里长时间停留,甚至深深离不开绒布妈妈,在研究人员把绒布的猴子拿开时,小猴子还会激烈反抗。

  这一实验驳斥了华生等人提出的行为心理学理论,而后者就认为只要给孩子满足了物质需求和欲望,就可以让孩子正常成长。后续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单纯是一个绒布妈妈也不能让猴子心理健全,这个妈妈需要有一定运动的能力,孩子才能健康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母亲不仅需要给孩子提供物质的支持,满足生存的基本欲望,还应多和孩子进行接触,并且进行互动。

  可是现实生活当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够充分给予孩子情感上的依恋和心理上的支持?许多人正是因为从小生长在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长大后才变得疏离,难以融入社会,甚至还会把悲剧传递给下一代,因为他们不懂得怎么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与爱的环境。这也就无怪乎那些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缺陷。

  哈洛的研究表明,父母应该和孩子多接触、多互动,不仅要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上的底层需要,还应该满足婴孩的情感需求。事实上即使是婴儿自己没有印象的阶段,也在无形之中塑造着孩子的人格。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作为关心陪伴的形象而出现,亲子时光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通过郊游、读书、讲故事、一起做游戏等互动,增进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心理学读书笔记 22

  做行政人事久了,总想多学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专业的砖头书看了一本又一本,大都是满眼枯燥的理论,看过就忘记了,直到看到了它,让我心心念念的翻了好久——《怪诞心理学》。

  什么是怪诞心理学?英国著名的大众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给出的`定义为: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日常生活中稀奇古怪的各个方面。在他眼中,生活中的很多囧人囧事,都是可以用科学的理论去解释和说明的。比如,为什么抢来的东西最好吃?为什么字看久了会不认识?为什么超市常常出现“捏捏族”?为什么看到打折的东西就忍不住想要买回家……

  这些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怪诞心理学》这本书共分为怪诞决策心理学、怪诞情绪心理学、怪诞行为心理学、怪诞职场心理学和怪诞爱情心理学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理论的角度阐释主题,另一方面是解读生活中的各类囧人囧事,其中不乏当下流行的社会现象。

  每个章节都很有趣,对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路西法效应”。20世纪出西方曾做了一项实验:他们把100名儿童分成两组,让他们进行同一份测试,然后对其中50名说他们是天才儿童,而对另外50名儿童说他们资质平平,以后勉强在社会生计就不错了。20年过去了,跟踪小组惊奇地发现,当年那50名“天才儿童”中的大部分果然成了社会精英分子,而另外50名儿童则大多干着加油、洗车、跑腿的工作,其中的大部分人甚至都有过蹲牢房的经历。这就是路西法效应——既可以让一个人由天堂坠落进地域变成撒旦,又有能力让一个人由地域直上九天变成天使。

  我们总是很难定位身边的人是“天使”还是“撒旦”,然而让他们成为“路西法”的可能恰恰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要善待周围的家人、朋友、同事,给予更多的是鼓励而不是打击、给予更多的信任而不是怀疑、给予更多的安慰而不是抱怨。

  每个人都应知道些心理学的知识,既为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又为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类人和事。由此,《怪诞心理学》这本书是不错的选择。

  心理学读书笔记 23

  写给教师的心理学这本书从心理学的多个角度来给教师正确的知道,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理学应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战争,要猜对对方的作战心里,用兵策略,见招拆招,小到日常与人交往,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才能实现无障碍的交流。运用到教学实际中,就是要明白学生的心思,顺利的指引学生的学习生活。 我对本书的第十章:满足学生的.需求:动机,比较感兴趣。我们每一个人想要做一件事情都是需要动机的。

  去逛街,想要买漂亮的衣服,潜在的动机就是想让自己更美丽。努力学习,想考上好的学校,内在的动机是提升自己的价值,希望自己有一个更美好的前程,等等。如果给予了最佳条件,最好的动机,学生的潜能能将得到挖掘。当然,每个人做事情的动机是不同的,老师所给学生设定的动机,不一定能够适合每一个学生。

  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比喻:森林中有很多不同的树木,对其中一棵树来讲是最佳的条件,可能对其他树来说并不是,比如:柳树需要靠近水源,而橡树则需要远离水源。有的树喜阴,另外一些数目向阳。一些树木喜欢这种类型的土壤,另外一些树木喜欢其他类型的土壤。有些树木是落叶树,需要进行休眠,而其他是常青树。对每一颗树来说,适宜的环境平衡是一定量的水,阳光,空气,空间和温度的混合。动机是一样的:尽管动机内有很多核心条件,但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就是要达到基本的平衡。

  因此,动机是确保每一个个体都能挖掘其潜能的最佳条件。

  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尽管学生的学习动机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给学生设定一个共同的学习动机。如:在英语课堂上,我会用小印章作为学生这一节课认真学习的动机,学生的英语课本上都会有一个印张表,每节课将要结束时,我都会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盖章,这些小印章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人成就,每个人都有成为成功者的动机。这个动机是适用于所有学生的。但是遇到不同的学习任务,总会有个别同学的动机不那么明显,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设定不同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

  心理学读书笔记 24

  过去的几天里,定位只看了一小半。周末去整理东西,发现之前买的一些儿童教育有关的书籍。我姑娘都上幼儿园了,这些书我还没开封。一时愧疚,决定先看完一本。

  前言的第一句话是,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我觉得这句话既对又不对。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的心灵世界,他的想法,都是表现出来的。爱孩子,就多点耐心观察他在跟你说什么。这个才比较确切。爱孩子,就是学习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在教育小宝宝的'问题上,我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模式概括。倾听-支持-理解-引导-教育。

  第一步就是倾听,听懂他的语言,听懂他想要什么。

  第二步,我选择了支持。因为大人,很擅长挑剔。往往挑剔后,就不那么容易去支持别人。而小宝宝最需要的就是支持。

  第三步,我们在一定的时间分析后,可能觉得宝宝的行为达不到我们的预期,甚至与我们的预期相悖,那我们此时应该要求自己去理解他们。

  第四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尝试理解后,依然不认同宝宝的做法,则可以尝试引导。

  第五步,最后一步,才是教育。

  附录里面的称职父母最应该知道的那些心理学规律。前3条给我比较大的触动。

  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如果长期给宝宝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宝宝会更加自信自强

  超限效应:刺激过多,过强,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孩子犯错时,不要三番五次的对同一件事做同样的批评。

  德西效应: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兼得的时候,工作动机不但不会增强,反而会减弱。比如,父母跟孩子说,你考到100分就给你奖励100块钱,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减弱。

  德西效应引起了我的极大思考。柚子现在就处于做什么都要跟我谈条件的状态。我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也会经常给柚子奖励。这应该是错误的做法。

  那正确的做法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心理学读书笔记 25

  我常常思考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总有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他们甚至各科全面崩溃,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绩不错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不够浓烈,家长对后进生往往束手无策。不是我们的教学媒体不先进,不是我们的教师备课不认真,为什么还是出现与新课改不协调的现象呢?阅读本书,心理学家麦克莱伦认为动机是个体原意完成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任务,并力求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力量。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实际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只是何者占优势而已。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催化剂:学习动机强烈的学生,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为学习立即做好准备,从而较易反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的激发,首先取决于个体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主要包括学习需要、焦虑水平、学习期待和归因。个体借助于这些内部条件,实现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激发起学习动机。在课堂中,精心地设计课文的导入环节,采用各种激发兴趣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确实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语文课篇目繁多,语文知识纷繁庞杂,岂可每课如此,方法雷同。激发学生兴趣的'长期、最好的方法,还是认真钻研教材,发掘课文深含的意蕴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以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正如盖茨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频繁的学习失败容易严重威胁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过度焦距,也容易使学生觉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好的成绩,从而对学习冷漠,自暴自弃,越来越缺乏学习的需要。适中的焦虑能够使学生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和产生完成任务的心向,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廖舒蓉)

  心理学读书笔记 26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暑假生活已过一半之多,按照我们英语工作室假期安排,每位工作室成员要做到:在总结中成长,在成长中进步,在进步中卓越,不断提高自我专业素养水平。对于新入职的我来说,在这个假期里我仔细回顾了刚任职的这两个月中自己的表现以及在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包括值得继续采用的方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我都认真的进行反思和总结。除此之外,阅读书籍,做到自我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近阶段《拖延心理学》这本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的生活中,无论是学生还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拖延的现象。比如,学生作业拖沓,布置的学习任务总在检查前去做······而作为教师的我,也是习惯在deadline前完成工作。所以读完《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于做事情总爱拖延的我来说确实受益良多。

  这本书是由简·博克和莱诺拉·袁共同创作。在这本书里,作者从拖延症的起源开始,探索了在拖延中显现的各方面的心理学的原因,如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并给出详细的指导改善方案。这本书虽然是有关心理学的,但文中穿插着各个受访者的真实故事,并不枯燥无聊,还能使你轻松理解背后所体现出的原因。而拖延的原因,作者归结为:缺乏自信、反感心理、目标和回报过于遥远、无法自我约束。

  找到原因后,作者也给出了详细的改善方案。对于看书的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方法去战胜自己的拖延。比如:

  1、给自己备一个记录本,设置每天需要完成的小目标,并规定相应的完成时间。

  2、合理分配时间,并保证时间的效率性,学会怎样说不,不去做额外的事情。

  3、立刻开始做,不为自己找借口。

  4、在每次完成一些任务后,适当给自己一些奖励。

  5、做好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准备。

  总之,这本书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处境,让我们面对最真实的自己,才能以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式采取行动,而不是生活在拖延的无边阴影之下。

  心理学读书笔记 27

  利用暑假期间我翻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读了之后感触颇深。

  记得在一年级品生课上,我正在讲故事给学生听,我班的辉辉看见书上有一幅图片是寒号鸟的故事。他不明白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就跑过来跟我说:“老师图上这只小鸟在干什么啊?”我就告诉他:“小鸟不垒窝快要冻死了,他又问:“那为什么不垒窝啊,它会垒吗,我看邻居家的小鸟都是在鸟笼中的啊,冬天屋里有暖气不会冻死的啊,它怎么不去屋里取暖呢?”他一直不停的问当时我有些生气了,这是后面还没有学到的内容,问这么多,干扰了我上课,就没有一一的回答。在学习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儿童心理学所关心的问题,它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和发生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年龄特征。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在学习了幼儿心理学后,我了解了各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知道了在他们的幼儿年龄段就是好学、好问的。他们的求知欲较强,所以只要是让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他们就会喋喋不休的问个不停。因此,对于处在这个生长时期的孩子来说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年龄特征。而作为教师和家长的我们就要在了解孩子的前提下,尊重孩子。要保护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应该因嫌麻烦而拒绝回答孩子的提问。如果在被孩子问急的情况下,为了应付孩子的问题,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以后当孩子明白后,就会认为是老师撒谎,这也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撒谎的“榜样”。所以,看来要想当一名优秀的教师前提应该是,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处处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上是我在学习儿童心理学的一点感触。

【心理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05-15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12-10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02-09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15篇)03-05

拖延心理学读书笔记(精选35篇)02-08

心理学的读书笔记(通用30篇)05-26

《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通用19篇)09-20

心理学书籍03-06

心理学与生活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