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过年磕头习俗由来

时间:2024-02-22 08:49:11 嘉璇 春节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过年磕头习俗由来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过年了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过年磕头习俗由,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过年磕头习俗由来

  过年磕头习俗的由来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在东汉之前,是没有椅凳的,人们都是席地而坐的,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豪门贵族甚至万人之上的帝王,一律坐在地上。

  区别只在于,有没有坐垫、何类坐垫而已。当时,人们坐于地时,为了方便站立起来和臀部下腹不受潮湿和寒气,人们习惯两膝着地,屁股坐在自己的两腿和脚跟上。这样坐时,当有客人或长辈到来,或谈话中要表示感谢时,很自然地就会从跪坐变成引身而起,即上半身直立起来,变成只有小腿着地的跪姿,接着俯身曲背双手撑地表示恭敬,跪拜礼由此形成。再后,发展成多次俯身,即磕头礼了。汉代后,有了凳子、椅子,出现了双手抱拳的作揖礼,以及再后的点头鞠躬礼。但在表示最大恭敬时,人们仍沿用下跪磕头的习俗,直到现在。

  磕头礼分三种

  单纯磕头(单叩首)

  儿童对长辈的常礼。一般情况是儿童随家长见到长辈,家长说:“过来见过XX(长辈),给XX磕头。”孩子要先说句:“给XX磕头啦。”而后双膝先后弯曲跪下、手扶地、头触地,完成磕头的动作,然后起立侧身站着。长辈在接受孩子磕头后,必须做两件事,一是应当及时说:“好,起来吧。”一是要给孩子来点“赏赐”,例如小玩意儿,糖果等,或给个零钱,“头”是不能白受的!旧时代许多人在孩子说磕头还没跪下时,及时说:“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头,以免拿不出礼物的尴尬。

  一拜一叩

  成年人拜见长辈的常礼。一般是拜访、或长辈来访时,应当主动向前说:“我(自己名字或辈分、身份)给XX磕头了。”并可以说句祝福的话,而后,正面对长辈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头。长辈若接受了这一“头”,也必须有所表示,大多要给钱的,并说句“给你喝壶茶(或喝壶酒)吧”,或者“买双鞋穿吧”之类的话。否则(如表示谦虚或不想破费),就要在晚辈作揖后,及时说“不必磕啦”、 “免磕了吧”等话语,最好同时伸手扶住对方身体以阻止继续磕头,因为只要“头”磕下去就要掏钱的。

  一拜三叩

  这是隆重的礼节,大多是以下场合,初次见面的长辈,见祖宗级的长辈,拜见德望高或身份地位高者,拜师,拜年,拜寿,拜谢等场合。其仪式是先做拱手长揖,再屈膝下跪,磕完第一个头后,保持跪姿、直起上身,而后磕下第二个头,同样再磕下第三个头,最后起立。不要像“捣蒜”似的,不直起上身就把头接连触地三次,那是失礼的(幼童可以)。

  那么,哪些地方有过年磕头的习俗呢,一起来了解。

  过年磕头习俗

  如今仍盛行过年磕头习俗的要数山东了。

  聊城:大年初一要给整个村的长辈磕头,出去磕头一般是一大家子人一块,年长的、辈分高的在前面,小辈儿的在后面。

  德州:大年初三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完中午饭,女儿、女婿就要去亲戚家拜年,拜年方式很传统,要对长辈行跪拜大礼。家里的男性要四处磕头拜年,过一个年要去十几个村子拜年,从初一到初七,基本无间断。

  青岛:青岛东镇曾流行过“压岁钱”顺口溜:“东镇过年,家家拜年,小辈磕头,老辈分钱。”老台东,大年三十午夜饭后,晚辈要给长辈叩头,长辈要给晚辈分钱。老人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激励子女的一种民俗活动,勉励儿孙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曲阜:祭拜完天地、祖先、诸神仙之后,开始在堂屋祖先之前给家中尊长磕头。让家中辈分最高的男女老人坐在八仙桌两侧的椅子上受礼。由长子领先,重新给祖宗磕四个头,起来作揖时要说:“给俺爹磕头!”再跪下磕一个头,再站起来作揖,说道:“给俺娘磕头!”这样,老大磕完头,老二、老三、老四等依次再拜祖先、再为爹娘磕头,还要为兄嫂磕头。儿子辈磕完,孙子辈接着磕;男人磕完,女家庭成员们接着各依辈份顺序为尊长磕,不论男女。磕头时都要先向祖宗牌位磕四个头,起来作揖时,嘴里要说出为哪位尊长磕头的称呼,再跪下起来一个一个地磕。最小的孩子磕头最多,要向老爷、奶奶、爹、娘、大爷、大娘、二大爷、二大娘……或叔、婶子、姑、哥哥、姐姐等依次磕,绝不能遗漏一个。这是家庭中最热烈祥和的时刻。为长辈磕完头,老人和各长辈要向未成年的男女孩子们赏磕头钱,叫“代岁钱”。晚辈向长辈祝贺长寿,长辈也祝贺孩子们长大一岁。对于头一年新娶的媳妇,做公婆的也要封赏“压岁钱”。

  过年磕头习俗看法不一

  反对磕头的一方

  网友:“初一没干别的了,光磕头了。一天磕了100多个头,膝盖都直不起来了。”

  网友:“男儿膝下有黄金”,怎么能说跪就跪?再说了,都这个年代了,怎么还有这种古旧形式?

  支持磕头的一方

  网友:“过年给长辈磕头,给供奉的各路神灵以及逝去的先祖磕头,是对长辈的一种尊敬,对先人的一种缅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期望。是风俗是传统!”

  专家:“磕头是咱们中国人长期形成的习俗,是一种礼仪形式。”磕头礼仪的背后表达的是一种感恩之情。现在的确有很多地方不再磕头拜年,但是多数是自然发展的,是村民的自愿,要尊重这一传统习俗。

  专家:“随着经济发展和开放,很多青少年文化偏西化,不重视传统文化,因此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磕头是封建落后,其实作为一种礼仪,有其存在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山东人拜年为什么要磕头

  跪拜礼起源于原始社会,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来看,“拜”字就是人们拿着谷物祈祷,祈求神灵保佑。而“跪拜”是因为古人最早都是双膝触地,屁股搁在脚后跟上“坐”在席子上,跪就是坐,长跪就是直起腰,跪拜就是向前叩首。跪拜礼从最初的祈求神灵,祭祀祖先,跪拜父母,发展到对封建帝王以及贵族都要行礼。

  山东春节的风俗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正月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

  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孩子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正月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正月初一忌讳

  正月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正月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正月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来破解。正月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地区俗规

  鲁西南地区俗规,正月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正月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正月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习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正月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

  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正月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正月初一由孩子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孩子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正月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串亲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

  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

  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

  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新春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赶年集

  赶年集是过年必不可少的,因为他的时间在腊月二十六所以民间流传着“腊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说法。部分地方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集:买年货,烟、酒、鱼、肉、鞭炮和走亲戚用的礼品一样也不能少,年味已渐浓了起来。

  贴春联

  贴春联也叫贴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景,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燃放爆竹

  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

  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圆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是年尾最丰盛、最重要的一顿晚餐。

  压岁钱

  压岁钱是年夜饭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红包派发给晚辈,古代人相信压岁钱可以为孩子压住邪祟,寓意希望孩子一整年平平安安。

  祭神拜祖

  为了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便会祭神拜祖上香跪拜。

  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送穷

  送穷俗称“破五”在正月初五,在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将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以示来年财源滚滚。

【过年磕头习俗由来】相关文章:

冬至的由来与习俗03-29

立冬由来及习俗07-26

芒种的由来及习俗05-30

白露的由来和习俗09-09

春节的习俗由来手抄报09-03

惊蛰节气习俗及由来02-03

秋分节气的由来及习俗08-28

清明节的习俗及由来03-13

中秋吃月饼习俗由来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