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年轻人农村创业故事

时间:2022-07-26 21:43:01 创业故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年轻人农村创业故事

  对于创业来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创业的队伍,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创业有着另一番象征意义,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年轻人农村的创业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年轻人农村创业故事

  年轻人农村创业故事1

  5月5日,在章丘普集北孙村北山坡地里,孙辉正在示范怎么刨丹参,一撅头下去,鲜红的丹参根带着泥土“跳跃”出来。而如今,很多村民开始种植起丹参这种中药材,目前全村种植总面积已接近400亩,亩产可达2000公斤,每亩均净收入超过6000元。而这与孙辉努力密不可分。

  2015年初,章丘在全市推广种植中药材,北孙村迅速试种10余亩并取得成功。然而,“初战告捷”并未换来积极响应,多数村民仍顾虑重重:虽然试验田初见成效,但全村土地是否都适合种植中药材?如果大规模进行种植,那么药材质量和市场销路又如何保证?恰逢此时,一位名94年出生的年轻人孙辉也将创业方向锁定与中药材行业。

  通过在校的创业经验和市场调研,孙辉发现中药养生制品和中药化妆品颇受欢迎。在2015年7月大学毕业后他决定回乡创业。借助章丘市大力发展中草药种植的契机,他注册成立了山东泽辉药业有限公司,并通过与镇村积极协调,流转土地300亩,厂房也在不占用耕地的原则上回填荒沟建厂。

  小规模的丹参种植让起初半信半疑的普通村民尝到了甜头,然而如何让更多村民、尤其是贫困群体分享到这一实惠,推进精准扶贫?北孙村党支部和泽辉药业想到了一起,成立合作社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同时村集体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增加集体收入。2015年底,在市、街道两级的大力支持下,北孙村以山东泽辉药业有限公司为龙头,联合140余户村民登记注册了“章丘市泽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功吸引28户47名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丹参种植,丹参种植规模进一步扩大,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为使贫困群体能够从产业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合作社主动提供种苗补贴和资金垫付,使贫困户实现“零成本”种植,并为贫困群众办理了种植保险,保额最高达每亩一千元,确保贫困户“旱涝保收”。在生产销售环节,在免费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合作社与全体贫困户签订了中药材购销协议,并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优先收购。丹参进入收获期后,由合作社向贫困户免费提供山区丹参采挖专用机械采挖,提高劳动效率。

  泽辉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原有320亩的种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已逐步发展成辐射周边10余个村,共计1800亩的丹参种植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条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链条。不仅如此,北孙村在实现自身脱贫致富的同时,还与垛庄十八盘村结成了帮扶对子,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农用机械,并收购该村种植的'500余亩中药材,从根本上解决了南部山区村的中药材销售难题,进一步确保了中药材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孙辉的成功创业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也离不开章丘市的大力扶持。该市先后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优秀人才回乡创业加强村级班子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围绕返乡大学生、在外务工经商能人、退役士兵、本地青年致富能手等群体统筹发力,通过项目扶持、创业培训、金融服务、挂职锻炼等22条政策,激励引导更多章丘籍在外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持续优化县域人才发展生态,加快建设省会双创人才开发“综合实验区”,全面构建人才回归、资金回流、创业回乡的发展态势。

  截至目前,章丘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政策资金,新扶持回乡创业人才领办创办企业、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128个,支持69家回乡创业企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嬗变,推荐11名创业人才挂职镇街团工委副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在创业人才中计划新发展党员15名,一批年纪轻、懂管理、有致富头脑的优秀人才正在成为引领城乡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骨干力量。

  年轻人农村创业故事2

  9月15日,记者走进仪陇县永乐镇陈家沟村,沿着蜿蜒的水泥村道前往返乡创业者王大春创办的宏兴生态养殖家庭农场,村道路两侧树木葱茏,绿草茵茵,空气格外清新。还未到农场,远远地,就听到养殖场内一阵阵“咯咯咯”的鸣叫声。

  一下车,就看到王大春正与妻子一起在院内忙着将几只鸡和一篮子鸡蛋装进设计精巧的包装盒中,准备发给南充的客户。随后,跟着王大春来到屋后的山坡上,一群群鸡三两成群的在核桃林下悠闲追逐、觅食、嬉戏,有的鸡还飞上树枝引吭高歌,为寂静的山村平添了许多生机,不时还能在草丛中见到几枚刚下不久还未来得及捡走的鸡蛋。

  返乡创业搞生态养殖

  初见38岁的王大春,皮肤黝黑,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显得斯文腼腆,但一说到他的生态养殖之路,王大春侃侃而谈。

  王大春说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高中未毕业的他和许多同龄的农村孩子一样,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选择了外出务工挣钱,去过广州,也闯过北京,主要是做装修工作。2003年,王大春与妻子刘蓉结婚,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让他决定要回到家乡创业。“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在大城市打工,一年到头和孩子在一起的日子没几天,我和妻子不想一辈子在外打工,让自己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王大春告诉记者。

  在家乡做什么呢?王大春在城市生活的经历,让他发现如今绿色、环保、生态食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商机。而自己的家乡陈家沟村环境优美,林地条件好,空气、土壤无污染,饮用水质佳,是发展生态养殖的理想之地。

  回家乡养鸡,王大春的家人一开始很不能理解。父母做了一辈子农民,深知务农的艰辛,一个农村小伙好不容易在城市有了些门路,而回到农村养鸡又能挣多少钱?

  但父母的反对并没有打消王大春创业的念头,相反,他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创业前期准备工作中。2008年,王大春带着妻子回到了陈家沟村,东拼西凑投资20万元,在老家流转了20多亩土地,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发展生态养鸡。他白天和妻子搭鸡舍、圈围栏,晚上则在网上查阅学习生态养鸡等相关信息技术,随后又去考察生态养殖场学习生态养鸡技术,通过考察学习坚定了他发展生态养鸡的信心。

  克服重重困难成规模

  虽然陈家沟村环境优美,但交通非常落后,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要发展产业非常艰难。买材料搭建鸡舍、买粮食,都得靠自己肩挑背磨。“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产业,就要先修路。王大春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动员村里的村民修路,到各家各户拜访,协同村干部做起了群众工作。最终,村民们统一意见:同意修路。

  修路的问题解决了,王大春立即到广汉市购买了第一批鸡苗,一共500只。在王大春眼里每一只都是致富的希望,然而,一开始他就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当鸡长到两斤多的时候,眼看就可以出栏销售了,但因为经验不足,把防疫球虫病的药量搞错了,导致大批的鸡突然死亡,面对漫山遍野的死鸡,王大春好像跌进了人间地狱。

  还没开始养殖就遭遇亏损,资金短缺的王大春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赚发展的本钱,让妻子在家里带着两个孩子发展养鸡。两年后,一条崭新的水泥公路穿村而过,而在外务工的王大春资金也得到了缓解。他决定再次回到老家引进鸡苗,凭着一股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养殖中。王大春把所有基础工程建下来,一算账,已陆续投入50余万元,远远超过了他的预期,但开弓就没有回头箭。“只要用心去做,努力去做,哪怕是失败了也问心无愧。”他时刻这样告诫自己。

  2013年,王大春创办宏兴生态养殖家庭农场。他认识到必须打破传统养殖观念,依靠科学,创新方法,才能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初期,王大春常常外出学习养殖经验,购买了很多关于养殖管理、防疫防病的技术书籍学习,专注于实验“以草代粮”的生态养殖技术。

  “他一个人经常待在林子观察鸡的生活习性,其他时间就在电脑前学习生态养鸡的技术,为了不让他分心、我要做鸡场里的活儿,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妻子刘蓉说道。

  目前,他的鸡苗成活率基本达到95%以上,存栏2000余只土鸡,还建了雏鸡孵化室实现自繁自养,孵化了新品种芦花鸡2000余只,年产值30余万元。

  经济生态双收益

  终于,“以草代粮”的生态养殖技术在王大春的无数次实验下取得成功。“利用益生菌发酵的`原理,将野草切碎通过青贮发酵,使其软化和糖化,配合少量农家粮饲喂土鸡。”王大春自信的说道,让野草变“不吃”为“要吃”,变“难吃”为“好吃”,真正达到了“以草代粮、变废为宝”的效果。

  同时,为了让土鸡们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他还种草种树,栽植了1000余株核桃树,引进了各种牧草。让记者奇怪的是,无论是树林里,还是鸡舍里都没有浓浓的臭味,原来王大春夫妻俩每隔半个月都把鸡的粪便收集起来生物发酵养殖蚯蚓,再把蚯蚓和蚯蚓粪加工成饲料用来喂猪、喂鱼,形成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养殖模式。“我们有效回收利用了鸡的粪便,非常环保,不会给周围的环境造成污染。”

  现在,王大春的生态养殖事业逐渐步入正轨,一开始不理解的父母也常常过来帮忙。“因为环境好,鸡在林地里,吃的是野草,喝的是井水,养出的鸡体格健壮,肉质细嫩,鸡蛋口感鲜香,胆固醇低,活性钙高,现在很多客人都是慕名前来购买。”说到销售,王大春笑得合不拢嘴。

  夫妻俩还在永乐镇、复兴镇、新政镇的市场都设定固定摊位销售,并向一些餐馆推销。由于鸡肉、鸡蛋味道纯正,经过几年的经营,王大春的宏兴家庭农场生产的草鸡、草鸡蛋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不仅如此,为了使自己的鸡和鸡蛋销路更广,王大春还注册了“永乐宏兴”商标,制作了精美的包装盒,在网上开起了网店,主要由妻子打理。现在,草鸡、草鸡蛋搭乘“电商快车”,飞出陈家沟,销往广东、新疆等地,端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与乡邻共铺“致富路”

  2014年,当家庭农场步入正轨后,为了帮助更多的乡亲脱贫,在当地1212的支持下,王大春还牵头成立了“基地+农户”组建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推广生态种养模式。

  由合作社按照“统一孵化、集中育雏、分户饲养、合同订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经营模式进行经营,重点指导永乐镇鹿子垭、石骡沟、石桥坝三个重点贫困村的产业发展,真正使贫困户从产业中得到持续增收。目前,合作社带动农户116户,养殖草蛋鸡6200只,2016年,仅草蛋鸡养殖一项,户均增收5000余元。

  为了正确引导这些没有成熟技术的农户,王大春毫无保留地向他们传授相关知识,避免少走弯路,尽快进入正常养殖生产。这种发展模式让不少农民受益匪浅,石桥坝村的吴维明家养了200只鸡,他笑着说:“这种模式太好了,我们基本不要什么成本,能学到养殖技术,而且销售上没有后顾之忧,增加我们的收入。”

  农场还解决了当地一部分村民的就业,快60岁的杨远明就是其中之一。自从王大春在村里开起了养殖场,他在农闲时常去养殖场打工。“平常农活不耽误,不出门一个月就可以赚七八百到一千多元。”杨远明说。

  2015年12月,王大春的宏兴生态养殖家庭农场荣获四川省首批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17年1月,“以草代粮”生态养殖技术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农业厅首届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如今,王大春的家庭农场里除了在山坡上放养草鸡,种上了核桃,他还屋前建起了鱼塘,投放鲫鱼、草鱼等鱼苗,下一步他的计划就是开办农家乐。“我要依靠顺山、顺水、顺势的自然资源,打造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为一体的绿色生态观光养殖农场,带领更多的乡邻增收,给更多人送去健康、绿色的农产品。”站在山头上,王大春信心十足的说着自己的生态养殖蓝图。

【年轻人农村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创业的年轻人励志故事08-25

年轻人创业的故事(精选13篇)11-30

关于炒货的农村创业故事08-25

农村淘宝创业-村小二的创业故事09-25

年轻人如何创业?年轻人创业成败四要点09-26

年轻人如何创业08-07

迷失在创业路上的三个年轻人法制故事09-04

农村小伙贝壳里淘金的创业故事09-25

重庆铜梁刘勇创业养竹鼠的农村创业故事09-28

年轻人该如何创业?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