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知识点对提高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分享。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1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4、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5、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6、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7、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
8、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9、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0、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1、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2、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缀术》
13、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14、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15、汉字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6、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7、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2
一、隋朝
1.贡献:①隋朝在前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统一。②隋朝在借鉴前代的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隋朝开凿的大运河,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④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
2.教训:①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隋朝在农民起义的大风暴中覆亡,其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接受,促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②统治者应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国家的政权才能巩固。
二、天下和同为一家
1.天可汗
(1)民族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他因此赢得少数民族的尊敬,被尊称为"天可汗"。
(2)管理西域:自唐太宗到武则天时,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分别管理天山以南和天山以北地区。
2.唐蕃和亲
(1)背景: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希望学习唐朝的统治经验,几次派使者到长安,请求与唐朝和亲。
(2)概况:641年,文成公主奉命前往吐蕃,与松赞干布成亲。
(3)影响: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促进了吐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
3.南诏与渤海
(1)与南诏关系:唐玄宗时,唐朝封今云南地区的南诏政权首领为"云南王"。
(2)与渤海关系:唐玄宗封生活在东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靺鞨族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三、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为了加强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2.开通:605-610年,隋炀帝征发数百万劳力,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3.概况: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
4.地位: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5.作用:①积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②消极:致使劳役征发过急过重,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四、元朝的大一统
1.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①1270年忽必烈即蒙古大汗位。②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大元"
③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④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
⑤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流亡政权,统一了全国。
2.文天祥抗元:①抗元的正义性:反对蒙古的掠夺和虐杀,是正义的。
②元朝统一的进步性: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文天祥的精神: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和高风亮节等,值得继承和发扬。
3.元朝的民族政策
(1)政策: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各族人分为不同的等级。
(2)目的:为了维护蒙古族的特权,强化统治。
(3)后果:加深了民族矛盾,激起了各族人民的不断反抗和起义,促使元朝统治走向崩溃。
4.元朝的制度
(1)经济:改革蒙古旧制,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2)政治:①中央:设立中书省,同时管理大都及周围地区②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西藏是特别行政区,由宣政院管理,从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④元朝后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
5.元朝的对外交往
①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同时是世界性的商业大都市②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③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
五、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内容:
(1)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2)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工,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六、新航路的开辟
1.目的:去东方寻找财富。
新航路开辟背景(或原因):
(1)根本原因:西欧各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具体原因:①西欧国家对财富的渴望。②《马可波罗行纪》的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西欧对东方的向往。③阿拉伯、意大利商人垄断了东西方贸易。④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发展、寻找、垄断、控制)
(3)条件:①葡萄牙和西班牙支持探寻新航路。②人们开始相信地球是圆的。③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大型海船)
2.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
3.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古巴和海地。
经过:四个航海家的航行情况:1487年,迪亚士率领船队沿非洲西海岸航行,并绕过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2年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和海地等地,发现了美洲大陆,但他自以为到达了印度,因此称当地的居民为印第安人;1497-1498年,达·伽马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航行到印度,第一个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最短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在实践上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4.意义:
(1)它是继郑和远洋航行之后人类航行史上的又一壮举。
(2)它密切了世界各大国之间的联系,把世界逐渐结为一体,对欧洲以至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最早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加速了欧洲的早期资本积累,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4)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航运中心、商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西欧大西洋沿岸。意大利逐渐衰落,荷、英等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七、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上半期。开始国:英国。开始部门:棉纺织部门。
2.背景(条件)
①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为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②海外殖民地扩张为英国提供了资本、原料,同时也扩大了市场③18世纪中期,手工工场的生产供不应求④手工工场积累了技术与经验⑤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⑥伦敦成为欧洲的科学研究中心⑦英国政府重视科学研究并倡导科学研究与经济活动相结合。
3.原因:
(1)根本原因:英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2)直接原因:18世纪,英国的海外市场迅速扩大,手工工场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
4.过程:
(1)开始的标志:(考试不作要求)
(2)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最主要标志)。①时间:1785年。作为动力带动机器,首先在纺织部门使用。
②意义: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5.历史意义:
(1)最大的后果: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2)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①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②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影响: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八、第二次工业革命
1.时间: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背景: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商品需求扩大;科技上,出现一系列科技发明。
3.主要发明
(1)电力的广泛应用(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①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②美国人爱迪生发明耐用碳丝灯泡,为世界带来了光明(他还发明了很多电器产品,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种之多,被誉为“发明大王”)
(2)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卡尔·本茨被称为“汽车之父”)
(3)新交通工具:汽车、飞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试制汽车成功。意义: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意义:飞机已成为人们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加强了人们在物质文化上的交流,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
(4)新通讯手段:无线电报、有线电报、有线电话等。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3
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旧历甲午年)
2.重要战役:
(1)黄海大战(邓世昌壮烈殉国)
(2)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4.影响: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清朝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
抗日战争
1.开端:1931年九一八事变
2.日本侵华罪行:
(1)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
(2)1937年7月7日 七七事变
(3)1937年8月13日 八一三事变
(4)1937年12月 南京大屠杀
3.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战争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初步形成: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正式形成:1937年9月七七事变后。
(2)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
(3)七七事变后开始全国性抗战。
4.抗日战争中重要的战役
(1)平型关大捷(2)台儿庄战役(3)百团大战
5.抗日战争的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阶段,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1.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召开,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2.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的标志是: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3.土地改革(1950年冬—1952年底):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4.建国初巩固新政权的措施: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5.一五计划(1953—1957年):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6.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8.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4
一、罪恶的三角贸易
1、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以后,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英国和法国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道路;②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掠夺方式:强占占土地、奴隶贸易、灭绝种族,2、过程:
①从欧洲出发乘船到非洲,(出程)
②在非洲虏获黑人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中程)
③把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归程)因为贸易路线呈三角形,因此称为“三角贸易”。
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3、影响:
①300多年“三角贸易”使非洲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力。
②奴隶贩子大发横财回到欧洲,投资工商业,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日不落帝国”在印度
1、“日不落帝国”的由来:英国走上殖民争夺的道路后,相继打败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到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
2、英国对印度殖民扩张的过程:
①英国对印度的殖民活动开始于17世纪。
②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殖民掠夺。
③沿海地区建立殖民据点,从事贸易活动。
④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开始对印度发动侵略战争,在印度的殖民头目克莱武率领军队侵占孟加拉,洗劫一空。
3、影响:
①英国殖民侵略掠夺无数财富,发展国内经济。
②殖民地也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进一步刺激了工业的发展,促进英国迅速成长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5
战国七雄
1)春秋之后,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时的诸侯国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2)战国时期的战争:
①:七国之间战争不断。
②: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③:各国组织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城防工事。
④战争激烈,规模很大,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战国时期出现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3)合纵与连横:
A(合纵原因):战国中后期,秦国力量日益强大,对东方六国造成威胁。
B(合纵内容:)六国有“合众势以攻一强”的意愿,并因此进行合作,包括联合出兵进攻秦国。历史上称这种策略为“合纵”。
C(连横的原因):秦国进一步向东发展,必须破坏六国的联合,尤其是齐楚两个大国的联盟。
D(连横的内容);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事一强以攻众弱”历史上称为“连横”。
4)合纵与连横之争是战国纷争的重要的内容。
商鞅变法
背景:秦国相对落后,东方六国看不起秦国;,土地被魏国占领也无力夺回,秦孝公深感耻辱,决心变法图强,改革内政,发布求贤令,招揽人才。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
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性质: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影响:
1)旧的`制度被废除,新的制度建立,秦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3)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秦朝的统一
一:秦王扫六合:战国末年,秦国的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统一时机成熟。秦王嬴政积极准备,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
二: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建立秦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三:皇帝制度的确立,秦王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就将最尊贵称号“皇”和“帝”合起来,号称“皇帝”自己称“始皇帝”。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
1:皇帝制度的确立。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力,国家重大事务由他决定。大臣官吏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2: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使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规定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通行货币,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
4:北击匈奴,修长城,防御匈奴。
陈胜吴广起义
一:秦的暴政表现:
1:焚书坑儒
2:沉重的赋税,徭役和服兵役。
3:极端严酷的刑罚。
二:公元前209,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天安徽宿县)起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不久,陈胜自立为王,建立了张楚政权。
三:陈胜,吴广牺牲后,刘邦,项羽强大起来,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歼灭了秦军的主力。
四:公元前207年,刘邦逼近咸阳,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五:“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焚书”是李斯的建议。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6
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一、希波战争
1、波斯帝国建立:前6世纪,古代伊朗以波斯人为中心形成了波斯帝国。
2、扩张:征服埃及,指向欧洲,三次出征希腊,史称希波战争。
3、结果:希腊军民顽强战斗,取胜。
二、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1、经过:
亚历山大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2、影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三、罗马帝国最大规模时:
1、疆域四至: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西临大西洋,南抵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北达不列颠、莱茵河和多瑙河
2、疆域最大时间:2世纪,地中海成为其内湖,地跨欧亚非。
3、帝国强盛原因:内战的'停止和统治政策的加强,在最初约200年间,帝国境内局势安定,经济繁荣。
4、影响:
①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②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的广大地区。
5、如何评价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如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扩张)
①形成了一些庞大的统一的帝国。
②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③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7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2、时间:1911年(旧历辛亥年)
3、代表人物:孙中山等
4、主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主)为纲领,试图用革命的手段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5、革命活动:1894年成立兴中会;1905年建立中国同盟会(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提出较为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标志);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6、失败标志: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7、意义: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8、启示: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启蒙思想的影响;封建制度束缚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三等级要求改革;路易十六的财政危机。
2、爆发标志: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为法国国庆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高潮:雅各宾派专政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1894年热月政变,标志法国大革命结束)
4、重要文献:《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自由、平等思想。)
5、重要人物: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
6、意义: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最彻底的一次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
二、拿破仑帝国
1、1799年,拿破仑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2、1804年,加冕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维护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打击了封建残余势力,推动了法国以及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发动战争。
3、1812年远征俄罗斯失败,敲响帝国的丧钟。
4、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封建王朝复辟。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8
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P2,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初三历史的备战方法
一、记牢教材的基础知识
中考考察的题目都是来源于科目的,所以对于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考生一定要记牢,那要记牢所有知识,也就意味着考生要掌握教材的目录以及每个章节的.正文和注释,当然还有课后习题。具体来说,就有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以及发展过程和基本线索。这些知识点考生要反复的去记,最好达到三四次,直到自己能反复运用为止。基础知识记牢了,做题的时候才不会出错。
二、让知识系统化
初三历史是包含了很多知识点的,而这些知识点都是零碎的,考生就需要把这些零碎的知识点专题化和系统化,自然就利用一些专题,特别是那种综合题型,考生在解题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好几个知识点。而系统化就是考生构建知识结构,知识单元,让各个知识点之间准确的联系起来。总之,知识系统化之后,各种知识点都产生了联系,也就能灵活运用了。
三、阅读和练习同时进行
考生在复习教材的同时也是需要练习的,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考生复习的怎么样也是要看实际效果的。那考生在研读掌握好教材的前提下,就需要做题去练习。考生可以结合历年来考试题型的特点和难度,筛选出几套有代表性,有综合性模拟题型,进行实战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考生需要纠正和总结自己的错误。如果是阅读教材没有到位,考生有需要回归到教材,然后又练习,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就会变成一个良性循环。
四、纵向和横向交叉复习
纵向复习就是把握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线索、特征、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横向复习就是把握同一时期历史这门学科自身发展的横断面上面的内在联系,例如政治、文化、经济这些方面的联系。而考生需要把这两种结合起来交叉复习,这样这也增强历史知识点的直观性,也会使考生有这种空间性的概念,然后记忆深刻。
中考历史:突破难点的技巧
一、判断成败及原因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二、如分析辛亥革命成败
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
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
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
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三、初中历史答题万能公式
1、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
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
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四、经验教训或启示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
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9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二)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
三、华夏之祖
“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第一夏朝禹建立,奴隶社会从此起。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消)。
(二)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到殷商,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三)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暴君厉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
五、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二)奴隶生活多悲惨,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锁搞生产,没有自由和饱暖,生命不如牛和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
(二)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二六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10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当时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生产、生活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气候干旱,粮食供应不足;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孝文帝改革措施包括:
①在朝廷中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官员及其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11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人”出现,会造工具能用火,因此称为类人猿。
(二)北京人在周口店,手脚分工已明显,群体劳动和生活,打制石器已出现,保存火种用途广,原始社会已显见。
(三)山顶洞人一发现,距今一万八千年,磨光钻孔新技术,人工取火史无前,血缘关系成氏族,没有贫富和贵贱。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一)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挖井养畜造陶器,简单玉器和乐器。
(二)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副食蔬菜鱼和肉,早期文字出雏形,还会纺线和织布。
三、华夏之祖
“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第一夏朝禹建立,奴隶社会从此起。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开国是夏禹,早期国家已建立,王位传给儿子启,禅让从此变世袭,夏朝经历470(年),暴君夏桀被商取(消)。
(二)商汤灭夏建商朝,盘庚迁都到殷商,有名暴君是纣王,武王伐纣灭掉商。
(三)武王伐纣灭掉商,西周定都镐京上,分封制度定国策,天子统治有加强,暴君厉王无人道,前771(年)周灭亡。
五、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原始社会到末期,我国已有青铜器,夏朝种类渐增多,商朝青铜灿烂期,“司母戊鼎”造型巨,四羊方尊”精工艺,举世闻名“三星堆”,“青铜立人”有新意。
(二)奴隶生活多悲惨,非人待遇好辛酸,戴着枷锁搞生产,没有自由和饱暖,生命不如牛和马,人祭人殉任屠杀。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齐国君王齐桓公,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
第二霸主晋文公,城濮之战称英雄,“退避三舍”诱楚军,大败楚军城濮中。
(二)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多战争,齐王军师名孙膑,围魏救赵战桂陵,前二六0战又起,秦赵之间战长平,赵括纸上来谈兵,四十六天粮草尽,赵军大败秦军胜,从此六国难抗衡。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12
一、冷战中的对峙
1 、冷战政策
( 1 )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了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 2 )内容:
①政治上:推出杜鲁门主义,1947年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它国家的政策,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冷战开始;
②经济上:实施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 、两极格局的形成:标志是苏联组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 、美苏争霸
( 1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实力对比: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远不及美国;
②领导人:赫鲁晓夫、肯尼迪;
③苏联意图:企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④重要事件: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危机的解决表明战略优势在美国
( 2 ) 70年代:
①特点:美苏争霸达到高潮;
②对策:美国实行战略收缩,结束越战,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采取积极进攻战略,如1972年12月出兵阿富汗
( 3 ) 80年代:
①苏联对策: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军备控制为核心的全球缓和战略;原因:经济困难;
②美国对策:实现有限的缓和;原因:因扩充军备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经济遇到西、日本的激烈竞争
4 、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 、“一超多强”:“一超”指的是美国,制定了全球战略,干涉别国内政,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多强”指的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牵制美国称霸世界、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
2 、科索沃战争: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狂轰滥炸;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联合国的主导地位受到威胁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1 、原因: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各国经济联日益密切
2 、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全球化趋势加快; 1995年1月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3 、影响: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对中国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06-21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总结归纳05-18
英语中考知识点归纳05-08
中考化学知识点归纳06-26
中考物理必考知识点归纳03-17
中考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06-26
中考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04-26
中考数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大全04-26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优秀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