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农业发展论文

时间:2023-05-30 05:25:21 毕业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农业发展论文15篇

  现如今,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发展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发展论文15篇

农业发展论文1

  摘要:“互联网+”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新的发展,河南作为第一农业大省,利用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河南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促进河南“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河南省;现代农业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运用的日益广泛,“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寻求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指的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模式的数字化、信息化等特点,凭借互联网开放、透明、共享的特性,充分挖掘和应用有效信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互联网+”计划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生产力,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作为最传统的产业,农业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中具有非常大的潜力。“互联网+”的发展理念渗透进农业发展的计划、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从而优化升级农产业链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催生出高效的新型产业模式。在“互联网+农业”中,所谓“+”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人力资源等因素整合优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智慧支柱,提升农产业发展质量,促进农产品更新换代,推动农产业发展。“互联网+农业”将信息经济与传统农业结合,必将给传统农业带来新机遇,增加农产品企业发展空间,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互联网+”形势下河南省农产业发展现状

  在20xx年,中央政府明确指出,加大力度推进“互联网+”的现代农业。由此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大量地运用到农业安全生产发展中,加快农业的产业升级。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一直注重农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河南省充分利用互联网加速本省农业信息化脚步。许多企业通过阿里巴巴、速卖通等综合网络销售平台,产品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目前,河南省共有162个农业信息网站、9个农业专业网站和18个涉农网站,及多个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涉及从育种、技术指导、流通、储存、加工、销售、科研的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互联网+”改变了原有的销售模式,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65家骨干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已经达到整个贸易额的10%。但由于自身经济、资源相对落后,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我省在大规模推广“互联网+农业”模式中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农村网络普及度不够,农民网络交易意识淡薄。虽然农村的互联网应用已经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善,但部分地区上网的基础条件仍比较薄弱,网上获取交易信息有些滞后,没有实时更新。加上进城务工的影响,农村留守的劳动力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素质偏低,专业人才更为缺乏,难以吸收、消化新技术,新技术难以推广开来。由于深受传统农业思想的束缚,大多数农户仍然习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传统交易方式,对新兴的电子商务不甚了解或者不够信任互联网的经营模式,网络交易意识十分落后。2.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网络农业信息平台是农户获取农业技术需求信息的重要渠道,其完善与否会对农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目前,河南省农业互联网信息平台建设并不完善,表现在相关农业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的网络建设滞后,网页信息更新少、网络平台互动性差、网上农业信息不全面,农户的难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难以满足农业从业人员的信息需求。3.乡村级物流配送体系没有成型。大多数农村地区中,现代的物流配送中心几乎是一片空白。我省农业产区存在地域广阔、村庄分散等特点,特别是贫困地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同时,由于购销产品量少而分散,也大大增加了物流成本。另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特别是一些生鲜产品,由于冷链物流标准不高,在运输过程中容易腐烂变质出现质量问题,影响网络销售的难度。

  三、利用“互联网+”促进河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和农村人口第一大省,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具有极其的重要地位,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全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为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拓宽了新的渠道。研究利用“互联网+”促进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建议,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而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到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加强和完善其顶层设计,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各个方面入手,将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入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省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2.构建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由于信息不对称,传统农业经常出现类似“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要充分互联网技术这个媒介,突破时空限制,大力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工程,逐步构建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实时发布农业相关的各类信息,及时为广大农民、农业企业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业产业链中各类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引导和宣传,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流通。完善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职能,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行市场化。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引导经营性组织参与病虫害防治、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农资配送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3.培养壮大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农业加工物流体系。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物流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建设大型多功能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引导和鼓励个人及企业进入流通领域,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促进河南省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和流通。培育引进一批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与物流龙头企业,以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为主攻方向。促进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有机结合,以农业主导产业为核心,向产前产后相关产业延伸,积极构建良种繁育、规模生产、精深加工、物流销售和循环利用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种植和养殖业的比较效益。4.提高新型农民培育效率,加快农村城镇化脚步。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农民是关键,而互联网的普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当地资源和特点,开始有针对性的农村互联网培训平台,可以在智能终端上提供在线课堂、互动答疑、专家指导等多方面服务。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移动化、智能化,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获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整个技术及技能培训过程中,使农民从思想深处转变对互联网农业的认知,积极主动加入到“互联网+农业”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白冰洁,高美玲.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分析[J].南方农业,20xx(8):114-116.

  [2]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xx(6):5-7.

  [3]陈红川.“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xx(16):143-147.

农业发展论文2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农业已逐步进入广大人们的视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不但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可以扩大农民的收入,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结构研究

  1引言

  乡村旅游发展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将传统的农业转变成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旅游方式,利用当地文化与景观和自然来作为诱导,通过满足来旅游人在城市中感受不到的安逸与放松,进而获得经济利益,带动当地的发展。然而现在的乡村旅游不仅只是旅游产品单一,其次就是没有属于自己的品牌,发展虽快但经营时间不长,没有营销战略。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问题

  目前,我们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很了解,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区,很多村落觉得有自己一点点的特色就开始发展旅游业并不去考虑客观要求和实际要求,对需要开发的项目不作规划和准备,盲目去做异想天开的事情,觉得有一点点条件就盲目的实施。发展乡村旅游是需要一定的规划,一定的参与条件,一定的经济和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想要发展好乡村旅游一定要与当地的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整合。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如下:

  (1)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经济总量不足

  乡村旅游产业多体现在农家乐,数量多且没有什么特色,经济收入低发展前景不长。另外,资金数量不足,输出多余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应通过吸引外来投资,学习外来的对我们有益的技术,管理,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2)农民的参与性不强

  由于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民们的视野并没有因此而扩大,还是在一味的保留属于自己的一套封闭式方法,对于经济发展也没有一套很好的发展策略,由于思维比较落后,科学知识较匮乏且对一些有益带动经济发展参与性不强。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合化程度低

  实施乡村旅游是当今发展方向较热门之一,它不仅具有强大的生机同时也有着丰富的隐藏发展前程。在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时要提伸发展计划,开拓旅游人群的消费空间和消费观念,坚持自有的特色和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在实施这一体系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和完善乡村旅游的配套设施。逐步打造属于自己的旅游文化。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逐步进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受到大多数人群的喜爱,在这些以及发展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的做到更好,寻找更好的发展策略,例如,在发展时建立完善的预定系统,也只有了这些系统,我们的文化,我们要发展的面向大家的东西才能被熟知和了解,以便为自己来旅游时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加强政府监管。想要更好的发展起来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和监管。要有长远得发展目标,不能为了一时得利益而放弃长远得经济效益,积极稳定得发展乡村旅游发展。

  (1)注重规范管理,强化政策扶持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不仅要注重自身的行为自律,还得有较规范的管理措施和手段,有着正确的管理体系和方法才能更好的.发展乡村经济,带动地方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还要将政府对发展的扶持作为重要依据。保障项目运行公正,科学。

  (2)发展专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条

  在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得同时,经营主体要以农民为主,向农民合作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在发展时增加当地产业构成和发展多元化,促进生态,经济的共同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

  (3)加强政府引导,统一科学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要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产业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纳入到农业发展规划来谋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引导适宜发展的地区有序发展,避免各地一轰而上,低水平盲目发展。

  (4)建立现代郊区休闲产业运行机制

  建立科学发展观,发展休闲农业也乡村旅游的生产经营方式方法,想要发展好乡村旅游必须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优化产业结构。不断的完善休闲发展运行机构。在发展的基础上不仅要使自己有经济的收入还得要保护好自然环境,在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出发点发展经济。重视生态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4结语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属于自己的自然,民族文化融入到经济旅游发展中,丰富了旅游项目同时也带动当地产业链,大力带动发展了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商业,餐饮,经济等,还能挖掘出丰富的休闲活动和人文内涵。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加强政府监管,同时加强培养专业人才和培训旅游专业技能,打造稳定长久属于自己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黄江平.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发展[J].江南论坛,20xx(6):16-18.

  [2]黄爱莲.乡村旅游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xx,(20):12373-12374.

  [3]邓运员,杨载田.地方性古村镇的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湖南衡东县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xx(9):181-183.

  [4]幸超.四川郫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群发展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xx(3):55-57.

农业发展论文3

  生物技术是对生物体进行改造利用的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持续提高,生物技术也不断发展,在更多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农业种植中应用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原理改造农作物生物机体,能够增强农作物的抗病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对推动国家农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1].

  1 农业生物技术

  主要介绍我国现阶段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与应用现状,并对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应用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1.1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现状

  生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在人们已经能够根据自身需求来开展生物改造。作为一门覆盖范围十分宽泛的学科,生物技术保罗了分子生物学、无机化学、遗传学等学科的内容,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植物自身基因特性的应用和不良基因的改造,提高农作物对不良生长条件的适应性,减少农业投入同时获得更高的产量[2].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主要目标就是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获得最佳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农业种植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我国近些年也开始关注农业生物技术,投资幅度不断增加,各项新的生物技术逐渐产生,但是在推广工作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2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

  1.2.1 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

  病虫害是农作物减产受损的重要因素。例如,农人谈之色变的蝗灾,所到之处寸草不生,虫害爆发严重者会造成颗粒无收。因此,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定要认真落实,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能够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同时保证了农作物食物的安全性。

  1.2.2 增加作物产量

  杂交水稻解决了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这就是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中最成功的应用。我国土地资源匮乏,城市建设、工业建设和水土流失都在不断蚕食着有限的耕地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中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是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杂交和基因改良技术在农作物种植中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作物产量,缓解国家粮食紧张的现状,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1.2.3 改善作物质量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现保质保量的农作物生产依赖先进的生物技术,如有机食品、遗传工程学食品通过生物技术改变了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提高了农产品的`营养价值,如转基因大豆,杂交无毛桃、嫁接水果等产品,都是绿色、安全的高质量农产品[3].

  2 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2.1 农业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2.1.1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生物技术,转基因大豆油更是家喻户晓。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将某一种农作物的优秀基因转移到某一种不具备该基因的农作物种类中,用以提高产量、质量,或者用于改善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这项技术的核心是基因的提取和嫁接[4].

  转基因技术刚刚出现时遭到了多方反对,部分科学家认为转基因粮食会威胁民众的生命安全,给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但实际上,至今还没有出现食用转基因食品出现的问题案例,关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言论多是跟风的谣言,甚至于别有用心者的危言耸听。作为一项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方面有着巨大潜力的生物技术,可以预见转基因技术将在更多的农作物中得以应用,进一步提高农作物产量,为民众提供足够营养丰富、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2.1.2 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是在无菌环境下将植物组织培养成为整株植物的生物技术,该项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植物繁衍速度,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目标植株,将优秀植株的抗性抗倒伏能力发挥出来。植物组织培养要在合适的环境下进行,考虑到阳光、照射以及空气湿度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配置培养基培养液,确保培养基是处于无菌条件下,避免污染;同时,还要做好褐变处理,保证植株能够顺利生长。

  2.1.3 生物农药技术

  生物农药是一种新的农药技术,将生物新陈代谢产物用作农药,有着无公害、无污染、可降解、效果好的优势,用于杀虫能够有效减少农作物与环境污染;同时,有效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代替了缺乏或者价格高昂的农药制作材料。

  2.2 农业种植生物技术推广策略

  2.2.1 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

  生物技术的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要求经营性服务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运作,实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资供应、新技术应用与市场营销等活动的社会化运作,寻求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多元实现形式;同时,需要加大对多元服务组织的培育扶植,加大对农业科研、教育和农民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追求多样化、多元化的推广形式,丰富推广生物技术内容[5].

  加大生物技术推广的投入也是十分重要的,政府要强化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支持,不断完善经费保障制度,为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公益职能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由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提供经费支持,将其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生物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统筹规划,为生物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并鼓励农业技术人员的自主创业,提供必要的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为接受技术推广的农户提供一定的优惠扶持政策,提高农户采用生物技术的积极性。

  2.2.2 开展农民农业技术培训

  技术推广的关键内容是使老百姓能够真正掌握利用该技术,为此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需要积极开展针对农民的生物技术培训,将基层农业生物技术真能整推广到农民中,确保农民真正理解并认可该技术,生物技术才能真正为农民所利用,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需要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生产技术,鼓励专业和技术人员进行生物技术推广指导与现场演示,开展各种有效的农业生产基础技术培训,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帮助农户了解农业生物技术,认识到新技术的优势,农户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新技术,愿意采用新技术从事农业生产[6].

  2.2.3 完善技术推广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法律法规,实现农业生物技术推广的规范化,制定并不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管理,提高不同经营性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的规范性,形成农业生物技术推广服务信用机制,加强自律。

  3 结语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对提高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生产产量,保护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能够明显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在不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获得了更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涛。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J].农民致富之友,20xx(18)。

  [2]张平平,刘大为。探讨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和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36)。

  [3]秦丽萍,黄夏英。现代化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实践应用分析[J].福建农业,20xx(5)。

  [4]桑彦军。浅析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其作用[J].甘肃农业,20xx(5)。

农业发展论文4

  1基础条件—新疆农业发展的先天禀赋

  (一)自然资源的禀赋

  由于新疆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在光热、水、气候、气温、耕地等方面独特的自然优势,使得新疆适合发展特色的新疆农业,如新疆的棉花、新疆的特色瓜果等。与此同时,新疆地域广博,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灌溉、滴灌、节水等农业发展措施。

  (二)特色优势的禀赋

  新疆拥有很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新疆虽然是干旱地区,但是发有很多绿洲,因而,绿洲农业得以大力发展。如新疆是我国重要的彩棉与优质长绒棉的重要供应地。与此同时,新疆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牛羊肉、牛奶)发展大省,新疆的细羊毛生产也是全国闻名。新疆特色的林果业是世人皆知的重要特色农业,如吐鲁番的葡萄、库尔勒的相离、阿克苏的苹果、和田的大枣、喀什的核桃、哈密的哈密瓜等等,这些特色的林果在世界的水果贸易中都占据一定的份额。

  (三)地缘优势的禀赋

  由于新疆是我国的边境省份,而且边境线很长,与中亚毗邻,中亚五国是新疆重要的边境合作伙伴。随着上海合作组织、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文化、人文交流日益密切,也是新疆向西开放的重要合作者。新疆也日益重视新疆与中亚的交流,开发开放边境贸易口岸建设,这也为新疆农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四)兵团优势的禀赋

  兵团在新疆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兵团的重要职能就是“屯垦戍边”。兵团的农业发展在全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具体表现为机械化的耕作、农业规模化的生产、重视科学在种植中的作用、高度组织化的管理水平。

  2现实困境—新疆农业发展的瓶颈

  (一)农业发展基地建设有待推进。

  结合自身实际,新疆提出建设新疆农业发展基地,主要包括新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新疆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

  (二)新疆农民增收途径有待多元。

  按照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新疆的农场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几乎占到50%,这就说明新疆的农场劳动力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

  (三)新疆草原发展有待优化。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大省,其生产方式比较传统,导致新疆的草原退化严重,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由于草原的承载力有限,加之过渡放牧,加速了草原恶化的进度。

  (四)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有待健全。

  促进新疆农业发展的科学化,需要农业发展的支撑体系与之配套。新疆地域广博,也是农业发展大省,加之是边境省区,与中亚国家相邻,而中亚国家大多是植物、动物病疫的高发地区,有些病疫直接来源于中亚几个相邻国家,使得新疆植物保护和动物疫病防控任务艰巨。

  (五)新疆农业发展的区域平衡有待维护。

  新疆内部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尤其是南疆三地州发展落后于北疆与东疆。

  (六)新疆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待加强。

  新疆农业发展中存在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慢,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高的情况,而且呈现新疆区域之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全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不多,农产品深加工的企业不多,即使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也存在加工转化能力有限的问题,大多处于初级加工的阶段。

  3路径选择—促进新疆农业发展的思路

  (一)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外出转移力度

  注重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的组织、管理、培训和引导工作。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走出第一产业,走向第二、第三产业,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使之有一技之长,促进农业的增收致富。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注重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附近转移、常年转移、季节性转移相结合的原则。

  (二)加大农业基地建设力度

  加大新疆棉花生产基地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新疆特色畜牧业基地建设。新疆农业发展基地建设要注重政策配套力度、政策贯彻落实力度、农业补贴力度、农业特色优势品牌效应、生产经营科学化、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品种的多元化、农业技术的科学化。

  (三)促进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加大新疆农业产品的深加工,鼓励、支持、引导农业企业的发展,促进深加工的程度,不要停留在初级阶段,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贯彻国家的农业优惠政策

  政策的落实是贯彻国家惠农政策的最好保证。加强对农业补贴的力度,实行粮食直补、小麦良种补贴、大型农机具购买补贴、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惠农政策的落实。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落实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农林等特产税。

农业发展论文5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农业经济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国加强经济联系的关键点所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根本的推动性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加强农业经济产值的增加,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力度,才能让农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

  前言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工业等行业相比,农业生产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我国的农业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篇章。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的支持,明确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是,农业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1.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农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会直接影响农业的整体发展。在农业发展的今天,农业经济管理问题仍然存在,具体问题如下:

  1.1农业经济管理方法与经济发展不相符合

  在社会快速进步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得到有效建立与实施。但是,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并没有进行及时更新,与现行的经济体制不尽相符,同时也无法满足农业结构优化的需求,使得农业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不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方法有效性的展示,也让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无法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较多,但其与经济体制的不协调性是最明显的一点。

  1.2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重视度不足

  农业是我国主要的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我国针对农业出台与实施了多项制度,也出台了很多文件,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指示,给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但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中,许多农业经济管理问题没有得到重视。各项经济管理制度执行性的不足,使得其优化效果无法得到发挥。相关部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不重视,体现在管理工作者的思想落后以执行力度不足上。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也应当进行有效提升。管理人员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

  1.3农业经济管理者工作能力不足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对于农业经济管理成效有直接影响。目前,许多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不足,知识体系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市场化思想成为农业经济管理者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然而,许多农业经济管理者没有建立明确的市场意识,也没有充足的执行能力,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优势无法得到发挥。

  2.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发展方法

  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就要对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结构进行调整,加强管理方法的优化。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几点农业经济管理的具体方法:

  2.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力度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信息技术与农业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有利于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未来的农业发展过程中,信息化是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已经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信息技术让农业技术快速转化成为农业成果。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手段的重视,明确提高管理效率。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立,会让农业科研成果的相关信息得到收集与保护,更能让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

  2.2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产业化工作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与方向。产业化目标的达成,让农业有了基本的生产基础,也使得许多农业合作政策可以得到落实。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农业经济组织得以建立,也催生了许多中介性的农业服务组成。而这些农业相关组合的产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利益,也让农业产业逐渐完善,加强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农业生产基地的增多,让农业生产的.标准更加明确,也让农民逐渐成为农业企业中的一员,在促进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3做好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创新

  让农业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和谐共处,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健全与,使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让农业经济管理上的障碍得以消除,促进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需要国家与政府部门的支持。农业相关部门要发挥自己的管理职能,加强农业经济管理的宏观调控,让农业经济发展得到必要的政策支持。明确农业技术的开发制度,培养大量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现代化与产业化农业的发展,更能够促进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会直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着三农问题的解决。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方法的改革,让农民明确农业发展方向,加强技术与方向指导,才能促进农业发展路上困难的攻克。只有做好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才能让农业发展更加顺利。

农业发展论文6

  摘要: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围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结合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问题对策

  一、相关概述

  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不断重视,围绕农业经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围绕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切实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落实。通过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总结和分析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措施,切实发挥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相对偏低。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此基础上,农产品供求关系和市场需求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正逐渐向多样化、高品质、个性化需求方向发展,这也使得原先的农村产业结构跟现实的市场发展需求之间越来越脱节,农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越来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农业经济效益偏低。总体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仍然是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还是偏重于种植产业,对于蔬菜、水果、畜牧、花卉等其他相对高效的农产品产业关注度不高,尤其对于一些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缺乏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传统种植产业价格低,附加值低,使得种植业农业经济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对于提升农村农业整体经济效益不能进行有力支撑。并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跟区域经济发展和布局在结合上也不够密切,并没有形成有利的规模效应,农村地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上缺乏科学的政策引导,在品种选择、产业布局和区域规划上缺乏成效,农村经济区域化布局不准确,专业化政策实施不到位,也没有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经济规模效应的发挥。不仅如此,对于农村市场经济来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还不够充分,尤其是围绕农业内部经济结构,缺少对农业资源配置的有效引导,资源配置不科学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相关的农业经济要素也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资源的效益发挥,不利于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整体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经济差距扩大化趋势不断凸显。尽管近些年来我国对农村经济给予了许多惠农优惠,对农民生产进行了相关的财政补助。但是总的来看,我国农民在经济收入的增长方面仍然比较缓慢,尤其是跟我国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相比较,增长速度差距就显得更加明显。在我国农村现实环境下,农村的青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这也是我国农村农民经济的重要收入来源。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农村的农业经济生产大都由老年人进行操作和管理,尽管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但是其管理模式和管理思路不够科学,对于新的技术、新的方法和新的管理模式接受比较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在传播上具有滞后性,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生产方面所获得的经济收入往往比较低,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年度波动幅度也比较大,这些都使得我国农民在生产劳动积极性方面不够高,这既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难以创造良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产环境。第三,我国农村土地资源量不断减少,经济产量不断降低。我国农业生产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并且近些年来伴随着荒漠化不断加剧,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在总量上正不断减少。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发展用地不断向城市郊区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占用了大量的农业用地,导致农业生产土地资源不断减少。除此之外,在发展中农业土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些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同时也对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三、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第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增强规模效应。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要围绕优势产业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逐步淘汰劣势产业,增强优势产业。围绕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对农业结构进行多层次科学化调整,推动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发展。积极发挥传统农业优势,不断创新农产品和发展模式,培育农业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在此基础上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经济模式,提高农业经济产业化、规模化效应,增强农业经济整体实力,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优势,逐步转变原有的传统种植业模式,积极尝试新型高效农产品,通过传统种植业和畜牧业养殖业等其他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增强相互带动作用,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进一步保护农业土地资源,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通过资源高效重复使用,确保农业土地资源安全。我国农业生产要基于城镇化不断提高这一大背景,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效率,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来,为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生产过程中应当逐步推广新兴技术,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此类物质对农业用地的破坏,通过提高土地营养成分和土地质量为土地长期使用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应当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切实保护农业生产发展环境,逐步解决农业发展、城镇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通过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土地浪费。第三,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要将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作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根据区域特点,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提高单位土地农业产量,并提升有机肥料的使用率,建立健全相应的土地测量系统,对土地的营养状况和质量进行及时检测和改进。依靠监控系统,实现农业区域卫星检测。对于农业区变化情况及时掌握,并充分利用剩余秸秆等资源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减少环境污染,依靠农业技术的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农业科技产业化与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战略[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程洪兵,20xx

  [2]中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王军民,20xx

  [3]湖北三农问题探索[M].湖北人民出版社,王雅鹏,20xx.

农业发展论文7

  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机械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面临的六个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加强我国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

  我国的农业生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成本。农业机械是基础,在农业活动过程中,农业机械穿插于农业活动的全程,其成本较高,在农业生产的总成本中占比重较大。因此,通过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深入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主要是通过合理地配置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业机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降低农业机器的投资成本

  在不影响正常的农业工作的前提条件下,投资者最先考虑农业机器的最低成本,这种方式就忽略了机组选择和作物轮作方式的相互影响。

  1.2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对于投资者而言,提升经济效益是首要目标,对于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使用,既要考虑土地、产量、种子等外在要素,又要保证农业机械成本低廉。

  1.3动力资源配备严重不足

  有的学者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所消耗的最低能量为准,然而这种方法的专业性较强,只有专业的人员才能使用。

  2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现状

  (1)农业机械落后,大中型农业机械数量少。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所用的小型和微型农业机械较多,农业机械的运用水平不高,导致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不足[1]。(2)农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与当今的市场经济格格不入。严重阻碍了农业机械生产效率的提高。(3)农民低收入的经济状况决定了购买农机具的困难很大。农业机械往往需要较大的一次性投资,而农民收入较低导致了难以承担购买农业机械的费用。(4)农业机械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多数农村的'农业机械管理服务处或撤办或合并,使得农村农业机械推广的过程中受到了较大的阻碍。(5)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在农业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农业生产率等,农业机械的使用水平较低,也就使得我国农业水平较低。(6)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法制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正是由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够完善,也使得在市场中充斥着各种劣质农业机械。因而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建设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3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建设途径

  (1)加大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宣传力度。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于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认识与学习,提高宣传力度,引进大量农民所需求的农业机械产品,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2)加强和完善农业机械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处于信息化高科技时代,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制,为农民群众的农业生产提供更加准确、科学的相关信息。同时,地方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和组织引导农业机械化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举办专题培训或组织参观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培养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模范企业、模范户,从而提升整体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尽显他们在发展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3)鼓励农业机械中介等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中介机构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纽带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效率。(4)加强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的正常发展。(5)加强农业区域化的建设和发展,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作出基础贡献。各级地方政府要对农业区域化进行宏观调控,让农民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种植特定的作物,使得农业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奠定基础。(6)加强国家财政支持力度。现如今,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开始促进农村发展,工业开始促进农业发展。因此,国家要注重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扶持,通过引导社会上的资金来对农业机械化进行投资,从而达到推动我国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的目的,促进我国农业结构的合理改造,提高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使得多种农业机械的使用可以全方位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同时,要注重引进外国农业机械,促进我国农业机械体系不断发展,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农民劳动积极性,保障农民的小康生活水平,真正实现农民心目中的中国梦。

  4结语

  在我国科学发展农业机械化领域内,不仅要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还要面向其他国家,通过学习其他国家农业发展的经验,引入更多高新技术农业机械,从多个角度来对农业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推动作用。不仅要利用好信息和网络技术革命更好地学习世界各地区人们的技术,还要加强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根据市场规律,抢抓机遇,实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牛淑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xx(7):25-27.

农业发展论文8

  1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要素测算

  1.1农业经济发展全要素建模方式的选择

  将农业经济增长的全要素水平(TFPit)视为对农业经济系统进行产出(Yit)与投入(Xit)的比,则有。本文选择这一模型的目的是根据农业供应链的建设水平来度量其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将全要素生产率公式进行推导可得到:。其中Xit表示农业投入要素的集合,包括从事农业人数、耕种面积及畜牧养殖面积、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等要素。

  1.2农业经济发展全要素包含变量选择

  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全要素(TFPit)作为产出变量,投入变量(Xit)为从事农业人数、耕种面积及畜牧养殖面积、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选择华北地区20个农业地区的各项农业投入变量来估算每一个地区的InTFPit值。假设农业经济增长函数是拓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其中Yit代表各农业地区农业经济总产值;Ait表示农业经济增长的全要素中排除投入要素(X1t、X2t和X3t)以外的其他诸要素的集合;X1t表示该地区的从事农业人数;X2t表示耕种面积及畜牧养殖面积;X3t表示该地区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α、β、γ分别对应X1t、X2t和X3t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在规模报酬不发生波动的情况下满足α+β+γ=1。则有。通过查询《中国统计年鉴》及各地区物流、经济统计数据,可以得到各地区的诸要素情况,通过专家打分制得到各地区的农业机械现代化程度,见表1。表1华北地区20个农业区域投入及农业经济产值数。

  2农业供应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要素影响的.实证分析

  将农业供应链建议水平(GY)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变量,根据我国及华北地区农业经济增长速率的实际情况,将地区农业投入(FS)、农业结构(APV)、从事农业人员文化教育水平(HC)和城镇化程度(CTL)作为影响经济要素,也就是解释变量。根据C-D增长速率模型,解释变量GY、FS、APV、HC、CTL对被解释变量TFP单独发生影响,模型表示为:TFP=C(GY)α1(FS)α2(APV)α3(HC)α4(CTL)α5。其中C是常数,α1、α2、α3、α4、α5分别代表这5个要素的弹性系数值。对该模型取对数得到双对数模型:lnTFP=α1ln(GY)+α2ln(FS)+α3ln(APV)+α4ln(HC)+α5ln(CTL)其中FS以农业经济投入占地区总经济投入百分比表示;HC以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务农人员占总务农人员百分比表示;城镇化程度以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表示;农业供应链建设程度由相关专家打分得到;其余数据从各地区年度统计结果中得到。从回归分析的结果可见,农业供应链建设水平(GY)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TFP)有着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GY每提高1%,则TFP就会提高0.7655%。

  3结论

  通过Cobb-Douglas生产函数建立的模型证明农业供应链建设水平(GY)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TFP)的影响较为显著。农业供应链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因素之一,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大贡献。

农业发展论文9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全面转型阶段,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农业经济也进入到了转型期,进入转型期之后,农业经济产生了新的特点,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抓住机会,努力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更好,向着正确的方向去前进。

  关键词: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

  农业是我国各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的民生之本,占有很高的位置。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段时间内,关于农业经济的政策就不明显。现阶段针对这一情况的发生,我国经济供给侧改革逐步落实、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对农业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计划,在新的计划开展下,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也会随着农业经济格局的改变而变化。本文将对农业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思考。

  一、农业转型期经济的特点

  (一)工农产业性质的改变

  自新中国建国以来,在中国工业的发展中都在学习苏联用农业换取工业的理念。虽然这种理念对中国工业的发展立下了功劳,但是长期的应用这种理念,使中国的农业发展一直受到遏制,变成了工业、服务业的附庸。在变成附庸的这段时间内,农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如果想要农业快速的发展,就要摆脱这种困境。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工农的性质产生了变化,所以农业经济模式也要随之改变。农业经济转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不使城乡差距过大,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就是增加国家农业调控能力。目前经济改革的时期已经到来,农业转型已经做好准备,所以农业转型毋庸置疑。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改变

  中国城乡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乡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如果还想取得更大的进展,就要从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等方面下手,只有在这些方面发展好了之后,我国城乡结构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是和农村人均收入、城市人民人均收入密不可分的,与此同时,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的重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要更加深入的了解城乡发展趋势,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把城乡二元发展上升到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地位。

  二、农业经济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

  (一)工农性质的变化因素

  在思考农业生产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的中心,另外对国家的工农业政策也要十分的关注,分析国家工农业之间联系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正在提倡工业帮助农业的发展,这就直接的打破了传统的农业政策,国家十分注重农业经济生产的研究。其中的研究重点就是产品的深加工和整个农产品的销售链。提倡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融入互联网技术,在新科技的加入下,相信农业经济会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因素

  在农业转型期产生新变化的因素有城乡二元结构的变化,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中对这项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的不断变化中,农业经济正在稳步提升,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性也日益明显。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就是将城乡的经济生产流程深入了解。

  (三)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因素

  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实施为农业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涵盖了农业生产、流通以及最后的销售。它从两个方面影响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走向问题深入了解,逐步引导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因为农业经济走向生态化是使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点。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走向离不开新技术的融入,相信与新技术密切合作会使农业经济发展的更迅速;第二,农业现代化战略性的驱动会充分的解决目前农业发展缓慢、发展动力不足、农业发展方向模糊的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农业经济的科学性,将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充分显现,从而使农业产业向着国际化水平发展。

  三、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新发展

  (一)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独立性

  我国自农业发展全方面的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就已经处在农业经济转型期。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应该顺应发展的潮流,将培养农业化人才当成重点工作来进行,将这个工作做好之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容忽视,利用农业学科的独立性来发展农业发展的独立性、高效性、可持续发展性,这才能显现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地位。

  (二)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各行各业如果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是和人才密不可分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如果要将转型发展做到最好,那就要将科研人才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只有科研人才的素质提升,才能更好的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贡献。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转型工作是枯燥无味,工作量巨大的,所以参与转型期的科研人员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具有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理念。目前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转型期的影响下,学科的教学内容、科研方向都会随之变化,只有对国家的新政策的实施,能灵活的做出改变,才能与建设祖国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对科研人员素质的培养。

  (三)学科间互补性学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了,所以全方位的人才已经越来越受欢迎。全方位的人才懂得国家经济部门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正确的管理农业经济发展,为农业经济发展学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是学科间互补性学习的重要性。结语综上所述,农业经济转型期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影响重大,只有对农业经济转型深刻的认知,才能明白农业经济转型对农业学科带来的种种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国家培养精通农业学科的全方位人才,全方位的人才能对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总结经验,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提供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还要针对国家的新政策而立即做出改变,这才是农业经济学科发展的核心。科研人才们的集思广益,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重点所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国家经济转型发展、农业经济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真正为三农服务的理想。

  参考文献:

  [1]池永清,张瑜.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xx,01(12):153.

  [2]李畅宇,赵阳,李颖.从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究农业经济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xx,06(16):144.

  [3]孙雪妮,姜佑静,孙宝珠.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xx,09(12):83.

农业发展论文10

  【内容摘要】本文以现代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为理论基础,针对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科研机构、大众媒介和农民四个方面,提出了推进辽宁省农业科技传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发布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20xx,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20xx,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

  [4]刘思远.辽宁省科技传播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互动及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xx

农业发展论文11

  摘要: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不断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关注的焦点。虽然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渐走向成熟,但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仍有些许问题存在。对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展开深度的探讨。此次探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生产模式;产业结构体系

  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国应提高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度。据调查,我国现如今颁布的多项国家经济发展标准中,农业经济方面的发展标准仅占总标准的15%左右,其所占标准比例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依据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对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理论性的意义,对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1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结构相对落后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模式较为落后,生产结构相对单一,其经济的发展多以种植业经济的发展为主,农业生产模式多以家庭式手工劳作为主,缺乏专业化及多元化的生产结构,致使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相比其他国家农业经济的发展较为滞后[1]。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进步,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多,致使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及市场需求发生改变,原有的农业生产结构与实际市场的发展需求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最终造成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生产结构相对落后的结果。

  1.2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相对滞后

  尽管近几年我国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政策上的支持,并对农民的生产进行了财政补贴,但是我国农民的收入依然偏低[2]。广大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因农村收入较低而多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我国农村的老年人成为农业经济生产的管理者与操作者。即使是老年人拥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管理操作的经验,但其未能拥有科学的管理操作理念及管理操作方式,对于科技时代下的新技术与新管理模式的学习较慢,致使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相对滞后,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较低。

  1.3农业经济生产结构间缺乏协调性

  现阶段,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充分考虑农业经济生产结构间的协调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对各类果树及蔬菜等经济作物进行种植的过程中,应先对农产品种类及数量的市场需求进行调查,依据各类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决定各类经济作物在农业种植量中所占的合理比例。除此之外,农户在进行经济作物种植前,应先掌握农业市场的供需信息。未能提前掌握农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农户过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如若在农业市场上该经济作物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农户种植的经济作物无处销售,致使农户的经济利益遭受损害。农业生产结构间协调性的缺失,是阻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2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

  2.1加强对农业优秀人才的培养

  优秀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加强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制定引进专业人才的计划,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缺乏优秀农业人才的现象。与此同时,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定期组织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讲座,鼓励农户积极参与知识讲座,有利于实现对农户农业知识进行再教育的目标,从而提升广大农户的农业知识素养。国家应多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通过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户的农业技术水平,使农户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转变成新型的农业生产观念。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财政支出,推出自主创业的支持政策,鼓励农户进行自主创业,可有效防止农业人才的流失。

  2.2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

  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逐步形成规范化的农业产业模式,有利于增加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结构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在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应依据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及市场的需求,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科学化及多层次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产品向多样化与优质化的方向发展[3]。充分发挥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势,对农产品及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有利于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培育出新的支柱产业。除此之外,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基础上,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生产结构的规模化效应,从而使我国农业经济实力得到增强。同时借助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自身的优势,逐渐使原有传统的种植业生产模式发生转变,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国家应将研发先进的农业技术作为我国降低农业资源消耗率的重要工作。依据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积极发展立体式的农业,有利于使我国部分地区单位土地的农业生产量逐年增加,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有机肥料的使用。建立并完善我国农业土地的相关测量系统,定期对我国农业用地的土地营养状况及土地质量进行详细的检测,并对营养不良或是质量不高的土地进行改良。通过先进科学的农业监控技术,建立起专业化的农业监控系统,有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区域进行卫星检测,更有利于使参与农业生产的相关人员对农业生产区域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解[4]。通过对剩余秸秆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经济收入水平,又有利于降低环境的污染指数。

  2.4加强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

  加强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可提升农业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在进行农业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国家应鼓励农业生产者积极引用先进科学的新兴技术,逐步降低对农药化肥等有害于农作物生产的化学物质的使用频率,有利于减少化学物质对农业生产用地资源的破坏。通过对农业土地资源的营养成分以及农业土地资源质量的提升,可有效确保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受到长期合理的保护,从而为我国农业生产的用地提供保障[5]。与此同时,国家应确保相关退耕还林的政策制度能够在实际的农业土地资源管理中得到深入的贯彻与落实,以此来保证农业土地资源受国家政策的保护。

  3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方向趋向于工业化经济的发展,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生产结构相对落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传播相对滞后及农业经济生产结构间缺乏协调性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对农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加快推动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加强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保护等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希望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马涛.试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新农村:黑龙江,20xx,20(16):36.

  [2]巴国民.论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xx,15(23):129.

  [3]李百清.试论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xx,27(3):13.

  [4]马红军.试论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经济管理:文摘版,20xx,20(5):135.

农业发展论文12

  摘要:文章在对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问题及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了河北省在生态节水农业、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量、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分析了河北省在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脆弱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规划体系、制度保障、科技支撑、资金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河北省;生态农业;绿色发展;节水灌溉;废弃物处理

  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也是适应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许多学者从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等方面对国家和地区生态农业进行了研究。其中,邓颖[1]、郑振宇等[2]、陈松文等[3]对稻田种养生态发展模式进行了技术应用和潜力分析;郭琰[4]、黄俊杰[5]、杨立岩等[6]分别对西藏、湖北、天津等省市生态农业创新进行了研究,提出适合地区发展的模式;朱珊珊[7]、骆世明[8]在全面综合分析生态农业发展优劣势和挑战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发展特点,提出适宜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路径和对策建议[9-10]。河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在保证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走出适合自身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文章在对河北省调研和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对全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了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1河北省农业绿色发展现状

  1.1化肥农药减量效果显著,耕地质量不断提升

  河北省全面落实原农业部印发的《到20xx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xx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模式,化肥农药使用量明显下降。20xx年,河北省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为297.27万t和5.73万t,较20xx年分别减少4.8%和6.7%;单位耕地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为478.5kg/hm2、9.45kg/hm2,同比下降了3.1个百分点和20.8个百分点,全省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减少。河北省全面加大耕地保护力度,通过休耕轮作、盐渍化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综合治理,促进耕地质量不断提升。监测数据显示,20xx年,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分别平均为18.1g/kg、1.19g/kg、33.0mg/kg,较20xx—20xx年测土配方时期分别提高了7.7%、25.3%、51.4%。

  1.2突出节水技术和灌溉配套措施,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河北省是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近年来,河北省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在农业生产上采取了轮作休耕、水改旱等措施。20xx年,河北省实施季节性休耕和旱作雨养面积分别为13.30万hm2和0.67万hm2,全省推广小麦节水品种及配套技术35.73万hm2,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2.20万hm2。通过调结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出台相关政策等措施,20xx年水利工程向农业年供水量达110.84亿m3,节水灌溉面积达362.39万hm2,全年实现农业节水7.6亿m3,比20xx年提升32.9%,大幅度减少了全省地下水超采量。

  1.3加强农业废弃物利用,注重生态保护建设

  河北省农业废弃物主要来源于种养以及农业加工业等产生的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等。近年来,通过采取综合开发措施,全省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截至20xx年,全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和离田利用率分别达到95%和36%以上。养殖粪污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为74.6%,实现省所有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的全覆盖。20xx年,在全省开展动物疫病防控大消毒活动,消杀疾病传染源和病原体,切断了疾病传播途径。同时,河北省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在保障全省畜禽加工产品质量和有效供给的同时,健康生态养殖和生态环境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取得了明显进展,出现像塞罕坝林场等生态建设的典范。20xx年,河北省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2.22万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比重为80.31%,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71.60%,同比增加0.4个百分点。20xx年,河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5.00%,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湿地保护率达到41.58%;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面积3400hm2,同比增长了2倍;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断面占54%。

  2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河北省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严峻

  随着全省经济快速发展,行业的需求、利益的追逐等使本来就比较严重的土地之争矛盾更加突出。因城镇建设、道路建设等原因,挤占了部分耕地。截至20xx年年末,河北省耕地面积达652.36万hm2,比20xx年减少了2.78万hm2,人均耕地面积少仍然是农业发展的短板。河北省既是全国重要农产品主产大省,同时也是水资源极度短缺省份之一。近年来,尽管全省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和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但全省水资源总量和地表水量也日趋减少,造成地下水超采量逐年增大。数据显示,20xx年河北省地下水超采量约为40亿m3,20xx年地下水超采量为59.6亿m3,到20xx年,虽然采取各项综合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7亿m3,但全省地下水的超采量累计超过千亿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2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依然比较严重

  尽管河北省积极采取各种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如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秸秆和畜禽等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等,但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态环境脆弱问题依然严峻。

  一是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量和强度仍然较大,利用率较低。20xx年,河北省在耕地占全国4.83%的情况下,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量分别占全国的5.50%、4.12%和4.29%,施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9.4kg/hm2),是“国际警戒线”225kg/hm2的2.2倍。河北省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分别约为35%和30%,低于先进省份水平。农膜残留系数约为21%,“白色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二是畜禽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严重。20xx年,河北省主要家畜、家禽存栏4.25亿头(只),产生大约9000万t的粪污。目前,粪污综合利用率为75.8%,约有2178万t的畜禽粪污滞留在环境中,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据官方统计,20xx年河北省自然灾害成灾率为46.03%,水土流失面积仍然高达712.55万hm2,有140.33万hm2水土流失面积不能得到治理;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比例占36%;耕地酸化问题日渐突出,生物多样性逐渐衰弱。

  2.3农产品质量安全仍然不容乐观

  一是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农药用量大的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其农药残留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二是土壤硝酸盐超标。过量的氮肥投入造成土壤硝态氮大量累积,据调查,菜田硝态氮含量普遍在100mg/kg以上,部分土壤超过1000mg/kg,造成农产品特别是叶菜类和茎菜类蔬菜硝酸盐富集甚至超标。三是农产品重金属累积。大量未经安全处理的畜禽粪便等制成的有机肥在菜田使用,导致蔬菜产品出现重金属累积问题,部分甚至超标。

  3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

  3.1强化生态引领,完善规划体系

  根据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和种养废弃物处理能力,坚持“3R”原则,把种植业和养殖业作为整体约束条件,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逐步实现畜禽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产业聚集和区域转移。在摸清全省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突出问题、制约因素和典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河北省不同类型生态区域、产业发展的侧重点等,制定适合全省各地实际发展情况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行动方案,构建多主体、多层次、多模式的生态农业体制机制。

  3.2强化政策引导,健全规章制度

  一是补齐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章制度的短板。在国家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实际情况,补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设短板,围绕基本农田保护、农业水资源和土壤污染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农业生态保护规章制度。

  二是探索建立符合河北省实际需求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奖惩机制。在农田保护、资源开采等方面建立健全农业生态保护的奖罚措施,做到“做好大奖,做坏重罚”,探索建立政府和市场双结合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3.3加快科技创新,注重成果落地

  通过调研发现,单一品种、技术和成果应用较多,但全产业链的集成类技术较少甚至没有。因此,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等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大幅度提高高质量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能力。重点做好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和引进,促进全省优秀农业重点研究实验室、创新驿站、省农业创新团队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对生态循环农业科技创新项目资助与支持力度,长期、稳定支持动植物和生物种质资源保存,为生物多样研究提供依据;加强京津冀以及国内外的合作,将先进的成果、技术、产品等推广到河北,加大产学研结合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度。

  3.4注重示范引领,推广典型模式

  按照“种养结合、循序利用、健康持续”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环保、循环再生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示范引领,推广如承德县“饲—鸡—肥”生态循环模式、滦平县“饲—猪—沼—肥”生态循环模式、威县“饲草料种植—奶牛养殖—废弃物处理—有机肥还田—饲草料种植”生态循环模式、邢台市“生态循环+再生能源+绿色种植”模式、景县津龙“种植—奶牛、肉牛、生猪养殖—沼气发酵—种植”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延伸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推动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引领各地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全产业链各方合作与利益联结机制。

  3.5加强财政支持,提供资金保障

  首先,加大财政资金补贴力度,在政策补贴范围、补贴对象和标准等方面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其次,设立河北省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专项基金,发行建设保护债券,采用市场化操作,政府在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坚持“谁建设谁负责、谁利用谁保护、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提高生态农业建设保护利用效率。

  最后,制定全省建设方案,鼓励市场主体多方参与,实行强强联合,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政府政策+社会资本”等措施,吸引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企业加入全省生态农业建设当中,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受益的局面。

农业发展论文13

  1 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1 农业资源环境问题。

  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背景之下,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的速度都在不断加快,相比之下要让耕地保持所需状态的难度也跟着加大,包括农业用水问题也越来越不可忽视。当下在全国的农田灌溉所需要的用水量缺口高达三百多亿立方米,同时在最近五年因为灾害等缘故而导致的粮食损失数量达到了七百多亿斤。作为一个在全球来说都是化肥与农药消耗最多的国家,过量与低效的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但会对中国的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导致食品安全无法得到保证。而对于耕地强度过高的利用,除了会导致地力的不断下降也会导致水土流失或者是土地沙化、草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耕地有很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除此之外,环境也受到了畜禽养殖以及生活垃圾等的不好影响,包括对于近海渔业资源利用过度也导致了水域生态出现恶化的情况。

  1. 2 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目前在我国耕地当中,中低产田的数量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二,而大型灌区骨干工程的完好率只有五分之三,至于中小灌区的干支渠完好率也只有二分之一。这些数据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当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很多设施都已经陈旧老化了,还有一些干支渠等并不通畅等。包括很多的农业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管护,才会出现完好率不高的情况。除此之外,无论是畜禽养殖设施还是渔业生产设施的条件都相对落后,没有办法满足需要,甚至在农业生产当中的防灾与减灾的能力依旧偏低。

  1. 3 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问题。

  因为农业生产的成本其实并不低,而如果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十分低下的话,就很容易导致农业品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在土地租金连连上升的时候,无论是在生产与经营当中的物化、设备还是社会化服务的投入都在增加,包括劳动力成本也是一样,这些却导致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变小了。在当下,很多留乡务农的人员都是妇女或者是老年人,这些人的岁数比较高而受教育程度又比较低,至于新生代的农民工里面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并不愿意回乡从事务农工作。种种情况,都让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严峻的问题。

  1. 4 农业发展当中的科技含量与风险防控问题。

  从数据上来看,当前在我国的农业科技当中的进步贡献率也只占到一半左右,而发达国家通常都能够再高出四成到六成左右。无论是推广服务建设的力度又或者是关于原创性品种与栽培技术等的科技成果都还远远不够,缺少一些重大的收获而需要继续努力。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惜带来的支撑能力也很不足,这样的农机化发展当中存在的不平衡,也导致了不少的问题。在农业生产的过程当中,时常会有自然灾害出现,甚至有的时候会有多发频发的情况出现,而农作物的病虫害以及动物疫病防控的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有关于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同样时不时有问题出现,这也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种种情况,加上国际市场的供需不断发生变化,价格也不断出现波动,以致于对国内市场以及对农业风险防控来说,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2 让现代农业发展更加得到推动的策略研究。

  2. 1 完善与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以及生产支持保护体系。

  要让现代农业政策得到推进与发展,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完善就不可或缺,这样才能够让农业的发展变得更加的高产、优质、高效以及安全,更能够让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应该是具有多层次且为复合型的,其包含了关于生产经营、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重内容,从而让农产品的不同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也能够让农业的多功能作用真正得到发挥。晚膳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更能够让粮食以及棉油糖的生产更加稳定,同时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以及区域分布都起到优化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农产品的加工与流通两个行业都得到更多的发展,也让农产品加工业朝着优势产区不断靠拢,更可以对国家级或者区域性等产地市场起到建设支持以及合理布局的作用。

  让现代农业生产支持保护体系变得更加健全,就能够让财政“三农”关于投入增长以及粮食产业发展保护、生态补偿等机制都变得更加的健全,也让中央财政更加重视与鼓励粮食大县。与此同时,它也能够让农业补贴政策以及补贴范围包括补贴的结构以及方式都变得更加的完善,而尽快将具体的.措施出台也能够保证新增补贴确实地向着一些新型生产经营主体靠拢,也等于是向着主产区以及优势产区不断集中。拥有健全的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政策,不但能够让粮食最低收购价的水平得到提升,更能够慢慢将足够合理的农产品定价机制培养与形成。除此之外,将农贷款与农业保险一系列机制变得更加完善,也能够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得到提升,也让农业生产在面对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时候拥有更好的应对与应变能力。

  2. 2 让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以及经营力度都得到增强。

  从多方面下手且利用多途径来发展不同的经济合作组织,是我国让农业现代化发展得到实现的很好的方式与措施,它更能够让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得到一定的提升,也能够农产品种植以及加工销售等的一体化得到更多的体现,切实地提升农民的经济利益。在此之余,想要让农业的商品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也形成高产业率的现代化农业,首先需要加强农产品的流通力度。政府想要能够对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第一是可以利用鼓励以及发放财政补贴的办法,关于我国农业涉及到的不同产业也可以将其产业贷款贴息都统一,借助于市场化的操作模式来让商业银行以及政策银行都能够得到鼓励从而更愿意对农业组织以及农民进行放贷,同时还有积极的优惠政策待遇可以享受。在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的时候,要注意让中小农户的经济支持力度得到加强。

  若是想要让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力度不断得到加快与推进,从一些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上借鉴经验是可行的,对于一些种植业大户实行规模化发展并且重点培养与发展农业人才都是必要的。先进的人才可以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的领头人物,而在现在的农业企业中,还需要将扶持以及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并且做到积极引导,对于农产品加工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借助于科学经验将其解决。在此之外,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沟通以及合作,都能够帮助市场当中农产品的流通以及转换更加顺利,也能够让农产品的商品率以及商品的知名度得到提升。

  2. 3 提升劳动者的素质以及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大力发展。

  在当下,无可否认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确实不高,包括他们的科学素养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对于这样的一个情况,对农民积极宣传科学发展观并且针对性地进行保护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相关的宣传以及教育,让农民中间也能够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科学氛围都是很有帮助的。这样也能够让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得到更多的推进与加强,也变得更加地科学。借助于不同的渠道以及途径,还能够在农村将现代化的生产意识与科学种田等内容进行普及,从而帮助农民提升科学素养,也更能够符合得了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对于政府的相关部分,打开渠道加强培训与教育工作,在现在具备的农村教育之上让农民素质提升的成本投入得到增加都是很有必要的。社会经济想要不断得到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推动力,在市场化与商品化越来越得到发展的社会环境之下,经济组织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得到了扩大,而创新更的社会经济发展里面的重要存在。对现代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实行大力发展,能够让农业和组织表现出更加多样化的态势,从而取得更为明显的效果。

  3 结束语。

  现代的农业发展背景是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这对于农业生产力、农民收入的提升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等都是具有不小的影响力的。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是一件很有必要且很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黄家玉。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J]. 农村财政与财务,20xx( 10) .

  [2]黄刚。 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研究[J]. 宏观经济,20xx.

  [3]李秉文。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财政角色的调整与完善[J]. 商业时代,20xx( 15)。

农业发展论文14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业大国,一直以来,农业合作模式都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也在不断改进,目前双高外向联合驱动模式成为最主要的模式,在政府的支持下,市场不断完善,其作用也日益明显,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实现了增收的目的。

  前言: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步,要体现出规模经济效益,提升农民在市场中的地位,提高收益,增加农民在市场中的份额,促进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要想切实发展农业经济就必须要改造传统的农业,实现工作化的目标。

  1.国内外研究情况

  1.1 国外研究情况

  合作经济最早起源于西方,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圣西门提出要按照人的贡献进行分配,傅立叶创建了“法郎吉”和谐社会,充分肯定合作的作用,认为合作可以增加产量。欧文的“新和谐公社 ” 强调专业合作组织。马克思在这些研究思想上,对合作给予了新的认识,认为合作是一种生产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在这些农业合作社中,收入分配要以按劳分配作为基本原则,必须“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在这样的关系中减少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与全国大生产合作社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西方学者的研究不断深入,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了经济学、交易费用理论、博弈论等新的课程,进而证明了合作社出现的必然性。

  1.2 国内的研究情况

  从当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第一是按照专业组织形成是否依托的角度将其分类,还有一种是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范围的角度进行分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社区农民协会模式和股份制合作模式等。可以根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途径将其分为市场自发模式与政府主导两种,受到地域限制,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差异较大,东部发展较快,中部需要有人带动,西部则多需要政府主导。下文主要论述双高外向驱动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双高外向驱动型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模式

  合作经营模式的出现可以有效的解决了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间的矛盾。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户与其他经济组织主体联合进入市场的模式是最为典型的,一般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最为常见,但这一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附和契约是契约最主要的形式,买房垄断、企业违约时常发生。从目前我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分为能人带动,企业带动与政府带动三种。按照运行机制的差异,我国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分为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与股份合作社三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需要共同作用,尤其是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在这样的环境下,双高外向驱动型模式应运而生,突出了开放经济对农民合作组织的诱导作用,通过市场的驱动,政府的扶持及开放性经济的拉动促使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发展,双高驱动模式与经济的发展呈现高度负相关关系,而市场驱动型模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关系。他们主张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二者的共同作用。

  双高驱动模式是建立在市场制度比较完善及政府职能高效的基础上一种理想模式,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从原本的'模式向这一模式转变,但这一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不多。该模式要求政府必须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加强对合作经营管理的监督,同时对市场机制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比较完善,通过交易成本的降低实现效益的提高。

  这一模式的出现要求市场开放,实行走出去,通过提高国内市场的知名度,打造自己独立的品牌,逐步走向国际市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增加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同时还要实行引进来的策略,即通过不断开放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吸收国外知名企业加入组织,形成一个跨国跨区域的大型合作组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当前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应选择与该区域资源发展相一致的发展模式,双高外向联合驱动模式是其发展的终极目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中国国情,建立符合中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引入外资企业加盟,拓展市场规模,促进规模经营的实现,拓展组织的活动空间和服务功能。

农业发展论文15

  1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综述

  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起步较晚,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现已使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特别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国家自20xx年开始实施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使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机遇期。一是一些先进适用的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保有量快速增长,农机化装备水平日益提升;二是随着农机化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与农艺结合程度快速提高;三是农机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农机化经济效益有了明显增长。

  2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国农业机械发展现状看,虽然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农作物和关键生产环节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这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但受地域条件、人口观念、经济条件、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农业机械主要是动力机械较多,与之配套的农具较少;中、小型机具较多,大型机具较少;适用于产前、产中机具较多,但收获类机具较少。

  2.2农业机械化投入不足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收入低的地区农民不具备购置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能力。二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有限,一些农民目前急需的微小型机具不在补贴范围内,影响了这些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导致机具更新步伐无法完全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

  2.3基层农机服务体系薄弱

  乡村两级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技术、资金等关键要素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不相匹配,导致对乡村两级农机管理、技术推广、维修服务等方面出现短板。

  2.4农机户收入不理想

  一部分农机户花大钱购置农业机械,但几年下来却没有得到与投入成正比的相应收入,更谈不上靠农机致富了。分析其原因:一是观念落后,没有较好的经营理念,对农机作业市场把脉不准;二是专业技术知识匮乏,所拥有的机具配套不合理,机具利用率低导致作业成本的增加;三是资金不足,导致机具不能及时更新。

  2.5因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导致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

  一是山区、半山区因坡耕地多,加重了投入与产出成本,影响了农民购置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二是思想观念也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发展,一些观念落后的农民对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的认识不足,也阻碍了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3今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对策

  3.1切实加强对农机化工作的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农机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把研究和解决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在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上下功夫。

  3.2引导农民转变投资观念

  引导农民在农业机械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必要时要做好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的扶持,充分利用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发挥其带动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投入的推动效应,促进国家、集体、农民三位一体的投入,发挥投入的最大效益。

  3.3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农业机械化发展薄弱地区,要加快农机科技创新步伐,研究和发展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农业机械和技术,争取最短时间内在农业生产主要和关键环节上迎头赶上,并突出发展好特色农机化。

  3.4全面加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基础性工作,只有适时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机具、新技术,才能将先进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快速提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

  3.5扎实开展好农机社会化服务

  一是要建立健全乡村两级农机服务组织。乡级农机服务组织应由公益性服务机构设立,由国家财政承担经费,人员应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村级农机服务组织应以农机协会或农民合作社形式建立,以农民自行管理为主,县乡两级做好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二是建立乡村两级农机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宣传有关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信息,提供时时的技术咨询和供求信息服务,为农机户致富开启方便之门。三是鼓励、引导和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租赁、农机作业队等新农机服务组织,使更多的人和服务组织从事农机化服务。四是进一步建立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增加农机作业服务收入,提高农机化经营效益。五是建立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备的乡村农机维修网点。力争使农业机械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乡,使农业机械以良好的技术状态及时投入农业生产,减少农民不必要的维修支出。六是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使农业机械化技术更好地与农艺生产要求相匹配,不断拓宽农机服务领域,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发展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发展论文11-04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02-07

农业保护论文11-26

农业推广论文05-24

关于农业发展的对联01-14

农业发展调研报告06-26

农业物流论文12-14

农业推广论文12-17

生态农业发展报告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