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福建传统剧种闽剧

时间:2024-04-26 22:45:36 蔼媚 民俗风情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福建传统剧种闽剧

  闽剧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流行于福州方言语系的20多个县市和台、港、澳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旅居地。闽剧历经数百年的变革,形成了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的艺术风格,是福建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福建传统剧种闽剧相关内容。

  福建传统剧种闽剧

  闽剧又称福州戏,福建汉族戏曲之一,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到台湾和东南亚各地。闽剧作为具有浓郁福州地方特色的艺术,在福建文化的对外交流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福建省闽剧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闽剧溯源

  明代末年,弋阳腔传入闽中,与当地的方言小调逐渐融合,形成江湖调,随后出现了演唱江湖调的江湖班及以江湖调和歌为主要唱腔的平讲班。清末,平讲班和演唱昆腔、徽戏等外来声腔的唠唠班及福州演唱儒林戏的儒林班合流,最终形成闽剧。辛亥革命后,闽剧进入兴盛时期,涌现出众多班社及有"闽剧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曾元藩、薛良藩、马狄藩等"四大名旦",因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魁力而深为广大群众喜爱。

  闽剧的艺术特色

  唱腔:闽剧的音乐唱腔是由洋歌、江湖调、逗腔和小调等四大类组成的——粗犷激越的"江湖调",通俗平畅的"洋歌",典雅婉约的"逗腔",清新活泼的"小调",其中前三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阳腔、昆曲和徽调的影响,并保留着高腔的帮腔形式,后台帮腔叫做"掏岭"。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演唱时男女均用本嗓,其特点是高昂激越,朴实粗犷,但也有细腻柔婉的唱腔。

  曲牌:江湖调常用的曲牌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等,具有声调高昂、字多腔少、一泄而尽的特点。闽剧的曲牌大部分从弋阳腔、四平腔、徽调和昆曲衍变来的,有不少唱腔仍保留有弋阳腔的特点,即"一唱众和"的帮腔和"夹滚"。

  乐器:闽剧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闽剧介头(打击乐过门)系综合江湖、平讲、逗腔、唠唠以及本地民间音乐"十番"的锣鼓介头发展形成。所有介头较有地方色彩,武场吸收京剧锣鼓经较多,但打法上不尽相同。

  80年代以后,闽剧新创作的剧目不断涌现,出现了诸如《洪武鞭侯》、《魂断燕山》、《曲判记》等一批题材新、主题高、立意深、结构巧、剧情妙的佳作。其中《天鹅宴》、《丹青魂》荣获全国剧本创作最高奖-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1993又在"闽剧之乡"长乐县举行了有史以来的首次"闽剧艺术节",来自闽东、闽北、闽中等地区的十七个市县的闽剧团,汇集长乐,演出时间长达一个多月,这也是闽剧的一个空前盛事。与此同时,闽剧艺术团体曾先后出访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法国和香港、澳门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海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脚色行当

  闽剧的脚色分行,早期较简单,儒林班、平讲班行当由生、旦、丑三个角色构成"三小戏",后来吸收徽班、京剧的分行,角色渐趋完整,增加到七个,曰"七子班",再到九个,称"九门数"。随着行当的细致化,又逐渐发展为"十二角色",有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贴、末、杂等,相当齐全。

  生行分老生、小生;旦行分花旦、彩旦、正旦、青衣、丑旦、泼旦、老旦、武旦,净行分大花、二花,丑行分文丑、武丑、短衣丑等。

  代表剧目

  截至2008年6月,闽剧传统剧目有一千多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其中有的源于儒林班,有的源于江湖班,有的源于平讲班,还有的是从徽班继承而来,常见的代表性剧目有《炼印》《荔枝换绛桃》《紫玉钗》《女运骸》《开封府》《珍珠塔》《储问记》《招姐做新妇》《孟姜女》《秦香莲》《杜十娘》《梁山伯与祝英台》《万花莲船》《邱丽玉》《秋兰送饭》等。

  分布地区

  闽剧流行于福州方言区与宁德、建阳、三明等地、县以及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旅居地

【福建传统剧种闽剧】相关文章:

吉林地方剧种黄龙戏11-07

福建扁食11-10

福建戏剧高甲戏09-23

福建就业政策指南12-30

福建公积金贷款新政07-18

福建冬季旅游攻略07-30

福建景点旅游攻略08-04

福建定期招聘会02-16

福建创业的扶持政策201709-25

关于福建就业政策指南12-30